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运行的长效机制
村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很重要的制度,其方便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自治制度强调的是村民之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通过村委会和民主选举等方式推行。
自治制度在中国法律中也有明确规定,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村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主自治的特点村民自治制度,是指由村民自己管理与协调自己的生活与经济生产活动的制度。
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村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情况,组建村委会等社区组织,实施自己的民主管理和土地分配等,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目的。
这种民主管理方式有以下特点:1.较为公正:此种制度极大的增强了村民的自治意识和经济地位,在体制内建立了较为公正的社会体系。
2.相对高效:村民自治制度运用了村民的分工和专长,集中了人力财力资源,使得村级工作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相对比较有效。
3.稳定性较高:村民自治制度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基础,稳定了乡村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推进了村级组织的建设,强调了集体的精神,更加优化并完善了现代社会的农村治理。
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建制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由村委会和乡镇政府两者共同协调进行的。
村委会是由村民群众直接选出的负责管理自身公共事务、社区事务和集体事务的组织,而乡镇政府则是村委会的监督和指导单位。
在基层组织中,村委会的建构与方案是村民通过公开竞选产生的,任期一般为3年,由村民投票选举。
而村委会设立的职务有主任、副主任、会计、组织委员等。
此外,村民自治制度中还会设立村员代表会议等部分,对村委会进行监督和改进。
村民自治制度的运作原则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运作原则有以下三点:1.平等原则:村民自治制度依据村民之间的平等状态,以民主投票方式选出村级组织村委会等成员,驱动决策。
2.法治原则:村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认真执行村委会等决议,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等。
3.公益原则:村民代表会议必需要主张村民之间的利益,村级组织也必需要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如整治环境、修建公路,对于经济的投入等决策等。
村民自治管理制度
村民自治管理制度村民自治,是指在农村地区,村民通过组织和参与共同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一种制度。
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提升村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制度内容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背景介绍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国农村社会结构独特,农民作为农村的主要群体,其权益保障和参与决策的需求日益凸显。
传统的乡镇政府管理模式无法真正满足农村基层治理的需求,因此,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建立成为必然选择。
二、制度内容1. 选举产生村委会: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核心是村委会。
在这一制度下,村委会通过村民选举产生,负责村庄内的事务管理和决策。
村委会的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选举过程公开透明,确保代表村民利益的人员进入委员会。
2. 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是村委会的最高决策机构,代表了村庄内村民的意愿和权益。
村民代表大会定期召开,讨论重大事务,并对村委会工作进行监督。
大会形式多样,可以采取集会、座谈等形式,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3. 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基石,是村民自主共识的产物。
村规民约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本村的规章制度,包括村庄的发展规划、村民权益保障、村庄公共设施使用等。
村规民约需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保民主决策原则的贯彻。
4. 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村委会应积极主动地向村民公开相关信息,包括村委会的工作计划、财务公开等。
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有助于村民了解村委会的工作情况,提高村庄内事务的决策参与率。
三、实施效果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实施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
1. 民主平等:村民自治管理制度赋予了村民自主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力,实现了民主平等的基本要求。
村民可以通过选举方式选择自己的代表,参与村委会工作,对村庄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 资源合理配置:村民自治管理制度使农村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
农村工作长效机制
农村工作长效机制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升农村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围绕农村工作长效机制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工作的展开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因此,建立农村工作长效机制必须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这包括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并且要确保这些设施的持续运行和维护,以促进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村产业是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实现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农村产业的创新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体系,提高农村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人才是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支撑。
目前,农村缺乏高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制约了农村工作的提质增效。
因此,要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开展农村人才培养项目,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农村从事农村事业,提升农村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管理的完善是建立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之一。
当前,农村社会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治安不稳定、农村纠纷频发等。
因此,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推进农村数字化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村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要推进农村数字化建设,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和便捷的电子商务平台,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既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又可以推动农村事业的发展。
村民自治管理的实施方案
村民自治管理的实施方案村民自治管理是指村民依法依规对村务事务进行自主管理和自主决策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新时代下,村民自治管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进村民自治管理工作,提高村民自治管理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组织。
1.设立村民自治委员会。
村民自治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管理的组织形式,应当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监督村务管理、协调解决村内矛盾等事务。
2.建立村民自治管理办公室。
村民自治管理办公室是村民自治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村民自治委员会开展工作。
二、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
1.制定村民自治章程。
村民自治章程是村民自治管理的基本制度,应当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明确村民自治的范围、程序、方式和责任,规范村民自治管理的各项活动。
2.建立村民自治管理档案。
建立村民自治管理档案,记录村民自治管理的重要决策、活动和成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三、加强村民自治管理能力建设。
