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电影电视剪辑的基础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
心理学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作为一种视听媒体艺术形式,深受人们追捧和喜爱。
观影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理体验。
正是基于这一点,电影制作中广泛应用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巧,以达到更好的情感传达和观众体验。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
一、人物角色的心理刻画在电影中,人物角色是情节发展和观众情感连接的核心,因此对人物角色的心理刻画至关重要。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角色设计和塑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可以帮助电影制作人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驱动力,进而创造出立体且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例如,使用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将主角通过压抑或转移情绪的方式展示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观众更易共情。
其次,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帮助电影制作人描绘角色的思维和决策过程。
通过展示人物角色的思维路径和决策方式,观众能更好地理解角色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增加故事情节的可信度。
二、情绪的表达与传递情绪是电影中观众最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元素之一。
电影制作人常常使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巧来准确表达和传递情绪,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对于情绪的表达,电影制作人可以借鉴心理学中的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的研究成果。
通过深入研究和塑造人物角色的身体语言、音调、面部表情等细节,可以更贴近真实地传达角色内心的情感状态,使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情绪体验。
另外,情绪传递是电影制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环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情感具有传递性,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情绪表达时,自己会产生类似的情感反应。
在电影制作中,制作人可以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场景设置、配乐、剪辑等手法将情感传递给观众,引导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三、剧情的构建和发展剧情的构建和发展是电影制作中的核心挑战之一,而心理学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提供了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和决策的理论和洞察力,为电影制作人提供了创作的思路和灵感。
首先,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依据。
“电影制作”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电影制作”背后的心理学知识一、“电影制作原理”的相关知识1.感觉后效感觉后效也叫做感觉后像,是一种感觉现象,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同原有感觉相同的为正后像,与原有感觉相反则为负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电影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组成的,每秒24帧,感觉后效使得上一帧留下的感觉不会立即消失,帮助我们更好地使之与后面的画面连在一起,这样,连续的画面就会在我们脑海中呈现了。
2.闪光融合闪光融合现象是与视觉后像相联系的一种视觉现象。
闪光融合是指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的一种景象,我们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
例如,电影院放映的电影是以每秒24帧这样极快的速度放映一张张电影幻灯图片,由于闪光融合,我们感觉这些画面是连续的。
3.动景运动动景运动属于似动知觉,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电影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构成的,这些静止的画面相继呈现让我们知觉为运动的。
生活中,电影的连续画面、霓虹灯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的变化等都是依据动景运动的原理制做出来的。
4.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做感觉登记、感觉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子是视觉后像,瞬时记忆保持时间极短,而电影每帧画面呈现的时间只有0.04秒,因此也是电影制作的心理学原理之一。
二、小试牛刀1.人们看电影,电影拷贝上的一幅幅画面是不动的,而人们看到的却是连贯的动作以及活动的场景,这是运用了( )的心理学原理。
电影电视剪辑心理学
电影电视剪辑心理学在光影交织的银幕世界里,剪辑艺术如同灵魂的裁缝,巧妙地将镜头串联,编织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究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科学,与电影电视剪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审视这些艺术作品时,不禁会问:剪辑师是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动容?首先,剪辑心理学在电影电视剪辑中的运用体现在对观众心理预期的把握。
剪辑师通过精心编排镜头,引导观众的情绪波动。
正如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所言:“电影就是生活,但比生活更真实。
”剪辑师在剪辑过程中,往往会对原始素材进行筛选与重组,以强化故事的情感张力。
例如,在高潮戏份中,剪辑师会加快镜头切换速度,制造紧张气氛,而在平淡的叙述段落中,则减慢节奏,让观众细细品味。
其次,剪辑心理学在电影电视剪辑中的运用还表现在对观众注意力集中的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短时间内会逐渐分散。
因此,剪辑师在剪辑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技巧,如镜头的长度、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如同一首美妙的乐章,剪辑师通过镜头的起承转合,引导观众随着故事节奏起伏,体验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
再者,剪辑心理学在电影电视剪辑中的运用体现在对观众记忆的塑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在电影电视剪辑中,剪辑师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法,如重复镜头、闪回等,加深观众对故事情节的记忆。
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跑步镜头反复出现,不仅强化了人物形象,也加深了观众对阿甘不懈追求梦想的记忆。
此外,剪辑心理学在电影电视剪辑中的运用还表现在对观众情绪的感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具有感染性。
在电影电视剪辑中,剪辑师会通过镜头的运用,如特写、慢动作等,强调人物的情感表达,感染观众的情绪。
