汉服为什么右衽?
为什么汉服正统形制都是右衽?
为什么汉服正统形制都是右衽?
某种程度上,右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会更加方便。
关于汉服的正统的形制一直都有一种说法:“交领右衽”。
所谓的右衽,指的是领口处,衣襟相交成Y形的时候,左边的衣襟压住右边的衣襟的形制。
右衽的形成,最初主要可能是为了方便,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右撇子,当左边的衣襟压着右边的衣襟时,右手比较方便从衣襟中拿取物品。
而人去世之后穿的敛服,则都是左衽,并且会用细布带系一个死结,意为去世后不用再解开了。
一些少数民族也会穿左衽的服饰,主要是为了方便右手拉弓射箭、挥动武器的时候不受太大限制。
另外,一些为了表达对正统反叛的人,也会故意穿左衽的衣服。
浅析“右衽”为上的着装习俗
浅析“右衽”为上的着装习俗作者:赵刚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等级与尊卑痕迹十分明显,服饰不仅是人类防寒避暑保护身体和美化装饰自己的简单用具,亦是社会上层君主统治下层庶民“礼治”的工具,也是华夏民族礼仪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
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各朝代都有“以左为尊”“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的传统思想。
文章从汉民族传统的右衽着装习俗,多角度阐述服装“右衽”为上的着装文化理念。
【关键词】服饰;右衽;尊卑;左衽;流行【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识码】A“右衽”是一个传统服装专业术语,“衽”是指上衣前交领衣襟部分,右衽就是指上衣左侧前门襟向右侧前门襟掩盖,开襟在人体的右侧,然后再用绦带系扎固定,这是传统汉民族主要着装方式。
为什么几千年来汉民族都采用这种形式的着装方式?这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天人合一儒家哲学思想“左为上”的影响,形成中华民族服饰独有的思想文化体系,为世界服装史册中添加重要的章节,也为人类多彩服饰再增绚丽色彩。
一、以左为尊理念对人的思想影响在古代中国有“左”为尊的习俗,主要受宇宙天体运动影响。
前人认为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与受太阳运转照射有关;坐北朝南是最吉利的方向,所以历来皇宫正门都建在朝南的方向;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属于阳,西方是太阳降落的方向属阴,以此类推坐北朝南的皇宫南面为上,皇宫北面为下,皇宫左侧为上,皇宫右侧为下,所有的祭祖神庙都建在皇宫的左侧。
普通民房四合院,客厅朝南坐北,东屋为上房,有家族长辈居住;西屋为下房,由家庭晚辈居住。
房的主人称之为“房东”;直至现在节日贴春联,门口的左侧为上联,门口的右侧为下联;故而在我国逐渐形成左尊右卑的文化现象。
老子说:“圣人执左契①,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是古代“尊左”的一个例证,圣人拿着借条的左半边,而不会去逼着人还债。
有德的人以事实为依据,无德的人听信传言。
另外在《史记·魏列传》中记载:“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汉服
一、中衣
中 衣 中 裙
汉服衬衣的统称,穿在内衣与外衣之间,具有中衣 、中裤、中裙、中单,起护体、保暖、整形的作用。 主要为白色,也可以是其他素色。
中
中
衣
单
中
裤
二、襦裙
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 根据衣领的不同分为:交领、直领(对襟) 根据裙子穿着高度的不同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根据长短厚薄的不同分为:长襦、短襦、单襦(衫)、复襦(袄)
一、单项选择题 D 1、下列关于汉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 B. 汉服是指汉族人穿着的服饰,其代表为中山装和盘扣的唐装。 C. 汉服是古装的别称。 D. 汉服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B 2. 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A.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特点是其全部服装都宽袍大袖。 B. 交领右衽是汉服的基本特点,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存在过左衽的汉服。 C. 汉服中的“汉”字指的是汉朝。 D. 汉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被汉族人放弃的。
汉服形制
汉服主要由衣衫、裙、裤、袍、袴组成,民族服 装发展至当代已无阶级、朝代区分。
根据穿着的不同一般分为: 衣裙制:上衣下裙,通常为女装 衣裤制:上衣下裤
根据剪裁方式的不同分为: 通裁制:上下一体裁剪的长袍 分裁制:衣裳分裁再相连的长袍,也称深衣制
ps汉服裁剪的中线表示中正
在衣裳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相连缝
有章服之美谓之華,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左传·定公十年》
