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20世纪西方主要语法学派概述

20世纪西方主要语法学派概述20世纪是语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语法学派的前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方的语法学派从上世纪以来,也经历了从古典语法学到现代语法学的发展历史。
西方主要语法学派有古典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马歇尔-普桑语法学、行为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义语法学、形式语法学等几大流派。
一、古典语法学古典语法学是20世纪最早的语法学流派,起源于古希腊语学家西塞罗的《里奥斯篇》。
古典语法学以统一的理论体系,把语法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来研究,认为语法是一套完整的规则,语法学的主要任务是从语言中如何构成句子出发,分析句子的结构,研究句子的成分以及句子中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古典语法学以描述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为主,重视句子内部的结构,认为句法现象可以用句法规则描述,句法分析是研究句子内部构成关系的基础。
古典语法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Alexander Bain、Francis J. Green、John Rupert Firth、J. R. Firth等。
二、结构主义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兴语法学流派,它建立在古典语法学的基础之上,与古典语法学的区别在于,它认为句法现象是由一系列句子结构所决定的,它强调一种实验分析的方法,更多的考虑句子的实际意义。
结构主义语法学认为句法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圈网’,句法现象可以分为上下文环境、前面语句、后面语句、内部结构等几个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构主义语法学的代表人物有:Noam Chomsky、Zellig Harris、Stephen Ullmann等。
三、马歇尔-普桑语法学马歇尔-普桑语法学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语法学流派,它是以美国语言学者艾伦马歇尔和德国语言学家弗兰克普桑为代表的,被称为“弱结构主义语法学”、“传统结构主义语法学”或“变体结构主义语法学”。
马歇尔-普桑语法学认为,语言语法和句子结构具有自发性,不论语言环境如何,句子的结构都是一致的,句子的重复使用会让句法结构更加清晰。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绪论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1.古代/传统语言学(19世纪以前)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2.近代语言学(19世纪)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一、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区别:1.定义: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
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2.传统语言学的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
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
3.传统语言学的兴起传统语言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推动。
人类祖先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渐渐感觉到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宗教,哲学等,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又必须克服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障碍,或者是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进行语言研究,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语文学。
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
对于三大语文学传统来说,它们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推动力。
而具体到各个民族来说,他们开始从事语言研究的直接出发点并不相同。
4.传统语言学(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西方哲学之父)、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创立逍遥学派也即亚里士多德学派)2. 重要争论:“词”“物”之争在希腊的早期语文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论争,分别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以及“规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
西方主要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发布时间: 2006-1-16 18:14:31 被阅览数: 2018 次来源:本站原创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1、历史比较语言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3、生成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
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例如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 p。
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
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
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
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
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
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
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
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
西方语言学流派知识点总结

西方语言学流派知识点总结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文化。
在西方语言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学说,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一些主要的西方语言学流派进行总结和概述。
1. 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语言学流派,其核心思想是语言的结构是决定其意义和功能的关键因素。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关注语言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要素来揭示其规则和模式。
其中,最知名的结构主义学派是索绪尔学派和布洛姆菲尔德学派。
2. 生成语法生成语法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语言是通过某种生成规则产生的。
生成语法学派认为语言的产生过程是基于一系列规则和转换的,这些规则可以用形式化的方式来描述。
生成语法的代表人物包括诺姆·乔姆斯基和查尔斯·菲尔。
生成语法的研究对后来的语言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语用学语用学是一门关注语言使用情境和交际目的的学科。
与其他流派不同,语用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效果。
语用学家研究语言如何在特定情境中传达意义,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和理解。
格里姆斯学派和奥斯丁学派是语用学的重要代表,他们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和交际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语言变化研究语言变化研究是一门关注语言随时间变化的学科。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演变和变化。
语言变化研究关注语言的历史发展和变迁,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代数据的分析,揭示语言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威廉·拉布学派和米哈伊尔·巴哈京学派是语言变化研究的重要代表。
5.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关注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社会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与社会因素(如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和变化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的代表学派包括华兹沃斯学派和拉布学派。
