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利尔的幽灵(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选修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欣赏--略读课文学案教学
8.从选文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怎样的感情?
《埃菲尔铁塔沉思》学案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独特的游记。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作者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现,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作者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
2、“一声热切的提议,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向她那双明澈的眸子投去含笑的一瞥”,“我猜,那可爱的小脑瓜,又在以它独特的频率转了、转了……”,“——嗯……她又那么蹙起了眉”,“——哎?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
《合欢树》学案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3、从谈论菩提树转为对圣诞树的谈论,作者用“相对的……”句式引入;从谈论圣诞树转为对棕榈的谈论,作者则说“棕榈是另一个典型”;从谈论棕榈转为对桑的谈论,作者用了“然而最怀念的……”一句,这些地方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二、问题探究
这篇散文表面上写树,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不同于一般的托物言志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这篇散文。
1、、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课文在行文方面有特点?
3、、如何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三、品味语言特点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非常讲究,用语凝练、含蓄,疏密相间的行文,更使得全篇显出峭拔之气。有的地方略微显得晦涩,须细细加以品味。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如果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的文眼是“雨”、余秋雨《寂寞天柱山》的文眼是“寂寞”,那么,本文的文眼则是“”。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
二、问题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选修散文第一单元《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河北武强中学张大娟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结构从而把握基思想内容。
2.认真阅读,学习本文情感与哲理、叙事与议论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崇高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的时代性、政治性。
一.导入新课: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的激动人心的演说辞——《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恩格斯一起怀念了这位伟人。
今天,我们再次跟随梁衡的笔,去再次想念这个不朽的名字——马克思。
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
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宏大,材料丰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
第一层(1段),解释幽灵。
(切入点)第二层(2-3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抒情基础)第三层(4-5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承接上一层)第四层(6-7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重点涉及)第五层(8-9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刻意为之)三.细读课文,探究重点。
教师提问,学生小组之间探讨,小组内形成统一答案1、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而内容却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这样是不是跑题了?提示:没有。
任何文章都是写给当代人看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无论是投向历史还是投向国外,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
所以,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的空间。
2、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幽灵”?是哗众取宠么?提示:不是。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散文部分 第1单元 汉家寨 特利尔的幽灵 Word版含答
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环境的作用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时候磨炼与困难不是坏事,它能召唤成功的力量。
[识作者]坚守的灵魂——张承志张承志,回族,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作品真正为人所称道的,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种阳刚之美、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现在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等。
学者型诗人——梁衡梁衡,1946年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等多种。
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等。
[探背景]《汉家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文明的献媚和娇嗔。
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精神长旅者”,张承志一直在散文中孜孜追寻和执着维护着他所理解的生存理想与生存精神,这就是人道、人性、自尊、正义、平等等生存理想和血性、刚烈、牺牲、圣洁等生存精神。
《特利尔的幽灵》教学详案(2014.12)
《特利尔的幽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2. 析文章内容的理性之美和情感之美;3. 了解本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 解文本中作者的理性思考和政治情怀;2. 握作者在文本中将现实与历史有机融合的散文形式;【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讨论交流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分析【预习提示】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内容;画出文中解释“幽灵”的关键语句【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句话既说出了人作为大自然中普通生命的脆弱性,又表达了人因为能思想而不同于大自然中其他生命的强大性。
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地认知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灿如星子的思想家,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思想烛照着人类浩瀚历史长河。
(学生举例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
(课件展示《共产党宣言》照片)(板书)【初读文本,理清作者思路】快速阅读课文,学生合作交流理清作者的思路(通过梳理文本中纵横交错的思路来把握其中隐然可见的逻辑情理关系。
)1. 解释幽灵的含义(1段)2. 叙写故居所见以及故居历史(2-3段)3. 革命实践、幽灵传播、当代影响(4-5段)4. 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6-7段)5. 小镇所见和思考(8-9段)【再读文本,赏读文本内容】一.文本的情感之美——课件(一)“梁衡是一个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
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
在当世的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之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特利尔的幽灵》作为梁衡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忧思以及深沉的政治情怀在文本中是怎样表现的?1.请快速浏览文本,思考作家在文本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回点拨引导并明确)——课件(二)“那天匆匆赶到时已近黄昏,我们在一条小巷里找到了一座灰色的小楼,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这是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特利尔的幽灵》为线索,带领学生走进科幻小说的世界,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分析《特利尔的幽灵》中的科幻元素和科技背景。
