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小说的历史意识
毕飞宇《玉米》系列小说的多重内涵解读
毕飞宇《⽟⽶》系列⼩说的多重内涵解读2019-10-10摘要:毕飞宇的《⽟⽶》系列⼩说的多重内涵构成了⼩说丰厚的魅⼒。
本⽂认为它主要涵盖了以下四种内涵:权⼒对⼈性的腐蚀,⼥性⽣存悲剧,卑琐贪婪的男性群像与作家对于政治、⾰命话语的戏谑。
通过精准的描写,毕飞宇带领我们“直抵了七⼗年代的乡⼟和城镇”,直抵历史的本质。
关键词:毕飞宇,《⽟⽶》,内涵毕飞宇的⼩说《⽟⽶》系列――《⽟⽶》《⽟秀》《⽟秧》从甫⼀出版就为作家带来了诸多荣誉:2003年⾸届中国⼩说学会奖,第三届鲁迅⽂学奖,2010年⼜经葛浩⽂夫妇的翻译,英译本Three Sister(《三姐妹》)⼜为毕飞宇带来了2011年英仕曼亚洲⽂学奖,这⼀系列奖项⽆疑标⽰了⼩说所取得的成就。
本⽂拟通过⽂本细读揭⽰⼩说所具有的多重内涵,正是这些丰富的意蕴构成了⼩说的独特魅⼒。
(⼀)权⼒对⼈性的腐蚀这在⽟⽶这⼀形象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作为村⽀书的⼥⼉,她⽿濡⽬染间过早懂得了权⼒所带来的荣耀,⽽这荣耀培育了她过分的⾃尊⼼与同样强烈的羞耻⼼,权⼒成了她追逐不息的荫庇与归宿;作为六个孩⼦的长姐,她事实上已经是家庭的负责⼈,这使得她天性中的“好强”加倍繁殖。
她⾝上呈现了权⼒欲过剩的⼈所具有的两⾯性:掌权时的专断跋扈与失权时的卑躬屈膝。
将妹妹被强暴的秘密故作⽆意地泄露给郭左,毫不顾忌妹妹可能的难堪与耻辱;同样的,她也能做出⾃愿嫁给年长的官僚郭家兴的选择,并对郭家兴在床上的刻意逢迎,⽽这⼀强⼀弱间转换的动⼒都是⼀个“权”字。
也同样是权⼒,使得王连⽅⼀介村⽀书敢于睡遍王家庄横跨“⽼中青三代”的⼥性⽽受害⼈家属敢怒不敢⾔;使得⽟秧为了⼀点点渴望受重视的欲望⼀步步⾛向深渊,默许了掌握权⼒的魏向东的⾝体侵害;使得郭家兴与⽟⽶的相亲像皇帝选妃⼀样,最终霸占了⽟⽶,⽽⽟⽶还甚觉庆幸…弗洛姆在《逃避⾃由》中曾说:“从⼼理学⾓度来看,渴求权⼒并不植根于⼒量⽽是软弱。
它是个⼈⾃我⽆法独⾃⼀⼈⽣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量时欲得到额外⼒量的垂死挣扎”[1],这些权⼒追逐者与滥⽤者莫不透露出深深地可悲。
论毕飞宇小说的历史观
论毕飞宇小说的历史观摘要:毕飞宇是从历史写作起步进驻小说领域。
毕飞宇对历史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导致他的写作呈现出明晰的形而上色彩.并且伴有鸟托邦式的意义追问。
作品的意义指向对人的生存和本质进行深入地探索,从而进行着切入到文学深层领域的努力。
关键词:历史观;欲望;人性历史观念是一种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历史的看法,是对历史的理解。
人们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无法回避对历史的各种感觉,而当这样的历史感觉属于作家时,则会体现到他的艺术创作中。
许多作家都选择了历史叙事。
并在其中寄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思索。
毕飞字也有着对历史感的独特认识:“历史感就是回头一望的那种欲望……”【1蹦对“本质意义”和“深度模式”十分迷恋的毕飞字创作初期在历史叙事的路子上探索出了自己的特色。
他的许多创作:如《楚水》、<叙事>、<谁在深夜里说话>、<武松打虎'、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文学建构,存在着强烈的历史感。
并且已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在我的眼里有两种,一种是形成文字的书面语的历史,这种东西其实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伸延。
它以历史书和历史教科书的形式出现:而另一种历史呢,它是民间的,口头的.它以民间文学和口头传播的形式存在,总而言之一句话:民间故事,这种东西表面上看它们荒诞不经.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头的传播,是活生生的东西,而历史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它们包含了一代一代人的情感选择和生命选择……是活着的历史,更有意味的历史,是我们的容器,我们的方式。
也是我们的束缚……是一种情感模拟。
”【1,I刀毕飞字正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达了他的历史观:首先,在历史与现实的并置中,还原历史并解构现实的谎言。
虽然人们在对过去的理解中将历史构建成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的空间。
深入历史空间,形成与现实充满张力的审美距离。
但历史总是与现实总存在着鸿沟,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更缺少富有价值的历史意识指向。
先锋的延续_叙事的演绎及其历史化_论毕飞宇笔下的_历史叙事_
! 第 3 期 ! ! ! ! ! ! ! ! ! ! ! 张立群 : 先锋的延 续、 叙事的演绎及其历史化
69
