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解读_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浅谈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浅谈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就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助益。

标签:政府市场两者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不同的经济体、同一经济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如何定位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发展的关键是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和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

政府宏观调控及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但是,如果政府调控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是干预了其发展方向,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但也存在着自发性事后调节、催生过度垄断、排斥公共利益、引发两极分化等固有的功能缺陷,而且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克服。

完全摒弃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市场经济会使其缺陷大于优势,导致“市场失灵”。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不休的核心议题,各种理论观点相互碰撞,下面我来谈谈对他们的认识。

一对市场的认识在完善的市场条件和自由的竞争环境中,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程度地促进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加。

在微观环境下,借助于价格机制的灵敏、私人生产组织的理性和冷酷的竞争,资源会向着最有效率的单位和部门集中,最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我们首先要注意,市场是有整体性的,单个组织的理性并不保证市场整体的理性。

或者说,正是因为单个组织的理性,才会导致“集体非理性”现象的出现。

市场规律只是一条冷酷的原则,它并不像万能的上帝一样时刻关注着市场整体的供需情况并主动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

价格机制的灵敏在很大程度上也只适用于微观环境,当进入宏观的市场时,它所导致的调节往往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激烈的市场竞争确实是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但优胜劣汰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形成“大鱼吃小鱼”和垄断现象,这些反过来又会限制自由竞争。

然而社会发展并不仅仅是由经济发展构成的。

市场的逐利性本质决定了它只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可选取的一条准则之一,而不是唯一准则,市场的完全性并不意味着完美性。

最后,即使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自由竞争是有效提高效率的选择,这也是建立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需要有完全的信息、充分的竞争等等,但这在实践中又是不可能的。

二对政府干预的认识政府干预是政府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借助多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施加影响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政府干预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基础:第一,不论是根据社会契约论还是马克思的阶级论,政府既然成为公共权力的掌控者和整个社会主要的管理者,就要对社会发展承担相应的职责,这一职责的履行体现在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对市场的干预。

第二,“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由。

由于完全的市场体制只是一种理想,而且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下,垄断的出现也是必然结果,这些都决定了在市场之外,我们必须要有其他的辅助发展手段。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一、引言政府与市场作为两个关键性的经济力量,其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市场也反过来塑造着政府的职能和行为。

本文将从多个视角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并深入剖析其内在的互动性。

二、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监管市场、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产品等多重角色。

首先,政府通过监管市场的行为来维护公平竞争和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

其次,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来引导市场的发展,调整经济的运行方式。

此外,政府还有责任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为市场的运作提供保障。

三、市场的自由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市场自由,即在合理法规的框架下,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可以自由交流和调节。

然而,在市场自由与市场失灵之间,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

政府需要干预来改变市场失灵的情况,如扶持弱势群体、调节商品价格等。

因此,政府的干预既不能过渡介入市场,也不能无视市场的需要。

四、市场竞争与市场垄断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竞争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社会福利。

然而,市场中也会出现市场垄断的情况,这会导致资源不均衡和社会福利下降。

政府的作用之一就是监管市场垄断行为,确保市场能够保持健康的竞争环境。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竞争政策促进市场的竞争,避免出现市场垄断的情况。

五、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与协调政府和市场之间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它们可以通过合作和协调达到共同的目标。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来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并在市场出现不完善情况时进行补充和调整。

同时,市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通过对政府的监督和舆论压力来确保政府的公正和透明。

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在过去,政府主导经济活动,而市场的作用较弱。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权,市场的作用逐渐增加。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加复杂。

未来,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如何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何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知道怎么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吗?一起来看看吧
操作方法政府具有管理和监督市场的功能。

可以更好地把控市场的运营状态,所以说我们说政府是一只无形的手。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还要放松这只管理的手,让市场具有它自身的活跃性,适合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恶性竞争等不良事情,政府也有权利进行引导和控制。

避免造成物价哄抬的现象
政府对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只表现在大局和总体的发展趋势上。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

