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论教

合集下载

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观

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观

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观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观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我认为这是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的简明概括。

课堂教学要充分的体现和张扬这一现代教育理念,且在课堂教学策略中实施,在教学效果上体现。

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评价理念。

一、关注学生发展“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人为本。

我想从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来说明这一观点。

一是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情绪饱满,在愉快、兴奋中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求知欲强。

二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脑筋想问题,有充分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三是学生的交往状态:学生在班、组内能够进行有效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的交流,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四是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在参与中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每次思考和每个结论都经过独立思考且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

五是学生的生成状态:学生的智能、情感得到了某种程度或一定程度的发展,学有所得,体验成功。

总的说来,要从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是否学得自主,学生有没有学会、有没有会学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

具体从学生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没有情绪状态、参与状态,就不能激活课堂;单有情绪状态、参与状态,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泡沫现象,表面繁荣”;只有五大状态的协调统一,才可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作出准确的评价。

二、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观课议课如何以学论教

观课议课如何以学论教

观课议课如何以学论教前几天看了鞍山丁雪老师读《为了大多数教师的课程实践——陈大伟观课议课对话录》的一篇文章,这里推送一篇对相关问题的回应。

观课议课如何以学论教老师的问题:“观课议课强调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这种学生的'学’有什么标准?在议课的时候如何确定它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我的回应:观课议课以学论教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在于创造最适合学生,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如果不能就学的情况讨论改进教,促进教,观课议课是失去了改进教学的可能。

以学论教,学的情况是基础,是前提;论的指向是改变教,改造教,使教师教得更好,更有效。

学是果,教是因,论的目的在于发现因果联系,认识因果关系,并利用所发现的因果关系改造教学,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追求有效教学。

学是教的基础,教为学服务,学是教的反映,教得合理不合理主要看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效果理想不理想,通过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剖析讨论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什么。

(二)在行为上,观课时坐到学生身边去,主要以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等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议课时,以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为主要对象引起讨论、展开讨论。

(三)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

一般来说,教学的路线是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

比如我头脑中可能存在“需要深刻理解的文字最好采用默读的方式”这样的假设;在备课时,我遇到了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的文字,我就可能做出引导学生默读的设计;进入课堂,我把设计表现出来,我可能做出这样的引导——“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部分默读,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把自己想到批注下来,等一会我们要交流。

”这是教的行为;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读、思考、批注,这是学的行为;这样的默读行为可能产生比朗读更好的阅读效果。

观课议课以学论教采取反向的路线,主要从学的效果和学的行为分析和理解入手,讨论什么样的教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并通过对话和反思理解原有的设计和背后的观念,根据效果和他人的经验改造原有经验。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学习小结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成果和不足,要特别注重小学、七年级与初中的衔接教学,认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全面改进和实施教学方案,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1.合作学习方面:按我校《“以学论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施方案》,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按照异质同组的原则合理配置2人、4人小组,明确小组合作的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疑点,明确小组成员之间谁先讲的顺序,明确每次合作时有序、紧凑、快捷地进入深度学习过程,积极汇集组员的意见,形成小组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按照分工主动承担交流展示的任务,实现高效合作。

正确认识自主性学习与自学的关系,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

2.激励评价方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带着快乐的心情,带着向上的情绪,带着微笑的面容进入课堂或者和学生交流,从而培育学生的激情,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自我发展。

激励性评价贯穿在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同伴、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意识。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

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

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3. 展示反馈方面:重视教学环节,提高自主学习效益。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既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倍增效益,提高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指导学生合理选择灵活的展示方式,借助“导学案”,依照学习内容选择讲解、解说等方式,尽可能做到全面、准确、有创意。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实践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实践

“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实践最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以学生进展为本”的思想成为共识,“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观念正在被起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但是,如何才能具体落实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似乎还处在尝试时期。

看了教师“乘法分派律”一课的相关文本,不由眼前一亮。

该课例不但在运算定律的教学方面有所冲破,它的课例形式与内涵也有一些新意。

专门是在“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观念的操作化方面,作出了十分有利的探讨实践,值得借鉴。