帝国并延续到 现代 的故事, 因 一千年或者一百 年前 长江龙王白龙家族的一场内讧和白龙王三 太子离家出走的 传说 而连通了古往今来的 历 史 。在长江江心一个名为扬子岛的 孤岛 上 , 人 们一直背负着这个传说, 这使得 历史 定格在一 个特定的背景中具有生命的原始精神。主人公文 廷生借助一个划过脑海里的 玄妙的瞬间 , 在人 们网到一条四百斤重的鲟鱼并不自觉联想到白龙 王三太子的传说时 , 以大喊一声 三哥 和破网放 生的计谋 , 当上了孤岛上的 文老爷 并取代了原 来族长 雷公嘴 的位子。然而, 最后文廷生也正 是被别人以 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的方式谋害 而死。整个故事以诡计、 迷信开始, 又以诡计、 迷 信结束, 呈现了孤岛上人们的愚昧和凶残, 具有较 强的象征意味。但这个近乎寓言式的故事并未就 此结束, 在篇末的 补记 中, 毕飞宇写到了洋人巨 型铁船经过扬子岛, 写到了 七十二年以后历史学 家毕飞宇的∀孤岛# 将会从头说起 另一个历史故 事, 由此联想到 孤岛 本身的位置、 生存状态以及 发生于此的故事 , 所谓历史书写的文化性、 寓言性 无疑是不言而喻的。 但从 历史 转向 叙事 的过程中 , 具体的故 事情节必将成为一种 常量 。 在毕飞宇那里 , 所 谓∃历史% , 常常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他 常常是面对整个人类历史而叩问、 探询的。然而, 作为特定民族一员, 任何热衷于与历史对话者 , 都 免不了要具体地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毕 飞宇也不例外。在一部分作品中, 毕飞宇具体地 传达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感受理解。而且 , 毕 飞宇还并未止于此。在另一部分作品中 , 他还表 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家族史的兴趣, 还着力于写出 家 族 对 个 体 生 命 的 各 种 方 式 的 塑 造、制 约。[ 1] ( P304) 上述说法既体现了任何一位 历史 叙 述者的限制, 同时, 也体现了毕飞宇历史 漂移 过 程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在∀叙事# 中, 毕飞宇曾借 助日本人板本六郎( 其实是小说主人公的祖辈 ) 的 言语 , 说出特定时 代 他者 对中国文化 的看法: 中国文化确是美文化, 但红颜薄命 , 气数已尽 , 不 长久了 ; 一染上暮世残败气 , 中国文化愈发韵味 无穷 , 天意 。而作为一种 话外音 , 毕飞宇更注 重的是 历史就是家族对祖上的忏悔。这是人文 的全部内涵 ; 历史就这样 , 一旦以 谎言作为转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
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
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
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
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
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
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多以悲剧结尾。
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
提纲:序言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一)诗意化的语言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二)诗意化的叙事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二)“伤痛”母题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一)悲剧的“诗眼”——意象(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结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毕飞宇小说诗意化叙事的形成与表现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意化从何而来?他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问题需要寻找的答案。
历史镜像与现实的空茫_对毕飞宇_青衣_的一种解读
深处无法消解的一种精神状态。信念决定命运, 从筱燕秋自 我确认为 “我是嫦娥” 起就决定了她的命运。 正如歌德在一部 作品中所写: “一旦某个人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情, 从那一刻 起冥冥中的造物也开始酝酿。于是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它们都是为了帮助这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发生的。② ” 二、 精神主体 (嫦娥) 之死 佛洛伊德认为, 放纵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追求自我, 从一 开始就具有破坏性, 与社会规范和约束格格不入。 放纵自己, 人就成为自己本能的受害者; 压抑自己, 人就成为社会的受害 者。 总之, 在世俗世界里, 人很难成为一个不受伤害的人。 筱 燕秋的理想信念经受着来自时代, 社会观念, 人性自身等多方 面的考验, 最终以精神主体 (嫦娥) 之死画上句号, 谱写了一曲 生命悲歌。 《奔月》 是打算献给共和国十周岁的生日的, 可 1958 年,
注释: ①毕飞宇. 久久望着. 小说选刊. 2001 年 11 月. ②理查德・吉莱特博士等原著. 林林编译. 信念决定命运. 中国档 案出版社. 2003 年版. 2 页. 第 ③王岳川主编. 陆扬著. 精神分析文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版. 158 页. 第 ④毕飞宇. 沿途的秘密. 昆仑出版社.
