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涩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
《中医28种脉象的分类与主病》一、浮脉类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
浮脉类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
1-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而不空,如按水上漂木。
【主病】主表证、也主虚证。
【脉理】浮脉主表,当外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①邪盛而正不虚时,脉浮而有力;②素虚者外感,邪盛而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③久病体虚,阳气虚衰,虚阳外越,见脉浮而无根。
④生理性浮脉见于形体消瘦者。
夏秋之时,也见浮脉。
1-2、洪脉【脉象】脉体宽大,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主里热证(气分热盛,邪盛正衰)。
【脉理】洪脉的形成,阳气有余、内热充斥,气盛血涌,脉道扩张,故见脉洪。
①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阴竭阳越,阴竭而脉体失充,孤阳独亢而外越或虚阳亡脱,故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1-3、濡脉【脉象】浮而细软。
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主病】主诸虚证,又主湿证。
【脉理】濡脉—①气虚不能内敛,故脉浮软无力;②精血亏虚,则脉道不充则脉细小;③若湿邪阻滞压抑脉道,脉也软而浮细。
1-4、散脉【脉象】浮散无根,稍按即无,至数不齐。
如扬花散漫飞。
【主病】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脉理】气虚血耗,阴不敛阳,元气耗散,脉气不能内敛,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
1-5、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主失血,伤阴。
【脉理】芤脉—①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②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气无所附而散于外。
见失血伤阴之证。
1-6、革脉【脉象】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多主精血亏虚,临床常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脉理】因正气不固,精血不藏,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致使脉来浮大搏指,外强中干,如按绷紧的鼓皮。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
二、沉脉类沉脉类位于皮下筋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有沉、伏、弱、牢四脉。
2-1、沉脉【脉象】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芤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寸口脉芤,吐血,徽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俞伤故也。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脉诀》:“芤主淋沥,气人小肠。
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癜,尺郁见之虚在肾,小便遗沥血凝脓。
”《千金方》:“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
关上脉芤,大便去血。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
阳芤吐血,阴芤下血。
”《活人书》:“芤主失血,寸口芤主吐血,微芤者衄,关上芤,大便血,尺中芤,小便血。
”《四言举要》:“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三因方》:“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便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血出。
”《诊家枢要》:“芤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
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妇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痛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外科精义》:“芤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濒湖脉学》:“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病漏崩中。
”《诊家正眼》:“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傅阴亡;芤人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医学入门》:“芤主血瘀不流通,热人小肠淋沥脓,崩漏衄吐随所主。
”《古今医统》:“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崩漏下血。
”《景岳全书》:“芤脉为孤阳亡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息盗汗。
