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9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二、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学习,了解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外交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那么,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学文化成就》二、新授课出示课题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观看视频,出示思考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4、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想?师:“两弹一星”是我国20世纪60-70年代国防尖端科技的代表性成就,那么什么是“两弹一星”’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指导下学生读课文,回答以上四个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一、二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遏制帝国主义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出示材料:三、四指出当时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经济实力,技术、科技人才等)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人物扫描:了解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个人简介,体会他们身上的精神?总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刻苦专研、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等)成功的原因是: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意义:学生回答即可漫步太空——航天工程观看视频,通过视频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神州一号:1999年11月神州五号:2003年10月杨利伟神州七号:2008年9月翟志刚出示课题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示幻灯片)教师: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问题:他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给与指导女科学家——屠呦呦(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屠呦呦的贡献是在70年代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师:出示表格,指导学生填写。
生:根据教材内容,填注
表格。
时间
事件
1999 年 飞天之旅
2003 年 载人航天
2008 年 太空行走
二、情况 根据表格,梳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
时间
1999 年 2003 年 2008 年
事件
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回答问 题。
生:根据视频和教材归纳问题的 答案。
1)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 2)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
者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
祖国、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思
想情感教育。
生:归纳答案: 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 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 年,可用于实战导弹试验成 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 功;1970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原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师:强调:“双百”方针为我国
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 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 94 页“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目内容,回 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
阅读教材 P90-P91 教材,观看关于中国“两弹一星”
研制过程的录像片,回答下列问题:
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1)“两弹一星”指什么?中国“两弹一星”研制
问题。
成功的时间?
(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研制 师:在学生回答完“两弹一星”研
成功的意义有哪些?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8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和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学习从图片、文献、视频等资料中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教学难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
老师学生年代常被问长大了干什么?那时的孩子理想各式各样,有当解放军的,有当老师的,有当科学家的……今天的你们有什么理想呢?2.最近网上盛传崔永元手撕导演、知名作家、明星的事情。
网民在思考:到底是谁在支撑民族的复兴梦?到底是什么撑起中国的民族自信?3.解读P95页“材料研读”——文化自信是民族振兴的基础。
走近共和国,一起领略我国的科技文化自信历程。
二、两弹一星新中国成立,宣告一个苦难民族昂起不屈的头。
美帝国主义依仗强大势力对共和国虎视眈眈。
1.读92页材料研读:我们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是指什么?没有什么我们就不能叫有影响力大国?2.中国是在怎样情况下投入研制“两弹一星”的?3.我国拥有“两弹一星”有什么意义?4.是谁让中国拥有了大国重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三、漫步太空1.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国自信走向太空。
2.了解神州系列飞船成果。
四、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
一批批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埋头苦干,刻苦攻关,为祖国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2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讲授法、问题导学、课件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2017年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万就导入(二)、新课讲授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3、结合材料和已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观看短视频。
4、代表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5、成就:•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取得成功。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6、探究二:邓稼先言行摘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7、意义漫步太空•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值观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0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1.知道“两弹一星”的研制和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了解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背景和意义,探讨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和“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
2.了解“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屠呦呦的“青蒿素”等成就及对人类农业、医学事业的巨大贡献,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树立为祖国科技创新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理解文学艺术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1.2015年9月12日“两弹一星”纪念馆正式开放。
假如你作为导游,带领一旅行团来到中国科学博物馆“两弹一星”陈列专柜前,下面是专柜陈列出的几张照片,请你根据照片向游客解说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
2.合租探究:“两弹一星”的背景和意义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1964年)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研制“两弹一星”?请从国防力量、国际地位谈谈“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巨大意义?3.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探究“两弹一星”精神两弹元勋是_______________,中国导弹之父是________________“两弹一星”精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及意义,你能感悟到中国航天人的什么精神?活动二 :了解“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屠呦呦的“青蒿素”,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1.稻田的“守望者“【探究思考】(1)结合两则材料可知他是__________,说说他的人格魅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6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1、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阅读材料: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材料二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总的来说: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加强国防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3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程导入】通过一段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频了解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和付出。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探究】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5分钟)分成四个科研团队,分别是:两弹一星团队、载人航天团队、袁隆平团队、屠呦呦团队请介绍本团队的以下基本信息:1、研究方向(内容)2、团队组成人员(代表人物)3、取得成就(时间、成就、意义)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7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技术,文化水平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的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3.情感价值观:通过讲述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取得了累累硕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成就和主要事迹教学难点: 建国后我国科学文化技术发展的原因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将学习内容分成四个场馆让学生去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观学习目标:在军事科技展厅了解我国成功爆炸了两弹—原子弹和导弹及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航天科技馆展厅了解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和神舟七号飞船。
在农业科技展厅了解“东方魔稻”—籼型杂交水稻及培育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青蒿素的研究者屠呦呦。
