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艺术接受心理
30第五章 艺术接受心理
二、艺术接受者的二度体验
托尔斯泰:“艺术是这样一 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 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 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 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 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3.审美心理时空的互渗性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审美心理时空的形成机制
审美心理时空作为自由的精神生活本身的形式,是美 本身的存在方式,是艺术意境和审美理想的深层心理基础。
作为动态心理结构的艺术审美心理时空的出现,在人 类的整个心理结构的深处产生了一次巨大的震荡,意味着 审美心理时空由审美认识论视野向审美人生论视野的深化。
审美人格模式作为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前的心理准备 状态,从深层制约着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游戏的 审美冲动
高尔基:照天性来说, 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 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 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审美兴趣: 审美兴趣是为主体初步意识到并具有相对稳定
二、自性定向 (一)“自性”的含义 I. L. 查尔德
人格指的是在可比拟的情境中所表明的
“那些是一个人的行为时时一致,并且有别于
他人的多多少少有稳定性的内在因素”。
人格的四个方面: 稳定性方面 内在性方面 一致性方面 个体差异方面
二、艺术接受中自性的重塑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诗人的解释,暴露了
(二)心理图式的整体性 没有情感就没有接受图式的整体现实性。 任何外界的强力因素都不能够驱迫个体即时产
第五章 艺术接受 (《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古希腊)《断臂的维纳斯》(雕塑)
思考题
• 1.马克思认为人脑掌握世界有哪几种基本方式?试列举并 简要阐述。
• 2.什么是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3.“审美无利害”说是怎样形成的? • 4.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
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 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如何理解这段 话? • 5.20 世纪艺术理论有哪些新的变化? • 6.什么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 想资源? • 7.什么是“期待视野”? • 8.怎样理解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种 再创造性活动?
• 有了审美期待,艺术鉴赏过程便可谓准备就绪,接 受活动就要进入审美感知阶段,开始其初步的历程 了。审美感知是以直觉的方式进行的,而直觉是作 为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发挥作用的。艺术 直觉能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 艺术对象,全身心地沉浸审美愉悦。
4.审美体验
•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 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 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 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 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 作品的意义。
(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艺术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这 一代艺术与上一代艺术之间既有遗传,又有变异,但变 异是以遗传为前提。遗传规律反映到艺术领域,便形成 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上一代的艺术影响下一代 艺术,下一代艺术保留和吸收以前时代的艺术成果。艺 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共同造就 的。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 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 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自考《文艺心理学》
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来呈现的一种 框架结构”。
心理常态:是动态的,一种不断顺应和发展
进化的过程。是接受者能够主动地适应接受 对象从而可以理想地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
异态:好多无以计数的思想深刻的艺术作品,
都可能不被充分地承认,有时接受甚至走向 极端的反面。
例如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被人误读,常人难 以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
同样,各种艺术也不可能没有自身特殊的惯
例形式,两者是互相呼应的。惯例经验在接 受活动中并非偶然性的心理现象,主体对艺 术惯例的了解程度和破译水平构成了接受的 一种心理基础。
在艺术接受中主体的惯例经验固然有无可否
认的意义,然而在其背后也可能潜伏着导向 非“具体化”或非审美化的因素。
特定的艺术惯例总是引发、塑造着接受主体
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定向性质是相当普通的
事实,所以不同方式,不同特征,不同素质 的情感主体具有千差万别的不相类同的需要 和态度,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扶择不同的体 验对象,以适应相应的情感条件。
同时,图式的选择倾向也是一种变化和发展
的势能,随着接受经验的递增,这一势能得 到强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也不是每一个题目都有批评效应和批评价值
的,但他们必须在某一些问题上显示出自己 的才能来,有所不言而有所言,他们相信自 己涉足的批评题目要比他们忽略的题目更有 意义,促使批评家这么行动的是强化和简化 的心理能力。