芤虽阳脉,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脉确》:“轻手取之浮大软,重按中空边实芤。
寸关吐衄肠痈病,尺部崩淋便血流。
”《医宗金鉴》:“芤主失血。
”《脉诀汇辨》:“芤状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芤者,心主丧血;芤在左关,肝血不藏;左尺得芤,便红为咎;右寸芤者,相傅阴亡;芤在右关,脾血不摄;右尺得芤,精漏欲竭。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常见脉象种类及其特点是什么脉象是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常见脉象种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脉象的种类特点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优于,按之不足。
见于表证,虚阳外越证,瘦人,秋季脉。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主里证,亦见于肥胖者,六阴脉,冬季脉。
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多见于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里实热证(特指阳明腑实证)。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多见于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主要指心气血虚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痰湿医|学教育网整理、食积和实热,青壮年人及妇人妊娠。
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胃气衰败、老年人、春季脉。
脉象要素脉象要素,指脉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
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
脉象的种类很多,中医文献常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呈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长短。
正常脉搏的部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
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等;脉搏超过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二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
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为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
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有促脉、结脉、代脉等脉的不同;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有散脉、涩脉等。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中医28种脉象
中医28种脉象中医28种脉象一、浮脉浮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浅而深,有力透府,脉气浮散。
常见于发热、卫阳气虚、外感邪气等病症。
1·表浮脉:脉象紊乱,即浮时浅,沉时深,脉气不实,常见于表虚热症。
2·里浮脉:脉搏弦紧有力,但有浮脉特点,常见于里虚热症。
二、沉脉沉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深而浅,有力渗府,脉气沉降。
常见于阴虚、阳亢等病症。
3·沉实脉:脉搏弦紧有力,脉底沉,常见于实证。
4·沉弦脉:脉搏细长有力,脉底沉,常见于血虚证。
三、细脉细脉是指脉搏细而滑,脉气弱细。
常见于阴虚、血虚等病症。
5·阴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阴虚火旺证。
6·血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血虚证。
四、滑脉滑脉是指脉搏滑利,脉气畅通,常见于痰湿、寒湿等病症。
7·痰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痰浊内蕴证。
8·寒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寒痰内结证。
五、偏脉偏脉是指脉搏在某一侧明显,另一侧不明显,常见于寒、痰阻等病症。
9·寒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寒邪内阻证。
10·痰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痰浊蕴结证。
六、洪脉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上火等病症。
11·阳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证。
12·火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上火证。
七、弦脉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
常见于肝风、肝火等病症。
13·肝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风证。
14·肝火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火证。
