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后一学期学习的内容,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认识溶液的性质,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2.溶液的制备方法。

3.溶液的性质及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蔗糖、盐水、酒精、悬浊液、乳浊液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如饮料、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解释溶液的概念,使学生对溶液有更直观的认识。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认识溶解的现象2.建立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3.认识溶解和乳化重点:溶液的概念难点:理解溶液的特性学习过程实验准备【实验9-1、2、3、4】一、溶液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情境引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溶有大量的物质,如果有可能,把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捞出来放在陆地上,能使陆地提高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干,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1.溶液的形成2.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教思考:让学生认真阅读溶液的定义,对溶液的定义中的各成分进行解读)3.对溶液的理解⑴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教思考: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溶质和溶剂)(叫表达:用专业用语来表达溶液的组成,要求表达专业化、规范化)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为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②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⑶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气—液体系:液体是溶剂液—液体系:量多的为溶剂。

但如果有水参加,无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如没有指明,溶剂均为水。

固—液体系: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蔗糖溶液: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

且在该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存在。

在氯化钠溶液里,溶剂是水,溶质为氯化钠,且氯化钠是以离子存在(NaCl=Na++Cl-)(注意记住蔗糖和氯化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⑷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未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当中。

4.碘、高锰酸钾与水、汽油的溶解情况;酒精和水之间的溶解情况碘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酒精与水能互溶(教思考:引入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酒精和水称为互溶是因为这两种物质均为液体,但规定了水是溶剂。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

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 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板书课题:一、溶液学生自学,合作交流:1. 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

2. 让学生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及关系。

(2)溶液的读法如何找出溶质和溶剂。

(3)溶液的特征。

(4)乳浊液和乳化 (5)溶解时吸热和放热教师点拨: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 11H 22O 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 +、Cl -)。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 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 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 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练习: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 、食盐 B 、面粉 C 、植物油 D 、石灰石2、 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 、豆浆B 、果酱C 、矿泉水D 、蔗糖水 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 (2)稳定性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 溶液,请比较A 处和B 处密度的大小( ) (图见大屏幕)A :ρA > ρB B : ρA < ρBC : ρA= ρBD : 不能确定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演示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溶液,由化工厂洗衣服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活动探究一:污渍应该怎么洗去多媒体演示:食盐、蔗糖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⑴溶液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⑶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学生小组讨论: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是溶液吗?练习:判断: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讨论:下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溶质只能是固体吗?①医用0.9%的生理盐水;②医用75%的酒精溶液;③“超市”出售的“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活动探究二:用水不能洗去的怎么办?也就是说只有水才能做溶剂吗?常见的溶剂有哪些?2.乳浊液乳化现象思考:用水不能除去油污,那么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是什么呢?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2、知道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3、知道溶液命名规则并能根据溶液的名称说出溶质和溶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实际社会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知道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特征,会根据溶液的特征辨别溶液。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1、提问:海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2、展示生活中的白酒、饮料、白醋等图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质。

3、介绍生这类物质在生活和医疗上有重要的用途。

这类物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溶液。

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8相关内容,归纳得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1.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溶液?2.溶质和溶剂如何区分?3.如何给溶液命名?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探究活动一1.实验演示,将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实验各部分是否均一是否稳定(是否沉降或分层)形成物质的类别①将泥土加入水中,振荡②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③将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振荡2、讨论: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讨论得出结论,填入上表。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⑴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浊液。

⑵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4、讨论: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糖水和盐水的形成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6、学生阅读P31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情感特堵与价值观: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生齐答:想!学生自学合作交流:1:下面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学生乙:可加水。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存在恐惧心理,担心实验操作困难和化学知识复杂,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信心。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实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6.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浓度计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6.针对思维难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溶液形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饮料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溶液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4. 掌握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2. 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概念解释: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5.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并总结出有效的调节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溶液相关知识,并提高对溶液的认识。