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特利尔的幽灵》的主题和意义。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幻小说所展现的科技创新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爱意识。
第二章: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2.1 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定义:科幻小说是一种以科学技术或未来科学为背景,展开想象和创作的文学作品。
特点:科学性、想象性、创新性、启示性。
2.2 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起源:19世纪初,科幻小说开始兴起。
发展:20世纪初,科幻小说逐渐成熟,出现了一批经典作品。
繁荣:20世纪中期至今,科幻小说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文学的重要分支。
第三章:《特利尔的幽灵》的情节与科技背景3.1 情节概述简要介绍《特利尔的幽灵》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角色、事件发展等。
3.2 科技背景分析分析《特利尔的幽灵》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如时间旅行、等。
探讨作品中的科技元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作品鉴赏与分析4.1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特利尔的幽灵》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讽刺等。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2 主题探讨探讨《特利尔的幽灵》所反映的主题,如人性、道德、社会责任等。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科技创新与人文素养5.1 科技创新的意义探讨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改变生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等。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特利尔的幽灵》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分析并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故事简介《特利尔的幽灵》是一部悬疑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侦探与一位神秘女子合作解决一系列离奇案件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哥特式建筑和神秘氛围的城市,特利尔。
第二章:人物介绍2.1 主要人物主人公:一位年轻的侦探,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推理。
女主角:一位神秘而迷人的女子,与主人公共同解决案件。
2.2 次要人物受害者:故事中的受害者,通常是被谋杀或遭受不幸的人。
嫌疑人:与案件有关的人物,具有动机和机会。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开端故事开始时,介绍背景和主要人物。
引发情节的初始事件,例如一起神秘的谋杀案。
3.2 发展主人公和女主角合作展开调查,收集线索。
揭示嫌疑人和受害者的背景信息。
3.3 高潮主人公和女主角发现关键证据,锁定嫌疑人。
面临危机,需要勇气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3.4 结局揭示真相,解决谜团。
主人公和女主角的感情发展或进一步的冒险。
第四章:主题分析4.1 悬疑与推理分析故事中的悬疑元素和推理过程。
探讨主人公如何运用逻辑和观察力解决问题。
4.2 爱情与友情讨论主人公和女主角之间的感情发展。
分析故事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友情和支持。
4.3 善与恶的斗争探讨故事中善与恶的斗争。
分析主人公如何选择正义与道德。
第五章:教学活动5.1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特利尔的幽灵》的相关章节。
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5.2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悬疑元素和推理过程。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5.3 创意写作学生以主人公的角度写一篇故事续写。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推理和悬疑元素。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叙述视角分析故事中叙述视角的选择和运用。
探讨叙述视角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6.2 象征与隐喻识别故事中的象征元素和隐喻。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特利尔的幽灵》这篇文章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等。
2.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所涉及的特利尔幽灵的传说。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例如描述、对话、描写等,并学会欣赏。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类似的文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利尔幽灵的传说,以及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对文章中一些细节的理解,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基本信息和背景,介绍特利尔幽灵的传说。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学习和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特利尔的幽灵》全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文章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教学卡片: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特利尔城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特利尔幽灵传说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特利尔幽灵的传说。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
4. 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例如描述、对话、描写等,进行小练笔。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检查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手法。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的历史学家或文化专家来课堂讲解特利尔幽灵的传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组织学生参观特利尔城市,让他们亲自体验特利尔的氛围和文化。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特利尔的幽灵课件(42张)
例句:走进今天的鄂尔多斯,满城花树摇曳,高楼鳞.次.栉.比.。 (6)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例句:今天建成的荷兰馆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一朵盛 开的马蹄莲形状的构筑物分外引.人.注.目.。 (7)在天之灵:尊称死者的精神。 例句:集中安葬散葬烈士的举动,无疑是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让烈士精神代代相传的德政工程。
她曾被封为最会跳舞的女主持人,她曾经
因为主持时出现口误引发热议。如今,她依然 素材点拨 穿着永不停歇的红舞鞋,跑过不一样的风景。
描写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折射一代伟人邓小平进行改革前的 艰辛,抑或是呼吁人们从人格做起,心诚则灵,成为一个在德行 上合格的人……我们总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和他的政治抱负。他 总能将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作为一个记 者,一个传媒人他尽到了向大众还原真实、传递思想、引发思考 的责任,值得我们敬重。
梁衡是一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代作家。他的散文在传递 美感的同时,也不失思想的力量。他后期的散文侧重写理性,写 政治历史、人生社会,重在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他在追求一种 意境,写人,不仅形似神似,更注重一种意境。“境非独谓景物 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 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无论是在展现“把 吴钩看了,栏干拍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无奈与悲壮,还是从
知识卡片
梁衡:一位理性的思考者
