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PPT课件
这样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 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 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 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 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 多余的闲笔。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1)本文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尾来看,孟子虽反对战争,
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各诸侯的 心理所打的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 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疏通文意
发语词,无实义
夫环而攻之,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 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可是不能取 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疏通文意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泛指粮草
疏通文意
有利作战的
有利作战的 人心所向,
天气时令 地理条件 内部团结 内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外城 围 表承接 表转折
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 而不胜。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 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三 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决定 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 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对后世 有着深远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28
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多助之至: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用
返回
29
古今异义

古:外城 池
古:护城去河
今:姓氏
今:池塘

古:放域弃 古:界限、限是制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2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 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 “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3
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 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 思想。
4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夫郭
粟寡戚

封疆 jiāng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5
天时:天有利作时战的天气不时令 如地利:有地利作战的利地,理条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精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共11张PPT)

精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共11张PPT)
背叛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归顺 凭借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
攻方败 (天时) 不 如
守方胜 (地利)
战例二: 守方败 (地利) 不
如 攻方胜 (人和)
( 举 例 论 证 )
中心论点
深化主题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推及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对比论证)
施 行 “ 仁 政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 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 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 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 平天下。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⑥ 亲戚畔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一词多义
墨三剑飘里雨之城( 助词,的 ) liyongqiang
李永夫强 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动词,到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亲戚之所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比论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 天下顺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进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需要 人和
施行仁政才能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睿智雄辩的力量
• 逐层推理,论证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然后阐述治国需要 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施行“仁政” 治国。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出尔反尔 独善其身 解民倒悬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齐东野语 始作俑者
天时不如地利,对偶 地利不如人和。顶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排比
兵革非不坚利也,双重否定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ppt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ppt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③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形容词,有利) (形容词,锋利,锐利)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名词,城墙)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寡助之至
(动词,到)
① 三里之城 古义 今义,池塘
③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
今义,疆域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判 断 句 “非……也”表示否定判断
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 • 提出论点,指明“人和”是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内城
外城
围 表修饰
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不译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代词代城池
表转折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主张,得人心者,人心归 顺,所向披靡(mǐ )
⑦ “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 对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比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论 子有不战,战必胜 证
矣。”
• 正反两方面对比 “得道”“失道” 对战争的决定意义
• 强调得人心者得天 下,失人心者不攻 自溃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课件.ppt
天时:指易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jiāng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朗读、释义、翻译课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 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和平, 反对战争。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 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 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 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 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 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 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 结。
《孟子》三章 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初三九年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初三九年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PPT课件

一、听读课文
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停顿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 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 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 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日本首相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 神社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 人民的感情,因此,遭到了中国在内的亚 洲国家人民强烈抗议。
3、少数“台独”分裂分子恶意污蔑、攻击 《反分裂国家法》。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边缘的 举动,引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愤慨.
重 点 探 究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1)对照课下注释,试疏 通大意 (2)同桌讨论,质疑、解 疑 (3)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 内城 郭: 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虚词:
环而攻之 1、 委而去之 1、山里之城 2、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环而攻之
3、

3、委而去之
4、多助之至
5、亲戚畔之
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 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人教版初三下册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PPT课件

人教版初三下册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PPT课件

第二层:从进攻一方的失利,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2、本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句式上有何特点?作用如何?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是双重否定 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 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 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 文章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第四层“故曰…… ”至结尾,思考问题: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2、在前三层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研读课文,疏通文意
题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施行仁政。
寡:少。 题目的意思是:施行仁政,帮助的人 就多,不施行仁政,帮助的人就少。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 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 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 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 就一定胜利。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的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地利”,一般指地理形势方面的优势,也就是“山溪之险”。但是 在本文中,这个词几乎可以宽泛地理解为“物质条件的优势”。
“人和”,本文中主要指的是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细读:解读思想
2.文中孟子认为君主怎么做才能够“战必胜”?
君主要“得道”,也就是“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实现 “人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因此,行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战寡助,战必胜。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重点实词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8)得道者多助 (9)寡助之至 (10)天下顺之
险:___险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_能__够__施__行__治__国__的__正__道__,__即__行__仁__政___ 至:___极__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___归__顺__,__服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读:晓畅文意
巩固
震慑
能够施行治国的 正道,即行仁政。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极点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内外亲属,包括父 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课堂小结
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 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 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

练习 (1)孟子, 名______, 字______, 是_______时代人, 他是 孔子以后的_________。 《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成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 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答:归纳了以上三段,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 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 上进一步阐发, 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从而 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 次, “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 即“人 和”。 得人心者, 人心归顺, 所几披靡, 失人心者, 人心相悖, 不攻自溃。 因而, 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成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成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 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 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4 .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 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 2、预习第二章。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 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 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 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 的散文专集。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 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 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 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
结构图解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天时
不如

地利
攻 城 :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 城 :
守方
城 高
粮多
兵 革 利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范围
主张(结论)
域民 战 争 治 国 固国 威天下
排比 (反面论证)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 行 “ 仁 政 ”
(对比论证)
• 1、背诵课文,以文 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为话题,发表简单的 演讲。 • 2、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反馈练习(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B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C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D 叛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摆出观点,提挈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 利”。
• • • •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天时不如地利, 摆出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 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啊。
•朗读 •研读 •细读 •背诵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 奏和气势。 • 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 和主观条件。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