1.开展村民自治管理培训。
定期开展村民自治管理培训,提高村民自治委员会成员的法律意识、管理能力和协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治管理意识和能力。
2.建立村民自治管理宣传教育制度。
加强对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自治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自治管理氛围。
四、推动村民自治管理工作落地生根。
1.加强对村民自治管理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村民自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激励村民自治管理的活力。
通过表彰先进、激励发展,营造尊重、信任、鼓励的氛围,激发村民自治管理的活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关于村民自治管理的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村民自治管理是村民的事务管理,需要全体村民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村民自治管理才能够真正健康、有序、高效地开展,为村民群众谋福祉,促进村庄的发展和进步。
村民自治管理制度
村民自治管理制度一、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定义和历史渊源村民自治管理制度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村民组织自身,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参与村务管理和公共事务决策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一制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村规民约,是一种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村民意愿的管理模式。
二、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特点1. 公平公正原则村民自治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为基石,确保每位村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村庄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2. 民主决策原则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强调民主决策的重要性,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使广大村民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到村庄事务的决策过程中。
3. 依法规范原则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确保村民自治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同时,依法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4. 村民自治与政府指导相结合的特点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政府的干预,而是在政府指导下,以村民为主体,形成村、镇、县、市多级自治的组织体系,实现政府与村民的有机结合。
三、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优势和意义1. 增强村民的自治意识和主体地位村民自治管理制度能够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激发村民的自治意识,提高村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村民的主体地位。
2. 促进村庄的发展和建设通过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可以减少政府过多干预村庄事务的情况,使村民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来制定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推动村庄的发展和繁荣。
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村民自治管理制度能够使决策和管理过程更加民主、透明,增强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避免因管理不善或决策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村民自治管理制度的实践案例分析1. 湖南省岳阳市杨岭村的案例杨岭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村庄,通过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制度,村民参与到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决策和管理中,实现了村庄绿化、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以及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成果。
2.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村的案例葵涌村是深圳市大鹏新区的一个渔村,通过村民自治管理制度,村民积极参与到海域资源保护、渔业发展等方面的决策和管理中,有效维护了村民的利益,推动了海岛建设和渔业发展。
村民自治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
村民自治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
村民自治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是指在村民自治组织中建立
起一套扫黑除恶、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以保障村民自治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
该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清查制度。
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定期进行清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发现问题的村民组织进行严肃处理。
二、建立举报制度。
村民自治组织应该建立举报渠道,鼓励村民举报涉黑涉恶、违法违纪行为,保障举报人权益,及时处理举报信息。
三、建立联防联控制度。
要求村民自治组织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制定打击黑恶势力的措施和计划。
四、建立宣传教育制度。
村民自治组织应该定期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扫黑除恶、反腐倡廉等知识,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
五、建立资金监管制度。
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对集体资金进行监管,防止资金被侵吞、挪用等问题的发生,并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审计机制。
通过建立村民自治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可以有效地打击黑恶势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村民自治组织的健康发展。
- 1 -。
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工作汇报
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我是负责某村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工作的一名干部,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奉上一份工作汇报。
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措施,是推进“三治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该机制实施以来,我们村的治理水平和群众参与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所负责的工作。
一、积极宣传村民自治的优势自治工作的开展,最需要解决的是村民意识问题。
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民主议事会等形式,向村民推介自治运行机制,并向他们解释其优势,包括提升村内治理水平,增强群众参与度等,让更多村民加入自治的行列中。
二、改进自治运行模式在自治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有更好的效果,必须改进原有的运行模式。
首先,我们建立了多元化民主决策机制,不仅采取了民主投票的方式,而且还开展多元化的选举,让更多的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务管理中来;其次,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管理体系,分别成立了固定的村委会和课题组,其中村委会负责协调村庄治理,课题组则负责解决具体问题。
三、丰富自治运行机制的内涵为了推动自治机制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不断丰富机制的内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每年举办诗歌大赛、文艺演出等,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
此外,我们还推动村庄环保和社会福利工作的开展,多方协调,共同解决突出问题,为村民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总之,自治机制的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推进。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围绕自治机制这条主线,强化宣传引导、深化灵活机制、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村庄建设的发展。
