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药炮制学炒法(3)
中药炮制学炒法炒焦炒炭
炒 P145.
炭
这块像鸭子?嘎嘎嘎嘎
概念: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 色或焦褐色,内部棕褐色或棕黄色,并具 有焦香气。
•“燔(fan)发” •“燔艾”
• 王不留行炭治金疮, 血余炭治小便不利;
• 大黄炭治带下, • 石榴皮炭治下痢
女孩子需了解
干燥成熟果实
沿革
炒炭,烧末,炙法 现代主要为炒黄、炒焦、炒炭炭
炮制方法 栀子
炒栀子 焦栀子 栀子炭
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 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原药材,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 原药材,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
成深黄色或黄褐色。 炒焦:表面焦黄色。 炒制品: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
操作注意事项:
①炒炭时要控制火力。
质地坚实的根、根茎、厚片类药物,宜用 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质地疏松轻薄的花、花粉、叶、全草、薄 片类药物,宜用中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或棕 黄色。
②炒炭过程中由于锅温较高,植物类药物易 出现火星迸起现象,为防止燃烧,宜喷淋适 量清水熄灭锅中的火星,防止燃烧灰化或酿 成火灾。
小蓟、小蓟炭、姜炭
菊科植物刺儿菜Cirsuum setosum(Willd.) MB.的干燥地上部分。
消肿捣汁用,止血烧灰存性用 现代炒炭等
炮制方法 小蓟
小蓟炭
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润,切段干燥, 筛去碎屑。
原药材,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 喷洒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成品性状
生品:不规则的小段,叶、茎、花。表面绿褐色 或带紫色。
注意温度和时间
P152.牡 丹 皮
处方用名 来源 沿革
牡丹皮、丹皮、丹皮炭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炒法概述概念1.定义炒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2.分类按方法分有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
清炒法按火力分为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按辅料应用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
3.历史沿革炒法属于火制法的一种。
《五十二病方》中有"嚣盐令黄",汉代称为"熬"。
隋唐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先后出现了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黄、炒熟、炒焦等多种规格要求。
同时加辅料炒法也开始出现,如《外台秘要》有杏仁麸炒,《雷公炮炙论》有斑蝥米炒,《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米炒乌头、石灰炒南星等。
宋代以后成为火制法中最常见、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日益发展。
当前用炒法炮炙的药物有上百种。
《中国药典》收录清炒药物40种、制炭(炒、煅炭)22种,加辅料炒药物20种。
(麸炒9种、米炒斑蝥、土白术、蛤粉炒阿胶、滑石粉烫水蛭、砂炒7种)目的1.炒制时加热则有缓和药性(山楂)、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强疗效(酸枣仁)、降低毒性(苍耳子)、增加成分溶出(王不留行)、破坏酶保存甙类(芥子)、矫嗅矫味(九香虫)等作用。
2.加辅料制有增强疗效(麸山药)、缓和药性(麸苍术)、矫嗅矫味(麸僵蚕)、降低毒性(砂烫马钱子)、消除副作用(蛤粉烫阿胶)等。
一些炒制的方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子类炒黄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炒焦多能醒脾开胃,消食导滞;炒炭能止血;麸炒能缓和辛燥之性,并增强健脾作用;土炒能增强固脾止泻作用;滑石粉炒便于粉碎药物等。
炮制方法1.工具手工炒制用炒药锅、铲、灶台等。
手工炒制时多将炒药锅倾斜30~45度置于灶上,便于搅拌翻动。
机械炒制用炒药机。
常用平锅式和滚筒式炒药机,适合于大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中药微机程控炒制机,采用微机程序控制,炒制性能良好,能保证炮制品的质量均一与稳定。
2.火源无烟的炭火、煤火、电力、煤气、天然气等火源。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第一节炒法一、目的(一)炒黄法的目的1.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逢子必炒”,如牵牛子等。
2.缓和或改变药性如槐花炒黄缓和苦寒之性。
3.破酶保苷,保存药效如槐花、芥子等。
4.降低毒性如苍耳子、牵牛子生用有小毒,炒黄后毒性降低。
5.除去药材中部分水分,防止其发霉、变质。
(二)炒焦法的目的1.增加药物消食健脾作用如山楂、神曲等。
2.减少药物刺激性山楂炒焦有机酸含量降低,刺激性减小。
3.缓和药性栀子炒焦缓和苦寒之性。
(三)炒炭法的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等作用。
(四)麸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如白术经麸炒后,可增强补脾作用。
2.缓和药性:如枳实经麸炒后药性缓和。
3.矫臭矫味,清洁药物。
(五)米炒法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斑蝥、红娘子。
(六)土炒法的目的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如山药。
(七)砂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如狗脊、穿山甲等。
2.降低毒性。
如马钱子等。
3.便于去毛。
如马钱子、骨碎补等。
4.矫臭矫味。
如鸡内金、脐带等。
