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_教案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变化是事物在不同时刻的状态差异。
2.理解“变化量”的概念,能用文字、图形及公式表示一个物体的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
2.能用文字、图形及公式表示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三、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示例归纳法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自发探究,自主发现规律。
四、教学准备1.文具、白板、黑板、彩笔等;2.教学课件、图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描述它变化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观察到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2.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的变化分为哪几类:速度均匀变化、速度不均匀变化、突然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讲解数据变化及速度变化情况。
3. 知识探究1.1 变化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变化的概念:事物状态的改变,包括变化的距离和时间以及方向等。
•教师分组让学生探究变化的概念,当其完成探究后,展示其个人想法。
1.2 变化量的概念•教师从样例出发,讲解变化量的概念:在规定的时间、空间等受限条件下,物体状态发生了多少次改变。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改变时间和改变的物体量之间的关系,此过程步步深入,直至学生掌握为止。
1.3 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速度改变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平均变化速度公式,从公式推导中,学生更能够深入理解其概念。
4. 合作探究•教师让学生分好小组,将速度均匀变化、速度不均匀变化、突然变化和周期性变化进行分类后,每组思考一个与实际相近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展示更好的结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总结,理清变化的概念及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组变化量题目,并在下一堂课教学前完成。
六、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了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了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2.掌握变化的量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3.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变化的量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解读变化的量的图示。
2.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变化的例子,如腰围、身高、体重、温度等引入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定义。
2. 学习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通过PPT展示,简单介绍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如变化、变化前后的差、变化的速度等。
3. 深入理解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让学生观察图示,理解变化前后的差,强化变化的概念。
4. 学习变化的量的图示表示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变化的量可通过折线图、直方图、曲线图等方式进行表示。
5. 强化变化的量的计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对变化的计算、运用进行强化,如让学生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的变化量等。
教学方法1.演讲式教学2.PPT展示3.课堂讨论教学评价1. 测验通过给学生一个变化的量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加深对变化的量相关知识掌握。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及巩固训练。
教学板书变化前变化后差值腰围60cm65cm5cm身高145cm150cm5cm体重40kg45kg5kg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变化的概念、变化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图示表示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学生对于变化的计算及应用更加熟练。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变化的量》
汇报展示:
观察、思考。
年龄出生时2周岁4周岁6周岁
体重/kg 3.5 14.0 18.0 21.0
出示问题:
A表中有几个量?它们是怎样的量?
B妙想 6 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C体重增长最快的是哪段时间?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好学生的汇报总结:
A 表中有两个量,它们是变化的量。
B 随年龄增长,体重越来越大。
C 出生时—2周岁:14.0-3.5=10.5(kg)
2周岁—4周岁:18.0-14.0=4.0(kg)
4周岁—6周岁:21.0-18.0=3.0(kg)
体重增长最快的是出生时—2周岁这段时间。
学习想关联的量的概念
随年龄增长,体重越来越大。
像这种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两个量我们称之为相关联的量。
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探究计量单位的变化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探究计量单位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计量单位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各种计量单位的关系和转换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并培养学生的口算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坚持不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进行综合计算,培养学生的口算技能。
2.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2. 合作探究法:分组合作,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教具,让学生看到具体计量单位的大小和转换过程。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长度、面积、体积等常用计量单位,并且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引导: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合作,引导学生认识长度、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
(1)长度单位的转换。
如厘米和分米,分米和米,米和千米等之间的转换,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计算,让学生发现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2)面积单位的转换。
如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等之间的转换,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合作操作计算,让学生理解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
(3)体积单位的转换。
如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米和升等之间的转换,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合作操作计算,让学生感受各种计量单位之间的变化。
3.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与实际操作,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1)练习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如长度、面积、体积等的转换。
(2)实际操作,比如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测量家里的房间大小并换算出相应的计量单位。
4. 课后小结: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消化所学知识,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变化的量教案
1、变化的量【教学内容】:变化的量,教材第18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联的量。
2、鼓励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联想激趣,引入新课师: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
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比如:一袋大米,吃了的重量和剩下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量的变化情况。
《变化的量》二、联系生活、指导探索(一)、年龄与体重的变化。
18页1题。