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在船头相拥的镜头,通过剪辑的细腻处理,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与悲壮。
总之,电影电视剪辑心理学是一门融合了艺术与科学的学科。
剪辑心理学如何掌握观众的情绪
剪辑心理学如何掌握观众的情绪剪辑心理学是电影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技巧来掌握观众的情绪,从而达到更好的影响力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剪辑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您更好地运用剪辑来掌握观众的情绪。
一、剪辑顺序的重要性剪辑顺序是指将片段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和组合,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
一个合理且有逻辑的剪辑顺序可以帮助观众准确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同时,正确的剪辑顺序还可以使情节更加吸引人,增强电影的紧张感或情感冲击力。
二、剪辑速度的运用剪辑速度是指剪辑中场景之间的过渡速度。
不同的速度可以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
快速切换的剪辑速度可以增加电影的紧张感和节奏感,适用于动作片或悬疑片等需要快节奏的影片类型。
而慢节奏的剪辑速度则可以制造出宁静、柔和的氛围,适用于文艺片或浪漫片等需要温情感人的影片类型。
三、剪辑镜头的选择剪辑镜头的选择对观众情绪的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择不同的镜头来呈现不同的画面效果,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感受。
比如,运用长镜头来展现开阔的场景可以给观众带来宽广和自由的感觉;运用特写镜头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情感表达,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四、剪辑音效的运用剪辑音效具有极大的情感表达力,可以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感受。
通过选用不同的音效和音乐,可以在片中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比如使用激烈的音乐和声效可以增加紧张感和刺激感,适用于动作场景等;而柔和的音乐和自然声音则可以给观众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受,适用于浪漫或温情场景。
五、剪辑转场的运用剪辑转场是指不同场景之间的过渡方式,它可以通过特定的剪辑方式和效果,引导观众从一个场景流畅地转移到另一个场景,从而达到情绪的连贯和转折。
常见的剪辑转场方式包括切换、淡入淡出、溶解、推移等。
每种方式都有不同的效果和情绪表达方式,可以根据影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转场方式。
综上所述,剪辑心理学在电影制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影视作品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影视作品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展现故事情节、角色关系以及情感表达,引发观众共鸣并传递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众多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深入人心,这是因为背后运用了一些心理学原理。
本文将探讨几个常见的心理学原理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I.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许多成功的影视作品都能够巧妙地平衡理性和感性,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一部悬疑片中,片中的推理和解谜情节会激发观众的理性思考,而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冲突则会触发观众的情感反应。
这种平衡使得影视作品更具深度和吸引力。
II. 观众的情绪操控影视作品往往通过剧情设置和角色塑造操控观众的情绪。
例如,在一部恐怖片中,导演通过利用音效和跳跃剪辑来制造紧张氛围,进而引发观众的恐惧情绪。
情感操控的巧妙运用使得影视作品更富吸引力和张力。
III. 心理预期与突破影视作品中的心理预期与突破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观众通常会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关系形成一定的预期,而影片则可以通过突破这些预期来引发观众的惊喜和兴奋。
这种预期与突破的张力往往可以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影片的世界之中。
IV. 角色共鸣与认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观众常常能够通过与某些角色产生共鸣和认同。
当观众看到一位与自己有相似经历或情感冲突的角色时,往往会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影片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对观众内心诉求的精准把握。
V. 社会认同与群体效应影视作品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的抒发,也常常反映出社会认同与群体效应。
通过刻画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影片可以引发观众对群体心理的认同和共鸣。
这种社会认同与群体效应使得影片在观众中产生更大的共鸣和影响力。
VI. 观众情感与记忆的连接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够与观众的情感和记忆产生深层次的连接。
通过刻画观众熟悉的场景、情感和人物关系,影片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回忆,进而与之产生更深的共鸣。
情感与记忆的连接使得影片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论心理学原理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是成功作品背后的关键之一。
第二章《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2章 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某种意义上讲: ➢ 影视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艺术 ➢ 不仅能逼真地再现生活中静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 而且还能真实地纪录运动中的人物、景物、飞禽走 兽 等等。 ➢ 然而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的特征都是建立 在幻觉的 基础上的 .
有人会说,我看到: 人物 景物 动物 演员 剧情 等等
第2章 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请看下面的例子:
当两张图片连续播放的时候,你看到什么?
第2章 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第2章 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一、静→动的幻觉
比如以下的几个例子:
第2章 、静→动的幻觉
第2章 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一、静→动的幻觉
第2章 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第2章 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一、静→动的幻觉 似动现象在剪辑中的运用:
•在明白了运动幻觉的原理之后 我们在剪辑中就要注意
要充分尊重并激发观众的心理认同和心理补偿。
•使影片做到流畅剪辑,并吸引观众。
第2章 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
