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东乡约与社会教化

合集下载

论明清乡约的奖惩机制

论明清乡约的奖惩机制

论明清乡约的奖惩机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乡约是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以社会教化为主要目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形式,也可理解为“乡规民约”。

“规”是法度,即行为准则,是基层社会组织成员共同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除上述两种意思外,乡约组织的负责人也可以叫作“乡约”,如西周生所记:“这明水镇的里长乡约诈来诈去,诈到侯小槐的跟前。

”《儒林外史》又有载:“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的是严大老官。

”1乡约:明清地方自治手段之一明清时期,为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对乡约的推行比以往更为重视,著名的《南赣乡约》便是在这个时期推出。

王守仁语“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

”但乡约在实行过程中总会遇到些障碍。

对于乡众来说,总有不喜约束、喜自由之人,对于乡约视而不见;另有好犯事的无赖之徒更是受不得乡约的严厉制约,怎样使他们自觉遵守大家共同制定的乡规民约,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对于乡约长官来说,要处理之事极多,怎样让他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保持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同时又具有高度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报酬、利益,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在上述种种原因的驱使下,为确保乡约的正常运行,乡约的奖惩机制应运而生。

目前,对于明清乡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职能与区域性研究,如它在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

段自成论述了明清乡约教化职能向政治职能的变迁,王日根论述乡约属性和职能。

未见对乡约奖惩机制的专门研究,为此本文作初步探讨。

2乡约奖惩机制之一:纪善簿、纪恶簿乡约基本遵循每月一聚、每季一聚的传统,设有专门的乡约所,在宣讲乡约后,就开始彰善纠过。

宣讲乡约是每月聚会最重要的事情,所有人都要到场,不许无故缺席。

《南赣乡约》载:“一会期以月之望,若有疾病事故,不及赴者,许先期遣人告知乡约”。

浅谈中国传统乡约的价值功能

浅谈中国传统乡约的价值功能

浅谈中国传统乡约的价值功能作者:李红云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35期摘要:乡约是乡民在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为达到某种共同目的而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

乡约不是国法,但它在中国社会的秩序构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乡约价值教化家风乡风乡治乡约是传统的乡民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在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共同商议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

乡约并不能等同于国法,但它却在乡民的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法”的作用,对乡民的生活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底层社会秩序链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传统乡村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乡约和当世的资源分配、组织机构、思想观念等融为一体,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化价值传统中国社会秩序构成的特征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理念相关。

礼教衰,则风俗坏;风俗坏,则人心邪;人心邪,则世道乱,自古而然。

《礼记·礼运》说:“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①儒家一向强调修齐治平的工夫实践,其理想不仅是让人成其为人,而且还要让社会成其为社会。

我们需要的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的、活力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满目疮痍、礼崩乐坏的社会。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政治、法治、德治、礼治都必不可少。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如果我们能想想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

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确实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②古代中国的政权不断地更替,甚至还可以一时空白,但社会关系却能维持友好,人伦秩序丝毫不混乱,教化的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没有政治,老百姓可以照样生活,但没有教化却一天都难以维持下去。

传统中国的法律约束性较强,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

而乡约作为自治性规范,对法律具有很强的补充作用,其教化功能体现得非常明显。

自乡约在各地兴起,推行乡约的过程,就是发挥导民向善,化民成俗,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治的过程,这正是儒家教化的体现。

明代山东官员与教化的执行

明代山东官员与教化的执行
第3 2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Vb .2 No 4 1 . 3
Au .2 1 g 0 1
J 0URNAL 0F DALI AN UNI VERS TY I
明代 山东官员 与教化 的执行
秦 海滢
( 辽宁师范 大学 历史丈化旅 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62 ) 109
任 创建 ;泽枯 处、掩 骼处 由知 府龙 文 明建置 。平度 州 漏 泽 园在 成 化 年 间设 ;义 冢 三 处 , 由万 历 年 间 知 州 卫 士 元 置。 []2 01 0 万 历 四十三 年 (6 5 1 ̄ 8 30 。 Ot 圳 11 ) 张志 芳 为掩 埋遗 骸 事 ,专 门颁 布 《 尸 告 示 》 本 埋 :“ 县 仰 每 里 各 立 义 冢 一 所。 凡 该 巡 民壮 与 地 保 人 等 。 凡 遇 道 途 死 尸 ,无 论 流 移、 土 著 , 即 赴 乡 约所 领 蔗

