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绪论部分重点 (2)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2)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2)第二节弗洛伊德的精文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3)第三节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4)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5)第五节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5)第六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文艺心理学 (6)第二章艺术家与体验 (8)第一节艺术体验 (8)第二节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9)第三节艺术家的体验类型 (9)第三章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 (11)第一节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11)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12)第三节艺术品内外形式的生成 (13)第四节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 (15)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15)第一节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15)第二节叙述的心理蕴含 (15)第三节技巧的心理蕴含 (15)第四节母题的心理蕴含 (16)第五章艺术接受心理 (18)第一节体验的二度阐释者 (18)第二节接受效应 (19)第三节批评家:特殊的接受者 (19)《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绪论部分重点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
(记忆标示:“↑”。
)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
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当代文艺心理学PPT 第四章 文艺家与创作心理
第七节 文艺家的基本心理类型与创作个性
一、文艺家的基本心理类型
心理类型主要指人格总体的倾向和特征,由 于心理类型不同,人们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 便 会有明显的差异。
二、基本心理类型与创作个性
(一)内倾型与外倾型 (二)理智型与情绪型 (三)天性型和技艺型 (四)男性化型与女性化型
【思考题】
1.试论文艺创作的动力之源。 2.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的迷狂状态? 3.请谈一下你对文艺创作中的直觉现象的理解。 4.如何理解阿德勒关于“自卑及人的趋优本能”
二、文艺家的童年经验
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 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带有 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
第四节 灵感与迷狂
一、灵感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有时会进入到一种天机 俊利、意象纷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文 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力量 在左右着他的创作。这种状态即是灵感。
灵感有如下的几个特征: 1.形象性 2.无意识性
二、迷狂
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定的极致状态 时,艺术家往往会出现一种奇异的迷狂状态,这 是他们创作过程中情感最为饱和也最为强烈的一 种体现。
第五节 通 感
建立在内觉体验基础上的艺术体验都是极为 模糊不清的,有时甚至分辨不出它到底来自何种 感官。在艺术活动中,要把这些难以言说的瞬间 体验表现出来,通常需要借助通感的手法。
五、自居作用
现代心理学中的自居作用也称“认同作用”, 是指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或适度行为,即一个人把 自己所钦佩的或崇拜的人的主张、观点或某一团 体的特点作为自己的特点,用以掩饰自己在这方 面的不足。
第三节 文艺家的潜意识与童年经验
一、文艺家的潜意识
艺术心理学 第五章 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
第五章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第一节对于变态心理的一般理解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
一般说来,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而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意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诊断症状。
变态心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虚实不分、真假不辨、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限,把想象或幻想当成真实,把心理的东西当成物理的。
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建立了一个“现实世界”,亦即幻象世界。
他生活在自己心造的这个世界里,人们所理解的现实的共同因素对他来说却是不真实的。
他根据自己的感知觉来解释一切事物,而不顾也不了解真实的实际情况。
这种现象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会发生。
例如,一个孤独寂苦的人可以视动物为知音,可以把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一切有生之物和无生之物作为抒情对象,对月伤情,临风流泪。
从实质上说,变态与常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世界上没有绝对常态的人,也没有绝对变态的人。
任何常态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会表现为几分变态,而任何变态的人也都有几分常态。
这是因为:1.心理内容来说,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是没有绝对区别的,变态并没有特殊的不同于常态的心理内容。
两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常理的表现和非常理的表现;大众化的表现和非大众化的表现)2.同样的心理现象,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而有不同的含义。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由于人们的思想基础不同,社会观念及进步程度不同,也会对常态与变态做出不同的评价。
(如对行为艺术的看法)第二节艺术创作中的变态心理因为心理变态的典型标志在于抹去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全神贯注,心驰神往地投身于想象中的世界,物我两忘,如醉如狂。
