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学.发热
诊断学症状-发热-2010-护理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 ①原发性低热 ②感染后低热 ③夏季低热 ④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 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 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
四.临床表现 ★
1.发热的分度 1.发热的分度√ 低热 中等度热 高热 超高热 37.3~ 37.3~38℃ 38.1~ 38.1~39℃ 39.1~ 39.1~41℃ 41℃以上 41℃以上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
√
fever)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 40℃以上,达数天或 以上, 体温维持在39~ 40℃以上 39 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常见--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 常见--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 --大叶性肺炎
↓释放
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 (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白介素(IL白介素(IL-I)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 ↓ 血-脑屏障 ↓ 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温阈) 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温阈)上升 ↓ 代谢增加(垂体内分泌因素) 代谢增加(垂体内分泌因素) 骨骼肌阵缩(运动神经) 骨骼肌阵缩(运动神经) ↓ 产热增多
生理变异: 生理变异: 3.月经前及妊娠期高于正常。 3.月经前及妊娠期高于正常。 月经前及妊娠期高于正常 4.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4.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老年人低于 5.高温环境下可稍升高。 5.高温环境下可稍升高。 高温环境下可稍升高
二.发生机制
正常:产热==散热。 正常:产热==散热。 ==散热 发热: 发热:产热↑或散热↓。
fever)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 39℃以上 超过2℃,体温最低仍高于正常水平以上。 超过2℃,体温最低仍高于正常水平以上。 2℃ 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及化脓性炎症。 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及化脓性炎症。
常见症状病理学
上午 下午
(2)弛张热:体温升高后,每昼夜温差超过1ºC,但始终不降至常温。
(3)间歇热:有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4)回归热:体温升高一段时间后降至常温,持续一段时间后再升高,直
到疾病结束。又称为双向热。
42ºC
41º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0ºC
39ºC
38ºC
1
2
3
4
5
6
间歇热 回归热
78
(六)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2、热型:在各种发热过程中,每天定时测定病畜的体温,并将所
得的数据连接画出曲线,称为体温曲线。用曲线来表现的体温动态 称为热型。
常见的热型有四种: (1)稽留热:动物体温升高后,连续数日不降,每昼夜温差不
超过1ºC。
42ºC
稽留热
41ºC
弛张热
40ºC
39ºC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二、黄疸(Jaundice)
(一)概念: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胆汁的分 泌及排泄机能障碍,以致血液中胆色素含量过 高,造成全身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
黄疸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 的一种症状。
(二)黄疸的类型及发生原因 根据黄疸发生的原因,黄疸可分为溶血型
黄疸、阻塞性黄疸和实质性黄疸三种类型。 (三)黄疸的表现 主要是皮肤黏膜黄染、腹
1、病理变化:体积增大,紧张度增强,弹性降低,颜色苍白; 切面多汁,有胶胨状物。
皮肤水肿:弹性降低,指压留痕,皮下结缔组织有大量胶胨状物。 黏膜水肿:呈半透明外观,有波动等。 肺水肿:包膜紧张,表面湿润有光泽,重量增加,切面多汁,有
大量泡沫状液体流出,气管及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液体。 心肝肾等实质器官水肿:颜色变淡,包膜紧张,切面多汁,边缘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 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图)。
No Image
稽留热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超过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 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 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第一节发热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1(1)子等。
中枢,(2)、肿,使调定点(停2(1)(2)(3)12⑶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⑷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⑸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通常称为吸收热(atisorption fever)。
⑹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
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⑺皮肤病变:皮肤广泛性病变致皮肤散热渐少而发热,见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⑻恶性肿瘤:各种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⑼物理及化学因素:如中枢、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畴。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2)感染治愈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
此系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症状学.发热
第二节 咳嗽与咳痰
定义
咳嗽 是一种保护性动作,剧烈咳嗽则为病 理状态.