官员教 化方式
洪武二十三 年 (3 0 19 )三 月十五 日,明太祖敕 谕各布政司、府 州县等官员到任 以后,须 以 《 到任
须知 》 为重 【。但 是 ,在实 际执 行 过程 中 ,地方 官 员 2 】 的 教化 范 围还要 广 泛 ,“ 日遵 圣 谟者 , 申法 也 ;慎 乡
第二,宣示法律。按照 《 大明律》规定,官吏必
中图分类号:K 4 28
收稿 日期:2 1 —22 0 1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 52 1) .000 0 829 ( 10 0 6 5 0 4
作 者简介 :秦 海滢 ( 9 5) ,辽 宁师 范大学历 史文化旅 游学 院副教授 ,历 史学博士 ,主要 从事 明清社会 史研 17一,女

明代山东社学论文

明代山东社学论文

明代山东的社学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明代山东社学的兴废、分布、种类、教学管理等情况,旨在通过对明代山东社学的梳理,剖析社学对当时山东地区文化传播及普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山东;社学在明代,山东除设有府、州、县学等教育机构外,还广泛兴办社学。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社,《周礼》二十五家为社。

”由此可知,社原来是一种行政单位。

而社学就是一社之学。

“社学者,一社之学也。

百又十户为里,里必有社,故学于里中者名社学云。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山东滋阳县令刘思诚“阖郡邑每社共立社学一所,请明师教养,以备举用”,这是山东建立社学的较早记载。

一、明代山东社学的兴废明代山东创办杜学的最早记载是,洪武四年(1371年),方克勤在任济宁知府时“立社学数百区。

”但此时,社学的创立尚不普遍。

山东各地大规模地修建社学是在洪武八年(1375年),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中书省:“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无不知学,是以教化行而风俗美。

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宜令有司更置学社,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

”由于在施行的过程中,官吏乘机从中渔利,只好将社学“一时住罢”。

洪武十六年,“复诏民间自立社学,延师儒以教子弟,有司不得干预。

”明代山东建立社学的目的:一是要化民成俗,二是为府州县学输送人才。

“化民成俗,教学为先,而蒙养乃作圣之功,社塾为大学之本,圣王立政,未有不亟乎此者,本朝稽古定制,二学偏天下。

”洪武时,在山东各地兴办的社学数目很大,经过建文、永乐各朝,山东社学逐渐零落。

如阳信县“(国家)承平日久,浸失初意,教化日衰,良由奉行之不善耳。

阳信旧有社学,因议建杜仓积谷备荒,当事者从便宜,遂易学为仓,而生徒讲贯之业以罢。

嗣后里胥为奸,复辇社仓谷入县仓,而社仓以罢。

未几,而变宫墙为禾黍,荡然无复存者。

”咸丰《武定府志》也载:“而政以久敝,法因时弛,大学科举以是取士故,虽未至振起,犹未尽至废湮,惟社学之教则久废不讲矣,间有存者,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不过课仿句读之末。

明朝乡约的特点

明朝乡约的特点

明朝乡约的特点
明朝乡约是明朝法律体系中的典范精神,也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乡村经济管理方式。

明代乡约的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依法治乡。

乡约的核心是实行以“自治”为主体的法律治理,以乡镇干部、乡兵、百姓组成的有关管理机构为中心,统筹组织选举乡约修定、建立,细化任务职权,统一实施,构建科学、公平、合理的乡村管理体制。

二是实行民主管理。

乡约以民众参与为核心,强调以“政民共治”为思想原则,努力
营造开放、民主的和谐效果,由政府、农民和村民的联合决策组成的干部政府下的乡村民
主治理机构管理乡约。

三是以诚信为本。

乡约以普法、教育民众和普遍参与为基础,以乡村诚信文化为奠基,以乡村的治理实践为具体行为,将乡村中的信用文化和社会规范制度融汇贯通,努力打造
社会道德氛围良好的民俗适应性乡村治理体系。