这也正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心态。
正是借助这样一种心态,艺术家的感知中才会出现花鸟知春,草木赋愁,高山起舞,大海歌唱,万物皆有灵性的“真情实感”。
第七章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
• 认知过程 • 情感过程 • 意志过程
艺术创作的认知过程
• 艺术知觉 • 艺术思维 • 艺术想象
艺术知觉
• 艺术知觉的特点 • 唤情结构 • 艺术观察
艺术知觉的特点
• 选择性 • 整体性 • 理解性 • 恒常性
唤情结构
• 概念 • 主要形态 • 艺术家对唤情结构的组织
外在引力
理性
第二节 艺术活动的情感过程
• 概念 •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 艺术家的情感特征 • 移情与心理距离
情感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 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所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 的关系状态。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 • 情感是艺术形象的构成因素
心理距离
主体对审美对象采取的一种超 功利的态度。
“入”与“出”的对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
• 艺术创作既需移情,又要有适度的 心理距离。
• “入”与“出”
第三节 艺术家的意志
• 创作意志的性质 • 意志对艺术行为的调节 • 创作中意志过程的心理分析 • 艺术家的意志特征
创作意志的性质
艺术活动中,意志的本质在 于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对于创作 行为的积极调节,表现在艺术 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克服形形色色的诸多困难。
想象概论
人脑对以有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表象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 头脑中的重现。
表象的特征
• 直观性 • 概括性 • 可操作性
艺术想象的动态活动过程
感知觉 记忆 表象
意向 艺术形象
艺术想象的驱力系统
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
一、创作潜动机
2、集体潜意识转换为创作潜动机 转换机制:集体潜意识是从原始时代流传下 来的、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当时局动 荡不安,或社会发生重大变故时,它便被 惊醒,通过原型活动,成为创作潜动机。 转换特征:(1)原型意象;(2)自主性; (3)梦幻形式。
一、创作潜动机
3、本能潜意识转换为创作潜动机 • 本能潜意识是指个体心理潜在的饥、渴、 性、死等本能欲望。它转换为潜动机,有 两种情况: (1)直接作用,指艺术家被本能驱使,经过 直觉、表现,使本能直接服务于创作。 (2)反向作用,指艺术家的追求似乎与潜动 机相反,而实际上不过是潜动机的某种变 态或曲折表现。
一、创作潜动机
4、潜动机的内在机制 (1)直觉、表象(意象的生成) (2)外在机缘(触媒) (3)情绪情感(推动性和方向性) (4)解构、重构(由混乱到组合)
二、创作显动机
1、显动机的一般品格 • 显动机是有迹可寻的心理动力历程。所谓 有迹可寻,指创作冲动在意识和潜意识之 间穿梭,时隐时现。(相当于前意识) • 显动机(前意识)与潜动机(潜意识)不 同。 • 显动机不等于意图(意识)。 • 显动机也不是表面动因(触媒)。
三、创作动机簇
3、动机簇分析 • 动机簇的发生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作 为基本需要驱迫下必须完成的活动,它是 必然的;但由于触媒必须契合易感点,而 易感点则有相对的定向,所以,它的勃发 又是偶然的。
三、创作动机簇
• 4、动机冲突分析 • 动机冲突,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 矛盾纠葛。 (1)双趋式动机冲突(正价值) (2)双避式动机冲突(负价值) (3)趋避式动机冲突 (4)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5)其他(如动机的变化)
二、创作显动机
2、显动机的内在机制 • 显动机的内在机制是,某种由需要导致艺 术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在外部刺激 作用下突发的、带有极强的行动力量,对 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 念。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得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得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得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都就是在认识过程得基础上产生得,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得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就是人得统一得心理活动过程得三个不同方面。
艺术创作得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得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ﻫ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
但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得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得特殊性。
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得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得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ﻫ同一般得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得。
但它所把握得就是一个特殊得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得众多因素得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
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就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就是按照某种情感得需要而组织起来得。
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得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得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得整体把握.ﻫ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就是静态得,一就是动态得.1。
静态唤情结构.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得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得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得材料.包含一定情感与情绪得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得唤情结构.2.动态唤情结构.ﻫ有机体得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得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ﻫ以表情动作为核心得动态因素依据一定得方式组合起来,就就是动态得唤情结构。
