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方剂学总论

合集下载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二、常用治法
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 消法、补法等八大治疗方法。
法”。
常 用 治 法
八 法 一 览 表(一)
名称 汗 法 基本卫、疏散肌表外 邪的治法。
适应范围
1、表证; 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以 及水肿、疮疡、痢疾等初起 而具有表证特征者。
立法原则
反佐药
性能(味)与君、臣药相反而作用相成之药;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
使 药
引经药 调和药
引诸药以达病所之药。 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例如]: 1、麻黄
君药,辛温,发散风寒, 兼宣肺平喘。
麻 黄 汤
2、桂枝
臣药,辛甘温,助麻黄 发汗解表,又能调和营 卫。与麻黄同用,使放 寒祛,表气和。
佐药,苦温,苦降肺 气,合麻黄宣肺以利 平喘,温助麻、桂散 寒。 使药,甘温,调和诸 药,并缓麻、桂发汗 太过之性。(佐制)
方 剂 的 组 成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 药量增减 剂型更换
君 药 臣 药
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之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组 成 原 则
佐助药
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佐 药
佐制药
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素问》“其在皮者, 汗二发之”是汗法 的理论依据之一。
吐 法 下 法
通过涌吐,从而 1、痰涎壅塞咽喉证; 《素问》:“其高 排除胃脘上停痰、 2、顽痰停阻胸膈证; 者,引而越之”是 宿食、毒物的治 3、宿食、毒物停滞 吐法的理论依据之 法。 胃脘证。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一.先秦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二.两汉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时期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注重实用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科方书四.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历史第一次方剂数量的积累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外台秘要》唐王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五.宋元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代表著作:(一)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典(二)临床著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宣明论方》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案》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朱丹溪(滋阴派)《局方发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科方书(三)方剂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开方论之先河六.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明代历史上第二次方剂数量上的积累和整理清代重视普及教育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普济方》明官修方书我国史上最大一部方书(6万余张)《医方考》明吴昆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注《医方集解》清汪昂创综合分类法《温病条例》清吴鞠通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七.现代时期时代特点:集成整理,现代化研究第二章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

治法的最高层次;:治则其次:治疗大法(八法)再次:具体治法(方剂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方剂体现完成治法,方剂验证治法以法统方:1.以法组方2.以法遣方3.以法类方4.以法释方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致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适应症:外感表证分类:辛温发汗(治疗风寒表证)辛凉发汗(治疗风热表征)使用注意:1.辩证(风寒,风热)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不宜久煎(解表药通则)吐法: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是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一、方剂的概念:*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二、方剂学的概念:*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方剂的起源与发展〃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能够辨认的有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歧伯编著;载方13首。

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十二病方》: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全面反应了战国时期的方剂学成就,书中大多是外科、皮肤科方,其次是若干内科、儿科及妇科方。

每病治疗方剂少则一两首,多则几十首,总数有283首,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也有一些祝由方,说明当时医巫未分离。

书上记载比较完整的189方中,单味药方达110方,组成药物最多的医方也仅7味,显示了方剂的组成是经过了单味药的应用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药物组成复方的历史过程。

方中药物以酒、醋、猪脂应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姜、桂等辛热药物,剧毒药如水银、信石、藜芦等亦有应用。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13首,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阐述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自然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而且重点论述了人体结构、藏象气血、经络腧穴、体质差异、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五运六气等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总结了内、外、妇、儿、伤、五官、针灸等各科的病证和治疗经验。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第一单元总论1.方剂学在中医学习中极为重要。

2.学好方剂的方法(1)知晓方剂的考核方向。

(2)针对考核有的放矢。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等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则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故云“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与治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为“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四方面,而这四方面又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法统方”。

常用治法常用治法主要是指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概括总结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使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此外,凡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吐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或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

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方法,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出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原文:“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 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 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表
治法
作用
适应证
汗法 开腠理、调营卫、宣肺气 外感表证
吐法 涌吐痰涎、宿食或毒物
六、明清时期
《普济方》:古代收方最多的 官修方书(168卷,方61739首)
《医方考》(明·吴昆):第一 部方论专著
其他: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虞抟《医学正传》、龚 廷贤《万病回春》、秦景明 《症因脉治》、陈实功《外 科正宗》、武之望《济阴纲 目》、汪昂《医方集解》、 吴仪洛《成方切用》、罗美 《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 《绛雪园古方选注》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葛洪《肘后备急方》
(又名《肘后救卒方》)
全书共收单方510首、 复方494首(葱豉汤、 黄连解毒汤等)
“青蒿一握取汁服,治疟疾。” 屠呦呦教授,因发明青蒿素, 获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 奖”、2015年“诺贝尔医学 奖 ”。
《小品方》陈延之(唐末至宋初亡 佚),1985年日本发现五卷。现。 有汤万春《小品方辑录笺注》辑佚 本。重点收录简、便、廉、效之各 科方剂。名方犀角地黄汤(原名 “芍药地黄汤”出此)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史
一、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帛书)
战国晚期,我国最古的医学方 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 堆3号汉墓出土,全书共有医 方283个,用药242种。
二、两汉时期
《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274卷, 如《治百病方》(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