四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

乡约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建立以廉洁自律、共
同责任和公安维护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模式,着力实现乡村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生态文明
绿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五是坚持保护贫困人口。

明朝乡约注重保护农民、穷人以及困难型社会人群,充分体
现了农民约法的独特价值追求。

总之,明朝乡约有着自上而下实施、依法治乡、实行民主管理、以诚信为本、建立可
持续发展管理模式以及坚持保护贫困人口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农村
治理发展的一大精华,对当今的乡村改革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乡约的作用

中国古代乡约的作用

中国古代乡约的作用
乡约是指中国历史上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

乡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

乡约原意主要是指在乡村社会为了端正民风、敦风化俗、安定社会秩序而自发订立的乡规民约,不过后来乡约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以教化为目的的基层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与保甲、社学、社仓等形式结合,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教化与有效管理。

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

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

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乡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围绕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乡约的本质和影响。

乡约是指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中,由地方官员或乡绅主持,乡村居民共同参与制定、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乡约包括一系列基本的生活和行为规范,如尊老爱幼、和睦相邻、勤俭持家、重视教育等,同时也包含了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旨在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社会性:乡约的制定与执行都离不开乡村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它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

规范性:乡约明确规定了乡村居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违反者将给予相应的惩罚。

传统性:乡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教育性:乡约中包含了许多教化性的内容,对于培养乡村居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乡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文化原理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方面:儒家道德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约中许多规范和准则都源自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重视教育等。

地方官员的引导:在乡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他们将中央政府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传播到乡村社会,从而影响了乡约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风俗与信仰:乡约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和信仰,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传统和神话传说的元素,如对于祖先的敬仰、对于神灵的崇拜等。

教育与传承:乡约通过教化性的内容和奖惩制度,教育乡村居民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价值观念,使得这一文化现象得以世代相传。

乡约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规范村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

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儒家道德观念、地方官员的引导、社会风俗与信仰以及教育与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乡约的作用和影响逐渐减弱。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民间信仰研究(注:以下文章仅代表AI语言模型个人观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民间文化和信仰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山东地区,民间信仰也是非常丰富的。

本文将从地理分布、神祇、节庆、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方面介绍山东地区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并提供五个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地理分布山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人文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地域自然辽阔,山东是中国自然和人文本质融合最为和谐的地方之一。

在山东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民间信仰,不同地方的信仰文化也各具特色。

例如,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山东最著名的谒山之地。

自古以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泰山祭祀膜拜,是一个重要的神秘寻幽之地。

而在潍坊一带,则有世界上最古老神庙之一——清漳楼神庙,是一座历史可追溯到东周时期的神庙,是备受当地信教者崇拜和景点游客青睐的地方。

神祇山东民间信仰中神祇繁多,异彩纷呈,涉及千川万壑。

其中,最为著名的神祇莫过于泰山神,也就是斗姥山,是山东地区的著名神山之一。

据传,泰山神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神位被屡次更迭,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

除此之外,还有仙人、神仙、仙女等等,各地的信仰对象也大不相同。

在济南市郊区的玄坛庙,更是奉祀的堪比泰山的崇祀之地,其中的玄天就是非常著名的信仰对象。

节庆山东民间信仰中的节庆非常丰富多彩,例如清明节、中秋节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

除此之外,山东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节庆。

例如,春节期间分布在济南、临沂等地的大戏子,是一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表演之一,该期间经常有百姓流连忘返。

同时,在济南市郊的玄坛庙中,每年知道夏至之前,都会被人们冠以神坛之冠的称呼,在那里庆祝神仙教义降生的圣日——玄天圣诞节。

神话传说山东民间信仰中的神话传说也非常多样,其中一些很著名的神话传说包括《平山周公姬昌》、《神女白衣》等。

这些神话传说几乎在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版本和解读,游人和信教者都深受其吸引和拥护。

明清劝善书的社会教化思想的分析研究

明清劝善书的社会教化思想的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劝善书是劝人向善不要为恶的书籍,故又称作“善书”。