八、迟脉迟脉是指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
常见于血虚、阳气不足等病症。
15·血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血虚证。
16·阳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阳气不足证。
九、躁脉躁脉是指脉搏快速而无规律。
中医数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数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数者腑也,数即有热。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熏胸中热在中,烦满渴;关脉微,胃中有客热,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
”,博粹堂中医介绍。
《千金方》:同《脉经》从略。
《活人书》:“气血热则脉微,数者腑也,数则为热,微为虚为热。
”《四言举要》:“数即热证,微则阳盛,数脉属阳,微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诊家枢要》:“微为烦满,上为头疼上热,中为脾热口臭,胃烦呕逆,右为颊热目赤,左下为小便黄赤,大便秘涩。
”《外科精义》:“诸数为热。
”《濒湖脉学》:“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微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诊家正眼》:“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痈;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为相火遗浊淋癃。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医学入门》:“数亦热极脉也,主心烦发狂,数而有力则为热,无力疮疡痛痒亟。
上见烦热与头疼,中为口臭兼呕逆;左则目赤肝火炎,左下二便闭而赤。
”《医宗必读》:“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古今医统》:“数为阳盛,气血燔灼,左寸数兮恶吐头疼,右寸数兮肺全火烁;左关数紧胁痛,右关数兮口臭;左尺数而或止,俱主赤尿淋浊,右尺数临粪燥。
”《景岳全书》:“数脉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疡。
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数而无力仍是阴证。
”《脉确》:“数脉寸为喉舌疼,呕吐嗽烦渴,关中消谷易于饥,尺部恶寒气淋作。
”《医宗金鉴》:“数热主腑,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脉诀刊误集解》:“数者阳也,数则为热,数为腑病,邪则为热,病则为虚,数则烦心。
”《脉诀启悟注释》:“数主腑热,其病为阳。
右寸脉数,肺痈喘咳;左寸脉数,火炎口疮;左关脉数;肝胆火邪;右关脉数,肺胃实热;左尺脉数,遗浊淋闭;右尺脉数,燥结便红。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左数阴伤,右数火亢。
中医动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动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脉,桃花落而死。
”博粹堂中医介绍《脉诀》:“动主四体虚劳,崩中血痢。
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志士名医只可寻。
”《三因方》:“动为痛、为惊、为痹、为泄、为恐。
”《诊家枢要》:“动为痛、为惊、为虚劳体痛、为崩脱、为泄痢。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濒湖脉学》:“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诊家正眼》:“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悸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瘕,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迅奋。
”《医学人门》:“动脉多见关部中,或惊或痛来相攻,四肢拘挛多疼痛,虚劳血痢与崩中,阳动汗出阴发热,形冷恶寒阳不通,若见转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古今医统》:“动为体疼劳惊崩泻,在阳出汗,在阴发热。
”《脉确》:“阳动出汗兮,惊痛堪忧。
阴动发热兮、血崩为重。
”《医宗金鉴》:“动主痛热,崩汗惊狂。
”《脉诀汇辨》:“动脉主痛,亦主于惊。
左寸动者,惊悸可断。
动在左关,惊及拘挛。
左尺得动,亡精失血。
右寸动者,自汗无疑、动在右关,心脾疼痛。
右尺得动,龙火奋迅。
”《脉诀刊误集解》:“动者阴也,主体弱虚劳、崩中血痢为病为惊。
”《脉诀启悟注释》:“动脉主痛,亦主于惊、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右寸脉动,自汗喘促,左寸脉动,惊悸烦乱。
左关脉动,拘挛掣痛。
右关脉动,脾虚疼热。
左尺脉动,失精亡髓。
右尺脉动,火迅龙飞。
”《三指禅》:“动脉阴阳搏,专司痛与惊,当关一豆转,尺寸不分明。
”《脉如》:“动脉主病为痛、为惊、为泄利、为亡精、为失血,虚者倾摇,胜者自安。
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寸得动,惊悸可断。
左关拘挛,右关脾痛。
左尺亡精,右尺火迅。
是可按部位以察病也。
”《脉理求真》:“动为阴阳相搏之候。
动在于阳,则有汗出为痛为惊之症;动在于阴,则有发热失血之症。
试论涩脉的脉象
试论涩脉的脉象【关键词】涩脉;脉象研究;脉象涩脉是往来艰巨、如轻刀刮竹的一种脉象,主精亏、血虚、瘀滞和顽痰。
涩脉与结脉、代脉为一类脉象,都是以迟缓为一起脉率,其性质均为阴。
涩脉的脉象特点为脉率迟缓、脉形细小、脉律不齐、参伍不调,有如雨沾沙之脉感[1]。