最后,我再次感谢领导和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关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为农村治理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近年来,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除了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外,更加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村民自治机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建设。
一、加强村民自治意识村民自治的核心是村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要加强农村居民对自治的认识和意识。
村民应该通过自治机制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参与决策和管理,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二、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机制的基础。
要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该成为村民自治的核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村民自治事务,并设立专门的办公机构,完善组织体系。
三、促进村民参与决策村民自治机制的核心是决策的民主化。
应该建立起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增加村民代表的参与程度,使广大村民能够自主选择、自由表达和参与决策,实现决策的公正和合理。
四、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农村村民自治机制的建设必须依法进行。
要完善农村自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权力和责任的边界,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
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村民自治机制的建设还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在决策中,应该广泛吸纳各类农村社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村庄建设和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提高农民自治水平提高农民的自治水平是村民自治机制建设的关键。
要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增强他们参与自治的能力和意愿。
同时,还要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自治共识。
七、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干部是推动农村自治机制发展的骨干力量。
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能力和责任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加强对村民自治的监督村民自治机制建设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监督制度,加强对村民自治决策和管理的监督,确保自治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工作汇报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2 0 X X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工作汇报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工作汇报一、基本概况我村辖七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07亩,总人口3104人,主要由汉族、维吾尔族组成,维吾尔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1%,全村有党员60人,农业主要以草莓、园艺、蔬菜种植和农区养殖业为主,是全疆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工业主要以包装纸和以红砖、珍珠岩为主的建材为主打产品,全村现有工业企业38家;三产主要以农家乐旅游业和交通运输服务业为主。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个好"的目标,以加强和改进党支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为重点,从创新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入手,强化村党支部在村级各项工作中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使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全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XX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3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78元,先后荣获全国**法治示范村、自治区、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和市、县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村党支部领导全村工作的能力。
在抓村班子建设方面。
一是选好配强一把手。
为解决好我村"有人办事"的问题,镇党委大胆尝试,选派2名长期在我村包村,熟悉农村工作、文化程度较高、政治坚强、年富力强的乡镇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实行村"两委"一把手"双派",通过实践2名同志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在换届选举中,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他们上任后,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河西村中长期发展计划,确定了"依托本地的地缘优势,以稳菜、压粮、扩果、第2 页共2 页增畜、兴游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基础,以实施重点项目为依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科技含量高,见效快、有市场前景的企业,活跃农村经济,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思路。
村民自治机制落实情况汇报
村民自治机制落实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推进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村村民自治机制的落实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
我村成立了村民自治委员会,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委员会负责制,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
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村庄事务的机会,使村庄事务决策更加民主,公开,公平。
二、村民自治参与度提高。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村民自治活动,增强了村民自治的参与度。
村民自治委员会积极组织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村民自治参与度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村民自治管理效能提升。
村民自治委员会加强了对村庄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建立了健全的村庄事务管理制度,推动了村民自治管理效能的提升。
村民自治委员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村民自治管理水平,使村庄事务管理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四、村民自治机制宣传力度加大。
村民自治委员会加大了对村民自治机制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村民对村民自治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村民自治机制宣传力度的加大,使村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村民自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村民自治机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村民自治委员会成员素质不高、村民自治参与度不够、村民自治管理效能有待提高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村民自治委员会成员的素质,增强村民自治参与度,提高村民自治管理效能。
综上所述,我村村民自治机制的落实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提高村民自治的质量和水平,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村民朋友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健全村民自治是指让村民在村庄事务中主动参与、充分发言和决策的一种机制。
其目的是通过加强村民的自治意识、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建立健全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关键,下面我将从村民参与意识培养、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自治规则的完善三个方面阐述构建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方法。
首先,培养村民参与意识是构建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基础。
村民意识到自己是村庄事务的主体,才能主动参与村庄的治理和发展。
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社会意识和自治意识,让村民明白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参与村庄事务,并且他们的参与对于村庄的发展和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村委会可以定期组织村民大会,向村民通报村庄的最新动态和重大事项,组织村民进行集体讨论和意见征集,鼓励村民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参与村庄事务的决策。
