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休谟论因果关系中的习惯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因果关系理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因果关系并不是观察到的现象本身,而是我们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推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对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是什么。
休谟认为,我们观察到的因果关系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经验规律,而不是由于必然性或理性原则而存在的。
他认为,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观察,以及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推断未来事件的发生和结果。
而这种推断,并不是由于所观察到的事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而只是一种主观的习惯性见解。
休谟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因果关系理论,就是我们观察到的习惯性的经验规律,并不代表未来事件的必然发生。
我们观察到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日子太阳会一直从东方升起。
这只是一种我们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而并非真正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必然规律。
基于这一理论,休谟提出了他的感觉论,即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思维都是由感觉经验所构成的,而因果关系也是由感觉经验所形成的。
他强调了人们对感觉经验的重视,以及我们的知识都是由感觉经验所构成的。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因果关系理论挑战了以往对于必然性和理性原则的认识,强调了人们的认识是建立在感觉经验之上的。
这对于后来的经验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经验主义哲学的一种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影响。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提醒人们,科学研究需要更加谨慎地区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际存在的规律之间的关系。
科学研究不能仅仅依赖于习惯性的经验规律,而应该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验证。
这一理论对科学方法论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批评者认为,休谟的理论削弱了人们对因果关系的信念,导致了对于世界规律的怀疑和不确定性。
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 南开哲学
南开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学号:0711258姓名:刘勇年级:2007级专业:哲学系别:哲学系指导教师:李国山完成日期:20010年4月10日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摘要】休谟从习惯这个独特的视角入手考察因果关系,指出我们之所以作出由因及果的推断是基于习惯的作用,而习惯的形成依赖于相似现象的恒常结合。
休谟成功地以习惯为线索消解了他在回答必然联系问题时陷入的“两难困境”。
然而,休谟在自己的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对习惯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关于习惯的本性他也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说明。
尽管如此,他的研究视角依然为因果关系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因果关系;习惯;恒常结合;二难困境;心灵因果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根源。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因果关系一直被认作是一种无需证明的必然联系,斯宾诺莎、笛卡尔等人都从自己的理论出发来论证因果必然性。
大卫·休谟(David Hu m e)作为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他对因果关系问题的探讨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如他本人所说,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古人和今人,都不曾加以培养”。
①这种独一无二突出地表现在休谟提出习惯这一概念上。
休谟认为“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②,同时指出,我们之所以作出由因及果的推断是基于习惯的作用。
那么,休谟究竟是如何理解习惯这个概念的?他提出的习惯在其因果关系理论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一休谟认为:“我们关于因果的全部推理由两种因素所组成,一个是记忆印象或感官印象,一个是产生印象的对象的、或被这个对象所产生的、那个存在的观念。
因此,这里我们就有三件事情需要说明:第一是原始的印象。
第二是向有关①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页。
的原因观念或结果观念的推移过程。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因果关系理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不仅有助于理解休谟的思想,还能够为我们对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考。
我们需要了解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休谟认为,人类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而经验来源于感觉和感知。
在《人类理性的研究》一书中,休谟提出了对因果关系的三大关键观点:首先是关于因果关系的存在形式问题。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并非是一种实在的存在,而是人类根据经验习得的一种习惯性的联想。
其次是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来源问题。
休谟指出,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基于经验而得出的,并没有理性的根据。
最后是关于因果关系的确定性问题。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并非具有绝对的必然性,而是一种概率性的关联。
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定位和意义。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因果观念的一种批判和否定。
传统的因果观念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绝对的必然性,所有的事物运动和变化都是按照固定的规律进行的。
而休谟则提出,因果关系只是一种经验习得的习惯性联想,并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
这种观点对于观照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提出了挑战,也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实际上是在为后来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概率统计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也为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还需要分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的局限性和争议。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极端的经验主义观点,它否定了理性对于知识产生的作用,也否定了因果关系的绝对必然性。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理性和经验的统一性。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也受到了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批评和质疑,他们认为,休谟的观点忽视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和绝对必然性,也忽视了理性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探讨休谟因果关系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休谟因果关系问题
休谟因果关系问题1. 介绍休谟因果关系问题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其著作《人类理解》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休谟认为人类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基于习惯和经验的,而非基于理性和推理。
他质疑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否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引发了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2. 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是通过观察和经验形成的习惯。
他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直觉或推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
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经验性联系来推断因果关系的存在。
休谟提出了两个关键观点来支持他的理论。