这是两种相反的能力,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当批评的意识之光照耀到它该照耀的地方时, 同时也就略过了某些领域处于黑暗之中。
它有稳定性、内在性、一致性、个体差异性
的特点。
心理时空: 康德认为客体所提供的感觉材料 与主体所具有的直观形式(时空)相结合, 才能产生现实的即经验的感性直观。它有超 越性、有机性、互渗性的特征。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文艺心理学;英文名称:Literature psychology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4、课程地位:中文系本科教学中具有基础性与提高性质的课程5、总学时:24学时6、总学分:1.5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心理学、二、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限选课,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与体验等心理机制的关系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系统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部规律,更好地切入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神秘面纱,以便从“心理”上更好地反观艺术,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提供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三、课程内容导论(2学时)明确了解“文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该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研究方法。
掌握“文艺心理学”、“审美体验”等概念。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6学时)本章为“文艺心理学”简史,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与核心概念,尤其是重点掌握格式塔、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的内涵。
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4学时)本章主要论述艺术家的心理学,为本书之重点。
要求学生全面把握体验的特征、体验的生成与体验的重要类型,重点掌握各种体验类型的作用及其对创作的意义。
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4学时)本章为艺术创作过程心理学,要求学生熟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规律,研究艺术家的体验是如何外化的。
主要掌握心理动机、心理状态、心理形式、心理范式等内涵。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4学时)本章为艺术作品心理学,要求学生从语言、叙述、技巧、母题以及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等层面把握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及艺术作品之所以如此结构的理由。
文艺美学教程 第五章
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审美对象只有参照审美经验才能界定自己,而 艺术作品则处于审美经验之外,它是诱发审美经验的 对象。是接受主体审美经验保证了艺术品作为审美对 象的存在。
感觉——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文艺美学教程
第五章 艺术的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与审美经验
一、艺术接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某些传统的艺术理论看来,艺术活动仅仅意味 着艺术家构建艺术作品的活动,艺术家经过艺术 积累、构想和传达阶段,用物质材料将艺术品的 物质化外观呈现出来,艺术活动即告结束。 但在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看来,欣赏者是 艺术整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动因素,他既决定 着艺术文本能否实现其价值,达到艺术创造者的 预期效果,又以其接受反应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家 的创作。
在地铁车站——庞德
人群中涌现的那些脸庞, 黑暗潮湿树枝上的花瓣。
二、艺术接受中的审美经验及其特征 审美是这样一种活动,它通过对对象的外观、形 式、结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和谐关系的观照与感 知,感受到一种心理或心灵层面上的快感和精神 层面上的愉悦。 它有三个特征: 直接性:它对对象的感性直观把握方式。 情感性: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愉悦之情。 深思性: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感觉的一种集中 状态。
杜瓦诺斯
与以上三种审美经验对应的三种情感: 由颜色和声音的质的关系产生出和谐的情感; 空间与时间的秩序唤起匀称的情感; 这两种倾向的混合就产生出审美复杂的情感。
《你一定要走吗?》
旅人, 你一定要走吗? 夜是静谧的, 黑暗昏睡在树林上。 露台上灯火辉煌, 繁花朵朵鲜丽, 年轻的眼睛也还是清醒的。 旅人,你一定要走吗? 我们不曾以恳求的手臂束缚你的双足, 你的门是开着的, 你的马上了鞍子站在门口。 如果我们设法挡住你的去路, 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歌声罢了, 如果我们曾设法挡住你 那也不过是用我们的眼睛罢了。
《艺术概论》课件——第五章 艺术接受
▪ 文化修养:在学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 独立思考而形成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
▪ 人生阅历: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经验及价值判断 力。人生阅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 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 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而作者不能感 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20世纪60年代 接受美学
艺术接受
接受美学区分了“文本”和“作品”的概念。 文本:艺术家生产的产品,是与接受者发生关系之前的由物质所承载的 符号。 作品:与接受者发生了关系的对象。
▪ 问题1:购买一本书属于艺术接受吗? ▪ 问题2:你认为艺术接受的终极目标是要追寻作者的本义吗?