(八)蛤粉炒法的目的1.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如阿胶等。
2.降低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如阿胶等。
3.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如阿胶。
(九)滑石粉炒法的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二、操作方法(一)炒黄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较原色加深,鼓起,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判断火候的方法:1)对比看浅者至黄色,深者至较生品色加深;2)闻香气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3)听爆声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4)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5)看断面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
(二)炒焦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出锅,摊开晾凉。
中药炮制学 -第九章
炒黄程度:
1、炒响:牵牛子、决明子 2、炒香:白芥子、莲子 3、炒爆花:王不留行 4、炒去刺:苍耳子 5、炒变色:薏苡仁、冬瓜子 6、炒出汗:花椒
13
炒黄目的:
(1)增强疗效:有效成分溶出增加, 增加香气,增强消食健脾之功; (2)降低毒副作用; (3)缓和或改变药性; (4)利于制剂和贮藏“杀酶保苷”;
54
槐花—【炮制作用】
生品 — 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 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 肿痛。 炒槐花 — 缓和苦寒之性,杀酶保苷。
槐花炭 — 清热凉血作用极弱,具涩性, 以止血力胜。用于咯血,便血,痔血,崩 漏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55
槐花—【炮制研究】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炮制时槐米化学成分鞣质和芦丁随炮 制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呈现先升后降的规 律,即150℃开始升高直到达200℃,上升 至高点,250℃可降至原来1/3或1/5。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通过对槐米炒炭后的成分及大鼠出凝 血时间进行研究、测定观察,表明鞣质含 量显著减少,止血作用明显增加。
14
火候判断方法:
(1)“观”—— 呈淡黄色 (2)“嗅”—— 种子类药物固有香气溢 出 (3)“听”—— 种子类药物多有爆裂声
(4)“看”—— 与生品比较形状与颜色; 观察断面颜色
15
炒黄注意事项:
1、炒制器具应预热至一定程度,才可投 药。避免“僵粒”或“烫焦”;
2、炒黄防焦化;炒焦防炭化;炒炭防灰化; 3、大小分档,分次进行炒制;
56
槐花—【炮制研究】
3、对炮制工艺的研究 炒槐米的炮制条件:温度接近150℃烘制 20min;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清炒法清炒法概念1.定义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作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方法。
2.目的增强疗效(焦三仙、炭药)、降低毒性(牵牛子、苍耳子)、消除副作用(决明子炒后消除泻下作用)、缓和药性(山楂、栀子)、改变药性(莱菔子)、增加成分溶出(逢子必炒)、利于贮存(芥子炒后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便于净制(苍耳子去刺)、矫嗅矫味(九香虫)等。
炒黄及炒爆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过的加热容器中,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破裂,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
某些药物需炒至种皮爆裂开花,又称为炒爆。
适用药物种子类药物由于种皮坚硬,不利于煎煮,炒黄后角质化或木栓化的外皮膨胀破裂,内部组织疏松,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旧有"逢子必炒"之说。
此外一些果实类药物如山楂、栀子等也用炒黄。
特别一些含甙类药物如芥子、槐花、苦杏仁用炒黄法,可以破坏分解酶,保存甙类成分,利于这些药物的贮存。
炮制工艺炒黄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或膨胀鼓起,或有密集爆裂声,并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时,取出放凉。
子类药物宜用时捣碎。
炒爆的操作方法为:取净药物,置预热的锅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药物大部分爆花时,取出放凉。
掌握火候为:颜色--浅者炒至黄色,深者至较原色加深,苍耳子为深黄色;气味--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挥发性的芥子油、紫苏醛等);声音--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注意其爆裂声的大小和多少;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
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爆开白花。
炒焦法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预热的炒制容器中,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翻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
适用药物消导药炒焦后可以增强其健脾开胃、消食导滞功效,如焦三仙。
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第一节概述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
→→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