一、教学前端分析长期以来,咱们研究“教”多于研究“学”,吃透学生远没有“吃透教材”那样投入,那样下功夫。

因此,在备课环节将研究“学”加以“标准化”,让“学情分析”成为教学设计的固定栏目,自有它的踊跃意义。

相关于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的称呼“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学生分析”明显更为确切。

因为“教学对象”既能够指学生,又能够指学习内容;“学生分析”既能够是分析学生有关学习的情形,又是能够是分析学生的道德品质或身心状况。

而“学情分析”遇更少歧义。

不同凡响的是,表教师又将“教材分析”改称“学材分析”。

这似乎进一步表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变“教材”为“学材”。

在确信名词变换踊跃意义的同时,又不能不指出,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仅仅反映在教案栏目名称的改变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有实质性的改良。

应该说,表教师的“学材分析”超级深切。

第一,她以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观,道明了什么缘故运算定律只涉及加法、乘法。

尽管关于学生来讲,乘除法的统一、加减法的统一,要等到学了分数除法、学了代数和以后才能有所熟悉,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明白得这一点,仍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她指出了乘法分派的实质在于沟通乘、加两种运算的联系。

本,加法、乘法的可互换、可结合的特点,和乘、加运算之间可“分派”的特点,都是运算的性质,只是因为这些性质最为大体,是导出四那么运算其他性质的基础,因此称之为“定律”。

在“学情分析”中,朱教师追溯了乘法分派律的初期渗透,并以此作为“放手让学生去探讨”的依据,也言之有理。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过去的教学方式可称谓“以教定学”,教师怎样教,学生便顺着教师的思路去学。

而现在的教学方式真可谓“以学论教”。

1、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备课时应把“学”案融入“教”案中,这是备课应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能够把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一并考虑来进行教学设计。

让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做到三个结合:即启发与发现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实现四个“破除”:即破除对权威的迷信;破除对古人的迷信;破除对洋人的迷信;破除对书本的迷信;达到五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

2、厚积薄发,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如果要想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课堂知识必须丰厚。

教师就必须不断填充,厚积薄发。

过去说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是一泓清泉,“为有源头活水来”。

精心备课的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法和契合点。

这样,才能使师生产生互动。

使课堂具有生产性。

3、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已决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如果教师不转变自己的观念,不树立新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

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

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应是严父,及时纠正,决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就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有进步时,老师就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副副鼓励与告诫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总之,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投入一“石”来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千层浪”,使得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

以学论教,科学评课

以学论教,科学评课

以学论教,科学评课一、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无论是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提出,还是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倡导,都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主体,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服务学生的学。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不会是好的教学,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理念课标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每节课都需要分组讨论。

但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

(二)教学语言的规范化除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外,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符合新课标精神。

因为这看似小细节的地方,有时却恰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真正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是否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要真正吃透新课标精神,反复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

二、关于如何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影响统帅其他要素(包括内容、方法),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

1、目标的制订: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

目标不一定只由教师按“教参”制定,还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可尝试让学生参与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

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

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践,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精心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每节课的教学应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开始,使学生明确学习课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若从学生身边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物理的现象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知所要进行的学习是很有意义及有用的。

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习的效果。

优质的物理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例如:在《气体的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向易拉罐中倒入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用橡皮泥封住罐口,让易拉罐冷却,学生观察发现易拉罐变形且发出声音。

以学论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以学论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以学论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美术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促进学生发展”的响亮的口号。

这一口号的提出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

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是一项新的挑战,更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机遇,我们有必要、也有需要以此为指导目标反思我们的教学。

本文以人美版第七册《亲亲密密一家人》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反思。

最近我在四年级班进行了《亲亲密密一家人》的美术绘画教学。

本课的重点是能用绘画方式表现出家庭成员间亲亲密密的情景;难点是如何表现人物的不同造型和动作。

由于先前听别的老师用示范法上过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所以我决定采用相同的方法。