一、静→动的幻觉 何谓似动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把所有这种运动幻觉称做似动现象。
认为人的感知有一种倾向,那就是把他所感觉到的光波刺 激变成可辨认的形式或形态。
影视艺术心理学 (2)
影视艺术心理学引言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影响和激发着观众的情感和心理。
影视艺术心理学研究了影视艺术对观众心理活动的影响,它是心理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领域。
本文将探讨影视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应用以及研究方法。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概念影视艺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影视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影视作品对观众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机制。
影视艺术心理学不仅研究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也探讨了影片制作者的意图和创作手法对观众的影响。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重要性影视艺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能够通过情节、角色塑造、音效等手段直接触及观众的情感和心理。
了解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反应,有助于影片制作者更好地预测观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提高影片的质量和影响力。
此外,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为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范畴。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应用影视广告影视广告是通过影视媒体传播的广告形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广告制作者更好地理解观众的观影心理,并准确预测观众对广告的反应。
通过运用影视艺术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广告制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广告情节和表现手法,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影视教育影视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影视艺术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
通过分析影视作品对观众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机制,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适合的影视作品,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影视治疗影视艺术心理学还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
观看影视作品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宣泄,对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和治疗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影视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更好地选择适合患者的影视作品,并设计相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电影剪辑基础知识
电影剪辑基础知识电影剪辑是电影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于电影的节奏、叙事效果和观众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电影剪辑的基础知识,包括剪辑的定义、历史发展、剪辑原理和常用技巧等内容。
一、剪辑的定义与历史发展剪辑,是指将不同镜头素材组织、拼接在一起,制作成一部完整、连贯的电影或视频作品的过程。
通过剪辑,可以改变镜头的顺序、时间和速度,从而达到叙事与表达的目的。
剪辑作为一种创作手段,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
早期的电影制作人员使用类似剪纸的方式,将胶片的不同片段进行剪切,然后再用胶布或钉子将它们粘贴在一起。
随着技术的进步,剪辑逐渐演变成使用电影编辑机等专业设备进行操作。
二、剪辑原理1. 连续性原理:通过将相邻的镜头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连接,创造出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感。
这种连续性的拼接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流畅过渡,增强观影体验。
2. 心理因果原理:剪辑可以通过迥异的镜头组合,营造出不同的心理效果。
例如,通过切换不同的角度来传递角色的情绪变化,或者通过镜头的跳切来制造紧张和悬念的效果。
3. 节奏感原理:剪辑的速度与节奏对于整个电影作品的氛围产生直接影响。
快速的剪辑可以加强紧张感,慢速的剪辑则可以营造出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三、常用的剪辑技巧1. 切割:是指将一个镜头快速地切换到另一个镜头,用来表现时间或场景的变化。
切割的频率和速度可以控制电影的节奏和紧张感。
2. 跳切:是在剧情发展至紧张关键点时,突然切换到另一个不相关的场景或时间,制造一种突然的反差和悬念感。
3. 交叉剪辑: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情节之间进行快速切换,通过交替展示不同情节的发展,加强观众的期待与好奇心。
4. 渐变剪辑:是指通过渐入和渐出的方式,实现图像的平滑过渡。
渐变剪辑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消除画面切换时的突兀感。
5. 时间压缩与延长:通过改变镜头的速度来压缩或延长时间的流逝。
加速镜头的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现较长的事件,而减速镜头则可以突出某些细节或情感。
电影电视剪辑心理学
电影电视剪辑心理学在电影和电视的制作过程中,剪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仅是将不同的镜头拼接在一起,更是一种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来影响观众心理的艺术手段。
电影电视剪辑心理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剪辑的技巧和策略,引发观众特定的情感反应、认知过程和行为倾向。
剪辑能够塑造观众的感知和注意力。
在一个镜头中,观众的目光会自然地被某些元素所吸引,比如明亮的色彩、快速的运动或者突出的人物。
而剪辑师通过巧妙地选择和组合镜头,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控制他们关注的焦点。
例如,在一个紧张的追逐场景中,快速切换的短镜头能够增加节奏感和紧张感,使观众的心跳随之加速,注意力高度集中。
情感的唤起是剪辑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通过对镜头长度、节奏和顺序的把握,剪辑师可以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一个缓慢而悠长的镜头可能会带来宁静、悲伤的感觉;而一连串紧凑、激烈的镜头则会激发兴奋、激动的情绪。
比如,在一部爱情片中,男女主角深情对视的长镜头可能会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而在一部动作片中,频繁的打斗镜头切换则能让观众热血沸腾。
记忆和认知在剪辑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观众对于电影电视的理解和记忆很大程度上受到剪辑的影响。
合理的剪辑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组织和理解故事情节,形成清晰的叙事结构。
相反,如果剪辑混乱无序,观众可能会感到困惑,难以跟上剧情的发展。