以上只是对一些主要的西方语言学流派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语言学

Brief Introduction to Schools of Linguistics西方语言学流派简介一、传统语法(古希腊语法,古罗马语法,中世纪语法,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1、古希腊语法苏格拉底(Socrates, 470BC ~ 399BC) 柏拉图(Plato, 429BC ~ 347BC)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BC ~ 322BC) 斯多葛派(Stoics)哲学家1)、自然派: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
它是一种自然产物,它来自外部原则,人类对语言无能为力。
2)、惯例派:语言受惯例支配。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它随着人类的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改变它。
2.古罗马语法瓦罗(Marcus Varro, 116BC ~ 27BC) 《论拉丁语》(De Lingua Latin)瓦罗把语言研究分为三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多纳特斯(Donatus,公元四世纪) 普利森(Priscian,公元六世纪)普利森著的《语法惯例》(Institutiones Grammaticea)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理论界的经典。
3.中世纪语法欧洲的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
3.1 “七艺”教育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音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3.2 思辨语法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 speculative来自于拉丁语的speculum,意为“反映现实的镜子”),就是说语法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3.4 中世纪初波依修斯(Boethius, 480 ~ 524)不仅要研究孤立词语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词义。
3.5 十二世纪中期彼得·海利亚斯(Peter Helias)用逻辑方法研究语言问题3.5 十三世纪希思帕尼斯(Petrus Hispanus)《逻辑纲要》(Summulae Logicales) 160次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3.6 摩迪斯泰学派(思辩语法,Modistae)探讨语言存在的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4.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分析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对事物进行孤立的分析研究,强调客观依据,强调实用价值。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导读: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索绪尔的思想对整个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索绪尔之后,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下面对这三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基本学术观点及其贡献作一个简明的介绍。
布拉格学派也称功能语言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26年10月,以布拉格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其创始人为马泰休斯,他担任这个学会的首任会长。
马泰休斯是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理论家,他深刻地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
特鲁别茨柯依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位学原理》是现代音位学的经典著作。
另一位成就卓著的代表人物是雅柯布逊,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虽然没有正式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但由于他的语言观体现了布拉格学派的学术思想,所以有的学者把他作为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
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布拉格学派主要以音位研究著称,其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评价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象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哥本哈根学派也称丹麦学派,又叫语符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代表人物为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
代表著作有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
哥本哈根学派的核心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他对语言的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到了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质:语言的遗传性、社会性、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等。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西方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复杂系统的学科,也是一种描述、掌握和理解语言的方法。
它不仅研究如何使用语言和词汇,还研究如何表达意思和理解语言的特点和规则。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种开始讨论语言学的流派了,迄今不断发展和发现新的流派,形成了一个种类繁多、发展复杂的西方语言学流派。
其中,最早的流派是古希腊的古典语言学流派,以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为代表。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言语,还包括意义和逻辑。
与古典语言学相比,现代语言学流派更加重视语言和文字的语音、发音和文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更少关注意义和逻辑。
现代语言学流派有古典语言学流派和现代语言学流派,它们恰好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分支,即形式语言学流派和函数语言学流派。
形式语言学是一种“内部”的研究方法,专注于语言的组成部分,如单词,词组,句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理解语言结构及其组成关系。
由19世纪犹太学者赫夫曼(Heinrich Herman)首创的犹太语研究学派是当今最重要的形式语言学流派之一。
犹太语研究学派不仅鼓励对语言的描述,而且要求你熟悉语法规则,弄清它们的细节,然后才能将它们投射到其他语言中。
运用函数语言学的办法,是把语言的理解视为一种能够发挥其功能的工具,从“外部”,尤其是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语言。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重视语言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流派,即社会语言学流派,它由史都华姆(Edward Sapir)和乔治尔(Benjamin Whorf)创立,认为语言是塑造社会结构的一种手段和表达方式,它与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利益有着重要联系。
语用学流派则把重心放在描述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用,他们认为语言的实际用法将超越抽象的文法规则,以具体的情境为基础,而这正是语用学流派关注的:它不仅关注语言的文法结构,还关注它是如何在实际用法中表现的。
综上所述,西方语言学流派繁杂而复杂,从古典语言学流派,现代语言学流派,形式语言学流派,函数语言学流派,社会语言学流派,语用学流派等等。
西方主要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发布时间: 2006-1-16 18:14:31 被阅览数: 2018 次来源:本站原创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西方语言学主要流派1、历史比较语言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3、生成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研究重点是印欧语系诸语言的语音系统。
1786年英国学者W·琼斯在对梵语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指出,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例如就词首辅音而言,“三”在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中都是t,“父亲”都是 p。
这种系统的对应现象非常普遍,绝不可能归结为偶然因素。
琼斯同时认为,要解释这种现象,只有认为它们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
