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
论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蕴作者:俞蕾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2期摘要:什么是悲剧?悲剧包括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展示的人生悲剧性所构成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讲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平原》《青衣》《玉米》《推拿》等多部小说的创作,使他成为新生代写实派作家。
纵观毕飞宇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广泛,从早期的先锋叙事,到描写文革乡村生活及展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题材书写。
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世界以及人生深刻的探寻和思考,他的作品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因此,本文在简要介绍课题写作背景、目的后,首先阐述了有关毕飞宇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如毕飞宇及其作品简述、发展阶段、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与叙事语言风格;进而深入分析了毕飞宇作品中的相关悲剧形象塑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作品;艺术特征;悲剧意蕴一、前言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其《平原》、《青衣》、《玉米》、《推拿》等多部小说的创作,使他成为新生代写实派作家。
纵观毕飞宇二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内容涉及广泛,从早期的先锋叙事,到描写文革乡村生活及展现现代社会城市与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题材书写。
作品中渗透着他对世界以及人生深刻的探寻和思考,他的作品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格的熏染,中国古典文学继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1],成为毕飞宇小说创作中悲剧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
同时,毕飞宇善用各种形态的悲剧意象,多维的叙述视角,多时空交错的结构加重了这个悲剧世界的悲剧意蕴[2]。
然而,他把笔下人物的人生与命运放置到大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环境中,书写着平凡小人物的悲情叙事,所以说他的作品中具有的悲剧意识是独树一帜的,有文化与历史的穿透力。
本文希望通过对毕飞宇文学作品创作脉络及生成环境的梳理,深入探讨毕飞宇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手法及形象塑造问题,了解毕飞宇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及对悲剧意蕴的深入解读[3]。
23562635_毕飞宇的三个美学时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
毕飞宇的三个美学时刻以中短篇小说为例方岩一1991年,毕飞宇的中篇小说《孤岛》在《花城》发表,这是他的处女作。
这个由权谋、情欲、暴力交织而成的权力更迭的故事,在情节反转之前,更像是中国王朝统治及其更替历史的重新叙述,只是晚近的两次权力更迭改变了故事的走向及其意蕴———外来者依靠秘而不宣的武器/科技实现了掌权。
如果再考虑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空是某种孤悬海外的封闭状态,如同晚清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和形象,那么,这个故事便成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变局的隐喻。
当毕飞宇在结尾处写到“科学的最初意义变成了一种新宗教,它顺利地完成了又一次权力演变”①时,便知故事远没有结束。
当科技及其相关的器物和制度被神秘化、被垄断时,即将发生的历史依然如同迷雾中的孤岛。
毕飞宇重新想象历史的野心在此可见一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孤岛》无疑是先锋的,彼时的毕飞宇无疑也是先锋的,用毕飞宇自己的话来说:“一九九一年,中国的文学依然先锋,而我也在先锋。
”②确实,从《孤岛》发表到1995年前后,毕飞宇写下了大量的先锋文学作品。
这是毕飞宇的先锋写作时期。
但是,毕飞宇自我定位的先锋并非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的自然延续。
于是,如何理解毕飞宇的“先锋”便成了一个问题。
曾有一些文献将毕飞宇这代作家命名为“晚生代”,这其实暗含着某种暧昧的判断:他们是迟到者,是站在先锋文学名人堂大门之外焦灼等待的人,他们的起点天然地位于经典序列之外。
面对刚刚消失的文学史的黄金时代,他们永远无法分享先锋文学的历史荣耀。
至于他们的写作是否已经足够卓越、足够先锋,倒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问题。
这批作家以两个人为代表:南方的毕飞宇和北方的李洱。
类似的判断同样隐含在一些影响力巨大的文学史著作中。
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和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均出版于1999年,这两本文学史教材中的诸多判断构成了认知当代文学的基本常识,有些常识至今未被重新辨析。
他们在提及“先锋文学”时,均指向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批作家作品,前者罗列了马原、洪峰、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北村③这些名字,而后者则指认了马原、洪峰、余华、86DOI院10.16551/ki.1002-1809.2021.01.010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第1期①②③毕飞宇:《孤岛》,《花城》1991年第1期。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
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
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
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
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
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