此外,通过重复某些关键镜头或者使用特定的剪辑模式,还可以强化观众对某些重要信息的记忆。
剪辑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构建也具有独特的影响力。
它可以打破现实中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创造出全新的感知体验。
通过闪回、快进、慢放等手法,剪辑师能够拉伸或压缩时间,让观众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变化。
同时,在空间的表现上,剪辑可以将不同地点拍摄的镜头拼接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连贯而又富有想象力的虚拟空间。
从观众的心理角度来看,他们在观看电影电视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投入到所呈现的故事世界中。
而剪辑就是那个引导观众进入这个世界的隐形向导。
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认识剪辑第一节、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见过电影拷贝的人都知道,记录在胶片上的只是一幅幅静态的图片,然而在这些电影胶片通过放映设备投射到大银幕上时,观众却看到了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一连串流畅的运动影像。
当然,在步入数字时代之后,更为常见的是电脑剪辑台上的数字版剪辑素材,而它们由一幅幅静态的图片构成。
当这些素材正常播放的时候,我们依然看见了具有连续性的流畅影像。
那么,影像为什么可以动起来?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电影电视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了现实的幻觉,而不是现实本身。
电影电视能够通过剪辑将系列镜头、段落等组合为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完整作品,正是依赖于视听媒介的幻觉性,它的本质是:看起来象是真的一样的幻象。
创作者之所有能够在屏幕上创造运动,观众之所以能在屏幕上看到运动,依靠的就是幻觉。
幻觉,也是剪辑之所以成立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1 2 3 4在影像的播放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屏幕上看到了运动。
也就是说,单幅画面上表现出事件或者动作的基本要点,经过剪辑、制作和播放,最终引起了观众的连续性运动幻觉。
这种连续性运动幻觉之所以成立,将素材进行重新裁剪并重新连接的剪辑工作为什么没有打断这种幻觉,都是我们在讨论剪辑之前必须确认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影视的视听素材为什么可以剪辑,也即剪辑这种机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它的答案无法在画面中找到,而隐藏在观看这些画面的观众心中,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观众为什么能够认同剪辑。
第一节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苏联美学家M.图洛斯卡娅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个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转引自《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影视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艺术,她不仅能逼真地再现生活中静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且还能真实地纪录运动中的飞禽走兽。
然而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的特征都是建立在幻觉的基础上的。
“可以说,电影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的是现实的幻觉,但不是现实本身。
导演剪辑语言中的潜意识心理学分析
导演剪辑语言中的潜意识心理学分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通过画面和音乐来传达给观众的,还需要借助导演的剪辑语言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导演的剪辑语言包括镜头的长度、角度、运动、音乐、音效、文字,这些都是导演用来塑造电影的手段。
但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潜意识的影响。
潜意识是指人类大脑中隐藏的那一部分,它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但我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而这一部分常常会在我们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观影体验。
如何利用潜意识的力量,来更好地控制观众的情感和思维方式,是每个导演都要学会和掌握的技巧。
在电影中,导演可以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法,来唤起观众的潜意识,引导他们进入电影的情感和思维世界。
首先,是通过音乐的选择和运用。
音乐是一种很强的情感触发器,能够直接刺激观众的情感反应。
比如在《哈利波特》中,随着哈利波特的成长,电影的音乐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在第一部中,旋律轻快欢快,对应着哈利的天真与幼稚;到后面的几部,旋律逐渐变得凝重沉重,反映了日趋黑暗的剧情和哈利的成熟。
其次,是通过色彩的运用。
不同的颜色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
比如红色代表热情、激情,蓝色代表冷静、理智,绿色代表温和、舒适。
在《情书》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蓝色调来表现男女主角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冷静的情感状态。
再次,是通过镜头的选择和运动。
比如在《美人鱼》中,男女主角刚认识时的一段短暂的对视,导演用了非常慢的镜头速度,来强调他们的目光在一瞬间相遇,以及他们内心的激动和情感。
在《黑暗骑士》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来表现主角蝙蝠侠的紧张和动感,让观众身临其境。
同时,导演还可以用场景的构建来达到情感上的煽动效果。
在《霸王别姬》中,男扮女装的主角在京剧舞台上唱起了《霓裳羽衣曲》,成了片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
这一场景所在的空间,即京剧舞台,已经成了全世界影迷心中最经典的一块。
导演借此空间的解构和重建,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感情。
1.1 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认识剪辑第一节、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见过电影拷贝的人都知道,记录在胶片上的只是一幅幅静态的图片,然而在这些电影胶片通过放映设备投射到大银幕上时,观众却看到了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一连串流畅的运动影像。
当然,在步入数字时代之后,更为常见的是电脑剪辑台上的数字版剪辑素材,而它们由一幅幅静态的图片构成。
当这些素材正常播放的时候,我们依然看见了具有连续性的流畅影像。
那么,影像为什么可以动起来?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电影电视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了现实的幻觉,而不是现实本身。
电影电视能够通过剪辑将系列镜头、段落等组合为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完整作品,正是依赖于视听媒介的幻觉性,它的本质是:看起来象是真的一样的幻象。
创作者之所有能够在屏幕上创造运动,观众之所以能在屏幕上看到运动,依靠的就是幻觉。
幻觉,也是剪辑之所以成立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1234图1、选自《天堂电影院》(电影)片段截图在影像的播放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屏幕上看到了运动。