于是我也带来了一张家庭照片进行写生,我边画边让学生观察老师的作画步骤、人物的五官、动作如何表现等,学生观察时非常专注。

我想:采用示范法是对的,这可以减轻学生对人物造型表现的畏怯。

可是,在巡视学生作业时,我惊呆了:不是“大头娃娃”就是“小头爸爸”,有的居然上半身还没头大……严重比例失调!当我正在困惑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又激起了我的怒火!又是他—一个美术基础薄弱又不敢画的学生小峰(化名),他趴在桌上,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你又不动笔了,你不敢画永远都不会有进步的!”我尽量压抑住自己的怒火说道。

“老师,我不会画人,我喜欢画动物!”他抬头胆怯地说。

我想,与其让他一纸空文又浪费时间还不如随他画吧。

“那你就画动物吧!”我淡淡的说。

“老师,我也想画动物!”班上的另一些学生也纷纷嚷着。

“画吧画吧,不过要表现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我无奈的说,反正,我已经对刚才的作品失去信心了,随他们吧!不久,学生的作品出炉了!仅个别同学的人物写生还不错,再看看画动物的学生的作品:嘿!居然还不错!一个个童趣盎然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有卡通的兔子妈妈抱着宝宝给她讲故事;小猪宝宝依偎在妈妈的身旁睡觉……再看看小峰的作品,居然是两只胖胖的熊猫,一大一小,依偎着共同享受竹子每餐,尽管造型不是很好,但是亲密的样子很生动,“这也许是他自入学以来最棒的作品了!”我表扬了同学们的作品,尤其是小峰的作品,我说:“老师非常喜欢小峰的作品,想拿回家收藏,你愿意吗?”他腼腆地笑了。

教育随笔:如何解读“以学论教”

教育随笔:如何解读“以学论教”

教育随笔:如何解读“以学论教”教育随笔:如何解读“以学论教”近年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们经常会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词语叫“以学论教”。

从简单的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

为了更好地解读它隐含的理念和内涵,下面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1。

如何理解“学”?(1)“学”是指学习的主体。

这里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备课的时候要以学生为背景,以学情为依据;(2)“学”是指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要求体现生活化,社会化,能体现学习内容在社会与生活中的价值;(3)“学”是指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互动时间和练习时间;要设计科学有效、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4)“学”是指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渗透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和学会;(5)“学”是指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及时进行有效的定性或定量评价,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学”是指学习效果。

一节课下来,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如何理解“教”?(1)“教”是指教师。

首先要看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是否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其次才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2)“教”是指教学目标。

看教师能否落实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3)“教”是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看过程是否有序,方法是否有效;(4)“教”是指教学效果,看教学效果是否有效,主干知识是否得到落实,综合能力是否得到培养;3“。

以学论教”体现了什么理念?(1)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2)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一节好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4。

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可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的。

因为教与与学是互动和互补的。

但我们必须明白:立足点是在学,所以要先考虑好学生的“学”,才考虑教师的“教”。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学论教”
自主学 习 、 探究表达 的机会 , 学生在课 堂上获得 充分 让
适用 于所有人 的一般行为规 则 ) 的不懈 寻求 , 能做到 没
教会学生学 习。 而这恰恰是 我 自己在教学业务上 毫无长 进 的关 键 : 位有着2 多 年教龄 的语文老 师 , 一 0 却好 像只
有一年 的教学经验 !
“ 以学论 教 ” 学 ”一 是指学 生能否学 得轻松 , 的“ , 学
得 自主 自由 ; 二是指学 生有 没有会 学 , 没有学会 。“ 有 以 学论教 ” 的评价观念 , 提倡课堂上 主要让学生 自己学 , 自
陶渊明形容 的那样 “ 奇文共 欣赏 , 疑义相与 析” 有 的放 , 矢才能立竿见影 。
型课堂教学评价观 , 以学评教 ”从课堂上学生认 知 、 即“ ,
思维 、情感等方面 的状况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的高 低 ,
来 评判这堂课 的教学 目标 、 内容 、 法 、 程及效果 ( 方 进 预 期 目标 ) 的优劣得失 。 等 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 时 , 必须坚 持现代教 育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思想 , 把 评 价重点从 教师的作为转 到学生 的作 为上 , 把教师的作 为联 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 以评价 。 只要给予学生充分
己提 出问题 , 自己解决 问题 ; 教师尽量少 讲 , 只讲学生不
能解决 的问题 。学 生学 习的过程一般是 先独立学习 , 然
后共同分析讨论 , 最后师生协作共 同解决 。教师 的作用 则是 : 每一 堂课都交给 学生 自学的“ 囊妙计 ” 通过教 锦 ,
2走 进新 课 程 . .
3走 向发 展 性 课 程评 价 . .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 学中的表现 , 将 其视 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 内容 。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 表现 , 包括 他们在 师生互 动 、 自主学习 、 同伴合作等方面 的行为表现 、 参与热情 、 情感体验和探究 、 思考 的过程等 等。关注学生在课 堂教学 中的表 现 , 即关注他们在课堂 上怎样学 习 : 通过 了解 学生在课 堂上讨论 、 流 、 交 合作 、 思考 、 获得结 论等行 为表现 , 来评价教 师课堂教 学 的成 败。这样 的一种评价方式 , 既关注教师 的具体教学行为 ,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少教多学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