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以煤/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
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
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二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投药→翻炒→出锅目的①增强疗a.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b.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a.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b.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a.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b.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目的:使药物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分类:(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
第一节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③矫臭去腥【乌稍蛇、蕲蛇、紫河车等】方法先拌酒后炒药~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黄连、川芎、白芍等】先炒药后加酒~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注意事项①加入一定量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②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③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乌梢蛇】游蛇科乌梢蛇的干燥体。
【蟾酥】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续断】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续断:补肝肾,通血脉为主;~酒炙,能增强通血脉,强筋骨作用;~盐炙,增强补肾强腰的作用。
第二节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50kg]目的①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③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方法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元胡等】先炒药后喷醋~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乳香、没药、五灵脂】注意事项①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②若醋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③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④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先炒药后喷醋;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块。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炒法【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第一节概述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
→→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
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以煤/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
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
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二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投药→翻炒→出锅目的①增强疗a.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b.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a.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b.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a.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b.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第一节炒法一、目的(一)炒黄法的目的1.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逢子必炒”,如牵牛子等。
2.缓和或改变药性如槐花炒黄缓和苦寒之性。
3.破酶保苷,保存药效如槐花、芥子等。
4.降低毒性如苍耳子、牵牛子生用有小毒,炒黄后毒性降低。
5.除去药材中部分水分,防止其发霉、变质。
(二)炒焦法的目的1.增加药物消食健脾作用如山楂、神曲等。
2.减少药物刺激性山楂炒焦有机酸含量降低,刺激性减小。
3.缓和药性栀子炒焦缓和苦寒之性。
(三)炒炭法的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等作用。
(四)麸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如白术经麸炒后,可增强补脾作用。
2.缓和药性:如枳实经麸炒后药性缓和。
3.矫臭矫味,清洁药物。
(五)米炒法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斑蝥、红娘子。