探析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探析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开放不仅仅给中国带来了持续20多年的繁荣,也 给中国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它从根本上改革了政府与市 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从本质上变革 了中国社会的权力格局。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逐渐从国 家主义模式中走了出来,政府开始还权于社会,政府的权 力渐渐从部分社会领域退出,而社会的力量开始积聚与壮 大起来。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当今政府与市场的 组合是“强政府、弱市场”模式,一方面,政府干预经济 的制度安排与力量还非常强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不 健全导致市场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很弱。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为我们对政府、政府与市场 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责任编辑:杨 敏
(3) 市场自由派经过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将新制度推 进到与旧制度势均力敌的状态,因此,自由市场的制度安 排得到了更多的公众支持,而政府干预的制度安排则丧失 了一部分公众支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较量处于“平局” 状态。这时,政府与市场处于激烈对峙状态,双方为追求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互不相让,结果,就产生了政府与市场 的“双重失灵”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有两点值得肯定:第一,坚持 主张不能单纯假设一个充满仁慈的良好政府是可取的。第 二,坚持考虑在交易和政治中产生的制度结构问题对制度 设计和改革是有益的。可以说,不管是经济学家还是政治 学家都不否认政府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我们需 要政府采取行动来消除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特别是对因为 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等的存在而产生的市场失灵现 象,政府更有责任予以纠正。但是在公共选择理论作为独 立的学科出现之前,人们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重大问 题:政府真的能够以有效率的方式做到人们期望它做的事 情吗?政府真的会创造出一个公正的社会吗?在传统的思 维观念中,政府是“仁慈的政府”,是只有公益而无私益 的,只遵循公共利益行事而别无他求;那些受狭隘的个人 利益所驱使的经济人只活跃于市场经济中,是需要以体现 着普遍利益的集体规则来匡正的。公共选择理论对这种观 念提出疑问,并沿用“经济人”范式,将政治领域模拟为 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中对不同 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的反应,以期构造一种真正能把个人 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用制度约束来减少政 府对市场干预所带来的缺陷。

浅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浅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浅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自资本主义市场的兴起至今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主要问题。

结合西方学界已有理论,分析理论界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有益的思路。

标签:政府;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自资本主义市场的兴起至今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主要问题,几百年来为广大学者所孜孜不倦的研究探讨。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之间的博弈,即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问题。

这一问题对于当下深化改革的我国也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历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两大主要派别。

1776年,正当资本主义商业蓬勃发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有一只“无形之手”在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无形之手”对市场进行优化的资源配置。

他相信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

这一理论的提出十分有利于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商业。

但是之后自由放任的市场出现问题,导致经济崩溃,发生全球性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主义代替了自由放任主义,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世界经济逐渐恢复。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有形之手”就是指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政府主导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

但是而后政府过分的控制市场使西方市场出现“滞涨”,“自由主义”又开始活跃起来,称这一时期的主张自由市场的理论为“新自由主义”。

至此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仍在继续。

二、国内研究现状概述西方学界对于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的探讨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近年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经济的两个主要参与者,政府和市场在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与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合作机制。

一、政府的角色与职责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承担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与职责。

首先,政府应担负起宏观调控的责任,以确保经济稳定发展。

其次,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以引导市场在合理范围内运行。

此外,政府还应推动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公众利益与社会公平。

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政府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

政府的主要任务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转向了市场机制的引导与监管。

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监管市场行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手段,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与公平竞争。

二、市场的作用与机制市场是资源配置和交换的重要场所,其作用被广泛认可。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效率提升。

市场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与私有产权。

自由竞争可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私有产权则保护了个体和企业的财产权益。

然而,市场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信息不对称、垄断行为、外部性等都可能导致市场失灵。

这时政府应当及时介入,通过监管和监督手段,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

三、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二者互为补充、相互制约。

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参与者,承担监管和引导市场的责任,确保市场能够公平、高效地运行。

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政府通过监管和执法,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

其次,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与服务职能,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防止市场扭曲与失效。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市场,在重大战略规划和公共利益领域发挥决策和约束的作用。

例如,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引导市场发展方向,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学视角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学视角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学视角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中两个关键的经济要素,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术视角来看,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监管政策、公共服务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学视角出发,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分析各自的作用和互补性。

一、政府的作用与功能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调节资源分配、维护社会稳定等多重职能。

首先,政府在经济领域中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政府可以调整市场供求关系,引导资源配置,稳定经济增长。

其次,政府在市场监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设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市场垄断和虚假宣传等现象。

此外,政府还要承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安全等职能,以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需求。

二、市场的作用与机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也是实现供求关系自由协商的机制。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反映供需关系,通过竞争机制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市场的主要功能包括资源配置、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激发企业竞争等。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可以获得利润,激发其投资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发展。