其次,决策机制的建立是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
村庄事务的决策需要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为此,可以成立村民代表大会,由村委会组织选举,代表村民的利益和意见进行决策。
村民代表大会可以定期召开,讨论村庄的重大事项和发展计划,为村庄的治理提供指导性意见。
在村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可以设立多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等,由村民代表和相关专业人士组成,共同制定和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计划。
最后,自治规则的完善是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关键。
村庄自治需要一套明确、合理的规则来引导,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村委会应当制定并公布一系列村庄自治规则,明确村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和权限,规范村庄的管理和发展。
同时,应当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监督机制,确保村庄自治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村民可以通过举报和监督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同时实现对村庄事务的监督和监察。
总之,构建健全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需要培养村民的参与意识、建立决策机制和完善自治规则。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是指建立一套稳定、可持续的机制,
以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农村基层组织,如村民委员会、村民
代表大会等,是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经济发展、社
会管理和民生保障等重要职能。
在建设农村基层组织的长效机制中,应注
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法治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律制度和法规,明
确其职责和权力,规范各项管理行为。
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基层组织的
监督和约束,确保其依法行使权力,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
治基础。
其次,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晋升、
荣誉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基层组织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加大
对基层组织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基层组织工作质量
和效率。
再次,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对基层组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注重培养
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通过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和晋升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基层组织事业,形成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干
部队伍。
此外,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的考评机制,对基层组织的工作进行定
期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推动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同时,加
强对基层组织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农民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其参与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性。
总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机制,才能够保证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我国通过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统筹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探讨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村发展规划。
制定统一的农村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进度,确保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同时,要加强规划的监督与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其次,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
第三,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要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此外,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懂农业、懂经济、懂管理的专业人才,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最后,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自治、法治和德治水平。
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要加强村级组织和村民自治能力的培养,确保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领导、社会的参与和广大农民的支持。
政府要加强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
农民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建设中。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然而,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长效机制不健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为了构建长效机制,应加强农业产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和支持,打造品牌农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土地制度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
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优化土地制度。
应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充分发挥土地的经营效益,激发农民对土地的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建立土地托管机制,让农民将土地托管给专业的农业合作社或大型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的收益。
三、社会保障建设长效机制需要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政府应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农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还应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构建长效机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
同时,还应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五、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等环境问题的治理。
六、政府引导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要构建长效机制,政府应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政府还应增加对农业投入的预算,保障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
七、农村治理农村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加强农村自治组织的建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
村庄长效管理制度
村庄长效管理制度一、前言村庄是中国乡村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农村的组织形式,也是农民的居住和生产地。
在新时代下,中国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做好村庄长效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村庄长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村庄长效管理制度的定义、内容、保障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村庄长效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村庄长效管理制度的定义村庄长效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村庄经济、社会和生态持续发展,保护村庄资源环境、提高村庄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振兴,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它是对村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管理,是对村庄生产生活的规范和调节的管理,是对村庄居民权益和利益的维护和保障的管理,是对村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维护和管理。