首先,他认为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基于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经验的。
我们通过观察到的多次相似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来形成对于因果关系的信念。
例如,我们通过多次观察到火烧木头会导致木头燃烧的事件,形成了火烧木头会导致木头燃烧的因果关系的信念。
其次,休谟认为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基于习惯的。
我们通过多次观察到某一事件之后总是紧接着发生另一事件来形成对于这两个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信念。
例如,我们通过多次观察到按下电灯开关之后灯就会亮的事件,形成了按下电灯开关会导致灯亮的因果关系的信念。
3. 对休谟观点的批评与回应休谟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质疑和批评。
一些哲学家认为,休谟的观点过于悲观,否定了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能力。
他们认为,虽然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认知因果关系。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同休谟的观点,认为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基于经验的。
他们指出,即使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认知因果关系,但这种认知仍然是基于我们对于过去事件的经验和记忆的。
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只能通过观察到的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来推断因果关系的存在。
4. 休谟因果关系问题的影响休谟因果关系问题对于哲学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发了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思考和讨论,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习惯是人生伟大指南论文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摘要: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认识在哲学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因为他是在怀疑论的大背景下提出这一问题的,所以受到一些不公平的看待。
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因果关系理论相冲突,通过对比,我发现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另外,他的逻辑证明也十分严谨,这一点也值得深入学习。
关键词:休谟因果关系怀疑论归纳问题“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以及他必然提出归纳问题,是他对知识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也是他的最著名的贡献。
康德研究这个问题的结论的巨大努力开创了近代哲学的先河。
而对休谟的问题不能提供答案(做这种努力的著作汗牛充栋)则被称做哲学的耻辱。
”休谟在什么情形之下提出因果关系的,他为何要提出因果关系?我们知道休谟作为彻底的经验论者,他把人类全部知识的材料看作就是知觉,即印象和观念,并提出了“一切观念都起源于印象”的经验论原则,这是他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
在这条原则下,他论证了感觉和外物的关系,得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不可知的怀疑论的结论。
此后,他又开始着手研究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时,涉及到了因果关系。
休谟说:“有七种不同的哲学关系,即相似。
同一时空关系、数量或数的比例、任何性质的程度、对立和因果关系。
“休谟从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着手。
因果关系是惟一能够使我们超出当下直接印象而推知任何对象的存在、或者任何时间的发生的惟一关系。
如果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就没有根据去相信任何超出我们自己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解释什么是因果关系之前,休谟给我们举了一个独特的“弹子球撞击”例子。
据此他又进一步分析,因果关系所包含的条件。
他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应该包含有:(一)在空间中的接近关系;(二)在时间中的接续关系;(三)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正是基于上述要素分析,休谟指出,即使是观察和经验的多次重复和积累,我们也是不能获得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的。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
休谟因果关系理论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他的主要著作《人类本性研究》中提出的一种对因果关系的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可以说是休谟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上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休谟认为,我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通过经验来获得的。
经验是我们从感观中获取的感觉和印象的总和,是我们思维和理解的基础。
而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也是通过经验来形成的。
休谟指出,我们通过观察到某种事件A之后,还观察到另一种事件B的发生,并形成了A导致B的认知。
这种认知是基于我们在多次经验中观察到A和B之间的关系形成的。
这一观点是休谟哲学思想中关于因果关系的一种怀疑主义观点。
休谟认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获得对于因果关系的真正认知,因为我们不能够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之间的常见联系和重复出现的模式。
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只是一种主观的习惯性观念,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关系。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讨论,但也对后来的哲学、科学和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谟的观点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践提出了重要的挑战和反思,激发了人们对于科学方法论和科学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休谟的理论也对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人们对于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和知识获取方式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休谟因果关系理论提出了一种对于因果关系的基于经验的分析方法,强调了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是基于我们的习惯和联想而形成的。
这一观点对于科学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上的因果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试论休谟、康德的因果性问题
试论休谟、康德的因果性问题摘要:因果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无可否认,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讨论对康德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康德的批判哲学即是建立在休谟的因果性问题基础上,所以梳理出二者论证因果关系的过程,将对理解因果性问题的核心争论点大有帮助。
本文第一节介绍并分析了休谟的因果观。
休谟从经验论角度对因果性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哲学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
第二节主要论述了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应。
康德通过论证“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提出“人为自然立法”来回应“休谟问题”。
第三部分就因果性问题,尝试对两位先哲的论证过程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休谟;康德;因果关系一、休谟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论证在休谟看来,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是这样的,起先我们知觉到两个观念相继出现在一个相同的空间当中,那么我们将会约定俗成地按照出现的顺序将先发生的称作原因,后产生的称为结果。
这种建立在经验基础上,并通过想象进而形成一种连续、确定、统一的关系,休谟称为因果关系。
洛克将经验的对象称为观念,休谟则称其为知觉,知觉是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这其中包含感觉、思维、情感等人体意识活动。
知觉又被一分为两类,分别是印象和观念,印象是首次出现于我们灵魂中的所有强烈的感觉、情感和情感;印象又被分一分为两类,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前者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导致我们心中产生了它;后者即是从前者中分有出来的。
观念则是印象的摹写,即是对当下印象的想象或回忆,当理智对感觉印象进行思考时,我们便会分辨出哪些是生动活泼的,哪些是沉闷滞后的。
所以,印象和观念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分,仅仅是强烈、生动程度的不同体现。
由以上概念性的区分我们可以总结出休谟的两条经验论原则。