它主要是由乡绅士人撰写,用以透过通俗化的儒家观念来完善民众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第一批善书在宋代出现,是中国悠久的道德传统应用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最具体表现。

明清时期,善书极为盛行,流通量几乎与四书五经相埒,其教化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明清善书的教化对象以民众为主,但又不乏对官长和乡绅的劝戒,教化思想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实践性。

它通过劝善文、劝善诗歌、量化善书、图说善书和注释善书等图文并茂的书面形式,与宣讲、说唱等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明清社会广泛流行。

因此,通过对明清善书的社会教化思想进行分析、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对当今正在进行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支持。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言,简述古代社会教化,概说劝善书,回顾劝善书研究成果。

第一章,分析明清时期善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简介其发展状况、梳理其发展线索;第二章,分析明清善书社会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其教化思想的内容及特点,总结明清善书教化的方式、方法及其特点;第三章,揭示明清善书的教化思想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及对新时期完善社会教化理论的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劝善书明清教化思想AbstraetMoralitybooksweretourgeUSdothingsthatwerebenefitbutnotharmfultopersons,SOtheywerealsocalledshan-shu,TheywerewrittenbylocalscholarstoimprovethemoralawarenessandbehaviorofthepeoplebypopularizingConfucianteachings.TheywerejustintheSongDynastythatthefistmoralitybooksorshan—shuappeared,asthelastandmostdetailedmanifestationofChina’Sancientmoraltradition,appliedtotheeverydaylifeofordinarypeople+Thesocialcivilizingrolecouldbeshownthroughthemoralitybooksin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becauseinwhichtheywerethemostpopular,andthedistributionoftheperiodWasalmostqualitytotheSisht}Wujing.Analyzingandcriticizingthesocialcivilizingideainthemoralitybooks,asupportwillbegivenonthinkingtheoryandmethodologytothesocialismspiritcivilization,especiallytotheconstructionofthecitizenmorality.Thispaperelaboratedfromfourparts:Thefwstpartdiscussestheancientsocialcivilizinganddefinesthemoralitybook,andthenitwillgiveasurveyoftheearlystudies.Thesecondpartistointroducethedevelopingsituationafteranalyzingthesocialandhistoricalbackgroundofmoralitybookin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whichwereitsmostpopularperiods.Themaincontentsofthenlirdpartincludeananalysisaboutthetheorybaseofmoralitybookin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astatementaboutthemainideaanditspeculiarities,andasummarizingonthemethodswhatwereeverusedinit.Thesignificanceofthesocialcivilizingideawhatthemoralitybookin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comprisedtothemodemmoral【ityconstruction,andthereferencesthatitprovidedtothesocialcivilizingtheoryinthenewperiod,alltheabovealethemaincontentsofthefourthpart.Keywords:moralitybookMingDynastyandQingDynastysocialcivilizingidea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明代乡约宣讲与儒家道德的世俗化