六、课堂检测: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验。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疑惑给予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将食盐、糖等溶质分别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溶解实验中的观察结果,探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小组讨论:为什么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溶解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液概念、特征、溶质溶剂判断等知识点的掌握。
3.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实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交流展示:鼓励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思维碰撞。
5.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练习题:区分溶液、悬浮液、乳液;判断下列物质中的溶质和溶剂。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实验操作方法。
-总结: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基本特点、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悬浮液:由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不具有均一性,静置后会分层。
-乳液:由液滴分散在液体中,不具有均一性,静置后会分层。
2.讲解溶质、溶剂的定义,通过实例演示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学生用具:探究手册;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教学过程】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

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生】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蔗糖溶解了)【结论】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

2、从微观角度:蔗糖消失的微观解释【提问】蔗糖消失了,固体到哪里去了?你能从物质微观的角度解释吗吗?【生】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过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通过模拟的动画视频来认识这一微观过程。

【播放视频】先说明: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
1
2
3
4
5
【篇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归去来兮】《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齐市二十九中学田玉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
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的微观形成及乳化原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大海”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里含有80多
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再增设
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
解)
1、将蔗糖、食盐、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2、将等量的泥沙、面粉、植物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试验1中溶
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过
程。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所得混合物在宏观和微观上各
有什么不同,从引入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
征。

【展示】多媒体动画展示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微观溶解过程及蔗糖和食盐
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展示泥沙、面粉与水的混合过程及在水中的
存在形式。

使学生在微观上对溶液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科
学准确的认识,这会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结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
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组成和溶质都相同;
稳定性:温度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讨论】生产生活中溶液的应用:
1、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快.
2、农业上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配成溶液用于无土栽培。

3、医疗上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注射,治病救人。

【情景创设】展示一瓶可乐、碘酒、消毒酒精。

提出问题:怎样确定溶液
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
【活动与探究】实验9-2碘和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和汽油中。

学生观察、
记录、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总结出溶质和溶剂的规定原则及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结论】1、溶质与溶剂的关系:①有水时水是溶剂;②无水,状态
相同
时量多的是溶剂;③气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时,均以液体为溶剂。

2、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影响着物质溶解能力,水不能溶解所有
物质,汽油和乙醇也是常用的溶剂。

【提出问题】为什么餐具上的油污加入洗洁精后洗得很干净?
【活动与探究】实验9-3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实验9-4水和油的
实验展示去污原理的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原理,总结出乳浊液
和乳化作用的概念。

并能举出生活中乳化现象的应用实列。

【结论】1、水和乙醇能以任意比互溶。

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它不稳定,
静置后会分层。

加入乳化剂后小液滴会分散成无数细小液
滴和液体稳定共存。

因此乳化剂是乳浊液的稳定剂。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

鼓励和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的设计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
对比,指出他们的优缺点。

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和学生们一
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结论】: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水合放热:扩散吸热。

若两个变化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不等,则表现为溶液的温度
升高或降低。

溶解吸热的:nh4no3固体、溶解放热的:naoh
固体
【阅读小资料】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溶液的微观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做用下均
一的扩散到溶剂的分子之间去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在溶
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

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3、乳化剂是乳浊液的稳定剂,使乳浊液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

四、课堂反馈:试卷:近三年各省市相关内容中考试题。

五、课后作业:略
【篇三:溶液的形成教案】
课题:溶液的形成
【教材分析】
教材所编位置和作用: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形成,能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探究实验的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总结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现象和生活;
2、通过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掌握学会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2、通过实验等多种方法了解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且走进
生活,走向社会这一宗旨。

【教学重点】
溶液的形成,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解时的吸热放热,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溶质与溶剂的判断,对溶液形成的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接触
到溶液,本课是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这
就要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过程,理解溶液的概念。

本课比较
适合采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验探究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本课
主要的指导思想是将探究的全过程贯穿于实验的始终,通过创设问
题情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最
终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把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有机的结合
起来,即完成了知识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

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和阅
读教材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
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
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我们其实是生活在溶液的
世界中。

【教学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