“汉服”一词的记载出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 制度。”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 华服,不单指汉朝服装,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 至明末清·初。在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中,按照汉人 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理想,结合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自 前而后自然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及鲜明民族特征的服装。交 领右衽是汉服的基本特点,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存在过 左衽的汉服。汉服复兴运动兴起于2003年,志同道合者互称 “同袍”,词出《诗经》。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 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 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如汉蔡邕《独断》卷下:“ 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汉服基本介绍
汉服基本介绍一、汉服概述汉服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汉服以交领右衽(右边的衣襟覆盖在左边的衣襟之上为右衽)为主,兼有直领、圆领。
汉服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汉服文化,可以了解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汉服分类汉服按形制可分为上衣下裳制、上下连裳制(深衣制)、上下通裁制、上衣下裤制等。
上衣下裳制汉服上衣下裳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襦裙由上襦(襦,即短衣)及下裙组成,一般为常服。
* 按裙腰的位置分:可分为中腰襦裙(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按上襦的领型分:可分为交领襦裙、直领襦裙(对襟襦裙)。
襦裙图示交领齐腰襦裙图示齐胸襦裙图示对襟襦裙图深衣制汉服深衣为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礼服,男女均可穿着。
深衣有两大类:直裾和曲裾。
主要作为正规场合礼服,大气儒雅、中正平和、风韵满满。
直裾:左大襟从前胸绕到右后方之后垂直而下,故称直裾,简洁干练、中正肃穆,它是历代男子礼服的通用服饰,影响极其深远。
曲裾:曲裾就是弯曲盘绕的裙子,和直裾相比,它的襟是围着下体层层盘绕,最后系于腰部,其曲线优美流畅,令人赏心悦目。
直裾深衣图示着直裾的苏轼像通裁制汉服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无接缝,自然一体,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
通裁制汉服主要有圆领袍、道袍等。
圆领袍:自隋唐开始盛行,一般为无领或微立领。
领口较紧窄,两侧开衩,系腰带,下穿裤、靴。
道袍:两种含义一是是明代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作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后来才逐渐演变为道教服饰。
道袍图示圆领袍图示上衣下裤制汉服短打又称“竖褐”、“裋褐”。
以劳作方便为目的的便服。
与常服和礼服相区别。
由上襦跟下裤组成,多为百姓日常穿着。
上衣长度一般在膝盖之上。
介绍汉服的优美句子
介绍汉服的优美句子1. 介绍汉服的话 30字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2. 描写古代服饰的句子【淡粉色华衣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见的锁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丝用发带束起,头插蝴蝶钗,一缕青丝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颜色,双颊边若隐若现的红扉感营造出一种纯肌如花瓣般的娇嫩可爱,整个人好似随风纷飞的蝴蝶,又似清灵透彻的冰雪……】【大朵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身披金丝薄烟翠绿纱。
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碧玉步摇,花容月貌出水芙蓉。
】【身穿是淡白色宫装,淡雅处却多了几分出尘气质。
宽大裙幅逶迤身后,优雅华贵。
墨玉般的青丝,简单地绾个飞仙髻,几枚饱满圆润的珍珠随意点缀发间,让乌云般的秀发,更显柔亮润泽。
美眸顾盼间华彩流溢,红唇间漾着清淡浅笑。
】【身着一身浅蓝色纱衣,肩上披着白色轻纱,微风吹过,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一头青丝散散披在双肩上,略显柔美,未施一丝粉黛,缓缓在御花园散步,看着已经过了花期的牡丹,不禁想到自己,自己现在有着皇帝的宠爱,就如同盛开的牡丹,妖艳,绚丽。
如果哪一天自己老了,皇帝的宠幸不在了,是不是自己就和这过了花期的牡丹一样,沉睡在泥土中,无人问津?想着想着,居然有一种想要大哭一场的感觉,悠悠叹了口气】【身着淡蓝色的长裙,裙裾上绣着洁白的点点红梅,用一条白色织锦腰带将那不堪一握的纤纤楚腰束住.将一头青丝绾成如意髻,仅插了一支梅花白玉簪.虽然简洁,却显得清新优雅】【一身浅蓝色的宫装,裙角上绣着细碎的樱花瓣。
汉服文化:为何右衽?