明代乡约宣讲与儒家道德的世俗化
的社会 制 度 ,其 道德 教 化 方式 如何 一 步 步改 进 ,其 巩 道 德 教化 水 平如 何 一步 步 提 高 ,又 如 何 推 动儒 家 道
德 世 俗化 以及 进 而 向大 众 社会 渗 透 ?相 关 的 问题 , 显然 学界 还 未深 入 探讨 。本 文 以乡约 宣 讲 为线 索 , 通过 分 析各 时 段影 响 最广 的乡 约文本 。来 讨论 乡 约
这 里 的“德 ”虽然 内容非 常广 泛 ,但 孝 弟 等儒 家 的道德 价值 是 其核 心 内容 。杨 开 道指 出乡 约 的性质 是 士人 阶级 提 出 的针对 乡村 大众 的 道德教 化 制度阴, 堪 称一 语 中 的。 因此 ,乡 约从 产生 开始 ,其 核心 宗 旨
就 是道 德 教化 。 然 而 ,《吕氏乡 约》也有 某 些 有 悖 于道 德 教 化 原
劝谕 保 伍 互相 劝戒 事件 :仰 同保人 互相 劝戒 。 孝 顺 父母 ,恭 顺 长 上 ;和 睦 宗姻 ,周 恤 邻 里 :各依 本 分 ,各修 本 业 ,莫作 奸 盗 ,莫纵 饮 博 ,莫 相 打 斗 ,莫 相 论 诉 。孝 子顺 孙 、义 夫节妇 ,事迹 显 著 即仰 具 伸 ," 3- 依 条格 旌 赏 。其 不率教 者 ,亦仰 申举 ,依 法 究治 。[1O1
吕大 钧 在其 家 乡 推行 过 《吕氏 乡约 》,但 当 时非 议 不 少 ,吕大 钧所 作《答 仲兄 一 》、《答 仲兄 二 》和 《答 刘 平 叔 》 都是 针 对 时人 的非议 而 作 的解 释 。 因此 , 《吕氏 乡 约》在 当时 不 能产 生 多 大 的社会 影 响 ,吕氏 兄 弟 去 世 后几 乎 无 人提 及 了。朱 熹 虽 然对 《吕 氏乡 约 》进 行 修 改 ,但 由于 政 治 原 因 ,也 未 真 正 推 行 乡 约 。然 而 ,朱 熹 知漳 州时 所推 行 的《劝 谕榜 》,与乡 约 的根 本精 神一 致 。《劝 谕榜 》第 一条 说 :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教化活动探析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教化活动探析

过程 中, 遵朝廷礼制而成一乡之化导 , 其内容虽 因时因地而有所不 同, 但其 目的却殊途 同归, 都 是 为 了劝善惩 恶 、 饬 行教 化 、 保 乡卫 民。在 中国
古代 社会 中 , 尤其 是 明清两朝 , 统 治者 利用 乡规 民约 的 教化 活 动 而 大 大加 强 了对 民众 的管 理 与 控制, 维 系 了地方 上 的稳定 。乡规 民约的教 化活 动, 既起 到 了加强 封建 统治 的作 用 ,又达到 了教
乡 约—— 作 为 民间 自治 组织 形式 之一 , 是 由 居住 在 一定地 域 内 的人 群 , 据 地缘 或者 血缘 关 系 而建 立起 来 。 乡规 民约在 最基 层 的社会 组织 管理
解大义等 ,担当起地方上乡规 民约教化的重任。
明清 时期 , 府县 官员 为更好 的治理地 方 、 移 风易 俗而 积极 实施 乡规 民约 的教化 活动 , 他们 在 实 施 乡规 民约 的教 化 活 动 中往 往 更 能 因地 因时 地采 取具 体 、 可 行 的措 施 。王 阳明在制 定 《 南 赣 乡约》 之后 , 为保证 其 能顺利 实施 而又 辅之 以《 十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8 . 1 0
基 金项 目:2 0 1 2 年 “ 教 育部 新世 纪优 秀人才 支持 计划 —— 明清 时期 教育 活动 史研究 ” ( NC E T 一 1 2 . 0 8 7 3 );国家社 科基 金 2 0 1 3年一 般项 目 “ 明清 时期 学校 日常生 活研 究 ” ( 1 3 B Z S 0 9 9);教育 部人文 社会 科学 研究 2 0 1 2年度规 划基 金项 目 ( 1 2 Y J A8 8 0 0 9 6 ) 作 者简 介 :程功群 ( 1 9 8 8 . ),男 ,山 东兖州 人 ,博士研 究 生 ,主要研 究方 向:中 国近现 代教 育史 。E — ma i l :c h e n g g o n g q u n @1 6 3 . c o m

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一、引言明清时期,乡约制度是中国农村地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约制度是指乡村中自愿达成的,且由乡民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约束和管理方式,是乡村社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重要形式。

乡约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社会关系,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二、保护农民利益在明清时期,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

乡约制度确保了农民权益的保护和维护。

首先,乡约制度规定了土地使用权的归属和交易方式,维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保护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其次,乡约制度对农民的劳动时间和工资进行了合理规定,避免了劳动力的过度被剥削。

通过这种方式,乡约制度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调节社会关系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乡约制度规定了乡村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约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