村庄长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制度保障,使乡村振兴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真正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和实施,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制度的内容1.村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建立健全村庄资源环境管理规划,划定村庄资源环境保护红线,严格保护村庄生态环境;(2)强化村庄资源环境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反资源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3)推动村庄资源环境的协调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再生。
2.村庄生产生活的规范和调节(1)完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明确村庄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促进村庄建设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2)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土地、房屋等资源的有效流转和利用;(3)加强对村庄农业生产的规范和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3.村庄居民权益和利益的维护和保障(1)建立健全村庄居民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农民的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2)推动村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3)加强对村庄居民权益的监督和维护,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农村管理方案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
农村管理方案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概念解释农村管理方案是指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政策。
村民自治机制指的是村民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机制。
在农村发展中,村民自治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农村管理方案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
土地管理首先,村民自治机制在农村土地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因此在土地管理方案中,应当加强村民的参与和自治。
村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出土地管理委员会,由此负责农村土地的规划、划拨和使用。
这样一来,村民的利益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能够更好地实现。
农业发展其次,村民自治机制在农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村民的参与和自治是不可或缺的。
村民应当成立农业发展协会,由此参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通过村民自治机制的建设,农村的农业发展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农民的收入水平也能够得到提升。
乡村治理此外,村民自治机制还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村民自治机制能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让村民自主地参与到农村治理的各个环节中。
例如,可以通过设立村民代表会议,由此推动村庄规划、村务公开、村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村民自治机制的建设,农村的治理能够更加民主、透明,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教育与文化此外,村民自治机制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村民自治机制能够为教育和文化事业提供更好的管理方式。
例如,村民可以组织文化宣传队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村民还可以参与学校管理,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
通过村民自治机制的建设,农村的教育和文化事业能够更加繁荣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村民自治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村民自治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村民的力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
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完善_陈莉
2009年4月第28卷第4期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 qing Teach 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A pr.2009Vol.28No.4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的完善陈 莉(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 安徽 合肥 230031)摘 要: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具体体现,其运行机制存在乡镇政府越位侵权、 两委 职责不清、村民民主意识淡薄等问题。
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要重组乡村关系,规范乡镇政府行为,理顺 两委 、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提高村民民主参与度,适度发展集体经济,为村民自治有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关键词: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完善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09)4-0026-0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具备了培育基层民主制度的土壤,农民享有村民自治权正是基层民主的象征。
1980年底,广西河池地区的宜山、罗成两县的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借鉴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做法,率先创建了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1]。
1982年宪法明确了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出台了正式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这标志着我国村民自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村民自治不仅把农民从传统的政治生活的非制度化的参与者改变为制度化的参与者,而且还把农民从传统的政治受动者角色推向政治的主动者角色。
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乡镇政府越位侵权: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关系不顺的关键因素对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明确规定,乡镇政府对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乡镇政府不得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在很多地方两者之间依然保持着一种行政领导关系。
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
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结合乡村实际,制定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
一、“一事一议”制度1、成立议事机构。
每个村成立由村支书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其他村干部、“三老”人员、设岗党员和农民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选举产生。
同时,要选好议事代表,议事代表每户一人,大村可由“十户长”担任议事代表。
议事代表中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党员、“三老”人员、妇女代表和爱国宗教人士。
2、明确议事内容。
主要包括农民群众关心的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水电费收缴、宅基地审批、征购提留、干部责任目标等内容,尤其是发展党员、“三老”人员申报推荐、对集体资产的处理、集体土地的发包、公益事业建设、筹资投劳、修路挖渠义务劳动、计划生育指标发放等事项,都要通过落实“一事一议”来决定,充分体现“村事民议、村主民作、村事民办”的原则,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3、规范议事程序。
(1)深入调查,征求民意,确定议事内容。
主要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征求村民意见。
自下而上就是结合“民主日”活动,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等形式把群众的意见收信上来。
