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第二章《数列》全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基本特征,能够正确地用公式计算数列项;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掌握常见数列的性质,展现数列的美妙之处;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能够将问题转化成数列的求和问题。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导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

示范问题:如果按照1,3,5,7,…的规律一直往下走,你能得出第n 项是什么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列的概念,探究数列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猜测数列的特征。

讲解环节通过数列的定义和相关例题,让学生掌握数列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数列中每一个数称为该数列的项。

数列的分类常规数列:$a_1, a_2, a_3, …, a_n $特殊数列:•等差数列:a1,a2,a3,...,a n,满足a n+1=a n+d;•等比数列:a1,a2,a3,...,a n,满足a n+1=a n q。

常见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_n = \\frac{n}{2}(a_1 + a_n)$;•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_n = \\frac{a_1(1-q^n)}{1-q}$。

实践环节练习1观察以下数列,判断其为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求出公差或公比:1.1,2,4,8,16,32,64,1282.-1,3,7,11,15,19,233.2,-4,8,-16,……答案:1.等比数列,公比为 2;2.等差数列,公差为 4;3.等比数列,公比为 -2。

练习2计算下列数列的前n项和:1.1,2,3,4, (99)2.-1,2,-3,4,-5 (201)3.1,-2,3,-4,…,-99。

答案:1.$S_n = \\frac{n(n+1)}{2}$;2.$S_n =\\frac{n}{2}(-1+(-1)^n(2n+1))$;3.$S_n = (-1)^{n+1}\\frac{n}{2}$。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课程设计,适用于高一学生。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列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同时,数列也是高考数学的热门考点之一,学好数列对于高考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掌握数列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通项公式的和式及其应用;3.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数列的概念•数列的定义;•数列的分类;•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课时: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常数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三课时:数列的和式•等差数列的和式;•常数项等差数列的和式;•等比数列的和式。

第四课时: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应用。

第五课时: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的应用。

第六至七课时:热身练习与综合应用•课堂练习;•综合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试错”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体会数学的美妙和思维的乐趣。

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体现数学思维的性质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评价,反映学生在数列概念、性质和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情况。

同时,通过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能力、创造能力、批判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反映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的提高情况。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主要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材;2.PPT资源;3.电子版教学资料。

七、课程总结本课程通过对数列概念、性质和应用方面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高考数学的顺利通过打下基础。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案(1)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案(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设置问题情境,探索辨析,归纳应用,延伸拓展”;
2.学法指导:类比、联想、猜想、求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三、思维拓展,课堂交流
四、归纳小结,课堂延展
1.教材地位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
2.学生现实状况分析
学生目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知识,本课时的内容是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运用;
本课是在学习映射、函数知识基础上研究数列.。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教案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教案

=12-1an -1-1an -1=an an -1-1an -1=1. 又b1=1a1-1=-52. 所以数列{bn}是以-5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2)解 由(1)知bn =n -72,则an =1+1bn =1+22n -7. 设f(x)=1+22x -7, 则f(x)在区间(-∞,72)和(72,+∞)上为减函数.所以当n =3时,an 取得最小值-1,当n =4时,an 取得最大值3.思维提升: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an +1-an =d (d 是常数)⇔{an}是等差数列.(2)等差中项法:2an +1=an +an +2 (n ∈N*)⇔{an}是等差数列.(3)通项公式:an =pn +q(p ,q 为常数)⇔{an}是等差数列.(4)前n 项和公式:Sn =An2+Bn (A ,B 为常数)⇔{an}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判定与证明例2 已知数列{an}的前n 项和为Sn ,且an +Sn =n.(1)设cn =an -1,求证:{cn}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1)证明 ∵an +Sn =n ,①∴an +1+Sn +1=n +1.②②-①得an +1-an +an +1=1,∴2an +1=an +1,∴2(an +1-1)=an -1,∴an +1-1an -1=12,∴{an -1}是等比数列. 又a1+a1=1,∴a1=12,∵cn =an -1,∴首项c1=a1-1,∴c1=-12,公比q =12.∴{cn}是以-12为首项,以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解 由(1)可知cn =⎝ ⎛⎭⎪⎫-12·⎝ ⎛⎭⎪⎫12n -1=-⎝ ⎛⎭⎪⎫12n , ∴an =1-⎝ ⎛⎭⎪⎫12n. 思维升华 (1)证明一个数列为等比数列常用定义法与等比中项法,其他方法只用于选择题、填空题中的判定;若证明某数列不是等比数列,则只要证明存在连续三项不成等比数列即可.(2)利用递推关系时要注意对n =1时的情况进行验证.裂项相消法求和例3 (2014·山东)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2,前n 项和为Sn ,且S1,S2,S4成等比数列.(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令bn =(-1)n -14n anan +1,求数列{bn}的前n 项和Tn. 解 (1)因为S1=a1,S2=2a1+2×12×2=2a1+2,S4=4a1+4×32×2=4a1+12,由题意得(2a1+2)2=a1(4a1+12),解得a1=1,所以an =2n -1.(2)bn =(-1)n -14n anan +1=(-1)n -14n 2n -12n +1=(-1)n -1(12n -1+12n +1). 当n 为偶数时,Tn =(1+13)-(13+15)+…+(12n -3+12n -1)-(12n -1+12n +1)=1-12n +1=2n 2n +1. 当n 为奇数时,Tn =(1+13)-(13+15)+…-(12n -3+12n -1)+(12n -1+12n +1)=1+12n +1=2n +22n +1.所以Tn =⎩⎪⎨⎪⎧ 2n +22n +1,n 为奇数,2n 2n +1,n 为偶数.(或Tn =2n +1+-1n -12n +1)思维升华 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时,应注意抵消后并不一定只剩下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也有可能前面剩两项,后面也剩两项,再就是将通项公式裂项后,有时候需要调整前面的系数,使裂开的两项之差和系数之积与原通项公式相等.错位相减法求和例4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3项和为6,前8项和为-4.(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设bn =(4-an)qn -1(q≠0,n ∈N*),求数列{bn}的前n 项和Sn.思维点拨 (1)列方程组求{an}的首项、公差,然后写出通项an.(2)q =1时,bn 为等差数列,直接求和;q≠1时,用错位相减法求和.解 (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由已知得⎩⎨⎧ 3a1+3d =6,8a1+28d =-4,解得⎩⎨⎧ a1=3,d =-1. 故an =3+(n -1)·(-1)=4-n.(2)由(1)得,bn =n·qn -1,于是Sn =1·q0+2·q1+3·q2+…+n·qn -1.若q≠1,将上式两边同乘以q 有qSn =1·q1+2·q2+…+(n -1)·qn -1+n·qn.两式相减得到(q -1)Sn =nqn -1-q1-q2-…-qn -1=nqn -qn -1q -1=nqn +1-n +1qn +1q -1. 于是,Sn =nqn +1-n +1qn +1q -12. 若q =1,则Sn =1+2+3+…+n =n n +12.所以Sn =⎩⎪⎨⎪⎧ n n +12,q =1,nqn +1-n +1qn +1q -12,q≠1.思维升华 (1)错位相减法是求解由等差数列{bn}和等比数列{cn}对应项之积组成的数列{an},即an =bn×cn 的前n 项和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算量较大,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训练.(2)注意错位相减法中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范围.。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教案

