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2.揣摩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理解含义丰富的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增强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研讨点拨法;3.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个问题既是人类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存在于世不能回避的问题。

英国作家罗素用富有哲理的文字给予了回答,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教学新课:1.走近作者: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丰富多彩的长篇巨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矿藏。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他的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看看这部巨著中作者的思想火花。

2.学生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3.请学生复述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研读与赏析:本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且富有力度和美感。

作者对三个理由的叙述不是并列展开的,而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

请思考作者对这三个理由的叙述是怎样一层深入的?三个理由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前两个理由不能合到第三个理由中?为什么罗素在文章开头不直接点明自己的活法?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6.学生再读课文。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让学生找出一些例子并加以评说。

7.学生质疑并讨论。

8.教师小结:对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文字给予了回答。

作者把苦难看成通向真理和幸福的必经之路,只要坚持不懈才能找到通向幸福和真理的道路。

作者用坦诚的态度表明自己内心的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类的深深的爱感召着读者,撞击着读者的灵魂。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主题的背景以及其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通过个人写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生词和短语辨析2. 如何写出一篇有思想、有情感、有深度的文章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三、教学方案:Step 1. 导入1.通过录像或PPT展示明星们在某次采访中被问到“你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并展示主流媒体对此的反应;2.引入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Step 2. 语法学习解释不同动词的用法be alive to sth. 意识到某事come alive 充满生机feel alive 活得有感觉stay alive 存活keep alive 让某物持久set alive 把某物唤醒keep sb. alive 使某人安全come out alive 幸存keep sb. alive to sth. 告诉某人某事Step 3. 阅读1. 让学生阅读一篇生活类杂志上的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并了解背后的故事;2. 学生自己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

Step 4. 语言表达1.该部分课程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准备向整个班级展示他们的观点;2.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出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观点的有效方法;3. 策划一个短文比赛,让学生在2000个单词以内,表达个人观点。

Step 5. 课堂交流1. 学生选出最好的文章,与其他学生分享;2. 基于学生的作品,展开一场关于“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全班讨论。

Step 6. 总结1. 向学生总结本课程的目标和难点;2. 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1.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2.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3. 编写文章的技能和技巧的提高;4. 批判性思维训练。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而活着,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己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生活,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看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罗素 1950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等。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和评价。

4、教师总结:作者罗素为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而活着。

(五)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渴望爱情?(1)学生自主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

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重点讲析1,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婚姻与道德》等。

他被称为: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2,未来时代的先知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三、设疑讨论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2,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先让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3,作者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由此你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罗素为了这三个原因而活着,那么这三个原因是不是彼此孤立的呢?其实他们是彼此联系的,那么是通过什么联系的呢?又能从中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学生讨论,慢慢引导出来,比如“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4,问题: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比较好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说明理由。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第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把握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

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二、推进新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

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

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

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

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

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中汲取有益于人生的启示。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使其积极追求美好人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丰富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4. 学生分组名单。

5. 课堂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阐述生命意义的。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七、课堂练习(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2)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3)你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八、课后作业1. 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我为什么而活着”。

2. 调查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了解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表现。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并探究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思辨问题、相关图片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提示。

2.材料准备:包括《我为什么而活着》的阅读材料、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人生的意义”这个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入《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主题,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二、阅读和讨论(15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

2.学生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讨论,询问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生的意义”有什么看法,帮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三、思辨问题(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些思辨问题,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成功与否如何衡量?”、“是追求物质财富还是精神富足更重要?”等等。

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记录每个小组的观点。

3.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写作任务(30分钟)1.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和思辨问题的观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目标和意义的短文。

2.学生可以参考提供的写作框架进行写作,但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思考。

3.学生可以在纸上先列出思路和提纲,然后展开写作。

五、展示和分享(20分钟)1.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指导。

2.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请学生朗读或分享自己的观点。

3.学生归纳总结他们在本次讨论和写作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与提醒(5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学生在这一节课中的重要收获。

2.提醒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去实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在思辨问题和写作任务中得到了锻炼,并且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明确结构:总--分--总。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罗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时光,努力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罗素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爱情、知识、同情心的追求。

(2)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从罗素的人生观中获得启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2)帮助学生克服在思考人生意义时可能产生的迷茫和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罗素的思想。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读写结合法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人生意义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