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 ▪ 布洛“心理距离”说 ▪ 审美快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情感上或心理上适当
的距离。
▪审美态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包括对实用 功利的超越、对智力判断的超越、对宗教情感的超越 和对道德满足的超越。
▪审美态度是审美鉴赏的前提。
▪ 审美感知力: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 审美判断力: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非关利害、不涉概 念,仅凭对象的表象形式就能获得愉快,并从知性上判断其美 丑的能力。(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悟其 审美价值的能力)
▪ ——》审美判断力实际上就等同于审美直觉 。 ▪ 审美直觉,又称艺术直觉,是指在审美或艺术活动中,审美主
体不假思索而能即刻把握和领悟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能力。 ▪ 直觉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综合能力 迅速实现对事物本质的
性的因素。
艺术素养 文化修养 人生阅历
走向艺术审美接受心理——试析艺术审美接受心理的特征
走向艺术审美接受心理试析艺术审美接受心理的特征户‘七少川勺写谁陈青马克思。
弗里德伦德尔、《论艺术和鉴赏》、、女口此断台一。
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
它也可能涉及其他领域,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
”口使是作为艺术活动系统的一个环节的艺术接受也以其深刻、多元和普遍的力量凸现着人类心理的几乎全部的丰实内容。
艺术接受所汇成的自理世界相当博广、复杂,接受主体的心理远比人们的预想要复杂的多。
美国学者劳逊曾经谈到对于观众心理的研究会“牵涉到许多额外的问题。
观众在看一出戏时所抱的态度和先入之见,比剧作家在创作时的情况更为复杂。
上演时的每一分钟,各个不同的观众可以受到无限多样的以至互相矛盾的影响,在这里面起作用的因素有剧院的建筑、演员的个性、周围的座客,对该剧已有的了解,以及千百种在每次上演时都不一样的其他因素。
戏剧观众如此,其他门类的艺术接受者亦然。
他们构成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博大而复杂的世界。
但是,只要客观地回溯历史,审视现状,人们不难发现,艺术接受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它或者可能如童话里的那个可怜的灰姑娘一样遭受冷落,或者可能因为过多的肢解而被深刻地误解,或者可能由于常识化而为人视而不见,或者可能??与此同时,尚有许多“盲区”或“死角”依然固在。
在此,劳逊的感慨足以使人们充分地意识到接受研究是一种荒芜到何等地步的疆域“在不同情况下观众将会有哪些不同反应呢这个问题眼下还没有材料可以作为研究的基础。
观众对戏剧的关心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对各种各样的刺激所起的反应程度,集体反应和个人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情绪二的反映如何影响观众的行为和习惯?这一切都是社会问题或心理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儿乎还一无所知。
”囚就艺术的四要素或维度即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者而启一,“艺术接受”这一维度的研究是最薄弱的。
无论是强调世界对于艺术的本体论意义的“模仿论”,抑或强调艺术作为艺术家主体心灵之表现的表现论, 乃至割断艺术作品与外界的联系,强调艺术品作为自足完整体的形式主义文论,长期以来,都仿佛不屑于关注读者,欣赏者的接受之维。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观念①P9:什么是礼乐合一?儒家思想以仁学及礼乐精神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主张礼乐合一,形成一种深刻的礼乐文化。
“礼”与“乐”被视为实现仁学的重要手段。
礼是礼仪、制度,是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系统,用以规范和治理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而乐则是音乐,泛指今天所谓艺术。
艺术作用于人的感性和精神,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自觉需求。
礼乐合一,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的集中展现,也是其基本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
礼乐合一的理念将艺术的情感濡染与社会政治治理结合为一个互补支撑的体系。
②P10:情志说《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情志说”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正确地阐明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
但总体说来,儒家中庸理想使得其情感表现是有节制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自然情感需要服从于社会性的人伦道德与礼制。
③P44: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下的物质生产的水平和条件。
但是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与物质生产存在不平衡关系。
马克思主要讨论了两种不平衡状况。
首先是不同的艺术种类的发展繁盛与经济基础的不平衡,一定的艺术种类只有在特定历史阶段上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即使后世经济水平更高,这种艺术形式也无法在达到顶峰。
其次是艺术发展的整体水平与特定时代的经济基础水平不一致。
④P46 为什么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本质力量,既包括改造自然物质世界的体力与智慧等身体能力,也包括了种种感官能力和情感与意志能力,其中就包括审美的能力与意识。
5-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五章【已添加内容】
三、异同性