科组长签字:数学必修5知识点第二章 数列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5、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6、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7、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8、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9、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10、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12、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2a cb +=,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13、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11n a a n d =+-. 14、通项公式的变形: ()n m a a n m d =+-;11n a a d n -=-;n m a a d n m-=-.15、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16、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1)()12n n n a a S +=;(2)()112n n n S na d -=+.17、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和n a 的关系:(1)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n a 有如下关系:11(1)(2)n n n S n a S S n -=⎧=⎨-≥⎩(2)若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求通项公式n a ,要分两步进行: ①先求2n ≥时,1n n n a S S -=-;②再令1n =求得1a .若11a S =,则n a 即为所求;若11a S ≠,则11(1)(2)n n n S n a S S n -=⎧=⎨-≥⎩,即必须表示为分段函数形式.18、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n S 的性质: (1)项数(下标)的“等和”性质:()11()22n m n m n n a a n a a S -+++==(2)项的个数的“奇偶”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S S nd -=偶奇,1n n S a S a +=奇偶.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121n n S n a ++=+,且S偶-S奇1n a +=-,S偶: S奇:1n n =+(3)“片段和”性质:等差数列{}n a 中,公差为d ,前k 项的和为k S ,则k S 、2k k S -、32k k S -,……,(1)m k m k S --,……构成公差为2k d 的等差数列.19、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20、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2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21、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是q ,则11n n a a q -=.22、通项公式的变形: n mn m a a q-=;11n n a qa -=;n mn ma qa -=.23、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 24、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11111111n n nna q S a q a a q q qq =⎧⎪=-⎨-=≠⎪--⎩.2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 (1)项的个数的“奇偶”性质: 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S q S =偶奇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S奇-S偶1221n a a q++=+(1q ≠±)(2)“片段和”性质:等比数列{}n a 中,公比为q ,前k 项的和为(0)k k S S ≠,则k S 、2k k S -、32k k S -,……,(1)m k m k S --,……构成公比为kq 的等比数列.(3)“相关和”性质:nn m n m S S q S +=+⋅ 26、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1)观察法(2)代换法(3)迭代法(4)累加法(5)累乘法(6)待定系数法 27、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1)公式法(2)倒序相加法(3)裂项相消法(4)错位相减法(5)分段求和法数列单元测试题(满分100分 90分钟)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 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在数列{}a n 中,311=a,)2(21)1(≥=--n aan nn,则=a 5( )A. 316-B.316 C.38-D.382.在等差数列{}a n中,=++aaa 74139 ,=++a a a 85233 则=++a a a 963( )A. 30B. 27C. 24D. 213.设{}a n 是递增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是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 ) A. 1 B. 2 C. 4 D. 64.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8171593=+++a a a a ,则=a 11( )A.1B.-1C.2D.-25. 等差数列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高中数学中,数列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并且在初等数学、微积分等更高级的数学学科中也会涉及到数列的内容。

因此,对于高中学生,这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能够运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常见数列的类型及性质;2.掌握数列的常用运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3.能够解决数列的递推公式和通项公式;4.能够应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列的概念;2.常见数列的类型和性质;3.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4.数列的应用。

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数列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掌握数列的基本特征和常用方法;2.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数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分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展示法:学生上台做数列的应用题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流程第一节:数列的概念1.引入数列的定义;2.讲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3.练习题。

第二节:常见数列的类型和性质1.引入常见数列类型和性质;2.讲解各种数列的定义和特点;3.练习题。

第三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1.引入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2.讲解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定义和特点;3.练习题。

第四节:数列的应用1.引入数列的应用;2.分组讨论数列的实际应用;3.展示法呈现数列的应用;4.总结讨论。

五、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练习情况、分组讨论等)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2.学生根据自我感觉完成学习笔记并提交评估表。

