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迦世系史》看王妃察必的二、三事——兼论忽必烈与八思巴间的一种认同

合集下载

萨迦世系史·八思巴生平

萨迦世系史·八思巴生平

作者: 萨迦·达钦阿美夏;陈庆英
出版物刊名: 西藏研究
页码: 112-136页
主题词: 八思巴;教法;忽必烈;吐蕃;僧人;佛法;噶当派;世系;法螺;佛陀
摘要: 八思巴是元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身份和经历都很特殊,对元代的政治、宗教和民族关系都有过重大影响。

汉文史籍中对他记载不多,又较零乱,使人们难以了解他的生平。

为了给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志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我们从德格木刻版《萨迦世系史》中选译了有关八思巴生平的部份,并据手头所有的资料加了一些注释。

该书作者为萨迦派高僧达钦阿美夏,成书于公元一二六九年,是综合以前几种《萨迦世系》写成的,因而比较完整详细。

惟该书作者系佛教僧人,文中宗教色彩较浓,历史事件亦偶有前后颠倒之处,请读者加以鉴别。

为便于查对,译文中将原书叶数在方括号内标出。

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浅谈忽必烈及其祖孙三代的宗教思想

浅谈忽必烈及其祖孙三代的宗教思想

浅谈忽必烈及其祖孙三代的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忽必烈;忙哥剌;阿难答;宗教思想论文摘要:忽必烈以八思巴为国师,对八思巴执弟子礼,以藏传佛教为国教,设立帝师制度,影响了整个元朝;安西王忙哥刺也信仰藏传佛教,受戒于国师叔父槊里吉察揭兀的重臣商挺也来到安西王府,安西王、王妃、世予、公主等都以“师事之”,由商挺提出,安西王出巨资于崆峒山修建宝庆寺;第二代安西王阿难答的思想是多元的,既有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有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忽必烈(1215-1294 ),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第四子,蒙哥汗的弟弟。

1232年,父亲拖雷逝世,丧父之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早年走向成熟。

他从青年时代就喜欢听别人讲述前代帝王的经历和业绩,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如窦默、姚枢、刘秉忠、史天泽、董文用等人。

这些著名文化人,不但为忽必烈灌输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帮助他了解中原汉地各方面的情况,而且成了忽必烈的重要幕僚,治理国家的诸多策略和思路都出自于这个幕僚班子。

同时,在宗教文化选择方面开始接触藏传佛教并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对元代及元代以后的藏传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忽必烈接受藏传佛教思想始于驻哗六盘山时期六盘山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前夜选定的行宫。

1227年正月,蒙古大军南渡黄河,接连攻占积石、临挑、河州、西宁之后,挥师进人宁夏南部固原。

德顺军(今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是成吉思汗进人宁夏南部的第一站。

闰五月,天已大热,成吉思汗驻夏于六盘山。

六盘山行宫的地位,从此奠定,了蒙哥、忽必烈等成吉思汗后人驻军六盘山并消夏的历史格局,也奠定了后来安西王府的历史地位。

蒙元攻灭南宋,经过窝阔台、蒙哥、忽必烈时期的经略,先后发动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前后历时40余年。

蒙哥即位后发动了历时7年的第二次蒙宋战争。

忽必烈平定吐蕃、亲征大理,是这次战争的第一阶段。

1252年夏,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为统帅,老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为副统帅,率大军远征大理国(今云南大理)。

察汗诺门罕述考

察汗诺门罕述考

察汗诺门罕述考王力【摘要】[摘要]察汗诺门罕是藏传佛教界影响较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也是藏区势力雄厚、地位显赫的政教合一领袖。

“察汗诺门罕”这个蒙古语的称谓,是二世察汗诺门罕时期由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所授予的;18世纪初,鼓动、支持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的高僧是当时塔尔寺的法台——堪布诺门罕,而不是德庆寺主持三世察汗诺门罕。

之后,察汗诺门罕所属部众被单独设旗,旗下属民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世俗首领捐献的蒙藏民众;自愿投奔察汗诺门罕或所建寺院的蒙藏民众;察汗诺门罕自己在蒙古部落中的所属民众,源自设旗之前的二世察汗诺门罕时期。

【期刊名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察汗诺门罕;活佛转世系统;称谓;属民察汗诺门罕是藏传佛教界影响较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也是藏区势力雄厚、地位显赫的政教合一领袖,曾被“全青海人皆奉伊为法师喇嘛”①。

学术界对于这位“位号在西藏达赖之下,并在漠北哲布尊丹巴之下,仅与后藏班禅相若比”②的活佛转世系统之研究,大都集中在历辈察汗诺门罕的生平传记方面③。

本文拟结合各种文献,对此研究中尚存争议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请方家指正。

一、察汗诺门罕称谓之由来察汗诺门罕系蒙古语,“察汗”意为“白色”,“诺门罕”意为“法王”。

藏语称之为“夏茸尕布”,汉语称之为“白佛”。

除此之外,因一世察汗诺门罕出生于西藏拉摩(今西藏达孜县拉摩)又被称为“拉摩活佛”,另因五世达赖喇嘛(实为1692年第巴桑结嘉措以五世达赖喇嘛名义所封)授予其封号而被称为“阿齐图诺门汗”④等。

上述各种称谓混杂于汉、藏、蒙等各种文献中,但实为同一活佛系统。

察汗诺门罕称谓的由来,在《夏茸尕布传》中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也是学术界存在严重分歧的问题之一。

(一)明皇帝册封说《夏茸尕布传》中记载:“明皇帝封他(一世察汗诺门罕)为阿噶白色转世活佛,并赐金印。

由于他对佛法及众生忠诚效力,获得了‘察汗诺门汗即夏茸孕布’的称号(即白色活佛之意)”⑤。

八思巴之城

八思巴之城

.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八思巴还划分了俗人民户和寺属民户,即藏语所说的“米德”和“拉德”。

“米德”是世俗领主所占有的农奴,除向领主承担劳役和贡赋外,还要向元朝负担必要的劳役和贡赋。

“拉德”是佛教寺院和宗教领袖所占有的农奴,依附于寺院和宗教领袖,世代纳赋,但却与寺院和僧侣一样,免除向国家承担的劳役赋税。

这些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村庄可能就是当年“米德”和“拉德”的后代,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见证了一个帝国由强盛到衰落的过程。

右边山坡上不断有废弃的古堡和寺院,也许这是当年的“千户”或者“万户”之所在,如今只能孤寂地躺在山坳里,他们的荣耀与故事都已经散落无考,消逝在茫茫的历史烟云之中。

驶近查乌藏绒大桥,远远看见萨迦县城在一片灰色的山坳里,在它的西面,奔波山下、仲曲河岸那座平川建筑就是萨迦寺了。

如今看到的萨迦寺通常指萨迦南寺,是1268年八思巴委托萨迦本钦(萨迦本钦是元朝时西藏萨迦地方政权的首席官员)释迦桑布主持兴建的,历时20多年才建成,当时萨迦派的势力正如日中天,可以集西藏乃至全国之力为己所用,据记载,一些汉族工匠参加了施工,所以整个建筑气势恢弘,高墙环绕,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是典型的藏式平川式寺庙建筑的代表。

高大的碉楼面向东方,厚重的城墙环绕一周,当年的护城河依稀可辨。

可能受元朝战事多的影响,建筑充分考虑了战争防御的需要,象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

围墙和碉楼皆涂着萨迦派特有的青、白、红三色,红色象征着聪明与智慧的文殊菩萨,白色象征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青色则象征着具有除恶降魔神力的金刚手菩萨,他们分别代表“智慧、慈悲、伏恶”等三种特质。

因有“三色成花”之说,所以萨迦派又称“花教”。

.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穿越花色的碉楼,仿佛一下子跌进历史之中,想象当年这里既是元朝帝国的宗教中心,也是西藏地区的行政中心,一定不会像现在这般落寞。

八思巴大师的人物介绍

八思巴大师的人物介绍

八思巴大师的人物介绍关于八思巴大师的人物介绍八思巴是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也被认为是达赖喇嘛的前世之一。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八思巴大师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八思巴的人物介绍蒙古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笼罩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蒙古族建立元朝时期,我国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宗教文化,为中国的宗教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提起藏传佛教,几乎人们脑海之中浮现的第一个人物形象便是八思巴大师。