笔者通过对100例涩脉患者脉象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脉律涩脉是脉率迟缓、脉律微微止歇、脉形细小、充盈度较为充实的一种现象。
《脉象》载:“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王冰说:“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滞也。
”[2]“蹇滞”即滑伯仁所说的“往来难”“如轻刀刮竹”,也即张璐所指的“涩滞不前”。
“蹇滞”“往来难”“参伍不调”“涩滞不前”都是描述脉律,“蹇滞”是指脉律不均匀,“往来难”和“涩滞不前”是指脉有止歇。
李中梓说:“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
”100例涩脉有67例有不规那么的止歇,止歇的时刻平均不到秒,时刻超级短,往往被忽略而误以为是正常脉律。
“参伍不调”是指间歇的周期不规那么。
依照咱们的研究,涩脉可有不到秒的不规那么的止歇,这一点和前人描述是一致的[2]。
2脉率涩脉的脉率古代医家已有定论,李中梓说:“迟细而短。
”戴启宗说:“细而迟。
”因此涩脉的脉率为迟缓脉率。
依照咱们对100例涩脉的研究,有49例为迟脉,36例为缓脉,85%的脉率为迟缓脉率。
由此可见涩脉是迟缓基础上的不规那么的微微止歇的一种脉象。
前人把涩脉划定为阴性脉象,这是要紧的依据。
也依照这一点,能够以为寒邪、湿邪和寒性的瘀血、痰饮、阳虚是形成涩脉的大体缘故。
3脉形涩脉的脉形为短而细小。
李中梓说:“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短”,不及本位,关脉明显,寸脉与尺脉之位缩短;“细”,脉形如线,指下分明。
短细脉为细小脉,故涩脉的脉形为细小。
细小是气血不能充分输出的表现,而见血虚、气虚或瘀滞,故涩脉主精亏、失血、血虚、瘀滞。
100例涩脉中短细小者57例,弦长细小者38例,正常者5例。
4脉力脉力有三种,一是无力脉,二是有力脉,三为接近平力脉。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与特点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与特点《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它总结了当时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理解和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伤寒论》中也有详细的阐述。
本文将根据你所提供的任务名称,对《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与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类主要基于脉搏的性质和脉泽的变化来划分,主要有六类脉象,分别是浮脉、沉脉、弦脉、钩脉、紧脉和涩脉。
下面我们逐一介绍每一类脉象的特点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1. 浮脉:浮脉是指舌下脉,脉诊时可触到的脉搏感较显著。
浮脉通常表示表邪初表、阳气盛或者阴虚等病理情况。
当出现发热、头痛、口渴等表邪症状时,常常伴随有浮脉,此时可考虑使用辛凉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
2. 沉脉:沉脉是指深入舌下而不容易触摸到的脉搏感。
沉脉通常表示里邪或阴盛的病理情况,如内伤、阳虚等。
当出现身体困倦、食欲不振等里邪症状时,常常伴随有沉脉,此时可选择温补的药物进行治疗。
3. 弦脉:弦脉是指脉搏感有弦紧的弹性。
弦脉通常表示肝郁气滞,阻滞了气血运行,常伴有胸胁胀痛等症状。
针对肝气不畅的情况,可选用舒肝理气的中药进行治疗。
4. 钩脉:钩脉是指脉搏感有像钩一样的曲折弯曲。
钩脉通常表示肺热病变,如咳嗽、咯痰等症状。
对于肺热的情况,可选用清肺热的药物进行治疗。
5. 紧脉:紧脉是指脉搏感紧绷有力。
紧脉通常表示阳气盛或阴血不足的情况,如心悸、失眠等症状。
针对气血不和的病理情况,可以选择调和气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6. 涩脉:涩脉是指脉搏感紧绷有力,但又不畅通的脉象。
涩脉通常表示寒邪或湿邪内阻,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等。
治疗上可以使用温中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伤寒论》中对脉法的分类和特点主要是以脉搏的性质和脉泽变化为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帮助中医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脉法分类的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从而指导用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脉法分类虽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病人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诊断中,脉诊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通过诊断脉象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进而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特点、临床意义和诊断方法。
一、28种脉象概述根据《脉经》的分类,脉象分为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紧、缓、芤、弦、濡、散、革、实、牢、虚、细、濡、促、代、洪、细微等28种。
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二、肺脉肺脉位于寸口,属于浮脉,具有轻按即触、散大无力的特点。
若肺脉异常,可能存在肺脏病变,如咳嗽、气喘等。