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多以悲剧结尾。
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
提纲:序言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一)诗意化的语言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二)诗意化的叙事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二)“伤痛”母题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一)悲剧的“诗眼”——意象(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结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毕飞宇小说诗意化叙事的形成与表现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意化从何而来?他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问题需要寻找的答案。
毕飞宇小说研究述评
毕飞宇小说研究述评夏文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近年来,毕飞宇独特的创作个性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很多评论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毕飞宇及其作品进行了宏观的总体鸟瞰和微观的个案分析。
文章从“文化层面”、“文本形式”与“作品审美特征”等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并作归类分析,以展示研究的概况与成果,找寻研究中的得失,以期毕飞宇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关键词]毕飞宇研究;文化;文本形式;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06)02-0014-04[收稿日期]2005-11-15[作者简介]夏文先(1967—),男,安徽寿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自1991年发表处女作《孤岛》以来,毕飞宇以他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他近年来推出的《青衣》、《玉米》、《玉秀》和《玉秧》四部中篇小说,因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以及其中所传达出的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不仅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
为了不断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本文拟对近几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番梳理,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归类分析,一方面展示毕飞宇小说研究的总体概况及成果,另一方面则找寻研究中的“得”与“失”,以期毕飞宇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一、文化层面的研究文化研究是80年代文化热持续升温的结果。
研究者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从过去单一的社会政治视角进入了文化的视角。
鉴于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巨大的包容性,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众多的毕飞宇研究者或是受到时代潮流的裹挟,或是意识到毕飞宇小说文本所表现出的独特文化现象,认为只有从文化意义的层面进行开掘,方能使毕飞宇的小说研究走向深入与深刻。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摘要】:毕飞宇的小说追求一种诗性语言。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移置语境,使语言陌生化,颠覆词语的常规义,使读者在遭遇文本的时候产生一种审美张力;二是使用悖论式语言,使语言有了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毕飞宇;陌生化;悖论语言在当代文坛中,毕飞宇的小说的语言是颇具特色的。
简单地说,他的小说追求语言的诗性。
”诗性语言有它的特征,那就是模糊的精确,开阔的精微,飞动的静穆,斑斓的单纯,一句话,诗性语言在主流语言的侧面,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
当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一加一不是小于二就是大于二,它偏偏就不等于二。
”[1](毕飞宇语)这种语言的诗性,毕飞宇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自觉追求的,尤其体现在他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从而实现”对日常语言有组织的强暴”和词语间有意的悖论组合来实现其语言的诗性。
一、语言的陌生化语言陌生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
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换言之,一切极为熟悉的动作、言谈都会沉入无意识的领域,这是我们感受的一般规律而自成习惯。
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比如步行,由于我们每天走来走去,我们就不再意识它,也不再去感受它,而步行就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自动化运动。
但当我们跳舞时,舞蹈就是一种感觉到了的步行,它不仅使我们专注于舞蹈的步伐,姿态即舞蹈本身的东西,而且由此唤起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新颖之感。
如果说步行是一种惯常化,那么舞蹈则对于步行就是一种陌生化,因为正是舞蹈打破了步行的惯常化,破坏了步行的机械性和自动化,使我们由此而感觉到舞蹈本身的活力,并把舞蹈作为舞蹈来感受,从而带来艺术享受。
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日常语言、实用语言就好象巧克力从自动化机器里抛出来的,实用语言经常使用那些司空见惯、呆板僵化的话语形式,仿佛在麻痹我们注意力。
而艺术语言恰恰相反,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阻挠、变形、扭曲、施加人为暴力的结果,就是说,是对普通语言的陌生化。
论毕飞宇的小说美学
论毕飞宇的小说美学
李新亮
【期刊名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1)006
