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笼浮笼原因及处理措施
钢筋笼浮笼原因及处理措施

钢筋笼浮笼原因及处理措施钻孔灌注桩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现象时有发生,轻者上浮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重者上浮数米,甚至全部浮起,对于工程质量有很大危害。
一、原因分析1、钢筋笼的上端吊筋在孔口未固定牢,当提升导管时容易被导管挂住而一同提起,从而导致钢筋笼上浮。
2、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当混凝土面上返到达钢筋笼底端时,由于导管埋深较浅,混凝土灌注量相对过大,导致混凝土上返速度过大,产生很大的上冲力,从而托起导管和钢筋笼上浮。
3、当混凝土面和导管底端都进入钢筋笼内之后,如果导管埋深过大,将很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
4、由于初灌混凝土一直处于钻孔内已灌注混凝土的上部,一旦混凝土出现易离析、初凝时间短、坍落度损失大等质量问题,时间稍长就会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差,使上部的初灌混凝土出现凝固的趋势。
当流动性差甚至凝结的混凝土面接触钢筋笼底端时,极易托起钢筋笼5、当地层中存在粉细砂层时,若泥浆密度偏小,塌落的粉细砂则会铺在混凝土面上,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垫层,垫住钢筋笼。
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同样会托起钢筋笼一起上浮。
二、防止钢筋笼浮笼措施1、在浇筑桩基混凝土时格外注意观察悬吊钢筋笼子的吊筋变化情况,如果看到吊筋有一点儿向上“撺”时,就已经表明钢筋笼子已经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反复的用钻机上的卷扬机“慢提快落”导管,即慢慢的将浮出的钢筋笼子带回浇筑的混凝土中。
2、加大吊筋直径及根数,并在井口加配重,并可焊在护筒上。
3、当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要求严格控制导管与钢筋公共埋深,最深不超过6m。
当导管底端提到安全距离以上时要适当控制导管埋深,这时只要混凝土流动性好,钢筋笼一般不会上浮。
4、灌注混凝土时随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控制混凝土上返的速度,减小其对钢筋笼的携带能力。
5、调整好混凝土的塌落度。
一般浇注水下混凝土塌落度应控制在18~22cm,浇筑桩基的混凝土都要求有很好的和易性与流动性,以此来保证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能有很好的“泛浆”。
钢筋笼上浮原因和处理办法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形成原因: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翻出由下而上的压力较大,托动了钢筋笼上浮;或由于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混凝土在导管翻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防止措施:1.减少沉渣厚度:沉渣过厚尤其块状粘土,在和混凝土一起上升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使钢筋笼上浮。
当钻进到设计孔深时,应冲孔1小时左右,并把钻头上携带的粘土块、孔底残留的粘土块搅碎,清干净。
2.混凝土一定要搅拌好:当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或和易性差时钢筋笼易上浮,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坍落度,坚决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混凝土。
3.导管埋深的影响:混凝土灌注快到钢筋笼底部时,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有人认为导管埋深离导管越远对导管的冲力越小,但在实践施工中发现埋深越小笼子越不容易上浮)。
4.尽可能减少浇注时间:减少灌注时间,挣取在最短的时间灌注完混凝土,防止混凝土表面形成硬壳带动钢筋笼上浮。
5.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缓慢放料减少对钢筋笼的冲力,直到埋住钢筋笼并且导管口也在钢筋笼内时才可加大放料速度。
6.应考虑运输距离、气温影响:在夏季或运输过程中时间较长时,应加混凝土缓凝剂,气温高、运距远,混凝土容易初凝,以至于在灌注时出现混凝土极易抱裹导管,提导管时带动笼子上浮,遇这种情况应经常活动导管,加快灌注。
7.导管的配置要好:导管的配置要使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不拆导管,导管口距离钢筋笼底较远,拆除导管后导管口进入钢筋笼底部以上,不可配置成拆除导管后,导管口在钢筋笼底附近。
8.法兰盘导管注意挂笼子:法兰盘导管容易挂住笼子,当导管提升有困难时,应旋转导管,不可硬提。
9.采用在主筋上焊"倒刺"的方法,来防止钢筋笼上浮,效果很好。
钢筋笼同一截面焊3~4个"倒刺",每个笼子设两道即可。
钢筋笼上浮的应急措施

钢筋笼上浮的应急措施背景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钢筋笼的上浮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钢筋笼上浮可能引起安全隐患,因此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描述钢筋笼上浮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钢筋笼的重量不足以抵消被注入的混凝土的浮力,导致钢筋笼上浮。