六、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教案

m n a a d n a a d d n a a d m n a a d n a a d a a mnn n m n n n n --=--=--=-+=-+==-+1;)1()()1(1111变式:推广:通项公式:递推关系:必修5 数列二、等差数列 知识要点1.数列的通项n a 与前n 项和n S 的关系∑==++++=ni i n n a a a a a S 1321 ⎩⎨⎧≥-==-2111n S S n S a n n n 2.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1(),(),,n n a dn a d a f n kn b k b =+-==+特征:即:为常数(),,n a kn b k b =+为常数⇔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3.等差中项:若c b a ,,成等差数列,则b 叫做c a 与的等差中项,且2ca b +=;c b a ,,是等差数列⇔c a b +=2. 4.前n 项和公式:2)(1n a a S n n +=; 2)1(1dn n na S n -+= 221(),()22n n d dS n a n S f n An Bn =+-==+特征:即2,(,)n S An Bn A B =+为常数⇔数列{}n a 成等差数列.5.等差数列{}n a 的基本性质),,,(*∈N q p n m 其中⑴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反之不成立; ⑵d m n a a m n )(-=-; ⑶m n m n n a a a +-+=2;⑷n n n n n S S S S S 232,,--仍成等差数列. 6.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1n n a a d n N*+-=∈常数 ⇒{}na 是等差数列②中项法:()122n n n a a a n N *++=+∈⇒{}na 是等差数列③通项公式法:(),n a kn bk b =+为常数⇒{}na 是等差数列④前n 项和公式法:()2,n S An BnA B =+为常数⇒{}na 是等差数列【应用一】1.若a ≠ b ,数列a ,x 1,x 2,b 和数列a ,y 1,y 2,y 3,b 都是等差数列,则 =--1212y y x x ( )A .32B .43C .1D .342. 等差数列{a n }中,若a 3+a 4+a 5+a 6+a 7=450 ,则前9项和S 9= ( ) A.1620 B.810 C.900 D.6753. 在-1和8之间插入两个数a ,b ,使这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则 ( )A. a =2,b =5B. a =-2,b =5C. a =2,b =-5D. a =-2,b =-54.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则公差d 的取值范围是 ( ) A.d >83 B.d >3 C.83≤d <3 D.83<d ≤3 5.等差数列}{n a 共有n 2项,其中奇数项的和为90,偶数项的和为72,且3312-=-a a n ,则该数列的公差为 ( )A .3B .-3C .-2D .-16. 等差数列{a n }中,a 1=-5,它的前11项的平均值是5,若从中抽取1项,余下的10项的平均值是4,则抽取的是 ( ) A.a 11B.a 10C.a 9D.a 87. 设函数f (x )满足f (n +1)=2)(2nn f +(n ∈N *)且f (1)=2,则f (20)为 ( ) A. 95B. 97C. 105D. 1928.已知无穷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S n 中,S 6 <S 7 ,且S 7 >S 8 ,则 ( ) A .在数列{a n }中a 7 最大B .在数列{a n }中,a 3 或a 4 最大C .前三项之和S 3 必与前11项之和S 11 相等D .当n ≥8时,a n <0 9. 集合{}*6,,且60M m m n n N m ==∈<中所有元素的和等于_________.10、在等差数列{}n a 中,37104118,14.a a a a a +-=-=- 记123n n S a a a a =++++,则13S =_____.11、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79416,1a a a +==,则16a 的值是 . 12. (1)在等差数列{}n a 中,71,83d a =-=,求n a 和n S ; (2)等差数列{}n a 中,4a =14,前10项和18510=S .求n a ;13. 一个首项为正数的等差数列{a n },如果它的前三项之和与前11项之和相等,那么该数列的前多少项和最大?14. 数列{a n }中,18a =,42a =,且满足2120n n n a a a ++-+=,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12||||||n n S a a a =+++,求n S .15.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a n +2S n ·S n -1=0(n ≥2),a 1=21. (1)求证:{nS 1}是等差数列;(2)求a n 的表达式; (3)若b n =2(1-n )a n (n ≥2),求证:b 22+b 32+…+b n 2<1.【应用二】1.等差数列{}n a 中,()46810129111120,3a a a a a a a ++++=-则的值为A .14B .15C .16D .172.等差数列{}n a 中,12910S S a =>,,则前 项的和最大.3.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则前110项和为 . 4.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001213123<>=S S a ,,.①求出公差d 的范围;②指出1221S S S ,,, 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5、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79412161a a a a +==,,则等于( )A .15B .30C .31D .646、设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971043014S S S S ,则,=-== .7、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18521221a a a a S ,则 .8.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m 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一分钟走2m ,以后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走1m ,乙每分钟走5m ,①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 ②如果甲、乙到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一分钟多走1m ,乙继续每分钟走5m ,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9.已知数列{}n a 中,,31=a 前n 项和1)1)(1(21-++=n n a n S . ①求证: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②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③设数列⎭⎬⎫⎩⎨⎧+11n n a a 的前n 项和为n T ,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M T n ≤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若存在,求M 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三、等比数列 知识要点1.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记为()0q q ≠,.2. 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mn m n n n n n q a a q a a qa a --+⋅=⋅==推广:通项公式:递推关系:111 3. 等比中项:若三个数c b a ,,成等比数列,则称b 为a 与c的等比中项,且b =2b ac =注:是c b a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 前n 项和公式)1(11)1()1(111≠⎪⎩⎪⎨⎧--=--==q q qa a q q a q na S n n n5.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N q p n m 其中①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反之不成立! ②)(2*+--∈⋅==N n a a a a a qm n m n n mn mn , ③{}n a 为等比数列,则下标成等差数列的对应项成等比数列. ④若项数为()*2n n N ∈,则S q S =偶奇.⑤nn m n m S S q S +=+⋅.⑥ ,,,时,n n n n n S S S S S q 2321---≠仍成等比数列. 6.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转化 ①{}n a 是等差数列⇔{})10(≠>c c cna ,是等比数列;②{}n a 是正项等比数列⇔{})10(log ≠>c c a n c ,是等差数列;③{}n a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n a 是各项不为零的常数列.7. 等比数列的判定法 ①定义法:()1n na q a +=⇒常数{}n a 为等比数列; ②中项法:()2120n n n n a a a a ++=⋅≠⇒{}n a 为等比数列;③通项公式法:(),nn a k q k q =⋅⇒为常数{}na 为等比数列;④前n 项和法:()()1,nn S k q k q =-⇒为常数{}na 为等比数列.【性质运用】1.4710310()22222n f n +=+++++设 ()()()n N f n *∈,则等于1342222(81)(81)(81)(81)7777n n n n A B C D +++----....2.已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m m m S S S 323010,则, . 3.在等比数列{}n a 中,143613233+>==+n n a a a a a a ,,. ①求n a ,②若n n n T a a a T 求,lg lg lg 21+++= .4.{a n }是等比数列,下面四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 ①{a n 2}也是等比数列;②{ca n }(c ≠0)也是等比数列;③{na 1}也是等比数列;④{ln a n }也是等比数列. A .4B .3C .2D .15.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9 =-2,则此数列前17项之积为 ( )A .216B .-216C .217D .-217 6.在等比数列{a n }中,如果a 6=6,a 9=9,那么a 3等于 ( )A .4B .23 C .916 D .27.若两数的等差中项为6,等比中项为5,则以这两数为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 )A .x 2-6x +25=0B .x 2+12x +25=0C .x 2+6x -25=0D .x 2-12x +25=08.某工厂去年总产a ,计划今后5年内每一年比上一年增长10%,这5年的最后一年该厂的总产值是 ( )A .1.1 4 aB .1.1 5 aC .1.1 6 aD .(1+1.1 5)a9.已知各项为正的等比数列的前5项之和为3,前15项之和为39,则该数列的前10项之和为( )A .32B .313C .12D .1510.某厂2001年12月份产值计划为当年1月份产值的n 倍,则该厂2001年度产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 ( )A .11nB .11nC .112-nD .111-n11.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S n =k ·3n +1,则k 的值为 ( )A .全体实数B .-1C .1D .312.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1=23,a 4=12,则q =_____ ____,a n =____ ____. 13.在等比数列{a n }中,a n >0,且a n +2=a n +a n +1,则该数列的公比q = ___. 14.已知数列满足a 1=1,a n +1=2a n +1 (n ∈N *).(1)求证数列{a n +1}是等比数列;(2)求{a n }的通项公式.15.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对n ∈N *,a 1+a 2+…+a n =2n -1,求a 12+a 22+…+a n 2.16.在等比数列{a n}中,已知S n=48,S2n=60,求S3n.17.求和:S n=1+3x+5x2+7x3+…+(2n-1)x n-1 (x≠0).18.在等比数列{a n}中,a1+a n=66,a2·a n-1=128,且前n项和S n=126,求n及公比q.P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数列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数列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数列教学设计精选5篇数列教案篇一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式教学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和要点的有效载体,是教学目标理念展现的重要途径,是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

长期以来,问题教学活动方略的实施,一直以来成为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但在传统问题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片面的将问题教学看作是知识内容、解题方法传授的“工具”,在问题内容的设置和问题解答的传授中,不能精心准备,有的放矢,导致问题教学的效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注重发挥数学问题承载知识内涵的重要载体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功能特性”,“设置‘少而精’的数学问题,实现学生知识内涵有效掌握和能力品质的有效提升。

”可见,传统“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题海式”问题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少而精”的“典型性”的案例式教学模式,以其在反映教学内涵要义上的精准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功能性等特征,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本人就如何做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了尝试,现就如何选取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问题案例应凸显“精”字,体现精辟性,使学生在感知问题内涵中领会设计意图案例1 已知A(-2,-3),B(4,1),延长AB至点P,使AP的绝对值等于PB绝对值的三倍,求点P的坐标。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知识内容,在讲解“向量定比分点的几何运用”考察点时所设置的一道问题案例。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该问题是考查学生向量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应用。