梁衡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他的理性之中饱含对美的执著追 求。他早期的散文主要写山水,侧重审美,挖掘山水之美。在他的 妙笔之下我们走访苏州园林,品味如诗画般的景致,但又不仅限于 诗与画的陶醉,而是让读者忆想起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上曾 相继登场的各种思想与人物。同时,他还提出了怎样去为我们的后 代创造一座同样饱储着当代文化艺术的城市的思考。在他的笔下我 们似乎总能体会出一种对历史、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特利尔的幽灵》为载体,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探讨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特利尔的幽灵》的故事情节;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探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章:作品情节分析2.1 故事梗概本章将简要介绍《特利尔的幽灵》的故事梗概,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情节分析本章将详细分析作品中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安排和叙事手法。
2.3 思考与讨论本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情节分析中发现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人物介绍本章将介绍《特利尔的幽灵》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动机和行为。
3.2 人物分析本章将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3.3 思考与讨论本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分析中发现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第四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4.1 历史背景本章将探讨《特利尔的幽灵》创作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4.2 文化内涵本章将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
4.3 思考与讨论本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中深入理解作品。
第五章:作品鉴赏与批判5.1 文学鉴赏本章将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鉴赏《特利尔的幽灵》,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5.2 批判性思维本章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和思考。
5.3 思考与讨论本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一单元 特利尔的幽灵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特利尔的幽灵说兴趣梁衡过去一说某名人怎么成才,总讲如何坚忍不拔、刻苦努力,其实这些都是有了兴趣之后的事。
他能有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对那件事有兴趣。
兴趣是什么吗?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没有听说过谁专门对丑的、坏的、恶的、苦的有兴趣。
孩子对糖块有兴趣,姑娘对打扮有兴趣,青年对恋爱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
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好房子、好车都有兴趣,因为这样活着就舒服。
但只满足于此也不行,时间长了就要退步,要堕落。
于是人们对学习、开拓、创造也有兴趣。
这样人类才会活得更美好。
有兴趣,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
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
就像水,一打开闸门就自然往下流;像烟,你一点燃就自然往上走。
信佛者到处拜佛,佛经上说,你不必拜,佛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想成佛,就能立地成佛。
如果你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兴趣,你就立地成佛,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能成什么样子,这才是一个最厉害的秘密武器。
老师、家长总是怕孩子不学习,总嫌孩子不努力,“新松恨不高千尺”,其实,你不要急,也不必“恨”,更不要那么“狠”,搞得孩子们眉头常皱,心存压力。
你只需细心地去发现他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就像,发现落叶下的一颗春笋,只需浇一点水,一回头,它就窜高好几米。
园丁的作用不是用剪子把花草剪整齐,而是用锄头把杂草锄干净。
生物学、人才学研究已经揭示,基因决定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某种特殊的才能。
“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花自飘零,水自流,错过了机遇。
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
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教案一、预习提示。
1.认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
2.画出文中说明“幽灵”一词的有关语句。
3.结合相关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进展的伟大意义。
二、结合课文,讨论问题。
此题不必统一答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提取文本信息,学会归纳概括。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历无穷磨难的缘故是什么?(第六段) (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适应于崇拜神威,按照权威的意旨行事而可不能摸索。
有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简单套用革命理论而不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形,必定带来悲剧。
)2.毛泽东、邓小平摒弃了“洋本本”,使“幽灵”在中国“显灵”。
“显灵”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第六段) (指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结合文意,谈谈如何明白得第八段中“凡先驱者的思想,总是要留给我们一段长时刻的明白得和等待”这句话。
(任何一种先进的理论,都有一个与实际情形相结合的较为漫长的过程,都存在一个明白得再明白得的过程。
假如只是简单照搬,期望立竿见影,是错误的认识。
)4.结尾段作者说:“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如何做,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事。
”讨论一下,如何明白得这句话? (我们不能将理论当做教条来用,更不能将革命理论奉做神灵,一定要学会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三、品味杰出语言。
师生合作,找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语句来品味体会。
例如:1.第五段写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欧洲的庞大阻碍时说:“他们就像一位输在对方剑下的武士,恭手垂剑,平心静气地讨教技艺。
”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化的语言,反映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庞大生命力。
在论述如此一个严肃的话题之后,以如此生动的描述性语言作结,抒情性专门强,说服力更强。
2.“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确实是好猫”,这句邓小平的“名言”脍炙人口,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成效。
(这是一个专门形象的比喻句,生动地说明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独标准。
不管什么理论,只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才有意义。
特利尔的幽灵-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特利尔的幽灵-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特利尔的幽灵》一诗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3.学会运用诗歌和散文的写作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特利尔的幽灵》一诗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诗歌和散文的写作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四、教学内容
1.《特利尔的幽灵》一诗
1.诗的背景介绍:介绍诗人以及诗歌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景。
2.诗的意思分析:分析诗歌的构思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散文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1.作者和作品介绍:介绍选修散文中的一篇优秀散文,并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
2.散文写作技巧介绍:分析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通过阅读散文,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魅力和吸引力。