己, 水中观月里, 镜像阶段中相互更替的幻象使她不觉地拥抱 并抚摸春来。 她对春来的悉心辅导和让角色的举动只是在作 为自我镜像的春来身上构筑虚幻的自我。 直到化妆师将筱燕秋在上好妆之后, 筱燕秋在镜框里盯 着自己 “她漂亮得自己都认不出来自己来了” “她现在只 …… 是自己, 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女人。是嫦娥。 筱燕秋又 ” 一次从自我的异化里走向自我的同化, 她不再让戏, 不再承认 春来是自己。然而 “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 娥。这个世界没有嫦娥, 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筱燕 ” 秋突然在春来身上从想象界直穿越到现实界中, “现实在 于是 自己对自己说话了, 现实在彻底的孤独中发号施令, 成为一切 行动的原因。③筱燕秋镜子里的嫦娥死了, ” 只剩下镜子外的筱 燕秋在现实突然闯进主体的体验世界后疯了…… 毕飞宇在 〈青衣〉 《 问答》 中这样说过 “有一句老话我们听 到的次数太多了, 性格即命运。 曰: 这句老话因重复的次数太 多而差一点骗了我。 写完了这部小说, 我想, 命运才是性格。④ ” 那么筱燕秋的命运就在一定程度上被毕飞宇烙上了悲剧的烙 印。作品中另一段对男人、 女人的评论则更充分地显示了毕 飞宇的性别观: “女人就是女人, 她学不来也赶不走。青衣是 接近虚无的女人, 或者说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 是女人的极致 境界。 ” “花脸则是绝对的男人, 或者说, 是绝对男人的绝对侧 面。 男人就应当是简单的, 所有的身心只是一张脸谱, 简单到 夸张的程度, 简单到恒久与一无不变得程度。 所以女人就必 ” 然是青衣否则就不是女人, 但女人一旦成为青衣就会转入虚 无, 在镜像的自我认识中陷入混乱, 成为悲剧的存在。 而男人 如同上帝的福音照亮女人塑造女人。绝对的男人是花脸, 具 有镇住女性阴气的力量, 所以毕飞宇如同筱燕秋进入象征界 的父亲一般从一开始就为她设计了一套秩序、 一个命运。 “烟 厂老板从头到尾都扮演着一个伟人, 一个救世主” 他对筱燕 , 秋的身体没有兴趣, 毕飞宇对女性的真实命运也没有兴趣, 他 久久望着的不过是毕飞宇作为男性对女性的想象, 想象着她 们的命运, 她们心灵的命运, 婚姻的命运, 性的命运。筱燕秋 等毕飞宇笔下的女性形象也不过是他作为男性认识女性和想 像女性的镜像, 他如同一个简单到夸张的花脸一般, 在他的文 本中不断加强他的女性形象的同化, 他固执地为每一个女性 加上一个悲剧的命运。疯癫的筱燕秋并不孤单, 因为生为青 衣的春来, 从她一出场, 她悲剧命运的锣鼓已然敲响。
写人物,就是他的小说之道——关于小说家毕飞宇
写人物,就是他的小说之道关于小说家毕飞宇孟繁华“新生代”作家的隆重登场,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于作家来说,30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因此,今天重新讨论这代作家的文学价值就有了时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客观地评价这代作家,过去难以发现的问题,可能自然地呈现出来。
当然,这也是一种假设,再过若干年后,新的问题还会接踵而来,那是后来批评家要面对的。
对这代作家的评价,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并且在文学批评现场和文学史的双重视野中,判断他们的贡献和问题,从而为未来的文学史写作提供来自文学现场的佐证和材料。
我要讨论的作家是毕飞宇。
现在,毕飞宇是当下最重要的作家,是一个被无数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热爱拥戴的作家,这当然是因为他的小说创作。
在日常生活中,毕飞宇是一个有趣的作家,一个有意思人。
比如他喜欢打乒乓球,请专业教练训练,然后告诉朋友,现在已经打到怎样的程度;他还喜欢彻夜长谈,如果身边没有谈话对象,他便径直打电话给朋友谈文学,李敬泽就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这都三点了,睡吧,明天还要上班呢。
他很好地管理了自己的身体,谈文学一时兴起可以不管别人死活。
这是毕飞宇性格的另一个方面———率性而为,不失天真。
但毕飞宇首先是一个作家,是“新生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自己说:“多年以前,李敬泽老师对人说,毕飞宇的能力很均衡。
后来,有人把这句话转告我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在长、短、中这三者之间的确是能力均衡的,虽然李老师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但是,有一件事李老师并不知道,在这三者的转换之中,我调整能力是很差的,我要花很长时间去‘倒时差’。
为了把话说清楚,我只能打比方,长篇是中国,中篇是欧洲,短篇是美国。
我在这三个地方都可以生活得很好,但是,一换地方,我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时差倒过来。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写作从来都是一波一波的,一阵子写短篇,然后,停止,一阵子写中篇,然后,再停止,一阵子写长篇。
在这个停止之间,我时常一停就是一年,这是我产量偏低的根本原因。
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悲剧_毕飞宇长篇小说_平原_意蕴解读
特殊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悲剧_毕飞宇长篇小说_平原_意蕴解读摘要:毕飞宇的小说《平原》表现了个体生命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生存悲剧,主要体现在暴力对于人的伤害、恶劣生存环境对于人性中恶的因素的激发和对于人性中善的因素的压制、追逐权力导致的人性扭曲。
小说也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的诗意生存的关注。
关键词:《平原》;个体生命;悲剧毕飞宇1964年出生于江苏兴化,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乡下度过,他对乡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土地在他的眼里是神秘、深不可测的,他对土地“既不恨,又不爱,有的只是一种说不出来路的偏执”,他说兴化“那个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民间传说,那个地方的历史掌故,都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心里”。
[1]他的小说有很多是以乡村为背景进行创作的。
毕飞宇在“文革”时期接受了启蒙教育,他回忆当时的语文教育是专制意识形态教育,这种教育内容是相当残缺变态的,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还感受到启蒙教育的失败在于让人丧失了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让他对今天的“素质教育”颇感怀疑。
多年以后,他记忆中的童年是“一个没有玩具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之恶易于膨胀的年代,那还是一个最容易被恶所威胁的年代”。
[2]基于这样的童年记忆,毕飞宇在创作中一直思考:“我一直想弄明白,人应当是怎样的。
很遗憾,我没有找到答案。
因而,这本书反而有了一个强劲的推动力———有时候,人为什么会如此不尽人意?”在《平原》中,他描写了王家庄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1976年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在乡村习俗和时代气息的浸染下人的生存。