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就是一个历时得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就是十分典型得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得艺术.但它表现得不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就是一个动作得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得“黄金点”。
绘画、摄影要捕捉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
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整体.ﻫ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得静态唤情结构与动态唤情结构。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艺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学(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自学66学时(三)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的任务是主要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研究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必须了解文本课程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
《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南朝粱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为充分地分析了作者、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情感作用、灵感突发、个性与创作的关系等。
后代的许多诗话、词话也都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在西方,17、18世纪以后,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审美心理学成为一个特别受到重视的领域。
德国心理美学家李普斯提出了移情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把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欣赏共鸣看成是受到压抑的潜在的性本能得以“升华”的需要。
其弟子荣格又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用来分析文艺心理现象。
美国的阿恩海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写成《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强调了文艺心理的整体观念。
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著有《文艺心理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以往的文艺心理研究状况。
2、了解本课程的学科位置。
英国尼达姆所著的《论十九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美学的进展》一书,比较明确地提出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及审美心理研究在整个美学研究中的地位。
艺术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艺术心理学知识点归纳艺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心理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通过探索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魅力以及艺术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就艺术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探讨。
一、艺术创作与表达的心理过程艺术创作是艺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知、情感和思维进行表达。
他们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并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给观众。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常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灵感和创造力的激发:艺术家通常会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寻找到灵感的源泉。
创造力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推动着艺术家将想法和感受转化为独具个性的艺术表达。
2. 具象化和造型过程:艺术家将抽象的感知和情感图景通过创作媒介的具象化转化成可见的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运用各种技巧和符号,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以表达内心的意象和情感。
3. 自我表达和身份建构:艺术创作不仅是情感的倾泻,也是艺术家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的过程。
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并对他人和社会发出声音。
二、观众的艺术欣赏与体验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体验也是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观众通过艺术作品沉浸于艺术创作者所呈现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情感、认知和审美的愉悦。
1. 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通过共情的方式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触发观众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对于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进而促进观众与艺术创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2. 美学体验和审美评价:艺术作品对观众的审美体验起着重要的影响。
观众通过感知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学价值,进一步评价和解读艺术作品。
