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家》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语文版(新)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家》教案(1)(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家》教案(1)(新版)语文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家》教学设计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家》教学设计 语文版

《家》教学设计一、概述《家》是语文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比喻,层层递进,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是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和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本文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

本文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安排感悟“家”的温暖,在感悟中激起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

第二课时以合作、探究为主,以及对本文的拓展延伸,从而使他们更深的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谈话和探讨过程中,理解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学会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文的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八年级时有学习“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在九年级上学期又学了“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在这基础上学习“议论性散文”。

2、九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社会思考,人生思考、历史认知、现实认知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他们通过文本学习可以谈对家有更深的感悟。

3、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创设情景、调动体验策略:本文的设计从生活视频出发,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之情,集中体现了对家的一种哲学性思考。

2、平等对话、论式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切磋,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观看视频、图片,思考讨论,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学练优】2015-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家》教案(1)(新版)语文版

【学练优】2015-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家》教案(1)(新版)语文版

1、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方法:读启发、讨论法六、教学教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温馨启情家是什么?家是“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

家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

家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

家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落的灯花。

家在那里?家在席慕容的那根短笛里奏响家早已写满了余光中的那张邮票(稍作停顿)在急切的追问之前,请欣赏:MTV《让爱住我家》)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准备: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一)情境导入(放音乐《我想有个家》)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二)研讨课文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让爱住我家》,不少同学脸上都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那么,你有哪些感想急于告诉给其他同学呢?说得太好了!是呀,家,是妈妈的牵挂和唠叨,是爸爸的叹息和瞩望;家,是爷爷胡子里长满的故事,是奶奶皱纹里饱含的沧桑。

我们怎么能不爱它呢?家,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

大家想不想知道当代作家周国平是怎样揭示“家”的真谛的呢?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家》的世界,与这位作家进行一次人生的对话。

(板书课文题目、作者。

屏幕显示:与课文对话,领悟“家”之蕴。

)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家》教学设计

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家》教学设计

《家》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能熟练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蕴含哲理。

4、深刻体会文章的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学习运用小标题形式,使文章显得层次分明、眉目清晰。

第三十一课时:导入新课: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无家可归的人。

【自主学习】1、“家”是人们很熟悉的名词,以此为题的文章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

周国平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作者: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此外主要作品还有:《守望的距离》、《安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文集》等。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3、学习生字:恍.然(huǎng )袅袅.(niǎo )温馨.(xīn )耳畔.(pàn )琐屑.(xiâ)休憩.(qì)港.湾(gǎng )摇曳.(yâ)喧.哗(xuān )冥.想(míng )萦.绕(yíng )诱惑.(huî)抵御.(yù)黯.然(àn )熟悉.(xī)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语文版九下第一单元《家》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下第一单元《家》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下第一单元《家》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下第一单元《家》教案教学设计家周国平设计说明《家》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散文,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入手,以三个递进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家的认识。

学习本文,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探求“家”的真谛。

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认识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

自我,灵魂与超越,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照顾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与常情中,深入而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3、走进文本A内容分析:课文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局部“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根底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局部“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根底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就要有此岸和归宿。

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此岸。

B主题分析:这篇散文以船、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C写法分析:三个层次结构清晰,是一种递进的关系阅读指导:走进描述的情景和气氛中,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的所感所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家》说课稿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家》说课稿 语文版

《家》说课稿《家》是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要求是学习阅读议论性散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文的启迪和引领下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学习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习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如何评价生命价值,进而激励学生昂扬向上,追求不止的人生志向,培育其踏实宽厚、坚韧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对学生健康的精神品格的塑造和熏陶,在阅读中学会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个性化思考和认识,提高写作能力。

一、说教材《家》这篇散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家的实际作用,进而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之情,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家的一种哲学性思考。

《家》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完成学生学习散文从记叙性、抒情性到议论性过渡的关键。

因此,可将了解议论性散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性散文的议论主旨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的感情定为教学的重点。

将把握文章蕴含的生活哲学、学习思考人生作为教学的难点。

本文是周国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代表作品《永远追求不到的情人》中的一篇。

作为研究哲学出身的周国平,在其作品中总是充满了丰富的哲学韵味。

本文即是运用形象的比喻揭示家对于人生的特殊意义。

可设想在教学中运用图示、音乐等创设情景,通过指导朗读,突破课文中先叙后议再抒情这个重点。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联想,激发情感,加深感悟,营造品读氛围、提高阅读效果,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

在朗读指导中,要尽量运用一些媒体创设气氛,变换朗读的方式,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达到感受的目的。

如师生合作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小组内自选性展示朗读等。

在感受了课文记叙部分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议论抒情部分,通过比较感受它们的不同表现力所体现出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这一转变解决对文章思想内涵的分析。

关于学习作者理性思考这一难点的突破,可通过分析课文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然后通过简单的举例,如“友情是什么”、“失败是什么”等问题,由课文联系实际,哲学性的阐释身边的事物,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理性思考的认识,为课后写作做好铺垫。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1、家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1、家