那么八思巴大师究竟是一个的人,八思巴大师一生的经历又是如何,八思巴大师何以成为藏传佛教的代表人物?围绕着上述问题,一起去了解八思巴大师。

首先,从八思巴大师的基本信息切入去了解他。

八思巴大师的本名叫做罗古罗思监藏,八思巴是尊称,八思巴大师生于1235年,死于1280年,享年四十五岁。

八思巴的出生一直被藏族人民认为是一个神迹,毕竟八思巴出生之时,其父索南坚赞已达五十二岁的高龄,八思巴出生之后便表现出他不同寻常之处,用天赋异禀这四个字来形容八思巴可以说一点也不未过,三岁时便能够诵经、八岁便能向人讲经、十岁时便跟随着他的伯父萨迦班智达大师到凉州去与蒙古族进行谈判。

其次,从八思巴大师的一生重要经历去认识他。

八思巴大师一生的经历是光辉的,在萨迦班智达大师离世之后,八思巴便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

在蒙哥为大汗之时,忽必烈便与八思巴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直至忽必烈继承可汗之位后,八思巴更是被授予了蒙古国师、乃至蒙古帝师的称号。

最后,从八思巴大师的卓越成就去评价他。

其一、八思巴将藏传佛教的文化传至了蒙古族内,提升了藏教文化的高度,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佛教领袖;其二、八思巴应忽必烈请求,新创了“蒙古新字”。

八思巴的弟弟提到佛教文化,就自然会想到藏族萨迦派,同样在历代的萨迦派教主之中,最有名望者当属八思巴,可以说八思巴身上笼罩着无数的光环,甚至有人将八思巴形容成高僧转世,将八思巴的身世神化。

作为八思巴的弟弟,也并非是一位无名之辈,一定程度上,八思巴的弟弟对于藏族和蒙古族而言,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只是八思巴的光环效应太过于强大,以致于让八思巴弟弟的伟大事迹被淡化、被忽略、被遗忘。

《萨迦王朝》系列之七——撕裂的末日

《萨迦王朝》系列之七——撕裂的末日

《萨迦王朝》系列之七——撕裂的末日《萨迦王朝》系列前几章:八思巴的选择、忽必烈的阳谋、萨迦的盛世、日影之蚀、贡嘎桑布之乱(上)、贡嘎桑布之乱(下)、止贡寺之变撕裂的末日公元1280年,达玛巴拉成为了新的精神领袖。

作为八思巴忽必烈共同垂青的人选,他的身上显然承托着很多人的期望。

达玛巴拉出生于1268年,父亲是蒙元册封的第一任“白兰王”恰那多吉。

虽然,恰那多吉娶了一位蒙古公主,但这位蒙古公主并没有生育,达玛巴拉是由一位夏鲁派领主的女儿所生。

据说达玛巴拉出生后,长得十分可爱,夏鲁的万户担心他受到地震的伤害,专门在萨迦为他修建了一座辛康拉章(木头寝殿),并且派遣侍卫不离其左右。

从这点足以看出,当时萨迦派内部的斗争已经非常激烈,以至于夏鲁万户都需要出面为达玛巴拉悬挂标签。

当八思巴返回萨迦寺时,他已经将近九岁。

八思巴将他带在身边悉心培养,给他逐步传授了灌顶、教诫、经咒等仪轨,并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

为了这件事,八思巴甚至不惜与贡嘎桑布彻底决裂。

白兰王之印达玛巴拉13岁时,八思巴圆寂,由他承袭了萨迦寺的法座,并主持为八思巴办理后事,举行超度仪轨及兴建灵塔等活动。

次年,达玛巴拉便远赴大都觐见忽必烈,在忽必烈的授意下,他迎娶了蒙古宗王启必帖木儿(阔端的儿子)的女儿贝丹为妻。

但达玛巴拉的寿禄实在是太短了,公元1287年(藏历火猪年),他在返藏途中,途经康区朱倭(今四川甘孜炉霍县所辖)地方时,突然去世,年仅20岁。

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子嗣。

此后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萨迦寺的座主之位一直由非郎氏家族的高僧代管。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萨迦派还是要由郎氏家族的血脉后裔来主持。

虽然,达玛巴拉这一系绝嗣了,但他还有一个堂兄在世。

在大臣们的请求下,元成宗铁穆耳(忽必烈之孙、皇太子真金第三子)终于同意,将爷爷流放到杭州的达尼钦波桑波贝召回。

萨迦寺壁画当年这位郎氏家族的后裔,因为在贡嘎桑布的怂恿下和达玛巴拉争嫡,触怒了忽必烈。

《萨迦王朝》系列之六——止贡寺之变

《萨迦王朝》系列之六——止贡寺之变

《萨迦王朝》系列之六——⽌贡寺之变《萨迦王朝》系列前⼏章:⼋思巴的选择、忽必烈的阳谋、萨迦的盛世、⽇影之蚀、贡嘎桑布之乱(上)、贡嘎桑布之乱(下)《萨迦王朝》——⽌贡寺之变⽌贡噶举派⾃公元1179年创⽴以来,教法迅速弘传。

公元1215年,其创始⼈⽌贡巴· 仁钦贝曾发起过由55525名信徒组成的神⼭(冈仁波齐)修炼团赶赴阿⾥地区。

按照《直贡法嗣》的记载,当时⽌贡派已经拥有信徒多达14万⼈。

考虑到⼋思巴划分⼗三万户之时,整个西藏的⼈⼝尚不⾜⼀百万,如果其教派真有如此⼴泛信众基础的话,那⽌贡派真可以称为庞然⼤物。

也难怪当时有民谣唱到:“⼭皆⽌贡⼭,坝皆⽌贡坝。

”很多史料都记载着,⽌贡和萨迦之间,历史上便有宿怨。

但我⼀直不是⾮常相信,因为即便是在⽌贡派蓬勃向上的时期,其教派势⼒氛围也主要在前藏地区,⽽萨迦派却是⼀直在后藏地区深耕,这两个教派之间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利益冲突。

⽌贡巴· 仁钦贝塑像虽然⽌贡巴· 仁钦贝所组织的神⼭朝圣团声势之浩⼤,⾜以令⾝处后藏的萨迦派⼼惊,但⼈家⽌贡派是奔着阿⾥古格王朝去的。

阿⾥地区⼀直也不是萨迦派教法的势⼒范围,对于萨迦派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上的影响。

⽌贡派强⼤到甚⾄蒙古⼈都开始对他动⼼思的程度了,公元1240年,多达那波领蒙军进兵西藏,在旁多地⽅(林周县)和噶举派僧众发⽣了流⾎冲突,数百名僧⼈被杀。

不久,便抓捕了⽌贡派的⾏政⾸领贡巴释迦·仁钦。

⽌贡贡巴的地位有点像上⼀节介绍的萨迦本钦,是负责其教派俗事的⾸领。

多达那波的想法是以此逼迫⽌贡派和蒙古⼈合作,但被⽌贡京俄(⽌贡派的宗教领袖)婉拒,不过作为释放释迦·仁钦的筹码,⽌贡派向蒙古⼈表⽰了⾂服,他们向蒙古⼈献上了前藏地区,所有装有⽊门住户的名册[1]。

在与蒙古⼈的谈判中,⽌贡京俄向多达那波推荐了萨迦班智达。

⽌贡京俄的想法可能是将这个难题甩给萨班,让他来背这个和蒙古⼈合作的⿊锅。

萨迦班智达《三律仪差别论》研究

萨迦班智达《三律仪差别论》研究

呈现萨班此论的全貌和作者的主导思想,亦未能对此文本所涉相关问题、写作的原因、历史影响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第三,国外对此文本的研究起步较早。

美国藏学家贾得·道格拉斯罗敦等人早在二十多年前即致力于此文本的研究,目前已将此论著译为英文。

但对此文本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影响缺乏系统研究,没有以综观整个藏传佛教思想史的视野关照此文本。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本论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上篇文本解读与诠释,下篇文本翻译与注释。