方剂学总论【31页】

方剂学总论【31页】

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 泌物。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1、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的首要药物 2、活血散结: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 3、止痛:用于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催产下胎: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量用法】0.1-0.15克。入丸、散剂,不入煎剂。 【注意】 孕妇忌用。本品对妊娠子宫呈明显兴奋作用。
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导滞、促进消化,消除饮食积滞的药 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二、性能、功效及适应证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化饮食积滞、 健运脾胃,开胃和中之功效。主要用治宿食不消、饮食积 滞所引起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
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 缓。
方解: 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中
加减: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以健脾益气和胃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健脾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健脾 和胃,理气止痛。
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乌梅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1、敛肺止咳:肺虚久咳。 2、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3、安蛔止痛:蛔厥腹痛,呕吐 。 4、生津止渴:虚热消渴。 【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 者均不宜服。
开窍药
一、定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能使昏 迷者神志苏醒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

方剂学总论2

方剂学总论2



近现代时期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方剂学更加迅 速发展。 50 年来,对一大批古代的重要方书,如 《肘后方》《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普济方》等, 进行了校刊出版、影印或辑复,为古方和方剂学史 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重新编辑的古今医方、验方、方书辞典及其他方剂 工具书亦大量涌现,其中尤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 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最具代表性。此书分 11 个分 册,共 1800万字,收录历代方 剂 96592 首,汇集 了古今方剂学研究的成果,内容浩瀚,考订严谨, 填补了自明初《普济方》问世以来缺少大型方书的 空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医方集解 》 清初汪昂著。作者出于诸家方书但言某 方治某病,“未尝发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某络---亦 未尝发明药之气味功能,入某经某络,所以能治某病之 故 ”的现状,为使方书不致徒设,选择 “古方三百有 奇,附方之数过之 ”,“先评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 意,又博采硕论名言,分别宜用宜忌 ”,详加论述。 该书收录之方,组成不繁,凡 “ 药过二十味以上者, 概不选录 ”,大多切于实用,疗效肯定。各类正方在 前,功用相似的附方罗列其后,主次分明,沿革清楚, 加减有法,便于触类旁通。 其分类独辟蹊径,以治法、 病因并结合专科用方, 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汪氏论方,其证候、病源、 脉候、脏腑经 络、药性、治法,无不毕备,折中取约, 文字通俗流畅,为入门便读方书的佳作,流传极广。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辨论精搏,囊括众 家,高出于前辈


唐代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 30 卷,132门,5300余首。《千金翼 方》亦为 30 卷,载方 2200 余首。二书虽以方书为名有 “ 经文古方 ”, 又有 “ 俗说单方 ”; 既全面总结 前人经验,又不乏作者创新之剂 并专辑 “ 食治 ” 一卷强调 “ 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 可谓良工 ”, 食疗之学、药膳之方,由于本篇的承上启 下,得以发扬光大。 还收录了若干保健、 美容方剂,为后世补虚弱、抗衰 老、保健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方剂和经验。

方剂学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剂型、煎服法)

方剂学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剂型、煎服法)