也就是说,单幅画面上表现出事件或者动作的基本要点,经过剪辑、制作和播放,最终引起了观众的连续性运动幻觉。
这种连续性运动幻觉之所以成立,将素材进行重新裁剪并重新连接的剪辑工作为什么没有打断这种幻觉,都是我们在讨论剪辑之前必须确认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影视的视听素材为什么可以剪辑,也即剪辑这种机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它的答案无法在画面中找到,而隐藏在观看这些画面的观众心中,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观众为什么能够认同剪辑。
第一节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苏联美学家M.图洛斯卡娅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个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转引自《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影视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艺术,她不仅能逼真地再现生活中静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且还能真实地纪录运动中的飞禽走兽。
然而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的特征都是建立在幻觉的基础上的。
浅析影视剪辑的心理依据
·人文科技浅析影视剪辑的心理依据曹陆军(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摘 要:影视剪辑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机制的外化物质形式,它显示了心理活动的暗示、记忆、想象机制。
本文主要从思维规律和视觉心理来分析影视剪辑的依据,强调剪辑只有服从这些心理机制的活动规则,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电影与电视的影像时空虽然无法获得现实时空的完整性,但因其能够刺激观众的心理机制而获得了一种心理化的时空连续性。
关键词:剪辑;电影与电视;符合;价值;经验0 引言剪辑,即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观众对剪辑的认同并不是出于对其表现能力的认识,而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生活感知和经验。
1 心理依据的由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视线经常不由自主地从一个注意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注意对象,我们称之为东张西望。
当你身心放松时,视线转移的速度就比较舒缓,但当观察或亲身参与某件令人激动且变化急速的活动时,由于怀着极强的近乎狂热的心情,视觉移动的速度会大大加快,急于了解眼前事物转瞬即逝的情景。
我们面对复杂的景物时,不可能一眼穷尽,于是就会本能地把视线从一个局部转到另一局部,从一个物像转移到另一个物像,以便看清它的全部内容。
2 对影视剪辑中存在心理依据的理解电影与电视正是通过镜头运动和镜头编排组合两种手段使观众的注意力不断地从一个形象转移到另一个形象上去,它从视觉心理上来看是完全合理的。
因此,剪辑是一种符合人观察客观世界时的体验和内心视像,这种视像是兼具声音与色彩因素的表现手段。
剪辑重现了人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以及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在我们面前联系起来时,必然会按照一般的逻辑来联想活动,这种过程和活动是有规律的。
3 剪辑符合思维规律的依据3.1 思维定式左右人们对影视画面的理解人们总是习惯将事物进行对列、比较,从而产生定向的联想和概括,这是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定式。
电影中的心理学原理分析
电影中的心理学原理分析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
而电影所呈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往往是基于心理学原理构建的。
在本文中,我将对电影中常见的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观众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指人们在面对矛盾的认知要素时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电影中的角色发展和情节构建上。
在电影中,角色常常经历各种挑战和冲突,他们的内心和外部行为往往存在着认知上的冲突。
通过展示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斗争,电影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一直被错误地判罪并积极寻求自由。
观众通过欣赏他与囚友的友谊和对自由的追求,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认知失调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情感可以在观众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更加投入到电影的情节中。
二、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塔季费尔德(Henry Tajfel)提出的,指个体通过将自己与某个群体联系在一起,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在电影中,人物的认同感往往通过与群体的互动来表现。
电影往往塑造了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角色群体,例如神奇四侠、复仇者联盟等。
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这些群体,寻找到自己与之相似的特质,并从中获得认同感。
以《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为例,每位超级英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技能,但他们共同为保护地球而战。
观众可以从中找到自己与其中某一位英雄类似的特质,从而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三、情感传递理论情感传递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格特曼(Hervé Guyon)提出的,指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情感信息。
在电影中,角色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等元素来传达的。
电影通过利用情感传递理论来引导观众情绪,使其与角色之间建立情感联系。
剪辑心理效果分析报告
剪辑心理效果分析报告剪辑心理效果分析报告剪辑心理效果分析是一项基于心理学原理,对剪辑影片中使用的剪辑手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通过对剪辑心理效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剪辑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从而为剪辑制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剪辑对观众的情绪产生影响。
剪辑可以通过对镜头的剪接方式、速度、节奏等手法来传达情绪和情感。
例如,快速剪接和快节奏的剪辑可以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和兴奋感,慢剪接和慢节奏的剪辑则可以产生冷静和沉思的氛围。
在一部电影中,使用短促剪辑和快速剪辑可以增加悬念和紧张感,而使用慢剪辑和缓慢的节奏则可以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剪辑还可以对观众的注意力产生影响。
剪辑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剪接和呈现方式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在一个对话镜头中,通过剪接不同的角度和远近的镜头,可以引导观众关注对话的重要内容。
另外,剪辑还可以通过切换不同的场景和角色来增加观众的注意力和观看的复杂性。
