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合集下载

第三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第三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 第一,名词:经验、体验、经历、阅历。
• 第二,动词:经历、体验、感觉、遭受。
二、经验在课程、教学领域的使用 教学要求
(一)作为知识的同义语的使用 教学要求
• 将经验作为知识的同义语使用在国内相当普遍,
人们最常说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
是人类历史的经验、人类总体经验, 就是这个意思。
(二)作为名词与动词复合使用 教学要求
第三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课程的本质观的研究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
• 第三节
课程的功能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观的研究
• 关于课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无论是在我国,还是 在外国的课程理论的研究中,都没有达成共识。 • 在国内外,比较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 有三种:
课程是知识
(二)经验本位课程观的出现是一场革命 教学要求
•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有较强的合理性,与另外两种课程观 相比更加优越。 •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明确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突出了
学习者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地位。有利于解决
“教育中无儿童”的问题。
• 用经验定义课程本质观,有很强的概括性。
• 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并且逐渐地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 有两层含义:
• 1、课程内容是经验;
• 2、课程要让学习者亲身去经验。

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本质

• 选择、确定和组织“教育内容”或“教育 选择、确定和组织“教育内容”
经验”,实际上就是“宗旨和目标” 经验”,实际上就是“宗旨和目标”的具 体化。 • “活动样式”作为一种课程要素,惯常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活动样式” 理解为提供给教师作为传授“科目主题” 理解为提供给教师作为传授“科目主题” 的方法论,一般出现在“教师指南” 的方法论,一般出现在“教师指南”或 “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文件里面。 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 • “效果”是指课程实施后产生的结果,主 效果” 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实际结果。 • “评价” 评价”
三者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 development(SBCD)
理解校本课程开发
从开发的自主决定权的角度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 分四个层次: • 一是限于课时的课程开发,相当于目前教师的教案; • 二是限于科目的课程开发,即教师可以决定一门课 程的设计与实施; • 三是限于一类科目的课程开发,即几乎所有选修课 程的开发; • 四是限于一所学校的所有课程的开发,即学校中的 所有课程都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全体教职员教师个体教师小组新编拓展补充整合改编选择开发范围全部课程单向课程部分课程非定向课程开发主体活动方式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结构培训相关教师实施评价国家指导性文件学校教育哲学需求分析学校资源评估下一个阶段校本课程开发流程图课程运行层次课程运行层次理想的课程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curriculumideologicalcurriculum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简述课程的作用

简述课程的作用

课程的作用

引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发展个人素质和才能的机会。课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课程的作用,包括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格塑造、社会适应和终身学习等方面。

知识传授

课程的首要作用是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各种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原则,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提供了系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个学科的核心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拓宽视野,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知识传授是课程的基本功能,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石。

技能培养

除了知识传授,课程还起着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作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科和职业所需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但不限于:阅读、写作、计算、分析、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和提高这些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技能培养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人格塑造

课程还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心的人。人格塑造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3课程的本质和类型

3课程的本质和类型




杜威特别指出,学校开设活动的目的不在 于目的自身,而在于通过活动使儿童亲历 人类文化历史的演化过程,获得向外伸展 的经验。 也就是说,开设“纺织”,不是为了培养 纺织工人,开设“园艺”,既不是为了培 养未来的工人,也不是用来作为舒适的消 遣办法。 但是人们常常只看到了“从做中学”之于 “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的目的,而 忽略“文化”之于课程的意义。这也是我 们学习杜威失败的主要原因。



为了开发“从做中学”课程,杜威实验之初选择 了多面手的教师,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行不通。 于是成立了幼儿园、历史、科学和数学、家事科 学和工业、手工训练、美术、音乐、语言和体育 等教研室。教师根据个人的才能和爱好,分散到 各个教研室中,在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的带领下, 开发课程内容和执行教学计划。 杜威对学校的硬件设施也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各 种活动设备和装置,如体育馆、手工教室、美术 室、纺织室、物理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历 史和英语教研室、厨房、餐厅及相应设备。


显性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目标明确、内 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 叫正式课程。 显性课程包含三种不同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和核心课程
显性课程: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 术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 成的课程。
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学校教育学》第三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学校教育学》第三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第一节课程和课程理论

目录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三、课程理论及其评价

㈠课程理论概述

㈡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4、存在主义课程论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施良方:

①课程即教学科目

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④课程是学习经验

⑤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⑥课程是社会改造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氛围的影响。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的非制度层面;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做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功能

课程功能

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对个人的作用,这是课程本质的体现,因为课程的本质是培养人。作为生命个体的人,首先得生存,其次是发展,最后才是享用,因此课程必须使个体获得生存素养、发展素养和享用素养。由此可知,课程的本体功能主要表现在课程的个体谋生功能、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和课程的个体享用功能三个方面。