汉服文化:为何右衽?
展开全文
汉服文化:为何右衽?1分钟带你理清全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关注起汉服甚至是及其背后的文化。
你或许曾经在街上碰到一些美丽的小仙女,身着汉服,举止文雅,甚是养眼。
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背后文化意义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众多种汉服种,交领汉服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右衽,即左右衣襟相交,左边衣襟压于右边衣襟之上。
这当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及起源,今天,我就来带着大家探讨一番吧。
右衽是汉人的标志。
大概在西周时期开始,左衽已被视为是蛮夷。
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其背后含义为,假若没有了管仲,我们就要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服装了。
可见在古人眼中,左衽、散发是异族的标志,象征着野蛮。
左衽是死者衣服才用的。
《礼记·丧大记》中这样写道:“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可见在古代,死人穿着的寿衣,都是左衽,且不用布纽,而是用细布带取替,并系上死结,这是为了表示阴阳有别。
以上就是汉服右衽的缘由,这些小常识,我们有必要知道一下。
图文来自:清绥姑娘。
汉服中的右衽左衽有何区别?汉服的衣襟设计,许多古装剧都搞错了
汉服中的右衽左衽有何区别?汉服的⾐襟设计,许多古装剧都搞错了我和我的发⼩们⼩时候都喜欢玩⼀个游戏:⾝上披⼀件床单,将床单的⼀⾓从右侧收束到左侧腰间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打⼀个节,这⼈看上去就有点像电视剧⾥'古⼈'的⾐服,有种'⼤侠'的感觉。
这是很⼩的时候我们对'汉服'的理解。
但是,等到长⼤后我才知道,⼩时候⽤床单所做的'汉服',其实是错误的。
哪⾥错了呢?倒不是说床单太简洁,⽽是说我们从由往左打结所制造出来的'⾐襟'是错误的——这就是古⼈服饰中所说的右衽和左衽的区别。
当然,错的不⽌是我,许多古装剧和汉服爱好者也错了。
我这么说你可能不太理解,没关系,请继续往下看。
《孤城闭》剧照注意汉服的⾐襟什么是右衽和左衽?古⼈服饰有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区别?'衽'这个字我们现代⼈不是特别熟悉,它其实就是'⾐襟'的意思。
所以。
右衽就是⾐服上的⾐襟偏右,左衽就是⾐服上的⾐襟偏左。
那右衽和左衽都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简单对⽐⼀下。
我们先来看⼀张辽代服饰的图⽚:辽代服饰左衽⼤家请注意这张图⽚我标记的⾐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把这件⾐服穿在⾝上,那么这件⾐服的⾐襟就是从右侧朝左侧收束的。
这种从右往左的收束⽅式,就叫做'左衽'。
相应的,从左往右收束的服饰,就叫做右衽。
对我们中国⼈来说,右衽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收束⽅式。
⽐如明代的飞鱼服,就是右衽。
明代飞鱼服右衽古画中的汉族⼈物,肯定也是百分百⾝穿右衽服饰。
在这张宋徽宗的《听琴图》中,位于中间的宋徽宗所穿的⾐服就是右衽:《听琴图》中的服饰那右衽和左衽有何区别呢?在历史上,孔⼦说过⼀句特别著名的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就要披发左衽了!关于古⼈的束发和披发问题,我在之前⼀篇⽂章中讲得较为详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读⼀读:中国古代的汉⼈必定是要束发的,如果不束发,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披头散发,那你就形同'野⼈'。
汉服科普知识
汉服科普知识汉服科普知识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服,汉服和旗袍比起来历史更为悠久,穿上旗袍或沉静或妩媚妖娆风情万种,而穿上汉服的女子则是端庄优雅尽显中华礼仪之邦的韵味。
下面和本店铺一起来看汉服科普知识,希望有所帮助!一、汉服的结构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交领右衽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
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这种灭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衽,本义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
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
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
中国文化的“左衽”和“右衽”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中国文化的“左衽”和“右衽”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中国汉服之美,举世无双,中国人从周朝开始,持续三千年都被称为“礼仪之邦”;自从满清入关,剃发易服后,三百年不见汉服矣。
每一思之,愤慨盈怀。