王家庄生存景观的表面是大喜大悲的爱恨情仇,在骨子里却浸透了生命的沉重与悲凉,这主要通过个体生命的悲剧展现出来。
“文革”中的打砸抢行为盛行,人们根本没有法制观念意识,而这种行为导致了人们对于武力的崇尚、恐惧。
《平原》表现了“文革”中的暴力对人的身体的伤害,导致了人性被扭曲异化的悲剧。
1976年正处于“文革”的结束期,但在王家庄这个偏僻的乡村,阶级斗争的意识正浓,暴力倾向也相当严重,小说中对于打斗的场面作了多处描写。
论毕飞宇小说的历史叙事
第 8卷 第 5期 2 0 1 4年 1 0月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E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S T R Y&T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伤 痛 ,转 化 为 毕 飞 宇 对 历 史 的 浓 厚 兴 趣 , 并 在 他 的
作 品中 被 反复 言说 。 毕 飞 宇 的 写 作 发 轫 于历 史 小说 。 1 9 9 1 — 1 9 9 4年 , 他 集 中写下 了 《 孤 岛 》、 《 楚水》、 《 叙事》、 《 明 天 遥 遥 无 期 》 等 极 具 代 表 性 的历 史 语 义 小 说 。这 个 时 期 的 作 品 洋 溢 着 狂 热 的 思 辨 激 情 ,执 拗 地 追 问 历
视 台 一 套 的热 播 ,使 小 说 作 者 毕 飞 宇 再 次 成 为 关 注 的焦 点。 《 推 拿 》 并 非 第 一 部 进 入 影 视 界 的毕 飞 宇 小 说 。早 在 2 0 0 3年 ,根 据 他 的 同名 小 说 改 编 上 映 的
的 儿 子 ), 祖 辈 、祖 坟 、 方 言 等 故 乡 的象 征 元 素 的 缺 失 ,家 族 史 的 断 裂 和 模 糊 、 没 有 故 乡 , 没 有 根 的
毕飞宇小说的历史意识
收稿日期:2005-05-20作者简介:余慧(1982-),女,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3级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毕飞宇小说的历史意识余 慧1,张 云2(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2.郫县华西中学,成都611730)摘要:毕飞宇是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寓言小说。
在这些小说中,毕飞宇对“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了解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个人化理解。
关键词:历史;人;文化;叙述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6)1-0068-03 传统历史主义认为:(一)历史事实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独立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存在;(二)经过严格考证的史料是这个客观历史存在的真实反映;(三)如果史料的收集是全面的,认识主体又不将个人特征强加给它,那么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就能够与事实本身相符,就能够还事实以本来面目。
基于此,“在创作和研究过程中,虚构的文学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崇拜,它时常没入历史的光圈,暗中分享历史的威望。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前言中声称,他仅仅是一个法国历史的书记。
但是历史的记录已经足以使巴尔扎克成为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作家”。
在此种观念下进行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家也认为“反映历史”是他们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是对其创作的极高赞誉。
由于西方历史哲学内部的不断演变,以及受“新历史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坛对“历史”的认识也在发生嬗变。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写“新历史小说”著称的一批作家开始了对传统历史观的反思。
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毕飞宇,踏着“先锋”的余绪走入文坛,自91年在《花城》上发表第一篇“拟历史小说”(葛红兵语)《孤岛》以来,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寓言小说。
在这些小说中,毕飞宇对“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了解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个人化理解。
小说透露的叙事理论和文学史意义
小说透露的叙事理论和文学史意义毕飞宇自1991年《孤岛》的发表走向文坛,在早期写作中,带有明显的“先锋实验”色彩,虽然在文学史中毕飞宇被冠以“新生代”作家,可他的前期写作如《那个男孩是我》、《五月九日或十日》、《充满瓷器的时代》等小说则显示了和1980年代的先锋写作者们遥远的呼应,而长篇小说《上海往事》的历史叙事和《那个夏天、那个秋天》的青春叙事则被淹没在1990年代的长篇小说海洋中。
但自2000年的转型之作《青衣》始,毕飞宇的写作开始呈现出独特的文学世界与叙事风格,此后的“王家庄”系列小说,从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到长篇小说《平原》,更是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当代文坛重要小说家的位置。
本文试图探讨的正是毕飞宇的这一系列写作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呈现出的叙事伦理,及其之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一、“启蒙”叙事之外的复调民间史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乡土书写从新文学的开端时期就成为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一翼。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乡土作家以现代知识者的“启蒙”姿态回望乡土,发现了乡土的“蒙昧”与“麻木”,寄予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乡土中国”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与焦虑。
以30年代的沈从文为典型“,离乡者”通过对乡土的“田园牧歌”想象,寄寓了对当下中国的“深忧隐痛”和对未来中国的期许与热望。
而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的“赵树理”方向,则呈现出乡村叙事与“左翼”意识形态的高度契合,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乡土文学的政治化书写的先河。
这构成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三个重要脉络,这三个脉络上的乡土文学书写在知识谱系上分别与“启蒙”“、审美”“、革命”的话语系统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知识谱系上,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式的乡土书写,在被不同的知识资源和精神姿态重新建构。