1、《家》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熟读课文,能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和主旨。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作者介绍: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关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3.给加点字注音,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字。

温馨.()休憩.()摇曳.()陶冶.()琐屑..()祝祷.()耳畔.()噪.音()炊烟袅袅..()安之若一应全闲言语然失色梦魂绕落叶根沉思想倦鸟思举止然务事【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感知内容1、课文结构分析(学法指导:围绕每个小标题概括段意)全篇由引子和三个小节组成,三个小节从标题上看是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的顺序是一种关系。

(1)引子有什么作用?(2)归纳每一节的内容。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2、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美好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珍惜亲情。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跳读课文,明确主旨学法指导:再读课文,紧扣文本,提炼关键词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

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把,是把家比的前提。

“家是一只船”,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的水域不感到,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家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家教案 语文版

1、家毕淑敏曾问孩子家是什么?孩子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时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

家是可以耍赖撒娇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

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这是孩子们关于家的描述,在作家眼中,家又是怎样的呢?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

(重点)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

(重点、难点)3.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一首歌叫《我想有个家》,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我不知道同学们对家有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袅袅.(niǎo) 祝祷.(dǎo)温馨.(xīn)琐屑.(xiè) 休憩.(qì)冥.想(míng)萦.绕(yíng) 倦.鸟思巢(juàn)摇曳.(yè)黯然失色(àn)陶冶.(yě)打扰.(rǎo)举目无亲:指单身在外,见不到亲属和亲戚。

倦鸟思巢:疲倦的鸟儿希望回巢,常比喻游子思乡。

命运莫测:命运难以推测。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比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上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赤条条,形容光着身子,一丝不挂,毫无遮掩。

语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闲言碎语:①没有根据的话;闲话。

②与正事无关的话。

举止泰然:不以为意,神情如常。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沉思冥想:深沉地思索。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乡。

周国平,1945年生,上海人。

当代学者、哲学家、作家。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1家》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下《1家》word教案 (3)

《家》教学设计一、概述《家》是语文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比喻,层层递进,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是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和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本文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

本文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安排感悟“家”的温暖,在感悟中激起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

第二课时以合作、探究为主,以及对本文的拓展延伸,从而使他们更深的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谈话和探讨过程中,理解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学会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文的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八年级时有学习“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在九年级上学期又学了“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在这基础上学习“议论性散文”。

2、九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社会思考,人生思考、历史认知、现实认知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他们通过文本学习可以谈对家有更深的感悟。

3、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创设情景、调动体验策略:本文的设计从生活视频出发,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之情,集中体现了对家的一种哲学性思考。

2、平等对话、论式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切磋,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观看视频、图片,思考讨论,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家》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学习重点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

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

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浮尘,被人一指掸掉,不留一丝痕迹。

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脊上,寸步难行。

家会很快乐很幸福,像一眼不老的喜泉。

家会很凄楚很悲凉,像一汪深不可测的泪潭。

面对一个相同的家,对于孩子是天堂;对于年轻人是旅店;对于中年人是担子,挑起不轻的一老一小的扁担两头;对于老年人则是课堂,愿意把自己一生的经验都用来教育一大一小两代孩子。

四、教材精华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①引子有什么作用?)【段析】由对人生的比喻引出对家的思考,并引起下文。

【品味】用设问句“那么,家是什么呢?”引起下文作者对家的三个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家是一只船南方水乡,我在湖上荡舟。

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

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嬉笑声。

这时,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品味】“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地思考才得出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化莫测的命运。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止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四周时而风平浪静....,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时而波涛汹涌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了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家》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家》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家》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家》课型诵读探究课时共二课时有无课件有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休憩、冥想、安之若素”等优美字词,体会文学与哲学的巧妙融合;2、通过理解作者所述“家的内涵”,引发学友对家的个性思考,激发对家的归属感;3、培养学友于平凡之事、普通之物中产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三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2、帮助学友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几个比喻句的重要作用;2、体会作者“寓哲理于常情中”的艺术手法。

课前准备学友预习课文,对文中所引用的名人名言作背景理解;师长作好课件。

学习环节学习过程及内容拓展【自究预习】【自习反馈】【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展示】分小组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及个性体验【合作讨论】【交流展示】分小组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及个性体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交流展示】分小组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及个性体验【自延提升】【自测达标】1、作者、作品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安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文集》等。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2、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A、理解下列重点生字词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朦胧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B、从上述词语中任选四个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二、互相评议诵读时的优缺点。

三、默读课文引子和第一部分,探究作者对家的初步认识,思考:1、“引子”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这部分对后文起什么作用?2、在这部分里,作者认为“家”是什么,并由此概括本部分内容。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家》说课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家》说课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家MTV《让爱驻我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伴着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请大家随我走进周国来的《家》,一起去体味家的温馨和轻松。

“自主”“合作”“创新”“实践”“整合”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陈述:【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

《家》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的散文,作者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入手,以三个递进式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家的认识。