进入21世纪,传统文化复兴,汉服也跟着复兴了,那么,汉服和胡服最基本的区别是什么呢?左衽其一,右衽!所谓“右衽”,也就是“衣襟向右”,为什么“右衽”才是汉服呢?最早在周朝的《礼记·丧大记》曾言:“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寿衣,“大敛”是指把死者放入棺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死者穿的祭服是左衽。
可见“右衽”在周朝人心中的地位了。
与此对应的是,少数民族多穿的是“左衽”,所以“左衽”是分辨汉人和少数民族最直接的标志之一。
而且由于中原文明一直领先异族文明,所以古人自称“右衽”是带有自豪感的。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虽然学“胡服骑射”来增强赵国骑兵战力,但在中华三千年的礼制史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中华文明的主流一直是“右衽”!而且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大部分的人惯用手都是右手,用右手从右衽的衣服里掏东西明显更为方便。
宽袍大袖其二,宽袍大袖!在商朝出土的服饰里虽然也有“上衣下裳”制,但多是细袖子,到了春秋时候,先秦诸子不止把华夏先祖从“帝尧”一直追到了“黄帝”,还认为“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看见黄帝和黄帝部族所穿的衣服,其他部族就规规矩矩的了”。
这实在很厉害!而且还有一个因素,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头上戴的冠是圆的,代表“天”;衣袖是方的,代表“地”!那么古人为什么那么排斥左衽呢?《史记》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不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打败了北方的胡人,那我们就要穿异族的左衽衣服,披头散发了。
孔子之后,也有多次强调“左衽”与“右衽”区别的,如唐朝颜师古注《汉书》曾言:“右衽,从中国化也”。
剑南诗稿宋朝陆游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剑南诗稿》中,有6处提到“左衽”,用其代表异族,从陆游的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以“左衽”代表着灭亡,而“右衽”则是一种文化传统与传承。
古代服装衣襟设计探析
关键词:古代服装;衣襟设计;右衽;左衽0前言近期随着古装影视剧的热播,我在观看古装电影、电视剧、演艺节目的时候,不时会有很多个疑问:古人衣服的衣襟到底是哪边在上,哪边在下?用专业点的话说衣襟是左衽,还是右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有什么讲究吗?和我们现在常说的“男左女右”有联系吗?有时电视剧中在同一个画面里既有左衽、又有右衽,感觉非常混乱。
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因为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没有深刻了解,中国古代服装衣襟的右衽与左衽设计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1古代服装的衣襟设计(1)古代服装的衣襟。
衣襟,亦作“衣衿”。
古代指交领或衣下掩裳际处。
后亦指上衣的前幅。
中国传统服装的衣襟有左右两边,左襟叠盖在右襟之上,是右衽;右襟叠盖在左襟之上,是左衽。
“历史中对这种衣襟左衽与右衽设计形式的出现,无疑是沿袭古代社会早已有的左右方位和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这种观念而来的。
”[1]足以见得,和我们现在常说的“男左女右”没任何关系。
(2)衣襟的右衽设计。
衽,本义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左襟叠盖在右襟之上,衣襟是朝右开的,故称右衽。
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
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
根据中国的自然观和阴阳哲学观,从属性上来说,天为阳,地为阴。
从内外方位上来说,外为阳,内为阴。
“从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方位上来讲,左为阳,右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
具体到人体上来说,人体的左侧属阳,人体的右侧则属阴。
这些天地阴阳、上下内外、东西南北、天人合一之类的观念,都和中国古代服装设计制作密切相关。
”[2]右衽,是中国古代服装的一种文化。
体现了传统意义上右衽为阳在外,右为正,既正道,左衽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
古人以右为尊,所以右还引申为尊尚。
“成语‘无出其右’,‘出’是超过,‘右’是上,古代以右为上位。
典故出自《汉书·高帝纪下》中写道:‘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区别
左衽右前襟掩向左腋系带,将左襟掩覆于内,称左衽。
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
左衽和右衽有什么不同
在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很早就出现了自己民族的服饰,也就是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的汉服。
在汉服中,衽指的是衣襟,左右衽就是指衣襟开口对于穿衣服的人自身而言的朝向。