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方法的探索,通过对问题条件关系的分析,发现该问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一种是利用向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求,考虑P为分点,应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求点P的坐标。

第二种是把向量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看做是一个等量关系,通过解方程的思想处理问题。

学生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对向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运用有较为准确和深刻的掌握,并对如何运用该知识点内容做到“胸中有数”。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教案
教学内容:数列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3. 能够应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数列的定义和常见性质;
2. 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3. 应用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应用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思维拓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举例、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概念讲解:
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成的一组数字的集合。

2. 数列的常见性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三、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1. 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2. 求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四、应用实例: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列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
让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巩固和复习。

七、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列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通过实际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数列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列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教学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教学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二章数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章主要目标为:1.认识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3.学习数列的求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重点•数列概念和性质;•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准备•课本: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工具:黑板、储物箱、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流程第一节:数列概念和性质1.引入:“你们都学过数列吗?有谁知道数列是什么?”听取学生回答。

2.展示数字序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数列。

3.解释数列概念、项、通项公式、公比、等差与等比数列等概念。

4.放映视频,展示数列的性质及其方法归纳。

5.向学生提问并演示数列中等差数列示例。

第二节:等差数列1.针对上节课的英文词汇表,宣传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

2.回顾等差数列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3.根据需求确定一组等差数列,将该数列作为样本,并要求学生自己选取10个成员进行计算及整理。

4.使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来计算样本的数列及整理的数据。

5.告诉学生还可以使用公差、项数等作为计算等差数列的需要。

第三节:等比数列1.针对这一节,告诉学生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

2.举例说明等比数列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进行自我理解和总结。

4.提供样品,让学生自主设定等比数列,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第四节:判断与提问1.回顾并体现数列相关内容的重点部分。

2.表明已经学完了数列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模型3.选择数列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并回答问题4.给出几道玩具问题形式的思考问题,并由学生进行解答并留下来。

课程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同学们掌握了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理解和运用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应用场景。

同时,他们还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对知识系统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他们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更加清晰,基础更加牢固。

本课程为高中学习的下一阶段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五:第2章 数列 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五:第2章 数列 教学设计

数学5 第二章数列一、课程要求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模型。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对日常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模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了解数列的概念,概念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3、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4、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5、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指数型函数之间的关系。

6、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编写意图:1、数列是刻画离散过程的重要数学模型,数列的知识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它可以看成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的函数,因此,从函数的角度来研究数列,即是对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模型。

2、本章力求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展现,帮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理解与掌握两类特殊的数列,并应用它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相关的一些问题。

编写中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这种基础学科的特点,使学生感觉到又亲切又好奇,充满魅力。

3、教材在例题、习题的编排上,注重让学生重点掌握数列的概念、特殊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渗透函数思想解决问题。

4、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突出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算法思想、方程思想、特殊到一般等思想贯穿于全章内容的始终。

5、教材在知识内容设计上,注意了数列与函数、算法、微积分、方程等的联系,适度应用现代信息计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时间约12课时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约2课时2.2等差数列约2课时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约2课时2.4等比数列约2课时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约2课时问题与小结约2课时四、评价建议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数列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对所呈现的现实问题情境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A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一)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A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一)