咳痰 是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借助嗽 反射而排除口腔外的动作,属病态现 象。
[发生机制]
咳嗽 是由于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 耳鼻咽喉 中枢 冲动 支气管 胸膜 运动神经
[病因]
1呼吸道疾病 从鼻咽到小支气管黏膜受刺激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 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波状热
间歇热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不规则热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 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发热。
六、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 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 等。
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热的分度
《诊断学》复习题库
《诊断学》复习题库绪论症状学部分第一节发热一、填空题0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①;中等度热②;高热③;超高热④0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而以③为多见。
0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①和②两大类。
0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05.各种病原体如①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
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06.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①、②、③、④0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08.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0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代谢障碍。
②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③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②;③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①、②、③、④、⑤、⑥12.稽热型常见于①;②;③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①、②、③、④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①、②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①16.回归热型可见于①、②、③、④等。
二、判断题0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0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0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①弛张热型()②稽留热型()③不规则热型()④波状热型()⑤回归热型()⑥驰张热型()0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0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06.低热是指37.3—38℃。
()07.高热是指39.1—41℃。
()三、名词解释01.发热(fever):02.稽留热(ontinuedfever):03.弛张型(remittentfever)或败血症热型:0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fever):05.波状型(undulantfever):06.回归热(recurrentfever):07.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四、选择题A型题0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A.感染性发热疾病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0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诊断学--症状学
7.发绀(cyanosis)
亦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deoxyhemoglobin)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而言。广义发绀还包括少数由于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所致皮肤黏膜青紫现象。
发生:当毛细血管血液的脱氧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5g/dl)时,皮肤黏膜出现发绀。
2.中枢性呕吐:
(1)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及偏头痛等。
(3)颅脑损伤: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
(4)癫痫,特别是持续状态。
(5)全身疾病,可能因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者低血糖引起脑水肿、颅压升高等。
(6)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癌药、洋地黄、吗啡等,因兴奋呕吐中枢而呕吐。
咯血量:每日100ml以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以上为大量(也有认为<=50ml/d为小量咯血,一次咯血>100ml为大量)。大量咯血主要见于肺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症和慢性肺脓肿,良性支气管瘤为小量咯血或者痰中带血,支气管肺癌的咯血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断痰中带血,少有大咯血。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原体肺炎咳嗽剧烈时,可口有痰中带血或血性痰。
呕血: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胆道出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出、可为喷射状/棕黑、暗红、有时鲜红/食物残渣、胃液/酸性/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无痰。
咯血病因:以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为常见。
(1)支气管疾病: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2)肺部疾病:肺结核、肺炎、肺脓肿;(3)心血管疾病:二尖瓣狭窄;(4)其他: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等)、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风湿性疾病(白赛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整理一、症状学发热发热病因:感染性、非感染性(6条)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36.2~37.30C)为准,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题型:最多选择题,可单选和多选;其次名词解释,针对热型;XXX答题咯血指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咯血量的划分(选择)病因:支气管、肺部疾病、心血管、其他。
易遗漏心血管疾病※咯血与呕血的鉴别题型:选择题或简答题,简答题主要针对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发绀发生机制:还原血红蛋白量的绝对增加,毛细血管内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0g/L(5g/dl)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鉴别:中心性(肺性、心性)、周围性(体循环淤血、心排出量减少、局部血流障哎)病因、特点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紫绀、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简答题: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鉴别。
呼吸困难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和意义。
心源性:(左心衰)特性两者鉴别:病因、临床表现、抗心衰治疗的效果其他:了解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题型:名词解释多见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危坐呼吸等。
水肿发生机制:即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钠水潴留毛细血管滤过压↑通透性↑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受阻※病因与临床表现:重点是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表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应用题。
呕血与便血定义:(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肝胆)病因:不同病变部位呕血与黑便的特点(上消化道/小肠出血→柏油样便乙状结肠以下→鲜红色黏附粪便表面不与之混合)临床表现:呕血与黑便(机制)便血颜色与部位特殊病变(如菌痢、阿米巴痢疾)的便血特点呕血黑便最常见病因:消化性溃疡题型:选择题多见(出血定位问题),可能出现简答题黄疸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发生机理、病因及临床表现:发生机理记住分类(4类,常见少了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重点记住3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医学概论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概论名词解释临床医学概论名词解释症状学1.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
2.体征:是指医生或他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3.发热:当人体处于热原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会过度升高出正常范围。
4.发热类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量的体温值记录在体温表上,每个体温值点相连起来形成体温曲线。
体温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5.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患者吸入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
6.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7.咯血:指喉部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口排出。
8.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致组织肿胀。
9.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有意义的反应能力。
10.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严重的意识障碍处于昏迷状态。
体格检查1.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它们是评估生命活动的存在和质量的指标。
2.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3.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的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经常在受压后变红和褪色。
4.板状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腹壁强直硬如木板。
5.揉捏感:结核性腹膜炎时,腹壁柔软,有抵抗力,不易塌陷。
6.压痛:腹部触诊时由浅入深触诊发生疼痛。
7.反跳痛:腹部触诊出现压痛后,迅速抬起手,加剧腹痛。
肿瘤学概论1.肿瘤:是人体内正常细胞在不同启动和促进因子的长期作用下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体。
