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文:辽沈战役为何不是小车推出来的?

合集下载

24课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4课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沈阳
、黑
关 门 打 狗
各 个 击 破

锦 州
塔 山
“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 经迫近的标志!”
辽沈战役为何首先攻打锦州?
大军合力战 华东野战军 淮海 中原野战军
海州 商丘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华东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双堆集
蚌埠
阅 读 材 料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
小车推出来的。
1、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
事件是 ( B)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合力进行平津战役的解放军是 ( C ) A、 华北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B、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C、 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D、 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3、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指的是: ( D ) A、 1945年8月――1949年4月 B、 1946年6月――1949年4月 C、 1945年8月――1949年9月 D、 1946年6月――1949年9月 4、蒋家王朝统治中国共经历了 ( B ) A、20年 B、22年 C、28年 D、109年
南 京

打败国民党呢?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
提示: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等等方面考虑
国民党(1)他发动内战,在政治上不得人心; (2)国民党的腐败; (3)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拥护; (2)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 (3)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1、请结合课文,以具体史实说明陈毅司
令员所说的话。
2、陈毅司令员的话说明了什么?

三大战役的胜利密码

三大战役的胜利密码

三大战役的胜利密码作者:姜浩峰来源:《领导文萃》2019年第08期70年前的秋天,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拉开了帷幕。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辽沈之亮剑、淮海之决战、平津之鼎定,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总结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说,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是非正义的。

用人不疑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九纵直插辽宁义县城南。

在此之前,战斗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原本胶着的东北战场,人民军队已歼敌38.8万余人,收复城市77座,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

这一次,九纵在义县出现,令国民党军大惊失色。

对方也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

而距离锦州50公里的义县,是北宁路的屏障。

北宁路联系着东北与华北,一旦易手,战局将出现逆转。

国共双方都在调兵遣将。

只是中国共产党方面用人不疑,在军事上暂时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也并没有撤换军事主官。

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先是将杜聿明撤了换心腹陈诚,陈诚被前方官兵恶怼后换卫立煌,卫立煌顶不住又换回杜聿明,最终换回的是民心尽失、军心尽失。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派杜聿明主管东北军政。

杜聿明非常卖力,让东北民主联军吃了不少苦头。

可在1947年开始的东北民主联军铁拳攻势下,身心俱乏不得不进行手术的杜聿明离开东北去上海治病。

此时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撤退,解了四平之围。

蒋介石感觉东北胜利有望,再派心腹陈诚北上,那意思无疑是奔着摘杜聿明的“胜利果实”而去。

可惜陈诚一败涂地。

危急关头,病榻上的杜聿明根本无力前往东北。

此时,蒋介石才又想起卫立煌。

卫立煌到东北后,对部下说:“共军目前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

”可见,卫立煌深知我军战法,且已经明白国民党只有大城市可守,农村和野外已非其“主场”。

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把兵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用小车拉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用小车拉出来的