师:通过观察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1)、上表中有哪些量在发生变化?(2)、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从出生到1周岁,体重增长最快)、(小明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追问:人的体重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预设:老年人的年龄增加体重减少。
平衡膳食,适当控制体重。
(二)、骆驼的体温与时间的变化。
18页2题。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师: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1)、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2)、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一天中,从4时~16时,骆驼的体温在上升;从0时~4时,16时~24时,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3)第二天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相同)师: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规律?(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呈周期性的变化)(三)、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的变化。
第18页3题。
师:读完题后,请你列出数量关系式。
小学科学中的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中的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3.让学生知道如何计算变化的量。
第二部分:教学步骤1.引入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吃掉一块巧克力时,有什么变化发生了?”让学生思考一下,记录下他们的答案。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坐标系,将时间作为横坐标,将体重作为纵坐标,让学生来标注横坐标和纵坐标。
2.讲解接着,老师让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然后讲解一下变化的概念。
老师为学生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吃掉一块巧克力时,体重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叫做巧克力的变化量。
3.实践老师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拿出一个天平、一些水果、一些石头和一个瓶子,并告诉学生:“你们现在要测量一下这个水果或者石头的重量,并把它放在玻璃瓶里。
你们可以从瓶子里拿出它们,并重新称量一下,再将它们放回瓶子中。
”4.计算变化量当学生完成称量后,老师让学生在表格中记录下重量,并计算出变化量。
换句话说,当学生称量瓶子中的物品时,他们应该记录下它们的初始重量,然后在拿出它们之后重新称量,并记录下它们的变化重量。
5.讨论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问题1:“你们所测量的重量有什么变化?”问题2:“测量的重量对变化的量有没有影响?”第三部分: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变化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将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构建更加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变化的基本概念。
《变化的量》教案
《变化的量》教案《变化的量》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变化的量》教案,欢送大家分享。
《变化的量》教案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
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微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
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
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
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开展的趋势说明: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理解变化的量与变化率的关系;•能够应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变化的量的概念•变化的量的定义:变化的量是描述事物变化程度的指标。
在数学中,变化的量常用来描述物体发生的位移、速度、温度等变化情况。
•变化的量的计算:通过比较物体在不同时刻的值,可以计算出变化的量。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点式和平均率。
2. 变化的量与变化率•变化率的定义:变化率是描述变化速度的指标,是变化的量与时间的比值。
变化率可以表示为:$\\text{变化率}=\\frac{\\text{变化的量}}{\\text{变化的时间}}$。
•变化率的计算:根据问题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对于两点式计算,可以使用两点式变化率公式:$\\text{变化率}=\\frac{\\text{终点的值}-\\text{起点的值}}{\\text{终点的时间}-\\text{起点的时间}}$。
对于平均率计算,可以使用平均率公式:$\\text{变化率}=\\frac{\\text{总变化的量}}{\\text{总变化的时间}}$。
•变化率与变化的量:变化率是描述变化速度的指标,而变化的量是对变化程度的度量。
变化率可以通过变化的量和变化的时间计算得出。
第一课时: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变化的量的概念。
2.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再次强调变化的量是描述事物变化程度的指标,可以表示为位移、速度等。
3.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如何计算变化的量。
第二课时:变化的量的计算1.教师介绍两点式变化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使用两点式公式计算变化率。
2.学生进行辅助练习,通过给出的两个值计算变化的量和变化率。
第三课时:变化率的计算1.教师介绍平均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例子演示如何使用平均率公式计算变化率。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难点: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一段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并介绍视频中拍摄的现象。
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人的行走速度来了解变化的量。
2.引入概念1.引入概念“变化的量”及其符号。
2.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的量。
3.概念讲解1.让学生就已经学过的知识,回忆出变化的量的特征。
2.通过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来阐述变化的量的概念。
4.练习1.练习板书,规定好变化的量的正负。
以速度的变化作为例。
例如,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北行驶,又将速度减小到30公里/小时,这个时候速度的变化量应该为-30公里/小时。
而如果一辆车由60公里/小时的速度加快到90公里/小时,速度的变化量就是30公里/小时。
2.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
5.拓展将视频中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变化场景引用到工艺流程加工工件的例子中,并让学生谈谈变化的量的正负及其意义。
6.小结1.询问学生学习变化的量后的感悟。
2.总结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3.让学生给出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其他应用场景。
四、教师评价本课时教学内容新颖并且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渐掌握了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常常忽略符号的正负,因此在日后的实践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符号的正负认识的纠正。
4.1数量的变化教案(1)
4.1数量的变化(1)教案教学目标:1、会用表格记录、描绘或表示变化的数量;2、能根据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探索数量变化某些联系;3、使学生学会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发展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预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借助表格,说明数量变化的情况.难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由数据进行推断.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多媒体出示图片)我们知道“神州六号”飞船上天激励全中国人民,从“神州六号”上天的3个瞬间看,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生齐说)”。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包括许多数据的变化,你了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这样的变化(教师板书课题:§4.1数据的变化(一))[点评:从“神州六号”上天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感]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1.某报报道,贺奶奶从1958年起,坚持记录家里的日常收入和支出,每年年终还对收支情况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说出几十年来贺奶奶家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吗?你能利用表格中的数据,说明贺奶奶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吗?(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说说贺奶奶家的生活变化。