• 艺术接受的异同性,是指艺术接受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艺术接受的共同性是指所有艺术接受都遵循着共同的 规律,分享着共同的特点;艺术接受的差异性是指因 主体、对象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艺术接受呈现出差 异性。关于艺术接受的共同性,我们已经讨论甚多, 前文谈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就其共同性而言的。在此只 有差异性留待我们讨论了。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主要表 现为:其一,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二,相异群 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三,同一主体的接受变化性;其 四,不同作品的接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 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 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接受主体对艺术创作的反作用
自我表现论者认为,艺术创作是情感宣泄的活动,原因 是心有郁结而不得通其道。情感宣泄当然是艺术创作的 重要动机,但不是唯一的动机,艺术创作还起于交流的 愿望。 艺术创作需要寻求理解,而宣泄却不必。于是,我们可 以认为,艺术同时起于交流的冲动,这使它获得了语言 的意义。
•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 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 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 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 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 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 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 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艺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学(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自学66学时(三)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的任务是主要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研究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必须了解文本课程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
《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南朝粱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为充分地分析了作者、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情感作用、灵感突发、个性与创作的关系等。
后代的许多诗话、词话也都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在西方,17、18世纪以后,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审美心理学成为一个特别受到重视的领域。
德国心理美学家李普斯提出了移情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把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欣赏共鸣看成是受到压抑的潜在的性本能得以“升华”的需要。
其弟子荣格又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用来分析文艺心理现象。
美国的阿恩海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写成《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强调了文艺心理的整体观念。
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著有《文艺心理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以往的文艺心理研究状况。
2、了解本课程的学科位置。
英国尼达姆所著的《论十九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美学的进展》一书,比较明确地提出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及审美心理研究在整个美学研究中的地位。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
4.审美体验
•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 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 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 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 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 作品的意义。
人生阅历
• 所谓人生阅历,是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 经验及价值判断力。人生阅历与人的年龄、所接触 的人群以及所涉足过的地域都有密切联系。人生阅 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二)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 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 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 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 对艺术接受产生积极影响。
•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 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 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 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 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 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 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 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 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 动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 主体。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 究者。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 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