(六)土炒法的目的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如山药。
(七)砂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如狗脊、穿山甲等。
2.降低毒性。
如马钱子等。
3.便于去毛。
如马钱子、骨碎补等。
4.矫臭矫味。
如鸡内金、脐带等。
(八)蛤粉炒法的目的1.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如阿胶等。
2.降低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如阿胶等。
3.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如阿胶。
(九)滑石粉炒法的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二、操作方法(一)炒黄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较原色加深,鼓起,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判断火候的方法:1)对比看浅者至黄色,深者至较生品色加深;2)闻香气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3)听爆声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4)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5)看断面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
(二)炒焦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出锅,摊开晾凉。
2011执业药师《中药炮制学》炒法炙法总结
将研细过筛后的蛤粉置热锅内,中火加热至蛤粉滑利易翻动时减小火力,投入经加工处理后的药物,不断沿锅底,翻埋烫炒至膨胀鼓起,内部疏松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
2.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
3.可增强某些药物的功效
药物每100kg,用蛤粉30~50kg。
阿胶
1、文火
2、20-30(<50)kg
/100kg
3、量少可加适量水稀释。
甘遂
延胡索
乳香
香附
甘遂
醋甘遂(100:30)
延胡索
醋延胡索(100:20)
香附;醋香附;
四制香附;
酒香附;香附炭
乳香;
醋乳香(100:10);
炒乳香
盐炙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1先拌后炒
(拌焖炒)
2先炒后加(含粘液质多的药物)
僵蚕
米炒
将米置热锅内,炒至冒烟时投入药物,炒拌至一定程度,取出,去米,放凉。
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
2.降低药物的毒性,矫正不良气味,
药物每100kg,用米20kg。
斑蝥党参
土炒
碾细过筛后的灶心土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挂土色并透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放凉
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1、2kg
/100kg
2、水为盐4-5倍
3、火力小
杜仲
黄柏
泽泻
车前子
杜仲;
盐杜仲(100:2)
黄柏
盐黄柏(100:2)
酒黄柏(100:10);
黄柏炭
泽泻;
盐泽泻(100:2);
麸炒泽泻(100:10)
重要炮制学基础—炒焦法定义和操作方法第9章中药炮制学
第中9药章炮制学
28
(三)炒炭法
1 定义 ➢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
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或焦褐 色,内部棕褐色或棕黄色的炮制方法,称为 炒炭法。
第中9药章炮制学
29
2.炭药的历史沿革
➢ 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已 有“燔发”、“燔艾”;《内经·素问》即载 有血余炭。《金匮》王不留炭治金疮,血余 炭治小便不利;《千金方》有大黄炭治带下, 石榴皮炭治下痢等记载。炭药在古代最主要 的用途是“止血”,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 中首先提出了炭药止血的理论:“大抵血热 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即止”。
➢ 一些药性过偏的药物炒焦后可缓和药性:如 焦栀子缓和苦寒,焦山楂缓和酸性,焦苍术 缓和辛燥、焦槟榔缓和克伐伤正之性等。
第中9药章炮制学
3
3.操作工艺
➢ 取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热锅中,用中 火炒至焦黄色或焦褐色。
第中9药章炮制学
4
炒焦工艺的质量控制:
➢ ⑴锅预热;⑵投药分档,火力一般为中火; 操作时先用小火挥去水分再提高火力;⑶ 翻炒均匀,防止局部过热炭化;⑷看火候 出锅,摊开晾凉。
第中9药章炮制学
33
4.注意事项
➢ 制炭必须存性,即使之外部炭化,内部保留 其固有的药性(一般指药物原有的气味功效, 花叶全草类需保留原有的外形),切勿全部 炭化乃至灰化。
➢ 制炭注意控制火力,一般质地坚实者宜用武 火炒炭,质地疏松者宜用中火炒炭。
➢ 注意灭火星,出锅后摊开充分放凉。
第中9药章炮制学
➢ 《本草从新》曰:“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研究发现:栀子甙在仁中的含量是皮的2.5倍, 而熊果酸主要含于皮中,仁中未检出。 因此 栀子皮、仁分用,亦有道理。
中药炮制学基础—炒法
王不留行
P117
操作注意:锅要预热; 控制温度-关键,可少量试锅; 每次炒制量不宜多; 出锅迅速。
炮制研究
• 炒制目的:提高煎出效果。 • 炒爆后能提高煎出效果,完全爆花者较生
品增加1.1倍,刚爆花者增加0.6倍,不爆 花者增加0.2倍。 • 爆花率越高,浸出物含量也愈高。炒爆的 标准以完全爆花者占80%为宜。
炮制作用:生品有小毒;炒后可降低毒性,并 便于去刺。
苍耳子:碾去刺,“其毒在刺” 现代研究认为,其毒性成分为毒性蛋白等, 主要分布在刺尖,因此“碾去刺”是合理的
槐 花 P125
炮制方法: 1.炒槐花:取净槐花置热锅中,文火炒至深
黄色,并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2.槐花炭:取净槐花置热锅中,中火炒至黑
片,干燥,筛去碎屑。 2.地榆炭:取净地榆片,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