这种教学关系甚至曾被视为天经地义、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学规律。

可以用“以教论学”四个字来概括。

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的备、教、批、辅、考、评,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一切价值标准甚至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

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一、对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的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它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建立开放的探究空间在本课时教学中,通过实验来组织学生探索,体现探究过程的探索性和开放性。

教学中首先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操作,进行以下实验:第一步,用小圆珠在数位顺序表中摆一些数;(出示数位表)第二步,记录圆珠的个数和摆出的数。

第三步,判断能不能被3整除并记录。

然后,把学生实验的结果集中反馈到记录表中(出示记录表)通过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

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但是,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必须充分重视独立思考。

同时也避免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成群体的认识偏差。

“以学论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变革

“以学论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变革

——ຫໍສະໝຸດ —置 “ 学 论 教 ":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观 念 的 变 革 以 小
范 高 红
( 京 市 浦 口 区桥 林 巾心 小 学 , 苏 南 京 南 江 2 10 ) l8 6
“ 以学 论 教 ” 新 课 程 改 革 所 推 行 的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观 , 是 这 种 评 价 观 主 张 以 学 生 的“ ” 评 价 教 师 的 “ ” 而 不 仅 仅 是 学 来 教 . 看 教 师 在 课 堂 教学 中 的 知 识 把 握 和 呈 现 技 能 的水 平 。 有 些 老 师 虽 然 课 上 得 很 漂亮 、 精 彩 , 只 是 他 自己漂 亮 、』 很 但 E 己精 彩 , 学 生 在 课 堂上 成 了 老 师 展 现 自己 才 能 的 道 具 , 师 问 学 生 答 , 老 学 生 完 全 被 老 师控 制 和 牵 引 , 有 形 成 自己 的 独 立 思 考 , 乏 没 缺 主 动 学 习 和探 究 的过 程 。很 显 然 , 样 的 “ 课 ” 有 缺 陷 的 , 这 好 是 所 以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观 念 必 须 把 焦 点 对 准 学 生 的 “ ” 这 里 的 “ ” 具 体 而 言有 以 下 几 个 评 价 纬 度 : 方 面 指 学 。 学 。 一 学 生 是 否 学得 轻 松 . 得 自主 。 要 考 查 学 生 在 课 堂学 习 中 的 学 主 情绪 状 态 和交 往 状 态 另 一方 面要 考 查 学 生 学 会没 有 , 没 有 有 掌握 学 习 的方 法 .具 体 要 考 查学 生 在 课 堂 学 习 巾 的思 维 状 态 和 目标 达 成 状 态 。 为新 课 程 改 革 提 倡 的课 堂 教 学 评 价 方 式 , 作 “ 以学 论 教 ” 要 广 大 小 学 语 文 教 师 转 变 教 学 观 念 . 换 视 角 。 需 转 从 有 利 于学 生 学 习 的角 度进 行 教 学 设 计 . 展 教 学 实 践 , 在 开 并 和 学 生 的 互 动 交 流 中 不 断 提 高 自身 的教 学 能 力 和 教 学 艺 术 。 只有在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评价 中贯彻“ 以学 论 教 ” 理 念 , 的 才 能 真 正形 成 以评 促 学 、 学 定 教 、 生 互 动 和 情 感 交 流 的创 造 以 师 性 课 堂 。 能 使 学 生 成 为 学 习 的真 正 主人 , 生 才 能 在 语文 课 才 学 堂 学 习 中 获得 全 面 成 长 。 “ 学 论 教 ” 具 体 操 作 主要 考 查 学 生 在 课 堂 学 习 中所 呈 以 的 现 的五 种 状 态 : 绪 状 态 、 与 状 态 、 往 状 态 、 维 状 态 和 生 情 参 交 思 成状 态 , 下分 而述 之 。 以 从 学 生 的 情 绪 状 态 考 查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学 习 动 机 激 发 及 其 目标 实 现 程 度 。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 仅 仅 要 关 注 学 生 的在 知识 、 力方 不 能 面 的发 展 .更 要 重 视 学 生 在 知 识 和 能 力 获 得 过 程 中 的 情 感 体 验 . 此培 养 正确 的人 生 态 度 和 追 求 卓 越 和 崇 高 的价 值 观 念 . 以 这就 是 新 课 程 倡 导 的 _ 维 目标 。 维 目标 的 实 现 与 否 , 课 堂 二 三 在 中 的外 在 表 现 就 是 学 生 的学 习情 绪 是 否 高 涨 .是 否 对 所 学 的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