这里左衽和右衽都是针对交领、圆领这种两边衣领交叠的款式,右衽在穿的时候右边衣领在里面,左边衣领在外面,掩盖住右边的衣领,同时衣领的开口向右,系带系在右侧腋下,正面看起来就像字母“y”。
而左衽和右衽相反,衣领的开口向左。
依据记载来看,从周到清代,汉人的穿衣制度中,生者穿右衽,死者穿左衽,左或者右多用来区分生死。
另外根据壁画等来看,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大多是习惯穿左衽的,因为这样他们在放牧或者做事的时候会更加方便。
汉服的三个基本特点
汉服的三个基本特点
汉服的三大特点主要为﹕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
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右衽。
衽,本义衣襟,将右襟掩覆于内,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反之称为左衽。
左衣领盖住部份右衣领,这样左衣领的边缘看起来就向右下倾斜,衣襟在外观上呈现为“y”字形。
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
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
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褒衣广袖
褒衣广袖即宽袍大袖。
一般汉服袖长为“回肘过腕”,即裁剪时要留出胳膊能回过弯的余地,这样胳膊弯曲时袖子长度不受影响,当着装者曲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
宽博的衣袖便为人平添了古朴和谐、潇洒飘逸的风韵。
“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汉服常服袖型中,小袖、箭袖、短袖也很常见。
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
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扣子也会把扣子藏起来,不显露在外面,而是用带子打结来系住衣服,一左一右在腋下系扎,一内一外就牢牢的固定了衣襟,可松可紧,便于调节,望之飘然若仙,同时还有利于腹部的保暖。
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的,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象征着权力。
交领右衽的名词解释
交领右衽的名词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交领右衽这个词汇的来源和含义,以及文章将会从哪些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解释和探讨。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1.1 概述交领右衽是一个与服装相关的词汇,来源于汉语中描述衣领位置和左右穿衣方式的术语。
交领指的是将衣领折叠在前中间,而右衽则指的是将服装的前襟在右边交叠。
这种穿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式。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交领右衽进行解释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交领右衽的定义,详细说明这个词汇的含义和所指代的现象。
其次,我们将回顾交领右衽的历史背景,探讨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
最后,我们将探讨交领右衽的意义,包括它所蕴含的文化象征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通过对交领右衽的详细解释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这一词汇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将探索交领右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对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思考。
通过这篇长文,我们将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交领右衽这一词汇在服装领域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介绍交领右衽这一概念: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交领右衽进行简要概述,以确保读者对该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在正文部分逐步展开,包括交领右衽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交领右衽的意义,并探讨它在现代的应用。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供对交领右衽的简要概述。
这将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在开始正文之前为他们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确保读者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和目标。
接下来,在正文中,我们将详细定义交领右衽这一术语。