应急措施为了解决钢筋笼上浮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1. 加重钢筋笼重量:可以通过在钢筋笼中增加重物(例如砖块)的方式来增加其重量,以抵消混凝土的浮力。
加重钢筋笼重量:可以通过在钢筋笼中增加重物(例如砖块)的方式来增加其重量,以抵消混凝土的浮力。
2. 增加钢筋笼的下沉深度:可以将钢筋笼的下沉深度增加到更深的位置,以增加钢筋笼受力的稳定性,减少上浮的可能性。
增加钢筋笼的下沉深度:可以将钢筋笼的下沉深度增加到更深的位置,以增加钢筋笼受力的稳定性,减少上浮的可能性。
3. 增加混凝土的密度:可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增加混凝土的密度,从而增加其重量,减少上浮的可能性。
增加混凝土的密度:可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增加混凝土的密度,从而增加其重量,减少上浮的可能性。
4. 采用固定设备:可以使用固定设备(例如锚杆、固定器等)将钢筋笼固定在施工地点,防止其上浮。
采用固定设备:可以使用固定设备(例如锚杆、固定器等)将钢筋笼固定在施工地点,防止其上浮。
5. 增加施工监控:增加施工现场的监控,确保及时发现钢筋笼上浮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增加施工监控:增加施工现场的监控,确保及时发现钢筋笼上浮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结论钢筋笼上浮是一个常见的施工问题,但通过采取合适的应急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钢筋笼的稳定性,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以上是《钢筋笼上浮的应急措施》的文档内容。
导致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

导致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导致钢筋笼上浮的原因一般有:
1. 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过短,孔内混凝土结块太早,当从导管往下灌注的混凝土
面升到钢筋笼底时,继续灌注的混凝土结块托起了钢筋笼。
2. 清孔时孔内泥浆里悬浮的砂粒过多,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这些砂粒回沉在混凝土表
面,形成相对密实的砂层,并随孔内混凝土面的逐渐抬升,当砂层与钢筋笼底部再
继续抬升时便托起钢筋笼。
3. 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部时,混凝土密度有点大,且灌注速度过快,使得钢筋笼
上浮。
4. 钢筋笼孔口没有固定牢靠。
预防和处理钢筋笼上浮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 在成孔前,首先必须检查最下部的护筒套管内壁,如若堆积大量粘着物,一定要
立即清理。
假若确认其有变形,马上进行修补,待成孔结束时,采用张大锤式抓
斗,把其反复升降几遍,以去除残余在管内壁上的砂土,保证孔底水平。
2. 箍筋与套管内壁之间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粗骨料最大尺寸的2倍。
3. 对钢筋笼加工、组装的精度要注意其质量,防止钢筋笼在运输过程中因碰撞等原
因引起的变形,在下放笼时要确保钢筋笼的轴向准确度,不要让钢筋笼自由坠落到
井孔中,不能敲打钢筋笼的顶部,在贯入套管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碰撞到钢筋笼。
4. 灌注的混凝土从导管高速流出后会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当其甚至也带动钢筋
笼上升时,要立即暂停灌注混凝土,并立刻用测量设备准确算出导管埋深和已灌混
凝土面的标高,在提升一定高度导管后再进行灌注,上浮现象就会消失。
灌注桩钢筋笼浮笼原因分析及处理办法

《关于‘灌注桩’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分析、处理措施》
一、灌注桩浮笼原因分析:
1、泥浆质量影响:包括比重、含砂率、粘度各指标是否合格。
不合格的泥浆会影响桩身灌注、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钢筋笼上浮等严重质量问题;
2、混凝土质量影响:混凝土配合比是否合格,初凝时间是否过
早,塌落度是否符合要求,不合格的混凝土也是导致浮笼的关键因素;
3、钢筋笼重量影响:根据现场施工经验总结,钢筋笼重量
轻的浮笼率较高;
4、埋管深度影响:灌浆管埋深一般控制在2-6m,埋管过多
容易浮笼;
5、灌注速度的影响:灌注速度过快,混凝土上涌快,加大
了混凝土与钢筋笼的摩擦力与上浮力;
6、孔底沉渣:沉渣多会造成桩身夹泥,钢筋笼上浮等严重
质量事故。
二、处理钢筋笼浮笼的措施:
1、严重控制泥浆质量,特别是开灌时的泥浆指标,不合格者
不浇注;
2、现场检测混凝土塌落度,查看有无离析现象,杜绝使用不合格混凝土;
3、控制灌浆管埋深在2-6m,杜绝超埋现象;
4、剪球后的灌注速度不能过快;
5、开灌前要检测孔底沉渣厚度;
6、对钢筋笼重量较轻者,可采取笼低加焊锚筋,或者用钢筋
将笼顶与护筒焊接形成一个整体;
7、钢筋笼上浮之后,应当放缓灌注速度,检测混凝土面高度,
验算埋管深度,然后在允许的高度上下活动灌浆管,直到
钢筋笼下沉至设计高度为止。