上篇中,首先论述了萨迦班智达的生平、修学、建树以及《三律仪差别论》结构与表现形式,写作背景与目的。

其次,阐述文本主要内容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修持,厘清三律仪的相互关系,对萨班在此论著中所批判的对象与内容做辩明析理的理论分析和溯流探源的历史考察。

最后,通过分析文本的特点以及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对《三律仪差别论》做出整体、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下篇中,完整的翻译《三律仪差别论》的内容。

翻译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译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对文本的理解、诠释与评价是否准确。

此论著篇幅不长,然涉及面广、义理艰深。

故笔者将先对《三律仪差别论》的几种版本进行了简单校勘,排除了书写、印刷中的错漏,之后反复研读并初步进行翻译。

在此过程中还参考、比对、借鉴了英译本的内容。

对其中所涉佛教名相进行简单注释。

这部分内容与上篇前后呼应,使此项研究更为系统化、完整化。

本研究中使用了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以及解释学的视角与方法,力图对萨班此名著进行诠释、解读、还原与剖析。

四、创新之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1、本论文通过对萨班《三律仪差别论》的研究以及对相关史实的考证,指当时藏传佛教中引起很大反响,甚至引来批评非议之声。

像萨班这样闻名当时藏、印佛教界的大学者,每撰~论皆应运筹帷幄、深思熟虑然为何有此诸多争议之作?作为一个极具智慧、享誉藏地的大学者,写作此论绝非一时兴起、无的放矢,必有独具匠心的用意。

故萨班写作此书的动机与目的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八思巴与萨迦光辉岁月

八思巴与萨迦光辉岁月

八思巴与萨迦光辉岁月公元1244年,63岁的萨迦派掌门人萨班将教派事务安排妥当之后,决定动身离开西藏,面见蒙古帝国王子阔端。

一路上都有各教派的首领人物厚礼款待,他们希望萨班此去能在宗教方面对自己加以护持。

历经数世纪的分裂战乱,集体笃信佛教的西藏人民,不再希望与武力有缘。

跟随萨班一起上路的,还有他两个年幼的侄子。

他们分别是10岁的八思巴和6岁的多吉。

伯侄3人必须面对的,绝不仅仅是艰辛未知的漫漫旅途……一场征服忽必烈的密宗斗法公元1253年,蒙古上都王宫。

一场精彩的斗法正在进行。

忽必烈率众臣屏息观看,不时激出一身冷汗,或爆出一阵喝彩。

高僧噶玛拔希悬浮在空中,轻松地做着高难度的瑜伽动作,又突然从殿中一块巨大岩石悄然穿过。

当他安然无恙地向忽必烈君臣行礼谢幕后,众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闭目养神的上师八思巴。

还不到19岁的八思巴不紧不慢起身,在大殿中央坐定,全身倏地断成5截,5段肢体分别变幻成5尊佛像。

正当众人看得目瞪口呆之际,几尊佛像又复原变成八思巴等身神像,尔后还原成他原来的模样。

噶玛拔希一语不发,径直到忽必烈跟前告辞离去。

一山难容二虎,忽必烈留不住他,只得任他云游传教,并于几年后投奔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大汗。

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封一直随侍左右的八思巴为国师,掌管天下释教。

萨迦派遂成为西藏居统治地位的首席教派,法王八思巴及其萨迦王朝的光辉岁月就此展开。

萨班为西藏赢得蒙古人的尊重多年前,蒙古人的弯刀在亚洲腹地所向无敌,却对神秘的雪域高原心怀敬畏,试图用非常规手段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边地西藏,僧伽以噶当派最大,最讲脸面的是达隆的法主,最有声望的是止贡派的京俄,最精通教法的是萨迦班智达,从他们中迎请哪一位,请颁明令。

”阔端面前摆着一份关于西藏各大教派的调查报告。

看得出来,负责征服西藏的将军多尔达赤是位粗中有细的好部下,不然他不可能对那些佛教派别了如指掌。

很快,蒙古王子给部下回了这样一封信:“今世间的力量和威望没有能超过成吉思汗的,对来世有益的是教法,这最为紧要,因此应迎请萨迦班智达。

环保皇后察必古人稳定物价有招

环保皇后察必古人稳定物价有招

环保皇后察必/古人稳定物价有招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08期环保皇后察必文/段战江察必,弘吉剌氏,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

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同时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

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

察必是一位简约而不简单的“环保专家”,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

这位皇后出自弘吉剌部,是地地道道蒙古大草原哺育的姑娘。

她最大的美德便是继承了草原人民勤劳朴实的优点,勤俭为本,非常懂得过日子。

她后来当了皇后,这个优点依然完美地保留了下来。

据传在她所居住的王宫丹墀前,她曾亲手栽种了一株从成吉思汗故地带回的青草,名为“誓俭草”,以此告诫皇宫子孙不要忘旧,要保持过去节俭淳朴的风尚。

《元史·后妃传》里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一次皇后派人去国库里支取丝帛表里各一匹,忽必烈知道了,便责备皇后道:“这是军国所需,不是私人库房,你怎么能去支取呢?”当然,忽必烈只是和皇后开个善意的玩笑罢了。

朴实的察必皇后却当了真,回到后宫,竟亲自率领宫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废物回收利用”环保活动,大力提倡“节约型”皇宫新生活。

她让宫女收集用旧用坏的弓弦,继而煮之练之,织成绸帛,然后做成衣服,竟然非常坚韧密实。

当然,这样的衣服估计可以给前线的军士做轻型“防弹衣”了。

察必皇后亲煮宫弦、自织丝帛的壮举,被朝臣传为佳话。

当朝国母大胆的创意和勤俭持“家”的举动使众人彻底折服,并被史官认真地记录在皇后的传记中。

一百多年后,明太祖的皇后马氏听说前朝有此轶事,以为贤德,于是效仿察必皇后,在宫中亲自织布纺纱,也被传为美谈。

这样一件小事,被史官细细记录,并有朝臣赞扬,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察必皇后对废物利用的积极性。

于是,她一天到晚在宫里四处奔走,东翻西拣,寻找可回收再用的废弃物。

有一日,她来到专为皇宫造酒的宣徽院,竟在库房里发现许多旧的羊臑皮,被搁置了好多年。

《瓦萨甫史·成吉思汗纪》节选译注

《瓦萨甫史·成吉思汗纪》节选译注


G dw g r an r f e /ig/ ^ zc an , prem ier
fo 过 r C A empe rew rde san cie /w A go /s
t o ar
P res ,
a ri s

h ezl aveu ve J o mbe r t ,
1 7 1 0 . Penelo pe
些史 料虽然 提 到不少部 落 、 氏 族 的 名 号 及早 期蒙 古历史 人 物的 名 字 , 但其 线 索其 实是 模 糊
不 清 的 。
清乾 隆年 以 后 , 随着与 上述《 太 祖纪 》有 着 同 源关 系 , 但 明 初史 臣 在修《 元 史 》 过程 中 未

使用
的《
圣武



与 》
儿 等三部联 姻 , 成吉 思汗 与 晃豁 壇部通 天巫 帖 卜 ? 腾格 理 之间 政 治纠 葛 , 札 撒及 以札 撒 惩
戒合撒儿 , 成吉 思汗所 创 疆 域构 成 。
其 内 容 并 非 全部 沿 袭 《 世 界 征 服者 传 》 而 有 其 独 特 ,
记 载 。
关键 词 :
瓦萨
甫史
;言 及 ຫໍສະໝຸດ 《 瓦撒 甫史 》 的基 本情况 , 在多 桑 书 与 苏俄 学 者 巴 托尔 德 的 《 蒙 古入 侵 时 期 的 突 厥 斯 坦 》
中 已 有 介 绍 , 唯 国 内 既 往为学界 使 用 的 主要 是 当 年 邵循 正 先生 从 国 外携 归 的其 书 第 一 卷 哈
M T D t h ean t ient
ogu ls a nd
a r ta rs , Lo nd o n J . :