教学设计本章复习(一)从容说课本章通过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引入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两种特殊数列的概念、有关知识和方法.重点研究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基本性质、前n项和公式以及用上述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与社会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数列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其中的两种特殊的数列,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是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学习中需要培养的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迅速发现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才能进一步地建立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接下来再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有关的性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列实际上是特殊的函数,是定义在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集{1,2,3,…,n})上的函数.数列的项实际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集{1,2,3,…,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学习中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是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有效途径.尤其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两种特殊数列,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它们与一次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对应关系.进而,还可以将知识拓展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的关系.数列的通项公式描述的是数列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函数关系,它是研究数列性质的载体,也是联系问题的已知条件与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桥梁.它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受关注的目标.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分别采用了“倒序相加”和“错位相减”的方法;本章在有关的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算法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等等.所有蕴含这些思想方法的问题,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极好素材,需要我们潜心探究,以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过程中,用数列这个数学模型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本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教育储蓄问题”“住房贷款问题”等问题的探究,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收到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这类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数列学习中,学生将在理解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教学实例的分析,体验数列这个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特殊作用;通过合作交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数列,特别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以及经济、天文、历法等领域,都有它的身影.我们应当适当地引导学生拓展知识的空间,更好地应用知识,乃至于更好地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水平.在实例的选择中,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些原则:亲和原则.选取的例子要贴近学生,或者来自学生的生活实践,或者使用学生所学过的数学.趣味性原则.选取的实例一般要有丰富的背景,本身要有趣味性.基础性原则.问题本身并不难,但要蕴涵丰富的思想方法.本节课作为本章的小结,旨在和学生一起站在全章的高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典型例习题为操作平台,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为目的对本章作全面的复习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数列的理解和认识,优化知识结构.鉴于本节课是复习课,小结应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帮助其完善和补充,练习题也放手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工作.教学重点1.系统化本章的知识结构;2.提高对几种常见类型的认识;3.优化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升数学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优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胶片,投影仪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数列基础知识和方法,能清晰地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2.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数学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加强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的理解,提高“知三求二”的熟练程度;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地构建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发展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的能力;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列基础知识的能力;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感受数列问题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和体会数列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数列知识的重要性;2.感受并认识数列知识的重要作用,形成自觉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思想;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数列的基本概念,如等差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等比中项、数列的性质以及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第二方面是数列的运算和实际应用,即运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数列的性质求一些基本量,运用数列的基础知识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本章知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对数列概念理解的题目;(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五个基本量a1,a n,d(q),n,S n“知三求二”的问题;(3)数列知识在实际方面的应用.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一是要用函数观点来分析解决有关数列问题;二是要运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知三求二”的计算问题;三是能自觉地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特征来化简计算;四是树立应用意识,能用数列有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推进新课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一:(请同学们自己将框中的公式补充完整)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都不止一种形式,请同学们在总结的时候不要忘记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形式.[回顾与思考]1.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师你能从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吗?你能体会学习数列与学习实数之间的异同吗?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反映了什么函数关系?它们的图象各有什么特点呢?生思考.师请看下面的结构框图(出示多媒体课件二):师请同学们理解并解释框图的结构及其含义.2.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中的思想方法:师你能清楚地说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一种推导方法吗?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能说出几种方法吗?生回忆学习过程中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并积极发言.师在它们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中,请大家特别注意其中的两种推导方法: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中的“倒序相加法”与“叠加法”;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中的“错位相减法”与“叠乘法”;另外,还应该知道,对于任何数列{a n},S n与a n有以下关系:a n=S1,n=1,S n-S n-1,n>1.师你知道这个公式在解决问题中有哪些作用吗?生思考,回答.3.应用本章知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师你明确应用本章知识要解决哪些问题吗?生应用本章知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对数列概念理解的题目;(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五个基本量a1,a n,d(q),n,S n“知三求二”的问题;(3)数列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必要时给予补充.师出示投影胶片1:例题1.【例1】设{a 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S n是它的前n项和.若{S n}是等差数列,求q的值.[合作探究]师 这是一个关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基本题,起点比较低,入手的路子宽.你如何想?生 独立思考,列式、求解.师 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概括出典型的解题方法的过程.参考答案如下:(投影胶片2)解法一:利用定义,∵{S n }是等差数列,∴a n =S n -S n -1=…=S 2-S 1=a 2.∴a 1·q n -1=a 1·q.∵a 1≠0,∴q n -2=1.∴q=1.解法二:利用性质,∵{S n }是等差数列,∴a n =S n -S n -1=S n -1-S n -2=a n -1,a 1·q n -1=a 1·q n -2.∵a 1≠0,q≠0,∴q=1.解法三:利用性质,∵2S 2=S 1+S 3,∴2(a 1+a 2)=a 1+a 1+a 2+a 3,即a 2=a 3.∴q=1.师 点评:还可以用求和公式、反证法等.师 出示投影胶片3:例题2.【例2】 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n 2+2n +4(n ∈N ).(1)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三项;(2)证明数列除去首项后所成的数列a 2,a 3,…,a n ,…是等差数列. [合作探究]师 第1个问题很容易思考,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生 迅速作答.解:(1)a 1=S 1=7,a 2=S 2-S 1=22+2×2+4-7=5,a 3=S 3-S 2=32+2×3+4-(7+5)=7,即a 1=7,a 2=5,a 3=7.师 第2个问题是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这里的关键是要注意条件中的“除去首项后”,你能把握好这个条件的运用吗?生 自主探究,组织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推理过程.