钢筋笼上浮原因和处理办法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形成原因: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翻岀由下而上的压力较大,托动了钢筋笼上浮;或由于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混凝土在导管翻岀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防止措施:1•减少沉渣厚度:沉渣过厚尤其块状粘土,在和混凝土一起上升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使钢筋笼上浮。
当钻进到设计孔深时,应冲孔1小时左右,并把钻头上携带的粘土块、孔底残留的粘土块搅碎,清干净。
2•混凝土一定要搅拌好:当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或和易性差时钢筋笼易上浮,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坍落度,坚决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混凝土。
3•导管埋深的影响:混凝土灌注快到钢筋笼底部时,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有人认为导管埋深离导管越远对导管的冲力越小,但在实践施工中发现埋深越小笼子越不容易上浮)。
4•尽可能减少浇注时间:减少灌注时间,挣取在最短的时间灌注完混凝土,防止混凝土表面形成硬壳带动钢筋笼上浮。
5•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缓慢放料减少对钢筋笼的冲力,直到埋住钢筋笼并且导管口也在钢筋笼内时才可加大放料速度。
6•应考虑运输距离、气温影响:在夏季或运输过程中时间较长时,应加混凝土缓凝剂,气温高、运距远,混凝土容易初凝,以至于在灌注时岀现混凝土极易抱裹导管,提导管时带动笼子上浮,遇这种情况应经常活动导管,加快灌注。
7.导管的配置要好:导管的配置要使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不拆导管,导管口距离钢筋笼底较远,拆除导管后导管口进入钢筋笼底部以上,不可配置成拆除导管后,导管口在钢筋笼底附近。
8法兰盘导管注意挂笼子:法兰盘导管容易挂住笼子,当导管提升有困难时,应旋转导管,不可硬提。
9 •采用在主筋上焊"倒刺”的方法,来防止钢筋笼上浮,效果很好。
钢筋笼同一截面焊3〜4个”倒刺",每个笼子设两道即可。
10•加大吊筋直径,并在井口加配重,并可焊在护筒上。
钢筋笼上浮的阻止措施

钢筋笼上浮的阻止措施背景钢筋笼是混凝土结构建设中常用的一种施工工艺,在钢筋笼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上浮的情况,对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确保钢筋笼的固定和稳定,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阻止措施。
主要阻止措施1.钢筋笼的下沉和固定在安装钢筋笼的过程中,需要确保钢筋笼的底部牢固地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中。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钢筋笼的底部与基础使用焊接或螺栓固定,确保稳固性。
使用垫片或底座等辅助工具,增加钢筋笼与基础的摩擦力,减少上浮的可能性。
2.锚固和加固带的使用在钢筋笼连接部位,使用合适的锚固和加固带能够有效地阻止上浮。
具体措施如下:使用钢筋带或钢丝绳等材料将钢筋笼的节点部分与周围的结构物进行牢固连接,以增加钢筋笼的稳定性。
在连接部位增加横向梁或支撑杆等加固构件,增强钢筋笼的抗浮性能。
3.技术沟通和施工控制在钢筋笼安装前,要进行充分的技术沟通,明确施工要求和安装要点。
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密的施工控制,确保阻止措施的有效执行。
具体措施如下: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每个工序的质量和安全。
4.应急处理和监测即使采取了上述阻止措施,如果发现钢筋笼仍然出现上浮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同时,进行监测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具体措施如下:钢筋笼上浮后,及时将上浮部分压力释放,降低上浮力。
进行周边区域的检查,确定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上浮,例如地下水位过高等。
结论钢筋笼上浮是混凝土结构建设中常见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阻止措施来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钢筋笼的下沉和固定、锚固和加固带的使用、技术沟通和施工控制以及应急处理和监测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钢筋笼的上浮现象,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浮笼处理及加固措施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浮笼处理及加固措施钻孔灌注桩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现象时有发生,轻者上浮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重者上浮数米,甚至全部浮起,对于工程质量有很大危害。
1、原因分析1.1钢筋笼的上端吊筋在孔口未固定牢,当提升导管时容易被导管挂住而一同提起,从而导致钢筋笼上浮。
1.2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当混凝土面上返到达钢筋笼底端时,由于导管埋深较浅,混凝土灌注量相对过大,导致混凝土上返速度过大,产生很大的上冲力,从而托起导管和钢筋笼上浮。
