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蜀相(教师案)

蜀相(教师案)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授课人:蒋秀银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朗读成诵。

3、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内容,揣摩诗人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4、掌握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内容,揣摩诗人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案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1、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阶段。

代表作《望岳》。

2、35岁至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

代表作为五七言古体诗:《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代表作: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岁至59岁,漂泊西南阶段。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蜀相》导学案教师

《蜀相》导学案教师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蜀相》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秦丹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参阅资料,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主旨和作品意蕴。

3、合作探讨,了解诗歌鉴赏的常见类型如“炼字型”、“情感主旨型”,并掌握解题方法。

3、用心投入,感受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探究诗歌主旨和作品意蕴。

掌握两种诗歌鉴赏常见类型的解题方法。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习案【教材助读】一、作家档案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时安排:1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第一篇:《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2、诵读指导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四、总结怀古诗五、学以致用(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选做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蜀相》参考答案三、1、(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给大家参考的诸葛亮的功绩)敬仰、惋惜的感情。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由著名作家巴金创作,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广受欢迎。

作品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主角,描写了诸葛亮的一生和政治生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家国情怀和为人民谋利的精神。

本篇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认识历史、了解人物,提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本篇导学案的实施细节和步骤。

1.导入在课堂上通过讲述三国历史和蜀汉政治背景来引入本篇作品,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同时启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和向往。

2.阅读指导为保证学生对本文的深入理解,以普通话朗读和发音指导为并关注一些词语和细节,提醒学生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蜀相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人物性格变化,加深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历史背景的感性认识。

3.个别交流与讨论在进行完观念的讲解和阅读指导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安排1-2次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本篇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了解问题的本质,加深对诸葛亮个人、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认识,加强学习效果。

4.网上人文素养项目本篇导学案还设计了一些网上人文素养项目,包括人文音乐、人文电影等。

通过这些项目,帮助学生深化对本篇文学作品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5.简单评估教师可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主题理解的深度,以及个别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等。

总之,《蜀相》导学案是一篇基于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程的文学作品分析,面向学生,带有示范性、跟踪性和启发性,旨在提高学习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以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历史及文化的热爱和理解通过对《蜀相》的导学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该导学案的设计非常有针对性、全面且深入。

它不仅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面理解,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个体人性的思考。

《蜀相》导学案自制H

《蜀相》导学案自制H

篇首寄语: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

这两者是成才的大忌。

《蜀相》导学案潼南一中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

2、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其它相关方法理解本类诗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诗颔联所表现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一、相关知识1、蜀相: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2、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一直持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杜甫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并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唐肃宗乾元二年(7 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二、基础知识积累1.掌握字音祠( )堂黄鹂( ) 频( )烦开济( ) 满襟( ) 好( )音2.文学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按体材分为___诗和近体诗。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蜀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情感,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四、教学过程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五、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重点高中高二语文《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重点高中高二语文《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年级:高二编写:邹海霞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日期:2011-9【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读法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4、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2、品味探究(专题训练):(1)本诗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描写有什么作用?答:①、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②、历史悠久的柏,作为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河的象征,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

(2)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答:首联在表现形式上是起句设问,对句自答,一问一答中透出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蜀相》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一、解题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

“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

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

(学生默读)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2.doc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体会这首诗体现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预习学案【诗海拾贝】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诸葛亮创制八阵图后他声名更加卓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眉然不动。

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 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屮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而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背景简介①黄鹏()④祠堂()2.辨形组词。

②频烦() ⑤柏森森() ③未捷() ⑥空好音()【要点突破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

当年, 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蜀相》导学案3免费范文

《蜀相》导学案3免费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预习案】
1、作者介绍。

杜甫,字,世称、,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
【探究案】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表达什么情感?。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导学案《蜀相》【学习目标】1、学习《蜀相》,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初步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

3、学习迅速把握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学习难点】探究迅速把握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学习方法】以旧带新、合作探究课前案一. 背景回放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生活上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彻底落空。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755——763)仍未平息,生民涂炭,田园荒芜,生产遭到大破坏,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理解字词含义,疏通语句。