一、印象在先原则,即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情感、思维等意识活动;二、想象自由原则,观念虽然是由印象产生的,但在人的心中可以自由组合出印象中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无论有多么荒谬但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相应的依据)。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自然主义者之一”。
他的理论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尤其是在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对于后世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进行浅析。
一、休谟的因果关系观点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
从休谟的角度来看,因果关系是我们从经验中得到的,即我们观察到两个事件发生在一起的经验,并由此得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休谟认为,我们并不能凭借纯粹的理性来得出因果关系的存在,因为我们并不能通过理性推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
据此,他提出了“因果关系的问题”:即我们如何知道观察到的因果关系是真实存在的?对此,休谟提出了“习惯”这一观点。
他认为,我们习惯性地相信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种习惯是源于我们从经验中观察到的重复发生的现象,而并非是由理性所确认。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并非是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存在于我们的习惯中。
针对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有人对其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最显著的批评之一是关于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否正确。
一些批评者认为,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过于基于经验而忽视了理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尽管我们不能凭借纯粹的理性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完全不存在于事物自身。
相反,因果关系应该是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而非只是我们的习惯或经验。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也引起了一些哲学家对认识论的质疑。
他们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凭借理性来认识因果关系,那么我们是否能够透彻地了解世界?这一问题也涉及到对知识的本质和获取方式的讨论,而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对这一问题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答。
尽管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也为后世的哲学、科学研究和认识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应该建立在我们的感觉和经验之上,而不是纯粹的理性推理。
休谟因果律关系三要素
休谟因果律关系三要素1.引言1.1 概述休谟是18世纪苏格兰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因果律的理论贡献至关重要。
因果律是一种描述事件或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原则,在人类认识世界和分析事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休谟的观点中,他认为人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来源于经验。
他否定了存在一种必然的、自然法则的观念,并指出因果关系仅仅是一种基于观察和习惯形成的心理倾向。
休谟认为,当我们反复观察到某一事件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会引发另一事件或现象时,我们就会逐渐形成对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信念。
休谟将因果关系分为三个要素: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前因指的是某一事件或现象在发生之前存在的条件或背景。
后果则是在特定条件下由这些前因所引发的相应事件或现象。
而联系则指的是我们心理上主观地将前因与后果产生紧密联系的方式。
总的来说,休谟的因果律观点强调了因果关系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他提出,因果关系并非客观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一种认知方式。
通过对休谟因果律观点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因果关系在我们的思维中的作用,并在实际应用中具备更加合理的判断能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休谟因果律关系的三个要素。
首先,我们将介绍休谟对于因果律的观点,包括他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和他的因果律理论。
我们将详细解释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定义,并举例说明他的观点。
在介绍休谟的因果律观点之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他关于因果关系存在的三个要素。
其次,我们将详细阐述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包括现象的联结、时间顺序和可能性。
我们将解释休谟认为这三个要素是因果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这些要素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我们将探讨在不同情境下这些要素可能发生的变化和挑战。
接着,我们将在结论部分对休谟因果律观点进行总结,并简要概括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
我们将强调休谟观点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对于因果关系的深入理解的必要性。
浅析休谟因果问题
浅析休谟因果问题摘要休谟作为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把从培根、洛克以来的经验主义理论加以极端化,对形而上学问题进行了批判。
他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知识领域,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是人的习惯性联想。
休谟继承了英国经验论的传统,但他不满足于洛克和贝克莱。
他认为,既然人所认识的是自己的印象,那就无权断定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的存在,感觉或印象并不提供外界事物存在的根据,我们对于外界事物也没有直接的经验。
既然已经肯定一切认识都来自经验,那就只能得出结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经验现象,而一切超出经验现象的东西是否存在,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休谟认为,应该拒斥一切超验的形而上学问题和实体。
在因果关系上,他认为,既不存在绝对必然的形而上学的因果关系,也不存在普遍有效的事实因果关系。
关键词:休谟因果观习惯联想一、休谟对传统因果观念的诘难对于休谟的整个哲学体系而言,因果关系理论占有核心地位。
休谟的哲学认识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的因果关系理论,或者根据他的划分,就是关于或然性知识的学说。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对因果关系理论第一个做详细论证的哲学家就是休谟。
休谟关于因果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从知识的分类开始的。
休谟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直观和演绎确定性的知识或称“观念的关系”方面的知识;另一类是以经验推理为特征的或然性知识,或称“实际的事实”方面的知识。
他把经验论哲学贯彻到底,一方面反复强调人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而是凭借于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因果关系的知识又是怎样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又是凭什么把经验过的事情扩展到未经验过的事情呢?由因推果还是由果推因呢?休谟的回答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
英国经验论者从培根一直到洛克都把因果规律看做是必然的。
培根对于由经验归纳所获得的知识的真理是坚信不移的,洛克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凡事必有原因,这是为我们的经验所证实的。
在经验观察中我们根本得不到原因与结果这种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
论休谟的因果关系思想
普遍性 ”。 在 这样情况下 ,休 谟从人性 的角 度来说 明因果的关系 的本 质 三 因果关系的本质 。 休谟认为 因果关系是不 能推理 的,那么 由原 因到 结果的推断是如何 发 生的呢?休谟从人 性的视觉 出发 ,提 出了因果推 断是由于 “ 习惯 ”而 发生 的。 休 谟是 这样论证 的,假 如有一个人突然在 一刹那 间跑到世界上 ,看 到 各种 物象连续下去 ,各种事情前 灭后 生。除此之外他 不能进一步发现 别 的东西,也并不能借 任何推论达 到因与果的观念 。因为他的理性 官能 和 反省官能在这些事 情上没有多大 帮助 ,也不能就这 样一个例证就 断言 前 一个 是原因 ,后一 个是结果 。它们 的会合或者是任 意的,偶然 的,没 有 理由根据这一个 的出现来推断 另一个的存在 。总之 ,一个人如果 没有 较 多的经验 ,除 了直接 呈现于他 的记忆 和感官面前 的东西而外 ,不能确
因果关系理论 是休谟哲学 的一个核 心内容 ,也是他所 真正关心的哲
学 主 题 这 个 理 论 对 康 德 哲 学 产 生 重 要 的影 响 , 本 文 以休 谟 的 《 人类理
解研究》为依据来阐释他的因果关系思想 。 两种 知识的理论。
一
.