学习本文,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探求“家”的真谛。

〖目标导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因此,依据对教材地位、作用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朗读,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3、探求“家”的真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充分利用当前现实素材,探求家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重难点的确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重点: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难点: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学生状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因此,本课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牢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构想】: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家》精品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家》精品教案 语文版

《家》教学目标:1、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能熟练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蕴含哲理。

4、深刻体会文章的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学习运用小标题形式,使文章显得层次分明、眉目清晰。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无家可归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家”是人们很熟悉的名词,以此为题的文章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

周国平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作者: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此外主要作品还有:《守望的距离》、《安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文集》等。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3、学习生字:恍.然(huǎng)袅袅.(niǎo)温馨.(xīn)耳畔.(pàn)琐屑.(xiè)休憩.(qì)港.湾(gǎng)摇曳.(yè)喧.哗(xuān)冥.想(míng)萦.绕(yíng)诱惑.(huò)抵御.(yù)黯.然(àn)熟悉.(xī)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 1《家》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家》教案 语文版

《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2、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录音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听歌曲《我爱我家》,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你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学生交流自己对家的感受。

教师小结:说得太好了!是呀,家,是妈妈的牵挂和唠叨,是爸爸的叹息和瞩望,有家就有爱。

家,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话题。

那么在著名哲学家周国平的眼中,“家”又是什么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家》的世界,与这位作家进行一次人生的对话,领悟“家”的真谛。

(板书课文题目、作者)二、走进作者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三、默读课文,圈画陌生字词,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行解决疑问,教师指导识记。

1、给底下加线的字注音:袅袅(niǎo )温馨(xīn )琐屑(xiè )休憩(qì )摇曳(yè)冥想 ( míng ) 陶冶 ( y ě ) 萦绕 ( yíng ) 倦鸟思巢( cháo )2、解析词语:琐屑:琐碎。

《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家》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教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准备: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泰然:形容心神安定、不在意的样子。

一应俱全:一切应该有的全有。

温馨:温暖芳香,充满温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

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

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

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一)情境导入(放音乐《我想有个家》)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

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二)研讨课文1、解题“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A、内容分析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

九年级课文《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课文《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课文《家》教学设计九年级课文《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家》是语文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

教学过程是“探究课文,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

在教学中能够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教学目标:1、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3、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创设情景、调动体验策略:本文的设计从生活视频出发,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之情,集中体现了对家的一种哲学性思考。

2、平等对话、论式教学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切磋,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观看视频、图片,思考讨论,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4、吟诵美读策略:本课有全文的面式师生合作读,有片段的块式学生个别读,还有自选句的点式小组展示读。

在轻重徐疾中,在抑扬顿挫中,在浅唱低吟中,把理解认识融为一体,产生思想的共鸣。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收集中外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论述,收集对本课的评论文章。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音乐和图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音乐和图片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袅(niǎo):细长柔弱。

如:袅娜。

馨(xīn):散布得远的香气。

如:馨香。

屑(xiè):1.碎末。

如:木屑。

2.琐碎。

如:屑屑。

本文取此义3.认为值得(做)。

如:不屑一顾。

憩(qì):休息。

如:小憩。

曳(yè):拖;拉;牵引。

如:曳光弹。

二、词语识记
琐屑:琐碎。

休憩:休息。

祝祷;祝愿祷告。

黯然失色:没有光彩,失去色泽。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冥想:深沉的思索和想象。

萦绕:萦回。

举目无亲:指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多用于形容流浪异乡的人。

【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把“家”比作“一只船”的前提是什么?2.为什么“家”是“永远的岸”?3.本文的体裁是,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4.作者把“家”比作了、和。

【课堂讲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当代作家周国平:并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在不断地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
3、情感价值观
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教学内容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作者介绍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

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a、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

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

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

”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

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

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作者的写作方式: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

(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b、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c、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

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B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C写法分析
三个层次结构清晰,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4、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

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

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

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

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

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5、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

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
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
6、拓展延伸:。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学生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学生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学生C: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
学生D: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学生E:如果人生是一座学习的乐园,那么(1)家是妈妈的唠叨,(2)家是爸爸的教诲,(3)家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学生G: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学生H: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学生I: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

学生J: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

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课后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4分)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漂过(piǎo)荡舟(dàng)驶来(shǐ)
B.泰然(tài)莫测(mè)耳畔(pàn)
C.祝祷(dǎo)温馨(xīn)陶冶(yě)
D.琐屑(xiāo)黯然(àn)永恒(héng)
2.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2分)
A.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B.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C.小明家的房子很高大,像一座大宫殿似的。

D.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

二、整体感悟(7分)
1.“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这句话中的“点点风帆”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祝祷?(4分,每问2分)
2.“傍晚,征帆纷纷归来,港湾里灯火摇曳,人声喧哗,把我对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断了。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三、课文阅读题(8分)
阅读课文第三节(第13~16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举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要证明文中的哪一句话?(1分)
2.你知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2分)
3.你能举出两个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中的句子吗?(2分)
4.请你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引用的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夜雨》。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