这种审美评价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思考和感知方式,丰富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 文化与社会意义的阐释: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体的感受和表达,也承载着一种文化和社会的意义。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
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
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
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
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
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
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
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
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
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
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
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
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
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
第三章--艺术创作--(《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四、创作个性
(一)创作个性的形成 (二)创作个性与作品 (三)创作个性与社会责任
第二节 艺术创作方式的特点
艺术创作是个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程序复杂的创造 性工程。仅在创作方式的层面,就有艺术创作与艺术 制作、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 别。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二、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 三、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光未然、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二、构思
(一) 圈定题材 (二)确定话题 (三)完成几个定位
(一)圈定题材
题材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社会 生活的领域加以分类。例如, 依据历史时期,可以分为历史 题材、现代题材、当代题材, 等等;依据行业特征,可以分 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 题材、教育题材,等等;依据 地域特点,可以分为都市题材、 农村题材、边疆题材、境外题 材,等等;依据主人公的年龄、 性别和预期观众群体,可以分 为儿童题材、妇女题材、中学 生题材、大学生题材、青少年 题材、中老年题材,等等;若 依据其他标准,也可分为重大 农村题材话剧《白鹿原》和军事题材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题材、宗教题材、环保题材、 贺岁题材、怀旧题材,等等。
2.更加风格化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 的创作个性、艺术特色、 审美理想等在艺术作品 中的总体表现。艺术家 与作品风格之间,存在 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 而在个体创作中,这种 联系显现得更加充分。
王羲之《兰亭集序》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3.更具独创性
个体创作的方式,需要 面对的制约因素相对较 少。在更加自由的条件 下实施的个体创作,通 常更具独创性。 个体创作虽然拥有较高 的自由度,但每一个创 作个体在每一部作品上 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 及必须克服的困难也是 巨大的。
1. 呈现性
第二节艺术创作心理状态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一、癫狂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
其心理特征:一、以激情的强化为标志;二,无意识创作的突发。
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它往往是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
这种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又是有主客观条件基础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
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适宜刺激(这主要指创作主体的“情结”)。
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
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
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
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二、沉思状态艺术沉思: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
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
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哲学沉思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概念的碰撞、组合与逻辑的沟通。
艺术沉思本质上并不是思考而是体验,它的对象不是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第一章艺术属性论第一节艺术主体论含义:“艺术主体”是指有思维、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是艺术的创作者与占有者。
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包括思维,幻想,幻影等),都可以看作艺术客体。
一、情感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对主体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法国美学家“维隆”。
维隆认为情感是艺术的决定因素和主要表现内容。
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借助线条,形状,色彩的结合或具有一定节奏的动作、音响或言语表现出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荷兰画家森特凡高法国画家高更二、表现论艺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认为“美学只有一种,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