参考答案:(投影胶片4) (2)∵⎩⎨⎧-=-,1,11n nS S n S n >1, ∴当n >1时,a n =S n -S n -1=n 2+2n +4- =2n +1.a n +1-a n =2(定值),即数列{a n }除去首项后所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师 点评:a n =S 1,n =1,S n -S n -1,n >1 是一个重要的关系式,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其他不同的证法,请同学们多交流.师 出示投影胶片5:例题3.【例3】 有四个数,其中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并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是1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是12,求这四个数. [合作探究]师 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在设法上应根据条件的特殊性考虑特殊的设法,同样,三个数成等比数列,也要注意兼顾前三个数已经设出来的形式.生 积极思考,列式探究,踊跃发言.师 观察学生的思考情况,指点学生寻找合理的思路.归纳、概括、总结学生的解题结果,给出如下两种典型解法.投影胶片6解法一:设四个数依次为a -d ,a ,a +d ,a d a 2)(+, 依题意有 (a -d )+ad a 2)(+=16,① a +(a +d )=12,②由②式得 d =12-2a .③将③式代入①式整理得a 2-13a +36=0.解得a 1=4,a 2=9.代入③式得d 1=4,d 2=-6.从而所求四个数为0,4,8,16或15,9,3,1.投影胶片7解法二:设四个数依次为x ,y ,12-y ,16-x ,依题意有⎩⎨⎧-=-=-+②①2)12()16(,2)12(y x y y y x 由①式得x =3y-12.③将③式代入②式得y(16-3y +12)=(12-y)2.整理得y 2-13y +36=0,解得y 1=4,y 2=9,代入③式得x 1=0,x 2=15.从而得所求四个数为0,4,8,16或15,9,3,1.师 点评:本题若采用其他设求知量的方法列方程,解题过程会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外探究一下,并在本题上述设求知量的方法的基础上,思考四个数成等差数列的常见设法,以及四个数成等比数列的常见设法.师 出示投影胶片8:例4.【例4】 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3=12,S 12>0,S 13<0,(1)求公差d 的取值范围;(2)指出S 1,S 2,…S 12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分析:本题的条件形式上比较特殊,属于同学们不太熟悉的面孔,思考应该从最熟悉的角度入手.师 引导:第1个问题,目标是关于d 的范围的问题,故应当考虑到合理的选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哪一个公式.其次,条件a 3=12可以得出a 1与d 的关系,列式中可以用来代换掉另一个量,起到减少求知量的作用.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出式子,将问题化归为一个关于d 的不等式.参考答案:投影胶片9解:(1)依题意有S 12=12a 1+21×12×11d >0, S 13=13a 1+21×13×12d <0, 即2a 1+11d >0,①a 1+6d <0.②由a 3=12,得a 1=12-2d ,③将③式分别代入①②式得24+7d >0且3+d <0,∴724 <d <-3为所求. 师 对第2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有较多的角度,请同学们合作探究,交流你们的想法,寻找更好的思路.生 积极活动,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得到自己的成功的解法.师 收集、整理出学生的不同思路,公布优秀的思考方法和解题过程,归纳出如下几种解法: 投影胶片10(2)解法一:由(1)知d <0,∴a 1>a 2>a 3>……>a 12>a 13,因此,若在1≤n ≤12中存在自然数n ,使得a n >0,a n +1<0,则S n 就是S 1,S 2,…,S 12中的最大值,由于S 12=12a 1+21×12×11d =6(2a 1+11d )=6(a 6+a 7)>0,S 13=13a 1+21×13×12d =13(a 1+6d )=13a 7<0,∴a 6>0,a 7<0,故在S 1,S 2,…,S 12中,S 6最大.投影胶片11解法二:S n =na 1+21n (n -1)d =n (12-2d )+21 (n 2-n )d =2)245()2245(222d d d n d ----. ∵d <0,∴2)2245(d n --最小时,S n 最大, 而当724-<d <-3时,有6<2245d -<6.5,且n ∈N , ∴当n =6时,(n -2245d -)2最小,即S 6最大. 投影胶片12解法三:由d <0,可知a 1>a 2>a 3>…>a 12>a 13,因此,若在1≤n ≤12中存在自然数n ,使得a n >0,a n +1<0,则S n 就是S 1,S 2,…,S 12中的最大值,由S 12>0,S 13<0,有12a 1+21×12×11d >0a 1+5d >-2d >0; 13a 1+21×13×12d <0a 1+6d <0. ∴a 6>0,a 7<0,故在S 1,S 2,…,S 12中,S 6最大.投影胶片13解法四:同解法二得S n =2d (n -2245d -)2-2245d -. ∵d <0,故S n 的图象是开口向下的一条抛物线上的一些点,注意到S 0=0,且S 12>0,S 13<0,知该抛物线与横轴的一个交点是原点,一个在区间(12,13)内,于是抛物线的顶点在(6,6.5)内,而n ∈N ,知n =6时,有S 6是S 1,S 2,…,S 12中的最大值.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如下内容:1.第二章“数列”一章知识和方法的概括性回顾与思考.2.运用中典型例题的探究.布置作业1.独立完成复习参考题A 组题.2.开展探究活动,思考更深刻的数列知识运用的问题.板书设本章复习(一)本章知识结构 典型例题剖析回顾与思考 例1 例3例2 例4习题详解(课本第75页复习参考题)A 组1.(1)B ;(2)B ;(3)B ;(4)A. 2.(1)a n =n n 212-; (2)a n =1+21)2()1(n n --; (3)a n =(10n -1)97; (4) n n a )1(1-+=,或πn a n cos 1+=.以上各题的通项公式不一定唯一.3.4.如果a ,b ,c 成等差数列,则b =5;如果a ,b ,c 成等比数列,则b =1或b =-1.5.a n 按顺序输出的值为:12,36,108,324,972.SUM =86 093 436.6.138.1·(1+0.13%)8=1 396.3.7.从12月20日到次年的1月1日,共13天,每天领取的奖品价值呈等差数列分布.d =10,a 1=100.由S n =a 1n +2)1(-n n d 得S 13=100×13+21213⨯×10=2 080>2 000,所以第二种领奖方式获奖受益更多.9.15天.10.(1)S 2=a n +1+a n +2+…+a 2n =(a 1+nd )+(a 2+nd )+…+(a n +nd )=a 1+a 2+…+a n +n ×nd =S 1+n 2d . S 3=a 2n +1+a 2n +2+…+a 3n =(a 1+2nd )+(a 2+2nd )+…+(a n +2nd )=a 1+a 2+…+a n +n ×2nd =S 1+2n 2d . 容易验证2S 2=S 1+S 3,所以S 1,S 2,S 3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n 2d .(2)S 2=a n +1+a n +2+…+a 2n =(a 1×q n )+(a 2)×q n +…+(a n )×q n=(a 1+a 2+…+a n )q n =S 1×q n .S 3=a 2n +1+a 2n +2+…+a 3n =(a 1×q 2n )+(a 2×q 2n )+…+(a n ×q 2n )=(a 1+a 2+…+a n )q 2n =S 1×q 2n .容易验证:S 22=S 1×S 3,所以S 1,S 2,S 3也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 n .11.a 1=f(x+1)=(x+1)2-4(x+1)+2=x 2-2x-1,a 3=f(x-1)=(x-1)2-4(x-1)+2=x 2-6x+7,因为{a n }是等差数列,所以a 1,a 2,a 3也是等差数列,所以2a 2=a 1+a 3, 即0=2x 2-8x+6.解得x=1或x=3.x=1时,a 1=-2,a 2=0,a 3=2,由此可求出a n =2n -4.x=3时,a 1=2,a 2=0,a 3=-2,由此可求出a n =4-2n .备课资料一、备用例题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有A 、B 两家公司分别开出了它们的工资标准:A 公司允诺第一个月工资为1 500元,以后每年月工资比上一年月工资增加230元;B 公司允诺第一年月工资数为2 000元,以后每年月工资在上一年的月工资基础上递增5%,设某人年初被A 、B 两家公司同时录取.试问:(2003年春上海(22)4+6+8=18分)(1)若该人分别在A 公司或B 公司连续工作n 年,则他在第n 年的月工资收入分别是多少?(2)该人打算连续在一家公司工作10年,仅从工资收入总量较多作为应聘的标准(不记其他因素),该人应该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3)在A 公司工作比在B 公司工作的月工资收入最多可以多多少元?(精确到1元)并说明理由.解:(1)在A 公司连续工作n 年,则第n 年的月工资为a n =1 500+230(n -1)=230n +1 270(元);在B 公司连续工作n 年,则第n 年的月工资为b n =2 000(1+1005) n -1=2 000×1.05 n -1(元). (2)在A 公司连续工作10年,则其工资总收入为S 10=21=304 200(元). 在B 公司连续工作10年,则其工资总收入为S 10′=05.11)05.11(20001210--⨯≈301 869(元). S 10>S 10′,故仅从工资收入总量来看,该人应该选择A 公司.(3)a n -b n =230n +1 270-2 000×1.05 n -1,记为f(n ). 要使得f(n )最大,需满足f(n )>f(n -1)且f(n )>f(n +1),于是f(n )-f(n -1)>0⇒1.05n -2<2.3;f(n +1)-f(n )<0⇒1.05 n -1>2.3.解得1+log 1.052.3<n <2+log 1.052.3.经计算得lg2.3=0.361 7,lg1.05=0.021 2(注:上海市高考允许使用计算器).从而得18.07<n <19.07,n =19.∴f(n ) m a x =f(19)=230×19+1 270-2 000×1.05 18≈827(元).答:(略)二、阅读材料 关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对比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在数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如同一对亲兄弟,再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本文略举一二,供大家欣赏.1.若an +1-a n =d (d 为常数,n ∈N *),则{a n }为等差数列,d 为公差; 若n n a a 1+=q(q 为常数,n ∈N *),则{a n }为等比数列,q 为公比. 其中,差与商,d 与q 相对比.2.若d =0,则{a n }为等差数列;若q=1,则{a n }为等比数列.其中0与1相对比(0与1恰是二进制中表示数的两数).3.若l 、m 、n 、p ∈N *,m+n =l+p,则当{a n }为等差数列时,a m +a n =a l +a p ;当{a n }为等比数列时,a m ·a n =a l ·a p .其中和与积相对比.特别地,若m,l,n 为正整数,m+n =2l,则当{a n }为等差数列时,a m +a n =2a l ;当{a n }为等比数列时,a m ·a n =a l 2. 其中和与积,倍数与乘方相对比.4.若{a n }为等差数列,则⎭⎬⎫⎩⎨⎧+++n a a a n ...21为等差数列; 若{a n }为正数等比数列,则{}n n a a a ...21为等比数列.其中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相对比.5.若a >0,b >0,n 为正整数,a n >0,则当a ,a 1,a 2,…,a n ,b 成等差数列时,a 1,a 2,…,a n 的算术平均数等于a ,b 的算术平均数,即2...21b a n a a a n +=+++;当a ,a 1,a 2,…,a n ,b 成等比数列时,a 1,a 2,…,a n 的几何平均数等于a ,b 的几何平均数,即ab a a a n n =...21.其中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相对比.6.若n ∈N *,k ∈N *,则当{a n }为等差数列时,S n ,S 2n -S n ,S 3n -S 2n ,…,S (k+1)n -S k n ,…为等差数列;当{a n }为等比数列时,S n ,S 2n -S n ,S 3n -S 2n ,…,S (k+1)n -S k n ,…为等比数列.其中等差与等比相对比.7.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 -d ,a ,a +d ,此时公差为d .等差数列有奇数项时均为可类似假设.四个数成等差数列时可设为a -3d ,a -d ,a +d ,a +3d ,此时公差为2d .等差数列有偶数项时均可类似假设. 三个数列成等比数列可设为q a ,a ,a q ,此时公比为q.等比数列有奇数项时,均可类似假设.四个数成等比数列可设为3qa , q a ,a q,a q 3,此时公比为q 2.等比数列有偶数项时可类似假设. 其中d 与q ,差与商相对比.8.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等比数列(公比不为1)前n 项和公式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其中倒序与错位,加与减相对比.9.在等差数列{a n }中,a n =(a n -a n -1)+(a n -1-a n -2)+…+(a 3-a 2)+(a 2-a 1)+a 1=d +d +…+d +d +a 1=a 1+(n -1)d .在等比数列中{a n }中,a n =1-n n a a ·21--n n a a ·…·23a a ·12a a ·a 1=q·q·…·q·q·a 1=a 1q n -1. 其中差之和与商之积相对比.当然,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还有众多可对比之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足之处,请多加指教.。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2.2等差数列》教案(4)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2.2等差数列》教案(4)