(一)课程的个体谋生功能

人作为生命体必须得生存,因而获得生存技能是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获得生存技能呢?我们知道,对生存的需要就直接诱发了课程的产生,也就是说课程起源于满足个体和社会生存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获得社会相应的技能,谋求某种社会职业,就必须要接受相关的课程或训练,因此课程成为了个体获取谋生本领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和方式。在此意义上,课程的个体谋生功能是很现实、很直接的,它在课程的本体功能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得以它为基础。课程的个体谋生功能的实现,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将社会的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使之在社会实践中能迅速地适应环境;一是课程必须对个体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人“学会生存”,这是课程最根本的任务和职责。

(二)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人具有社会性,因此除了生存之外,人还必须要发展自己,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具有两重身份,即他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前者表

现为人具有社会性,追求其共性;后者表现为人具有个性,追求其独特性,因此个体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既社会化又个性化的过程。可见,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一是课程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个体的社会化是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社会化是个体生存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狼孩”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1、课程、教学涵义。

课程作为学科、作为目标和计划、作为经验和体验。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宋朝朱熹提到功课及其进程,与今天课程相当接近(选择)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答案是自然科学)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过程。

2、(1)斯宾塞

课程思想:功利主义课程论

贡献:《教育论》对英国教育有重要影响

历史地位:19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的倡导者,被西方学着称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

(2)博比特

课程思想: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取得的经验; 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法

课程开发过程:人类经验分析-具体分析-目标获得-目标选择-计划制定

历史地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贡献:《课程》,1918年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

(3)查特斯

课程思想:课程开发理论

贡献: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

历史地位: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其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提出课程开发的一系列问题。

(4)泰勒

课程思想: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贡献:整合了博比特、查特斯等关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研究的早期成果;建立起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把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推向了顶峰;

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

(一) 课程最初是什么

(二) 课程后来是什么

(三) 从“课程”到“潜课程”说明了什么

二、课程应该是什么

(一) 从课程概念的变化看课程本质观

(二) 课程本质所涉及的方面

(三) 课程本质的概念化

三、从课程结构看课程本质

(一) 课程结构是什么

(二) 课程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

(三) 课程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关系

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概括着课程的本质。要研究课程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①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

段。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或对象,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它既有长远的过去,又仅有短暂的历史。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就宏观而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对课程作评说,的确难于一言以蔽之。但是,所有上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课程的特性,都在一定意义上揭示着课程的本质。

剖析课程概念发展史,是探索课程本质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

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这种概括,既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水平,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过程。透过对课程本质认识的水平特征和过程特征,可以看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哲学、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与作用。简言之,课程本质反映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过程。

(一) 课程最初是什么

“课程”,作为实践过程,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是早已有之。原始社会,年长者向儿童传授捕渔、守猎、民俗传统等,即属课程活动。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就是课程实践的例证。课程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②不仅

课程功能的名词解释是指

课程功能的名词解释是指

课程功能的名词解释是指

在教育领域中,课程功能是指课程所具有的特定目标和作用。它涉及课程设计

与实施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课程功能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掌握,也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息息相关。

首先,课程功能包括知识传授和学科发展的目标。通过课程,教师可以将学科

知识传授给学生。课程功能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技能。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实践,学生可以在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

其次,课程功能也涉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激发。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

习内容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它对于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好的课程功能能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选取有意义和有趣的学习材料,引入故事情节、实证案例等元素,课程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让学习变得更具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课程功能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

需要具备综合的学科素养和面向未来的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和机遇。因此,课程功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核心素养和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而课程则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平台。

此外,课程功能还与学生的情感和品德教育密切相关。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

的情感素养、价值观和道德修养。通过课程,学生可以获得社会情感和文化认同的启迪,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能力。课程还应该强调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对已有各种定义的梳理:
已有各种定义方式所关注的重心,即计划、经验、目标、 学科。
虽然这些重心看起来好像没有联系,但实质上,若谈计 划,肯定涉及目标,若将经验理解为种族经验和个体经 验的总和,实质上就包含有学科。因此,要综合人们为 课程定义所设定的重心,只需抓住计划与经验。
定义的方式
谢弗勒(Scheffler, I.)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过三 种定义,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而 凄寻求一种真正的定义,则需要寻求一种正确的或最佳 的纲领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的混合,“包含是(is)和应当(ought)两种成分”。
根据不同的归属还可分为很多类:师生双边活动说、 学生发展说、学生价值增殖说、教师实践说、学生认 识—实践说、学生学习说、学生适应—发展说、学生 认识-发展说、多本质多类型说、情知说、学生认识— 发展—审美说、学生特殊认识说、教师传递说、师生 交往说。(14种)
这些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
现象描述:师生双边活动说、教师传递说、师生交往说 定义的学科出发点:
专题一: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二、教学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探讨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价值与功能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 (二)课程的本质及其特性 (三)课程的价值
(一)课程定义的多样性