这种知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柯林伍德继承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直觉理论。
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把主观的表现看做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等级:1、无取舍。
2、有所取舍3。
有情感之表现。
三、无意识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主题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理学家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
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本能)、自我(协调本能和现实之间不平衡的机能)、超我(内部道德机制)”三部分组成。
荣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
伟大艺术家,听从集体无意识的驱使,借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心声。
四、游戏自娱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自我的娱乐。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加以系统。
英国唯心哲学家斯宾塞发展。
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第二节艺术主客体论一、理念论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上帝的创造物。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希腊哲学家帕拉图。
理念:是西方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状态
的心理 状态, 心理状 态” 引出的“ “ 所 心理图像 ” 的呈现使 我们在 完成
美术作 品本身 时有 了明确 的方 向 参考依据 。 和
关键词 心理状 态 艺术创作 决定作用
1心理状态与艺术创 作的关系
艺术创作 中的心理状态是艺术 家动手前 把观察到 的物和事结
这就是罗丹根据石头形状所构想 的。
艺术传媒 A l l
浅 析 艺 术 创 作 中的 心理 状态
杨 平
( 中国煤 田地 质 总局 普 查队
中图分 类号 :0 d4 文献标识码 : A
江苏 ・ 州 2 10 ) 徐 200
文章编 号: 6 2 7 9 ( 0 9)4 2 1 0 17 — 8 420 2— 6 — 1
的构思 和思考 , 直到心 目中有个鲜明的 “ 心理 图像 ” 动手。当然 , 再
有时“ 心理状态 ” 的形成也并 不是如上说 的经过精确构思的 , 这类形 成“ 心理状态 ” 的情况要 归于灵感的产生 。罗丹在创作 《 巴尔扎克 》
像时 , 尽管他认真读 过巴尔扎克 的作 品 , 当他 了解到 巴尔扎 克喜 但
然是一个很 不高明的画家 。” 心理图像” “ 的呈现 , 目的是指导 我们
特殊情况 下形 成两种方式 。一 般情 况下 , 我们 创作美术作 品 , 第一
步是对 客观事物进行观察 和了解 , 认识和感 觉 ; 第二步 是对作 品本
身 的构思 , 这种构思是人为 的、 目的的进行形象思 维的过程 , 有 它是 根据我们需要表现 的 目的和效果对具体形象 ( 包括构 图、 态特 征、 形
表 现 在 画 布上 ,是 因 为在 作 画前 ,我 已 经在 头 脑 中 把握 了画 面… … 谁 主宰了心灵 中的线 条和色彩 ,谁 就能在 画布上 创造奇
艺术学概论第十章
第十章艺术创作第一节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三个方面:自身特点、与社会、文化修养)1.什么是艺术家(名次解释)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
2.艺术家自身的特点:①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个体性艺术生产和集体性艺术生产。
一次性的生产和多次性的艺术生产。
(个体艺术生产的文学家、雕塑家、画家等。
集体性艺术生产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等。
一次性艺术生产如绘画、雕塑、文学等。
多次性的艺术生产如音乐、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
)②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生产是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生命。
例:被称为“后印象主义”三位大师的塞尚、凡高和高更,在世时都十分的穷困,而如今他们的作品却举世皆知、价值连城。
屈原在流放中写出了千古传颂的诗篇《离骚》,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发愤著述,写出了将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优美性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巨著《史记》。
③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
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杜丽娘因情感梦,相思病危之际,禁不住泪如泉涌,独自躲进一间柴堆的屋子哭泣。
④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和创新,就没有艺术。
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超越自己。
⑤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课件
3
一、癫狂状态
◆柏拉图最早谈到诗人的迷狂:诗 人不失去理智而陷入迷狂, 就 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
◆叔本华最早谈到艺术家与神 经病人相似:天才的性能和疯 癫有着相互为邻的一条边界, 甚至相互交错。
4
一、癫狂状态
◆癫狂状态的心理学解释
癫狂是大脑皮层与大脑皮下中枢协同活动的 结果。当情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时,大脑皮 层对情绪中枢的抑制受到兴奋机能的遏制, 艺术家的理性认知能力屈从于狂热的表象对 象,从而搅乱了现实与艺术的界限,身不由 己地去体验自己笔下形象的悲欢遭际。(如 巴尔扎克与高老头吵架,福楼拜在鲍法利夫 人死后嘴里有砒霜味道)
7
一、癫狂状态
◆贾米森的一张精神病患者名单:尤金·奥尼 尔、巴尔扎克、弗吉尼亚·沃尔夫、海明威、 兰姆、雪莱、拜伦、柯勒律治等。
◆癫狂状态与精神病症的相似性: 1、异常的言语或行为 2、异常的幻想性和蒙胧状态 3、天才不精明、笨拙。
8
一、癫狂状态
◆癫狂状态与精神病症的区别: 1、艺术家的癫狂是暂时的变态,癫狂过后能
够回到理智的常态;精神病患者则是持久 的,无法返回常态。 2、艺术家的癫狂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创造,而 精神病患者则是无意义的呆滞和重复。
9
二、沉思状态
◆艺术沉思的状态:是创作冲动的 思绪之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 种深沉的平静。
◆艺术沉思的意义:变自然情感为 艺术情感。
10
二、沉思状态
◆艺术沉思的心理内涵:自然情感是如何转变为艺术 情感的?
1、心情平静——审美心境——审美距离 2、再度体验——审美自由——审美愉悦
刘勰:是以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疏瀹五藏, 澡雪精神。
04第四章 艺术心理