休谟认为 人类理性或研究 的一切对 象可 以分为两种 :观念的关系和 实际 的事情 。与此相应 ,知识也分为两类 :关于观 念 的知 识和关于事实
一
只有这条原 则才能使经验有益于我们,因果关 系是根 源于人性的。
个是 “ 我预先 见到,在貌相上相 似的别的物象 也会 有相似 的结果伴 随着 它” 我们经 常由前一个命题推 论出后一个命题 ,但 是这两个命题 的联 系是不 能证 明 的。首 先不能 通过解 证 的论证 或抽 象的推 论来 先验 的证 明,因为可感 的性质是经常变化 的,相反的情况都 是可能的 。其 次也不 能通 过或然性 的推 理来证 明,因为关于实际存在 的一切论证都 是建立在 因果 关系上 的,因果关系是经验 得来的 ,而一切经 验的结论都是 建立 在 “ 将 来定和过 去相 契”这个假设基础 上的 。而或然 性的证 明或实在性 的 论证 就是来 证明这个假设,这是一个循环 论证 。 那 么因果关系 的基础 究竟是什么呢 ?休谟 认为 “ 实在说来 ,由经 验 所 得来 的一切 论证,都建立在 于我们在 自然物 象间所发现 的那种 相似 关 系”。…P 3 5 由似乎相似 的原因 ,我们便期望有相似 的结果,这 是我们一 切根 据经验 的结论 。这种相似 性是不能证明 的,就像前面所说 的,我们 不 能用 由经验得 来的论证来证 明过去是和将来相似 的,因为这些 论证都 建 立在那种相似 关系的的假设 之上的。在这里休谟 第一次动摇 了因果关 系必然性 的基础 , 自然的一律性 是不能用理性 或经 验的方法来证 明的。 但是 他 “ 只注 意了证明的形式 的方面,而没有注 意人类生活 的能动实践 的方面 。在 实践 中通过 实现 根据 以往经 验对 将来 的预期 ,来验 证那 种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
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因果关系理论做出了重要的探讨和贡献。
他的因果关系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该书分为三卷,其中第二卷主要论述了他的因果关系观点。
休谟的因果关系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只是基于经验的习惯性推断,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必然推理。
他批判了笛卡尔(Rene Descartes)和康德(Immanuel Kant)等哲学家的观点,认为没有任何的理性必然性可以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
相反,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对一系列事件发生的经验习惯性推断。
休谟强调,我们并不能从单一的事件中推导出因果关系。
他认为,单一的事件无法揭示出因果关系的本质,因果关系是基于我们观察到的一系列事件的经验统计得出的。
只有通过大量的经验观察,我们才能得出一般性的因果关系。
休谟认为,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观察基于感觉和经验的印象。
他将感觉和经验的印象分为两类:印象和思维。
印象是我们直接从感觉中得到的,而思维是我们从印象中得到的。
在因果关系的观察中,我们首先通过感觉得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思维的方式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因果关系。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对传统的因果关系观点的批判和重新解释。
他认为,因果关系只是我们习惯性的经验推断,不可通过理性的必然推理来证明。
他强调了观察和经验的重要性,并提出我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是有限的。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对于后来的哲学、科学研究和认知科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
浅析休谟因果关系理论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因果关系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他的著作《人类理解论》(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休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
本文将从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出发,对其进行浅析,以期对读者对休谟的观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理论反映了他所持的经验主义立场。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源自于感觉,人们通过感觉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应该是基于感觉的。
他否认了理性的直观能力,认为人们无法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知识。
基于这种观点,休谟提出了因果关系的理论。
休谟对因果关系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人们常常从经验中观察到某种事件的发生总是跟着另一种事件的发生,于是认为前者是由后者引起的。
而这种观察其实只是一种常见的习惯性的感觉联系,而非因果关系。
休谟用烟囱冒烟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当人们看到烟囱冒烟时,会觉得烟囱冒烟是由于火的燃烧引起的,但这只是一种因果关系的假设,而并非一种必然的结论。
休谟认为,人们无法通过感觉来观察到因果关系的存在,一切都只是基于习惯和经验的感觉联系。
休谟认为,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只是出于习惯,而非理性。
他提出了常见的因果关系观察,例如:当我们观察到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事件总是发生,我们便很容易地相信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但休谟指出,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仅仅是一种主观的惯性,而并非客观的真实。
因果关系只是一种人为的归纳推理,而并非基于理性的推断。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于事物本身,而只存在于人们的感觉和习惯中。
这种观点对西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挑战了人们对因果关系的传统认识。
休谟还指出了我们对因果关系的推理力的局限性。
他提出了“归纳无法推出必然性”的观点,认为人们无法通过经验和观察来得出必然性的结论。
休谟的因果关系与感知经验
休谟的因果关系与感知经验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他对伦理学、知识论和认识论有着深刻的研究。
其中,他对因果关系与感知经验的探讨,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和讨论。
本文将围绕着休谟的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看法。
休谟认为,人们通常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来源于常规的联结与习惯。
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当A发生时,就会产生B这样的结果,因为我们在过去的经验中,经常看到A与B紧密相关。
但休谟强调,这种因果关系的观念并非来自于我们的理性思考,而是从我们的感知经验中得出的经验法则。
休谟认为,我们常常错误地将因果关系视为永恒的、必然的,认为某个事件A必定导致某个结果B的发生。