课程性质与作用(精)

课程性质与作用(精)

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的主干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学术素养为目的的基础性理论课程。

由于该课程的理论相对复杂并且广延性较强,因此在整体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课时比例。课程分布时间为二个学期,每周三课时,共计108课时,是中文专业类课程中课时较多的一门课。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由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共分导论、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五编。

2、课程作用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文学理论研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著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进行理论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学术素质有基础性的了解,为更进一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对文学现象的抽象分析和对文学活动规律的理论概括,使学生初步具备学习文学类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批评的能力。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三讲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语文课程性质确定的意义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稿) 》颁布推行;2003年 《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颁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新的语文教 育理念,必然产生新的教学方式,从而 产生语文课程和语文领域中一场新的革 命。
有思想有感情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 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要充分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目标价值导向上,要以塑造完美人格 为根本宗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成为特殊 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成为 特殊的文化。也就是说,语文工具 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 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 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工具上。
《论语·雍也》曾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对处理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后天 人文修养的关系所发的议论。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文治即礼治,主张用礼乐教化提高 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 服的“武功”相对。
《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四)有助于语文评价系统的全面实施
语文新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整体改革的关键, 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要求语文的评价理念、 评价方法与手段实现大的转变。语文新课程强 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 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课程的本体功能是文化功能,激励功能,育人功能,导向功能

课程的本体功能是文化功能,激励功能,育人功能,导向功能

课程的本体功能是文化功能,激励功能,育人功能,导向功能

一、课程的本体功能:文化功能

课程的本体功能是指课程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功能。课程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从而形成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课程的激励功能

课程的激励功能是指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三、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综合实践活动、讨论交流、团队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此外,课

程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责任感、诚信、公平、尊重等,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才。

四、课程的导向功能

课程的导向功能是指课程能够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发展方向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课程可以通过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课程还可以通过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遵守法律法规,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

课程基本理论

课程基本理论

(三)对于这一关系的几点认识 1、从历史上看,社会本位的课程更多地成为主流。 2、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之一在于对个人价值的承认,在于 个人享有的自由和权利的增加,在于个性充分全面发展 的理想逐步实现。 3、只有尽可能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课程,才能使个人发展 达到最充分、理想状态,将人的智慧、感情、道德人格 发挥到最大限度,这才是对社会最有价值的。
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转化为课程为 媒介实施和达成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是最重 要、最繁杂的教育问题之一。

二、课程的本质
关于课程本质的三种不同看法 课程是知识 · 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
课程是经验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儿童与社会)
(一)社会本位的课程思想 凯兴斯泰纳 (二)个人本位的课程思想 “一个生活在自然中的自然人和一个生活在社 会中的自然人,两者全然不同。爱弥儿并不是追 逐于原野的野性人,而是生活在城市中的野性人。 他须要知道怎样在城市中谋得生存,还要知道怎 样利用城市的邻人,即他怎样不同于他们却又须 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卢梭 另一位代表:杜威
台湾有学者认为,影响课程的因素有
以下七个方面: (1)历史传统 (3)政治力量 (5)世界潮流 (7)有关人员
(2)文化背景 (4)社会需求 (6)教育制度

课程的本质和类型

课程的本质和类型

课程的涵义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1.在中国,“课程”最早出现于唐朝。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 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 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 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 “课程”:“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 程”主要指“功课及其进程”。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课程的本质和类型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的涵义 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是涵义最复 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
小结: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 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 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 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 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 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一、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包含三种不同的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 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学科课程又包含多种不同的类别。按学科课程的 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 课程 综合课程是由若干不同学科领域组成的学科课程

课程功能的名词解释是啥

课程功能的名词解释是啥

课程功能的名词解释是啥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课程功能成为了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

注的话题。然而,什么是课程功能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课程功能的本质和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对课程功能进行一个简要的定义。课程功能指的是从教育角度

出发,课程所具备的目标和意义。它关注的是通过课程来实现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以及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功能不仅仅包括知识传授,也包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课程功能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对学生的学习

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明确和设定课程功能,教育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全面的素质。

课程功能可以划分为多个方面。首先是认知功能,即课程通过知识的传递,帮

助学生理解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技能功能,即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课程还应当具备情感功能,即通过课程使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功能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首先,课程功能的设计需