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通过竞争和供求自由博弈,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三、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首先,政府需要依靠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性。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平台,可以发挥信息传递和价格反馈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基础。

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的运行情况,通过监管和调控手段,引导市场的稳定发展。

其次,市场也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引导。

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垄断等问题,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

四、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与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合作与协调的关系。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公平竞争。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2)价值分析法—搞清与社会问 题相关联的各种价值标准并使用这 些价值标准对问题进行评价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 准:
(1)社会福利
(2)效率 (3)公平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 准
Δ讨论: 界定社会福利、效率与公平
如何通过社会福利、效率与 公平认定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非正式部门:社区 正式部门 :政府、市场、第三 部门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
1.垄断 2.负外部性
3.信息不对称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二、政府失灵的表现
2.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导致政府 角色的错位、越位、缺位。 ★案例分析
第三节 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二、政府角色定位与公共政策作用 范围
政府角色定位决定公共政策 发挥作用的范围 ★思考:如何理解上述观点?
Δ社会问题与私人问题的区别 Δ社会问题:令一部分人或部分 群体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
1.社会问题的认定 两个内容:
(1)事实分析法—搞清社会问题 的各种事实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
1.社会问题的认定 两个内容: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 公 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2.理解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教学重点 1.三种重要的价值标准:福利、 效率与公平 2.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3.政府、市场失灵 4.政府角色的定位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管理是一个关系到社会运转和公众利益的重要领域。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政府和市场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但在公共管理中,它们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任务。

一、政府的作用与限制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政府通过立法、执法、行政调控等手段来管理社会。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是一种有权力和资源的机构,可以在某些方面发挥独特的优势。

然而,政府也有其局限性。

政府不可能掌握和解决所有问题,其资源和能力有限。

政府的行为受到政治和官僚制约,可能存在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风险。

政府还容易受到各种利益诉求的干扰,难以做出脱离政治干预的客观决策。

二、市场的作用与限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具有活力和灵活性。

市场可以根据供求关系自发调整资源的配置,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分配。

市场在公共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市场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民众收入。

然而,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等问题,有可能导致资源不均衡和收入差距扩大。

市场行为受限于市场规则和法律,会产生负面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不足。

市场的自由度也容易受到欺诈和不公平交易的干扰。

三、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关系政府和市场在公共管理中互为补充。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和规章的制定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公共利益,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政府还可以通过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来纠正市场不足,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收入不平等。

市场则可以通过竞争机制来促进政府部门的改革和效率提升。

市场机制可以为政府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压力,推动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市场还可以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来参与公共管理,解决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问题。

四、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协同合作的过程。

政府和市场应当相互配合,其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机构。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的发展。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中二者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协同。

首先,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主导者和管理者,负责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确保公共事业的顺利进行。

然而,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事业中的垄断地位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因此,政府需要与市场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合作,实现公共事业的优质服务和可持续发展。

市场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激发创新和竞争,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市场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事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市场还可以吸引私人资本和技术,扩大公共事业的投资规模和覆盖范围。

然而,市场在公共事业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市场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难以完全满足公共事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忽视一些社会公益性的事业。

因此,市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以保障公共事业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和协同发展的。

政府应该发挥好自身的职能,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提供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和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市场则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提高效率,激发创新和竞争,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为了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同,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增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决策的效率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决策的效率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决策的效率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和戴维·特鲁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对政府决策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并带来了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改变。

本文将对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效率的分析进行探讨。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将市场与政府作为两种制度形式进行对比,并通过对行为者的分析来描述其决策行为。

该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与市场参与者一样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在进行决策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二、政府决策效率的分析1. 政府部门的目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部门的决策目标并非总能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导向,而往往受到官员个人利益的影响。

这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偏离,从而降低决策的效率。

2. 政府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政府决策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政府作为信息收集者和处理者,往往拥有大量的信息,而公众则相对信息匮乏。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不完全考虑公众的利益,从而影响决策结果的效率。

3. 政府决策的利益困境政府官员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利益困境的影响。

他们需要解决公众问题,但同时也需要满足自身的利益。

这种利益困境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失效或降低决策效率。

4. 信息公开与政府决策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公开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