接着,丹麦学者R.K.拉斯克、德国学者F.博普、J.格林等人在更多的语言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并且根据这些系统的对应关系,推测了它们的共同起源──原始印欧语的表现形式,同时把原始印欧语同后来语言之间的关系用简洁明确的定律形式表现了出来。
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
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
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
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
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目录:【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
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
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斯克有关观点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日耳曼语与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这一定律对于确认印欧语亲属关系、了解民族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语音演变规律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原始印欧语p b bh t d dh k g gh日耳曼语 f p b th t d h k g (第一次转换规则)高地德语 b f p d ts t g kh k (第二次转换规则)根据格里木的解释,日耳曼语族中自成一体的三组音跟更早的原始印欧语的发音比较,都曾发生过音变,情况如下:(1)原始印欧语的浊塞音b、d、g,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塞音p、t、k。
如拉丁语中的duo(二)、genu(膝),在古冰岛语中变成tveir、kné。
(2)原始印欧语的清塞音p、t、k,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清擦音f、th、h。
如拉丁语中的pater(父)、tu(你),在古冰岛语中变成faðir、þu。
(3)原始印欧语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变成了日耳曼母语中的浊塞音b、d、g。
如梵语的bhrāther(兄弟),在英语中为brother。
【3】代表性人物:施莱歇尔-----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开创了构拟重建的方法。
19世纪中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于1861年出版了《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
受到浪漫主义和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施莱歇尔提出自然主义语言观,其主要理论观点有:①“语言有机体”理论:语言是一个天然的有机体,它们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
②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假设:语言的生命和其他动植物等有机体的生命一样,都有成长的时期和衰老的时期。
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变成更复杂的形式;在衰老期,语言由它所发展的最高点逐渐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
并且,它认为语言发展的上升阶段是在人类的史前史,从有史时期开始,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衰落史(荒谬)。
那么,语言发展的最高点在哪儿呢?就印欧语来说,他把他所拟构的印欧“母语”看作是最高阶段。
③语言发展阶段论:世界上的语言有着共同的发展道路,依照一定的阶段发展的。
生物是由简单的生命细胞,经过各个发展阶段,然后产生各类生物,语言也是这样。
具体地说,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言类型三分法为依据: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即所有的语言都发端于词根语,然后通过辅助词的粘着,最后发展到高级阶段,即印欧语开始衰落时那样的屈折语形结构形式(该理论导致了语言类型优劣论)。
④语言谱系树理论:将生物学中描绘生物进化类别的树形图方法应用语言发展过程和分类研究。
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已发现的对应规则来构拟重建原始印欧语,追溯它的每一分支的发展,绘成了印欧语系语言发展的谱系树,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
【4】转折时期:青年语法学派19世纪70年代,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转折时期,以莱比锡大学为中心聚集的一批语言学家形成了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所谓“青年语法学派”,代表人物有勃鲁格曼、奥斯托霍夫、保罗等。
他们的理论主要有:①语言存在于使用它的人们的不间断的使用之中,因而语言研究应该重视活的现代语言及其方言。
②在语言发展中起作用的语音规律没有例外(如有例外,是有交叉规律作用造成的或其他因素造成的)。
③类推作用在新的语言形式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评价:青年语法学派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把历史比较语言学推向了高峰。
①这个学派总结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语言演变规律,揭示出语言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欧洲和亚洲语言的亲属关系,基本确定了印欧语系的谱系。
②今天,历史比较法在语言分化、方言产生和发展的研究、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③把语言分化和方言的形成看作确立语言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基础,因而立足现时口语,研究语音构成的生理和物理的基础及其语流音变,大大出尽了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
④缺陷:将语音演变规律和类推作用看作语言研究中的万能钥匙,因而不可避免地缩小了语言研究的范围,排斥了对语言本质及其语言社会功能等语言学主体问题的研究。
【5】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评价:①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②缺点:·对口语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1】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称为语言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因此而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
特点:(1)区分语言与言语。
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2)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主张系统地研究语言;认为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3)区分语言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
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
(4)区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认为语言系统及其发展与外在条件密切相关,但这种研究与语言系统本身的研究不同,二者不能混同。
【2】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主张实地调查,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的共时描写·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行为,主张通过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强调共时描写和分析应排历时因素。
·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后布龙非尔德时期”——认为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是寻求话语单位并说明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分析过程中,基本操作程序是切分、归类,依据是分布。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3】结构主义语言学(机构语言学)评价: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
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
·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
(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
(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LAD),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
——试图建立一种人类语言共同的普遍语法,并且解释人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
(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
1、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