我们将解释交领右衽代表的含义,并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来支持我们的解释。
通过深入了解交领右衽的定义和背景,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演变。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交领右衽的意义,并探讨它在现代的应用。
汉服为什么要右衽?孔子的话并不是答案
汉服为什么要右衽?孔子的话并不是答案汉服最大的特点是交领右衽。
所谓交领就是左右衣襟相交;至于右衽,就是左边的衣襟压到右边的衣襟上。
正面看,相交的衣襟就像一个“y”形状。
汉服之冕服最迟从周代时,汉服就有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规定,必须右衽,要是左衽,那你就是蛮夷,比如孔子就曾经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这话的意思是,要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并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保护中原地区),我就会披发左衽,成为蛮夷之人了。
管仲雕像在孔子眼中,左衽是蛮夷的标志。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汉人的服饰才一定要右衽。
其实这是不对的,这属于因果倒置了。
凭什么右衽就代表汉人,难道最初的汉服,大家都商量好了统一右衽,而少数民族也统一好了是左衽?显然不可能。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考虑一个问题:汉服右衽是怎么来的?孔子像衣服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羞耻说,有避寒说,有装饰说等等,不管什么说法,只能说明,人类是有需要,所以才会穿衣。
试问:最初穿上衣服时,左衽还是右衽呢?答曰右衽。
为何?因为要系衣带。
右衽的话在右侧系衣带;左衽就在左侧系衣带。
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所以,右衽是很自然的。
但是,右衽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
曲裾进入农业社会以前,人们主要是靠采集果实、捕获猎物生活,当时除了石器、棍棒等工具,还有弓箭、标枪、飞石等。
对狩猎者来说,如果兽皮衣服领口右衽,使用投枪或张弓搭箭射野兽的时候,粗糙的兽皮领口就会影响他投枪射箭的准确性。
打不到猎物就要饿肚子,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为了肚子,为了打猎,人们只能改右衽为左衽。
左衽对于狩猎的人来说,还有个好处,奔跑打猎的时候,还方便左手探入怀中拿个汗巾擦汗之类的。
穿错衣的唐僧汉族人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几乎不再需要打猎了,我们的文明更先进了,便瞧不上了那些打猎的人。
为了区别于那些野蛮的民族,汉服改为右衽,反正右衽也方便系带。
大约在商周时期,便已经视左衽为蛮夷了,所以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才有这么一说。
男装为啥右衽
结束语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 "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 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发展现代服装应从传统服饰中吸取灵感。服饰当中蕴含着 文化,我们应该从五千年的服饰中吸取灵感,在实用上的 基础上进行改造,创造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服饰。 传习的根本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表象、简单的符号,更重 要的是传习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把中国工艺和时尚设计 结合起来,让全世界人去记住这个元素,做能代表中国文 化的品牌!
中国的服饰文化右衽的由来早在神话时代盘古自混沌开辟了世界之后他的身佑化为世间万物他的左眼化为了太阳右眼化为了月亮
小故事
大道理
聊聊衣服那点事儿
为什么男装左压右?
中国的服饰文化--右衽的由来
早在神话时代,盘古自混 沌开辟了世界,之后他的 身体化为世间万物,他的 左眼化为了太阳,右眼化 为了月亮。这就是左对应 阳,右对应阴的由来。出 于对祖先的崇拜,以及道 家思想的传播,所以汉服 的交襟是右衽,正是左襟 压住右襟,即阳气大过阴 气,是为生人,反之,是 死人。
人的内在修为与外在服饰和谐一致,从而达到“人衣合一” 的理想境界,也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
若是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 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 是表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 攘夷之功。这里的“夷”是指 当时某些北方民族,披发左衽 是他们的习俗。
从这话也可以看出,孔子 十分重视服饰习俗,汉服是右 衽,北方少数民族是左衽,正 好相反。孔子不说别的,只说 发式与衣冠,可见衣冠在孔子 心化--服饰与礼仪
“禹,吾无间然矣” “君子正其衣冠”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论语》
为什么汉服衣襟有左右之分?