“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高效课堂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丁锦华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能够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办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这段话则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办法、教学过程都应根据学情而定。

可见,我们前辈的教育理论中早已渗入着“以学定教”的理念。

我们编了一本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案例丛书。

欣喜的看到,在新课程改革征程上,我们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离抱负高效课堂的终级期盼尚有一大段距离,全部我们在研究的《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略研究》与底结题了,今年我们又申报了省级教科课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实践研究》。

这次我们在海安召开南通市小学数学“同课异构高效课堂”专项研究。

24 日下午我们尚有同课不同模式的研究,这三个不同的模式都有一种共同的理念支撑,那就是“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今天和大家谈我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构造与种类(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毕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毕。

优秀教师获得成功的核心就在于他们能对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教学办法(如何教)进行合理的组合,即能按某一种或某几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构造。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多个各样的教学模式。

没有哪种模式是普遍合用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状况而定。

(二)教学模式的构造普通而言,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包含下列六方面的内容。

(1)学习与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

新课改倡导“以学论教”,主张要从

新课改倡导“以学论教”,主张要从

新课改倡导“以学论教”,主张要从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实施“以学论教”打造高效课堂

实施“以学论教”打造高效课堂

实施“以学论教”打造高效课堂“以学论教”教学策略及模式是新课程条件下育人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差异,让课堂成为学生乐知、乐问、乐疑、乐趣的天堂,让读书成为学生快乐的事。

同时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鲜活、高效的“以学论教”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下面我就谈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一、注重信息收集整理,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这是上好课的前提。

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途径收集信息,有目的筛选信息,创造性加工信息,分层次交流信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

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1.给学生提供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收集资料、信息和整理资料信息的方法,在学习中做到有章可循,而不是盲目的收集获取信息。

我们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搜集信息资料的途径要多,范围要广,形式要丰富。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图书馆(室)、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媒体、网络等方面去搜集资料,而且还应教会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随时发现身边有价值的资料为我所用。

如在上《行政区划》前,让学生抄写我国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并熟悉中国政区图的形状和方位。

查找我国省区简称来历的资料,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以及中国行政单位顺口溜、猜谜活动谜语等。

学生在资料信息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验,还对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2.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积累经验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进行资料信息收集的机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是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使教学内容真正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以学论教”的初中理化课堂评价实践性研究

“以学论教”的初中理化课堂评价实践性研究

“以学论教”的初中理化课堂评价实践性研究【关键词】以学论教课堂评价量化一、引言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都是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

根据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在自主学习和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以及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这个“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是对传统的“以教论教”评价观的挑战,它为实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课改目标保驾护航。

但在现阶段实施“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很多学校还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难以全面地进行量化评价。

由于初中的物理、化学两门课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无论是在教法还是学法上,均有较大的相似性,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也有很大的通融性。