1.3、当混凝土面和导管底端都进入钢筋笼内之后,如果导管埋深过大,将很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
1.4、由于初灌混凝土一直处于钻孔内已灌注混凝土的上部,一旦混凝土出现易离析、初凝时间短、坍落度损失大等质量问题,时间稍长就会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差,使上部的初灌混凝土出现凝固的趋势。
当流动性差甚至凝结的混凝土面接触钢筋笼底端时,极易托起钢筋笼上浮。
1.5、当地层中存在粉细砂层时,若泥浆密度偏小,塌落的粉细砂则会铺在混凝土面上,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垫层,垫住钢筋笼。
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同样会托起钢筋笼一起上浮。
2、预防及处理措施2.1、在浇筑桩基混凝土时格外注意观察悬吊钢筋笼子的吊筋变化情况,如果看到吊筋有一点儿向上“撺”时,就已经表明钢筋笼子已经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反复的用钻机上的卷扬机“慢提快落”导管,即慢慢的将浮出的钢筋笼子带回浇筑的混凝土中。
2.2、当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要求严格控制导管与钢筋笼的公共埋深,最深不超过6m。
当导管底端提到安全距离以上时要适当控制导管埋深,这时只要混凝土流动性好,钢筋笼一般不会上浮。
2.3、灌注混凝土时随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控制混凝上返的速度,减小其对钢筋笼的携带能力。
2.4、调整好混凝土的塌落度。
一般浇注水下混凝土塌落度应控制在18~22cm,浇筑桩基的混凝土都要求有很好的和易性与流动性,以此来保证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能有很好“泛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笼浮笼原因及处理措施
钻孔灌注桩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现象时有发生,轻者上浮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重者上浮数米,甚至全部浮起,对于工程质量有很大危害。
一、原因分析
1、钢筋笼的上端吊筋在孔口未固定牢,当提升导管时容易被导管挂住而一同提起,从而导致钢筋笼上浮。
2、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当混凝土面上返到达钢筋笼底端时,由于导管埋深较浅,混凝土灌注量相对过大,导致混凝土上返速度过大,产生很大的上冲力,从而托起导管和钢筋笼上浮。
3、当混凝土面和导管底端都进入钢筋笼内之后,如果导管埋深过大,将很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
4、由于初灌混凝土一直处于钻孔内已灌注混凝土的上部,一旦混凝土出现易离析、初凝时间短、坍落度损失大等质量问题,时间稍长就会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差,使上部的初灌混凝土出现凝固的趋势。
当流动性差甚至凝结的混凝土面接触钢筋笼底端时,极易托起钢筋笼
5、当地层中存在粉细砂层时,若泥浆密度偏小,塌落的粉细砂则会铺在混凝土面上,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垫层,垫住钢筋笼。
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同样会托起钢筋笼一起上浮。
二、防止钢筋笼浮笼措施
1、在浇筑桩基混凝土时格外注意观察悬吊钢筋笼子的吊筋变化情况,如果看到吊筋有一点儿向上“撺”时,就已经表明钢筋笼子已经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反复的用钻机上的卷扬机“慢提快落”导管,即慢慢的将浮出的钢筋笼子带回浇筑的混凝土中。
2、加大吊筋直径及根数,并在井口加配重,并可焊在护筒上。
3、当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要求严格控制导管与钢筋公共埋深,最深不超过6m。
当导管底端提到安全距离以上时要适当控制导管埋深,这时只要混凝土流动性好,钢筋笼一般不会上浮。
4、灌注混凝土时随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控制混凝土上返的速度,减小其对钢筋笼的携带能力。
5、调整好混凝土的塌落度。
一般浇注水下混凝土塌落度应控制在18~22cm,浇筑桩基的混凝土都要求有很好的和易性与流动性,以此来保证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能有很好的“泛浆”。
否则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不好,浇筑桩基将是十分困难的,先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快要凝固成整体,而将钢筋笼子整体托起,从而引起其上浮。
6、灌注混凝土时把泥浆比重控制在1~1.1左右。
比重过大,对钢筋笼所产生的浮力增大,而且还会在混凝土面上形成较厚的浮浆,混凝土面上升时,浮浆就裹着钢筋笼向上浮。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优质膨润土造浆。
7、由于钢筋笼弯曲或搭接不正对钢筋笼上浮也有一定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应予以严格把关,消除此类影响。
8、可在钢筋笼子上焊接一根钢筋标杆漏出泥浆表面,当发现标杆上浮时,也说明钢筋笼子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将上浮的钢筋笼子恢复回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