【摘要】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成功源自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写作策略的调整,这种策略调整是源于一种小说美学的追求.在小说立场上,从工于小说叙事转向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在写作伦理上,从热衷于历史想像转向更为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在小说的史诗性品格上,区别于传统的英雄史诗而探索平民大众的史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小格局中小人物的内在精神上的提升来展现一种大人生的美学理想.【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李新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2;I044
【相关文献】
1.小说美学的创新性解析——《<红楼梦>小说美学》点赞 [J], 涂武生
2.毕飞宇笔下女性人物阐析——解读毕飞宇小说《玉米》 [J], 杨世宇
3.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论《玉米》、《玉秀》、《玉秧》 [J], 周文慧
4.中国小说美学研究的新拓展--评《中国小说美学史》 [J], 杨金花;夏杏芝
5.混沌与生活流
——简论贾平凹小说美学特征 [J], 马闻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第一篇: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2009年的时候,我读了实力派作家毕飞宇的小说《玉米》就被这篇优秀的小说吸引住了,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的小说读后感。
首先声明作为一个根本不会写小说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对小说发表看法的,尤其是这么有实力的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家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我觉得也是未尝不可的。
首先,这部小说妙就妙在它的刻画人物上,玉米,在北方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庄稼,但是作者用玉米作为小说的名字我想也是独具匠心的。
预示着平凡而伟大。
今天我再读此小说,就萌发了要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的欲望。
小说中的玉米生的那个年代应该是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父亲是村支书,尽管母亲木讷,从一嫁给他父亲就一直没嫌着,一直在生娃,生了七个丫头,努力到最后终于生了个小八子。
也许是父亲的特权,也许是父亲生性风流,还可能是母亲一直就是在怀孕、生娃中,总之,父亲在村子里的“相好”很多,虽然母亲由于自己的能力,无法驾驭她的父亲反而觉得无所谓,可是对于人小有心计的玉米来说,父亲的这种作为简直就是打母亲的脸,也是打自己的脸,她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把她的弟弟照顾的妥妥帖帖,还要抱着自己的弟弟在村子里那些和父亲有染的女人面前时不时地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为母亲挣得应有的面子。
就连她那生性风流的父亲都害怕她三分,因为这个家还要靠玉米支撑,她就像《红楼梦》里的王西凤。
小说中的玉米,不但漂亮、高傲还特别懂事。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不管父亲再怎么风流,毕竟在农村来说,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啊,在加上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玉米是他们那个年代教育女孩子的榜样,不像现在比的是谁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那时候比的是谁家的女孩能干、端庄又懂事,而这时的玉米就成了当地女孩子学习的典范。
当玉米和邻村的考上飞行员的彭国梁经人介绍谈起了恋爱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觉得欢欣鼓舞,觉得只有这个飞行员才能配得上如此漂亮如此能干的玉米,总之,作为乡亲们来说,玉米本就不该属于那片贫瘠的土地,就应该是山沟沟里的金凤凰。
论毕飞宇前期中短篇小说结构艺术的诗性意蕴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第21卷第6期2019年12月Vbl.21,No.6Dec.2019论毕飞宇前期中短篇小说结构艺术的诗性意蕴贺孝恩(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6)摘要:以2000年为界,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诗性” “批判性”是毕飞宇前期中短篇小说突出的思想和艺 术特征,“结构艺术”是贯通这两者的最重要因素.在结构艺术方面,毕飞宇前期的中短篇呈现出浓浓的诗性意蕴,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情绪、情感线索激起的诗性感染力和批判性;凝聚点意象化的辐射力与渗透力;意境营构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诗性;批判性;结构艺术;诗性意蕴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 (2019)-0064-05On the Poetic Im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Art of Short Storiesin the Early Stage of Bi FeiyuHE Xiao-en(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6, China)Abstract: Taking 2000 as the boundary, Bi Feiyu's novel cre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poetic" and "critical" are the outstand ing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Bi Feiyu's early short stories, and "structural art M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connecting the two.In the aspect of s tructural art, Bi Feiyu's early short stories show a strong poetic implication,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three