在一部纪录片或纪实电视节目中,采用交错剪辑的手法可以更好地展示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情节和事件。
此外,剪辑还可以通过符号和象征的手法对观众的认知产生影响。
剪辑可以通过将特定的符号和象征性物品或场景进行剪辑,来传达特定的含义和观点。
例如,在一部恐怖片中,采用剪辑手法将镜头剪辑成闪现的鬼影或血迹,可以增加恐怖感和惊悚感。
另外,在一部宣传片中,通过剪辑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可以传达某个特定观点或价值观。
总的来说,剪辑心理效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剪辑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从而在制作剪辑时选择合适的剪辑手法和技术,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
通过对剪辑心理效果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剪辑的本质和作用,提高剪辑制作的质量和效果。
影视的心理学原理包括
影视的心理学原理包括
1. 观众投射:观众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时,会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价值观等投射到角色或情节中,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2. 情感传染:影视作品中的情绪、情感能够通过观众的观看而传递,观众会受到电影或电视剧中角色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产生类似的情绪反应。
3. 剧本结构:影视剧的剧本结构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和认知体验。
例如,引起悬念、冲突、转折等剧情设计能够引发观众的紧张、兴奋等情绪。
4. 视觉刺激: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色彩、音效等视听刺激能够引起观众的情绪和感官体验。
例如,快速剪辑、音效的运用可以增加紧张感和刺激感。
5. 观众认同: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与角色产生认同感,即将自己代入到角色的角度和经历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连接。
6. 社会认知:影视作品中的情节、角色和价值观等可以影响观众的社会认知,塑造观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7. 情感调节:观众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从而达到情感宣泄、情绪释放等心理需求。
8. 偏见和刻板印象: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些元素会影响观众对于特定人群的认知和态度。
9. 情绪管理:影视作品中的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可以为观众提供情绪管理的启示和方法,帮助观众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
10. 情感教育:一些影视作品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塑造来传递积极的情感教育,引导观众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健康的情绪状态。
1.1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认识剪辑第一节、剪辑的视觉心理学基础见过电影拷贝的人都知道,记录在胶片上的只是一幅幅静态的图片,然而在这些电影胶片通过放映设备投射到大银幕上时,观众却看到了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一连串流畅的运动影像.当然,在步入数字时代之后,更为常见的是电脑剪辑台上的数字版剪辑素材,而它们由一幅幅静态的图片构成。
当这些素材正常播放的时候,我们依然看见了具有连续性的流畅影像。
那么,影像为什么可以动起来?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电影电视是创造幻觉的机器,它创造了现实的幻觉,而不是现实本身。
电影电视能够通过剪辑将系列镜头、段落等组合为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完整作品,正是依赖于视听媒介的幻觉性,它的本质是:看起来象是真的一样的幻象.创作者之所有能够在屏幕上创造运动,观众之所以能在屏幕上看到运动,依靠的就是幻觉。
幻觉,也是剪辑之所以成立的视觉心理学基础。
1234图1、选自《天堂电影院》(电影)片段截图在影像的播放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屏幕上看到了运动。
也就是说,单幅画面上表现出事件或者动作的基本要点,经过剪辑、制作和播放,最终引起了观众的连续性运动幻觉.这种连续性运动幻觉之所以成立,将素材进行重新裁剪并重新连接的剪辑工作为什么没有打断这种幻觉,都是我们在讨论剪辑之前必须确认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影视的视听素材为什么可以剪辑,也即剪辑这种机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它的答案无法在画面中找到,而隐藏在观看这些画面的观众心中,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观众为什么能够认同剪辑。
第一节幻觉:剪辑的视觉生理基础苏联美学家M。
图洛斯卡娅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个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转引自《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影视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艺术,她不仅能逼真地再现生活中静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且还能真实地纪录运动中的飞禽走兽。
然而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的特征都是建立在幻觉的基础上的。
心理学在电影制作岗位的应用
心理学在电影制作岗位的应用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到编剧、导演、演员等多个岗位。
而心理学的应用在电影制作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电影制作岗位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电影创作的积极影响。
一、心理学在编剧岗位的应用编剧是电影创意的源泉,他们需要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情绪起伏、人物关系等核心元素。
心理学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观点,帮助编剧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
比如,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可以帮助编剧塑造丰满立体的角色形象,使观众产生共鸣。
同时,情绪和冲突的研究也为编剧创造强烈的故事冲突提供了依据。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编剧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动机,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二、心理学在导演岗位的应用导演是电影的舵手,他们需要理解并操控演员的内心世界,使他们真实地展现角色的情感状态。
心理学可以提供导演所需的工具和策略。
首先,心理学的情绪管理理论可以帮助导演引导演员产生特定的情绪反应,使演员更好地融入角色。
导演可以通过创造适当的情境、讲述感人的故事等手段,引发演员真实的情感体验。
其次,心理学的沟通和指导理论可以帮助导演与演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指导,使演员明确自己的表演方向并更好地理解角色。
通过心理学的应用,导演可以更好地控制表演效果,达到预期的影片效果。