三、心脉心脉位于中指,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强大有力的特点。
若心脉异常,可能存在心脏病变,如心悸、胸闷等。
四、肝脉肝脉位于关部,属于弦脉,具有如悬弦之状、长而有力、柔和不紧的特点。
若肝脉异常,可能存在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病变。
五、肾脉肾脉位于尺部,属于沉脉,具有重按始触、细长而有力等特点。
若肾脉异常,可能存在肾虚、肾气不足等病变。
六、奇脉奇脉又称怪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脉象,具有沉细欲绝、似有似无的特点。
若出现奇脉,常提示病情危重或预后不良。
七、其他脉象除了以上常见的五种脉象,还有一些其他的脉象,如芤脉、洪脉等。
这些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
八、诊断方法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脉象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病情,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九、结论中医的28种脉象各具特点,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
通过对脉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展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脉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中医脉诊之迟脉类:迟、缓、涩、结
中医脉诊之迟脉类:迟、缓、涩、结迟脉类:迟、缓、涩、结一、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去来极慢。
主寒证。
二、缓脉,去来稍快于迟,一息四至。
如果缓和有力,体宽,为正常。
无力为病脉。
(脾胃虚寒或湿证)鉴别:与迟脉。
主病: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营弱卫强)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在上为颈项强硬,在下为腰脚痿痹)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风邪外袭所致项背拘急。
风邪袭表,风性开泄,善动,肌腠疏松,脉管弛缓,脉来怠缓而浮。
在关部,则为风邪所致眩晕,脾胃虚弱,脾气虚,不能化生水谷,气血不足,脉道失充,鼓动乏力,故脉缓。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尺部脉缓,为湿盛。
湿性粘腻,困阻气机,则脉缓。
)三、涩脉,形细而脉缓,往来不流畅,无力而不匀。
(脉律和脉力不匀)为细、迟、短、软的复合脉。
涩脉主病一为滞(气血痰食之阻滞)一为少(精血之亏少)鉴别:微脉,形极细,力极软,按时模糊不清。
细脉,仅脉形细。
濡脉,浮而细软,浮取应指明显。
弱脉,沉而细软,沉取才有脉形,但又细而无力。
以上脉都无涩脉之迟,短,脉律不均匀的表现。
主病: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心血虚及胸痹而痛)胃虚胁胀察关中。
(右关为脾胃虚弱,左关为肝郁胁胀)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尺部脉涩为精血亏损,或大便干结,或小便淋漓,或便血,崩漏)四、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浮而结,为气滞。
沉而结,为积聚。
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王光宇脉诊
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 从实践中探知(包括病人的证实,现代化仪器,实验 的验证)寸.关.尺所候脏器可进一步细分,如此细 分的结果,多可达到中医诊断的明确化,现概述如下;
▪ 左寸, 候心,脑, 右寸, 候肺,支气管,脑, 左关, 无 论男.女候肝.胆.胰, 右关, 候胃.十=指肠.脾, 左 尺, 候左肾.输尿管.膀胱.肠道.子宫.左卵巢.左输卵 管.左输精管.左睪丸.肛门。而右尺与之对应, 候右 肾.输尿管.膀胱.肠道.阑尾.子宫.右卵巢.右输卵管. 右输精管.右睪丸.肛门。
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 脉度--- 脉诊时运用不同指力进行总按.单按 所得到的不同层次的脉动强度
▪ 脉度的作用; 1,总按可首先取得主要疾病的 大致方向,患病的轻重与转归,
▪ ,单按以求具体部位.病种.病情轻重.乃至确 定肌瘤.囊肿大小范围,转归
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 几种脉象和脉度的确定; ▪ 弦脉:指肚下无感觉而指头单侧或两侧有
感觉,均称之为弦脉,其强度与前述中取强度 比较,开始可分3---4个层次,如今其脉度己能 分成9个以上脉度,具体纪录为;
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 点点弦. 点弦. 点稍弦. 稍许弦. 稍弦.略稍弦. 略弦. 微弦. 弦,很多时候这9个脉度还不
▪ 能完全表达清,如是在点弦右上角打一个'十' 或'一'符号,意思'十'者比点弦脉度强一点,而 比奌稍弦弱
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 5,内外推寻,上下求索,欲有进展此点尤为重要!仅 浮.中.层取是达不到一定脉诊高度的,充其量比不 会脉诊者悄强而矣!濒湖脉学言;脉有七诊.浮.中. 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 部浮沉,各候五动。实际遇特殊.特弱之脉各候五动 (脉动50次)都难以体察明白,因而脉诊确需一定 诊候时间,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夫欲 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强调诊候时间的重要性,到底 多少适当呢?需依人.依医者感受清楚时为定,少则 脉动100次.多者1000次不为多,当三部脉有独异 (特殊变化)时,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以寻找 真实情况