在文化展厅了解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二)讲授新课军事展厅—“两弹一星”1.播放关于“两弹一星”的视频录像,展现“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2.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定决心发展“两弹一星”?航天科技展厅1.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的视频2.填写知识表格农业科技展厅1.了解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为什么是魔稻?魔在哪里?2.观看有关袁隆平的视频。
袁隆平身上还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3.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屠嗷嗷研究青蒿素文化展厅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四.课堂练习1、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2、2003年10月15日,实现我国载人飞船航天梦想的飞船是()A.神舟一号B.神舟二号C.神舟四号D.神舟五号3、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功的是()A.氢弹B.人造地球卫星C.导弹D.原子弹4、我国对使用核武器作出的承诺是()A.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器B.没有受到明显威胁时,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C.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D.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中国受到战争威胁,都会考虑使用核武器5、2001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给袁隆平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奖励他()A.在基础数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在航天技术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C.在杂交水稻培育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D.在理论物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6、列举出本课中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6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的开篇课.《科技文化成就》这一课书来看,主要讲述两大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文化事业的发展。
科技成就方面,课文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开展: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课文主要围绕“双百”方针、优秀文化成果、文化自信展开。
从整个现代史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
而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为整个第六单元的学习奠基,特别是更有利于学习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鉴于本课书要求了解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这个为初三三次技术革命的学习也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的性格特征来看,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追求自我意识;情感容易激动,正处于叛逆期。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话语权、自主性,开展小组的自主合作学习、小组竞争,把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好的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究中来、小组竞争中去。
从知识基础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现代史发展都有了初步了解,建构起基本的知识结构。
从认知基础来看,初二学生对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
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科技文化成就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知道邓稼先、钱学森②知道我国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知道杨利伟③知道袁隆平及其籼型杂交水稻④知道屠呦呦及发现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⑤知道“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时间轴、连线、表格,知道“两弹一星”成就、载人航天成就、袁隆平及其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及发现的青蒿素、“双百”方针,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②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概括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意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能力目标: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教学过程】播放《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视频片段,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说说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教师讲述: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今天就让我们与历史同行,来共同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进行知识梳理:(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90-----95页内容,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教师进行知识梳理:(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3、寻疑解疑根据目标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90----95页内容,学生先自探,自己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合探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阅读,组内讨论,锻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4、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探讨的问题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2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两大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视科技工作,在攀登现代化科技高峰的征途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杂交水稻和青蒿素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
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随着新中国诞生,文学艺术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有所帮助。
学生对我国近几年来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通过电视等媒体的反复追踪播报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所处的年代,他们对上世纪的“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肤浅的认识,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也不够理解。
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自主查阅和探究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在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弹一星”及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主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6.18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 18 课科技文化成就【目标解读】【课程标准】认识“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 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课目的】认识“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知识与能力对中国以致世界的贡献; 认识“双百”目标, 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异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研读图片、文件、视频等多种种类的资料, 提升理解、剖析不一样种类史料的能力, 培过程与方法养史料实证意识, 学会史论联合, 论从史出。
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尊敬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辟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意识 ;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沥尽心血、淡泊名利、奋力开辟的精神质量, 建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而奋斗的信念;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 坚定文化自信, 培养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
【要点难点】要点 : 1. “两弹一星”。
2.文化事业的发展。
难点 :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青蒿素 , 是中国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品。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使全世界数亿人得益, 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此, 屠呦呦获取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初次获取诺贝尔奖,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取的最高奖项。
这一成就的获得, 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研究】一、从“两弹一星”到闲步太空1.“两弹一星”(1)背景。
① 【资料链接】资料一 1945 年 8 月 6 日 , 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 , 这是爆炸瞬时在数千英尺高空腾起的巨大的蘑菇云 ( 下列图 ) 。
, 是由于我们没有原子弹,资料二我们要不受人家欺凌, 就不可以没有这个东西。
帝国主义看不起我们只有手榴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
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
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
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
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
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
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
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袁隆平屠呦呦
2.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教师指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
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
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
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利用学生对军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
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