自上而下就是村支部对所议的事先拿出一个初步方案,让村民广泛发表意见;(2)议事领导小组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梳理,确定议事内容,时间、地点和议事事项;(3)召开议事领导小组会议,对农民提出的议事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4)将初步的实施方案提前一个星期发给议事代表酝酿,征求代表对初步实施方案的意见;(5)议事领导小组成员提前收信议事代表对所议事项的看法,进行汇总整理,向议事领导小组汇报;(6)议事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议事代表大会(90%的代表到会会议方可召开),进行“一事一议”,并根据村民的意见修正、完善方案;(7)代表签字,进行表决,赞同率必须达到85%以上;(8)确定议事决议和落实决议的责任人;(9)公示议事结果,议事决议形成后,由党支部负责及进进行张榜公布,重点是公示落实责任人和时限;(10)反馈信息,将议事内容的落实情况要给农民群众仅公布。
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有关“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措施有关“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措施如下:1.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力量。
要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自治组织,明确各自职责,强化自治功能。
同时,要加强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和工作程序,提高自治组织的运行效率。
2.推进民主选举: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要完善选举制度,规范选举程序,保障村民的选举权利。
要加强对选举工作的监督,确保选举的公正、公开、公平。
同时,要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加强选举工作的宣传教育。
3.推进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核心。
要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制度,规范议事规则和程序,保障村民的决策参与权。
在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上,要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多数人的意愿。
同时,要加强对决策过程的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4.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
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程序。
要加强村务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同时,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提高村务管理的效能。
5.推进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健全村民监督机制,加强对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的监督。
同时,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村务信息,接受村民的质询和监督。
此外,还要加强审计和问责制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6.加强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提高村民自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自治意识。
同时,还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其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通过教育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村民自治队伍。
7.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同时,还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经济发展,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只有经济发展了,村民自治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8.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民自治运行的长效机制徐勇林冠【摘要】本文以广东省云浮市的“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探索实践为基础,从村民自治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未来走向的角度,对这一实践的价值进行探讨。
这一机制解决了中国村民自治运行中的三大问题:一是通过“组为基础”,保障国家政策和乡村治理的“落地”而非“悬空”在村级的问题;二是通过“三级联动”实现了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对接”而非“脱节”的问题;三是解决了在村民自治运行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群众参与管理的“互动”而非“互斥”问题。
它有助于选举性民主向参与式民主深化,有助于乡村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官民共治深化。
【关键词】村民自治;组为基础;三级联动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实践的发展,村民自治也要不断深化和创新。
近年来,广东省云浮市强化村民小组的功能,在组、村和乡镇三级建立理事会,发挥广大村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扩展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形成了“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治理机制。
如果说1960年代初通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治理机制使人民公社体制得以长期保持稳定,那么,“组为基础,三级联动”则为村民自治运行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
本文从村民自治发展背景和未来走向的角度,对“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机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进行一些探讨。
一、“组为基础”:村民自治的基本组织单元任何制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受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制约。
故要充分理解广东省云浮市的探索及其价值,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
广东省云浮市创新村民自治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村民小组或者说自然村一级建立村民理事会,将村民小组作为村民自治的基本组织单元,使村民自治具有更牢固的基础。
这既是对中国村民自治本原的回归,也是对现有村民自治体制的完善。
中国的村民自治脱胎于人民公社体制。
19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松弛,农村基层治理出现公共事务无人管的问题。
广西自治区的宜城、罗山一带的农民群众自我组织起来,管理社会治安,维持社会秩序等公共事务,由此产生了村民自治制度的萌芽。
但从村民自治的发生地看,这一制度的组织基础是自然村。
自然村是自然形态的居民聚落,这些由一个或多个家族聚居的居民点,是农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单位,具有地域相近、人口相熟的特点。
通常所说的村民自治发源地实际上发生于果地和果作两个自然屯①。
当时主管中央政法工作的彭真十分关注这一现象,专门派人调查,并总结提升为村民自治制度。
根据地方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第七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情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自然村;几个自然村可以联合设立村民委员会;大的自然村可以设立几个村民委员会。
”由此可见,无论是村民自治的起源,还是最早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将自然村作为村民自治的组织单元。
但是,中国村民自治是在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上大规模推行的。
人民公社改变了历史以来自然形成的村落组织建制,是国家依据军事化方式对农村社会的重新组织,以便于集体化生产。
人民公社组织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实行党的一元化管理。
公社设立党委,生产大队设立支部,生产队设立党小组。
在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下,公社是经济单位,同时也基层政权单位;生产队是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和基本核算单位。
由此形成了“公社和生产队实,两者之间的生产大队虚”,即“两头实,中间虚”的格局。
但这一格局在农村改革以后发生了变化。
1980年代,随着家庭承包的兴起,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迅速松弛,农村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序和混乱问题。
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在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的前言中指出:“最近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一部分社队基层组织涣散,甚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致使许多事情无人负责,不良现象在滋长蔓延。