脉学基础之传统28种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
脉学基础之传统28种脉象的特征临床意义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崔氏《脉诀》:“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诊宗三昧》:“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脉位分类浮脉【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外越)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于表,故脉浮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三秋得之应无恙,久病逢之确可惊”二者的区别:表证脉浮但有根;里虚脉浮而无根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濒湖脉学》“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脉诀汇辨》“有深深下沉之势”《脉诀刊误》“轻手于皮肤之间不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脉也。
”脉位分类沉脉【临床意义】里证常见于下痢、浮肿、呕吐、郁结气滞等沉而有力-里实:气血内困于里;多因水、寒、积滞所致(寒主收引,水性沉潜,积滞则阳气伏郁)沉而无力-里虚:阳气虚不能升举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一分钟不满60次)《脉诀汇辨》:“往来迟缓,三至一息”《诊家枢要》:“迟,不及也,呼吸之间,脉仅三至”脉率分类迟脉【临床意义】主寒证,亦主邪热结聚里实证1)主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实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虚寒:阳气虚弱失于温运凡阳虚不足,命门火衰者,多见迟而无力之脉。
症见畏寒泄泻,腹痛喜按口吐冷涎等“作者临床常见五更泄,多见迟而无力的脉象,特别是两尺尤甚,以四神丸补命门火,温脾阳。
”刘冠军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多见于里热实证。
(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等)《四诊抉微》“迟脉属脏主寒,此一定之理,乃其常也。
若论其变,又有主热之证治,不可不知。
所以然者,以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脉反变迟矣。
”《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有潮热者,……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又如脑膜炎,常因脑压增高,出现高热、脉迟,须脉证合参,勿作寒论。
中医结脉之单脉的介绍
中医结脉之单脉的介绍《脉诀》:“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
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
”《三因方》:“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
”《诊家枢要》:“结阴脉也,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为症结,为积聚、为七情所部,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一,有留滞于其间,则因之而为结。
”《外科精义》:“阴盛则结。
”《濒湖脉学》:“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诊家正眼》:“结属胡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蹙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医学入门》:“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徽则微,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累累与阳违,亦有七情气郁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古今医统》:“结为胡盛阳亢所附。
”《景岳垒书》:“结者为寒、为阴极,结脉多由血气渐衰,精力不断,所以断而复续结而复断。
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或误用攻击消伐者亦有之,至于留滞部结等病,本亦此脉之证应,然必其形强气实,而举按有力,此多因郁滞者也,凡病有不退,而渐见脉结者,此必气血衰残,首尾不继之候。
”《脉确》:“缓时止,谓之结,阴盛阳衰凝气血。
”《医宗金鉴》:“结则阴凝。
”《脉诀汇辨》:“结属阴寒,亦由凝积。
左寸结者,心寒疼痛。
结在左关,疝瘕必现。
左尺得结,痿蹙之疴。
右寸结者,脾虚气寒。
结在右关,痰滞食停。
右尺得结,阴寒为楚。
”《脉诀刊误集解》:“结者阴也。
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积气生于脾旁,大脑疼痛卒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脉诀启悟注释》:“结属阴寒,亦因凝积。
右寸脉结,肺虚寒凝。
左寸脉结,心寒疼甚。
左关脉结,痰瘕凝结,右关脉结,痰积食停。
左尺脉结,痿蹙之疴。
右尺脉结r阴寒为甚。
”《三指禅》:“结脉迟中止,阳徽一片寒。
诸般积症,温补或平安。