艺术欣赏的过程大致经历准备、初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这些阶段所发生的,实际上主要是一些复杂的心理活 动,如:注意、直觉、期待、感知、想象、联想、理 解、体验、回味等。
米开朗基罗 《创世纪》(局部)
古希腊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二)直觉与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是对艺术表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直观把握。 它虽然也是直接的、瞬时的,但对艺术家和欣赏者而言, 它是在以往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带着一定的艺术理念和标 准对对象的直观判断和选择。
朱光潜: 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领会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 不作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
康定斯基《几个圆圈》
二、艺术美感
1、审美愉悦性既是感官 的舒适又是心灵的快乐
美感首先由感官捕捉,其产生 的前提是对象形式的存在。人 对形式的快感也是个人在审美 经验中积淀起来的。因此,对 象的形式对美感具有至关重要 的意义。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局部)
美感的另一个层次 是心灵的快乐。这 是认知的结果。
“移情说”与中国很早就有的“借物言志,借景抒怀”、 “以物喻德”、“夫玉者,君子比德”的美德情感论有许 多共通之处。
“龙跃天门,虎卧凤阙” (梁武帝)
王羲之《丧乱帖》
雕塑《收租院》(局部)
三、两种艺术心理学理论
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布洛认为,人与物之间之所以 产生审美关系的原因既不纯粹 在物,也不纯粹在主观,而在 于人与物之间一种特殊的心理 事实,即一定的“心理距离”。 即,既不把对象看成利害关系, 又保留引起观照联想的形式, 这就进入了审美状态。
艺术创作机制
艺术创作机制艺术创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艺术创作的机制涉及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艺术创作的机制,以期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艺术创作的定义与特点艺术创作是指通过创意、技巧和表现手法,将创作者内心的情感、观念和审美观念呈现出来的过程。
艺术创作具有以下特点:独特性、创新性、情感性和审美性。
二、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1.灵感来源: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感悟。
灵感往往突如其来,给创作者带来新的创作思路。
2.创意生成:在灵感的基础上,创作者通过思维加工,形成独特的创意。
创意是艺术作品的核心,体现了创作者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3.心理驱动:艺术创作是人类内在心理需求的体现,创作者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和价值观。
心理驱动是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
三、艺术创作的生理机制1.大脑功能:艺术创作与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
大脑的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脑的这两个功能区。
2.神经系统传导:艺术创作依赖于神经系统的传导。
神经系统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和反应。
3.生理反应: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生理反应也会影响作品的表现。
如心率、血压、肌肉紧张等生理指标的变化,都会影响创作状态。
四、艺术创作的环境因素1.社会环境:艺术创作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对艺术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2.文化背景:艺术创作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文化背景决定了创作者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影响作品的风格与内涵。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艺术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生物多样性等,都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五、提升艺术创作的方法与策略1.丰富生活体验:艺术家应充实自己的生活体验,拓展视野,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2.加强技能培训:艺术创作需要精湛的技艺。
艺术创作心理
艺术家往往具有发现的目光,穿越逻辑之网
直达事物的中心,提炼出独特的审美经验和审美
意象。也就是说,艺术家常常通过直觉捕获审美
意象,完成艺术创造。
如图,俄国画家苏里柯夫从观察雪地里的一 只乌鸦引起名画《女贵族莫洛卓娃》的构思,这 是一次直觉族莫洛卓娃》的
对于艺术家而言,灵感是一种甜蜜的颤栗。
它仿佛神灵附体一样,有时还伴随着生理反应。 如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对自己创 作《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时状态的 回忆。
灵感确是来无影、去无踪,不可捉摸,带有 一定的神秘色彩。然而,灵感也不完全是神授天 赋,它往往是长期思考、勤奋工作的结果。 黑格尔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 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 感也始终不光顾他。”大师是天才加勤奋的艺术 工匠。
科学的魅力来自于它的发现和发明,而艺术 魅力则来自于艺术形象。艺术作品成功的标志往 往是典型形象或艺术意境。 艺术作品里固然包含了哲学、宗教、道德、 政治等内涵,然而,人们鉴赏的是艺术形象,而 不是它们的这些内涵。艺术作品里最动人的正是 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微妙的情境和精美的 细节。
2、艺术创作中的抽象思维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 活动。它不请而至,又突然不辞而别。我们至今 没有——也许永远也不可能科学地研究其内部机 制。但是,从艺术史的经验我们知道,灵感只降 落在勤奋天才的门口:长期积累、一朝得之。
2、直觉
直觉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抵达事物本
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
处。
弗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发自本我,是人类 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潜意识被意识所压迫, 只能隐秘地活动,但它代表了无法实现的本能欲 望,总会以某种方式泄露出来。 艺术史上有过大量梦与艺术、酒与艺术甚 至鸦片与艺术的故事,如梦中得诗、梦中画画、 酒后作诗、酒后谱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一、癫狂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