在这样的知识脉络上来考量毕飞宇的《玉米》、《平原》等乡土小说,就会发现毕飞宇的乡土书写的独特之处。
在毕飞宇的“王家庄”系列小说中,乡村既不是承担被“启蒙”的蒙昧与混沌之地、不是美丽的田园牧歌,也不是“革命”主题下新旧势力的冲突或“明朗的天”的“解放”叙事。
毕飞宇前后期作品读后感
毕飞宇前后期部分作品读书心得08中师5班何志珍 2008014144445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是一位默默耕耘却颇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以为新生代青年作家。
他虽然是新生代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又与90年代的新作家有所不同,90年代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充满虚无与解构色彩,而毕飞宇的作品却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和诗意味道。
毕飞宇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前后期。
以《青衣》为界,前期作品有《孤岛》、《祖宗》、《叙事》、《充满瓷器的时代》、《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等等,多以反应现实题材为主,也有历史体裁的小说。
后期作品有《玉米》、《玉秀》、《玉秧》、《平原》等,多是现实主义内容的体裁。
一个出名的作家,必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或是在体裁上,或是在语言艺术,或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所突出。
毕飞宇前期的历史体裁的作品,经常会蕴含这一些哲理意味的话语,这些话语冷静、机智、敏锐而又客观,见解又准又狠。
比如在《大热天》中有两句话:“生命也许就是这样,更换了空间就面目全非。
空间错了之后就不够顺理成章,失去了演绎意义。
”这里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空间是固定,生命是有形式的,生命中容不得我们的随意玩弄,我们要爱惜生命。
另外,在他的前期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看似普通却很有象征性意味的意象,这些意象要仔细品读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意图。
比如《雨中的棉花糖》中“二胡”是主人公红豆无助灵魂的象征,在文中二胡与红豆的生命合二为一了,二胡既是他生命的安慰也是生命恐怖的化身。
看完小说使人仿佛置身于《二泉映月》的哀鸣之中。
在《哺乳期的女人》中作者也用了很多的普通物体来表达的观点。
比如,给那个村子的起名叫“断桥镇”,这个“断”字,说明了那个村子与外界是隔绝的,包括物质、思想、文化的隔绝;“水”是一种流动的东西,总会作者这里用它来象征着人们想走向外界的愿望,是两种文明的连接,是狭隘和开放的连接点;“不锈钢调羹”和“旺旺雪饼”在现代这是每家每户都有的餐具和每个小孩都吃过的饼干,作者在这里是当作物质的象征,旺旺的父母就是因为对物质的追求,在外辛苦劳作,一年才回一次家,回家也是只有5天,导致了旺旺虽有母亲,但是缺少母爱,而对惠嫂喂乳时的状态产生好奇。
从文体到人物:论毕飞宇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
以将其写于 2 0 0 1 年至今 的作品归为第三个 阶
这个温暖来 自文学的身体 ,它就是 文学的
体 温 。①
大约是 1 9 9 5年 的 夏 天 ,我 阅读 的 是 依
然 是 博 尔赫斯 。博 尔赫 斯 曾经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 心 目中的
一
其后 ,毕飞 宇坦诚 他 “ 夸张 了这种温
个 文 学之 神 ,但 是 ,在 那一 个凌 晨 ,我 对
度” ,但又 因他 是 “ 孤 立地站在 遥远 的地 博 尔赫斯产 生 了强烈 的厌倦 。我至今 愿意承 方 ”而 “ 自认 为感受 到文 学 的体 温” ,故 认博 尔赫斯是 一个 了不起 的作 家,然而 ,我 而受 到 了或 者说 “ 得 到 了异 样 的鼓 舞 ” 。 不 爱他 了。④
的语言 已经稳定 下来 ,形成 了一批具有 “ 毕 实 是 不 存 在 的 , 它 不 过 是 我 们 自 拟 的 障 碍 飞宇风格式”的作 品。但是叙事特征不显著 , 物—— 透过 大 门的 门缝 ,我终 于看到 了文学神
相反 ,隐约透露出一种徘徊的叙事基调。第 奇的光 芒 ,它是 迷人的。准确地说 ,它是仁 慈
在传统 ,也有 向下低徊 的外在 因素 。
1 9 9 4年 的转 向 ,他 在文集 《 冒失 的脚 印》 的
《 I 事 { 中写道 : “ 这个集子里的作 品主要发表
于 1 9 9 4 年 。1 9 9 4年 ,我的创作对 中国的当代 根据毕 飞宇的 自述 ,其作 品大概可 以分 文学来说 当然算 不 了什 么 ,但 是 ,在我 个人 , 为两个 阶段 :第 一阶段为 :从 1 9 9 1 年 开始 , 1 9 9 4 年绝 对是一段疯狂 的时刻 ” ,在接下 来 的 至 1 9 9 5 年 ;第二 阶段为 ,1 9 9 5至 2 0 0 0 年或 部分篇幅里 ,毕飞宇进 一步 阐述 了 1 9 9 4年对他 2 0 0 1 年 。不过通过对毕飞宇作 品的审视 ,可 的意义 ,他的接着说 :
在历史的边缘追寻真实——新历史小说论
引言引 言新时期以来,异域文艺思想的大面积涌入,开阔了当代学人的眼界,一轮又一轮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猛烈地冲击着当代中国作家,诱使其进行思想上创作上的变革。
与此同时,作家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强大,让当代文学的关注焦点经由社会政治层面走向了历史文化深处。
在世纪末社会政治经济良性发展带来的日益宽松的创作环境中,作家们终于有机会思索与揣度被过往时代忽视的边缘话语,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种种可能性。
回顾当代文学史,我们发现,1985年前后,在诗歌、小说、散文等领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带有崭新历史观念与历史倾向的创作思潮。
一时间,“退回历史”寻找写作资源成为作家们竞相追逐的时尚,其中尤以“新历史小说”写作为甚。
作家们纷纷向历史的空隙逃遁,通过个人化的历史言说传达其现实诉求。
从《红高粱》《灵旗》到《故乡天下黄花》《我的帝王生涯》;从《白鹿原》《长恨歌》到《中国故事》《红拂夜奔》,再从《马桥词典》《尘埃落定》以至新世纪的《中国一九五七》《人面桃花》,经过廿余年的发展,新历史小说虽几经流变,却依然风貌摇曳、佳作迭出。
莫言、乔良、刘震云、苏童、王小波、格非、毕飞宇、李冯等众多当代优秀作家反思历史,质疑历史,想象历史,解构历史,游戏历史,再重构历史,渐次形成了一条绵延幽长的思想演进线路。
毋庸质疑,在现代语境中致力于历史探索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新历史书写,已然构成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景观之一。
曾有评论将新历史小说看作九十年代前后“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①。
对一种创作思潮而言,这种评价无疑是极高的褒奖。
然而,肯定之余,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目前对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力度尚且不够,研究成果零散不一,歧见纷呈,既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路做支撑,又未能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