这种相互约束的机制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乡约制度还通过乡民的集体讨论和共同决策,增强了乡村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这种集体行动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四、促进社会发展乡约制度在明清时期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约制度鼓励了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乡约制度中规定了农业相关技术和经验的交流方式,乡民们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乡约制度还鼓励了商业交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乡约制度规定了乡村中商业活动的准则和规范,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五、乡约制度的现实意义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乡约制度强调了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这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和文明进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乡约制度强调了农民利益的保护和维护,这对于解决当前农村问题和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六、总结明清时期乡约制度在保护农民利益、调节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宋明时期乡约的行政化发展

宋明时期乡约的行政化发展

•乡约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宋明时期的乡约制度•乡约制度的行政化趋势•乡约制度行政化发展的原因•乡约制度行政化发展的影响目•乡约制度行政化发展的反思与启示录01宋代乡约的起源乡约制度的雏形乡约制度的起源乡约制度的演变过程元代乡约的演变元代继承了宋代的乡约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元代开始出现官方推动的乡约制度,加强了政府对乡约的管控。

明代乡约的行政化发展明代初期,官方开始大力推广乡约制度,并将其纳入行政管理体系。

此时的乡约制度已经不再是民间的自发组织,而是成为官方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

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基层治理的需要乡约制度的发展背景01宋代乡约制度起源与发展01组织结构02制度特点03明清时期乡约制度演变与推广明清时期,乡约组织结构更加完善,设主管、协管等职位,管理范围涵盖民政、财政、教育等多个方面。

组织结构制度特点乡约制度的特点与功能特点功能01乡约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存在密切联系,乡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地方行政管理资源,如依靠地方官员和士绅等力量进行组织和运作。

乡约制度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地方社会管理,通过约束和规范乡民行为,以达到维护地方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而这与地方行政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乡约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的关系VS乡约制度的行政化发展乡约制度行政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对乡约制度的重视和干预;二是地方官员对乡约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三是乡约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官僚化倾向。

要点一要点二乡约制度行政化的发展对地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通过乡约制度,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乡约制度的行政化也有助于促进地方社会的整合和发展。

乡约制度行政化的表现与影响01统治者的推动官员的实践宋明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乡约制度逐渐不能满足乡村社会的需求,进而导致了乡约制度行政化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宋明时期商品经济逐渐兴起,乡村社会的经济活动更加复杂,需要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这也促进了乡约制度行政化的发展。

浅论乡约制度演变及其影响

浅论乡约制度演变及其影响

浅论乡约制度演变及其影响摘要:我国古代的乡约制度,对后世的社会教化和乡村治理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文章以宋明两代的《吕氏乡约》、《教民榜文》、《南赣乡约》为切入点,从乡约的属性、职能、作用、发展等角度对宋明乡约进行探讨关键词:乡约制度;演变;影响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文乡约,它的诞生对后世的社会教化和乡村治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明代是乡约的发展鼎盛时期,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发展了宋代的乡约,使乡约得到大力提倡,让这一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教化、救助、法律等职能1 乡约的发展(一)宋代《吕氏乡约》:乡约的起源乡约是宋代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变迁面前提出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基本建制,它是通过士大夫自发的在乡村建立起开展思想教化的组织机构。

陕西蓝田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于宋神宗熙宁年间首先订立了《吕氏乡约》宋代民间在《吕氏乡约》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民间自发的社会组织。

见于吕大钧与其亲友的信中,“今小民有所聚集,犹自推神头、行老之目”,“今庠序则有学规,市井则有行条,村野则有社案,皆其比也,何独至于《乡约》而疑之乎?”可见,《吕氏乡约》并非空穴来风,其产生受到了民间聚会及学规、行条、社案等约法形式的影响《吕氏乡约》流传至今,最好的版本当属1916 年南陵徐乃昌影印的宋嘉定本。

不仅载有《乡约》、《乡仪》,还有《答伯兄》、《答仲兄》、《答刘平叔》等兄弟间关于乡约的通信和朱熹编辑的部分,给予初读者很大帮助《乡约》部分约两千余字,分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章,每章又分为若干细微的条目除了这四章之外,后面还附有罚式、聚会、主事三项条款《乡仪》囊括了乡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各种礼节,有:宾仪、吉仪、嘉仪、凶仪四章。