【doc】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

【doc】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

【doc】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第3O卷第6期V01.30No.6西藏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ournalOfTibetNationalitiesInstitute(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2009年11月NOV.20o9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马玉臣(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见证汉,藏两族历史友谊的"唐蕃会盟碑",至今已存一千一百多年,但碑刻的铭文已缺失严重,无法识读.清代地方志中保存了两份"唐蕃会盟碑"文本,是时人据碑刻西面右半部分盟约的汉文而录.这两份文本虽有缺陷,但对解读今天弥漫不清的碑文仍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中国民族史和边疆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关键词:《唐蕃会盟碑》;清代地方志;价值中图分类号:K87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09)06—0034—03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唐与吐蕃会盟于长安,次年又会盟于逻些(今拉萨市),三年树立了见证双方会盟和友谊的"唐蕃会盟碑".此碑四面皆有铭文,汉藏文并存,其中西面右半部分是盟约的汉文部分.多少年来,这块国宝级的碑刻,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尤以王尧《唐蕃会盟碑疏释》(以下简称"王文")和美国学者李方桂,柯蔚南着,王启龙译《唐蕃会盟碑研究——李方桂,柯蔚南 (古代西藏碑文研究)摘译之二》(以下简称"李文") 为代表.[1]毫无疑问,依据现存盟约的石质文本及其拓片进行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石质碑刻传世一千一百多年,铭文字迹模糊不清,不少字甚至已经缺失,根本无法识读,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笔者从清人黄廷桂等监修,张了极大的困难.最近晋生等编撰的《四川通志》卷二一《西藏》圜与清人和坤等奉敕撰的《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四一三《西藏?古迹》【3n,《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4J孵中,惊奇地发现了3份《唐蕃会盟碑》的纸质汉文文本,其中后两份几乎完全相同,实则是两份不尽相同的文本.对照今人的研究, 保存于清代地方志中这两份文本,只是现存碑刻西面右半部分盟约的汉文部分内容.它们也是根据当时碑刻的铭文而录,只是做了增损.二百多年前的碑刻铭文,比现在显然会更清晰,会有助于对同源自一块碑刻的清代和今天文本的解读.可惜的是, 今天研究者多忽略了这一点.兹将两份保存于清代方志中的文本照录如下,并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了校补和断句,希望给研究者能有所参照. 一,《附唐(德宗)[穆宗]嘲御裂西藏碑文唐文武孝德皇帝(撰)[与]蕃(神翌)[望神赞普舅甥二主,商社稷如一,(统)[结]立(太) (大][】0】和盟约,永燕渝替,神人皆以恙知,世世代代使其稻擞.是以盟文(即日)[筋目]【"]口口口口fl2】之口口f13】.文武孝德皇帝舆大蕃(神里)(里神][赞普,绮之黎?赞陛下,二里舅甥,6l哲鸿被,皖世逢之屯亨,悯生囊之鳖炭【l8】,其燕内外?.商谶叶同,耪令蓠姓安口【泰】,口[所](恩)[思]如一,成(又) [久]口[远]大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燕羲.[今]二圆所守兄管封疆,口口[以东】属大唐国界[281,其界以西方是大蕃境土.[29】彼此不毅敝,不皋兵革,不相侵谋口口『封镜it3".或有猜阻,(挺)[捉]生同事蓖,给以衣粗放踞.口,吟社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舅甥相安之羲不朽.t353 [收稿日期】2009—07—06 [作者简介]马玉臣(1972一),男,河南卢氏人,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34——马玉臣: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每须通傅,彼此相倚,一(任)[往3t373口口口口口口口【38]路,蕃漠臣以将罩口口口【谷交马】.其绥(氏)[戎]栅已柬大唐祗臆,清水豚(以)(已] 西大蕃供虑.[须合]舅甥貌近之(後)[檀]【43】,使其雨界烟麈不埸,口口口口f罔闻寇盗]】之名,须氅恐之患.口人情口,绑口【土]俱安,如斯桀柴之口[勰】恩,莴代或有口美之聱[49J,犏於日月所照矣. 蕃於蕃团受安,漠亦漠园受桀,兹乃合其大柴耳!口[sc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私『5lI易.然三寅及褚臀, 蓝日月星辰,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约口口於陈刑之此大口口口.[5惝不依此誓,蕃漠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破盟者来其殃祸也.嗍须口口口口口,盎【耨谋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漠君臣蓝稽 (古)[告][立誓,周细文.口口口口口口口口.[58】按,对照"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不难发现《四川I通志》卷二一《西葳》幸存文字虽已残零不整, 文字脱落较为严重,但也是据原碑刻或拓片而录, 仍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一,《唐蕃会盟碑》至迟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修《四川通志》时已经剥蚀残缺.既然清朝前期《唐蕃会盟碑》已经剥蚀残,200年后的今天碑文则更加剥落,字迹当缺,那么更模糊不清,这从"李文"所录碑文可以得到明证. 据我们统计,"李文"所录碑文有43个字因各种原因无法识读,只好"口"表示.另有9个字脱落,由作者据文义或其他文本增补,标之以"口".应该说, "李文"所录碑文是符合实际的,而"王文"所录碑文没有显示碑刻字迹弥漫,文字脱落情况,以完整文字面世,恐怕掺杂了个人的推理,是不太合乎史料传播规律的.《四川通志》所保存的碑文,虽已经残零不整,既反映了当时碑刻的现状,也可反映清代人在识读碑文的水平.在同出一源的某些字上,时间在前的碑文应当比晚出的要清晰,易识.如,"彼此相倚","王文"所录碑文作"彼此驿骑",而"李文" 作"彼此相骑",三者略异.对比之下,"彼此驿骑"恐怕不准确.再如,"二圆所守兄管封疆","王文"所录碑文作"本界",而"李文"阙佚.对照前后文,"封疆" 二字似乎更符合唐人文体.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兹表明《四川通志》所录文字虽不及现幸存碑刻文物, 文献大,仍有一定历史文献价值的,不能一概漠视. 之.其二,清人也十分重视与西藏的关系.见证汉藏友谊的《唐蕃会盟碑》,不仅为唐人所正视,也为清代人所珍.翻阅《四川通志》不难发现,这块碑刻是唯一收录的前朝碑刻.我们知道,西藏的碑刻远远不止这一块,美国学者李方桂,柯蔚南着有《古代西藏碑文研究》一书,对西藏的传世碑刻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中不少是清以前的.在清人看来,见证汉藏友谊的《唐蕃会盟碑》一旦收入史书中,为石刻提供了又一文本,如果石刻后世风蚀或破坏,那么录入方志的碑文依然可以佐证汉藏那一段友好的历史.清人的这种意识在今天同样是值得肯定的.二,《唐碑》口噼一26987)在衔之伊克招庸大朗右.上刻畏度初唐舆吐蕃?盟之文,至今碑猫完好.其文日: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大蕃壁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藩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渝替,神人俱以之,世世代代使其稻赞.是以勒石流傅之于後也. 文武孝德皇帝舆里神赞普二里,溶哲洪被, 皖久永之化,垂矜愍之情,恩覆蓝内外.商谶协同,令莴姓安泰,施恩如一,成久速大治之绩.兹者同心以申郑好之羲,共成厥美.今漠番二园所守兄管封疆,洮,岷之柬靥大唐圆界,其塞之西盎是大蕃地土.彼此不羯被敝,不犟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稹)[猜]阻,捉生同事,给以衣粮放蹄.令社稷山川攫,各敬人神. 然舅甥相好之羲,苦鞋每需通傅,彼此相倚.二团常相往来,雨路所遣唐差(番)[蕃]使,监于将罩谷交属.其洮,岷之束大唐供虑,清水骡以西大 (番)[蕃]供鹰.须(令)(合]舅甥貌近之褴,使其雨界堙麈不拐,同固颂德之名,永麓恐之虑.行人撤侑,绑土俱安,监相攫之犯,垂恩蓠代,则稻美之聱遍于日月所照矣.蕃于蕃圆受安,漠亦漠圆受桀,各依此盟誓,永不移易.富三寅及褚臀,日月星辰之下,刑牲毅誓.如有不依此言,背约破盟者,受其殃祸也.蕃漠君臣蓝稽首告立,周细文.二君之德,蓠载稻拐,内外蒙庥,人民咸颂矣.按,《萏唐啻》:畏度元年九月,吐蕃遣使莆盟, 斡之.乃命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到元鼎充西番?盟使, 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到师老副,元鼎等舆论衲耀同赴吐蕃(木)[本]嘲圆就盟.此碑即富睛所置也. 上述引文,出自于《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四一三《西藏-古迹》.而《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又据此全文抄录,只是个别文字略异. 《钦定大清一统志》,始修于雍正即位之初,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年).《嘉庆重修一统志》,始修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所辑资料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断,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后者在体例,内容上与前者多有一致之处.所录"唐碑"即是如此. 按,两部清《一统志》所载"唐碑",就是着名的《唐蕃会盟碑》.比照"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一统志》所载"唐碑"文字完整,语义通畅,但与碑文字句出入很大,显然不是完全照录碑文,而是清人在碑刻拓本的基础上作了增损连缀,使其字句完整, 语义通联.清《一统志》所载"唐碑"虽不是照录原碑刻,但一35—西藏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据原碑刻拓本而增损连缀而成,仍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如,唐朝皇帝与吐蕃赞普的"舅甥"关系,在 "唐碑"中出现3次,这与《唐蕃会盟碑》碑文是完全一致的.再如,唐与吐蕃的边界问题,现存《唐蕃会盟碑》碑文已经残缺,无法断辩."王文"所录碑文仅记作:"以东属大唐圆界,其界以西盎是大蕃境土", 而不详分界线.而清《一统志》所载"唐碑"则予以特,岷之束属大唐圆界,其塞之西盎是大别说明,"洮蕃地口【土】''.洮河,岷山是唐与吐蕃的边界线.这对研究唐与吐蕃的边界问题是即有价值的. 由于《唐蕃会盟碑》至今仍在,作为文物,其价值连城.作为文献,它是最原始的.但遗憾的是它已剥蚀,不少字迹已经模糊甚至完全脱落.今人或摩挲贞石,或拓本拍录,努力可贵,然终不得完整碑文.清人于200年前抄录碑文,载之史册,是有一定远见和价值的.从文献,文物流传的规律看,时间越晚,破坏越严重.尽管,清人未必比今人水平高,态度认真,但至少他们见到的碑刻要比现在要完整清晰.因此,抄录于方志中的碑文仍有一定价值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副本和参考.[注释及参考文献】【11分别载《历史研究))1980年4期,第93—108页;《西藏民族学院))2006年6期,第14,2l页.两文对目前研究现状均有总结.另外,张政娘《跋唐蕃会盟碑》,原栽《文物》 1959年第7期,又载《张政娘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74,381页.[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60册)【M】.厶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以下同,略.[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3册)[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以下同,略.