三、心理学在摄影师岗位的应用摄影师负责创造影片的视觉呈现,他们需要通过镜头的运用来表现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心理学的知识对摄影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心理学的色彩理论可以帮助摄影师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传递出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摄影师还可以借鉴心理学的构图和视觉注意理论,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故事的重点,增强观影体验。
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摄影师能够更好地表达导演的意图,通过视觉冲击力打动观众。
四、心理学在音乐制作岗位的应用音乐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调动观众情感的作用。
而心理学的音乐认知和情绪调节理论为音乐制作提供了指导。
音乐制作人可以根据电影情节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和音色,营造出与画面相融合的氛围。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是指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涉及心理学相关内容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绪表达、冲突、行为动机等方面,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影视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人物心理分析:观察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主要角色,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等。
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2. 情绪表达:观察角色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情绪表达,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
分析角色的情绪变化和情感状态,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和情感需求。
3. 冲突分析:分析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包括人际关系冲突、内心冲突等。
通过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可以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心理学概念应用:观察影视作品中是否存在心理学概念的应用,如条件反射、人格发展、认知偏见等。
分析这些概念在故事中的体现与影响,可以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心理学影视赏析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或电视剧中
的人物和故事,还可以为观众提供心理学知识和思考的启示。
同时,通过观赏和分析心理学相关的影视作品,也能增进观众对心理学的兴趣,促进心理学的普及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电影电视剪辑的基础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杨耀祖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曾投到离他最近的一个单位的学报,但被婉言拒绝,据说是不吻合论文的格式。
去他的什么格式,我们这里是研究学问的,不是研究格式的。
他们不登,说明他们的学术水平高到水平线下了。
华罗庚不是因为什么格式而被发现的。
你不发,我发。
对不起了,抢先一步了。
我总是抢先一步。
浅析电影电视剪辑的基础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我想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国目前电影市场不景气,电影、电视离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深感有责任对此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说到电影、电视不好看,就会有人说是“婆婆太多”对此我不同意。
任何国家的影视作品都要符合那个民族的需求。
虽然我国电影不景气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在此我仅想从电影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谈点个人的看法。
我这个选题――“浅析电影电视剪辑的基础需要学习掌握心理学”,是基于针对目前充斥银屏的大量老百姓不欢迎的作品而提出的。
目的是希望影视制作者从电影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目前的作品所存在问题,及时加以改善,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有个笑话。
一家里电视机开着,正在播放当晚电视剧黄金挡的节目。
儿媳妇坐在电视机旁一边翻着杂志一边磕着瓜子。
婆婆正在厨房洗碗,传来儿媳妇的喊声:“妈!快来啊,开演半天啦。
”婆婆精心的擦着盘子头也不回地说:“我看着哪!”儿媳妇:“您没来怎么看?”婆婆:“我都听见啦,那姑娘叫人抢走啦”!这个笑话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影视剧收视的现象,观众只需要有个耳朵就可以看电视剧了。
作为电影工作者,看看我们的作品沦落到这个地步,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我们的影视画面就那么没有吸引力?这也是电影院为什么没有观众的原因之一,人们不愿闭着眼睛坐在电影院里听故事。
观众为什么不用眼睛去看电影?结论一是“没的看”,二是“不好看”。
“没的看”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全是靠嘴巴说出来的,画面上除了一男一女两个大特写,两张大嘴巴,再没有别的可看。
连角色下半身什么样都不知道,那还有什么可看的?“不好看”指的是影片画面拍的不好,不吸引观众的眼睛。
剪辑的不好,素材选择不准确,剪辑节奏拖沓,造成观众眼睛累了他不愿意看。
电影、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的角度上讲,要想获得传播的成功,“传播者”和“受众”是最关键的两个方面。
“传播者”如何使用手段进行传播,是电影制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了解“观众”是怎样看电影的,同样是电影制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
这里我主要针对影视剪辑师谈谈我的看法。
一、传播者1、电影电视的规律是通过“看”和“听”把信息传达给观众,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是吸引观众的眼睛让他看信息,其次是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
看是人审美的过程,人有审美的的愿望,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美的是“运动”。
传统艺术对运动的再现或是静态的,比如绘画、雕刻。
或是抽象的,比如文学、音乐。
因此人们希望将生活中“运动的美”纪录下来,这是电影发明的起因。
2、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发明电影机器的目的,是为了纪录与还原现实中的“运动光影”。
录音机的发明也是为了纪录现实中的声音。
要使人的眼和耳能看见、听见一种纪录下来的光影和声音,就得用“光波”和“声波”来刺激人的“眼睛”和“耳朵”。
光学透镜和麦克风的结构,在原理上是摹拟人眼睛和耳朵的感觉功能,它直接诉诸于人的视听感官的。
比如说,要用电影来讲故事,那就得用与故事有关系的“光波”和“声波”在银幕上呈现这个件事的过程。
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在接受到这些“光波”和“声波”的刺激后,根据他记忆中的“视听经验”就明白银幕上表现的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们把这种能够传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光波”和“声波”的使用技巧叫做视听语言。
3、视听语言的特点与其它语言不同之处是,它只能使用光波和声波的刺激。
直到目前为止,与电影、电视有关的科学技术都是朝高保真度发展的,这是视听语言所要求的――“逼真性”。