其心理特征:一、以激情的强化为标志;二,无意识创作的突发。
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它往往是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
这种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又是有主客观条件基础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
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适宜刺激(这主要指创作主体的“情结”)。
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答:艺术家的癫狂作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反常的非自觉的精神现象,是一时的如痴如狂,而不是真痴真狂,不是精神病人无理智的病态,而是一时的变态或癫狂。
两者根本不同的是艺术家还能从变态中返回常态,回到现实,还能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智,正视现实,因而能给予创作活动总体上的控制;而精神病患者却失掉了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
再则,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瞬间爆发,相比之下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他们通常爱做呆板的、老套的、重复的、明显是无意义的事。
精神病患者的癫儿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有所创造,两者尽管有着很多相似,但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二、沉思状态艺术沉思:艺术深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主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之中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
在沉思中,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
它是艺术创作心理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哲学沉思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概念的碰撞、组合与逻辑的沟通。
艺术沉思本质上并不是思考而是体验,它的对象不是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答: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乃是艺术沉思的基本内涵,平静的心情作为艺术沉思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审美心境,而审美心境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使人获得审美心境为艺术沉思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沉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自然情感被当做艺术沉思的对象时,会产生新的特性,也就是审美特征,它产生于人心理之中,是在观照之中产生的,艺术沉思通过上述二个步骤,逐渐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
三、内觉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水平之下的深层心理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深层心理内容在创作主体的有意调动和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会以不同方式显现为意识水平的心理现象。
对那些深层心理内容的捕捉和体验深沉是创作主体最艰难的心理活动。
对于这种心理活动,我们称之为内觉体验。
隐在感知模式:是指那种由各种欲望、观念、情感、经验沉积于无意识领域,经过长期碰撞、组合而构成的能够赋予人的感受、体验、认知活动以指向性的潜在心理结构。
艺术形式可归为三类:生活型、象征型、幻象型。
这三种艺术类型分别与三种不同的心理模式相对应。
即经验复现模式、情感宣泄模式、无意识呈现模式。
生活型是指那些写实的绘画和雕塑、模仿的音乐的音乐和舞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文学等。
象征型艺术不是生活经验的重新组合与复现,这种艺术的创作过程在心理上是非程序化的。
形形色色认知经验的复现欲求让位于强烈的情感表现冲动。
幻象型艺术一般说来可视为某种现代派艺术的别名。
这种艺术的特点是,它既不再现具体的生活画面,又不借助自然景物来完成情感冲动的宣泄与升华,它呈现于人们面前的乃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幻象世界。
第三节艺术品内外形式的生成一、体验与艺术品内在形式的生成。
内在形式指在艺术家的心理体验与艺术品的外在形式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用美学上常用的术语表示就是审美意象。
表象是指外在事物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知觉形象,审美意象(简称意象)则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完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着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三点:首先,就其与外在相关物的关系而言,意象并不指涉固定的单一之物,表象则有具体的固定所指。
其次,审美意象是包含着理解、评价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而表象则只是关于某一事物外部形态的记忆。
例如: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月亮意象是一个清冷、纯净、孤寂、静穆的形象,而日常生活中关于月亮的表象形态则是一个圆形的,银白色的发光体。
就是说,审美意象不仅关涉着事物的外部,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投射,它本质上不是“反映”,而是体验。
第三,从心理功能上来看,审美意象将主体心灵引向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表象则使人逼迫现实事物。
审美意象指向主观体验,表象则指向认知活动。
审美意象分为“思想的图式“与”象征性图式”两大类。
审美相似律: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它是以存在于原始思维中的那种广义相似性原理为基础的。
审美意象的多维结构:包含着感觉、知觉、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
审美意象的联结:在抒情性艺术和视觉艺术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意境。
意境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不同审美意象联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出一种新的韵味。
A、意境使审美意象所呈示的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凸现与强化。
B、意境还可以使单个审美意象难以传达的内涵呈示出来。
C、在整体意境中,单独审美意象为一些非意象因素所连缀、修饰、从而呈现特定的生命体验。