后勤
共产党
毛泽东充分运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
号召力。把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的 农村群众组织起来了,有几十万民工, 到前方抬担架,用自己家的马拉着大车、 人推的小车,向前线打仗的部队源源不 断的运送武器、弹药、粮食,部队走到 哪里送到哪里。成了解放军的活动粮库, 活动的弹药库,活动被服库,前方打仗 的士兵有吃、有穿、有武器弹药用。毛 泽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车推出来 的,一点不假。
严重后果?
严重后果
要是国民党的60万军队撤到长江以南,根据解放 军当时的武器装备,再加上美、英军队的参入防守, 我军根本无法渡江。形成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世 界上两个超级大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要能把中国 分成两个,再互相内斗,中国永久都不会超过美苏。
决定因素
兵力
在华东济南战役之后, 正规的野战军 不足30万。 济南战役俘虏的国民党士兵 和国民党吴华文起义的士兵 加一起15万多。 国民党为60万。
国民党
国民党60万军队要撤到江南, (那时没有铁路、公路)必定要经 过淮海地区,他们步行最快速度也 得四至五天,这四至五天,国民党
军队他们随身带的粮食就会吃完。
毛泽东命令苏北地区的党组织领导 人,把பைடு நூலகம்民群众及粮食、牛、马、 驴、羊、猪,快速转移到外地。
老兵回忆录
48年10月中旬,当国民党军队撤到淮海地区时,各个村庄的人 全逃跑了、找 不着任何粮食,饿的国民党士兵无法赶路。我们27军和兄弟部队借此机会,赶到了 敌人的前面,截断了国民党的60万军队过往长江的通路。 48年10月下旬解放军把国民党的60万军队军队 包围在100平方公里的包围圈里。 国民党军队没有吃的,开始从南京、上海等地 向包围圈里用运输机,运送食品粮食, 弹药。每天达到40~50架次。我军继续围攻,到11月下旬,把包围圈缩小为25平方 公里左右,国民党飞机无法降落了,只能用降落伞,空降的方法解决。 根据我们捉到的国民党俘虏的口供说:飞机运来的粮食及食品,开始对各个 连队统一分配,以后空降的粮食、食品不够吃。等到飞机来了,我们自己出去抢, 谁抢着谁吃。以后各个连队都去抢,结果降落伞落下后,各连队争夺,被来人多的 连队夺走,来人少的连队不甘心,下次多派人去抢,开始争夺,夺不着动手对打, 胜者抢走,败者不服气,下次带着枪去抢,为了抢粮食,互相残杀。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说这话的老人叫张运聚,现在70多岁了,是苍山县向城镇北 张桥村人。当年和他推车支前的还有已经过世的哥哥张运启。 提到当年的事,张运聚老人至今还记忆犹新:“有一天大雪 铺地,在送粮路上,我连人带车歪在路边沟里。俺哥哥帮我 把车推上来,安慰我说,等革命胜利了,咱们有了汽车,就 不用推这么重的木头了。
看图片、读故事,思考问题:为什么老百姓会支援 人民解放军呢?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
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三大战役
读P72的两则材料,思考问题:
人民军队胜利的秘诀是什么呢?
材料一:陈毅元帅的深情表白
陈毅元帅在谈到淮海战役的胜 利时,曾深情地说:“支前民 工达500多万,遍地是运粮食、 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 我们真正的优势,人民群众用 小车、扁担保证部队作战......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 小车推出来的。”
谢谢!
同学们再见!
歌曲欣赏:军队和老百姓
军队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
打敌人保家乡,咱们要一条心。
咱们要一条心哪,才能够打得赢哪! 闹革命求解放,咱们要团结紧。 咱们要团结紧哪,才能够闹翻身哪!
课堂小结:
人民军队取得胜利的原因:
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我军才有 了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才造就了淮 海战役的以少胜多的奇迹。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 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读P74的故事: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
游戏:开宝盒
1 2
问题:
为什么战士们在阴冷潮湿的人行道上休 息? 答案: 战士们都很疲惫,在清晨进驻上海时, 不愿影响到居民的休息。这说明人民军 队爱人民。
问题:
老百姓看到战士们睡在马路上,为什么劝说他们去 家里休息呢?

辽沈战役的真相

辽沈战役的真相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打锦州阻挡援军所以解放军将在黑山阻击沈阳援军,在塔山阻击从海上而来的华北国军援军。

中间攻坚2面阻援,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解放军也有一个有利情况,那就是国军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在1946年就已经秘密加入苏联共产党。

他利用职务之便,拖住了沈阳国军第9兵团的出动,等大局已定,四野已经准备好了,才放第9兵团出击锦州,结果就是以行军状态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到四野从四面八方的围攻最后灭亡,直接被冲垮了,根本都没有打几枪。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打锦州阻挡援军一般来说认为塔山阻击战是一个奇迹,解放军8个师顶住了国军11师还有海空军的海陆空立体化攻击,是一个伟大的战争奇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场阻击战,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国军攻下塔山那才是一个奇迹。

1948年秋季,四野发动了解放全东北的大战役,就是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关门,关闭锦州这扇东北通往关内的大门。