[4]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26986,26987页. 【5]'.德宗",据下文"文武孝德皇帝",当作"穆宗".按,唐德宗李适,公元780,805年在位.而唐穆宗李恒.公元821,824 在位,唯一年号为"长庆",死后尊为"文武孝德皇帝".先皇帝德宗不可能为后皇帝穆宗"御裂"碑文,故《四川通志》所载误.[6】以下碑文见:《四川通志》卷二一《西藏》,第560册,第 207,208页.[7]"撰"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3作"与"字. 【8]''神里",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皇神". 下文同.[9]''统"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结"字. 【1O]"太"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当作"大"字. 【11】''即日",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当作"筛日"字. [12】原注日"四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一"题" 字.二者异,当考.按,原注日"闼四字",今以"口口口口"示之.下文同此,不一一出注.[13】原注月"硝二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於碑也" 三字.二者略异,当考.【14]"赞"字,原脱,据"王文"所录碑文与前后文补. [15]''大蕃(神墅)(墅神][赞】琦之黎"八字,"李文"所录碑文一36一作缺丸字处理,并补作"赞陛下二翌舅甥睿哲"丸字.据本文本与"王文"所录碑文,"李文"当误.而"绮之黎"三字,"王文"作"口口猎".二者异当考.【16]"睿"字,"李文"所录碑文同."王文"所录碑文误作"溶"字.[17]''世逞","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均作"今永".二者异, 当考.[18]"悯生霞之空炭",与前文"晚世逞之屯亨"对称.而"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均作"衿悯之情".[19]"其无内外","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均作"恩覆其无内外".【20]原注曰"朗二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当作"泰所"二字.兹据补之.f21]"恩"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思" 字.[22]"又"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久" 字.[23]原注日"阴一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3 作"远"字.[24]原注日"阴十八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喜, 再续慈亲之情,重申临好之义.为此大好矣!"但与下文"燕羲"二字无法衔接.【25]"今"字,原阙.兹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补. [26]''封疆","王文"所录碑文作"本界",而"李文"阙. 【27]原注曰"明二字","王文"所录碑文与下文"以西",当作 "以东",兹补之.[28]"界"字,"王文"所录碑文作"境"字.二者略异,当考. 【29]"其界以西方是大蕃境土","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 "已西蛊是大蕃境土".【30]"投敲","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寇敲". 【31]原注日"阴二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当作"封镜"二字.兹补之.[32]"挺"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3作"捉"字.【33]按,《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土蕃下》(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5265页)有盟文节文,日:"蕃,汉雨邦.各守见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讨,不得相为寇雠,不得侵谋境土.若有所疑,或要捉生问事,便给衣桎放遇."与此段碑文出入很大,当引起用者注意.[34]原注日"阴十一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共十字.【35]"舅甥相安之羲不朽","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舅甥相好之羲善谊".【36]"彼此相倚","王文"所录碑文作"彼此驿骑",而"李文" 作"彼此相骑".三者略异.[37]"任"字,据"王文"所录碑文,当作"往"字.而"李文"此处阙.[38】原注日"明七字","王文"所录碑文作"一来悉遵曩昔旧" 七字.而"李文"此处亦阙七字.[39】原注日"阴三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当作"谷交马"三字.据此补之.[4o]"氏"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戎"字. [41]''以"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前文"已东","-3作 "已"字.(下转41页) 刘青松:从《萨迦世系史》看王妃察必的二,三事——兼论忽必烈与八思巴间的一种认同僧人自然也与忽必烈讲过佛法.[3】郝经.《班师议》[M】.UL~))g---z--?按照《贤者喜宴》第888页记载,噶玛拔希与忽必烈会见是在他52岁的兔年,即1255年,因此他们应该是在忽必烈远征大理后北返的途中相会.转引陈庆英《帝师八思巴传》,,第63页.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月?灌顶,佛教密宗仪式,源于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取四大海之水灌于头顶表示祝福之仪式.关于佛教灌顶的分类解说, 以及察必所受灌顶之情,见《元朝帝师八思巴》【M].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14,《后妃传》,中华书局.关于察必在蒙哥汗圆寂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中的作用,见拉施特《史集》第二卷的《成吉思汗之子托雷汗之子》必烈合罕记》转引陈庆英《帝师八思巴传》【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月.[参考文献】-z-.西藏历史问题研究[A].《西藏通史》专题研究丛刊(3) 【1]~【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14《后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4]阿旺?贡噶索南着,陈庆英,周润年等译.萨迦世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4]萧蒂岩,节录注释:《元明汉族史笔下的八思巴》【J],西藏研究,1983(1).【5】陈庆英.帝师八思巴传[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6】Pettish,"CentralTibetandtheMongols",P,15.转引王启龙《八思巴生平与彰所知论对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7]迭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8】《萨迦五祖全集》,第15函,第385页,德格木刻版[A].陈庆英.元朝帝师八思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9】陈庆英.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新年吉祥祝词[.『].西藏研究.1987(2).[1O]f~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审稿孙林][校对梁成秀】(上接36页)『42]"须合"二字原文本无,兹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补. 『43]"後"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植" 字.『44]原注日"阴四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当作"罔闻寇盗"四字.据此补之.f45】''须"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後"字. 『461"口人情口"."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俱作"封人撤备". 『47]原注日"阴一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当作"土" 三字.据此补之.[48】原注日"闻一字","王文"所录碑文不阙,而"李文"则阙. 『49]"莴代或有口美之辇","王文"所录碑文作"垂于万代,称美之声".而"李文"则阙之.『50]原注日"阙一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不阙. 『51]"私"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俱作"移"字. fs2]"韭"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作"皇"字.二者异,当考.『53]"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约口口於昧刑之此大口口口","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俱作:"请为知证,如此盟约, 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54]''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破盟者来其殃祸也","王文"所录碑文作:"君臣任何一方,先为祸也."而"李文"所录碑文作: "[君臣]口口口口口口祸也."『55]"仍须口口口口口","王文"所录碑文作"仍须仇报",而 "李文"所录碑文作"仍须雠口".f56l"盎"字,"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俱作"及"字. f57]"亚"字,据"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告" 字.『58]"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俱作: "二君之验,证以官印,登坛之臣,亲署姓名,口口如斯誓文, 藏于玉府焉."[59]《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四一三《西藏?古迹》,第483册, 第570~571页.又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26986—26987页. 【60】《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四一三《西藏?古迹》所栽"洪"字,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与"王文","李文" 所录碑文俱作"鸿"字.f61]"稽"字,《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四一三《西藏?古迹》,《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所载同.据"王文", "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猜"字.[62]"番"字,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 "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蕃"字.[63】''番"字,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 "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蕃"字.『64]"令"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同,据 "王文","李文"所录碑文与文义,当作"合"字.[65]"木"字,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八《西藏?古迹》与文义,当作"本"字.【66】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审稿孙林】[校对梁成秀】一41—。

