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形成
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本文将从产生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形成特点意义
一.中世纪欧洲大学形成途径
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力多样化为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西方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一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

【1】从某种意义上言,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

理解中世纪的政治面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一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一外,从未真正统一过。

小国林立,领主间的冲突不断。

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大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土而生。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万能的土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而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

同时,十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

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

12至13世纪,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

自治城市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

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自己成立“行会组织,这种由商人行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人士所效仿。

一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一处,模仿商人行会组织,成立学术团体。

此种团体一经形成,即是大学的雏形。

当然,学者之团体不称“基尔特,而称为大学校,公开授徒,学生可自由地远赴异地聆听名师讲课。

教会、国家、贵族是中世纪早期的主要政治势力,随着自治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这四股政治势力
互相合作与斗争的格局,也直接影响了早期大学的发展。

大学亦成功地利用了这种多角矛盾冲突的夹缝,不断地扩大自治权限。

如巴黎大学。

起初,巴黎圣母院大主教享有发放教师许可证和审核教师资格的权利,后经教皇一干预,教师资格审核权始得由教授负责,圣母院大主教只享有教师任命权。

类似巴黎大学的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在许多大学都有发生,他们或从教皇、或从国王、或从城市当局那里,取得了各种各样的特殊权利。

1.2经济的发展既是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客观需要,亦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8世纪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就开始逐步回升,8至 13世纪生产力的发展较快,14世纪达到了顶峰【2】。

其时,商品生产在发展,贸易在扩大,城市在兴起欧洲经济呈现出一派复兴景象。

11至15世纪的大学运动,恰好在8至14世纪欧洲经济中兴的背景下展开。

经济的中兴,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

十字军东征沟通了东西方接触的渠道,扩大了西方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

这样,萎缩了几百年的商品活动又活跃兴旺起来,尤其在交通要冲、主教住地、自治城市蓬勃兴起。

自治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积敛了大量财富,富裕的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

14世纪中叶,欧洲已有32所大学,其中意大利有15所。

经费全部由市政当局提供。

另外,还有不少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

1.3哲学研究活跃,社会由尚武向尚文转轨,使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现实
当欧洲大陆于11世纪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后,几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出现了大致的均势。

如同哲学史上其它时期一样,各派政治力量都要寻求他们哲学的代言人。

11至13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发生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反映的正是关系微妙的教权与王权之争。

这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对立哲学之争,促成了北欧大学的兴起。

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庭文化迅速传遍欧洲,使哲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阿维洛伊哲学与代表正统的基督教神学的阿奎那哲学展开了激烈论争,巴黎大学成为两派交锋的中心。

这场新的论战促进了北欧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欧洲中世纪早期,在新近侵入的蛮族部落里,尚武之风盛行,他们根本不关心文教事业,学校被毁,学术不兴。

随着社会的稳定,尚武之风开始向尚文“转向”,查理大帝和奥托大帝就是振兴文教的有所作为的开明君主。

十字军东征,西方人接触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更促成了社会时尚的转变。

崇尚文化的风气为大学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心理背景。

当时各国君主都以有自己的大学为荣,竞相创办大学;自治城市也纷纷兴办大学;主公贵族、富商巨贾亦纷纷捐资于大学。

【3】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两类:(1)博洛尼亚大学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校务。

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

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法国(巴黎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2)巴黎大学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

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典和丹麦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除此之外,中世纪大学享有种种特权。

(1)许多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有内部自治的权利。

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凡外人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

(2)大学师生还可以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

(3)大学还有颁发任教特许证的权利和授予学位的权利(4)大学有权中止讲课罢课和迁移校址。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还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

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一般教学过程为:①讲授主要思想;②叙述有关知识;③朗读原文;④学生复述;⑤释疑举例。

回答问题采用辩论的方法等。

中世纪大学一般有文、法、医和神学等4科。

有的大学分设两个法科(教会法与民法)。

宗教改革运动之后,有的大学分设两个神科(新教和旧教)。

文科属于大学的预备教育,学生文科结业后升入其他某一学科继续学习。

大学的课程起初并不确定,至13世纪,课程内容渐趋一致。

文科课程为七艺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等;法科课程分民法与教会法两类;医学课程有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和一些阿拉伯人的医学著作;神学课程主要是《圣经》及经院哲学家的神学著作。

然而自治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威胁到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权。

因此,教会千方百计企图控制大学。

它一方面给大学以经济援助,派僧侣进入大学;一方面自己设立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的影响。

从此,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

大学的自治性也就逐渐消失。

教会势力深入大学,大学教育便侵润着为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气氛。

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

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

其中,神学院地位最高。

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中世纪“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

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

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三.中世纪欧洲大学对20世纪以前的美国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欧美经验及对当前中国研究型大学争创“世界一流”与走向世界的的启示。

中世纪欧洲大学对20世纪以前的美国大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美国各地纷纷产生大学。

中世纪大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使得20世纪以前的美国大学在参照它的情况下,也结合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才形成。

同时规模很大,占地面积很广。

学术性很强,学费高昂。

贫民百姓很难入读。

总之对美国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所产生的欧美经验则是,不要让大学与教会扯上关系。

在美国某些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大学。

开始创设奖学金,宽进严出。

就读四年,毕业达到学分即颁发学位和毕业证书。

到期末时设有期末考试。

对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启示是:1、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需要及大学回应这一需要的产物。

2. 研究型大学以实施精英教育为己任, 但其形成与发展又必须以大众高等教育为基础。

3、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同时更有赖于精神和观念的塑造与成长。

4. 研究型大学的形成,既是政府积极扶持的结果,同时更是大学自身累积性发展的结果。

5. 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办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菲利浦G·阿尔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M],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3] 姜文闵.欧洲大学的兴起及其特点[J]. 河北大学学报,1982
[4] 陈伟.大学如何产生[J].现代大学教育.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