3.通过阅读散文,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运用诗歌和散文的写作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教学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和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观影教学法:通过影视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3.互动教学法: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发言和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六、教学评估
1.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特利尔的幽灵》这一诗的理解。
2.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开放式议论文或感想,检查学生对散文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日常评估,并定期进行总结和反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环境的作用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时候磨炼与困难不是坏事,它能召唤成功的力量。
[识作者]坚守的灵魂——张承志张承志,回族,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作品真正为2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所称道的,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种阳刚之美、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现在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等。
学者型诗人——梁衡梁衡,1946年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等多种。
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等。
[探背景]《汉家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文明的献媚和娇嗔。
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精神长旅者”,张承志一直在散文中孜孜追寻和执着维护着他所理解的生存理想与生存精神,这就是人道、人性、自尊、正义、平等等生存理想和血性、刚烈、牺牲、圣洁等生存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利尔的幽灵(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
学设计
课题《特利尔的幽灵》课堂类型新授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通过阅读,学习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体悟作者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文的时代性、政治性、理论性。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导入新课: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
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开阔,材料繁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等。
整体感知
第一层(1段),开篇解释幽灵。
第二层(2-3段),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层(4-5段),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第四层(6-7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层(8-9段),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第一层释篇名,是为破题,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第二层介绍故居,这是全文抒怀写意的基础;第三层介绍“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影响,是顺承第二层思路的自然发展;第四层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命运,又是顺承第三层思路的自然联想;第五层写特利尔小镇,好像应该移到文首,其实暗含文心机巧。
总之,文章虽然思路纵横交错,但其间逻辑关系隐然可见,符合为文之道。
)
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
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
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文章的思想感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地表达对革命导师、对革命理论的盲目崇敬的层面上,而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在现时代的命运,更写了它在中国的命运,也就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新发展。
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文章,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发表。
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
这些情感有对故居、对故居主人的敬重崇仰,有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风云变幻时的激动,有讲述“特利尔的幽灵”历经一切反动派围剿而立于不败之地的自豪,有描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喜悦,还有回忆“特利尔的幽灵”在过去年代里被曲解、篡改的惋惜。
总之,
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
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
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
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另外,所谓“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
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
喜爱捕捉、表现。
说“特利尔的幽灵”,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
2、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
中国的事?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任何
文章都是为当代写作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
外国,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
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中
国发生的事。
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
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
的余地。
3、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
利尔小镇?
专访文章或游记类散文通常会花大量篇幅描写所游之地
的景况。
不过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梁衡式”的文体特点。
再有,或许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
的幽灵”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
在后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语言品味
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当然文学性也不弱,许多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只要是深思熟虑过的语句,读起来都意味深远,如开篇
写“幽灵”的几句,显出严密、细致、深刻的特点;而篇末
一段全是议论,富有哲理,这样的语句最能显出梁氏散文的
优长。
有时有了一个精妙的思想或一种特殊的感受,灵机一动,以一种形象化的形式呈现,例如:“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
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
的蓝天白云。
”这里写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
感觉、一种想法,却是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
这里的意思大
概是“我”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受到许多启发,好像攀登到了思想山峰的最高点,对世间的
事情看得透彻了。
有时作者表情达意有所节制,以形象的描写替代思想的
阐发,感觉、情结隐然现于其中,如文中有两处写夕阳照进
故居的情景:“落日的余辉正为它洒上一层淡淡的金黄”,
“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
两处的下文都没有继之以景物意义的阐发,笔墨转述他事。
可是这样的情景描写正蕴含作者的一种敬仰、神圣的情感。
分类作业A类:再读课文,完成练习。
B类:积累作者梁衡情况。
预习布置《新纪元》
板书设计语言特点:严密、细致、深刻;
议论富有哲理,显出梁氏散文的优长。
课后反思教学中注意本文与《汉家寨》同作为游记散文
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