信息公开能够增加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力度,减少政府官员的权力滥用行为。

透明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增加政策的执行力度。

5. 激励机制与政府决策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设定合适的激励措施,可以促使政府官员更加关注公众利益,提高其决策的效率。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理解政府决策效率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1.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府决策的透明和公正。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决策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决策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决策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政府决策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以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为代表,致力于研究政府决策的合理性、效率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影响。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政府决策的效率考量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的局限性等方面,对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决策的经济分析进行探讨。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决策也会受到个人的自私行为和利益追求的影响,政府官员也是有自己的私人利益和动机。

因此,政府决策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体现社会公共利益,可能会出现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的情况。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个人理性行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政府官员在决策中也是以个人的利益为导向,他们有可能追求个人权力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而非仅仅考虑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在决策过程中,政府官员也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并不总能够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这也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

二、政府决策的效率考量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需要考虑效率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通过自主选择和竞争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经济效率。

然而,政府决策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各种政治、行政等因素的影响,决策过程可能不如市场机制灵活高效。

政府决策的效率考量包括成本效率和结果效率。

成本效率是指政府决策在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资源成本是否最小化,包括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成本和决策执行的成本。

结果效率是指政府决策是否能够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只有在成本效率和结果效率都得到充分考虑的情况下,政府决策才能达到经济效率。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局限性公共选择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过于强调了政府官员的自私行为和动机,忽视了一部分政府官员的公共利益意识和专业能力。

实际上,政府官员中也有一些人深知自己的职责,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非仅仅追逐私人利益。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没有对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进行充分的考量。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指通过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理论体系。

它将政府视为一个由个体组成的集体行为者,并通过分析个体选择行为来推导政府的决策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对于解释政府行为的动机、结果和效率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行为的理性基础。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官员在决策过程中也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他们会通过权力行使获得最大的福利。

这与以往的观点不同,过去通常认为公共机构会主动追求社会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强调了政府官员也是有私利的,他们在决策中会考虑个人的政治利益、选民的支持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等因素。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政府决策的结果和效率。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的决策结果不一定能够达到最优,甚至可能存在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情况。

这是因为政府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分散、财政预算约束等因素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提醒我们在评估政府决策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不仅仅关注政策的目标和动机,还要分析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效率。

再次,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干预并不一定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有时候政府的行动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失灵。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在政府干预时要慎重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政府干预。

这对于制定政府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政府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和优化。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提供了思路。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官员在决策时会受到选民的监督和压力,应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尽可能满足选民的需求和期望。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可以为提升政府决策的质量和效能提供参考。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从而增强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效果。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决策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个体选择行为来推导政府的决策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行为的理性基础,分析了政府决策的结果和效率,探讨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提供了政府决策的改进思路。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与关系探析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与关系探析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与关系探析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与市场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中的一大焦点。

本文将探讨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与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主要包括监管、调节和干预。

首先,作为监管者,政府要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

其次,作为调节者,政府要引导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最后,作为干预者,政府要在市场失灵或出现重大危机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维护市场秩序。

在实践中,政府的角色往往是多重的、交织的。

例如,在一些新兴产业或高技术领域,政府需要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政策支持,鼓励创新和研发。

而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政府则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

当然,政府也有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干预市场、扰乱秩序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体制性腐败。

二、市场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而政府的作用则是确保市场的公正、有效、规范运行。

政府越有效率、公正,市场机制就越能发挥作用。

市场越完善、规范,政府就越能发挥调节、引导和干预的作用。

基于这种互动关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合作必须是在法制框架下的,不能将市场机制完全抛弃,也不能将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扩大到超越市场机制。

政府要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公共利益,避免市场失灵或出现系统性风险,同时也要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引导创新和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效率。

三、政府与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角色与关系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政府能够加强市场规范、保障公共利益,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市场机制能够促进资源配置、引导创新和竞争,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一直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在行政改革过程中都居于核心地位。

一方面政府职能处于经济、政治的交汇点,任何行政功能的变化,都会受制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政体制运作、行政权力行使的起点和依据。

我国的发展现状要求政府积极进行职能的转变。

此外,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与之相适应建立起来的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因此,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为重心,同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地位上应是完全平等的,同样不能拥有特权。

政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和维护者,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要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限定在制订规则和实施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提供稳定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认各类微观经济主体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使政府从具体的投资和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的矛盾和问题,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

也只有这样,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真实内涵。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解读_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分析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解读_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分析