金元时期,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药方论》(成书于 公元1156年),是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理论剖 析组方原理的专著,虽然只分析了《伤寒论》中的 20首方剂,但开著《医学启源》(刊于公元1186年),全书 共3卷,善于化裁古方,自制新方,师古而不泥古。
全书共200卷,载方近20000首,系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 所献医方和“内府”所藏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一一和剂局的成药配 本(初刊于公元1078—1085年),载方297首。至大观 年间(公元1107-1110年),经当时名医陈承、裴宗元、 陈师文等校正,内容有所增订。至淳祐年间(公元 1241-1252年),历经160余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 首方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 药典,其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上篇:总论
内容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 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 验积累,认识到对于多数病证而言,几味药配合应 用的疗效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晋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云:“伊尹以亚圣之 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后世多以此为方剂 之始萌。
唐孙思邈编撰《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 年),孙氏在序中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 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之。全书共 30卷,凡232门,合方、论5300余首。
孙氏尤其注重医德,“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 其贵贱贫富,长幼妍端,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 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 凶……一心赴救。”公元682年,孙氏鉴于《备急千 金要方》有诸多遗漏,“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 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又撰《千金翼 方》以辅之。全书共30卷,包括妇人、伤寒、小儿、 养性、补益、杂病、疮痈、针灸等,凡189门,合方、 论、法2900余首。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低层次——病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病机与治法的形成有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
15
三、多体系性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脏腑辨证--脏腑治法体系 六经辨证--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气血津液辨证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治法体系
治法概述 16
第三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外寒直中
方剂与治法41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方剂与治法42
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方剂与治法43
清法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 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方剂与治法44
3、常用分类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
治法概述 34
和法
1、含义:
狭义:和解---- 少阳证 广义:调和----表里、营卫、阴阳、脏脏间的失调
不和
治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35
• 狭义和法与广义和法的关系
36
和法
和解
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 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调和
“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和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证候(病
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二、狭义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疗
方案。
治法概述 7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则 :防治疾病的总体原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方剂学总论【27页】

方剂学总论【27页】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其将方 剂“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
因”。
4.以主方归纳分类方剂:始见于明代施沛之《祖 剂》。
5.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 之《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以治法(功 效)为主的分类法,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 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 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消 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和急救良方 共22剂。
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
* 汤剂的优特点:
·吸收快;
·疗效迅速;
·运用灵活;
·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
整理课件
23
b.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
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 散剂的优特点:
·吸收较快;
·不易变质;
·节省药材;
·携带方便;
·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
整理课件
6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 著,载方788首(通行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由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太平圣惠方》 :宋代王怀隐奉诏编撰,载 方16834首。
*《圣济总录》 :宋赵佶撰,载方约近2万。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 著。旨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 上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开创了 “方论”研究的方法。“方之有解,始于成 无已”(汪昂语)。
整理课件
5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伤寒杂病论》:乃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载方314 首。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创融理、法、方、
药于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载方验、便、廉。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 是作辑迭工作的常用底本。

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总论内容比较

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总论内容比较

历版《方剂学》教材中总论内容比较中医方剂的出现和运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始于宋·成无己的方论虽然开辟了方剂理论探讨的领域,但方剂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立分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较晚,且与课程及教材的发展紧密相关。

《方剂学》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通常包括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部分内容,其中总论为方剂学课程的基本理论,涉及学科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及内涵特征等内容,是学科课程体系构成和各论阐述的理论基础。

总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科的理论化程度。

本文试图通过对全国统编《方剂学》教材主要版本中总论内容的分析比较,探讨学科理论的发展及其内涵的变化,并为今后方剂学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1 总论内容的设置历版《方剂学》教材中的总论主要包括绪言、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分类、剂型用法及古方药量考证几个部分。

整体上看,除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版”)教材总论的设置及内容与其他各版有较大区别外,其余各版结构基本相似。

不过,篇幅已由最初的第1版4000余字增至七版数万字,内容不断拓展与丰富。

2 绪言及方剂发展史绪言在第1~3版教材中均未设立;第4~6版教材始有专门设置,内容涉及方剂概念和方剂发展简史,通常被置于上篇总论之前;七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以下简称“中医药版”)教材将其内容分为“绪言”和“方剂学发展简史”两部分,其中“绪言”侧重于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阐释,仍置于篇首,“方剂学发展简史”则是对方剂学发展脉络的叙述,归入上篇总论;七版(人卫版)教材则将绪言和简史内容合并为“绪论”专章,其中增加了“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方剂学研究范围”“方剂学研究方法”4节,较为系统介绍了学科概念、学科发展简史、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前沿领域及进展等内容。

3 方剂与治法二版教材始设“方剂与治法”章,介绍治则与治法的基本内容。

三版教材在介绍治则与治法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辨证论治中法与方的关系讨论,并设有“方剂与其他疗法相结合”一节,简述方药治疗与针灸、按摩等疗法相结合的必要性及精神因素、体育锻炼与饮食对疾病防治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每一位医药工作者都必须牢记一定数
量的方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首明理法,善于联系。
2、重点记忆,强调方歌。

A、四味以下药物组成的方剂可强记。 B、某些方名就是方剂的组成。如麻 杏甘石汤。 C、多方组成方剂。如清瘟败毒饮由 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 组成。


