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2
《针灸学》第二讲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 针灸学的定义以及针灸的特点是什么?2 经络学说的定义3 怎样学好针灸学以上问题酌情提问(二)、上次课内容梗概1.针灸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4.经络学说的定义及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经络总论2
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的概念。
2.掌握经气的概念。
3.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体表分布规律及其表里络属关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作用。
6.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的概念、作用。
7.了解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概念。
【教学内容】1.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意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是经络的主体;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是经络的细小部分。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
2.经气的概念: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络系统是通过经气的活动,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3.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4.十二经脉的名称:是以脏腑、手足、阴阳而命名的,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体表循行特点:手三阴经循行于上肢的内侧,手三阳经循行于上肢的外侧,足三阴循行于下肢的内侧,足三阳循行于下肢的外侧。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在小腿的下半部和足背,其排列为劂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表里络属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2经络总论
带脉 环绕腰腹 状如束带
维脉
阴维:小腿内 阳维:足跗外 跷脉 阴跷:内踝下 阳跷:足跟外
下肢内侧 咽喉(合任脉) 下肢外侧 项后(合督脉) 下肢内 伴肾经 目内眦(会合) 下肢外 伴膀胱经 上额 项后
奇经八脉的功能作用
1.沟通、联络十二经 脉, 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阳脉之海”--总督诸阳 任脉: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中极--“阴脉之海”--总督诸阴 冲脉: “血海” , “十二经之海” --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诸经 阴维脉:会任脉,联络各阴经,主一身之里(阴) 主一身之 阳维脉:会督脉,联络各阳经,主一身之表(阳) 阴阳表里 阴跷脉 主司下肢运动 阳跷脉 司眼睑开合(会于目内眦-睡眠)
经脉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络 络脉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的含义)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 阴阳,调节人体 各部的通路
经 络
经 脉
①含义: ②地位: ③走行方向: 经:路径 粗大,主干 纵行(个别特殊)
络 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横、斜,纵横交错
厥 阴
少 阳
肝
胆
十二经别的概念和命名
概念: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 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为名。
十二经别分布规律
离:在四肢肘膝以上从本经分离。
四肢 向心性 头身(脏腑)
入:深入胸腹腔,多联系表里脏腑。 出:浅出于头项部(体表) 合:与表里经脉会合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上达头面 六合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出 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阳经入于本经,阴 经合于阳经
最新2经络总论详解ppt课件
较广。 ❖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等
器官均有联系。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 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歌诀: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内头, 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 阴经循行重体内 ❖ 阳经循行重体表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2经络总论详解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它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结构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阳明——体前—Biblioteka 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 阴经属于脏 络于表里腑
重体内
❖ 阳经属于腑 络于表里脏
重体外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2.2.1)--经络总论2(针灸学)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 一 ) 说明病理变化 ( 二 ) 指导辨证归经 ( 三 ) 指导针灸治疗
练习题
1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 头面部 B. 肘膝部 C. 胸中 D. 心中 E. 手足末端
2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 胸中 B. 腹中 C. 心中 D. 头面部 E. 肘膝部
经络 学说 (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 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体 系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 成
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
经经
经经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Twelve Regular Meridian s ): 系指隶属于十二脏腑的经脉,是经络 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二)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 Twelve Muscle Regions ):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三)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 Twelve Cutaneous Region s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表 1-3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 六 )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是按照其循行走向 与交接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然后依次 逐经流注相传至肝经,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十二经脉将气血运至周身,使人体各部不断 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功能活动,保持全身的 协调
【馨荣堂】【针灸】第二章:经络总论
第二章:经络总论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络”一词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首见于《内经》。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学说对指导临床各科特别是对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办法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甚至认为“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学入门·运气》)。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特别是月的盈缺与时间)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内经》称之为“气穴”。
而世又有“脑穴”、“经穴”等名称)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本章主要介绍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并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运用。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其间并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要形成经络学说,首先要形成经络概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形成经络概念的客观依据,主要是施行针灸、推拿、气功(特别是前二者)等保健、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觉到的传导现象(简称“感传”或称“经络现象”,但“经络现象”所包括的内容更广)。
但是,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与经络有关的两份写本(《五十二病方》,为之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脉名而无经名。
很可能早期的医学家们认为经络的感传现象即是人体中的血管活动,故称之为脉。