第47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7 No.22007年3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Mar.2007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解读———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分析张群梅(河南大学马列德育部,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政府与市场关系历经几次大的历史演变,仍未找到最佳契合点。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范围就是市场失灵的地方,即提供公共物品;由于“经济人”自利和理性在政治领域的存在则使实现政府职能的公共选择机制变成了利益与实力的较量,最终导致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既承认政府的必要干预,又反对政府的过度干预,试图利用制度约束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从而为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解读。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市场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2-0084-05 收稿日期:2006-11-16 作者简介:张群梅(1973—),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马列德育部讲师。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二战后兴起的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主要学术流派之一,其主要特色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分析政治市场中的个人、政府等政治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为人们重新认识政府提供了新视角。

纵观国内近些年来对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切入点:(1)研究范式。

如陈振明[1]通过对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利弊分析,指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观的创新与缺陷。

(2)理论内容。

这方面研究较多,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公共选择的政府理论并探讨政府失败说的启示。

(3)实践应用。

这种视角主要是从各个不同的领域出发,应用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观分析一些特殊问题,如行政改革、国企改革、教育改革等。

以上研究成果丰硕,但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来研究政府观的还很少,且在对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性质判断上,认为它仍是古典自由主义的重复或改良[2]。

浅谈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文

浅谈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文

浅谈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文《浅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摘要:经济学中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讨论从未停止过。

市场机制有着它的独特优点,但也有失灵的时候,这时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但政府也会出现失灵。

本文就通过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讨一种中庸之道来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经济。

关键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中庸关系一、案例台州是中国大陆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

2002年台州有大小缝纫设备及零配件生产企业380多家,从业人员1.7万多人。

所生产的缝纫设备产品包括各类工业缝纫机、家用多功能缝纫机、电动裁剪机、电脑绣花机、专业电动机及零部件等,各系列的品种达200多种。

2002年,台州生产缝纫机整机200多万台,是全国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台州也因此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缝纫机工业专业区。

代表性的企业有飞跃、中捷、宝石、杰克、通宇、大洋等。

这里我们仅看一看飞跃集团。

飞跃集团在董事长邱继宝的领导下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出口基地,是缝纫机行业品种最齐全的企业之一,被世界缝纫机组织称为最有活力的企业。

二、经济学中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争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这可以用“看得见的手”来描述政府干预,用“看不见的手”来描述自由市场经济。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们曾经对社会主义体制作出设想,并且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精致的、组织得十分完善的计划经济或产品经济;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我们可以把这种完善的计划调节政府干预称之为“看得见的手”。

在西方经济中,从15世纪的重商主义至今,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已经进行了500余年。

其间经历了:重商主义、重农学派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其“看不见的手”支配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个世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出现,促成了“凯恩斯革命”。

从大萧条到70年代初之间的“凯恩斯时代”里,政府干预经济之风促成了西方经济的空前大繁荣;进入70年代后,由于产生了“滞胀”这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政策主张没能经受住这场考验,于是,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制度得以“复辟”。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精品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精品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2)张维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认识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基本的认识是“政府是万能的,市场是无用的”。

这种认识推广到政策上,就是只要计划,不要市场。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1984年,基本的认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需要市场来补充”。

这就是“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指导思想。

按照这种思想,政府能干的让政府干,只有政府干不了的才允许让市场干。

应该说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但仍然是本末倒置的。

1985年,经济理论界开始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即应该是市场能干的让市场干,市场干不了的才需要政府干,即政府是补充的观点。

这其实就是我们从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学到的基本东西。

大概在同时,我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市场干不了的政府也不一定干,因为政府可能比市场干得更糟糕。

有很多人说市场不完美,但是政府干起来可能更不完美。

很遗憾,这样的观点至现在也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更没有变成我们制定政策的主导思想。

事实上,许多政府部门至今仍然是“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思想。

“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指导思想可以以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说,现在的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应该是参与人,不应该是一个球员,而应该是个裁判和规则制定者。

说政府不应该是参与人,不应该是一个球员,这没有错。

但说政府是市场经济中的裁判和规则制定者就过高地估计了政府的作用。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首先要破除这个观点。