”《脉如》:“结为阴郁固结之象,凡寒饮死血、吐利、瘕瘕、瘕痰、蛊积等气部不调之病,多有结脉。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涩脉)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涩脉)涩脉在临床也是相当的多见。
正好和滑脉相对。
是一种不通畅、不流利、不盈润的脉象。
这个脉象很多脉诊书描述得很好:如轻刀刮竹,如雨粘沙。
但是当具体到临床的时候,却又不仅是这些。
这是一个脉形脉气相合的脉象。
通常脉形细而脉气不流利、流动艰难。
原因总体来说,一个是推动力不足,一个是阻力太大,一个是太过粘稠,一个是太过枯涩。
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每种情况所代表的病机都不尽相同。
下面我们结合临床分析,具体地描述一下:一、里气不足导致表气不荣、瘀积不畅濡浮涩用更形象的图片来表达,如下图这种脉象常见于胸背部长疹粒的患者。
这种涩脉的特点是不数,缺乏力量,是推动力不足导致的。
曾经看多一个女性患者,背部长满小粒红疹,偶有痒痛。
我把脉发现脉大而脉气缓弱乏力,但是在脉的表层却有涩细不畅而无力的表现。
我当时给她开的处方是桂枝汤原方加血蝎。
其中桂枝和白芍都是30克,血蝎用了3克。
因为患者脉气濡弱且脉大,表现得非常典型,所以就选用了桂枝汤。
患者服药后不久反馈,只吃了一副药,背后的小红疹就全部消退了。
用这个思路去理解,有些顽固的皮肤疾病,其实就是这种脉气濡弱,表气不荣,流动无力,导致瘀滞化为疹热。
如果兼有水气或者湿气停留,那么不就是湿疹渗液不止吗?很多小孩子湿疹体质以及蚊虫叮咬后出现大包久久不能消,其实就是这种体质。
所以临床上皮肤病出现濡缓大脉,就可以使用这个思路。
即使脉表层摸不到涩的感觉,也一样可以考虑用。
因为在表层的细涩弱脉是很容易被掩盖掉的。
脉的表皮过于弦或者过于紧都可以轻易的将这个涩细弱的脉像掩盖掉。
二、在表的燥热伤津,导致枯涩不畅都是出现在脉管的表层。
看似基本类似的脉象。
但是在细涩不畅之外,表现得偏数,有力,有一种小沙粒刺手的感觉。
并且,脉管不一定大,脉气也不濡弱。
这是燥热伤津导致枯涩的表现。
病机却大不相同。
前面的是因为里气的虚弱导致表气的瘀滞。
而这个是在表的燥热伤津。
里气却不一定虚弱。
有点类似于脏腑辩证中的肺表燥热证。
中医脉象之涩脉
中医脉象之涩脉涩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艰涩。
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并与滑脉同时提出,滑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艰涩(即不流利)及其程度。
涩脉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意义的脉象之一,脉形艰涩。
它出现于医籍中亦是最早的,并与滑脉同时提出,滑涩两脉反映了脉的流利与艰涩(即不流利)及其程度。
由于“肺为血府”、“营行脉中”、“脉气流经”等根本原因,血脉总是流动的,滑脉是超过正常的过分流利,涩脉就是不及正常的不流乖j,它的脉形亦就是因为这种不流利而造成指下的艰涩感。
如果我们将脉的流利程度与滑混作一示意就是:流利不及、正常流利、流利太过。
基于以上原因自《内经》起就将滑涩两脉并称对举是有道理的。
涩脉在临床上虽然不算太少见,但在操作技术上是较为难以掌握体会的脉象,。
它不像浮、沉、迟、数那么易于领会,与滑相比亦较之为难,因而从历史文献到实际操作上就存在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方法上的不当,有的是概念的不清,也有的显然就是错误,由于这些问题还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影响,就必须加以分析澄清。
本来涩脉的性质是很明显的,就是脉来涩滞,与滑正相反,但由于指感不如滑脉易于领会,亦就是在操作上较难些,所以生出许多不恰当的说解和形容。
古代文献对涩解释最合理而无弊的要算唐·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注解中所说的:“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
”可谓一语破的,无游词蔓语混于其间。
涩的性质亦罢,指感亦罢,只是个涩滞,不应当参杂其他因素,这亦和滑脉不应当参杂其他因素一样,否则不但乱了涩脉脉形,亦会乱了其它有关因素的脉形(如常提到的短、迟、散等等),这应当是定义定理界限界说问题,不能混淆含糊的。
可能是由于涩脉的指感不太易于掌握领会,所以古人往往用许多辅助性的解说以使学者领会,因为这种作法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事与愿违,反而使涩脉的面貌不是更清楚而是更模糊了,甚至于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对不上号,深研者往往质疑,或再为之曲解,粗浅者甚至以指下难名为口实,根本不能掌握,这些问题的来源最早在于《脉经》。
涩脉之单脉介绍
涩脉之单脉介绍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涩脉之单脉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脉经》:“脉涩者少血多气。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
”《脉诀》:“涩脉主遍身疼痛,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肿中病,无孕还须败血成。
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败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千金方》:“脉涩者,少血多气,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足胫逆冷,小便赤。
”《活人书》:“涩则少血,寸口涩少气,上焦冷;关上涩,胃冷脾痛;尺中涩,小便数,小腹冷;三部俱涩,腹中气结。
”《四言举要》:“涩脉少血,或中寒涩,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三因方》:“涩为少血,为亡汗,热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心痛。