另外,这两份写本虽各自描述了十一脉的起止及所走线路,但却没有个穴位的名称,“脉”同脏腑的关系也未建立,诸“脉”之间亦无联系,这说明,“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经络总论
3.1.4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衔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阳经与阳经 (同名经)在头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 经组成一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肠—胃— 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 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灵枢.经脉》:
“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嘉言《医学法律》:
“凡治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7
2、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
当针刺一定部位 时,会有酸胀的 感觉沿着一定的 径路放散,温灸 时也会有热感由 施灸部位向远处 扩散。(针刺感 应现象) 史记:“俞拊炊灼灸窍而定经络……”
40
3.5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3、抵御外邪,保卫机体
41
3.6 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疾病治疗
45
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 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所以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 大肠、胃腑有热→牙龈肿痛; 肝气犯胃(肝经挟胃属肝络胆)
8
2、经络学说的形成
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长期针灸实践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 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古代医学家把作用相 似地穴位归纳分类,逐步形成经络的连线。
3).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灵枢· 经水第十二》:“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2经络总论
太 阴 在 前 , 厥 阴 在 中 , 少 阴 在 后
手太阴肺经
上肢内侧前缘
手厥阴心包经
上肢内侧中间
手少阴心经
上肢内侧后缘
手阳明大肠经
上肢外侧前缘
手少阳三焦经
上肢外侧中间
手太阳小肠经
上肢外侧后缘
阳 明 在 前 , 少 阳 在 中 , 太 阳 在 后
下肢前面、外侧面、后面 —— 足三阳经
下肢内侧面 —— 足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气血从肺经开始至肝经,再 复从肺经而逐经相接,从而构成了周而复 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按照肺大
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通)
肝 经
胆 经
小肠经
二、奇经八脉
1、定义: “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 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不直接隶
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 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 阳跷脉的总称。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属三焦络心包
属胆络肝
系耳后、出耳上角、 入耳中、至目锐眦
起目锐眦、下耳后、 入耳中、出耳前
属肝络胆、夹胃、注 过阴器、连目系、 肺 环唇内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三阳
头
足三阳
手
胸
手三阴
足
足三阴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内属脏腑
手 太 阴 足 少 阳
肺 经 胆 经
阴 阳
手 太 阴 肺 经 足 少 阳 胆 经
手 足
脏 腑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 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14
头
手
足
足之三阳头走足 足之三阳头走足 足之三阳头走足 足之三阳
15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12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经(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13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1.2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关系
经络总论
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 不藏"的称腑,为阳。 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
经脉脏腑配合五行表 阴经( 阴经(里) 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 足厥阴肝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手厥阴心包 五行 金 水 木 火 土 相火 阳经( 阳经(表)手阳明大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阳胆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手少阳三焦
手或足(部位) 阴阳之气的多少 所属脏腑+经 阴阳之气的多少+所属脏腑 手或足(部位)+阴阳之气的多少 所属脏腑 经
7
第一节
1.1 三阴三阳
经络总论
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 阴和阳两方面。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 对应(表里相合关系): 阴 太阴——阳明 阳明 太阴 少阴——太阳 少阴 太阳 厥阴——少阳 厥阴 少阳 阳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经外奇穴是指A.经脉以外的穴位B.经穴以外的穴位C.经穴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D.十二经脉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正确答案:C解析: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这些腧穴主治范围单纯局限,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有一部分也列入了经穴。
故选C。
知识模块:经络总论2.任督二脉腧穴都可以治疗A.热病B.头面病C.前阴病D.妇科病正确答案:D解析:任脉能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同时任督二脉都能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知识模块:经络总论3.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A.9寸B.12寸C.8寸D.16寸正确答案:A解析: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的纵向距离。
知识模块:经络总论4.骨度分寸为6寸的是A.两乳之间B.两肩胛内缘之间C.两肩胛冈之间D.两肩胛下角之间正确答案:B解析: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寸,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所以两侧肩胛骨内缘的距离就是6寸。
知识模块:经络总论5.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A.19寸B.12寸C.14寸D.16寸正确答案:C解析:臀沟至胭横纹14寸。
知识模块:经络总论6.全身经穴数目是A.359B.365C.349D.362正确答案:D解析:十四经穴是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
该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而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简称“经穴”。
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共有361个。
知识模块:经络总论7.手三阴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A.腹部病B.胸部病C.神志病D.肺病正确答案:B解析:手太阴肺经主治肺、喉疾病,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胃病,手少阴心经主治心病。
1-2 经络总论 2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 用“属”、“络”来概括。 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络大肠 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络脾脏
经络总论——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1.十二经脉的命名
经络
通路
结构: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功能:运行气血,调整阴阳
五官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 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穿上下的通路。
六腑
九窍
五脏
四肢 百骸
五体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支而横 出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
研究深入 民间 对外传播
《黄帝内经》 铜人模型 砭石→针刺 承淡安 《难经》 《针灸大成》 火 →艾灸
牛角→拔罐
经络总论
经络理论沿革
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经络
经:有径路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的外行支脉。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衔接