然而,在休谟的观点中,因果关系只是一种心理意向,一种我们频繁出现的感知经验。
我们没有办法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出因果关系的存在,而只能通过感知经验去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来说,休谟认为,我们的感知经验只能告诉我们事件之间的常规关系,而不能告诉我们它们之间的必然关系。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观察到太阳每天都升起,我们会得出结论认为太阳每天都会升起。
然而,这个结论并不是绝对的,我们无法通过观察这一事实来得出太阳升起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必然结果。
休谟认为,我们只是习惯性地将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而无法证明它们之间自然存在着必然联系。
休谟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些哲学家反对他的观点,认为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感知经验中,还存在于自然界中。
然而,休谟的观点仍然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休谟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自信地相信我们对事物关系的了解。
我们应该始终怀疑我们的观念和信念,并且不断开展研究和实验来验证它们的准确性。
此外,休谟的观点也对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观点启发了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引入实证主义的方法,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科学理论。
休谟的因果观简答题
休谟的因果观可以简述为以下几点:
1. 借助经验:休谟认为,人们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感觉和经验。
我们观察到某一事件后紧接着发生另一事件,便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习惯性联系。
2. 习得的心理倾向:休谟主张,人们之所以相信一个事件会导致另一个事件,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经验中频繁地观察到它们的紧密关联。
这种习得的心理倾向使我们倾向于将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因果关系。
3. 缺乏必然性和客观性:休谟否定了因果关系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的观念。
他认为,我们无法从纯粹的逻辑推理中得出因果关系,而只能通过经验习得这种心理倾向。
4. 怀疑因果关系:休谟提出了对因果关系的怀疑,认为我们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只能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和感觉来判断。
综上所述,休谟的因果观认为因果关系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和感觉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而不具备必然性和客观性。
这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休谟道德哲学中习惯\反省和有关效用的德之间的关系
论休谟道德哲学中习惯\反省和有关效用的德之间的关系提要:有关效用的德——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主要是通过习惯而得以确立,在道德评判的实践中这些德也是通过习惯而现实化的。
不同于自然正义,政治正义是反省的结果。
标签:习惯;反省;效用;德本文所说的有关效用的德包括有关效用的自然的德和所有人为的德。
在休谟的道德哲学中,自然的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关效用的,包括直接令自己快乐的品质和直接令他人快乐的品质,本文对此不作讨论;另一类是与效用相关的,包括对自己有用的品质(如勤劳)和对他人有用的品质(如仁慈)这两种。
人为的德必定都是有关效用的,因为与这类德相关的道德规则本来就是为了社会的效用而人为设计出来的。
下文我们就来考察一下上述有关效用的德和反省、习惯之间的关系。
一对两类对象(感觉印象)的恒常会合的反复经验让我们“产生了在那种关系下观察那些对象的那样一种习惯”,[1]从而在一类对象中的某一个感觉印象在直接感觉或记忆中出现时,心灵就由于这种习惯而自然地相信另一类对象中的某一个在感觉和记忆之外的感觉印象将要出现。
对这个在感觉和记忆之外的印象的信念是一种特殊的、被赋予了“一种附加的强烈和活泼程度”的观念[2]。
它的活泼、生动性来自作为因果推理之基础的那个当下的、现前的印象,“我们是由某种现前印象借取我们传播于相关观念上的那种活泼性的。
”[3]对现前印象的信念由于心灵在经验的多次重复中形成的习惯而自然地传给所推断出来的那个观念,“当我们习惯于看到两个印象结合在一起时,一个印象(或是它的观念)的出现便立刻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另一个印象的观念。
”[4]信念是由习惯从当下印象直接传给另一个印象的观念的,在习惯的隐蔽驱使下我们直接由相信当下的印象而相信另一个印象的观念。
这也就是休谟一再强调以一个印象作为因果概然推理之基础的原因。
习惯是经验的产物,但不是对经验进行有意识反省的结果,而只是经验的无意识产物:“我们来不及反省,习惯就已发生了作用……知性或想象无需反省过去的经验,就能从它得出推断,更无需形成有关这种经验的任何原则,或根据那个原则去进行推理了”[5]。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对休谟因果关系的认识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对休谟因果关系的认识摘要: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认识在哲学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因为他是在怀疑论的大背景下提出这一问题的,所以受到一些不公平的看待。
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因果关系理论相冲突,通过对比,我发现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另外,他的逻辑证明也十分严谨,这一点也值得深入学习。
关键词:休谟因果关系怀疑论归纳问题“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以及他必然提出归纳问题,是他对知识理论的最重要贡献,也是他的最著名的贡献。
康德研究这个问题的结论的巨大努力开创了近代哲学的先河。
而对休谟的问题不能提供答案(做这种努力的著作汗牛充栋)则被称做哲学的耻辱。
”休谟在什么情形之下提出因果关系的,他为何要提出因果关系?我们知道休谟作为彻底的经验论者,他把人类全部知识的材料看作就是知觉,即印象和观念,并提出了“一切观念都起源于印象”的经验论原则,这是他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
在这条原则下,他论证了感觉和外物的关系,得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不可知的怀疑论的结论。
此后,他又开始着手研究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时,涉及到了因果关系。
休谟说:“有七种不同的哲学关系,即相似。
同一时空关系、数量或数的比例、任何性质的程度、对立和因果关系。
“休谟从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着手。
因果关系是惟一能够使我们超出当下直接印象而推知任何对象的存在、或者任何时间的发生的惟一关系。
