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简要_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状核 头、体、尾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
苍白球 Globus pallidus —旧纹状体
壳 putamen
—新纹状体
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
尾状核
纹状体 背侧丘脑
豆状核
纹状体
尾状核头 豆状核
背侧丘脑
横断面
纹状体功能
低等动物的最高运动中枢;在人类纹状体是锥体外路的重要结构,
额叶皮层结构 的改变与多巴 胺功能异常有 关
多巴胺理论:第三版2009
❖ 最终共同通路概念: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最终引起多巴胺水 平异常, 导致发病,多巴胺是各种因素作用的最终通路 ❖ 多巴胺水平异常不再是受体异常所致,而是突触前多巴胺 调节功能 的异常 ❖ 猜想多巴胺调节功能异常的机制可能是反馈的失衡,引起 了精神分 裂症样症状 ❖ 认为多巴胺理论主要是解释精神症状,而不是精神分裂症, 后者尚 需要其他理论解释
2.特点: 发生上较古老; 纤维联系复杂。
边缘叶 limbic lobe 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海马、隔区。
扣带回
齿状回
海马旁回
功能:
• 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 • 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 • 与情绪、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 动有关。
基底核 basal nuclei
豆状核 lentiform nucleus 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 屏状核 claustrum 杏仁体 amygdaloid body
第二版后,新证据不断涌现
❖1991年以后,有超过6700篇关于多巴胺理论的新文献报道 ❖影像学 : PET等活体神 经化学影像证 据
治疗药物与神 经化学影像的 改变 ❖遗传学 : 迄今未发现某 一特定基因与 之相关
许多基因的多 态性与精神分 裂症有关联 ❖神经发育 :对精神分裂症 发病前神经结 构改变的研究
提纲
❖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探索历史 ❖神经生化学说进展 ❖神经发育假说进展 ❖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进展对治疗的启发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
遗传因素以及一些早期环境因素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导致神经元增殖、分化异常,胞突过度修剪,突触异常联系 ❖幼年期尚不出现精神症状,——认知症状(记忆力下降); ❖青春期后内分泌和其他生理功能剧烈变化,神经系统发育缺 陷开始显现,临床表现为分裂样症状。 ❖随着疾病进程,神经结构的损害更为严重,造成恶性循环
仅与肌张力的调节和姿势调整有关。
纹状体病变
运动减少综合征—为旧纹状体病变(震颤麻痹,Parkinson病)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表情呆板和静止性震颤。
运动增加综合征—为新纹状体病变(舞蹈病) ——肌张力低下、上肢与头部出现不自主、无目的的动作。
丘脑
❖ 丘脑 ❖ 下丘脑
视交叉
乳头体
垂体与漏斗
下丘脑的功能:
❖ 前额叶皮层多巴胺系统的抑制解除可以改善精 神分裂症的 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 ❖ 阻滞5-HT2A同样可以改善阴性症状 ❖ 说明D2与5-HT受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 5-HT能拮抗剂能解除多巴胺系统的受抑制状态, 从而缓解 抗精神病药诱导的EPS
PET研究多巴胺水平对功能的影响
多巴胺假说对复发机制的研究
多巴胺理论第三版的特点
❖ 结合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将环境因素、基因、压 力和创伤等囊括,最后共同作用于突触前纹状体多巴胺 能 神经元 ❖ 强调5-HT等其他递质与多巴胺的相互作用 ❖ 再次强调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疾病,希 望 以某一种理论完美解释疾病全貌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5-HT和DA平衡拮抗理论
❖神经生化病理 假说 ❖遗传因素 ❖神经发育异常 假说 ❖社会心理因素
提纲
❖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探索历史 ❖ 神经生化学说进展 ❖神经发育假说进展 ❖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进展对治疗的启发
边Biblioteka Baidu系统 limbic system
1.组成: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 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 被盖等。
多巴胺假说第一版的缺陷
❖ 未区分精神分裂症复杂症状的不同维度,如阳性症状、 阴 性症状,而将其混为一体。以多巴胺解释阳性症状 尚可奏效, 然而对阴性症状的解释就差强人意 ❖ 由于当时认识水平,更没有考虑基因、神经发育缺陷 对疾 病的影响 ❖ 缺乏活体影像学技术,无法验证多巴胺理论在人体的 真实 表现
多巴胺假说:第二版
❖ 20世纪90年代Davis发表重要文章,重建多巴胺假说 • 最重 要的创新:由单一的多巴胺亢进解释精神分裂症 所有症状进 展为不同部位多巴胺代谢解释不同症状
❖皮层下
多巴胺亢进
阳性症

❖额叶 状
多巴胺减低
阴性症
多巴胺假说第二版的缺陷
❖ 该理论仍然主要来源于动物实验,没有观察到人体额叶 皮 层多巴胺水平降低的直接证据 ❖ 皮层功能异常远比简单的高多巴胺水平、低多巴 胺水平复 杂 ❖ 多巴胺理论无法解释精 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无法解释多 巴胺能的异常是如何 出现的
❖ 高复发率是精神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主要原 因之一,这也 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 ❖ 在治疗中的患者,为何会出现复发?新的多 巴胺理论亦进 行了解释
多巴胺受体随社会压力增大而上 调
❖ 37例正常志愿者 ❖ 以精神心理和生活事件问卷(RLCQ)反映社会压力 ❖ 可见多巴胺受体随RLCQ评分增高而上调,5-HT受体随 评 分增高而下调
提纲
❖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探索的历史 ❖神经生化学说 ❖神经发育假说进展 ❖精神分裂症病因学进展对治疗的启发
对病因学艰难的探索
❖临床治疗的不满意源于我们对精神分裂症发 病的本质仍然没有充分了解,精神分裂症病因 学的研 究进展缓慢 ❖精神分裂症病因和发病机制都还处于研究阶 段, 没有公认的一致结果
对病因学艰难的探索
下丘脑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的高级中 枢,涉及的功能极广泛、如对情绪、饮 食、体温、睡眠、觉醒及至体内分泌活 动的调节。下丘脑除通过神经通路接受 有关信息外,还可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 关信息(如体温、血液成分的变化等), 因此能有效地实现其调节功能。
多巴胺假说:第一版
❖ 20世纪50年代:Carlsson&Lindqvit,基于以下试验发 现 – 抗 精神分裂症药物可增强实验动物的多巴胺分解代谢 – 利血平可 以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 – 促进多巴胺生成的药物如苯丙胺可起 幻觉妄想,刻板 行为等类精神分裂症症状 ❖ 20世纪70年代形成第一版多巴胺假说: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 的临床疗效是通过对多巴胺受体抑制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