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收入与支出不断增加,日子越过越好;结余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不断减小,日子越过越好….生:贺奶奶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从表中可看出,贺奶奶家的收入越来越高,所以她家的生活愈来愈好。
师:答的非常好生:贺奶奶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还可以从她家的支出越来越多看出来 生:贺奶奶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是因为她家的节余额越来越多师:你们真厉害,观察表格既细心又全面,并且还能得出表中没有的项目(节余额)。
[点评:学到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而探究是离不开问题的,本教学通过书上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议一议“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GDP 、GDP 增长速度、人均GDP 等,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说一说你从下表中获得的信息.GDP 逐年增加;GDP增长速度稳中有升;………. 思考:从小家到大家,对照比较贺奶奶家的收支和国家GDP 增长率变化间的关系.三、问题探究1.你还能从哪些方面,说明贺奶奶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吗?2.对照比较贺奶奶家的收支和国家GDP 增长率变化,说说它们的关系.四、精讲点拨我们可以看到:在同一个问题中,往往有多个数量在变化,而且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种变化与联系可以用 来记录。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优选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典范一教课目的 :1.联合详细情境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靠的变量 ;2.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 . 导入新课1.师: 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 ?这些现象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 ( 学生已经达成〝课前准备〞, 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 在生活中 , 好多事物在发生变化 . 如 : 人的年纪 . 身高 . 体重在变 , 我国的人均收入 . 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 , 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 , 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 象这样的例子好多 ,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企图 : 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 , 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 , 找寻生活中的量的认识 , 惹起新课的学习踊跃性 . 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达成 .二.进行新课 , 掌握变量 .1.请独立达成导教案的〝学一学〞 .2.师: 小组沟通方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 . 并确立中心讲话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现 .(1)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表 .学生谈群学领会 : 人的年纪和体重是有关系的两个量, 人的体重跟着年纪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 . 我发现 ( 体重 ) 随( 年纪 ) 的增添而增添 .设计企图 : 课本体现出第一幅情形图 , 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为清楚的认识年纪与体重的变化 , 能够回答下列问题 , 发现年纪与体重的变化状况 , 小明的体重随年纪的变化, 学生先察看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2)荒漠之舟师: 骆驼被称为〝荒漠之舟〞 , 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 课件出示 : 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B. 一天中 , 骆驼体温是多少 ?最低是多少 ?C. 一天中 ,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涨?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降落 ?D. 次日 8 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 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 每日骆驼的体温老是如何变化的?教课企图 : 经过教课第二幅情形图 , 认识有关荒漠之舟的基本知识 , 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 读懂统计图 , 回答下列问题 , 经过问题 , 发现规律 . 这是本环节的教课目的 , 学生关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A. 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B. 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生: 气温 h=t 7+3.C. 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 假如蟋蟀叫了 7 次, 这时的气温大概是多少 ?假如蟋蟀叫了 _次 , 这时的气温大概是多少 ?假如蟋蟀叫了 28 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小结 : 经过举例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 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教课企图 : 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喊声用关系式表示 , 大多学生经过书上的文字提示 , 都能够达成关系式 , 个别不可以的 , 就个别指导 .三.讲堂稳固 , 加深理解 .1.说一说 , 一个量如何随另一个量变化 .(1) 一种故事书每本 3 元 , 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 , 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铺买练习簿 , 每本单价 2 元, 购置的总数 _( 本) 与总金额 y( 元) 的关系式, 能够表示为 : .设计企图: 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 没有太多的练习量, 反而着重稳固课本上的练习 . 由难到易, 重质不重量, 希望经过增补练习提升后进生的讲堂参加度, 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 全课小结 , 说说收获 .师: 在生活中还有好多象这样有关系的两个变量 , 一个量老是跟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 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典范二教课目的 :1. 联合详细目标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存的变量.2. 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课要点 :联合详细目标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存的变量.教课难点 :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课器具 : 课件教课过程 :一.课前预习1.预习书 _页内容 , 试试回答书上的问题2.找一找此中的变量 , 想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 ?假如有 , 犹如何的关系 ?3.认真看书 , 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讲堂展现活动一 : 察看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 .察看表中所反应的内容 , 搞清楚表中所波及的量是哪两个量?察看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 10 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纪增添而变化的 ?小结 : 小明的体重随年纪的增添而变化.2 6 岁和 6---10岁是体重的增添顶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4. 体重向来会随年纪的增添而变化吗?这说了然什么 ?说明 : 体重和年纪是一组有关系的量 . 体重的增添是跟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立的.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 , 适合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 : 骆驼被称为〝荒漠之舟〞, 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察看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应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 ?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察看并思虑 , 得出结论后 , 记录在书上 , 而后再在全班报告说明 .3.