如果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就没有根据去相信任何超出我们自己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解释什么是因果关系之前,休谟给我们举了一个独特的“弹子球撞击”例子。
据此他又进一步分析,因果关系所包含的条件。
他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应该包含有:(一)在空间中的接近关系;(二)在时间中的接续关系;(三)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正是基于上述要素分析,休谟指出,即使是观察和经验的多次重复和积累,我们也是不能获得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的。
休谟论文习惯联想论文:休谟因果观浅析
休谟论文习惯联想论文:休谟因果观浅析[摘要]因果关系理论是休谟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
休谟认为,经验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而因果律来自经验,经验是习惯。
休谟的观念关系和实际事物两类命题的划分在哲学史上首次区分了分析与综合。
[关键词]休谟因果观经验习惯联想一、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将传统的经验主义原则引向深入的结果,它在认识方法的层次上,将经验推理的性质、特点和局限深刻地揭示出来,使经验哲学获得了更能显示其本质特征的新的涵义。
正如近代以来对认识论的一切探讨都是以自然科学知识的增长和方法的进步作直接动力,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形成也是同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
近代自然科学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把发现事物的原因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把对事物原因的说明当作科学知识。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适应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尤其注重同科学知识获得问题有密切联系。
二、在哲学和宗教哲学中,“有果必须有因”是不证自明的原理,是进行推理的基础。
对于这个不证自明的原理,休谟前无古人地提出了疑问:对于这个原理,我们有什么证据?我们用什么理由证明它的真理性?休谟指出,凡是承认这个真理的人,既不举出任何证明,也不要求任何证明,就把它认作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独断。
如果需要证明,有人坚持说,这个命题是建立在直观和理性证明基础上的,因此有不容置疑的确实性。
休谟对此提出了反驳,他的理由是:第一,根据知识的分类,一切具有直观确实性的命题只能来自“观念的关系”,但是在能够提供直观确实性的任何观念中,都不含“有果必有因”的命题。
因此,这个命题不具有直观的确实性。
第二,根据观念理论,一切观念都是互相区别、各自独立的,对他们可以任意分离。
所以,在思想中将“原因”的观念和“开始存在”的观念分离开来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不含任何逻辑矛盾,因此休谟认为对于“有果必有因”的命题没有理性证明上的确实性。
那么,休谟又是如何理解因果关系呢?在休谟看来,在因果现象中已知的关系中,时空接近和时间接续(原因在结果之先)关系不是因果推断的充分条件,他们“不足以使我们断言任何两个对象是因和果”,很明显,任何相似对象的恒常会合不论发生多少次,在形式上只是一种重复,从中并不能产生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新”概念。
浅谈休谟论因果关系中适应
浅谈休谟论因果关系中的适应【摘要】大卫.休谟(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生于苏格兰。
他的朋友亚当。
斯密曾评价他说:“总之,无论在休谟生前或身后,我始终以为,他在人类的本性的弱点所允许的范围内,接近了一个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
”1[1]如此优良德性的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一书中将全数哲学关系的本源归为七类关系,即相似关系、同一关系、空间和时刻关系、气宇或计数的比较关系、性质不同程度的比较关系、相反关系、因果关系。
本文重在研究七大关系中的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
因果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本源。
正如休谟本人所说,“由因果推理取得的知识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份知识,而他对这种知识的研究是唯一无二的。
”2[2]唯一无二是由于他以为人类的熟悉是依据感觉而来,是经验的,而人的感觉则是不肯定、不清楚的。
因此咱们的熟悉是需要成立在因果联系中的。
因果联系只是一种适应性的联系,是一种基于经验可是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由此观点,能够得知因果关系是一种经验关系,依照相近、接续、恒常结合在一路的原则出现。
即可由一个推到那一个,咱们就将一个称之为原因,另一个称为结果。
但是这种按照经验而来的推论完尽是由于适应而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
所以按照休谟的观点能够理解为适应在因果关系中有着“纽带”的作用。
虽然这种因果关系理论在咱们现实社会生活的查验中存在着必然的局限,可是绝不影响咱们从知觉动身,将适应作为指导,按照经验论证咱们的因果关系;而且这一切能够有利于咱们从事实动身,探求真知,以真知作为咱们人生前进的风向标。
【关键词】因果关系;适应;经验;恒常结合;心灵一、关于因果关系的推理1[1]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1页2[2]大卫.休谟《人性论》(上)第4页休谟以为“两种因素组成了有关因果的所有推理,一个是感官印象或记忆印象,另外一个是形成印象的对象,或是由那个对象所带来的那个存在的观念。
因此,在这里就有三件情形需要说明:第一是有关原始的印象。
休谟的因果关系
休谟的因果关系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著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著作《人类理解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因果关系的思考和分析。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对于哲学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习惯性方式,是基于经验的推理。
他指出,人们通过观察和经验中的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建立起了因果关系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看到火柴点燃后出现火焰时,我们就会认为是火柴引起了火焰的产生。
这种经验积累形成了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
然而,休谟同时也指出了因果关系的局限性。
他认为,我们无法通过观察和经验来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火柴引起火焰的过程,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两个事件的相继发生。
因此,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实际上是基于我们的习惯和经验。