这个计划有一个危险性就是如果四野攻击锦州的部队顿兵坚城之下,那么国军从海上,从华北,从沈阳大举出动的援军就有可能夹击在锦州周围地区的解放军四野部队,造成被动形势。

所以解放军将在黑山阻击沈阳援军,在塔山阻击从海上而来的华北国军援军。

中间攻坚2面阻援,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解放军也有一个有利情况,那就是国军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在1946年就已经秘密加入苏联共产党。

他利用职务之便,拖住了沈阳国军第9兵团的出动,等大局已定,四野已经准备好了,才放第9兵团出击锦州,结果就是以行军状态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到四野从四面八方的围攻最后灭亡,直接被冲垮了,根本都没有打几枪。

可是卫立煌阻止不了华北援军,华北国军成了锦州城里国军眼泪麻麻的翘首盼望的对象。

担任塔山地区阻击战任务的是四野4纵、11纵和热河独立4师、6师和炮兵旅,由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

国军在华北到处搜刮最后拿出了11个师,分别是第92军21师、62军、39军两个师、54军和暂编62师、独立95师。

红色故事·辽沈战役第一枪

红色故事·辽沈战役第一枪

红色故事·辽沈战役第一枪文 /辽宁省沈阳市卫工一校五年(1)班 汪思含在学习辽宁“红色六地”精神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打响辽沈战役第一枪的地方竟是辽宁一个小小的县城——义县。

于是,我跟随《文学少年》杂志小作家研学采风团来到了义县,瞻仰了朱瑞烈士陵园和朱瑞将军纪念碑。

在朱瑞将军的纪念碑前,老师深情地讲述了义县攻坚战的故事。

1948年,夺取整个辽沈战役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迅速攻克锦州,切断国民党东北军和华北军的联系,便可将卫立煌困于东北,形成“关门打狗、瓮中捉鳖”之势。

此时,北宁线(北平—沈阳)已被我军控制,但沈阳到锦州的不少重要车站仍被国民党军控制着。

我东北野战军大部分主力的集结,装备、弹药、卫勤保障等都是靠锦州通往阜新、彰武的这条铁路来完成,而义县守敌正扼守这条铁路。

我军只有占领义县,才能攻克锦州。

因此,东总决定在义县率先打响辽沈战役第一枪。

1948年10月1日清晨,我军先用榴弹炮实施炮火急袭。

整整一个半小时,一阵猛轰,义县一丈多厚的城墙被打开了一个近40米长的大缺口,基本肃清了缺口附近的火力点,然后延伸射击,破坏敌纵深工事,掩护步兵冲进城去。

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到下午3点40分,我军便占领义县县城,全歼敌二十师1万余人,活捉师长王世高。

但谁也没料到,义县之战,我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员——朱瑞司令。

当时,步兵刚刚突破城墙,为了掌握大口径榴弹炮的射击效果,朱瑞将军离开指挥所,赶往城墙突破口查看炸点情况。

途中敌人的暗堡突然向朱瑞将军和随行人员射击,卧倒时,朱瑞将军发现一名同志卧倒位置地势过高,便伸手拉他隐蔽,不幸触雷牺牲,时年43岁。

听了朱瑞将军与辽沈战役的故事,研学团队由衷地在朱瑞将军纪念碑前深深地默哀。

当我们抬起头的时候,太阳在东天照耀,如烈士的荣光温暖护佑着我们今天的少年勇敢前行。

49。

解放战争中的无名英雄——独轮车

解放战争中的无名英雄——独轮车

解放战争中的无名英雄——独轮车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3年第12期赵佩霞在没有机械动力运输工具之前,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

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

车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区使用,运输量较大。

其中汉代就已出现的独轮车是我国农村使用最悠久、最广泛的运输工具。

独轮车是以人力推动的小型运载工具,又称为鸡公车、手推车、平车、二把子车、羊角车、土车子。

河北等地的手推车,车架为平顶,适合运输各种物品;山东等地的二把子车,中间装有立架,两边载物或坐人;四川等地使用的鸡公车,车轮位于车架最前端,直径较小,重心低,适于在丘陵地区使用。