”《诊家枢要》:“涩为气多血少之候,为少血,为亡汗、为血痹痛,为伤精,女人有孕为胎痛,无孕为数血病。
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血虚数、肋胀、胁满、身痛;尺涩男子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数,若有孕主胎漏。
右寸涩,荣卫不和,上焦冷痞、气短、臂痛;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R涩,大便涩,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
”《外科精义》:“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之无妨也。
”《濒湖脉学》:“涩缘少血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涩人荣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R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涩脉之单脉的介绍
《脉经》:“脉涩者少血多气。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
”,博粹堂中医介绍。
《脉诀》:“涩脉主遍身疼痛,丈夫有此号伤精,妇人有孕肿中病,无孕还须败血成。
涩脉关前胃气并,当关血败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下作雷鸣。
”
《千金方》:“脉涩者,少血多气,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足胫逆冷,小便赤。
”
《活人书》:“涩则少血,寸口涩少气,上焦冷;关上涩,胃冷脾痛;尺中涩,小便数,小腹冷;三部俱涩,腹中气结。
”
《四言举要》:“涩脉少血,或中寒涩,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
《三因方》:“涩为少血,为亡汗,热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心痛。
”
《诊家枢要》:“涩为气多血少之候,为少血,为亡汗、为血痹痛,为伤精,女人有孕为胎痛,无孕为数血病。
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血虚数、肋胀、胁满、身痛;尺涩男子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数,若有孕主胎漏。
右寸涩,荣卫不和,上焦冷痞、气短、臂痛;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R涩,大便涩,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
”
《外科精义》:“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之无妨也。
”
《濒湖脉学》:“涩缘少血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涩人荣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R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诊家正眼》:“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上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
《医学入门》:“涩为不足伤精血,为厥、为痢、为恶寒,或为无汗为心痛。
”
《医宗必读》:“涩脉少血亦主寒涩,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
《古今医统》:“涩为血少败血,恶寒滞下遗精泻利汗泄。
”
《景岳全书》:“涩为阴脉,为血气俱虚之候,为少气、为忧烦,为痹痛、为拘挛、为麻木、为无汗、为脾寒少食、为胃寒、为呕、为二便违和、为四肢厥冷,男人为伤精,女子为失血、为不孕,为经脉不调。
”
《脉确》:“涩脉血少气有余,主痛、主痹。
寸涩心疼神亦怯,关中胁胀胃虚呕,尺部肠枯五心热,妇女当为经不通,或为胎病宜区别。
”
《医宗金鉴》:“涩为血滞、涩虚湿痹,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膈液亡。
”
《脉诀汇辨》:“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左寸涩者,心痛怔忡;涩在左关,血虚肋胀;左尺得涩,精伤胎漏;右寸涩者,痞气自汗;涩在右关,不食而呕,右尺得涩,大便艰秘,腹寒胫冷。
”
《脉诀刊误集解》:“涩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为痛;丈夫有此号伤精。
关前胃气并,当关血散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体寒脐作雷鸣。
”
《脉诀启悟注释》:“涩为血少,气滞伤精,男子艰嗣,女子难孕。
右寸脉涩,伤燥咳抹,左寸脉涩,惊悸伤营;左关脉涩,血少邪遏;右关脉涩,心痛噎膈;左尺脉涩,遗浊艰嗣;右尺脉涩,液涸结肠。
有力涩滞,无力虚衰。
随部断经,病必久延。
”
《三指禅》:“涩脉只缘精血少,时热或纯寒。
”
《脉如》:“涩主伤精亡血之病,为血痹、为寒湿人营,为心痛,为胁痛,为解亦,为反胃,为亡阳,为肠结,为忧烦,为拘挛,为麻木,为无汗;为脾寒食
少,为二便不调,为四肢厥冷;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又为不月,为胎病,为搜淋,亦为气滞。
”
《脉学阐微》:“涩脉多见于情志不遂,气机不畅,阴血耗伤,血无以充,气无以畅,气机滞塞,血运郁涩所致,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汗出、血痹、经闭;寸涩心虚痛胸,关涩胃虚胁胀、尺涩精血俱伤、肠结,浸淋,下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