D、采用趣味记忆。如玉女煎 ——十七 亩麦地、三仁汤——三人扑通滑竹下
简、便、廉、效
《小品方》—《小品方辑录笺注》
《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四、隋唐时期
《千金方》--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
载方7500多首 病症类方,首列妇儿 专辑“食治”卷 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王焘
载方6800多首 保存许多散失方 按科、病分类方剂
朱丹溪

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 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 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 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 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 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 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 深远的影响。
六、明清时期
3、反复训练,应用帷幄。 4、明辨方祖,率一统十。 5、前后比较,融会贯通。
6、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准备练习本,
用于记笔记和做作业。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万物》— 迄今通过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 方文献资料。 《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是战国晚期的作 品,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刘完素

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 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在理法上, 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 ,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 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 也称他作“寒凉派”。
张从正

精于医理,尝入太医院任职,但不久 即辞归,与当时名医麻知几、常仲明等砌 磋医理,辨析奥义。张从正主张攻邪,反 对妄用温补,力主“邪气加诸身,攻之可 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现 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 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 六种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疗病,故后 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

“方以药成”,“先有方、后有法”
——治法是后于方药形成的理论
“方从法出” ——方以法为指导(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法随证立” ——法以证为依据
“从方见法、以方验法”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第二节 常用治法

治法是根据临床症候,在辨清症候,审 明病因、病机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 方法。
八法:清代 --程钟龄《医学心悟》 书中 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 、里、阴、阳八字统之,而病之方,则再 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 尽之”。

汗 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作用, 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 法。
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和 法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
《五十二病方》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
皮肤科为主)
283首方,用药242种
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
蒸、熨等外用剂型。
方剂临床运用 已初具规模
二、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 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 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要工具之一。
方剂的标准:

l l l l
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能体现正确的治法。 符合组方原则。 用法、用量、剂型切合病情。
l
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的方剂。
《方剂学》的涵义:
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
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与方剂学的关系:
说明:a.数量:原则上不宜多
b.用量:一般宜大,超过常量 c.君药必不可少(不可加减) d.有些君药就表现在方名中 e.选择君药的原则:标缓时针对主病, 标急时针对主症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臣药
如白虎汤中知母。
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消 法
1、定义: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
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
类治法。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 湿内停、痰饮不化、虫积等。

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 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 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 肠胃,必须速除,而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 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 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 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 成之癥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 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1、定义:

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 类治法。 2、适应病症:
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 以及阳气衰微等里寒之证


补 法

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
候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 因气血阴阳之虚所致病症。
八法运用要求:
以上八法,所治各有侧重,如因病情复 杂,单一一法已不能适应临床病证的需
约:简要而约。小型方书--《普济本事方》(许叔微)
《济生方》(严用和)
3.专科方书问世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妇人良方大全》(陈自明) 4.方论专著产生 《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金· 成无已) --开方论之先河 意义:是第一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也是第 一部有方解的著作。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 析组 方原理的专著 载方:320首,论述伤寒方20首。
方 剂 ——是指单个的、具体方剂。
方剂学 ——是对众多具体方剂进行概括
总结,得出的系统理论、规律性 内容。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临床辨证之后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辨证是
论治的基础,运用方剂或组方用药是论治的
主要环节,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确与否,对
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吐 法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 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
痰涎壅阻于咽喉、停滞胸膈、宿食留滞胃脘、 毒物尚在胃中等
清 法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 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
里热证、火证、热毒证 、虚热证
温 法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 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配伍严密,药变方殊 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 剂型丰富,煎服有法 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
论 《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
单方510首、复方494首 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
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法的适应病症:
邪在少、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肠寒胃
热、气血失调及疟疾
下 法
1、定义:
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的作用,使停
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第三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从方剂历史发展角度看: 是先有方,后有法。治法是在大量 使用方剂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总结而成,是后于方形成的理论。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方不离法,法不 离方。

2、从方剂临床应用角度看: 治法是通过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成 为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而方剂是治法的 具体体现。 归纳起来:“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即是法”。
剂:“剂”,古文通‘齐’,有整齐、整合、
排列之义,还有调配、调和之意。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可见, 方指药方、处方,
剂指调配、调和,方剂的原 意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
和方法组合成方。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
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
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 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功效分类方剂
(2)治法分类方剂
《医方集解》(汪昂)
《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七、近现代时期
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南京中医
药大学主编,11个分册,共1 800万字,载方量多达 96 592首。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北宋医家唐慎微的《证类本草》 亦收录有单方3000余个 --首开本草附列医方的先例
金元四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