首先,说市场经济下,政府就是裁判,就是规则制定者不符合现实的情况。

现实中,市场经济的秩序主要是由“看不见的手”来维持的,多数情况下,竞争中的胜负并不需要政府来判决。

比如我们俩签订了一个合同,难道我们是害怕政府惩罚我们才执行这个合同吗?不是。

我之所以愿意执行这个合同,是因为我害怕不执行这个合同,言而无信,以后就没有人愿意与我做生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7 No.22007年3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Mar.2007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解读———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分析张群梅(河南大学马列德育部,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政府与市场关系历经几次大的历史演变,仍未找到最佳契合点。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范围就是市场失灵的地方,即提供公共物品;由于“经济人”自利和理性在政治领域的存在则使实现政府职能的公共选择机制变成了利益与实力的较量,最终导致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既承认政府的必要干预,又反对政府的过度干预,试图利用制度约束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从而为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解读。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市场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2-0084-05 收稿日期:2006-11-16 作者简介:张群梅(1973—),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马列德育部讲师。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二战后兴起的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主要学术流派之一,其主要特色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分析政治市场中的个人、政府等政治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为人们重新认识政府提供了新视角。

纵观国内近些年来对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切入点:(1)研究范式。

如陈振明[1]通过对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利弊分析,指出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观的创新与缺陷。

(2)理论内容。

这方面研究较多,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公共选择的政府理论并探讨政府失败说的启示。

(3)实践应用。

这种视角主要是从各个不同的领域出发,应用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观分析一些特殊问题,如行政改革、国企改革、教育改革等。

以上研究成果丰硕,但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来研究政府观的还很少,且在对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性质判断上,认为它仍是古典自由主义的重复或改良[2]。

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是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观的核心,本文在借鉴以上成果基础上,试图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切入点,以公共物品为中介来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

笔者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非此即彼、对立冲突的二元结构,是在政府与市场都存在失灵的前提下试图寻找一种新的二者平衡,既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守夜人”,又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界定。

一、政府(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在人们对政府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在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政府作用的不断变化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演变。

近代早期,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力,反对中世纪的神权思想,在政治上推崇世俗权力和民族国家,抬高国家和法律的地位,在制度上强调中央集权,“强国家”的主张流行。

这个时期的政治学高扬国家的地位,从“人的眼光”出发,强调国家在保卫个人财产和权利方面的作用,如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以及后来所发展的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论等,国家被认为是实现和保护人的天赋权利的力量。

而近代经济学则从财富增长的角度看待国家,关注国家如何获得财富,强调国家对经济,特别是对贸易的干预,如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主张国家干预是国家致富的保证。

随着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确立,近代后期西方政治学的主题由为了保护天赋人权而争取建立国家变成了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而尽量限制国家。

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差不多都建立起来,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进入稳固资产阶级政权的阶段,不需要再强化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的介入。

48崛起的产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的个人自由,特别是经济活动方面的自由,他们认为国家是个“不得不要的祸害”,要求国家“远离”自己。

国家应该是个人自由的保护者、是社会的“守夜人”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等观点成为当时西方的主流国家观。

政治思想上的突出转变表现在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自由主义取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成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基础。

经济学中在18世纪末就已出现反对国家干预的思想,亚当・斯密以《国富论》蜚声于世,他主张重农主义的“自由放任”,反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涉”,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反对垄断。

“斯密向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要求的自由放任的意识形态,并为自由企业和政府的自由放任的方式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4]1275但是自由放任的政治经济思想在20世纪初遭到了现实的质疑。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自由放任的原则已经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矛盾,自由市场的经济学说无法解释西方的经济现实,也无力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

凯恩斯把经济危机归咎为自由市场制度,主张通过国家纠正市场的缺陷,解决经济危机。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重要的不是去干那些正在由私人做的事情,或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些或更坏些的问题,而是去做那些根本就没人去做的事”。

[5]31720世纪40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国家干预、福利经济等实践于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中;但是到了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长期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同时生产停滞、失业加剧,凯恩斯主义失灵,各种其他经济学派纷纷登场,其中以J1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为出发点,专注于政府行为研究,认为滞胀源自“政府缺陷”,提出了新的政府观,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

二、政府与市场功能的区分:公共物品理论在对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形成了共识后,怎样去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西方政治学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从公共物品入手,利用经济学方法论证了政府存在的理由,区分了政府与市场的各自职能。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的价值在于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具有规模优势。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个人不愿意提供或无力提供、在消费时具有非排他性的而又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比如国防、社会治安等,单个公民无力担负保卫国家安全和整个社会的治安责任,只能由国家来提供。

布坎南在《民主财政论》中明确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区因为任何原因决定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定义为公共商品或服务。