2.肿瘤标志物:指肿瘤组织细胞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呼吸系统疾病1.肺炎: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循环系统疾病1.冠心病: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起的心脏疾病。
2.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急症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症。
症状学 发热 课件[知识培训]
医疗相关
20
发热
定义 发生机制 病因 临床表现 问诊要点 护理诊断
⑤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 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 次。
可见于霍奇金病等。
医疗相关
21
医疗相关
22
发热
定义 发生机制 病因 临床表现 问诊要点 护理诊断
⑥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医疗相关
16
发热
定义 发生机制 病因 临床表现 问诊要点 护理诊断
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 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医疗相关
17
间歇热
40
C
39
38
37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该患者是什么热型? 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医疗相关
2
概述
※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 产热=散热。呈动态平衡
医疗相关
3
※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腋温:36 - 37ºC, 口温:36.3 - 37.2ºC, 肛温:36.5 - 37.7ºC。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 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但一般波动范围24h不超过1℃ 。
医疗相关
11
发热
定义 发生机制 病因 临床表现 问诊要点 护理诊断
3、热型及临床意义
症状学1.常见症状和发热
发生机制
2、非致热源所致发热:见于: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脑出血;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 3)引起散热过少的疾病如心衰。
病因及分类
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
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 寄生虫等的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有以下几类: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
诊断学
常见症状
河北联合大学 内科教研室 内分泌科 吴乃君
症状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 觉或病态改变。这种改变有: 1.只有主观感觉到的; 2.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 3.主观无异常感觉,客观检查才能发现的; 4.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需通过客观评 定才能确定的。
2、弛张热:体温在39度以上,24小时超过 2度,在正常水平以上,如败血症、风湿热等。
3、间歇热:无热期和高热期交替出现。如疟 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如布鲁氏病。
5、回归热: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 律交替一次。如回归热等。
6、不规则热:如结核病、风湿热、
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产热 散热 体温相对稳定。
概念: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 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正常:36—37度。 但在不同个体之间稍有变异,受机体内、 外环境的影响稍有波动。
发生机制
发热的产生:产热增加和/或散热减少。 1、致热源所致发热(外源性和内源性): 2、非致热源所致发热:
3)内分泌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 4)皮肤散热减少;皮肤损害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暑、中毒、脑
内科学_各论_症状:发热_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发热>>>
诊断:
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持
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 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 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 及化脓性炎症等。持续性弛张热可见于恶 性肉芽肿。
内科学症状部分:发热>>>
检查项目: 透明质酸、白细胞分、血细胞分、粒细胞 集、肝素-抗。
内科学症状部分:发热>>>
病因:
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 机理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
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 温调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 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 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 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 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
内科学症状部分:发热>>>
简介:
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 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 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 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 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 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 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 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
内科学症状部分:发热>>>
相关症状:
胆道梗阻 不规则热 双侧下腹坠痛 直腿伸踝试验阳性 逐渐加重的右侧腹痛,伴厌食 婴儿出牙延迟 牙有伸长感及触痛 产褥期恶露 上肢外展上举困难 食指不明原因疼痛。
内科学症状部分:发热>>>
相关疾病:
出血性休克和脑病综合征 芽生菌病 特发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 混合性厌氧菌感染 放线菌病 弯曲菌感染 组织胞浆菌病 菌血症 脾脓肿 肱骨内上髁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问 诊 要 点
1.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咯痰;腹痛、呕吐、 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 肉关节痛等。
2.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热度高 低、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
3.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
第四章 常见症状
定义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
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下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 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发作性咳嗽 长期慢性咳嗽 夜间咳嗽明显
3.咳嗽的音色 :嘶哑 金属调 回声 声低微。
4.痰的性质和量:粘液性 浆液性 脓性 血性等
[伴随症状]
1发热: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 2胸痛:肺炎、胸膜炎、肺癌、肺梗塞 3呼吸困难:喉水肿、支哮、气胸等 4大量脓痰:支扩、肺脓肿 5咯血:支扩、肺结核、肺癌、二尖瓣狭窄 6杵状指(趾):支扩、慢性肺脓肿、脓胸 7哮鸣音:支哮、心源性哮喘、气管异物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发热。
六、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 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 等。
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 热 37.3~~38℃
中等度发热 38.1~~39℃
高
热 39.1~~41℃
超 高 热 41℃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 上,常伴有寒战。如疟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多不伴有寒战。如结核。
体温常在39 ℃ 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稽留热
驰张热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寒战消失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常伴大汗。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 伤寒,风湿热。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等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
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 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 杆菌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 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类药物中毒。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出血( 伴皮肤黏膜出血):重症感染、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某些血液病 (急性白血病等)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 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波状热
间歇热Leabharlann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不规则热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 不规则热
[问诊要点]
1 发病年龄 2 咳嗽程度 3 是否伴有咳痰及痰的特点
第三节 咯血
定义 咯血(hemoptysis) 是指喉及喉以下呼
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 经口排出者
咯血与其它部位出血的鉴别
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 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 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等。
第二节 咳嗽与咳痰
定义
咳嗽 是一种保护性动作,剧烈咳嗽则为病 理状态.
咳痰 是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借助嗽 反射而排除口腔外的动作,属病态现 象。
[发生机制]
咳嗽 是由于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 耳鼻咽喉 中枢 冲动 支气管 胸膜 运动神经
[病因]
1呼吸道疾病 从鼻咽到小支气管黏膜受刺激
均可引起(气体 粉尘 异物 炎症 出血 肿瘤)
2胸膜疾病 胸膜炎 间皮瘤 气胸
3心血管疾病 二尖瓣狭窄等致左心衰引
起的肺淤血、肺水肿;肺
栓塞
4中枢神经因素 :人可以随意引致咳嗽 或抑制咳嗽反射 。
脑炎、 脑膜炎等刺激延髓咳嗽中枢, 也可引起咳嗽。
[临床表现]
1.咳嗽的性质 : 干性咳嗽 湿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