为什么汉服⾐襟有左右之分?⼈类⼤多数都是右撇⼦,所以⽆论在东⽅还是西⽅的⽂化⾥⾯,都不免会出现重右轻左的现象。
单从⾐襟的处理⽅法,便可以看得出历来都是左撇⼦吃亏的。
中国的传统汉服服,两边⾐襟的穿法,⾃古以来都是左襟叠盖在右襟之上,⽽因为⾐襟是朝右开,所以便称为“右衽”。
这种穿⾐⽅式的起源,当然为了⽅便惯⽤右⼿的⼈伸⼿⼊怀中拿放随⾝物件。
但既成正统之后,“右衽”便成为华夏⽂化“尊礼成服”的概念⾥⼀个基本象征“⽂明”的符号,可以⽤来识别“左衽”的蛮夷之邦。
⾄于现代服装男⼦左襟叠右襟、⼥⼦右襟叠左襟的“男左⼥右”式穿法,据说是起源于中古时代的欧洲。
西⽅男装⾐服的钮扣,像东⽅⼀样,⾃古⾄今都开在胸前,所以把⾐钮缝在右襟、把钮门开在左襟,⽅便右撇⼦们扣上⾃⼰的⾐衫。
可是古代欧洲的⼥装⾐服,⼤多数都是采取⾐襟开在后⾯的反穿形式,所以⼥⼦们除⾮双臂⼗分灵活,否则必须借助别⼈帮她们扣上背后的⾐钮;⽽为了⽅便右撇⼦,钮缝和钮门的⽅向便刚好相反。
⼤概到了⼗⼋世纪,西⽅⼥性才开始普遍流⾏穿着⼀些如外套等开在胸前的⾐服,但可能因为上流社会的妇⼥⼀般都仍会有佣⼈帮她们穿⾐服,所以右襟叠左襟裁剪的⽅式,由于⽅便别⼈替穿者扣钮,还是被保存了下来,⼀直到了现在仍然是⼥性西服的正统。
也有⼈说,中国传统服装其实也是类似的“男左⼥右”穿法才对,所谓“右衽”只限于男⼈。
我不是史学家,不敢否认这种说法,也不晓得如果属实,到底是否近⼏个世纪跟西⽅发⽣接触后才受到的感染,还是⽆独有偶的现象。
不过观乎深受我国唐朝服装影响的⽇本和服,便可发现不论男⼈还是⼥⼈,都是左襟叠右襟的“右衽”穿法。
唯⼀会相反地穿成“左衽”的情况,便是──替死⼈穿寿⾐的时候!。
右衽:汉服的象征符号,既是服饰的形制特色也体现服饰的文化内涵
右衽:汉服的象征符号,既是服饰的形制特色也体现服饰的文化内涵文:全民历史观.2020.8.20.头条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盛大华美的服饰,自古就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汉服'作为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有其独特的形制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右衽'则是汉服的典型形制特点,很好地体现了汉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蕴含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和'一以贯之'的精神。
另外,'右衽'的形成和中国的农耕文明有关。
华夏的先祖们进入农耕时代后,紧接着衣装形制也朝着更适合生活的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完备的服饰体系,《易经》记载:'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后来,随着人们长期的劳动实践,逐渐发现衣襟右掩更方便活动,也更适合存放小型的工具。
之后,原始社会时期对襟样式的服装开始发展为'偏衽'式,衣服左右更换遮掩的不稳定性减少,汉族服饰中的'右衽'形制开始形成。
汉服之'衽'的文化内涵'交领右衽'是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之一。
汉服的衣领与衣襟是连接在一起的,左右两片衣襟在穿着的时候,呈交叉的方式重叠在身体的中间部位,体现的是持身中正之意。
只是,左右衣服在胸前交叠的时候,衣襟的上下位置多是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呈现出'y'的形状,以及服装向右倾斜的样式,这就是汉服的'交领右衽'。
因为,'衽'字的本义是'衣襟',比如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衽,衣也,从衣,壬声。
'之后,郑玄在给《说文解字》做注的时候也解释到'衽,所以掩裳际也。
'说交领右衽是将右衣襟掩盖于左衣襟之下,而'左衽'则刚好相反。
只是,'右衽'和'左衽'的问题,不仅仅是衣服的穿着方式问题,还有一定的文化指示内涵。
汉服形制科普
汉服形制科普汉服基本结构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衣裳】汉服款式之—古人把上半身的衣服叫衣,下半身的衣裙叫裳。
衣裳是汉服的最初形制。
即上衣下裳,上半身穿着上装,下半身穿着下装中的裳。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有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衣裳制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交领襦裙】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
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緣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
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緣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对襟襦裙】汉服款式之一。