”[6]67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共同消费性特点。

非排他性表现为,对一个人提供财富或服务时,对他人也提供同等数量的财富和服务,而不管其贡献的大小甚至是否有贡献;共同消费性则是一个人消费一定数量的财富时,他人亦可消费同等数量的财富。

由于具有非排他性和共同消费性特点,公共物品的存在便容易产生“搭便车”现象,即不付出代价也能享受某种收益。

既然公共物品的消费是非排他性的,也就无法区分享用者是否为公共物品做出贡献。

由于人都是自利和理性的经济人,不付费而享用公共物品便成了个人最合算的选择。

“搭便车”现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合理选择的结果,如果这种想法大量存在,公共物品的匮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还可能因争夺公共物品而发生人际冲突。

无政府条件下,个人行动不能自动提供公共物品,因此需要公共权威来维护、管理和分配公共物品。

虽然有的情况下,个人也会提供一些公共物品,但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要明显高于政府提供的成本,而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个人效率更高,更具有规模效益,所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而市场失灵的原因则是由于公共物品的非市场选择或市场选择的无效性,政府的职能范围只能是市场失灵的地方。

既然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来生产和供给,换言之,公共物品的市场选择是无效的,那么决定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必须通过政治决策过程的公共选择,这就是政府活动的本质所在。

三、公共物品的公共选择:政治决策与政府失灵分析通过对个人在其资源配置活动中的选择行为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选择分为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

私人选择是要通过市场决策过程选择资源在私人物品间的配置,对应市场决策过程;公共选择是通过政治决策过程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配置,对应政治决策过程。

研究表明,通过市场决策过程的私人物品选择是有效率的,但公共物品的市场选择却是无效的,弥补方法就只能借助于通过政治决策过程的公共选择。

由于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都是个人选择,从而建立在个人自由选择基础上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既可以用来分析私人选择的市场决策过58程,也可以用来分析公共选择的政治决策过程。

至此,公共选择论者就从市场决策过程的特点去理解政治决策过程,在分析了选民、政治家以及由行政官员组成的政府等政治主体的行为特征和集体决策的规则之后,公共选择论者进而得出政府失灵的结论。

(一)政治主体行为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范式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它认为,政治市场中的主体行为同经济市场中的主体行为一样,都具有经济人的特性,即自利和理性。

在政治市场中,选民的主要政治活动是投票,选民在选票箱前的行为与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行为没有本质性区别,都把自利作为行动的原则,因此,选民投票时只愿支持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好处的候选人,且当参与投票的成本过高或得不到直接收益时,选民便放弃参选,这种政治冷漠化也是合理的。

当选举对于自己无足轻重时,为避免增加自己的成本,选民可以保持对候选人的无知状态而不去获得信息,出现合乎理性的无知。

政治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他们的利益在于获得权力、地位和威望,他们的目的首先是求得最多选票,哪怕这些追求未必符合公共利益。

尽管政治家可能有促进公共利益的愿望,但促进公共利益只是他们个人众多意愿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愿望很容易被其他更有诱惑力的愿望所压倒,其最高道德标准并不是公共利益。

行政官员的行为动机与政治家相似,他们在政治市场上都会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追求最大化利益,而把公共利益、机构效率放在次要地位。

而由行政官员组成的政府也就形成了政府自身特殊的利益,因而政府行为并非永远代表公共利益。

(二)集体决策规则分析集体决策是一种政治决策,它反映了民众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决定着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一个全体社会成员偏好加总或综合的过程,而这个综合过程的形成需要一定的集中个人偏好的规则或制度。

一般而言,这种规则或制度主要有一致同意和多数同意两种。

一致同意指集体决策须经全体当事人一致同意或至少没有一个人反对时才能做出,所以一致同意在原则上最为理想,既可使个人自由充分得到保证,可以实现“不使任何一人受损而至少使一人受益”的帕累托最优,又有助于集体内部的合作;但是在现实中因实现条件苛刻,决策成本太高,一致同意规则适用范围则很有限,而且在成员很多、各自偏好相异时难以达成集体决策,会出现“一致同意悖论”:一致同意规则在逻辑上鼓励局部的小型的“一致同意体”出现,因为人数越少,达成一致同意越容易,结果是局部达成一致同意的小型“一致同意体”越多,实现社会整体的一致同意就越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