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进行,确保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其次,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以提高课程功能的实效性。此外,与课程功能的实现密切相关的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师的教育能力。只有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课程功能的实现才能更加有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在的客观对象和活动方式 通过主体活动内化为主观经验
主体的主观经验也可以 “外化”为态度、动作方式、技能等”
活动的双重转换性
C.活动一词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因而也更适合于解释课程。
总体评价
• 将知识看做课程的本质,带来了近代教育的巨大进步,直接承担了学校教 育的历史使命。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为课程设置了无法超越的藩篱:课 程即使是按照学习者的认识兴趣和认识可能精心设计,也仍然是外在于他 们的。----这是客观学科教材的思维方式。
• 第一,名词:经验、体验、经历、阅历。
• 第二,动词:经历、体验、感觉、遭受。
教二学、经要验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使用 教(学一)要作求为知识的同义语的使用
• 将经验作为知识的同义语使用在国内相当普遍, 人们最常说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 是人类历史的经验、人类总体经验, 就是这个意思。
(教二学)作要为求名词与动词复合使用
• 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就是
这种观点的表现。
是指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在我国,
被认为是中小学课 程的核心内容。
贡献与局限
• 贡献:
第一,双基论突出了科学知识的地位; 第二,双基论代表着符合教育发展方向。
• 局限:
A、知识的学习架空了学生的发展; B、强调基础而牺牲了完整; C、强调学术而轻视实践; D、性质的含混。
也容易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即强 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权威, 却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
Biblioteka Baidu
也就是指学科课程,目前, 这种课程观在国内仍然最
教学要求 具代表性和广泛性。
(二)知识本位课程观在中国-双基论
• 中国自清末民初近代化以来,所接受和引进的课程是在 知识本位课程观基础上形成的。
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 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教一学)要基求本思想及特点
• 基本思想: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 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 特点: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B.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C.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
第二节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
教一学、要经验求的不同含义
•从词的语义分析
(教一学)在要中求文里,有三层意思:
• 第一,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 • 第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 第三,哲学名词。通常指感觉经验, 即感性认识。
(教二学)要在英求文里的意思:
• 主要区别在于名词和动词的不同,形式是一样 的。
• 特点:A.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B.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凌驾
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
• 这种观点形成比较早,并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 在世界范围内,近代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在这种观点影
响下建立起来的。 • 将课程理解为知识,教师容易把握,但
§二、课程是经验
• 是在对课程是知识这一观点的批评与反思基础上出现和 形成的。
• 认为只有哪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 才称得上是课程。
•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 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 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教(学一要)基求本思想及特点
课程是知识
课程是经验
课程是活动
§一、课程是知识
• 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 的观点。
• 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思想,已经表达了将 课程看作知识的倾向。
•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 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
(教一学)要基求本思想及特点
• 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 择的,并按照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加以编排。
• 用经验定义课程本质,有很强的概括性。随着这种课程本质观逐渐深入的 影响,各种各样重视学习者积极性、鼓励学习 者主动参与,肯定学习者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课程才日 益发展起来。----这是主观学习经验的方式。
• 从知识本位到经验本位,在课程发展和课程论的发展 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用活动定义课程本质,将视角转向二者交合处---活动, 正处于不断的研究与探讨之中。
• 基本思想:认为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 形态的经验。
• 特点:A.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B.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
相结合的; C.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教二学)要经验求本位课程观的出现是一场革命
•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有较强的合理性,与另外两种课程观 相比更加优越。
第三章 课程的本质及其功能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观的研究 • 第二节 课程的本质是经验 • 第三节 课程的功能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观的研究
• 关于课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无论是在我国,还是 在外国的课程理论的研究中,都没有达成共识。
• 在国内外,比较接近课程本质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 有三种:
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 D.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
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教(学二)要用求活动解释课程的优越之处
A.有利于改变课程工作者的视角,促使他们同时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 学习对象(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学生);
物 对象
人 主体
课程
B.活动自身是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看得见,也比较容易把握和控制;
• 有两层含义: • 1、课程内容是经验; • 2、课程要让学习者亲身去经验。
三、经验本位观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意义
•第一,使用经验来定义课程本质,有更强的概括性。
• 经验本位的课程观明确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突出了 学习者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地位。有利于解决
“教育中无儿童”的问题。 • 用经验定义课程本质观,有很强的概括性。 • 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并且逐渐地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三、课程是活动
• 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 • 这种观点比较新颖,正处于不断的研究与探讨之中。 • 从心理基础而言,这种课程也强调全面性、即除了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