aspects: the poetic appeal and criticism aroused by emotion and emotional clues, the radiant power and penetration of t he imageryof t he cohesion point, and the aesthetic imagination space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Key words: poetics; criticism; structural art; poetic implication毕飞宇小说创作大体以2000年发表《青衣》为 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的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悲剧作为文学体裁,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悲剧作品也是必修的部分,其中尤以悲剧性作品为代表。
对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不仅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本文选择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作为研究方向。
二、选题意义1. 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文学鉴赏能力。
悲剧性作品不仅具有严谨的思想性和美学性,还具有巨大的人文关怀意义。
通过审美解读悲剧性作品,中学生能够深入体验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思考,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2. 有助于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悲剧作品既体现了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又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通过审美解读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能够深入认识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价值延续,有助于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
审美解读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需要学生发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还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为中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悲剧性作品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特点的介绍。
2.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常见类型和代表作品的简介。
3.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方法和实践操作。
4.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教育实践法,在系统梳理悲剧性作品相关理论和解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通过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方式,深入探讨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实践效果。
同时,本研究还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学生对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审美解读的评价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证数据支持。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深入理解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解读方法和原则,提高中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
命运决定性格——毕飞宇小说女性形象解读的开题报告
命运决定性格——毕飞宇小说女性形象解读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中常涉及女性形象的写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女性角色在小说中的呈现也更加丰富和深刻,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围绕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命运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毕飞宇小说女性形象的解读,探寻小说角色的性格塑造和命运的关系。
其中包括女性形象的角色性格、命运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命运对女性形象的命题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毕飞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以及更好地掌握毕飞宇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取毕飞宇的部分小说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探讨命运和性格的关系,并探究命运对女性形象的命题意义。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 对毕飞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性格塑造和命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2. 对毕飞宇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3. 对现代社会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和演变有一定的启示和反思;
4. 提高对毕飞宇小说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本处理中的人文情怀_毕飞宇小说艺术特点浅析
颗充满疑问的好奇心 , 更有着一颗纯净的、不 带任何尘 世渣滓的童心, 在这童心的观照下, 世界也就变成了 “一 个 有 意 味 的 世 界 ”。 [ 2]