第五章 艺术接受心理
第五章艺术接受心理第一节艺术接受主体:体验的二度阐释一、接受图式接受的全部奥秘都根源于接受主体在接受艺术品时业已存在一种独特的,先在的对于艺术的反应的发生是以一定的预备状态的而又是通过反应发展的基本的而得以具体体现的心理式,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二、心理图式选择性接受者的图式是一种先存的心理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的组合,它总是呈现出一种趋向有个体的选择性反应的内在倾向。
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定向性质是相当普通的事实,所以不同方式,不同特征,不同素质的情感主体具有千差万别的不相类同的需要和态度,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扶择不同的体验对象,以适应相应的情感条件。
同时,图式的选择倾向也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的势能,随着接受经验的递增,这一势能得到强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然而从受动方面看,选择功能也毕竟暗含着主体图式的现实的不完善性,甚至其有限的反应敏度有可能偏离某些艺术的审美内涵,尤其在情感未能充分地对应于特定艺术时,情形更是如此。
如托尔斯泰之于贝多芬,左拉之于莫罗等。
人格:指的是在可比拟的情境中所表明的“那些使一个人的行为时时一致,并有别于他人的多多少少有稳定性的内在因素,它有稳定性、内在性、一致性、个体差异性的特点。
三、文学艺术对于人的内在方面的积极影响:艺术总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宣泄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使接受者既掩饰了那些源自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种种幻想又从中得到愿望的满足。
艺术有助于提高自性的意识。
尽管艺术无力使人充分地意识到自性中受压抑的冲动,但是却可以神秘而无意识地解放这种冲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极其有力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合得接受主体的投射和内摄活动更加活跃而又充满了变化。
在艺术的天地里,人不仅仅获得即时的、别样的心绪,而且也在历时的意义上延伸着一种内存的变异。
四、心理时空康德认为客体所提供的感觉材料与主体所具有的直观形式(时空)相结合,才能产生现实的即经验的感性直观。
它有超越性、有机性、互渗性的特征。
简述艺术接受的过程有哪些内容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指人们在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这一过程涵盖了艺术欣赏的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艺术接受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 感知感知是艺术接受的初始阶段,指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进行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这一阶段,人们首先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兴趣,通过感知可以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引发审美情感。
2. 主观联想主观联想是指接受者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联想。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道德情感等进行主观的联想,这些联想会对审美情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
3. 认知与理解认知与理解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环节,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思考和认知,包括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材、主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性认知,以求得对作品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把握。
4.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艺术接受的核心,指人们在对作品产生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情感体验。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体验到情感上的愉悦、震撼、感动等。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和传递,引发接受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5. 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艺术接受的最终阶段,指人们对作品的美学、伦理价值进行反思和评价。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优缺点、意义和价值进行综合评判,生成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
这一过程需要融入认知、情感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对作品审美品质的综合评判。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认知、感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
艺术接受过程既受到作品自身的艺术特征的影响,又受到接受者个体的主观情感、认知和经验的影响,是一种高度主观化和多元化的心理活动。
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美学品质都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得以呈现和体验,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思考、感受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第五章 艺术接受