《怒晴湘西》八思巴文符牌历史上确有其人

《怒晴湘西》八思巴文符牌历史上确有其人

《怒晴湘西》八思巴文符牌历史上确有其人电视剧《怒晴湘西》这部影视剧改编自天下霸唱的小说《鬼吹灯之怒晴湘西》,讲述的是陈玉楼、鹧鸪哨等人盗墓的传奇经历。

,其中罗老歪就拿着一个叫八思巴文虎头圆符牌的宝贝请动了陈玉楼,从而引出瓶山之行。

这八思巴文符牌确实是宝贝,全世界仅存五块,用于元朝皇帝传递信息,上刻有“长生天气力里,皇帝圣旨,不从者死罪”几个大字。

这几个字并非用汉语写成,而是八思巴文。

八思巴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

八思巴一直追随忽必烈,两人共同经历了与忽必烈弟弟阿里不哥的夺位大战以及建立元朝的过程。

1260年12月,在与阿里不哥的战争初步取得胜利后,忽必烈返回燕京(现北京),任命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让八思巴统领释教,八思巴由此有了全国佛教领袖的地位。

那么这个八思巴是谁呢?他是如何创造文字的呢?一,会见忽必烈唐朝时,乌斯藏在吐蕃控制之下。

但是在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乌斯藏进入列强纷争时代。

400多年间,这里一直都处于宗教和世俗争权夺势的局面,等到蒙古大军打过来的时候依然如此。

公元1239年,窝阔台次子阔端率领蒙古大军进驻凉州。

乌思藏地区(即西藏),这块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的高原之地暴露在蒙古铁骑之下。

面对蒙古人,乌斯藏的一个宗教势力出马了,这就是萨迦派。

萨迦派是存在于乌斯藏200多年的一大宗教派别,在乌斯藏众多宗教中颇有影响力,萨迦派第四祖萨迦班智达被推举为代表赴凉州和阔端谈判,一起跟随前去的就有其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两兄弟。

此时的八思巴不过13岁,但极其聪慧,“七岁演法……灵通三藏”,得到了阔端的另眼相看。

他对八思巴兄弟“尤为关切”,另眼相待。

这次凉州会谈让八思巴受益终生,他近距离接触蒙古人,为日后和忽必烈的交往打下基础。

凉州会谈后,乌斯藏归顺蒙古,萨迦派也成为蒙古人的座上宾。

公元1251年,萨迦班智达去世,年仅17岁的八思巴成为萨迦派教主。

浅谈元朝丞相桑哥的族属问题

浅谈元朝丞相桑哥的族属问题

192作者简介:旦正措(1993— ),女,藏族,青海同仁人。

主要研究方向:藏族古代史。

桑哥是畏兀儿人的这一观点最早来自于《史集》:“在他死后,丞相之职转归了一位名叫桑哥的畏兀儿人。

”关于桑哥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有些史料中说桑哥是西域人并没有错,但认为西域人就是畏兀儿人是不确切的。

”根据这句话,拉施特可能并没有明确说明桑哥是畏兀儿人,这儿说的有些史料应该指的就是《史集》。

因为目前跟桑哥族属有关较早的史料只有《史集》和《汉藏史集》,而且这两本对于桑哥的族属问题各抒己见。

但是在《史集》汉译版里面翻译为畏兀儿人,正因为看不懂波斯文,所以不知拉施特到底把桑哥被认为是畏兀儿人或者是西域人。

但这只是作为一个历史初学者想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而有感而发的猜想而已。

图1 元朝军队一、证明桑哥为噶玛洛部后裔桑哥是噶玛洛后裔这个观点最早来自于《汉藏史集》:“薛禅皇帝之时,有大臣名桑哥者,系出身于噶玛洛部落的青年。

”该书中明确记载桑哥为噶玛洛人。

在《安多政教史》中记载到:“噶玛洛,当年赤松德赞时期……以后这九骁将们的后裔逐被称为噶玛洛部。

时间一久,这个噶玛洛部逐渐发展成为许多从事牧业的藏族,据说忽必烈的丞相桑哥也是噶玛洛人。

”我们把噶玛洛为突破口来研究桑哥的族属问题。

对于噶玛洛名称的由来在藏文史书中记载到;“为了请五尊北海儿神为桑耶寺护法摧毁了巴达霍尔的禅院……此处所说的巴达霍尔地区,是距甘州不远的裕谷地方……多麦南北各地人民,好多都是吐蕃法王派来驻防唐蕃边界的部队之后裔。

”分析以上对噶玛洛的记载,发现噶玛洛跟以下的这几个问题及其相关。

第一点是噶玛洛的祖先跟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为了迎请北海儿神为桑耶寺护法而发生的军事活动的部队后裔有关;第二点是摧毁巴达霍尔禅院的部队跟吐蕃九名勇士有关联;第三点是吐蕃时期的霍尔指的就是畏兀儿人。

和桑哥族属有关的噶玛洛和畏兀儿人都和以上的几点息息相关。

所以弄清楚以上的问题才能解决桑哥的族属问题。

先了解一下摧毁巴达霍尔的部队跟吐蕃九名勇士,《贤者喜宴》中如有下记载;“所谓三勇部……征服了突厥。

改署文书———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

改署文书———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

SECRETARY’S COMPANION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乘间谋继大统,成后及丞相阿忽台、诸王迷里帖木儿皆阴为之助。

时武宗犹在北边,太后及仁宗亦在怀孟未至。

适武宗遣脱脱计事京师,丞相哈刺哈孙令急还报武宗,而成后已密谕通政使只儿哈郎止其驿马。

阿沙不花知事急,与同知通政院事察乃谋,作先日署文书给马去。

只儿哈郎闻脱脱已去,方诘问吏,阅案牍乃止。

(《元史·阿沙不花传》,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3298页)忽必烈灭宋以后的一二十年,是元朝的盛世。

忽必烈死后,其孙子成宗即位,大体上还能维持忽必烈的事业。

成宗死后,帝位的争夺一直延续了二三十年,其间不但换了九个皇帝而且新皇帝继位之前,几乎都要演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或军事斗争。

成宗死后的皇位之争,就是海山兄弟和成宗皇后两派经过激烈角逐才见分晓的。

有趣的是,在这次皇位争夺战中,海山兄弟最终能够胜出,和他们的亲信康里脱脱见机行事,私下买通通政院官员取得关文札牒(通关文书),及时向海山兄弟通风报信大有关系。

说海山兄弟是通过走后门才当上皇帝的,一点都不为过。

海山兄弟是真金的嫡孙,他们的父亲是真金次子答刺麻八刺。

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依汉制册立真金为皇太子。

十二年后真金去世,再没有立太子。

忽必烈死后,嗣位的是真金幼子铁穆耳即元成宗。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初八,成宗病故。