江南等地使用的羊角车,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羊角。

公元前1 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手推车。

有关独轮车的最早描述,是在2 世纪汉朝墓地壁画及砖墓浮雕中发现绘有推着独轮车的人。

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为独轮车的发明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在公元231 年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作军事物品的运输。

从结构上看,木牛流马也就是独轮车。

三国以后,独轮车被广泛使用。

过去的独轮车,车轮为木制,有大有小。

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但两边须保持平衡。

在车把之间,挂有“车绊”,驾车时搭在肩上,可以省力。

在《天工开物》中描绘并记述了南北方独轮车之驾法: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yè)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

在狭窄的路上运行,中国独轮车的运输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通常能够一次负担起六个人的重量。

而且它并不是把重量施加在拉动者身上,而是把重量平均分布在拉动者与车轮上。

独轮车的标志就是只有一个车轮。

车子是单轮着地,不需要选择路面的宽度,可以在乡村田野间劳作,又方便在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中行走。

独轮车在推行中极易倾覆,推车人要有娴熟技巧才能驾驭。

奇怪的是,中国古代人用它载物、载人,长途跋涉而平稳轻巧,成为中国最经济、运用最广泛的交通工具,让后人赞叹不已。

决定辽沈战役成败的历史细节

决定辽沈战役成败的历史细节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国民党重镇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攻克了敌人原以为坚不可摧的阵地,全歼守敌10万余人。之后,我军不顾疲劳,又挥师北上,与从沈阳出来增援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廖耀湘集团20余万人在辽西相遇,一时间形成了混战。战局瞬息万变,谁胜谁负实在难料。在大战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无论多忙,林彪都要坚持每晚必做的“功课”。
抓住敌将
此时的国民党第9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还庆幸自己在意外的遭遇战中幸免于难,准备和自己的另一支部队汇合。刚刚安全脱身的他来不及休息就急忙指令各部队尽快集结,欲回师沈阳大本营或经辽宁的营口港从海上突围撤回关内。
可是好景不长,追击而来的解放军指战员很快就把他的指挥部团团围住。廖耀湘眼看大势已去,只好脱下将军服,穿上满是油渍的伙夫衣服,由亲信保护,在混乱中择机逃走。但他们钻来钻去跑了好几天,都无法逃脱。因为满山遍野都是解放军战士,不断有人高声喊道:“矮胖子,白净脸,金丝眼镜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用对方指挥官的长相特征编成的一句“顺口溜”,居然有无比巨大的威力。乔装打扮的廖耀湘只好从俘虏群中站出来,沮丧地举手投降,无奈地说:“我就是廖耀湘。”
决定辽沈战役成败的历史细节
必做“功课”
辽沈战役打响后,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每天深夜都要进行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上来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包括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多少;枪支、物资多少……
司令员林彪对战报要求很细:俘虏要分清军官和士兵;缴获的枪支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击毁的和尚能使用的汽车要分出大小和类别。每份战报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枯燥数据。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人们已经疲惫不堪,指挥所一屋子的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恐怕只有定下这个规矩的林彪和读电报的参谋会用心留意。

试论辽沈战役的决策过程及启示

试论辽沈战役的决策过程及启示

试论辽沈战役的决策过程及启示作者:林茂安陈磊童庆平来源:《铁军》2014年第11期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按时间顺序,辽沈战役居首。

60多年过去了,研究辽沈战役的决策过程,对我们指导现代战争仍不无裨益。

辽沈战役决策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和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为主的东北野战军领导人。