第五章艺术接受本章提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艺术传播的含义及艺术传播的环境、方式和环节;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性质和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把握艺术批评的标准及特征。
第一节艺术传播一、艺术传播的含义艺术作品首先是经过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创造性的构思最终物化成一个物质的东西,实现从意识到物质的转变,然后到达接受主体一—渎者、观众面前的。
这中问存在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过程,即艺术传播过程。
传播指的是某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和变化,进而达到公共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作品和信息得到扩展和蔓延,并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二、艺术传播的要素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传播的主体、艺术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是岂术传播的四个要素。
这四者的关系在艺术传播中缺一不可。
举例来说,一部电影,它的传播主体是导演、制片和电影公司,他们制作这个电影就是为了展示给观众,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利益。
而电影院、电视台、报纸、杂志、路牌等都成为艺术传播的媒介。
通过各种媒介,我们所丁'解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等信息、情况,就是艺术信息。
而受传者就是所有这些媒体所面对的受众了。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传播的这四个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丧失任何一个都会造成其他三者意义的缺乏。
三、艺术传播的方式艺术传播的方式从大的方面分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现场传播如戏曲表演,通过演员在台上的表演,观众在下面观看,形成一种直接的交流,这是最现场,最直接的传播。
而展览性传播则更为普遍,如画展、书法作品展等,这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传播方式。
大众性传播方式是面向最广大受众的,通过最广泛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等的传播,使之深入千家万户。
(一)艺术传播的环节在具体的艺术传播过程中,不同的艺术作品要求不同的传播方式,而不同的传播方式又会依靠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
文艺心理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艺心理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第五章___艺术接受.
第五章艺术接受本章提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艺术传播的含义及艺术传播的环境、方式和环节;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性质和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把握艺术批评的标准及特征。
第一节艺术接受的特征与一般规律艺术作品在艺术家手中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中的终结.正如同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物质生产活动一样.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环节.生产就没有继续的可能性..艺术活动不经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还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和艺术作品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这样一个动态的循环运动过程。
在艺术活动系统中,艺术接受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认为,受众的接受活动是艺术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首先:艺术接受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没有艺术创作活动,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艺术的接受就没有对象。
但是如果没有艺术接受,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就失去它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艺术接受在潜在的意义上又是系统化的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艺术接受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艺术家与观众,艺术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二、从作品本体到观众本体人们对艺术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可以默默存在.自我确认。
如欧仁*尤乃斯库说:“戏剧创作是为了要回答精神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的本身就够了。
一棵树就是一棵树,用不着得到我的许可。
不应长生是不是这样一棵树的问题,不会产生让人承认它是棵树的问题。
它不去进行自我表白,它存在着,并用它的存在本身来自我表现。
他不企求得到理解,它不去赋予自己一种更易于被理解的形式,否则,它就不成其为一棵树了,它本身就是对什么是一棵树的理解。
”又如:海德格尔认为这样的存在只是体现了“美术作品作为物自然的现身”。
可见,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普通物品,恰恰在于它必须体现出他的精神价值,而只有在与观众进行精神上交流时才充分体现这种价值,艺术才成其为艺术。
艺术接受特征的理解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个人背景、知识水平、文化信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性、理性、情感等方面。
感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色彩、音乐等的感受。
感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最初的感受。