休谟进一步探讨了因果关系的推理方式。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相信某个事件是由另一个事件引起的,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经验中观察到了这种关联性的重复出现。
例如,我们在多次观察到火柴点燃后出现火焰,就会形成火柴引起火焰的观念。
这种基于经验的推理方式被休谟称为“习惯性推理”。
然而,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习惯性推理方式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我们无法凭借经验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即使我们观察到了多次的火柴点燃后出现火焰,我们也无法确保下一次点燃火柴一定会出现火焰。
因此,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推理只是基于概率上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对于科学方法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研究往往依赖于因果关系的推理,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某个事件是否由另一个事件引起。
然而,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因果关系的推断。
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观察到两个事件的关联性就断定其中一个事件是由另一个事件引起的,而应该通过更多的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除了对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还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挑战了传统的因果关系观念,引发了对于因果关系本质和存在性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休谟论因果关系中的习惯【摘要】大卫。
休谟(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生于苏格兰。
他的朋友亚当。
斯密曾评价他说:“总之,无论在休谟生前或死后,我始终认为,他在人类的天性的弱点所允许的范围内,接近了一个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
”如此优良德行的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一书中将全部哲学关系的根源归为七类关系,即相似关系、同一关系、空间和时间关系、度量或计数的比较关系、性质差异程度的比较关系、相反关系、因果关系。
本文重在研究七大关系中的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
因果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根源。
正如休谟本人所说,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
他之所以独一无二是由于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依据感觉而来,是经验的,而人的感觉则是不确定、不清晰的。
因此我们的认识是需要建立在因果联系中的。
因果联系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联系,是一种基于经验但是不具备必然的联系。
通过休谟的论述,可以得知因果关系是一种经验关系,按照相近、接续、恒常结合在一起的原则出现。
便可由一个推到那一个,我们就将一个称之为原因,另一个称为结果。
然而这种根据经验而来的推论完全是由于习惯而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
所以休谟认为其习惯在因果关系中有着“纽带”的作用。
这种因果关系理论在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检验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是绝不影响我们从知觉出发,将习惯作为指导,根据经验论证我们的因果关系。
并且这一切可以有益于我们从事实出发,探求真知,以真知作为我们人生前进的风向标。
【关键词】因果关系;习惯;经验;恒常结合;心灵一、关于因果关系的推理休谟认为两种因素构成了有关因果的所有推理,一个是感官印象或者记忆印象,另外一个是形成印象的对象,或者是由这个对象所带来的那个存在的观念。
因此,在这里就有三件事情需要说明:首先是有关原始的印象。
第二是对相关的原因观念与结果观念的推进程序。
第三是那个观念的性质和本性。
休谟通过对这三件事情的说明将对因果关系的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得出了习惯的概念。
首先,关于原始的印象的问题,休谟在《人性论》一书中的开端首先说明了一切人类心灵中的知觉被分成明显不同的两种,这两种可称之为印象与观念。
休谟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中时,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印象是比观念更强更猛的知觉,而观念只是用来表示我们的全部感觉、情感以及情绪在思维和推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微弱的意象。
并且印象与观念遵循两个原则:印象先于观念,观念是印象的复现;想象能够自由改变和移动它印象中的相应观念。
根据我们的全部观念都是由印象复现而来的原则,休谟首先考察了因果关系的观念,并且考察这个观念所由产生的那个原始印象。
通过考察发现,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称为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两个观念,我们只能找出两个观念分别对应的印象,而找不到它们因果联系的印象。
所以我们要想找到因果联系就必须去发现两个观念分别对应的印象之间的那种关系。
第二,在对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例考察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关系有两个:一个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相近关系,一个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接续关系。
休谟指出,相近关系和接续关系可以认为是原因和结果的必要条件,但它们对于因果关系来说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所以休谟进一步研究,以求在它们的基础上可以提供一个完善的原因作用的观念。
一个对象可以和另一个对象接近、并且是先在的,而仍不被认为是另一个对象的原因,这里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应当考虑。
”休谟在这里提出一个“必然联系”的概念,他认为这种关系比上述两种关系的任何一种都重要得多。
在对必然联系的考察中,休谟通过对原因作用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因果关系不具有直观和理证的确实性,它是由观察和经验得来的。
我们只能根据经验从一个对象的存在推断另外一个对象的存在,而我们作出这种推断依赖于原因和结果的恒常结合。
在找到了恒常结合后,我们总是要从一个对象向另一个对象推断,所以我们就能够对推断的本性进行研究,并发觉从印象到观念的那种逐渐推移过程的本性,最终我们发现那个必然的联系要依赖于那种推断,而并非是推断依赖于必然的联系。
这种恒常结合的关系即表现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那种必然联系,而非原因和结果是必然联系的。