一天中 , 骆驼的体温是多少 ?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 ,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涨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降落 ?5.次日 8 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 8 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 :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以下的近似关系.1.蟋蟀 1 分叫的次数除以 7 再加 3, 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假如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 , 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 , 全班展现 , 沟通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拥有变化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如何变化的 ?四人小组沟通你采集到的信息 , 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拥有变化的关系?三.反应与检测1.连一连 , 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行程正方形周长边长购卖数目总价行驶时间2.说一说 , 一个量如何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 3 元 , 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 , 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铺买练习簿 , 每本单价 2 元, 购置的总数 _( 本) 与总金额 y( 元) 的关系式, 能够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 今日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有关系的 . 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拥有必定的关系 . 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拥有有关系的两个量 , 在变化时有同样的变化特点 , 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精选教课方案典范三[ 教课目的 ]:1.联合详细情境 , 领会生活中存在着大批相互依靠的变量 .2.在详细情境中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 教材剖析 ]:教材经过让学生察看表格 . 图像 . 关系式 , 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 , 为后边学习正比率 . 反比率打下基础 , 同时领会函数思想 .教材体现了三个详细情境 , 鼓舞学生在察看 . 思虑 . 议论和沟通中 , 领会在生活情境中 , 存在着大批相互依靠的变量 : 一个量变化 , 另一个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 . 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 . 图像和关系式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 , 以使学生领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 学校及学生状况剖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实验小学 , 学校的数学的讲堂教课中以学生为本 , 突显人文性 , 这样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 敢于在讲堂上表现自我 , 学生有较好的思想能力 , 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 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 , 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此刻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此刻体重的变化 .3.师: 身高 . 体重都会变化 , 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 板书课题 )二.察看表格 , 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表 .师: 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表.(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状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 10 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纪增添而变化的 .2. 说一说 .(1)我发现 ( ) 随( ) 的增添而增添 .(2)我发现 ( ) 随( ) 的减少而减少 .3. 师: 经过你们举的例子 , 能够发现什么 ?三. 经过读图 , 感觉变量 .1.师: 骆驼被称为〝荒漠之舟〞 , 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 , 骆驼体温是多少 ?最低是多少 ?4. 感觉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 ,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涨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降落 ?(2)次日 8 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 8 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次日 ,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涨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降落 ?第三天呢 ?第十天呢 ?(4)师: 每日骆驼的体温老是如何变化的 ?四.成立模型 , 感悟变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 h=t 7+3.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 假如蟋蟀叫了 7 次, 这时的气温大概是多少 ? 假如蟋蟀叫了 _次 , 这时的气温大概是多少 ?假如蟋蟀叫了 28 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如何变化的?4.举出而变化的例子 .5.经过举例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 , 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讲堂稳固 , 加深理解 .1.连一连 , 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行程正方形周长边长购卖数目总价行驶时间2.说一说 , 一个量如何随另一个量变化 .(1) 一种故事书每本 3 元 , 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 , 长方形的长与宽 .六.全课小结 , 说说收获 .初中数学教课方案设计典范五篇教课方案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按照学习成效最优的原则, 是课件开发。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变化的概念,能够理解和描述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增量和减量的概念,能够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将变化抽象化,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变化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化量的计算,加深对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讲解法;•问题解决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变化的概念:变化是指某个物体或事物的量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的不同状态,包括增和减两种情况。
2. 讲解环节•让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假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假设的验证,引导学生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逐步掌握增量和减量的计算方法。
3. 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4.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在知识点的讲解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理解变化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理解变化一、教学目标1.认识变化量,了解变化的概念。
2.学习掌握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等。
3.能够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深刻理解变化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变化量?变化量是指变化前后产生的差值。
例如,A、B、C三个人的年龄依次为8岁、10岁、12岁,A长大了几岁?B长大了几岁?C长大了几岁?在这里,每个人之间的年龄差值就是变化量。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值之间的差异来计算变化量。
2. 变化的应用变化是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比如,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等都属于变化。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变化量来进行计算和预测,以便更好地掌握事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合理的决策。