一个现实而无奈的情状就是:围绕新历史小说命名打转的研究文章在二十多年来居然始终占据着相当的分量;一些评论家对新历史小说的文本解读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关于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
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毕飞宇是中国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坛名将,其小说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以毕飞宇小说中出现的异化主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异化主题的定义及研究意义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及其表现形式1. 外表的异化2. 内心的异化3. 身份的异化4. 意识的异化5. 关系的异化三、异化主题的原因1. 社会环境的变化2. 人类心理的异化3. 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四、异化主题的影响1. 社会影响2. 个人影响五、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启示与价值总结: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是其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对其表现形式、原因及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深入探讨人类内心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
一、异化主题的定义及研究意义在本部分,可以分析异化主题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及其表现形式针对毕飞宇小说中出现的异化主题,可以从外表、内心、身份、意识和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如何表现出这些异化现象。
1. 外表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会通过外表来制造个性,从而达到得到别人注目和表扬的目的。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这种外表的异化现象,例如《鸽子》中的女主角将头染成了灰白色,以表达自己的悲痛和绝望情绪。
2. 内心的异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内心会出现异化,变得冷漠、自我、孤独等等。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这种内心的异化现象,例如《女教师》中的男主角通过极端的手段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3. 身份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变得焦虑和迷茫,特别是身份的变化会导致人们感到迷茫。
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也出现了身份的异化现象,例如《罂粟港》中女主角在异乡生活时,失去了自己原本的身份。
4. 意识的异化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信息爆炸和虚拟世界的存在,导致自己的意识变得混乱和不清晰。
论文革创伤记忆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文革创伤记忆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影响论文革创伤记忆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影响报告摘要: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中常常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和人民群众的痛苦经历。
本文通过分析毕飞宇的小说创作,探讨了论文革创伤记忆对他创作的影响,包括对他的创作主题和风格、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认为,毕飞宇通过将自己的创作纳入个人和历史记忆的范畴,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文化价值。
提纲:一、论文革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二、毕飞宇的创作背景和生平介绍三、毕飞宇小说中对历史的反思四、毕飞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五、毕飞宇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六、毕飞宇小说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七、毕飞宇小说中的教育意义八、毕飞宇的创作风格和影响九、结语:论文革创伤记忆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启示一、论文革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影响,包括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对下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参考。
二、毕飞宇的创作背景和生平介绍通过对毕飞宇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的介绍,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观念,为后续的论证提供了支撑。
三、毕飞宇小说中对历史的反思探讨毕飞宇小说中对历史的反思,即他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历史和社会影响,以及对其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进行批判和反思。
四、毕飞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分析毕飞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风格。
五、毕飞宇小说中的叙事结构通过分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叙事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同时可以探讨他如何在小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六、毕飞宇小说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探讨毕飞宇小说的思想性和文化价值,即他的小说作品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以及对读者和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七、毕飞宇小说中的教育意义通过分析毕飞宇小说中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探讨他的作品对于青少年教育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他的作品。
谈毕飞宇的小说
!"#$%&’( )#*$#’+* ,"’#!"