这种情况应当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在总结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同时,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1](P106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采取了两个方面举措:一是运用党的系统这一组织资源,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这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社会、领导国家的重要法宝,即将分散的农村社会整合为一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将人民军队的“支部建在连上”延伸为“支部建在村庄”。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党支部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组织形态建立在生产大队一级。
支部书记是生产大队的主政者,而生产大队管委会和生产大队长基本上处于“虚置”状态。
随着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松弛,党的基层组织愈发重要。
无论是土地承包、集体经济管理,还是农村社会事务处理,都需要党支部主持和落实,而生产队由于家庭承包的兴起不再需要组织生产和进行核算而迅速萎缩。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长期处于较虚位置的生产大队成为“实体”。
二是以生产大队为基础建立村民委员会。
中共中央1983年下发《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决定在原人民公社基础上设立乡(镇)政府,在乡(镇)政府以下设立村民委员会,并规定村民委员会属于群众自治组织。
尽管该文件没有明确说明在生产大队一级设立村民委员会,但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三级建制,决定了全国在建立村民委员会时,均以生产大队作为村民委员会成立的基础,并在原生产队基础上设立村民小组。
由此形成了乡(镇)、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这一新的三级建制组织。
为此,在1998年修订并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去掉了“村民委员会一般设在自然村;几个自然村可以联合设立村民委员会;大的自然村可以设立几个村民委员会”这段话。
“自然村”因此而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所谓“行政村”的说法。
尽管“行政村”不是法律用语,但却是事实用语。
这是因为中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具有独特性,它既是村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具有自治性,同时也是国家对农村实行公共管理的基层组织,具有准行政性。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后者更为突出。
出现这一状况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分散的传统农村社会历史悠久,而农民在现代法治体系下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较薄弱。
大规模的村民自治实际上是在党和政府主导下进行的。
二是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汲取体制”没有根本变化,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还必须完成各级政府下派的行政任务。
村民自治处于各种行政任务压力下的“紧约束”状态,自治的空间很小。
因此,1998年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来,村民自治的发展远未达到人们的期待。
故村民委员会的行政性强于其自治性。
村民委员会的行政性决定其日常运作更多听命于上级政府而不是属下的村民。
与村民更为接近的村民小组进一步虚化,从而形成了“村实组虚”的格局。
村民小组仅仅只有一个组长,所起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村实组虚”的格局,不利于村民群众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进而发挥群众主体自治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于直接民主的理念。
早在1987年制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时,彭真就指出,中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当家作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人大代表间接行使民主权利;二是“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由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P607—608)。
但直接民主对范围和空间要求较高,民主理论的先驱者卢梭早有论述。
为此,中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尽管历经两次修订,但都保留了“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情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的规定。
由于村民委员会设立在生产大队,地域较广,人口较多,居住较分散,不便于村民直接参与村务管理。
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了村民代表及相应的制度。
但这一制度毕竟具有间接民主的特性,即村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权利往往“被代表”而“虚置”。
村民进行自治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年一次参与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作为村民自治主体的村民作用难以发挥,村民自治成了少数村干部的“自治”。
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国家基层政治制度难以由村进入农户,落地生根。
进入新世纪以来,村民自治的外部条件有了大的改观。
一是基层组织日益健全,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整合日趋完善,群众依法自治的能力有所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治理乡村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废除农业税费,对农村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
相比以往,党和国家对于农村更多的是从各个方面倾向于支持和建设,实施惠农工程。
村民自治的外部条件大为改善。
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型体制有所改变,村民自治的“紧约束”变为宽环境,开始向本位回归。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村民自治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吸纳更多地村民参与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但现有“村实组虚”的格局限制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正因为如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处处可见的是“政府主导”,处处难觅的是“群众主体”。
显然,如果没有“群众主体”,新农村建设缺乏持续的动力和稳固的基础。
这是新农村建设,也是村民自治发展中的一道难题。
广东省云浮市强化村民小组的功能,在组一级建立村民理事会,这一做法在破解这一难题方面作出了十分有益的可贵探索。
广东省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山区,属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08年以来,该市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通过主体功能划分方法,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步,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互动的发展道路,被誉之为“云浮模式”。
“组为基础”的探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云浮市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发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要进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要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管理更离不开农民。
但现有体制却限制了农民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农民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制度性平台。
为此,该市云安县率先在组(自然村)一级建立村民理事会。
村民理事会理事由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复员退伍军人、经济能人、外出乡贤等有影响的人员组成,采用“三议、三公开”的方式(理事会提议、理事走访商议、户代表开会决议;议案决议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办事结果公开)进行民主议事。
村民通过村民理事会这一平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云浮市以“组为基础”,建立村民参与基层事务管理的平台,不仅破解了自身的难题,更具有普遍性的制度价值,有助于将村民自治引向深化。
这是因为:其一,组是最紧密的经济共同体。
现行的村民小组建立在原生产队基础上。
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大多属于村民小组,农民的生产活动范围更多在村民小组内进行,农民的生产互助活动也大多发生于相邻的村民小组内。
因此,村民小组是农民最为直接的利益单位。
农民的利益和利益关系绝大多数处于村民小组之内,而农民最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务。
通过在组一级建立村民理事会,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利益驱动力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