辽沈战役决策过程辽沈战役决策过程历经五大阶段:中央军委要求东野南下作战。

1947年10月13日,中央向东野通报了关内战场的情况,要求其冬季攻克吉林后“应将主攻方向转至北宁、平绥两线。

沈阳、锦州间,锦州、山海关间,山海关、天津间,天津、北平间,北平、张家口间均为很好作战地区”。

首次提出了南下作战的构想。

按照要求,林、罗、刘决定“今冬明春,三、四纵队担任在开原至营口线上寻求战机,一、二两纵须作西进的行动准备”;12月11日,决定冬季全力在锦州沈阳间作战。

中央认为该计划“完全正确”,要求他们尽“可能将沈阳、铁岭、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等几个大据点之间的中小据点、广大乡村及锦州以西、以北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归于我手”;解冰后“可将冀热辽的两个纵队派至冀东作战,而以主力在满洲打大据点”,“不但占领北宁路津榆段的大部,而且可能在张家口、天津间打开一个至两个缺口,使东北、华北开始打通联系”。

次年1月6日,毛泽东又要求东野“继续努力,为完全解放东北而奋斗”。

2月7日,毛泽东要求东野利用冰期歼灭更多敌人、警惕东北敌军可能全部撤至华北的危险”。

从而初步提出了在东北与卫立煌集团决战的方案。

中央的决策依据主要有三:至此时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大部分完成,解放区生产和军工发展快;敌主力被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及其附近的狭小地带,补给困难,而我解放区则交通运输便利;东北敌军虽有55万人,但东野正规部队加上地方武装超过100万,且军政素质有很大提高,装备大为改善,并建立了强大的炮兵。

若能在东北“封闭蒋军”而歼之,既可全力加强军事工业建设以支援全国作战,又可防止敌人战略收缩、使东野早日入关作战。

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_辽沈战役的策略

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_辽沈战役的策略

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_辽沈战役的策略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那么你知道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辽沈战役的失败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

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

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

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

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

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

国共自不用说。

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

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

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

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

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

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

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

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

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

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

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

辽沈战役传奇:九天秘密运送十万大军

辽沈战役传奇:九天秘密运送十万大军

辽沈战役传奇:九天秘密运送十万大军作者:潘前芝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47期陈毅在评价淮海战役后勤保障时曾形象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而在辽沈战役中,东北大地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使解放军在机动性上可以同国民党军队一较高低,为战役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抢运兵员和物资抗战胜利后,中共为长远计,派出10万大军、2万多名干部进人东北。

同时,国民党部隊也通过空运、海运向东北地区挺进。

双方在东北形成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个区域。

1948年8月下旬,东北大地已是一片山雨欲来之势,东北铁路总局接到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部紧急命令:在最短时间内、最秘密情况下,把在东线四平以北的东丰、大兴镇、西安(注:今为辽源市的一个区)、烟筒山一带的三纵、炮纵、二纵5师和六纵17师,迅速运送到西线的新立屯、西阜新等地区。

同时还要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运2000万斤粮食和作战物资到前线;要从后方向吉林、四平运送19个独立团以堵截和包围长春守敌;要准备几个列车随时供第一纵队机动运输用。

接令后,东北铁路总局迅速调集车辆,共计集中车辆1224辆。

当时,蒋介石判断东北野战军东线主力意图为南攻沈阳或北打长春,并已经做出了针对性部署。

而解放军的真实意图却是“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首先“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然后“关门打狗”全歼东北的国民党军。

为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最秘密情况下将部队运送到指定位置。

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大规模军运也同时展开。

为使军列不被敌机发现,多在夜间发车,采用无灯火作业。

坦克、炮车用平板车运输,并用树枝、柴草等严密伪装,由铁道纵队派兵押运;运送兵员的列车全用棚车,发车前车门加锁,贴上封条;列车运行时看不到部队的身影,也听不到部队的声音;沿途各车站、桥梁由铁道纵队派兵警戒,就连铁路员工也不知道运送的是什么。

至9月21日止,九天时间内共运送64车军列,近十万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安全抵达辽西前线。

别样的“辽沈战役”

别样的“辽沈战役”

别样的“辽沈战役”作者:暂无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1期宫柯大庆油田年产量向2000万吨攀升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派系争斗造成的混乱殃及铁路运输。