2、作者介绍(5 分钟)简单介绍罗素的生平、成就和主要思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3、初读课文(10 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罗素认为自己活着的理由是什么?4、精读课文(15 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罗素对爱情、知识、同情心追求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5、深入探究(15 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罗素的人生观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目的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罗素对于“我为什么而活着”的观点和阐述。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避免表面化和空洞的回答。

(2)帮助学生将思考转化为有条理、有深度的文字表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主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我为什么而活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语言表达。

4、写作指导法通过写作练习,指导学生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2)展示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警句,如“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包括他的生平、成就和在哲学、数学等领域的贡献。

(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对他思考人生意义的影响。

3、文本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文章,重点关注作者提出的三个活着的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3)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如通过具体事例阐述观点,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②你认为自己为什么而活着?③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活着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从何而来?人为何而生?人死后又会如何?——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

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

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

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

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关键概念进行阐发。

2、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

3、能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学法建议】1、思路清晰,文意畅达,阅读时注意探讨文中充满人生激情的句子。

2、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发。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

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

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2)名句分享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赫胥黎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歌德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作者是“为什么而活着”的?②文章开头就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朱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文章精巧别致的构思、揣摩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3、德育目标: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文章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文章中“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揣摩语言,感受罗素语言的非凡魅力。

四、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理解相结合2、讨论、点拨相结合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人应该怎么样活着才会获得幸福,但是在我们乐观的活着,享受着幸福快乐的同时,我们可否思考过,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而活着?(生各抒己见)(二)看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生诵读课文,思考“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激情是什么?”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的关爱,是支配罗素活着的三种激情。

(三)整体感知: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激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渴望爱情: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何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追求?明确:在此引出作者的个人简介及其经历:(要点)①一生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渴望爱情)②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追求知识)③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政治、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

(追求知识)④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同情苦难)⑤一生都在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载导旎
《我 为 什 么 而 活 着 》 教 学 设 计
0祝 字 王 玲
【 计思 想 】 设
知 识教 育 目标
1 了解 罗 素 。 .
本文 是 一 篇 译作 ,语 言简 明, 内容 晓 畅 ,属 于 自主 阅读
篇 目 。 因此 , 重 在 培 养 学 生 从 课 文 中提 取 、 整 合 信 息 的 能 力 , 定位 于现 代 文 的 阅读 教 学 。教 学 过程 中 ,应 当紧 扣 全 文
知识 昵 ?
【 学 步骤 】 教


导 入 ( 随 《 运 交 响 曲 》 , 设 置 深 沉 思 考 的 的种 子 呢 ? ( 伴 命 注意 诗歌 中的粗 体 字 部分 )
情境 。 )
学 生 同答 ,教 师 明确 :渴 望 了解 …… 渴望 知道 … …试 图 理 解 …… 。 ( 男生齐 读原 文 ) ( )投影 出示相 关 资料 , 了解 罗素在 追求 知识方 面所取 1 得 的 。些 成就 ,见贤 而 思齐 ,激发 学 生 的求 知欲 : 。 。

11】 .
地搠 盯
“ 脯




川桧



/ 备 謦 ◇ 镦l 鹿
【 点 、难 点 】 重
( )回 顾 以前 所 学诗 文 中 不 同 的爱情 理想 : ( 2 男女 轮 元稹: “ 曾经 沧海 难 为 水 ,除却 巫 山 不是 云 。”
紧 扣 文 本 , 了解 作 者 思 考 生 命 价 值 所 表 现 出 的 博 大 渎, 引导 学 生树 立 正确 的情 感 价值 观 ) 胸 怀
生活 展 开 更广 阔 的生 存意 义 的 探 索 。
德 育 渗 透 目标
感 受 作者 博 大 的情 怀 和 崇高 的 人格 魅 力 ,树 立 正确 的 人
生 观 和 生 活态 度 。
【 学 目标 】 教