《写 字 》、《白 夜 》、《怀 念 妹 妹 小 青 》 分 别 用 儿 童 视 角 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成人世界或野蛮或漠然地对孩子 的伤害— ——心灵上的、肢体上的, 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妹 妹小青本已因无人照看被烧红的铁块烫废了双手, 却又 因救了人一命而被吓死。鲁迅先生说过, 悲剧是将有价 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一旦悲剧用儿童的视角来表 现, 就会格外让人心灵震撼。蓸文轩先生认为儿童眼光 “与那些烂熟的成年状态相比, 他更多一些质朴无华的 天性, 更多一些可爱稚拙和迷人的纯情。当一个婴儿用 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 他必要省略掉复杂、丑 陋、仇恨、恶毒、心术 、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 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 这个世界十分清 明 , 充满温馨”。[3] 毕飞宇似乎偏爱儿童视角, 但当我们 探究他作品中儿童视角的共同点时会发现, 他是用儿童 视角来净化现实的污浊与丑 陋、荒唐和虚伪 , 以期让生 活 呈 现 出 艺 术 化 、童 真 美 的 特 点 。 或 许 在 “文 革 ”中 度 过 了童年的毕飞宇看到了太多的丑恶, 他才有意识地用童 真美去与之抗衡, 用儿童的纯真唤起人们心底的善。作 家刘庆邦认为文学应该是劝人向善的, 是改变人心的; 胡适则说: “道德教育的最 高目的是要人人都能行善去 恶,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一般。”[4] 毕飞宇儿童视角的 选择就恰恰起到了劝人向善的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作 用, 尽管作家未必意识到, 未必是有意为之。
大学出版社, 1998. [ 2]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 四卷) [ M] .北京: 北京师范
生命的悲歌——论毕飞宇笔下的“小人物”的开题报告
生命的悲歌——论毕飞宇笔下的“小人物”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作品总体风格凝重朴素,涉及社会、人性、历史等多方面议题。
其作品中特别突出的是对“小人物”的关注和描写,这些平凡的人物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经历了种种磨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因此,探讨毕飞宇笔下“小人物”的生命悲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文将以毕飞宇的小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知识,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1. 毕飞宇作品中“小人物”的形象特点、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毕飞宇如何通过“小人物”展现社会、人性等问题,对现实社会提出的反思和启示;
3. 毕飞宇作品中“小人物”的命运,与著名小说家余华和李娟作品中“丑陋”“弱小”的人物的异同,以及这种形象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价值。
三、研究意义
1. 深入挖掘毕飞宇的创作思想,探索其作品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对于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2. 通过对“小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命运的展示,揭示社会的种种阴暗角落和历史的悲剧,有助于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3. 毕飞宇作品中“小人物”的形象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可以启迪我们面对复杂的人生和历史,以及关注弱者和平凡人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批评分析等方法,对毕飞宇的小说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以期达到论证问题的目的。
同时,将结合历史、哲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于毕飞宇作品中涉及到的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对该问题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浅析毕飞宇小说中蕴含的悲剧意识
它 虽 用 不 着 我 来 提倡 . 我 却 因 看 不见 它而 有 些 不 安 。” 别林 斯
活 被 现代 化 的器 械 简 化 成 了 阻 嚼 与下 咽 , 人 生 变 得 没 有 目标 、 没有意义 . 人 成 了一 个 空 壳 . 再 怎么努力都逃脱不了被摆布 、
被 支 配 的命 运 .这 种 精 神 上 的 无 助感 正 是 城 市 的繁 华 留 给 人
精 神的作 家. 毕 飞 宇 对 于 悲剧 的认 识 , 并 不仅 仅 停 留在 叙 述 故 事 的表 面 上 , 而是 深入 本 质 , 挖 掘 出人 类 的 生 存 、 畸 恋
和 死 亡 悲剧 三 个 悲剧 主 题 。
关键词 : 毕飞宇 ; 悲剧 意 识 ; 生存 ; 爱情 ; 死 亡
毕飞宇 . 1 9 6 4年 生 于 江 苏 省 兴 化 市 , 著 名作 家 、 江 苏 省 作
基 认 为 悲 剧 的对 象 就 是 包 括 一切 复 杂 因 素 的生 活 . 悲 剧 的人 物 可 以是 英 雄 们 、 恶徒 们 、 愚人 们 、 普 通 的人 们 和 渺 小 的 角
试析毕飞宇短篇成长小说的叙述特征
GCD’((0
期
试析毕飞宇短篇成长小说的叙述特征
郑 莹
&)((+" , *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 摘要 . 毕飞宇的短篇成长小说在叙述形式上多采用回顾性叙述, 表达出对童年逝去的美好事 物的哀婉情感; 在叙述结构上表现出 “ 失乐园” 的深层结构, 内在地表达出一代人成长的 隐痛。 - 关键词 . 毕飞宇; 成长小说; 叙述 - 中图分类号 . /’+01 0 - 文献标识码 . 2 - 文章编号 . !"0) 3 ((+" * ’((0 , (4 3 (!"" 3 (’ 述事件的结尾, 即 !%"& 年 ’ 月 % 日之前的事情。 从第二段起, 文章开始叙述 “ 妹妹小青 ” 的故事。 这 种叙事既然是一种事后的回顾, 就很明显对这个故事 的一切是了解的。 因此文章中经常出现类似 “ 妹妹很快 “ “ 就出事了 ” 、 后来的事态证明了这一点 ” 、 那件事发生 在黄昏 ” 这样的句子, 是一种用在倒叙之中的预叙手 法。 这样把预叙用在倒叙之中, 不仅强调了叙述者的意 识中心, 维持了叙述的线性结构, 更增强了故事的可读 性, 使整个故事的氛围转为宿命式的悲哀调子。 “ 同时, 我” 的视角又是 “ 限知 ” 的, 我对故事在时间 上的发展是知道的, 但对空间上的发生却是 “ 限知 ” 的。 “ 于是文章中又会出现 我不知道妹妹那时候在什么地 方” 这样的叙述。 但“ 我” 显然知道 “ 我” 的视角之外的事 情。 也就是说, 文章中存在着 “ 跳角 ” 现象。 比如, 在“ 妹 “ 妹” 被女人抓住的那一段叙述中, 作者是这样写的: 她 花白的头发在空中乱舞, 透过乱发, 妹妹看到了女人极 度近视的瞳孔, 凸在外面, 像螃蟹, 妹妹当然还看到了 ” 失去门牙的嘴巴, 黑乎乎的, 像一只准备撕咬的蛐蛐。 在这里, 读者是从 “ 妹妹 ” 眼中看到了女人的样子, 这种 描述因此而更为直接和真实。 但从人物视角的分析来 看, 是叙述者 “ 我” 的视角直接跳向了 “ 妹妹 ” 的视角。 这 “ ” 种 跳角 现象在回顾性的叙述中常常出现。 这是因为, “ 回顾叙述是绝对的事实性声言得以支配和明确限定 故事世界的唯一形式 ” , 也就是说, 当“ 我” 讲述 “ 我” 过 去的故事, 故事的叙述方式和故事的叙述逻辑是由我 决定的。 只有这样, 叙述者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将自我的 意识贯穿到这个回顾叙述中去, 集中挖掘属于人物自 身体验的所有细微丰富的意识和潜意识层次 # 以得到 更完整的叙述, 并产生特殊的感染力。 与《 怀念妹妹小青 》 这样明显的回顾性叙述相比, 《 《 《 写字 》 、 白夜 》 、 地球上的王家庄 》 这三篇小说似乎是 《 单纯的童年视角叙述, 并没有像 怀念妹妹小青 》 一样 存在一个“ 后的“ 我” 。 然而, 如果对这些小说进行 )! 年” 细读, 将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 写字》 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毕飞宇小说的艺术特征
毕飞宇小说的艺术特征
张淑梅
【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不仅注重反映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而且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化倾向.作品表现得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现实,而是打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人印象,从而取消了宏大叙事的可能性.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深度哲学话语和表层感性描写的结合.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张淑梅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毕飞宇笔下女性人物阐析——解读毕飞宇小说《玉米》 [J], 杨世宇
2.小说中的叙述与描写——对毕飞宇解读小说的思考 [J], 向琴;
3.毕飞宇《小说课》与小说批评的异质视角 [J], 柳宏
4.毕飞宇《小说课》与小说批评的异质视角 [J], 柳宏
5.写人物,就是他的小说之道——关于小说家毕飞宇 [J], 孟繁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
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
宗元;吴冰洁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毕飞宇近年创作的<青衣>、<玉米>与<玉秀>三部中篇小说,表现出了作家美学追求的最新动态:一、关注女性生存,着重从女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发掘走向人性迷失的内在基因;二、在几乎无事的悲剧形态中勘探女性的悲剧命运;三、通过隐喻与细节化的描写,建构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宗元;吴冰洁
【作者单位】济宁师专中文系,山东,济宁,272025;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
南,25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无奈的悲哀绝望的痛苦——浅谈毕飞宇近作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 [J], 魏巍
2.执着的追求,有益的探索——评徐晨光教授近作《企业软件管理纵横谈》 [J], 李松龄
3.人格追求、文化追求与审美追求的实录——论《徐霞客游记》的文体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J], 刘振东
4.无望的挣扎人性的扭曲——论毕飞宇近作中的女性世界 [J], 宗元
5.冲坚破阻锐追求——孙春平和他的近作 [J], 张斤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象分析与作者研究——以毕飞宇小说的孤岛经验为例
作者简介:赵坤,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讲师,青岛科技大学。
研究方向:精神分析学及当代文学作家作品。
基金项目: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中国当代的‘疯癫形象’研究”(项目号:14XB03)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3-0114-3意象分析与作者研究———以毕飞宇小说的“孤岛经验”为例赵坤(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毕飞宇小说中的重要意象“孤岛”,进行意象分析和作者研究的互文式解读,以期发现文本中“孤岛”式的时空体形式与作家个体的水乡生活经验之间的隐秘联系。
关键词:“孤岛”意象;作者研究;毕飞宇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孤岛”是毕飞宇小说中颇为常见的意象,也是他小说结构情境的重要文本形式。
[1]从处女作《孤岛》到《玉米》《青衣》《上海往事》《推拿》等,有限的自然生命时间与封闭的物理空间共同结构出毕飞宇小说中人物普遍的存在境遇,在现代性的纵深文化背景内,形成他小说独特的“孤岛”式意象,既作用于结构,也生成主题。
一“孤岛”意象及其“格式塔”变形根据结构主义理论,“孤岛”的意象首先出自毕飞宇小说文本的情境设置,自1991年发表的《孤岛》开始,“水中之地”的“孤岛”意象便成为他小说中容纳故事的重要地理情境。
以文学地理学的叙述虚拟出一幕水中的腹地形象:“长江被拦腰斩断,……孤岛像一只负重的灰色巨鳄,溯游爬行……,水块厚重,从江底挤出江面时缓慢而又固执,呈蘑菇状簇拥豕突,大片大片浑浑黄黄地旋转”。
[2]此后,水中之地的“孤岛”意象几乎成了毕飞宇小说中常见的情境设置,比如《楚水》中描写日常水乡生活的地貌,“楚水城被鲤鱼河环拥着,流进去一些,又流出来一些,河床的沿岸没有能够摇曳生姿的植物风景线,让多种色质的植物种类吞吐泥土阳光和水的混合味道,沙岸就那样成了码头,被一夜靠泊占尽了岸边风流。
”[3]《叙事》里的血缘追溯,“我立在子夜的海面,头顶是宇宙,脚下是海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
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
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