当时大宗原油南运的唯一通道发生间歇性梗阻,导致顺、葫芦岛、大连等地的炼油厂原料供给不足。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上下游一旦脱节后果将不堪设想,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一项输血救急的重大决定。

临危受命1970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向国家相关部委、沈阳军区和刚刚由煤炭、石油、化工三家合并成立的燃料化学工业部下达了《关于建设东北输油管道的通知》。

这道严苛的命令要求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首先抢通大庆至抚顺的一期输油管道工程,摆脱大庆原油依赖铁路外运发生的困局。

然后继续向海港延伸以便装船南运,缓解华中和华南地区能源不足造成的压力。

鉴于当时全国各地屡禁不止的无政府状态,唯有军队能够担此重任。

通知下发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给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打电话,责令沈阳军区牵头组织设计施工,务必要保证这项国字号的大工程万无一失,如期竣工。

国难当头,临危受命,陈锡联司令员感到肩负的责任极其沉重,他立即抄起办公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将在辽西地区主持战备工程施工的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紧急召回。

肖全夫副司令员是开国少将,从红军时期到抗美援朝,身经百战,战功赫赫,1969年3月又指挥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受到中央军委嘉奖。

他熟悉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指挥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实际经验,挂帅穿越黑、吉、辽三省的管道工程非他莫属。

为突显军队领导这项大工程的权威性,陈锡联司令员还安排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李少元和副参谋长罗坤山为副指挥,协助肖全夫履行使命。

燃料化学工业部方面,委派副部长张文彬加入双方联合成立的领导小组并担任副指挥。

1970年8月3日,在沈阳军区第四招待所,陈锡联司令员亲自主持召开有燃料化学工业部、大庆油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革命委员负责人和三省军区首长出席的筹备会议,布置任务、严明纪律。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1946年6⽉,解放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民解放军所属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在东北战场上将国民党主⼒军队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要点及其附近的狭⼩地带。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已呈现困守之势,解放军则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性。

但因为组建不久的解放军缺乏攻城拔寨的经验,⽽国民党军队对运动战并不擅长,所以是各有忌惮,谁都不会贸然出击。

但随着“关门打狗”这⼀战略部署的执⾏,顿时打破了这种僵局,使得战局明朗化起来,也可以说其直接决定了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

东北战略地位⽰意图国共战略僵局下解放军积极备战1948年3⽉,东北野战军结束冬季攻势后,解放了东北⾯积70%以上的地区和⼈⼝,使绝⼤部分解放区连成了⼀⽚。

在解放军连续的攻势作战之下,国民党军队已⽆⼒发动新的攻势,接连丧失失地。

于是国民党⽅⾯⾛马换将,任命卫⽴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

卫⽴煌到达东北后,看清了解放军意在围点打援的战术,执⾏了收缩防线、进⾏重点防御的策略。

在实⼒对⽐上,解放军从刚出关时的11万⼈发展到了近100万⼈,其中东北野战军正规部队有近70万⼈,武器装备和战术素养均居各⼤野战军之冠,可谓是兵强马壮。

反观在东北的国民党军,经过三⼤攻势后虽还剩50多万⼈,但都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互不相连的区域内,不但兵⼒优势丧失殆尽,在战略上更是陷⼊了⾮常孤⽴的境地。

其中,总司令卫⽴煌坐镇沈阳⼤本营,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率2个兵团8个军约30万⼈防守;副总司令兼第⼀兵团司令郑洞国率2个军约10万⼈,在北⽅防守已成孤城的长春;另⼀位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则率1个兵团4个军约15万⼈防守锦州、⼭海关、葫芦岛⼀线。

遼沈战役前国共双⽅态势图在这三条战线上,除锦州地区还能维持着与关内的铁路和海上交通外,长春和沈阳地区都已被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陆路与海上交通断绝,全靠并不充⾜的空运补给。

⾄此,⽆论政治、经济、军⼒、⼠⽓、民⼼,中共东北局的⼒量均对东北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全⾯压倒优势,这在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是唯⼀的。