课 题:2.2.1 等差数列教学目的: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会解决知道n d a a n ,,,1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 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列的定义,请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1、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682,1758,1834,1910,1986,( )你能预测出下一次的大致时间吗?2、通常情况下,从地面到10公里的高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请你根据下表估计一下珠穆朗玛峰在9km 的温度。

从上面两例中,我们分别得到两个数列① 1682,1758,1834,1910,1986,2062和 ②32, 25.5, 19, 12.5, 6, …, -20 你能根据规律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吗?1,4,7,10,( ),16,…2, 0, -2, -4, -6,(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几个数列有什么共同规律??共同规律: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二、讲解新课: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高度(km)温度(℃) 1 2 3 28 21.5 154 5 8.5 2 … …⑵对于数列{n a },若n a -1-n a =d (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练习:判断它们是等差数列吗?(1) 1, 3, 5, 7, 9, 2, 4, 6, 8, 10(2) 5,5,5,5,5,5,…你会求它们的通项公式吗?(1) 1,4,7,10,13,16,…(2) 2,0,-2,-4,-6,-8 …师生共同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到(1) (2) 提出设想:任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d a a =-12即:d a a +=12d a a =-23即:d a d a a 2123+=+=d a a =-34即:d a d a a 3134+=+=……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d n a a n )1(1-+=三、例题讲解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解:⑴由35285,81-=-=-==d an=20,得49)3()120(820-=-⨯-+=a⑵由4)5(9,51-=---=-=d a得数列通项公式为:)1(45---=n a n1(1)3n a n =+-⨯2(1)(2)n a n =+-⨯-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 ,使得)1(45401---=-n 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练一练:(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7,10项;(2)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中的项? (3)-20是不是等差数列0,- ,-7…中的项? 例2 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05=a ,3112=a ,求1a ,d ,解:∵105=a ,3112=a ,则⎩⎨⎧=+=+311110411d a d a ⇒⎩⎨⎧=-=321d a 练一练:在等差数列中四、小结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五、布置作业:习题2.2(1) 1、2、3、4六、教学反思72471(1)10,19,.a a a d ==已知求与3912(2)9,3a a a ==已知,求。

高二数学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数列教案

高二数学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数列教案

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与函数间关系;2.了解数列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比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重点: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应用.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得数为:18446744073709551615二.新课讲授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研究的问题:三角形中的小正方形1 3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1 4 9 16提问:这些小正方形有什么规律吗? 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数列的项:数列中每一个数; 首项:排在第一位的数; 第2项:排在第2位的数; 第n 项:排在第n 位的数. 问题探究一 数列的概念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为{}n n a a a a a 简记为,...,,...,,321(右下标n 表示项的位置序号)。

数列的分类: 1.按项的个数分: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 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2. 按数列的“项间的大小比较”(随序号变化的情况)来分: (1)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 (2)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 (3)常数列 各项都相等 (4)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 你能按照上面的标准对下列数列进行分类吗? ⑴全体自然数构成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 (2)1996~2002年某市普通高中生人数(单位:万人) 82,93,105,119,129,130,132⇒有穷数列,递增数列 ⑶无穷多个3构成数列3,3,3,3,...⇒无穷数列,常数列⑷目前通用的人民币面额从大到小的顺序构成数列(单位:元)100,50,20,10,5,2,1,0.5,0.2,0.1,0.05,0.02,0.01⇒有穷数列,递减数列(5)...(-1),(-1),(-1),(-1)4321构成的数列⇒无穷数列,常数列 问题探究二 数列的图像数列2,5,8,11,14与数列2,5,8,11,14...有何不同?数列2,5,8,11,14与数列2,5,8,11,14...中序号n 与n a 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作图可知数列表示在坐标轴中是一些孤立的点 问题探究三: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n}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思考:通项公式可以看成数列的函数解析式.利用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确定这个数列哪些方面的性质?三. 例题讲解例1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2,0,2,0;(2);41,-31,211,- (1) 解:(1)这个数列的前4项的绝对值都是序号的倒数,并且奇数项为正,偶数项为负,所以,它的一个通项公式为:na n n 1)1(+-=.(2) 这个数列的前4项构成一个摆动数列,奇数项是2,偶数项是0,所以它的一个通项公式为:1)1(1+-=+n n a .问题: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来的通项公式是唯一的吗?请举例说明.如(1)可以写成,...)3,2,1,12(1,...)3,2,1,2(1=-====-=m m n n a m m n n a n n 或与函数一样,数列也可以用图象、列表等方法来表示. 数列的图象是一系列孤立的点.例如,全体正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构成数列...2...6,2,4,2n ,这个数列还可以表示在下表和下图中例2 下图中的三角形称为希尔宾斯基(Sierpinski )三角形.在下图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请写出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的图象.如图,这4个三角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为1,3,9,27 .则所求数列的前4项都是3的指数幂,指数为序号减1 .所以,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13-=n n a数列例3:一个数列{n a }中,n n n a a a a a -=+==+1212,6,3,那么这个数列的第5项为( )A .6B .-3C .-12D .-6解:由递推关系式可求得a 3=a 2-a 1=6-3=3,a 4=a 3-a 2=3-6=-3,∴a 5=a 4-a 3=-3-3=-6. 答案:D 四.课堂练习1数列的前5项分别是以下各数,写出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21a :;91,71,51,311, (1)n +∈-=Z n n 解)(2)1(:;521,-421,321,-221,121-n nn Z n n a ∈-=⨯⨯⨯⨯⨯解)(21:;41,42,21,22(3)1,21+-∈=Z n a n n 解2已知数列{a n },a 1=1,以后各项由a n =a n -1+1nn -1(n ≥2)给出:(1)写出数列{a n }的前5项; (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解:(1)a 1=1;a 2=a 1+12×1=32;a 3=a 2+13×2=53;a 4=a 3+14×3=74;a 5=a 4+15×4=95. (2)由a n =a n -1+1nn -1得a n -a n -1=1nn -1(n ≥2),∴a n =(a n -a n -1)+(a n -1-a n -2)+…+(a 3-a 2)+(a 2-a 1)+a 1 =1121231...)2)(1(1)1(1+⨯+⨯+--+-n n n n=(1n -1-1n )+(1n -2-1n -1)+…+(12-13)+(1-12)+1 =-1n +1+1=2-1n =2n -1n(n ∈N *).3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1-==-n n a a a (n >1)写出它的前5项. 解:由题意可知.101,1)1(1,101,011,122452234222322121-=-=--=-=-=-==-===a a a a a a a a aP31习题五.回顾总结1、数列的有关概念;2、数列的通项公式;3、数列的实质;4、本节课的能力要求是;(1) 会由通项公式求数列的任一项;(2)会用观察法由数列的前几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六.作业布置P33 2,3,4七.课堂反思2.2 等差数列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1.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应用实践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通过类比函数概念,性质,表达式得到对等差数列相应问题的研究;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一. 新课引入观察: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1)第23到第28届奥运会举行的年份依次为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38,40,42,44,46,48,50,52,54,56(3)3,0,-3,-6,-9,-12,……(4)2,4,6,8,10(5)1,1,1,1,1,1……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二. 新课讲授问题探究一a},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n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高中数学教案:必修5第二章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