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
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
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
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多以悲剧结尾。
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
提纲:
序言
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
(一)诗意化的语言
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
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
(二)诗意化的叙事
1.儿童视角和流动视角
2.意象营造的诗歌意境
二、疼痛忧伤——毕飞宇小说的悲剧之美
(一)悲剧式的女性人物形象
1.抗争的悲鸣——筱燕秋与玉米
2.生命与世俗的对抗——三丫
(二)“伤痛”母题
1.阴暗私密的人性之恶
2.儿童与女性的生存悲剧
三、碰撞,诗意与悲剧绽放的火花
(一)悲剧的“诗眼”——意象
(二)互衬互比下的悲和诗
结语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毕飞宇小说诗意化叙事的形成与表现
毕飞宇小说中的诗意化从何而来?他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本问题需要寻找的答案。
诗化语言的运用、叙事时间的设置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都是促成了毕飞宇小说的诗意化,这些是研究毕飞宇小说诗意化的主要方向。
二、毕飞宇小说中的哲学语言与人物塑造间的联系
毕飞宇小说中总是穿插一些哲学式的语言,这些哲学式的语言读来简单却意蕴尤长,并且与人物命运的选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哲学语言均是出自小说人物的内心,可谓是内心的语言,因此,要研究毕飞宇小说中的悲剧化女性形象,那这些哲学式的语言将是解读人物内心的重要途径。
三、诗意化的文本语言与悲剧式结尾所形成的审美倾向
这是本课题的核心问题。
诗意化的美好与悲剧的结尾,两个矛盾的碰撞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结果,悲剧结尾使诗意化更加凸显,诗化的语言也让悲剧结尾更加让人叹息,因而两者形成的审美倾向也显得更为独特。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和作品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分为:
(1)搜集资料的方法
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文献综述材料、文摘笔记以及报刊期刊资料。
文摘笔记是平时听取讲解以及
讲座过程中所做的有关记录,简单明晰;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网上数据库(CNKI系列数据库与中国期刊网)收集参考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阅读分析,为文章撰写提供客观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指导。
(2)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和综合法。
综合法是在宏观上对总体情况的把握。
比较法则是通过个案的对比,在微观上的把握,比较其相似点与不同点。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010年11月初—2010年12月末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文献综述,进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11年1月初—2011年3月初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3月初—2011年4月初提交初稿,与导师交流,根据导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四阶段:2011年4月中旬与导师交流后修改完成论文,提交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亚里士多德.诗学[M]. 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韦恩·布思.付礼军译.小说修辞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何新.美学分析[M].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5】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福春译.文化艺术社1991年版
【6】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贾梦玮.“睁开眼睛”与“保护嗓子”——毕飞宇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6)【8】毕飞宇作品集《玉米》后记[J].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版
【9】毕飞宇、汪政.语言的宿命[J].南方文坛.2002.(4)
【10】毕飞宇、周文慧.内心的表情——毕飞宇访谈录[J].长江文艺,2003.(12)
【11】汪政.“热闹”的毕飞宇[J].南方文坛,2004.(4)
【12】宗元,吴冰洁.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13】宗元.执著的追求无望的抗争一《青衣》人物解读[J].名作欣赏,2002.(5)
【14】周文慧.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J].襄樊学院学报,2004.(3)
【15】夏文先.诗性生存的执着歌者[J].名作欣赏,2007.(5)
【16】余静芳.毕飞宇前期小说语言艺术论[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7】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毕飞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6)
【18】李俏梅.诗性存在之困厄与迷失——也读青衣[J].名作欣赏,2004.(7)
【19】张权生. 凝重的哲思与诗性的轻盈——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
【20】Gerard Genette, Fiction and diction [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1】Suzanne Keen ,Narrative Form [M], Palgrave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