由于成宗没有嫡嗣,生前又没有明确法定继承人,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随即爆发。

按照蒙古旧俗,元成宗的侄子海山兄弟不仅最有可能继承皇位,而且海山长年总兵北边,在与西北藩王的几次硬仗中战功卓著,颇得在漠北打过仗的诸王将领的拥护;海山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则雅重儒术,从成宗朝开始就在身边聚集了一批汉人士大夫和倾心汉文化的蒙古、色目侍臣,被中原和南方汉族士人看成振兴文运的希望所在。

可是,成宗晚年疾病缠身,朝政多决于卜鲁罕皇后。

这是一个极不安分并且很有野心的女人。

她对海山兄弟染指皇位早存戒备,故意在海山兄弟通往皇位之路上设置重重障碍。

揭秘忽必烈和察必是什么关系察必的故事

揭秘忽必烈和察必是什么关系察必的故事

揭秘忽必烈和察必是什么关系察必的故事忽必烈与察必的婚姻一开始是政治婚姻。

察必的父亲是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将。

黄金家族为了笼络人心与之联姻。

但是察必的魅力很快就征服了忽必烈。

察必不仅是元宫中地位最高的女人,也是最受皇帝宠爱的女人。

察必事事以忽必烈为重,以淡泊之姿赢得了丈夫的尊重。

网络配图忽必烈与察必的关系如何察必生命中共发生了两件足以影响元朝的大事。

忽必烈是一个打仗天才,他的势力很快就引起了他哥哥也就是蒙古大汗的忌惮。

忽必烈为了避嫌,把察必和子女送到汗廷当人质。

察必在这过程中没有半点异议,下定决心与丈夫共患难。

这件事让忽必烈察必真正成为了生死与共的爱人。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察必的另一个明举在忽必烈继承汗位时当机立断。

当时蒙古大汗去世,幼弟阿里不哥也对汗位虎视眈眈。

而忽必烈还在前线攻打中原,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察必给忽必烈送去了政治密报,忽必烈最终下定决心回京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最终忽必烈成就大汗,为他日后统一中国奠下基础。

察必在忽必烈继承汗位的事件上,不管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察必也经常劝诫忽必烈。

一次,有官员奏请将京城郊外的农田划为牧场,得到了忽必烈的允许,皇后想要劝阻。

一次,刘秉忠拜见忽必烈,察必也正好在身边。

皇后故意指责这个汉臣为什么不劝阻皇帝划农田为牧场。

忽必烈听到察必的话后默不作声,最后牧场的事不了了之。

察必的故事察必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其中有一则关于她改制衣帽的趣闻。

蒙古帽本来是没有帽檐的,忽必烈常常会觉得阳光刺眼。

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察必。

察必兰心蕙质,聪明机智,想到在蒙古帽边缘加上前檐。

忽必烈很喜欢这种样式的帽子,自此之后就成为了蒙古帽的定式。

察必还为丈夫缝制了一件衣服。

它没有前襟,没有领口,也没有袖口。

后长前短,非常便于骑马射箭。

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很快大都就开始流行起来。

察必也经常会劝谏忽必烈。

元朝灭亡宋朝,忽必烈在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典礼。

大家都非常高兴,只有察必闷闷不乐。

浅谈八思巴的历史功绩——论世俗事务方面

浅谈八思巴的历史功绩——论世俗事务方面

作者: 拉毛草;环措姐
作者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天府新论
页码: 309-310页
主题词: 蒙古;吐蕃;藏传佛教
摘要:八思巴不仅是藏传佛教界的一代宗师,也是继松赞干布之后一位伟大藏族政治家。

八思巴以他的博学多才赢得了的蒙古皇室的信赖和尊敬,也是通过他的积极努力使元朝接受了藏传佛教,使藏传佛教真真地走出了自己的文化圈,成为蒙古人民的精神支柱,而他和忽必烈大汗开创的皇室与西藏佛教领袖合作的政教治关系格局,也延续到了以后的明清两朝近七百多年。

《萨迦王朝》系列之四——“日影之蚀”

《萨迦王朝》系列之四——“日影之蚀”

《萨迦王朝》系列之四——“日影之蚀”萨迦王朝4、日影之蚀八思巴回藏三年期间,几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

在此期间,他划分米德、拉德;规划十三万户,指定万户、千户人选;创立萨迦地方政权组织机构,任命“拉章”十三侍从官;建立汉藏驿路体系。

在这些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抽出时间为蒙古汗国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蒙古新字”(八思巴字)。

蒙古汗国建立之前,一直没有一种规范性的文字。

直到成吉思汗西征之时,才由西域一个乃蛮人俘虏结合畏兀儿文字创造了一种蒙文,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

但这种初创的文字并不十分准确,在推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蒙元的统治者,忽必烈便曾向八思巴提出另造文字的设想。

这次,八思巴结合藏文创造出的“蒙古新字”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

公元1268年,当他回到大都,向忽必烈献上这套新文字时,忽必烈非常高兴,马上下令在全国推行。

元代八思巴文鎏金符牌公元1270年(南宋咸淳六年,元至元七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

由于八思巴为元朝中央创制新文字,为元朝皇帝授予神圣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

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

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

八思巴圣眷日隆,带着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也风生水起。

以至于,萨迦派修建萨迦南寺的工程,忽必烈都曾亲自过问。

现在南寺萨大经堂中,有四根巨大无比的木柱,号称“忽必烈皇帝柱”。

据说是忽必烈命令驻扎在西藏的蒙古士兵,从喜马拉雅南麓的森林中砍伐并运至萨迦的。

八思巴在萨迦留驻期间,甚至曾一度考虑过将萨迦派的政权首府设置在拉萨,并为此进行过准备。

另外,从他让弟弟恰那多吉迎娶夏鲁万户首领女儿为妃的举动来看,日喀则地区也曾是其选项之一。

以萨迦派当时能量来看,迁移首府是具备政治和物资条件的。

毕竟,萨迦地方确实不适合成为一个政权的首府,别说是在全西藏域,就是在后藏地区,萨迦也是地理偏僻、资源匮乏的地区,既不是大河冲击的平原,也不在交通要道的节点上。

元代历任帝师

元代历任帝师

元代历任帝师1、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1235—180年):1260—1276年任忽必烈(世祖)帝师。

2、亦怜真(仁钦坚赞):八思八异母弟。

1276—1279年任忽必烈(世祖)帝师。

3、答儿麻八剌乞列(答儿麻八剌饶乞达,1268—1287年):八思巴同母弟恰那之子。

1279—1286年任忽必烈(世祖)帝师。

4、亦摄思连真(耶歇仁钦,1248—1284年):八思巴弟子。

1286—1294年任忽必烈(世祖)帝师。

5、乞剌斯八斡节儿(扎巴斡色,1246—1303年):八思巴的侍从,替他供佛的人。

1294—1303年任完泽笃(成宗)帝师。

6、辇真坚藏(仁钦坚赞,1257—1305年):萨迦东院人,曾受忽必烈命任萨迦寺细脱喇让座主。

1303—1305年任完泽笃(成宗)帝师。

(下一任帝师《元史》释老传误载为都家班,今不取。

)7、相儿加思(桑杰贝,1267—1314年):第5任帝师扎巴斡色的侄子,曾任萨迦寺堪布。

1305—1314年任完泽笃(成宗)、曲律(武宗)、普颜笃(仁宗)三朝帝师。

8、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衮噶罗追坚赞贝桑波,1299—1327年):八思巴侄孙。

1315—1327?年任普颜笃(仁宗)、格坚(英宗)、泰定帝三朝帝师。

9、旺出儿监藏(身世、生卒年均不详):据《元史》释老传云1323—1325年任泰定帝帝师,但与藏文资料矛盾,疑为第8任帝师之代理人,待考。

10、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衮噶雷必迥乃坚赞贝桑波,1308—1341年):八思巴侄孙。