高中数学教案:必修5第二章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

数学5 第二章数列一、课程要求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模型。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对日常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建立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种模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了解数列的概念,概念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3、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4、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

5、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指数型函数之间的关系。

6、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编写意图:1、数列是刻画离散过程的重要数学模型,数列的知识也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它可以看成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的函数,因此,从函数的角度来研究数列,即是对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模型。

2、本章力求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展现,帮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理解与掌握两类特殊的数列,并应用它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相关的一些问题。

编写中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这种基础学科的特点,使学生感觉到又亲切又好奇,充满魅力。

3、教材在例题、习题的编排上,注重让学生重点掌握数列的概念、特殊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渗透函数思想解决问题。

4、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突出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算法思想、方程思想、特殊到一般等思想贯穿于全章内容的始终。

5、教材在知识内容设计上,注意了数列与函数、算法、微积分、方程等的联系,适度应用现代信息计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时间约12课时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约2课时2.2等差数列约2课时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约2课时2.4等比数列约2课时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约2课时问题与小结约2课时四、评价建议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数列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否对所呈现的现实问题情境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三角形数:1,3,6,10,…正方形数:1,4,9,16,25,…Ⅱ.讲授新课⒈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⒉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31”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51413121 ↓ ↓ ↓ ↓ ↓序号 1 2 3 4 5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a n 1=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⒋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注意:⑴并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上述数列④;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时是不唯一的,如数列:1,0,1,0,1,0,…它的通项公式可以是2)1(11+-+=n n a ,也可以是|21cos |π+=n a n .⑶数列通项公式的作用:①求数列中任意一项;②检验某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 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 5.数列与函数的关系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n a f n =,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反过来,对于函数y=f(x),如果f(i)(i=1、2、3、4…)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列f(1)、 f(2)、 f(3)、f(4)…,f(n),…6.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

是有穷数列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无穷数列 2)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常数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观察:课本P33的六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 [范例讲解] 课本P34-35例1 Ⅲ.课堂练习课本P36[练习]3、4、5[补充练习]: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 3, 5, 9, 17, 33,……; (2)32, 154, 356, 638, 9910, ……; (3) 0, 1, 0, 1, 0, 1,……; (4) 1, 3, 3, 5, 5, 7, 7, 9, 9, ……; (5) 2, -6, 12, -20, 30, -42,…….解:(1) n a =2n +1; (2) n a =)12)(12(2+-n n n ; (3) n a =2)1(1n-+;(4) 将数列变形为1+0, 2+1, 3+0, 4+1, 5+0, 6+1, 7+0, 8+1, ……,∴n a =n +2)1(1n-+;(5) 将数列变形为1×2, -2×3, 3×4, -4×5, 5×6,……, ∴ n a =(-1)1+n n(n +1)Ⅳ.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数列及有关定义,会根据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并会根据数列的前n项求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Ⅴ.课后作业课本P38习题2.1A组的第1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授课类型:新授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a的关系前几项;理解数列的前n项和与n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列知识的感受及理解运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教学过程Ⅰ.课题导入[复习引入]数列及有关定义Ⅱ.讲授新课数列的表示方法1、通项公式法如果数列{}n a的第n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的通项公式为;的通项公式为;2、图象法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即以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3、递推公式法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用其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模型一:自上而下:第1层钢管数为4;即:1↔4=1+3第2层钢管数为5;即:2↔5=2+3第3层钢管数为6;即:3↔6=3+3第4层钢管数为7;即:4↔7=4+3第5层钢管数为8;即:5↔8=5+3第6层钢管数为9;即:6↔9=6+3第7层钢管数为10;即:7↔10=7+3若用n a 表示钢管数,n 表示层数,则可得出每一层的钢管数为一数列,且1(3+=n a n ≤n ≤7)运用每一层的钢筋数与其层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建立了数列模型,运用这一关系,会很快捷地求出每一层的钢管数这会给我们的统计与计算带来很多方便。

让同学们继续看此图片,是否还有其他规律可循?(启发学生寻找规律) 模型二:上下层之间的关系自上而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一层钢管数多1。

即41=a ;114512+=+==a a ;115623+=+==a a 依此类推:11+=-n n a a (2≤n ≤7)对于上述所求关系,若知其第1项,即可求出其他项,看来,这一关系也较为重要。

定义: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n a 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n 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如下数字排列的一个数列:3,5,8,13,21,34,55,89 递推公式为:)83(,5,32121≤≤+===--n a a a a a n n n数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数列有这样的表示法:用 表示第一项,用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 项,依次写出成为4、列表法.简记为.[范例讲解]例3 设数列{}n a 满足11111(1).nn a a n a -=⎧⎪⎨=+>⎪⎩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解:分析:题中已给出{}n a 的第1项即11=a ,递推公式:111-+=n n a a解:据题意可知:3211,211,123121=+==+==a a a a a ,58,3511534==+=a a a [补充例题]例4已知21=a ,n n a a 21=+ 写出前5项,并猜想n a .法一:21=a 22222=⨯=a 323222=⨯=a ,观察可得 n n a 2=法二:由n n a a 21=+ ∴12-=n n a a 即21=-n na a ∴112322112------=⨯⨯⨯⨯n n n n n n n a aa a a a a a ∴ nn n a a 2211=⋅=-Ⅲ.课堂练习 课本P36练习2 [补充练习]1.根据各个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写出它的前五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 (1) 1a =0, 1+n a =n a +(2n -1) (n ∈N); (2) 1a =1, 1+n a =22+n na a (n ∈N);(3) 1a =3, 1+n a =3n a -2 (n ∈N).解:(1) 1a =0, 2a =1, 3a =4, 4a =9, 5a =16, ∴ n a =(n -1)2; (2) 1a =1,2a =32,3a =4221=, 4a =52, 5a =6231=, ∴ n a =12+n ; (3) 1a =3=1+203⨯, 2a =7=1+213⨯, 3a =19=1+223⨯,4a =55=1+233⨯, 5a =163=1+243⨯, ∴ n a =1+2·31-n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递推公式及其用法;2.通项公式反映的是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而递推公式反映的是相邻两项(或n项)之间的关系.Ⅴ.课后作业习题2。

1A组的第4、6题●板书设计●授后记课题: §2.2等差数列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