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你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一定会算分数吧,那你知道分数也可以发生变化吗?介绍“变化量”是什么,以及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变化的应用。
2.情境创设创设一个情境,如下图的学生起跑比赛。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比赛的进程图,自己计算不同时间内的速度和所需时间,并计算出比赛后得到的成绩。
3.让学生自行探究通过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行探究变化量和变化的应用。
例如:小明每分钟可以跑100米,1小时后,小明可以跑多少米?或者:如果小红跑了三圈,她总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来探究变化的概念,并且了解变化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4.巩固和提高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对变化量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小明跑了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他能跑多少米?小红跑了两圈,她每分钟跑了多少米?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化量和变化的应用。
通过在情境中学习,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数学知识的作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变化的量》。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化相关的量,并且这些量之间可能存在着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 培养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对于直线图的绘制和读取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并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学生在自己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呈现一个种植花朵的场景,花朵的生长与阳光的照射时间有关。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认为花朵的生长和阳光照射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例如:"阳光照射时间越长,花朵生长得越好。
" 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2. 概念解释老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
请看板书上的定义。
正比例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增加;反比例则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相应减少。
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例1:小明每天走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每走1小时,他可以走30公里。
这意味着,如果他增加走的时间,路程也会相应增加。
比如,如果他走2小时,根据正比例的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他能走多远呢?学生1:他每小时走30公里,所以走2小时的话,他应该能走60公里。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标题:变化的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变化量的概念引言: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引入变化的量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现象。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变化的量的定义、计算和应用,并通过实际例子和问题解决,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目标和预期结果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变化量;3.能够应用变化量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活动1.导入(10分钟)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并为他们提出以下问题:-你能列举一些你经常遇到的变化吗?-你为什么认为理解变化量的概念是重要的?2.概念讲解(20分钟)通过幻灯片和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变化量的概念,并强调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和单位。
3.案例分析(30分钟)给学生一个示例问题: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上学的距离是5公里,花费的时间是30分钟。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速度并解释变化量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并报告结果。
4.实践活动(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设计一组实验,以测量水温的变化。
学生将记录每隔一分钟水温的变化,并计算每分钟的温度变化量。
学生将形成小组并分享结果,并讨论变化量的概念如何应用于此实验。
5.应用拓展(20分钟)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变化量的概念。
他们将被要求解决一系列问题,如:根据温度变化量和时间的关系,预测未来几分钟内的温度变化。
学生可以利用之前实验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2.计算和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变化量计算和应用的理解和能力。
3.问题解决评估:通过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结果评估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投影仪;2.实验用物品:温度计和一杯水;3.实践活动工作表;4.应用问题工作表。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拓展学生对变化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拓展学生对变化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概念,认识变化的种类和形式。
2.理解变化图的概念,掌握绘制变化图的方法。
3.熟悉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变化的概念通过展示各种变化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并且认识变化的种类和形式。
2.变化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图,以及如何绘制变化图。
通过展示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如何绘制变化图。
3.变化量和变化速度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量和变化速度,并且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
通过展示例子,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变化量和变化速度。
4.练习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变化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启发学生对变化的认识,以及理解变化图、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变化的认识,并且让学生确定变化的种类和形式。
2.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变化图、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引导学生掌握绘制变化图的方法。
3.练习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变化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变化的概念、种类和形式,以及变化图、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学生对变化的概念、种类和形式,以及变化图、变化量和变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教学建议1.在讲解变化速度的时候,可以用示例来和学生解释。
2.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际情境,计算相关数据,计算过程主要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角色为协助。
变化的量教案
北师大版变化的量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互关联的变量;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言语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相互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区分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教学过程:一、体会什么是变量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
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相互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其它一些量的改变,比方: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响出哪些信息。