鼻旁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内眦
足太阴脾经
心中
肺内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外眦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大趾
足少阳胆经
经络总论——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3.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
衔接
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
经络总论课件二
4、经络的整体调节说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全身气血津液支行的通道,有运行全血,营 是全身气血津液支行的通道,有运行全血, 养周身,调整机体各部机能,抗御病邪的作用。 养周身,调整机体各部机能,抗御病邪的作用。 总之,经络有通路和连接的作用。 总之,经络有通路和连接的作用。
2、经络与神经一体测试仪 调节机能相关说
现代医学认为, 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内外环境之所以能保持协调 和相对平衡,乃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和相对平衡,乃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神经调节使来自内分泌腺或其他组织细胞的激素 以及代谢物等化学物质, 以及代谢物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其他途 径仁慈到体内各处,影响各相应器官活动。 径仁慈到体内各处,影响各相应器官活动。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 经络在治疗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的运用和 针灸治病。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 针灸治病。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 络学说的具体应用。 络学说的具体应用。
五、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建国几十年来, 建国几十年来,经络研究一直被列为我国医学科 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虽然几经曲折,仍然取 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虽然几经曲折, 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保持了领 先的地位。 先的地位。 当前,对经络的研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当前,对经络的研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思路很 活跃,研究工作应从何着手呢? 活跃,研究工作应从何着手呢?
《针灸推拿学》02 经络总论(二)
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 经络的实证 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 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经络虚证 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脏腑病→经络、腧穴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 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 定疾病所在的经脉。气街 Nhomakorabea
气街是经气汇聚通行的共同道路。 人体从上至下横分为头、胸、腹、胫四气街 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近邻脏腑、前后相连 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 作用: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 了理论依据。
四海
海,是水流归聚之所,十二经气血象百川归海一样汇集到一定部位, 由此形成了“海”的概念。 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 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海。 四海概括了人体经气的生成、输布、聚集的四个主要部位。 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共同构成人体的真气(正气),真气行于 经络者称做“经气”或“脉气”。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 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相互联系,主持全身气血津液。
举例 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 侧头痛——少阳头痛 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 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针灸方法的选用
经络、脏腑病用皮肤针扣刺皮部或皮内针进 行治疗
经络总论(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十二经筋—主运动
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 □□□经筋 循行分布: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 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 手三阴之筋到胸膈 足三阴之筋到阴部 作用: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 能
2.经络学总论
手厥阴心包经之络 足太阴脾经之络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之络
内关 公孙
大钟 蠡沟
手少阳三焦之络 足阳明胃经之络
足太阳膀胱经之络 足少阳胆经之络
外关 丰隆
飞扬 光明
任脉之络
鸠尾
督脉之络
长强
脾之大络
大包
2017/6/12
经络学总论
29
经筋与皮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
脉循行分布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其作用是约束 骨骼,维护关节的运动 的功能。
2017/6/12 经络学总论 13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头顶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2017/6/12 经络学总论 14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
2017/6/12 经络学总论 4
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2017/6/12
经络学总论
5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 络 系 统
经络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络脉 浮络脉 孙络脉 内部 脏腑 连属部 外部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络学总论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 陈秀华 副教授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3.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 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 作用及意义。
经络总论2
幻灯片1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理论幻灯片2[目的要求]●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交接规律、属络;掌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相关内容;●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内容。
幻灯片3第一节经络概论●定义●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地位●它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理论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幻灯片4一、经络概论1.经络含义★●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经:有路径的含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固定的循行部位,多为纵行。
络脉--络:有网络之意,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可循行于浅表,纵横交叉,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它把人体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皮毛筋骨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使人体保持阴阳相对平衡。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幻灯片101、十二经脉概念★●含义: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
●作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幻灯片112、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足:经脉四肢循行的部位;●脏腑:经脉内在的属络关系●阴阳:经脉阴阳气血的多少●太阴-阳明盛手足●少阴-太阳一阴一阳三阴三阳三阴●厥阴-少阳衰三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手六经彩绘图幻灯片13足六经彩绘图幻灯片142、十二经脉的命名(2)其他经络命名●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经络总论2
二、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 相对性。
十五络脉
3、作用 十二经别络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络脉理论的临床意义
1、对络脉疾病的认识 2、观察络脉的变化,以诊察疾病 3、用络脉理论指导临床针刺络脉的方法