了解辽沈战役的轶事

了解辽沈战役的轶事

了解辽沈战役的轶事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那么你了解辽沈战役的轶事有哪些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辽沈战役的轶事,希望能帮到你。

辽沈战役的轶事介绍锦州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担着东北,一头担着华北。

拔掉了锦州这个钉子,扁担一折两段,敌军一片慌乱。

蒋介石认为,解放军攻锦之后至少要休整1个月,野司首长决定连续作战,“乘胜回头围歼沈阳西援之敌,同时以一部围歼长春可能突围之敌”。

此时,久困于长春的敌军出现变化。

10月15日,蒋介石飞抵沈阳。

当日,二局侦获沈阳的东北“剿总”致驻守长春的“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的电报,电报是用东北“剿总”与驻守长春的第一兵团的一个专用密码发的。

据当时破译这份密码的孙世聪回忆:“由于这个密码是刚刚突破的,我们尚不能译出这份电报的全文,但从片言只字中知道这是一份命令长春守敌撤退的电报。

曹局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来到现场,和我们一起逐字逐码地进行破译研究,当电文中出现‘立即向沈阳转进……违者军法从处……中正手谕’这样一些段落后,曹详仁顾不上吃晚饭,拿上这份电报,坐上通信员开的摩托车,赶到牤牛屯向首长报告。

”东野首长当即下令位于彰武地区的第6纵队,以急行军速度,日夜兼程开赴沈阳;;长春之间的昌图地区,阻击并聚歼长春南撤之敌。

在我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之下,10月17日曾泽生的60军起义,19日郑洞国和新7军放下武器,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18日,位于后方的东北军区第一副政委高岗和东北军区副参谋长伍修权及时建议,应抓住时机,迅速解放东北全境。

在此形势下,经请示毛主席同意,林、罗、刘命令,东野主力立即回头,歼灭在辽西平原的廖耀湘兵团。

野司首长要二局查明廖耀湘的指挥意图。

曹祥仁感到压力很大。

我军攻克锦州后,廖耀湘率领援锦的西进兵团,正在辽西的彰武、新立屯一带,而这几天廖兵团的无线电几乎是完全静默,侦察台无报可抄。

淮海战役是靠百万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辽沈战役是靠什么?

淮海战役是靠百万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辽沈战役是靠什么?

淮海战役是靠百万小推车推出来的,那么辽沈战役是靠什么?淮海战役结束后,陈老总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这话确实不假。

众所周知,打仗离不开后勤,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你就算再能打,又能支撑几天?那么,在淮海战役中,帮华东野战军推“小推车”的人民群众有多少呢?(图: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据统计,华东军区共动员了543万民工,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共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粮食9.6亿斤,并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人。

到了战役第三阶段,支前民工与参战兵力的比例达到了9:1,远远超过了战役初期预计的3:1。

因此可以说,正是这543万民工的小推车,才推出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那么,在两个月前进行的辽沈战役中,却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壮观的场面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日本人的功劳。

先别急着反驳,咱慢慢道来。

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出动的兵力达70万,不比淮海战役出动的兵力少,那么,辽沈战役的后勤是靠什么来解决的呢?当时,东北野战军跟华东野战军相比,多了一个特殊的纵队——铁道纵队。

到辽沈战役打响前,这个纵队的兵力达17104人,下辖四个支队。

(图:东北野战军的铁道纵队)这个纵队是干什么的呢?当然是修铁路。

在辽沈战役中,铁道纵队有一句同样豪情万丈的口号,叫“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正是因为有了铁道纵队,有了更加便利、运输能力更加强大的铁路,辽沈战役才能保证那么庞大的战争所需要的后勤。

因此,辽沈战役之所以没有出现百万民工推小车的壮观景象,并不是因为不需要后勤,而是因为他们有更加强大的运输工具。

下面,就开始谈到日本人了。

首先,我们对日本人的侵略肯定是谴责、痛恨,这不需要怀疑,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14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在我国东北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工作,在二战后期,日本遭到美国狂轰滥炸后,甚至还想过要搬到东北来复国。