内部棕褐色,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 生地榆:凉血止血 (以凉血见长) 地榆炭:收敛止血
炮制研究
1.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鞣质含量的变化:炒炭后鞣质含量变化报道不一,
有报道鞣质含量减少,但与温度和火候有关,存性 越多,鞣质损失越少。另有报道,地榆炒炭后鞣质 含量大幅度增加,约为生品的2倍。 2)其他成分的变化:①地榆制炭后苯并芘明显提高; ②有报道,炒炭后,与凝血关系密切的钙离子含量 大幅度增高,可达生品的2倍以上;亦有报道地榆 炒炭后钙离子含量明显下降。
中药炮制学基础 —炒 法
目的要求
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 用
熟悉现代研究概况
了解清炒及各种辅料炒的含义
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 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 拌或翻动,炒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称为炒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要求使用不同火力 2.恰当掌握翻炒速度、温度、时间 3.灵活掌握辅料用量 4.某些辅料可重复使用 5.贵重药材可先试温
A .麸炒 一、含义及作用 (1)降低易挥发性成分含量 (2)药物受热均匀 (3)指示火候 (4)赋色、矫味 (5)增强补脾益气、健胃和中、固肠止泻
Biblioteka 【炮制作用】 党参:益气生津 肺气亏虚-补肺汤;气血两亏-两仪膏 米炒党参:气变清香,能增强和胃、健脾止 泻作用。 脾气虚弱-参苓白术汤 中气下陷-参衣汤 蜜党参: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补肺 的作用。
【炮制研究】 片型较常见为段(1-2.5cm),但 煎出率试验表明,厚片煎出率大于段。
第二节 加辅料炒
一、含义及分类 麸炒、米炒、土炒、 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
二、目的 1.增强疗效 如白术、山药 2.缓和药性 如枳实、枳壳,胶类药材。 3.降低毒性,矫臭矫味 斑蝥、红娘子, 马钱子。 4.使药物易于粉碎和煎煮,利于制剂。
三、固体辅料的作用 1.中间传热体 2.使药性发生变化
僵蚕 【处方用名】 白僵蚕 【来源】 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体。 【历史沿革】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米泔制 (《雷公》)。现在主要有麸炒法。
【炮制方法】 1.僵蚕 筛去灰屑和丝毛,洗净,晒干 2.麸炒僵蚕 中火,麸炒法炒至表面呈 黄色。 每100kg僵蚕,用麦麸10kg。
二、工艺 麸入热锅,冒烟时投入药,迅速拌炒,炒 至 药-均匀黄色,透出固有香气 麸-变焦黑 药物:麸=100:10-15
三、注意: ①预热适中(中火) ②麸均匀洒入锅内 ③药材干燥 ④翻炒动作迅速 四、适应药物: 补脾益胃药,作用强或有腥气药物。
枳 壳 【来源】 干燥未成熟果实。 【历史沿革】 南北朝刘宋时代用麸炒 (《雷公》)。唐代有炒焦炙(《产宝》) 和麸炒(《颅囟》)等炮制方法。一直沿 用至今。
【炮制作用】 僵蚕生品:辛散之力较强,散风热 如用于风热头痛。 麸炒后:息风止痉、化痰散结 如白僵蚕散。 ① 洁净药物,保存药效 ② 除去腥臭味,便于服用 ③ 赋色,增效 ④ 杀死表面微生物
B.米炒 一、含义及作用 1.判断药物的炮制程度 2.使药物受热均匀 3.吸附毒性成分 4.增强药物疗效(健胃和中、止泻痢)
斑蝥 【来源】 干燥虫体。 【历史沿革】 晋代有炙、炒、烧令烟尽 (《肘后》)等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时 代有糯米炒法(《雷公》)。共有17种炮 制方法,均须加热处理。
【炮制方法】 1.斑蝥 除去头、足、翘及杂质。 2.米炒斑蝥 净药(米炒法)-中火- 至米呈黄棕色。 每100kg斑蝥,用米20kg
三、工艺 米入热锅—炒至米冒烟—入药料拌炒至 米-焦黄或焦褐 药-挂火色 药:米=100:20
四、注意事项 1. 昆虫类药物以米的色泽变化来观察火候 2. 植物类药物以饮片的变黄为度 五、适应药物:
有毒(斑蝥)或键脾补胃的药物(党参)
党参 【来源】 干燥根。 【历史沿革】 清代始见“补肺拌蜜蒸熟” (《得配》)、蜜炙(《治全》)及米炒 (《时病》)等方法。
【炮制作用】 生苍术:祛风发汗,散寒。用于风湿痹痛 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 麸炒后:辛性减弱,缓和燥性,气变芳香,燥 湿健脾作用增强 二妙丸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 如椒术丸。
① 缓和辛燥之性,降低副作用② 扩大药用范 围
【炮制研究】 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为苍术醇、苍 术酮。 麸炒后,挥发油含量下降,刺激性下降。
【炮制方法】 1.党参 润透,切厚片,干燥。 2.米炒党参 中火加热至米冒烟(老黄色) 时,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呈黄色(米呈焦褐 色)。 每100kg党参片,用米20kg 3.蜜炙党参 取炼蜜与党参片拌匀闷透,用 文火炒至黄棕色,不粘手 每100kg党参片,用炼蜜20kg
药性缓和、扩大药用范围
【炮制研究】 挥发油含量降低1/3,刺激性下降,健胃 作用增强。 注意: 枳壳挥发油多在果皮中,瓤作为非药用部 位去除。
苍术 【来源】 干燥根茎。 【历史沿革】 唐代有米汁浸炒、醋煮的方法。 至宋代出现麸炒(《衍义》)
【炮制方法】 1.苍术 取原药材,水泡,润透,切厚片。 2.麸炒苍术 麸入热锅,中火加热至冒烟时 投入苍术片,炒至深黄色。 每100kg苍术片,用麦麸10kg。 3.焦苍术 取苍术片,用中火加热,炒至 焦褐色
【炮制方法】 1.枳壳 原药材软化切片、干燥、去瓤,成
黄白色、清香薄片
2.麸炒枳壳 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定量 麦麸,用中火加热,待烟起投入枳壳片,炒 至淡黄色、麸焦黑色。 每100kg枳壳片,用麦麸10kg。
【炮制作用】 枳壳生品:辛燥,偏于破气散结。 脘腹胀痛、瘀血积块疼痛-血腑逐瘀汤 麸炒枳壳:缓和其峻烈之性,偏于理气健 胃消食。 木香槟榔丸;宽肠枳壳汤。适宜年老体弱 而气滞者。
【炮制作用】 生斑蝥:外用攻毒蚀疮、治顽癣 米炒:通经,破癥散结。斑猫通经丸
①降毒、矫味 ②米作指示程度用
【炮制研究】
斑蝥素有升华性(840C),升华点为 110 0 C, 米炒时锅温 为128 0 C,适合斑蝥
素升华。 注意事项: ①火力不宜过大,否则易焦化 ②炒时应有通风及防毒工具 ③生药去头、足、翅后应及时洗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