息 ,一 条还 很 生 猛 ” …… 真 是达 到 了高潮 !学 生也 很 快
1 5 年 ,因 罗素 “ 思想 的 自由和人 道主 义 的理想 而 写 90 为
作 ”,获 诺 贝尔 文学 奖 。其 后 又开 始 尝试 小 说创 作 。
9 岁 高龄 完成 《 5 罗素 自传 》 的写 作 。
( )我们看 看 罗素是 以怎 样的情 感 、方式学 习知 识的 ? 2 。 ( 中找关 键 词 )有 什 么特 别之 处 吗 ? 文 明确 :热 情 寻求 知识 ,也取 得 一 些成 就 。
融 合。
遏制 的同情 心 ,这 三种 纯 洁 而无 比强 烈 的激 情 支配 着 我 的… 生 ”,从 “ ” “ 识 ” “1情 ”三 个梯 度 来 了解 罗素 ,理 爱 知 日 ] 解这 位 伟 大 的思 想家 透 过 这二 个 词 语 展开 的对 于生 命 的 层层 深入 的思 考 ,并 在 思考 的过程 中 让学 生联 ,推动社会的进步。
4 如 果说 爱情 和 知识 是个 体 对美 好 生命 的追 求 ,那 么 同 .
情苦难则是超越个体生命的对全人类苦难的关怀和美好未来
的向往 。用 罗 素 的话 说就 是 : “ 爱情 和知 识 ,尽 可能 地把 我 引上 天 堂 ,但是 同情 心 总把 我 带 回尘 世 。 ”为什 么要 回到 尘 世 ?尘 世有 怎 样 的牵 引呢 ? 学 生讨 论 ,教 师 明确 : 因为 痛苦 的 呼唤 ,渴 望减 轻这 些
雨果: “ 生活 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 爱我们。”
苏 霍姆 林斯 基 : “ 电照 耀一 瞬间 ,而爱 情却照 耀 闪

生 。”
课 时
( 3)罗素歌颂爱情 ,懂 得 了 “ 什么是 爱,什么是生
命 ”。 既然 爱情 如此 美 好 ,你 们现 在 能不 能 、该不 该萌 发 爱 学 生讨 论 ,教 师 明确 : 罗素 的爱情 和 生命 的 终极 观念 是 得 到 “ 宁 ” ,且在 “ 暮 之年 , 行将 就木 ”时才 获得 可 安 垂 见 ,爱 情 是 经 过 时间 的催 化 后 成 熟 心 灵 才 能 品 尝 的 甜 美 果 实 ;而 如今 ,你们 的 爱情 果 实还 是青 嫩苦 涩 的 ,未 到摘取 之 时 ,正 可 谓强摘 的 杲不 甜 。你 们现 在 的 首要任 务 是学 习 ,用 知识 装 点人 生 ,铺 就 美好 未 来 。 3 罗素 正是 如此 ,让我 们 来 了解他 都学 习 了哪 些方 面 的 .
【 解决 法】
1 .要 求学 生认 真 阅读 、 紧扣 文本 ,加深 理解 。 2 .开展 课 堂讨 论 ,让 学 生相 互交 流 ,取 长补 短 。 【 生 活动 】 学 诵读 感悟 ,思考 讨论 。 【 具准 备 】 教 多媒 体相 应 设备 。
【 时安排 】 课
罗素一生著书7 种,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 。代表作 1
品: 《 西方 哲学 史 》 《 的哲 学发 展 》 《 我 幸福 之路 》 《 自由
之 路 》 《 学 问题 》 《 学原 理 》 哲 数
2 世 纪初 ,取 得 了现 代 数 学基 础研 究 的重大 成 果 “ O 罗素
悖 论 ”及 解 决这 一悖 论 的 “ 型 论 ”。 类

白居 易: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秦观: “ 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苏轼 : “ 年生 死 两 茫 茫, 不思 量 , 自 忘 。” 十 难
徐 志 摩 : “ 将 于 茫 茫人 海 中寻 求 我 唯 一 的 灵魂 之伴 我
侣。得之 ,我幸;不得 ,我命 ,如此 而已。”
的中心 句 “ 对爱 情 的 渴望 ,对 知识 的追 求 ,对 人类 苦 难 不 可
2 理解 这 篇 生 活随 笔 的 内容 。 . 能力 培 育 目标 i 培养 学 生投 入感 情 ,在 诵 读 中整 体 感知 、深入 领 悟 的 . 能力 。 2 揣 摩 含 义 深 刻 的语 句 , 鉴 赏 这 篇 生活 随 笔 情 与 理 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