经络总论2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 经筋、十二皮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 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 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含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 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 统。 2、特点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 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 体表,不入内脏。
十二经筋
3、作用 ①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 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②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 ③病候记载都属于筋肉方面的疾病。
一、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一源三歧”、 “十四经”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 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 “十四经”。
2、奇经八脉的特点:
①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络属联系。 ②奇经八脉虽别道奇行,但它有一定的 整体性。 ③奇经无表里配合关系,但却阴阳互根。 ④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四)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 街,胫气有街。” 气街,可以说是对经脉结、标部位的总结。
21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四)四海:
始见于《灵枢.海论》,是人体髓海、血海、气海、
5
6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十五络脉
经络总论
2. 作用: (1)十二络脉从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主要起 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又有循行路线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 (2)躯干部的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沟通躯 干部的经气,主要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7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经别
水谷之海的总称,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 四个部位。
22
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 动的主宰;
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
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 化生之处;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 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又称血海。
23
23
第一节
三、经络的功能及应用:
(一)经络的功能 1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2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总论
3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4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24
第一节
三、经络的功能及应用:
(一)经络的临床应用 1 说明病理变化 2 指导辨证归经
经络总论
3 指导针灸治疗
4 指导药物归经
经络总论
2. 分布特点: (1)只分布在四肢、躯干、腹腔,不进入脏腑。 (2)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手足三阴经筋 分布在四肢内侧,并进入胸部和腹腔。 (3)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在关节处有结聚,以此到 躯干、颈项、头面部
13
14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经筋
经络总论
3. 作用: 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保证人 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15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皮部
经络总论
皮部,是体表皮肤按经络 所属分部。十二经脉及其络脉 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 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反应病证作用。
16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
标,指末梢。本,指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标有上 的含义,本有下的含义。 十二经脉中所称标本的概念,主要是指经脉与腧穴分布 在上下,内外部位的区别,并阐明上下、内外不同部位都具 有对应性,脉气相应,标与本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
(2)对十二经脉起着分类、组合和主导作用。
(3)对十二经脉气血溢蓄调节作用。 4.奇经八脉的主治概要
4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十五络脉
经络总论
1. 名称: 十五络脉以所属经脉命名,以别出处的腧穴名称作为络 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的任脉络( 身前)、督脉络(身后)及脾之大络(身侧),总为十五络 脉。
25
谢谢
26
26
“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 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但它 们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所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上 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标本”理
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
,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11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经筋
经络总论
1. 命名: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 经筋分布于外周,不入脏腑,有“起”、有“结”,数 筋结于一处为“聚”,散布成片称“布”。经筋多结于 或 聚于骨节部位,散于或布于胸腹壁或胸腹腔,有长短、大小 、急缓和刚柔之分。
12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经筋
17
18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二)根结: 根,根本;结,终结。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四肢末端和头、胸、腹又称为“四根三结”。
19
“标本”、“根结”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
同,意义也相似。“根”有“本”意,“结”有“标”意,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邓铸
1
1
第一节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奇经八脉
Hale Waihona Puke 经络总论1.概念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以外具有特殊作用的八条经脉。 奇,读作JI(基),偶之对也。指奇经八脉无表里配偶 关系。 也可读作QI(奇),奇者,异也。指奇经八脉有异于十 二经脉,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和有脏腑络属关系。
经络总论
1. 命名: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 2. 分布特点: 离:从四肢部分出,离开正经。 入:进入胸(体)腔。 出:出胸(体)腔。(头颈补出来) 合:与表里经相合。(阴经经别合于与之相表里的 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
8
腘 腘
9
3. 作用 (1)加强了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特别是足三阳经均 经过心。 (2)加强了体内与体表、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扩 大了经络系统的机体内外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弥补了阴经不上 头的不足之处,突出了头面部经脉的重要性。 (4)扩大了经脉的主治范围。
10
络脉与经别都是加强表里两经间的关系,所不同者是: 经别主内, 从肘膝分出后进入胸腹腔, 主要加强表 里两经在头面躯干及脏腑之间的联系。经别没有所属穴位 ,也没有所主病症,但其循行路线补充了经脉所未及,从
而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络脉主外,从肘膝以下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主 要沟通表里两经在四肢部的联系。络脉各有一络穴,并有 所主病症,当表里两经病变时可取络穴治疗。
2
2.特点 (1)除任、督外,其余六脉均无独立的腧穴,其腧穴 依附于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和脏腑不直接发生络属关系。 (3)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关系。 (4)奇经八脉交错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5)除带脉外,它们的循行方向主要都是由下向上循 行。
3
3.奇经八脉的作用 (1)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