理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逻辑分析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寓意等的理解。
理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情感反应,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厌恶、兴奋等的情感反应。
情感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总的来说,艺术接受特征包括感性、理性、情感三个方面,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特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艺术接受特征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可以影响到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和厌恶,进而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因此,了解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对艺术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式版】艺术接受心理PPT文档
2、欣赏性阅读 4、选择某个你熟悉的作家,挖掘其创作主要受到其他哪些作家或哲学思想的影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者进入欣赏活动过程时的一种先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 3、班级统一领取纸张(8k)手写; 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和心理欲求等。
10、选择古典小说《水浒传》、《红楼梦》 等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个场景,以第一人 称的视角尝试“还原”或“重写”人物的内 心世界。(文学创作形式)
11、选择一位你熟悉的批评家,试 分析其心理特征特点;
12、网络批评主体的心理分析(通 过分析当下的某些网络事件或网络流 行语,尝试分析在这些事件中网民呈 现的不同心理类型和特征)
7、体验的类型和比较研究:如感伤体验在 中西文学中的不同表现;时下流行的“校园 文学”中主要传达了一种怎样的青春体验; 你如何看待怀旧体验在当代社会的流行?
8、关于文学创作心理的研究(常见的两种 研究方式)
9、阅读西方“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比 较其描写人物心理的手法和技巧和传统小说 的差异;
批评家的心理特征 6、如何看待现代派艺术中大量出现的对“极端体验”的追求(如回归原始、死亡、狂欢、颓废、荒诞、无聊等体验),你怎样看待艺
术家的自杀和疯癫现象? 请同学自我描述一下:在艺术欣赏活动中,你是个怎样的读者?你认为一个理想的读者往往会具备哪些心理特征或条件?你认为批评
1、攻击型气质 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和创作活动有怎样的差异?你所喜欢的批评家有哪些?
13、谈谈你对文艺心理学这门课程 的认识和建议。
要求
1、任选一题,选择合适角度,题目自拟,字 数2000字以上;
2、注意留装订空间,并写明题头:盐城师范 学院 - 学年第一学期文艺心理学课程期末 考查论文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所缺乏的也就是它所不存在的东西,正是它作 为对象构成了作品。确定一部作品缺乏什么是十分 重要的。没有这些短缺,作品就无法生存,也就没 话可说了,因此解释作品就是要说明作品本身并不 存在的某种丰富的含义。 ——特里· 伊格尔顿《马歇里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三)强化和简化。面对庞杂纷繁的艺术现象,批 评家总是在不断地进行选择、留取或淘汰、阐释 或缄口不言,批评总要指到一些有趣的、有价值 的话题来发挥。有自知之明的批评家知道他们并 不能总是在任何题目上作出成绩的,也不是每一 个题目都有批评效应和批评价值的,但他们必须 在某一些问题上显示出自己的才能来,有所不言 而有所言,他们相信自己涉足的批评题目要比他 们忽略的题目更有意义,促使批评家这么行动的 是强化和简化的心理能力。这是两种相反的能力, 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当批评的意识之光照耀到它 该照耀的地方时,同时也就略过了某些领域处于 黑暗之中。
“坚定无疑地确信,莎士比亚所享有的无可争 辩的天才和伟大作家的声望,以及它迫使 当代作家向他效颦,迫使读者和观众歪曲 了自己的审美和伦理的见解,在他的作品 中寻找本不存在的优点,像所有的谎言一 样,是巨大的祸害。” “在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里是一概阙如的。 在所有这些作品里看到的都是刻意的矫揉 造作,显然,他不认真,他在玩弄文字游 戏。” ——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和戏剧》
三、批评家的心理机制: (一)攻击型气质。优秀的批评家首先是一个不 安分的批剔者,一个读者日后是否成长为批评家, 其初始与其说取决于他鉴赏力的高低,毋宁说取 决于他是否是一个富有挑剔个性的人物,是否是 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物,举凡大批评家,没有几 个不以挑剔性批评、攻击性批评为能事。一针见 血、鞭辟人里的攻击型气质是批评家必备的心理 要素之一。 它为批评主体赢得了自信心,使得批 评主体的观点尖锐、新颖,具有排它性和独创性。
第二节 接受效应
一、心理常态:是动态的,一种不断顺应和发展进 化的过程。是接受者能够主动地适应接受对象从 而可以理想地欣赏和获得审美愉悦。 二、异态:好多无以计数的思想深刻的艺术作品, 都可能不被充分地承认,有时接受甚至走向极端 的反面。 三、艺术接受中的异态表现: 幻觉与现实的界限的合一;“虚假的社会化”; “认知失调”;情绪变态;趣味紊乱;理性化防 卫等。
第五章 艺术接受心理
第一节 艺术接受主体:体验的二度阐释
一、接受图式:接受的全部奥秘都根源于接 受主体在接受艺术品时业已存在一种独特 的,先在的对于艺术的反应的发生是以一 定的预备状态的而又是通过反应发展的基 本的而得以具体体现的心理式,具有整体 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二、心理图式选择性 接受者的图式是一种先存的心理因素在特定条件 下的组合,它总是呈现出一种趋向有个体的选择 性反应的内在倾向。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定向性 质是相当普通的事实,所以不同方式,不同特征, 不同素质的情感主体具有千差万别的不相类同的 需要和态度,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扶择不同的体 验对象,以适应相应的情感条件。同时,图式的 选择倾向也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的势能,随着接受 经验的递增,这一势能得到强化的可能性也就越 大。然而从受动方面看,选择功能也毕竟暗含着 主体图式的现实的不完善性,甚至其有限的反应 敏度有可能偏离某些艺术的审美内涵,尤其在情 感未能充分地对应于特定艺术时,情形更是如此。 如托尔斯泰之于贝多芬,左拉之于莫罗等。