第三,我们已经发现了原因和结果之间恒常结合的关系,但是,很明显,任何相似对象的恒常结合,不论发生多少次,仍只是一种重复,并不能充分说明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在观察到相似对象的恒常结合后作出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有因果关系的推断呢?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推理是来自于人类的心灵活动而非理性。
心灵在运用原因或者结果进行推理时一定会有一些印象的存在,这些印象大多是源自于经验而来,因为经验是以恒常结合的对象的方式为我们所了解的,而经验又可推导为由习惯而来。
于是,休谟提出因果推断是基于习惯而发生的理论。
至此,习惯的概念成功的被推导出来且引入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之中。
从以上的三点论述中可以看出,显然,习惯在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习惯在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使它拥有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呢?二、关于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习惯被休谟定义为“凡不经任何新的推理或结论而单是由过去的重复所产生的一切,我们都称之为习惯。
”通过休谟的论述可以看出,习惯的形成不需经过任何新的推理过程;习惯不是通过反省观念引出的结论;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过去印象的重复。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因果观念源于经验,即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经验。
首先,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经验。
休谟指出,习惯的形成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它是依靠经验产生的。
例如,一个人如果在大山中迷了路,突然看见前方有依稀的灯光并且还可以看见飘起的炊烟,那他一定会断言说,那个方向一定有出口。
但是他如果看不到这些东西,便不能得出这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也是由于这个人平时的生活经验所来。
其次,习惯的形成不需经过任何新的推理过程,也不是通过反省观念引出的结论。
休谟认为,我们来不及反省,习惯就已发生了作用。
那些对象似乎是那样不可分离的,以致我们由一个对象推到另一个对象时,中间并无片刻停顿。
例如,当那个人在山中看见前方有依稀的灯光并且还可以看见飘起的炊烟,在那种场合下他并没有反省曾经有过的结论,而是直接、自然、立刻就得出结论的。
这也印证了习惯的这一特点。
休谟在这里通过将习惯与推理严格区分开来,也再次论证了他之前的观点,即因果推理不能用理性的方法证明。
最后,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过去现象的重复。
在由因及果的推断中,习惯是从经验中相似现象的反复出现,即所谓对原因和结果的知觉的恒常结合中产生出来的。
所以,现象的恒常结合是习惯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休谟对习惯的定义反映了习惯的一些基本特征。
那么,习惯究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在休谟的论述中,常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两个弹子球相撞。
这个例子可以表述如下:桌子上放着两个弹子球,弹子球A和弹子球B,弹子球A向静止的弹子球B滚去,两球相撞,原先静止的弹子球B开始运动。
我们可以说弹子球B的运动是由于弹子球A的运动和两球相撞引起的。
同时,它们满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接近性和接续性。
如果我们反复进行这个实验,还会得到第三个关系,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恒常结合。
既然它是建立在先前的经验以及我们对于其恒常结合的记忆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产生了:经验究竟是依靠想象、还是凭着知性形成这个观念的呢?还是由于我们理性的决定而去做出这样的推移呢?为澄清这一问题,休谟经过假设论证且反驳了任何试图通过理性去证明的方法,因此我们观察这类关系时的心灵活动就是感觉并非推理。
因此,休谟提出了习惯的概念。
休谟认为,我们可以把下面一种说法立为一条确定的真理,即凡由任何现前印象而来的信念,都只是由习惯那个根源来的。
当我们习惯于看到两个印象结合在一起时,一个印象的出现(或是它的观念)便立刻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另一个印象的观念。
休谟的这一观点无疑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心灵活动。
当我们观察到某一类现象发生时,另一类现象随之发生,这种情形的反复出现就使我们的心灵形成了一种习惯。
例如,当我们的视觉看到“火”时,我们的触觉会同时感到“热”,这种情形的反复出现,使我们在“火”和“热”之间建立了一种恒常结合的关系,同时心灵也形成了习惯,看到“火”的印象便立刻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热”的观念上,反之亦然。
休谟对此论述到,我们完全由习惯所决定去设想将来与过去一致。
当我们看到一个弹子球向另一个弹子球滚去,我的心灵立刻被习惯带到通常的结果上去,在我眼见之前就构想到另一个球的运动。
所以,习惯使人心在没有任何概念关系的观念之间形成一种心灵关系。
它的形成使我们一旦见到某一类现象的发生,心灵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跟它恒常结合的另一类现象上去,并且期待它也会发生。
因果推断的基础正在于此,习惯伟大的作用力也由此得以体现。
由此发现,我们的心灵可以超越现在,进入将来,不是因为理性发现了观念之间的联系,而是因为习惯创造了这种联系。
所以习惯在因果关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
但是,接着对上述例子进行分析,我们会想:在看到弹子球A运动并且两球相撞时,我们不仅仅是构想弹子球B的运动,而且我们还相信它将运动。
那是因为我们相信它将运动的那个信念,那这个信念休谟如何解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休谟是这样理解“信念”的,他认为,当一个对象的印象呈现于我们的时候,我们立刻形成它的通常伴随物的观念;因而我们可以给意见或信念下一个部分的定义说:它是与现前一个印象关联着或联结着的观念。
这个定义反映了信念的一部分特征:首先,必然有某种对象呈现于记忆或感官之前,作为我们推理的基础;其次,信念是一个观念。
例如,假设我坐在窗边,隔着窗我看见外面下雨了,这时我推断路面一定湿了。
虽然此时我没有看见路面,但是我仍然这样推断,并且相信它一定是真的。
我们此时的信念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信念?结合这个例子来看,休谟给出的这个定义便能说明一定的情况。
我们确实是在看到外面下雨后才得出路面一定是湿的这一观念。
但是我们仔细考虑就会发现,我们对于心灵产生的路面一定是湿的这个观念是如此强烈、生动,就像我们亲眼看见外面下雨一样。
休谟指出,在形成信念的想象活动中,心灵想象一个特定的观念,并对它具有信念。
但是单纯的观念和信念之间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差异。
我们通过考察发现,在心灵的想象活动中,心灵并不改变观念本身。
因为如果观念变了,信念的对象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这种差异不存在于我们所想象的那个观念中间,于是休谟断言:“那个差异必然存在于我们想象它的方式中间。
”①既然信念只改变我们想象对象的方式,那么它也只能给予我们的观念一种附加的强烈和活泼程度。
这种强烈活泼程度,休谟在书中论述为:当任何印象呈现于我们的时候,它不但把心灵转移到和那个印象关联的那样一些观念,并且也把印象的一部分强力和活泼性传给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