据《元史》1325年起任泰定帝帝师。

11、辇真吃剌失思(《释氏稽古略绩集》作辇真吃剌思,身世、生卒年均不详):据《元史》自1329年起任帝师。

《元史》释老传帝师列名上止于此人。

12、公哥儿监藏班藏卜(衮噶坚赞贝桑波,1310—1358年):八思巴侄孙。

1333—1358年任妥欢帖木尔(顺帝)帝师。

13、喇钦·索南罗追(1332—1362年):八思八侄曾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而 达到 了八 思 巴 内心深处试 图博 确 立萨 迦派 对西 藏地 方 势 力领 导 的历 史 责任 就 落 新奇 和满足感 , 在 了这位萨迦 派不满 1 8岁新掌 门人— —八 思 巴的 得蒙 古统治者 信任 的效果 。而察 必的及 时挽 留 , 从 身 上。 中给 了八思 巴进一步 接触 忽必烈 的机会 , 忽必 也使

摘 要 : 萨迦世 系史》 察必在历史 中几次关键 的出现 , 《 中, 不但调和 了忽必烈与八思巴间的关系, 而且为他 们后 来 建立起 一 种稳 定 的君 臣关 系起 到 了积极 的推 动 作 用。 于他 和八 思 巴间的往 来 , 对 在看到 所谓佛教 “ 施 关 系” 同时 , 供 的 还要 认 清和 看到八 思巴与 忽必烈 间所存 在 的一种 政 治上 的认 同。 正是他们
20 0 9年 1 1月
NO . 0 9 V 2 0
从《 萨迦世 系史》 看王妃察必的二、 三事
— —
兼论 忽必烈- 思 巴间的一种认 同 9八 刘青松 ,刘 瑾
(. 1 西藏民族 学院人 文学院 陕西成 阳 7 2 8 ;. 门峡职业技 术学院 河 南三 门峡 4 20 ) 102 2 三 7 00
同意 , 这时察必及时出现并巧妙地进谏 , 她责问忽 种分配封地 的结果 , 使各个教派的势力争相去依附
【 收稿 日期 】 0 9 0 — 2 2 0 - 4 1
【 作者简介] 刘青松( 9 2 )男 , 1 8 一 , 河南三 门峡人 , 现为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藏族文化史。
间的这种认 同, 才使 得 元代 统一 的 多 民族 国家的进程加 快 ; 民族 在缔 造 中华 民族 的进程 中发 挥 了重要 藏
的作 用 。
关键词 : 必 ; 思 巴 ; 来 ; 和 关 系; 治认 同 察 八 往 调 政 中图 分类号 : 2 1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3 8 8 ( 0 9 0 — 0 7 0 K 8 A 1 0 — 3 8 2 0 )6 0 3 - 5

3 — 7
西藏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于蒙古的诸王 , 并借助诸王的势力来扩大 自己教派 烈 心 中甚 喜 , 八思 巴顿生敬 信 。[ 对 的力 量 。随后 , 由于 窝 阔台系 的失势 和拖雷 系蒙哥 可见 ,八思 巴为 了取得 忽必烈 的注意和 赏识 , 汗 的上 台,蒙古 汗 国的政 治形 势发生 了重大 变化 。 在追述祖德 、 讲述 历史 时 , 意把佛学 、 特 历史知识 也
这时 , 萨迦派在蒙古王室和西藏地方的地位受 烈开始关 注起八 思 巴来 。 到 了前所未有 的 冲击 与挑 战 , 随时有 被其他 教派取 ( ) 二 忽必 烈与八 思 巴在座位 安排上 的争执 代的可能。面对严峻形势的逼迫 , 八思巴做好了转 《 萨迦世系史》 还说 , 后来察必向忽必烈提出, 向和投靠 忽必烈 的准 备 。 随着 他 与忽必烈往 来 的增 请八 思 巴传授 萨迦 派 的 密法 灌顶 , ㈣ 忽必烈 建议 多 , 们 间的分歧 也 出现 了 , 至这种 分 歧 几度 使 王妃 察必 先行 灌 顶仪 式 , 他 甚 并说 :若 真有 功效 , “ 我也 得 他们 间原 本 和谐 的关 系失 和 , 由于察 必几次 关 求 之 。” ㈣察 必接 受佛法 灌顶 后 , 但 十分信仰 , 还非 键 的 出现 和调和 , 他们 间摒弃 前嫌 , 重归 于好 。 常大 方地把 自己最 为珍爱 的耳饰 奉送 给 了八思 巴。 ( ) 派兵差 、 一 摊 征集 财物 而惹 出 的意 见分歧 察 必在 布施 自己的饰 物 时 说 :我最 珍 爱之 物 品是 “
如何 结成 了亲 密的君 臣关 系 。其 中的原 因 , 史给 历 史料上 所记 载 的察 必 , 是在 忽必烈 决策 的关 都 出了答案 , 可见 一些特 殊人 物在 这段 历史 中发 挥 了 键时刻出现, 并为其献言献策 。元史》 《 对其评价日: 不 可替代 的作用 。 具有 代表 性 的 当推 忽必 烈 的王妃 “ ( 后 察必 ) 明 敏 , 于事 机 , 性 达 国家初 政 , 右 匡正 , 左 察必 , 她是一 位在忽 必 烈和八 思 巴 间关 系 的发展 上 当时兴 有力焉 。”1 [ 2 起到 调和与 推动作 用 的杰 出女性 。
作为 当时见证 西藏全 部归 附蒙古 , 为蒙古 汗 国属 融 汇在 了他 们 的谈 话 中 , 成 以求 启发 和影响忽必 烈 内
地 这一伟 大 壮举 的两个 领 袖人 物— — 阔端 和 萨班 心对 宗教 的崇 信 。这无 疑在 一定 程度 上 给戎 马一
相继 在凉州逝 世 。而 由萨 班开创 的依托 蒙古 汗王 、 生 , 对史 书知之甚 少 的忽必烈 带来 了一种精神 上的
蒙哥汗大约在 15 年完成了对西藏的户 口清 23 传》 记载 : 一天 , 四怯薛官( 元朝 的禁卫军 ) 向忽必烈 查。在此基础上 , 蒙哥汗将前藏的主要地区按照诸 奏请 , 毁掉京城周围的庄稼进行牧马 , 忽必烈已经 王分封制度分配给了他 自己和同母兄弟作封地 , 这
察必(h— u 为忽必烈 的王妃 。《 ca b ) 元史 ・ 后妃
第3 O卷 第 6 期
V 1 3 No6 0. O .
西 藏 民族 学院 学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哲
o ma ie t nl is Is tt 附 lso v a d S ca ce c s u lOfTb tNa o aie nt ue r oo h n o ilS in e i t i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 民族的国家。 在思想意识 必烈的汉臣谋士刘秉忠 日“ 汝汉人聪明者 , 言则帝 领域 , 藏族对 中国大一统的认同意识在唐朝时应该 听 , 汝何为不谏。向初到定都时 , 以地牧马则可, 若 已经初步奠定【 , 了 1 - 到 3世纪 , 藏族对元朝大一 近军蘸俱分业已定 , 夺之可乎?】 【忽必烈听后默然 , 2 统思 想上 的认 同则 已完 成 。此时 , 朝汗 王忽必 烈 最后撤 销 了当初 的决定 。对政 治上 的斗争 , 元 她并 不 和王妃察必与西藏萨迦派 的领袖八思 巴间所发生 陌生 。15 十月① 忽必 烈正 在 围攻鄂 州时 , 2 8年 , 阿里 的一 段历史值 得今 天重新 去探 讨 和思考 。 不哥已利用留守的身份 “ 皇帝事矣”1 行 [ 察必遣使 3 , 对这段历史 , 我们要思考 的是 : 元代西藏众多 者来到军营 , 时报告阿里不哥征兵于漠南北的消 及 的佛教 教派 , 忽必烈 为何 最终选 择 了萨迦 派 的八思 息② 。忽必烈在获悉情况后 , 经过周密筹划 , 与阿里 巴作为 自己精神上 的“ 导师 ”并委以其重任 ; , 他们 不 哥开 战 , 最终 取得 了胜 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