辽沈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辽沈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辽沈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那么你知道辽沈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辽沈战役的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辽沈战役的经过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雄文:辽沈战役为何不是小车推出来的?
核心提示:打仗就是打后勤,如果说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辽沈战役便是火车跑出来的。

陈毅有句广为人知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说的是支前民工对淮海战役的重要作用。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由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从战略到战役向毛泽东多次建议,并担负战役主要指挥之责的淮海战役,以60万中共军队与蒋介石80万军队生死对决,最终以少胜多,歼灭国民党军包括五大主力之二第五军、18军在内的嫡系55万余人,打掉了蒋介石万里江山的主要支柱,使中共军队直逼南京,不久又迅速南渡长江,横扫江南半壁,夺取了大陆政权。

打仗即是打后勤。

如果说粟裕在战略筹划、战役指挥对淮海战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同毛泽东所称赞的“立了第一功”的话,那么,华东局书记兼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以及华野后勤司令员刘瑞龙对后勤的组织保障同样功不可没。

他们共组织动员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者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

这便是陈毅所说“小推车推出来”的由来。

奇怪的是,同样规模浩大的辽沈战役却没有类似的“小推车推出来”的话,一谈及支前,多半是淮海战场浩浩荡荡小推车的经典场面。

这是否说明,辽沈战役不需要后勤呢?
答案是否定的。

辽沈战役小推车不多,民工数量不及淮海战役,并非跳出了“打仗打后勤”的铁规则,而是它有着中共军队独一无二的先进运输工具,不需要这么多民工和小推车。

这一运输工具便是铁路与火车。

东北从1897年8月满清政府时期修筑东清铁路开始,俄罗斯、日本先后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铁路,成为近百年中国最稠密的铁道网。

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与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从编制上看大体相似,都有12个步兵纵队(军)与一个特种兵纵队(炮兵纵队),但东野除了每个纵队人数达5至6万人,远远多于华野外,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单位:铁道司令部。

铁道司令部正是基于东北稠密的铁路网建立的,1946年5月正式组建,由铁道司令部司令苏进指挥,任务是调度军事运输事宜、维护铁路安全秩序、保证铁路交通顺畅,并配合铁路员工参加抢修铁路、桥梁。

不久,为更有效地保障铁路运输,又成立了装甲列车大队,日夜巡逻在漫长的铁路线上。

每列装甲车上配有火炮1门,机枪6挺,高射机枪3挺,探照灯2部。

1946年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下辖东满护路军司令部、西满护路军司令部,共有7个步兵团、1个回
民支队、1个装甲列车大队。

随后又相继组建了中部护路军司令部、南满护路军司令部,总兵力达8599人。

1948年7月,东北局和东北军区以护路军为基础,以东北各铁路局铁路员工为骨干,组建了铁道纵队(也称铁路修复工程局),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共计官兵17104人。

到1949年5月,铁道纵队更是扩编为铁道兵团,由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铁道兵团司令员,兵力扩大到30517人。

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的口号是“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保障了浩浩荡荡的军用物资送往前线。

譬如,辽沈战役期间的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总部就组织过秘密军火列车——3005次,将急需的及时送到前线。

柳河大桥于10月1日被蒋介石飞机炸坏后,铁道纵队经过一夜抢修,第二天夜里便通过两次军列,第三天又通过4次军列。

另外,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战线相对淮海战场要短,又有背靠苏联,一面接敌的稳固后方,辽沈战役乃至平津战役也就看不到淮海战场上那种壮观的“小推车”场面了。

淮海战役组织民工运输粮草、弹药,以最原始的方式供应前方,实际上是迫不得已:一是战场横跨华东、中原四个省,地域广大,又是“逐鹿中原”的四战之地,华东野战军及中原野战军还没有完全成熟、巩固的后方;二是缺乏先进的现代运输工具,更无东北那种稠密的铁路网。

但即便辽沈战役有着“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
便利,也还是动用了民工183万人,大车12.9万辆,以补充铁道运输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