南方文坛
!"" ・ #到的一面。 这远比 逼真的细节再现更为重要。显然, 毕飞宇已经走出了博 尔赫斯的迷雾。 《 青衣》 之中的人物显出了内心的幽深。
—叙述的灵动飞 《 玉米》系列达到了一个叙事的平衡—— 扬与丰富的性格内涵之间的平衡。!
谈毕飞宇的小说
洪治纲
毕
飞宇的小说始终洋溢着极为灵动的曼妙气 质。 无论是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 还是对潜 在人性的冷静逼视;无论是对叙述节奏的有
界。 他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 缓缓地打开男孩的内心, 又以少妇特有的温情, 缓缓地收拢一切。 《 男人还剩下 什么》 似乎在讲叙一个有关婚姻解体的故事。但是随着 婚姻解体之后,前妻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复仇欲望, 它 直指人性深处,呈现出某种非理性的可怕的癫狂状态。 而这种状态与其说是前妻为了求得内心的自我平衡, 还 不如说是本能式 的 自 我 保 护 的 惊 人 爆 发—— —她 要 把 旧 的失去变成新的独占。这种对轻与重的精妙处理, 使毕 飞宇成功地逃离了 “ 意义”对话语的强制性压迫, 从而 让叙事获得了举重若轻、 灵性曼舞的艺术效果。 这种效果的获得, 还取决于毕飞宇对叙事节奏的有 效控制。他笔下的主要人物, 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女性或 少年 ( 这些人物本身就具有灵性气质) , 而他所择取的 叙事视角, 也多半是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 无论冲 突何等剧烈, 主题何等尖锐, 一旦话语进入人物的内心, 便获得了某种特殊的节奏。 如 《 五月的九日和十日》 中, 面对妻子的前夫突然光临,情感危机似乎一触即发, 但 作家却让人物彼此间不断抵牾, 可就是引而不发。 《 玉 米》中的少女玉米, 无论是面对父亲的情人还是命运的 巨变, 都保持着一种内心特有的对抗方式, 不剧烈爆发, 但也决不屈服。作者的叙事, 始终沿着这种临界状态缓 缓推进。 《 水晶烟缸》 《 、 青衣》 等作品也都是如此。 随着 故事的发展, 各种冲突一触即发, 但最后都被作者 成 功 地化解到人物的内心中, 使情节依旧保持着轻松自如的 状态, 而人物灵魂的撕裂却因此变得更为惨烈。 《 地球 上的王家庄》则通过一个孩子的天真视角, 生动地展示 了人与世界、 苦难与诗意的巧妙对接。 《 唱西皮二簧的 一朵》 中的一朵成功地利用了一个纯情男子的力量实 现了自己近乎疯狂的目的, 却被另一个情场老手不露声 色地颠覆了自己……这种叙事策略, 使得毕飞宇的小说 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步履, 舒缓, 柔软, 纤细, 仿佛行云流 水, 所有的波澜都潜藏在内部。!
生命的悲歌——论毕飞宇笔下的“小人物”的开题报告
生命的悲歌——论毕飞宇笔下的“小人物”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总体风格凝重朴素,涉及社会、人性、历史等多方面议题。
其作品中特别突出的是对“小人物”的关注和描写,这些平凡的人物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经历了种种磨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因此,探讨毕飞宇笔下“小人物”的生命悲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文将以毕飞宇的小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知识,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1. 毕飞宇作品中“小人物”的形象特点、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毕飞宇如何通过“小人物”展现社会、人性等问题,对现实社会提出的反思和启示;
3. 毕飞宇作品中“小人物”的命运,与著名小说家余华和李娟作品中“丑陋”“弱小”的人物的异同,以及这种形象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价值。
三、研究意义
1. 深入挖掘毕飞宇的创作思想,探索其作品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对于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2. 通过对“小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命运的展示,揭示社会的种种阴暗角落和历史的悲剧,有助于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3. 毕飞宇作品中“小人物”的形象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可以启迪我们面对复杂的人生和历史,以及关注弱者和平凡人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批评分析等方法,对毕飞宇的小说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以期达到论证问题的目的。
同时,将结合历史、哲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于毕飞宇作品中涉及到的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对该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毕飞宇是对 “ 史”有着深厚 兴趣 的作 家,创作 了一 系列的历史寓言小说 。在这 些小说 中,毕 飞宇对 “ 史”进行 了一 系列 的反 思,时 历 历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 了解构 ,用小说 的艺术形式表 达 了 自己时 “ 历史”的个人化理 解。