形象范式:它是具有表象的抽象性、情感性、充盈性和个异性的范式形态。
一般说来,它主要与人的无意识作用相关,通过无意识体验的创造性活动来实现,但又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
试分析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的内在联系。
答:内觉的构成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与人的生理结构相联系的尚未形成的心理活动的冲动,一方面是人的意识乃至精神层次心理现象的复沉,而人作为幻象型艺术就同时蕴含着心命冲动与社会人生体验,因此它也折射出社会生活面貌,尽管它是以内在结构的相似隆而不以表层现象的真确性来显现的。
而幻象型艺术家可视为这样一种人:他们最善于体验到内觉状态,善于从心灵深处挖掘艺术材料,可以说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是紧密相关的。
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有何特征,它是如何形成的?答:作为艺术品骨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是主体之生命体验与某种知觉表象的结合,它的一般特征:首先意象并不指涉固定的单一之物;其次,审美意象是包含着理解、评价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第三,审美意象指向主观体验。
审美意象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首先说,审美意象绝不是一般的心理构成,它只有在特殊的心理条件即审美心境下才能产生,而审美心境的形成有赖于一种被称为“预备情绪”的心理因素的出现。
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各类情绪情感,感觉知觉,想象联想以及判断理解融为一体而呈现为某种具象性形式。
各种心理要素的交汇融合过程即是体验过程,而那种最深刻的联系到人的生命存在的体验则可称为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寻求感性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可以说审美意象就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
二、体验与艺术品外在形式的生成审美相似律: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
审美相似律的类型:(因果相似律、结构相似律)。
因果相似律:表现为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循环转换的过程。
在开始寻找艺术形式之前,艺术家与外物接触,并因此引发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个体性体验,而产生外化这种体验的冲动。
这是由外而内的阶段,创作者开始寻找艺术形式时,曾激发艺术家体验的外在事物就成为这一形式的胚胎。
艺术家对它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就得到一个凝聚了自己生命体验的感性形式。
这是由内而外的阶段。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
外物渐渐被剥离了其所固有的种种特性,只保留并强化了它呈现生命体验的那种特性。
结构相似律是创作主体依据心物间的共同结构样式,使客体主观化、主体客观化的一种创作心理规律。
三、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自我体验:是体验的自我意识,是人将自己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来自我观照、审视、谛听时产生的深沉情绪。
角色意识:是指特定的社会境遇、、理想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和原则。
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冲突?答:人既是一个个性的生命存在又是社会整体一分子这个事实,导致了艺术作品既包含着个体价值,又包含着社会价值的复杂性,从创作过程来看,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之间的矛盾统一恰恰是艺术作品价值二重性特征的主观心理基础。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反复体验、观照着自己的生存境遇与情绪积累,寻求独特的感受方式与表达方式,一方面又扮演着某种社会集团的代表者,努力成为某种“集体之体”的思想情感的代言人。
这样一来,艺术家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便构成了推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两种既相互排斥又彼此渗透的内驱力。
第四节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如何理解形象范式是“形象的抽象框架”的说法?答:根据各种对原型的即形象范式的解释,可以发生任何一个呈现于作品中的原型,实际上都会存在着三个不同层面上可供解释的原型侧面,最具体(第一层)的是原型像,其中包含了第一、二层面说明的东西;其次是原型式,它是在一定程度上剥落了原型像的具体性后留下形象的抽象框架,再就是剥落了一切具体性后余下的绝对抽象的原型义。
原型像是一种已分予成的实体,本身不再具有分予的能力。
原型义因其绝对的抽象性,只能是包含在原型式中的意义内涵,它也无法直接分予出艺术化的具象。
因此,具有分予能力的便是处于具象与抽象间作为中介者的原型式,就集体表象而言,只有原型式才是最准确意义上的形象范式。
同时,它也量作为心理形式而非外在形式而存在的,即只有作为主体的构成才有可能以主动的方式,自生自发地去分予摹本,由此而可将原型首先作为一种心理事实来看待。
第四章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是指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所表述或暗示的人的心理体验状态。
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我们这里说的文学语言实际上应是“文学中的语言”而不同于语言学所谓的“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法则: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系统(包括心理蕴含)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规律。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
语言的层面:是指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四个层面。
叙述行为—言词建构的迷宫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当人们将言词用于叙述时,言词的功能就改变了,言词暂时退出了实用交际领域,成为叙述的媒介和材料。
)情节—渐进的唤起功能心理唤起:实验审美心理理论认为,人们的审美情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慢慢地调动起来的,无论是从作家创作角度讲,还是从读者接受的一方来看,都有一个心理唤起过程,即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直白进入曲折,由缓慢发展到紧张的渐进过程。
艺术技巧的心理蕴含:主要是指的艺术的发生以及作家、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的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原因,动机及其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