电影的手段是纪录。
纪录的东西要让人看得懂,就得纪录得准确,越准确越逼真越容易懂,这是电影来自照相的基本原理。
4、“人眼瞳孔的功能是根据射入光的强若来改变他的大小,因此人眼首先看的是光。
无论哪个人种,哪个民族,无论年龄大小,是男是女,有没有文化,受过什么样的教育都是一样的,是生理决定的。
”此外,“人眼总是追逐运动的光,光的运动是指光波的大小、强弱、色彩的变化和改变它所占的物理位置。
比如:夜空中的流星,偶尔飞过眼前的昆虫,不断变化的霓虹灯等,都会引起你的眼睛去看它。
这是生理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需要通过大脑。
”以上引子普通心理学,它对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睛注意是否有些启迪?从电影发明的原因到人眼的特点都在讲一个真理,电影的生命在于“运动”。
如果我们的镜头纪录的是一个事件的过程或者是一个人的行为的过程。
比如一场足球比赛观众的眼睛能不看吗?5、通过以上的论证我希望学习剪辑的人自己做个试验,用你手中的素材,不要对话只要动作,无论是人的行为还是一个事件,你自己剪辑出一个运动的过程。
然后请你的朋友看,你只需要站在他旁边观察他的眼睛是否是聚精会神的在看你的作品,我相信你会有答案。
这个试验是为了证实剪辑师在结构一部影片叙事时,用什么方法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睛注意观看。
二、受众1、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观众是怎样看电影的。
做个试验,随便问一个你的熟人:“昨天你去看电影了,电影里你看见谁了”?“某某”。
“是他本人吗”?“是”。
“你再想想,你看见真人啦”?“噢,没看见”。
试想,你的熟人看见的是“某某”的影像不是真人。
可是为什么他又认同这个影像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脑是反映外部时世界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激发人的心理活动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实际的作用,就需要依靠外界的刺激。
我们把客观事物作用于人,( 从刺激开始)从而使人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称作心理过程。
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便不可能产生心理活动。
”从电影电视来说,使观众产生心理活动的手段是光波和声波,光波和声波对人来说是一种对感官的刺激,它首先作用于人“视”和“听的感觉”。
电影电视语言正是借助于人的视、听两个感官(通过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来激发观众的心理活动。
2、心理认同心理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他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
感觉是人类认识的开端,外部世界影响我们的感官的时候便产生了感觉。
感觉的种类分: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还有平衡、运动、内脏感觉等等。
感觉器官是外部世界和人的心理活动的中间联系环节。
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从具体的个别属性开始的。
例如:当苹果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我们的视觉反映了它的颜色和形状,并且把这个属性存储在我们的记忆中。
但我们仅仅只是知道了苹果的这个属性,不知它的意义,不知道它是什么。
只有当我们的味觉反映了苹果的酸甜,触觉反映了苹果的质感、温度、重量,听觉反映了摸索和敲打苹果的声音等各种不同属性之后,这些不同的个别属性在记忆的储存过程中不断的加以积累,我们渐渐的对苹果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映像,从而知道了它的意义,知道它是什么,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觉不仅受感觉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积累和储备是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认识,也不会有思维。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等四个基本环节。
3、记忆表象记忆可分为“表象”和“语词”两大类。
我们这里主要研究“记忆表象”。
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称为表象。
表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记忆的主要内容,在记忆中我们能回忆过去的事物,并再认出曾接触过的事物,主要依靠表象来实现。
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所以它有直观性的特征。
比如我说“天安门”或“某老师”你们每一个人的大脑中都会出现“天安门”和“某老师”的形象,这就是记忆表象。
我们为什么对照片的认可能达到法律的高度,是因为纪录影像的逼真与我们记忆中的表象是那么的相似,以至于难以找到区别的原因。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认同”。
这就是你的熟人为什么将银幕上的影像认同为真人的原因。
他是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
如大小、高矮、相貌、性别、肤色、声音等等认为是同一个人。
心理认同是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的“参与”,无论这个认同正确与否,都会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并且能调动观众希望继续观看下去的愿望。
4、心理补偿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同学看《法国电影史》上著名的默片《水浇园丁》。
银幕上看不见小孩子踩水管的动作,但是你问他们:“看见没有”?他们都说:“看见了”。
这个现象就是视听感知经验带来的心理认同和心理补偿。
心理补偿是指银幕上没有完成的形象,观众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在他心理上把它完成了,这就是观众的“参与”。
当我们从以上心理学中了解了人是怎样认识外部世界的以后,我想请学习剪辑的同事想一想,心理学对我们从事剪辑是不是有着及其深刻的指导意义?三、剪辑师如何调动观众的“参与”。
1、掐头去尾。
从国外的影片中我发现他们在剪辑一个动作时经常是掐头去尾,并不要完整的动作过程。
比如:美国导演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中,室内场景里大量的开门、关门动作都不是完整的,往往是前一个画面中能听到开门的声音,下一个镜头门已开一半了。
要不就是上一个镜头门只关一半,下一个镜头里出现关门声。
室外景汽车和人的出画入画也同样是入一半或出一半。
但是观众在观看时的感觉是入画和出画。
他为什么这样剪辑呢?这就是调动观众的参与。
开门、关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我们了解它的全过程。
用声音和画面两个手段来完成一个动作即调动了观众的“视”和“听”,又调动了观众的心里补偿,让他们去补充完成开关门的头尾动作。
汽车和人的出入画也是这个道理,之所以观众在观看时认为汽车出去了,是因为剪辑师将汽车留在画面内的多少,分寸把握的准确以及汽车声拖到下一个画面给观众带来出画的感觉造成的,观众同样做了心里补偿。
试想:这样来处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关系,来构成影片的时空是不是比动作完整更好?动作完整观众就没有心里补偿了,观众一旦不参与他就会跑神儿,也就是不注意观看。
此外两种剪辑方法的节奏不同,明显前一种要明快。
有些师傅也知道这样剪,但是他们的分寸尺度往往掌握不准确,原因是他们只学会了技法,而不是用心理学来指导的方法。
学习心理学对剪辑师大有益处,它可以教会你如何从感觉入手,这样剪出来的片子就准确。
我在剪辑数字电影《巧巧》时就遇到这样一个情况。
导演拍了一个女主人在室内向纵深处的男主人走去的镜头。
她背向观众,右手处是一张床,左手处是一面墙,墙的尽头是一扇开着的门,男主人坐在正对门的床上。
下一个镜头是透过门拍女主人从墙后面入画,走到男主人面前。
当我将两个镜头组接起来时,第二个镜头采用的是入画方法。
导演感觉女主人的心情不够焦急,(演员当时走路的速度也不够快)于是我将第二个画面剪去几格,实际上女主人已在画内,利用她脚步的韵律造成走路动作的顺畅,结果给观众即造成女主人是从墙后面走出来的感觉,又给观众造成女主人心情焦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