为此,我校课题小组于2009年3月开展了“新课程实施中的‘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的研究——农村初中物理化学课堂评价的实践性研究”的课题研究,探讨有效的量化评价指标。

经过理论学习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于2009年8月制定了“以学论教”的初中理化课堂评价方案,并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以学论教”的初中理化课堂评价体系。

二、“以学论教”的初中理化课堂评价原则在制订课堂教学的量化评价方案时,我们考虑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学与教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的教学评价应从教师、学生双方进行,既要评价教师的设计水平、组织调控策略,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注重改变仅仅关注教师而轻视学生参与的传统评价。

2.评结果与评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因此,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而且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改变仅把知识是否有效传递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评价目标。

语文课堂“以学代教”

语文课堂“以学代教”

语文课堂“以学论教”教学案例语文组刘军民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教育领域的深层次“革命”,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新课程倡导的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评价的理念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同时对课堂效果也提出了新的评价思想——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是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这里的“学”一是指学生是否学的轻松,学的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有没有学会,有没有会学。

主要指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

“论教”主要是从情绪、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的四大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

从上述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学论教”的一些要素。

针对“以学论教”的要求和策略,我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了操作,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值得我们慢慢品味,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这首诗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

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

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

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

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

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的教学方法方式”课题的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十个年头,但由于我们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校不少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为主,学习过程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无止境的题海战。

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低到极点,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的念头。

传统教学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从而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种现状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的,同时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主体性、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要切实改变学生被动发展的处境,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就需要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是在时代的呼唤下、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在对自己工作感受中,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两个维度的理性思考的产物。

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变革,“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所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理论依据(1)新课程标准理念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

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以评促学,以学论教

以评促学,以学论教

以评促学,以学论教——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摘要】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表达主体地位,真正地得到全面开展,教学评价应该“从以前的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变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过程性和开展性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以评促学,以学论教〞,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根底,促进学生的开展上来,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评价以评促学以学论教不容置疑,不管理论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和追求都应该是其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有效的课堂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在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肯定会有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的答案。

传统的评价一般会把有效课堂对照如下的标准去衡量:教学目标明确、讲课内容科学、结构紧凑、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语言得当、教学效果良好等等。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一课堂里,学生的问题得到重视了吗?老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了吗?学生除了学到课本知识之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关注了吗?这节课里,学生的活力和热情是不是得到充分的调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对以上的问题还是比拟模糊的话,这样的课堂应该离有效性是有距离的。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表达主体地位,真正地得到全面开展,教学评价应该“从以前的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变为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过程性和开展性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局部和重要推动因素,如果使用恰当,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并得到鼓励,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也可以让学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处,调整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适当监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论教教学相长——浅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摘要]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评价的目标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新课程提出的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新的评价体系有力地冲击了我国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发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新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评价以学论教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变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已成为本次课改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以学论教,教是为了学”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

即使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着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

总之,以往的课堂评价表现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但深入,新课程提出了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它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全新的启示。

一、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推行者”。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书在于把课程(教学内容)忠实的传达给学生。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从来就不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知识“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

也从来不关心课程问题,认为课程的研制与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已无关。

其实,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课程与教师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以下几方面转变。

首先,要转变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其次,要转变“课程与自己无关”的观念。

课程不只是“文体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网、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过程。

在课程教学中,教学过程应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种“解放与自由”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它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就没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去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终成了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总之,传统的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机械叠加。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

三、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在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

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认识水平来反思自己的教案是否可行,并及时加以修正,有时甚至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

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课前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堂课。

同时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和实效性。

例如:现在的教案并行设计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两大部分,使教师从关心如何教到更多地关心学生如何学,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了“学情分析”、“教学后计”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案并不是写得越工整就说明教师备课越认真。

四、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

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干净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因为“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

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

只要这位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来组织教学活动,为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营造了“民主、平等、开放”的空间,并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发展,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也许板书由学生来写,总结是学生归纳并说出来的,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

首先:关注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有待点燃的“火把”。

他们有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位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满足每位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

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习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习知识的获得,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中注重反思,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和针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知识的传声筒。

再次: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样,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和发展过程。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学论教”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正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浪潮中,成为新课改的弄潮儿。

【此文发表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研指导栏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