〔2〕依次答复书中的三个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4〕小结:用言语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二、稳固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拟:在这几组相互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三、练习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相互关联的?在相互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1〕人的身高与体重〔2〕人的长相与身高〔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5〕每袋米重50千课题:变化的量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18页。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教案
变化的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变化量。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变化的量。
2. 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变化量。
教学难点:1. 理解变化量的概念。
2. 找出生活中的变化量。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正在发生变化的量。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变化量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变化量的应用。
3.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变化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答案,教师点评并讲解。
四、巩固提升(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变化量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方案,教师点评并讲解。
2. 教师给出评价和建议。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变化量,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开展小组活动,研究变化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涉及变化量的实际案例,如温度变化、物体运动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变化量,并解释其变化规律。
3.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七、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变化量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方案,教师点评并讲解。
八、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给出评价和建议,强调变化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变化量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师给出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变化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物理现象中的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物理现象中的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能够:1.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和运用;3.认识到变化的量与物理现象的密切关系;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变化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应用及实验操作的精准实施。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教学。
教师在讲解中采用提问、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内容1.变化的量概述物理中的物质运动和变化都涉及到一些与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相关的变化的量。
这些变化的量都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中发生的各种变化的数值。
所以,在物理研究中,变化的量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赛车比赛中,我们需要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在物体自由落体研究中,我们需要计算出物体下落所需的时间。
2.位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初始位置走过的路程。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时,我们需要计算出物体发生位移的距离和方向。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一个小球从桌子上滚落到地面的路程来确定它下落的位移量。
实验操作:1.将一个小球由桌子上滚落落地,记录小球落地的路程,求出小球下落的位移量。
2.用木条固定一个小车,测量小车前进的距离,求出小车前进的位移量。
3.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
我们需要计算出物体在特定时间内的运动速度,以便更好地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一辆汽车在一定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来确定它的速度。
实验操作:1.用计时器计时,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用物体位移除以时间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器件来测量小车在运动中的速度。
4.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时,我们需要计算出物体在特定时间内的加速度,以便更好地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年龄
出生时
6个月
1周岁
2周岁
6周岁
10周岁
体重/千克
3.5
7.0
10.5
14.0
21.0
31.5
教师提问:
1.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它们是固定不变的量还是变化着的量?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吗?
小结: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三、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两个变量:
(1)年龄、体重
(2)时间、骆驼的体温
(3)蟋蟀每分叫的次数和气温
1.两个变量。2.其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教师提问:
1.这位学生的发现里哪几个量是变量?7和3是不是变量?为什么?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用h表示当时的气温,你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3.为什么在关系式里要用字母来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和当时的气温?
4.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变化的量
教学
目标
1.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
2.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有表格、图象和关系式多种形式。
3.引导并鼓励学生观察表格、图像、关系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
教学
重难点
1.找出变量并体会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
5.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二、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出示书上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28时等指的是什么时刻?
2.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分别在什么时刻?
3.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3.说一说10周岁前,小明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可能观察到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
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互有着关系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由此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5.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有着关系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四、活动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相互之间没有关系的变量。
师:是不是生活中的任何两个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关系呢?请举例说明。
[如赛场上两个球队的得分,虽然两个球队的得分情况都会发生变化,但不会一个球队的得分变化时,另一个球队的得分也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