宾仪是针对日常社会交往而言的,所以它的内容最为繁琐,分为:相见之节、长少之名、往还之数、衣冠、刺字、往见进退之节、拜揖、请召、齿位、献酢、道途相遇、献遗、迎劳、饯送共计15条;吉仪包括:祭先、祭旁亲、祭五祀、祷水旱4条;嘉仪包括婚、冠2 条;凶仪包括吊哭、居丧2条。

宋代到明清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宋代到明清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宋代到明清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乡约制度是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一种组织模式,自宋代起开始形成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这一制度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秩序、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维护社会秩序乡约制度是一种基于乡村自治草根基础的组织形式,通过建立乡约,实行乡规民约,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乡约通过规定村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乡村居民在乡村自治组织的监督下,遵守乡约,共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它促使人们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益,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 促进农业生产乡约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村社会中,乡约组织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联合的作用。

通过村民共同订立的乡约,可以规范农村居民的种植、耕作和养殖等行为。

在乡约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实现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例如共同耕种土地、共同修建水利工程、共同购买农业工具等。

这种集体行动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率和经济收益,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有序。

3. 传承优秀文化乡约制度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乡约不仅规定了村民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一些传统习俗和重要节日的规定。

这些乡约规定的节日习俗,逐渐形成了各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

同时,乡约还规定了村内的教育事宜,规定村民们的教育义务和学习任务等,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有助于村民普及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

4. 加强社会团结乡约制度有助于加强村民之间的互信与团结。

乡约是村民自主制定的,体现了村民的民主参与和平等协商的精神,使村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乡约规定了村民的权益,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减少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差距,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乡约还规定了村民的义务和责任,鼓励村民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推动村庄的发展进步。

乡约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宋代到明清时期的变革和完善。

它在社会秩序、农业生产、文化传承和社会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据现有资料考察,乡约滥觞于北宋的吕大钧,以《吕氏乡约》为后世遵奉的依据。

《吕氏乡约》的主旨精神从一开始就坚持“来者亦水拒,去者亦不追”的立约原则,建立了以儒家伦理精神为核心并倡导乡村自我约束管理的道德教化体系。

专门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勾画了儒家式的美好道德乡村。

《吕氏乡约》不仅在道德规范上有所倡导,也明确了道德惩罚的内容,如“犯义之过,其罚五百。

不修之过及犯约之过,其罚一百。

犯轻过,规之而听及能自举者,止书于籍,皆免罚,若再犯者不免”。

不难看出,乡约中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旨在劝人向善,从而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

乡约在宋以后颇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如朱熹就重新发掘了乡约的教化意义,还对《吕氏乡约》作了必要的“增损”,重点对“礼俗相交”部分作了增补,根据长幼尊卑的顺序,列举了造请拜揖、请召送迎、庆吊赠遗等诸多礼节,各项礼仪的规定都非常具体详实。

可以看出,朱熹更加重视乡约的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作用,这也就强化了乡约对社会风俗影响的功能。

到了明代,多约制度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社会教化功能愈发受到重视“明代的乡约吸收了《吕氏乡约》的思想,同时非常注重宣讲教化活动。

明太祖就非常重视乡村社会教化,令行乡约,还有所谓“洪武六谕”的行世,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也成了明代教化的主要内容。

明代的地方官也竭力提倡乡约,并使乡约逐步发展为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成为扬善纠恶、教化人心、管理社会的组织机构。

传统的乡约制度真正融合乡约与保甲,使得两者合二为一的则自明代吕坤开始。

吕坤推行的《乡甲法》既继承了乡约制度的道德教化一面,又加入了保甲制度的组织力量,具有“教民”和“治民”两种功用,用乡约劝善惩恶,用保甲缉奸弭盗,吕坤的乡甲约在乡治制度上是一个创新,不仅体现在对乡约领袖的培训,更体现在构建了乡约和保甲合一的严密乡治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