(二)想象力。优秀的批评家同优秀的艺术家一样, 依靠其超人一筹的想象力征服别人。丰富的想象 力是形成独创性批评观点的必要条件。不过想象 力的方向和体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并不一致,艺 术家的想象力是形象想象力、意象想象力、情感 想象力。批评家的想象力是范畴想象力、概念想 象力、建筑理论框架的想象力。批评家要把握或 要表现自我都离不开这种能力,无论是艺术世界 还是内在世界,其内部是多维度的、丰富多姿而 又杂乱不堪。批评家若要对此作理智而清晰的描 述,作细密周到而令人信服的解析,或者把艺术 创造的信息以理论形态来扩散和传播就得借助概 念,借助范畴,借助于理论框架。
安格尔《泉》
区别与联系:简化是着眼于对象整体,力 图突出对象的结构秩序,而强化则着眼于 对象最具有意义的局部特性,并将它放大 成为具有普遍涵盖性的特征,以求得对作 品整体意义的更深刻理解。强化需要攻击 型气质及敏锐眼光,抓住关键,丝丝人扣; 简化则更需要恢宏气魄和大家风范,抓住 主流,不计其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 充,相对而言,后者似乎更难于把握。
(二)有机性:即由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 感以及无意识欲望等心理因素介入的复合时空表 象。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 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 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 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湖》
(三)互渗性:时间感和空间感相互渗透,相互融 合的特点。可分为两种情境,其一是空间感向时 间感的生成,其二是时间感向空间感的转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六、惯例:是“每一个门类系统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 品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来呈现的一种框架结构”。 七、惯例经验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几乎在每一种艺术接受活动中我们都可以追踪到接受主 体对于特定样式的艺术对象的经验反应痕迹。同样,各种 艺术也不可能没有自身特殊的惯例形式,两者是互相呼应 的。惯例经验在接受活动中并非偶然性的心理现象,主体 对艺术惯例的了解程度和破译水平构成了接受的一种心理 基础。在艺术接受中主体的惯例经验固然有无可否认的意 义,然而在其背后也可能潜伏着导向非“具体化”或非审 美化的因素。特定的艺术惯例总是引发、塑造着接受主体 的情感体验,以至于使继起体验常常成为一种心心相印式 的痴述和沉醉,而这样的峰巅体验对于没有相应惯例经验 的所谓“零度接受者”来说,几乎就是不可奢望的审美享 受。惯例经验进化有渐变特性,事实上,艺术寻求对自身 惯例的某种充实与超越几乎是从未停息过。惯例与审美的 丰富多样倾向是不矛盾的,艺术接受优越于人对一般对象 的经验把握恰恰就在于它促使人能动去获取新鲜的感受。
第三节 批评家:特殊的接受者
一、文学批评家的类型 (一)批评家的角色身份与批评家的类型 1、读者型批评家 2、学者型批评家 3、作者型批评家 (二)批评家的批评态度与批评家的类型 1、求疵批评家 2、寻美的批评家
(三)批评家的批评法与批评家的类型 1、思辩型批评家 2、实证型批评家 3、直觉型批评家 二、批评意识:是批评家持特定态度实现其 还原欲望的心理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知觉敏锐。批评家是理性精神极强的 人,然而,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在感知 上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似乎他们的全部 优长都显现在理性思考方面。事情恰恰相 反,批评家的知觉较为敏锐,他们以很细 微的辨别力来把握对象。长期的职业性习 惯养成了他们的直观敏锐性。所谓从一粒 米看大千世界,从一滴水以观沧海。这是 既有批评意向的强化,也绝对有知觉上的 细察。
人体的整个形状展示出一种以垂 直轴为中心的对称,但这个对称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得到严格 的实现(除了脸部这一完美无缺的 典型之外),不论是她的胳膊和乳 房,还是她的臀部、膝部和双脚 都是对某一潜在的对称加以来回 摆动的结果。同样,在整幅画中, 你无论在哪一部分也找不到真正 的垂直线,只有把每个局部的轴 线加以稍稍纠正之后,你才能得 到真正的垂直线。各个局部的倾 针的轴线是互为补偿的。头部、 胸部、骨盆、腿部和脚部的转线 分别具有五个不同的方向,而全 身的直立轴线是由各个局部轴线 稍加摆正之后造成的,它表现了 生者的平衡,而不是死者的寂灭。 ——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四、心理时空:康德认为客体所提供的感觉 材料与主体所具有的直观形式(时空)相 结合,才能产生现实的即经验的感性直观。 它有超越性、有机性、互渗性的特征。 五、心理时空的特征: (一)超越性:是主体可以超越和突破时空 的束缚,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恍然动 容,视通万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兄秀才入军》其十四
四、娱乐——哪里有艺术,哪里就有快乐,在欢乐 的下面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对个体而言,文艺 能够移化心灵;其次,宏观看,文艺唤起的积极 情感能够对抗异化,使人性得以重建。总而言之, 艺术作为趋于快乐的积极情感活动,是对抗不同 压制情感方式的力量,也是将人们从焦虑和紧张 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人性等到重建的力量。 五、心理治疗:以设定的艺术手段所形成的“心理 反馈”调动主体在系统发育中所具备的特定反应 潜能,从而调节其神经系统以趋向比较稳定而舒 展的心境状态。
二、人格:指的是在可比拟的情境中所表明的“那 些使一个人的行为时时一致,并有别于他人的多 多少少有稳定性的内在因素,它有稳定性、内在 性、一致性、个体差异性的特点。 三、文学艺术对于人的内在方面的积极影响: 艺术总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宣泄的体验,这种体 验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使接受者既掩饰了那些源 自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种种幻想又从中得到愿望 的满足。艺术有助于提高自性的意识。尽管艺术 无力使人充分地意识到自性中受压抑的冲动,但 是却可以神秘而无意识地解放这种冲动,在某种 意义上说,艺术极其有力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 合得接受主体的投射和内摄活动更加活跃而又充 满了变化。在艺术的天地里,人不仅仅获得即时 的、别样的心绪,而且也在历时的意义上延伸着 一种内存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