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同步作业课件:10 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课件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 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 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 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 志趣。
写作特色 ❶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 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 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对 景物进行描写?(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 鳞。 (1)多种视角相结合: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 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2)时间上:早晚结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 欲颓,沉鳞竞跃”。 (3)动静结合:静景“两岸石壁„„四时俱备”; 动景“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不再 欣赏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
进行描写?(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 还有哪些?
3.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 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 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人物、事件。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如何理解“闲人”?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品析月色 赏析写法
(1)比喻传神。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 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 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月光如水的特点。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练习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练习课件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词,并翻译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都 )备。 晓雾将歇(消散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 ),沉 鳞竞( 争相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 参与,这里)其奇者。
课内文言文阅读
(2)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 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 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 用意在于表明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 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D.本文描画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 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 意之情。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 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内文言文阅读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奥 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流露羁縻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 又随缘自适、自我排解的特殊心境。
(5)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主要表现在 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内文言文阅读
(4)本文第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文中的议论句是哪一句?有何作用? 是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 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短文两篇 课件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用笔标划出来;
解释重点词语
助词,的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交相辉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全、都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潜游在水中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实是欲界之仙都。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 指人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答谢中书书

书,书信, 是古代的一种 应用性文体。 可以抒情,可 以写景,也可 以议论等。
时代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 动荡,矛盾尖锐,不少 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 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 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 了世间的污浊,后隐居句曲
全文围绕一个“美”字展开。
2、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 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静景)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动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动静结合
3、本文作者以感慨结束,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句子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 峰 入 云,
两 岸 石 壁,
清 流 见 底。
五 色 交 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PPT

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 行乐,
想到
寻乐
副词,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跟 ……的人

院子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教师说课模板
【教师试讲】【课堂演讲】【教学课件】【说课比


CONTENTS
01 教学背景 02 教学分析 03 学法分析 04 教学过程 05 版式设计 06 教学效果
di
yi zhang jie
第一章 节
教学背景
1.1 地位与作用
在此输入附标题
0 7
di
er zhang jie
第二章 节
教学分析
2.1 教法分析 三段式教学法=尝试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0 9
di sa zhang jie
第 三n 章 节
学法分析
从读书中来学到探索发现 从动手中来学到更多能力
3.1 学法指导
从问题中来学到思考质疑
从读中学、问中学、动中学、练中学 来达到 乐学、 会学、 善学、 志学的 目的, 以便更 好的提 高和巩 固自身 的能力
结构梳理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友。中书是谢
征的官职。
听朗读
陶 弘 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tuí lín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
学卷、哲学卷、美术卷、中国传统医学卷、化学卷,都设
有"陶弘景"条目,足见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南北朝时, 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第一课时
答 谢 中 书 书 陶 弘 景
南朝
作者资料
作者是陶弘景,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是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梁 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这篇文章是 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 谈山水的信。文章里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插入





清流见底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章主旨
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表达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和微妙,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寻 求解脱的进取和旷达。
肆赏 析
赏 析
肆赏 析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 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 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 的失落“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诗夜游
目 录

作 者

背 景

翻 译

赏 析
壹作 者
作 者
壹作 者
大 家 之 一 。
词 人 , 唐 宋 八
画 家 , 豪 放 派
家 、 书 法 家 、
东 居 子 坡 士 瞻 北 。 , , 苏 世 号 轼 宋 称 东 , 文 苏 坡 字 学

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 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同步课程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同步课程课件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 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 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 小品名作。
(qǐn)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zǎo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xì中nɡ/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与 念无与为乐者 和,跟
2.古今异义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结束语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黄州, 胸中难免郁郁。但是他没有一味自怜自 艾纠结不堪,而是寄情山水去消解内心 的抑郁,抚平心灵的创伤。面对坎坷挫 折,他坦荡旷达、乐观超脱。
千年回望,那一夜如水澄澈的月光, 让我们静静抚摸着一颗孤独高傲的心。
谢谢观赏
故 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记承

明 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
。 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并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 家,合称为“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文本分析
本文以 月色 为线索,可以分为__三___层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关键词: 思想之美
景色之美
语言
导思2:文章的语言很美, 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结合句子赏析。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关键词: 思想之美
景色之美
手法
导思2:文章用了怎样的 手法来描绘自然美景?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 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 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 悄悄地进了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 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 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 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 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 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 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的美妙境界。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 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来写。
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同步作业课件上册语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0 短文二篇同步作业课件上册语文课件

12/3/2021
第五页,共十八页。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1)沉鳞竞跃.( 跳出,跃出;跃跃欲试 ) (2)月色入户.( 门;门当户对 ) (3)怀民亦未寝.( 睡觉;废寝忘食 ) (4)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一念之差 )
12/3/2021
第六页,共十八页。
8.对照阅读苏轼的另两首词作中的名句,回答(huídá)问题。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2/3/2021
第三页,共十八页。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23742015】( D )
A.山川之.美
春冬之.时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手熟尔
D.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
12/3/2021
第十四页,共十八页。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 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 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 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③海东人: 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dìchǔ)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 到。
No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__何夜无月。”——《水调歌头》。
(二)(重庆中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17.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示例:闲 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