关键词 :历 史 ;人 ;文化 ;叙 速
年代以来。以写 “ 新历史小说”著称的一批作家开始了对传统历史观的 悠, 它往哪儿发展,这都无所谓。否则,我宁可把它踩在脚底下,踩得
反 思。 “ 对 历史”有 着深 厚兴趣的 毕飞 字, 踏着 “ 先锋”的余绪走入文 它 两头冒 ”这段话充分表明人们在满足 自 屎。 己的种种欲望的时候, 并
存在。但一场 龙卷风带来了三个天外来客:文廷生、熊向魁和旺猫儿。 子、孟子等先哲会面, 但作为意义的理解者,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视界与
中田分类号:I 747 2 . 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 35(06 — 08 0 61 56 2O )1 06 — 3
传统历史主义认为:( 一)历史事实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从此 , 里的 “ 这 历史” 和原先自 足的 稳定秩序便被打破了。 这三个文明 白龙鱼服”的传说和扬子岛人的原始蛮荒征服了扬子 独 立于 认识主体的客观存在;( 二)经过严格考证的 史料是这个客观历 世界的人利用 “ 岛, 成为 这里新的领导者。 而雷公嘴、 文廷生和熊向 魁之问的权力争斗 史存在的 真实反映;( 三)如果史料的 收集是全面的, 认识主体又不将
一
魁的 心中同 样有一种东西在升腾。 他预知自己的 生命离 辉煌的顶点不 的 书记。 但是历史的 记录已 经足以 使巴 尔扎克成为一个举世无双的伟大 向 这个顶点。 是权力, 是统治别人、 驾驭别人灵魂与肉体的统治 作家” 。在此种观念 下进行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家也认为 “ 反映历史” 是 再遥远。
更不用说整个社会历史是否在进步。而人在自己的 坛,自9年在 < 1 花城>上发表第一 “ 篇 拟历史小说” ( 葛红兵语 )《 不在乎他人的利益 , 孤 岛>以来,创作了一系列 的历史寓言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毕飞字对 欲望满足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能够控制历史和时问。 “ 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了解构, 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 “ 历史”的个人化理解。
在。【因此,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类在过去某段时间内的活动。人的 现 。 ” 2 ” 活动动机更多地是由于某种欲望的支配, 但人类欲望的膨胀却不~定带
二、历史与文化
来历史的 进步。 毕飞宇也意识到了这一 点, 在其 《 孤岛》等小说中对此
进行反 思。 《 》中的 “ 孤岛 扬子岛”是一座远离人类文明和时间秩序的孤岛,
人类的实践 是有意 , 目 义 有 的的活动。 人的实践创造了 人类史, 并
且还创造出一种 “ 意义世界” 制造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联系媒介, ,
才使抽象的时间变成了真正的 历史。 意义世界突破了客观世界的限制,
它本是一个 自 足自为具有神秘、雄浑、野性气息的生态群落和 “ 历史” 使历史联系成为可能。 例如, 作为肉体的 存在, 我们无法与老子、孔
一
在 小说的 结尾, 毕飞宇更借未来一位历史学家在五十年前所著的
《 扬子史鉴)道出了自己 对时问、 历史与 人的关系:“ 拯救扬子岛人的命 运与扬子岛 自 命运之关系, 人 身的 颇似于 历史与时间的关系。 不论历史
、
历史与人
历史是有 目 的、有欲 望和有意志的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结果。 “ 往哪个方向延 历 伸,时间总 是不慌不忙地按照自 身的速度往前行走。 时问 着历 史,而 历史时常错误地以为 自 己操纵着时间的 走向, 说到底 , 史 是人类的 存在方式。时间是历史得以 展开的 形式和条件。在形态上, 蕴涵 时间的 人化才成了历史, 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时间的 一种人格化体 人 类历史表现为时问上的延续,因为没有时问就没有人类活动的存
扬子岛 “ 历史”的主要内涵。“ ‘ 在 权力’ 欲望的 驱使下, 一次 个 人特征强加给它, 那么对历 史事实的 认识就能够与事实本身相符, 就 变成为
历史’的主体与动力 ,而一个个的生 能够还事实以本来面目。基 于此,“ 在创作和研究过程 中,虚构的文学 次的阴谋、一次次的罪恶构成了 ‘
他们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是对其创作的极高赞 力。人或者除了能支配别人外还有什么趣儿!至于光阴倒转,历史回
誉。
流, 人头 落地, 那又有什么相干?只要你有了 权, 你就可以宣布 ‘ 历史
由 于西方历史 哲学内 部的 不断 演变,以 及受 “ 新历史主义” 等思潮 在前进’ 谁敢说真话你就可以 。 让他闭嘴, 永远地闭上!在 扬子岛, 什 的 影响。中国 文坛对 “ 历史”的 认识也在发生嬗变。特别是 2 世纪 8 0 o 么是 历史? 历史就是统治! 历史必须成为我的 影子,跟在我屁股后头转
维普资讯
6 8
第1 期
N O.1
宜宾学院学报
J n i nU i mt  ̄ ao Y i n e y lf b v
J ur.2O aa n y 06
毕飞字小说的历史意识
余 慧 ,张 云2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成都 606;2 1 1 8 .郫县华西 中学 ,成都 6 1 0 0 1 3) 7
直存在着一定的历 史崇拜 , 时常没入历史的光圈,暗中分享历史的 它 命则成了 ‘ ’ 历史 的牺牲品, ‘ ’ 历史 在此露出了它狰狞而血腥的本 相。b作者在 ” 小说中也借人物之 口 表达了自 对人与历史的 己 关系:“ 熊 威望。巴 尔扎克在 < 喜剧》的 人间 前言中 声称。 他仅仅是一个法国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