襦是一种短衣,最长到膝部,搭配间色裙或素裙。
对襟襦裙特征是直领,对襟,衣袖有宽窄两式。
两晋时期襦裙腰间可以配束带,带下有围腰,是比蔽膝短的一种腰饰。
【袄裙,或者叫衫裙】—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
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
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齐胸襦裙】:是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
她是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
起于隋,兴于唐。
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
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韩服上衣交领的系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韩服是由明制衣服发展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3700年前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尧、舜三帝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同时,汉服因为与儒家几千年的道统,礼治思想相融合,这一,右衽又被后世赋予了多种含义,
1,批发左衽,蛮夷说:
自古汉人右衽,蛮夷左衽,这一制度在周代形成,汉唐时期确立,并达到鼎盛时期,同时,随着边外之族大量涌入中原,这一标志也就成了区分汉人和蛮族的一种标志,有利于确立华夏主体民族的正统地位,同时符合礼的思想,客观上巩固,促进了以夷入夏的过程.
2,男左女右,别性说:
在南宋末年至蒙元时期,汉人的统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受到双重冲击,大量外来游牧民族特点夹杂在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中,左,右衽的礼仪,民族区分不在在是特殊的族群印记,但蒙元时期,礼教还是有所发展,自古的男尊女卑和以左为尊思想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男左女右的形制以区分性别,形成男子右衽女子左衽的特点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比较短,且使用地区多在中原,对江南,边区等地影响有现,不能算是汉服现在形制的正统解释,只能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
3,左生右死,阴阳说:
明代,中原王朝在一次兴盛,重新确立礼教,道统,华夏,是新兴王朝文化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衽的左右再次被赋予了礼的含义,同时,可能因为道家,阴阳学说的兴起,这交领右衽一体系被更加系统化和放大了.道家以左为阳以右为阴,右衽表示你的阳气胜过阴气,你是生人.反之,左衽就表示你是故人了.
这也就是寿衣的由来和基本形制.
同时注意,以上三个原因,其实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只是侧重点根据当时现实情况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总之,汉服从初步定制形状开始,就是右衽的了,只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进而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
所谓…衽左蛮夷之,衽右中国也。
‟所谓的…衽‟在古代泛指的东西很多,比如说…衽席‟是指床塌,有时候这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妇女的下裳,但通常指的乃是衣襟。
《周礼》中就有…再拜稽首以衽受‟的记载,《左传》中也有…楚必敛衽以朝‟的典故,这里的衽指的就是衣襟,所谓…衽左‟就是衣襟向左掩,衽右就是衣襟向右掩。
衣襟向左向右本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问题的根源是在蛮夷,当西周时期的中国人接触到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时候,发现这些游牧民族的人的穿着打扮全部是衣襟向左掩,与当时的中国人普遍的衣襟向右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一个新的意识形态产生了:衣襟向左者夷狄,向右者中国,
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
‟这话的意思就是…要是没有管仲,那么今天我就要披着头
发,把衣襟向左掩当夷狄去了!‟这个意识形态的诞生后,竟然不论战乱还是改朝换代,竟然都没改变过,纵然是满清时代,汉人穿衣服依旧的右掩,民国时候长袍也是如此。
只有新国建立后才用西化衣服彻底消亡了这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