课堂案一、预习检测1、你认为本诗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诗句中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为什么?3、颈联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茅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合作探究1..诸葛亮和杜甫有哪些相同点?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的手法有哪两种?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总结归纳:联系本诗以及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嵬》等咏史怀古诗, 分析此类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和鉴赏的基本步骤.四、【迁移训练】: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贾谊宅: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导学案 蜀相

导学案    蜀相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朗读成诵。

1、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2、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炼字答题方法。

学习重点1、学会从炼字角度分析鉴赏诗歌。

课前预习1、字音栢()好()2、作者及背景(知人论世)3、对这副对联的理解诸葛亮(孔明)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第一课时1、朗读诗歌。

2、找诗中关键字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所找词的妙处。

3、寻与有4、尽皆“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这两句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有情中景,景中情。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5、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周汝昌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杜甫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不错。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朗读成诵。

2、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预习1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朝代)伟大的诗人。

他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被世人尊为,其诗被称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

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

2.写作背景第一课时1、找出诗中关键字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所找词的妙处。

首联: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它就在那成都城外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台阶旁的绿草在明媚的春光中独自葱翠,叶下的黄鹂在徒然婉转啼鸣,却无人倾听。

颈联: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计策,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尾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2.丞相祠堂何处寻?把‚寻‛改成‚有‛好不好?3如果我们把《蜀相》的颔联‚独‛和‚空‛改成‚尽‛‚皆‛好不好?为什么?①不好。

②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③台阶旁的绿草在明媚的春光中独自葱翠,叶下的黄鹂在徒然婉转啼鸣,却无人倾听。

④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写美景无人欣赏来表现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⑤如果用‚尽春色‛‚皆好音‛则写出了一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天的景像,表达出欣喜愉悦的情感,与作者此时的情感不相符。

4.诗歌中所要表达什么感情?知人论世5.1、安史之乱未平息,唐王朝风雨飘摇6.2、杜甫经仕途打击,理想彻底被破灭7.3、暂时安定不忘民,空怀一腔报国情5.主旨诗人通过写武侯祠中的所见所闻,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拓展延伸,直击高考1.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 ,诗成泣鬼神”(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蜀相学案教师版

蜀相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我们学过哪些咏史诗?它有什么特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蜀相”。

“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三顾堂
频烦——多次。

频繁天下计: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注: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即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2、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掌握“分析诗眼”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

分析本诗情感。

3、了解咏史怀古诗(以写人为主)的特点。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1、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2、温故知新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整体感知诗歌】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明确大意(概括写出):前四句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以写景为主。


四句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以写人叙事抒情为主。

(格律诗的基本章法——起、承、转、合。

“起”即开端,开头。

首句引起话题。

“承”即相承,承接。

是承接上句进一步叙述,从而完整起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转”即递转,转折。

转的意义就是将前面两句表述的内容进行变化或引申,也有的第三句转的不明显,而是继续承;
“合”即整合。

指承接全篇,照应全篇,对全篇做一总结。

绝句的起、承、转、合是最常用的模式。

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第一句从所看到的景象说起,即为“起”。

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二句进一步接着描述,即为“承”。

不识庐山真面目,第三句由景转说到人和事,即为“转”,
只缘身在次山中。

第四句指明原因总结全诗,即为“合”。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1、首联,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是哪一个?“柏森森”即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能否修改为“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明确:诗眼是自和空。

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

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
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

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

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结,前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3、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形象: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坚毅不拔,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天下计——推崇其匡时雄略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


4、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就是凭吊诸葛亮,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不同意。

(知人论世)怀古咏史常常是怀古伤今,杜甫写诸葛亮实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情。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凭吊蜀相诸葛亮,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

(从题目看,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是咏史诗,以前学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本诗借古人“蜀相”就是诸葛亮来抒发自己的怀抱,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的情感,而写景为主的咏史怀古诗多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功业未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本诗的艺术技巧:】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明确:
①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炼动词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

-------炼形容词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炼数量词
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 词类活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