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

合集下载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并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同时,学生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能够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用直尺和三角板进行实际操作,尝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中位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18.1.3《 三角形的中位线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18.1.3《 三角形的中位线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18.1.3《三角形的中位线》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属于几何章节的第三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能够熟练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例题,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思维和观察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理解仍有一定难度,对中位线定理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理解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引导学生探索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加深对中位线性质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的中位线模型和教具,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3.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具有什么性质?”让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位线的作法和性质。

引导学生理解中位线与三角形边长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找出其他三角形的的中位线,并观察中位线与边长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教学设计
-请小组讨论:如何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来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请分析并解释:为什么三角形的中位线可以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
4.拓展与创新题:提供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例如: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中位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例如,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是否玩过接力赛?在接力赛中,为什么运动员总是沿着一条直线跑,而不是曲线?”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性质和作用。然后我会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在三角形中找到一些特殊的线段,这些线段是否也会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呢?”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请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5.反思与总结题: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以及对未来学习的规划。
2.结合实际例题,通过直观演示和逐步引导,让学生体会中位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将选择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线进行解决。
-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领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3.利用变式练习和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教师将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以及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需要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如何使用尺规作图作出三角形的中位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有哪些性质?3.如何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我会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建议。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的长度等于它所对的边的一半,以及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证明过程可能还不够熟练。

此外,学生对于中位线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中位线的性质,能够运用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中位线的长度等于它所对的边的一半,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2.教学难点: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以及证明中位线的长度等于它所对的边的一半。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中位线的性质。

2.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几何图形,直观地演示中位线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几何画板: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展示几何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引导学生观察中位线的性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学会运用中位线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线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中位线的性质,最后给出中位线的判定条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学会运用中位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中位线解决几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中位线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中位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究中位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讲解示范: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中位线的性质。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三角形中位线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的PPT。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解答等题型。

3.教具: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如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利用中位线来确定建筑物的对称性。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他们对中位线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呈现PPT,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通过动画演示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位线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教具进行实际操作,验证中位线的性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6.3 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运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并能运用中位线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相交线的相关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述和逻辑推理能力也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运用中位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4.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2.运用中位线解决几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2.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中位线的特点;3.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4.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几何画板软件和实物模型;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练习题;3.准备好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2.提问:你们认为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线段?它们有什么性质?呈现(10分钟)1.引入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三角形的中位线;2.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中位线的性质;3.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中位线的性质。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分组讨论;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中位线的性质。

巩固(10分钟)1.设计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讲解;3.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谈翻转课堂模式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

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谈翻转课堂模式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图1
A
F
B
图2
之间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和长度关系; (4)推 理 证 明 :通过对猜想的证明得出 中位线的性质;(5)迁移训练:解决情境 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录制完上述内容的微课视频 之 后 ,将视频文件上传到外 ,教师还需设计一定数量且具 有 难 度 梯 度 的 检 测 题 ,供 不 同 水 平 的 学 生对自己的预学结果进行检测.这部分 检测题也需要在课前预学开始前就提 供给学生.
< 0 课前预学,获取初步认知
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预学 工 作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项预学材 料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微课视频.微课 视频 要 有 目 标 明 确 、短 小 精 悍 、内容丰 富 等 特 点 ,考 虑 到 初 中 生 注 意 力 集 中 的 最 佳 时 间 一 般 为 十 五 分 钟 左 右 ,因此微 课视频的时间长度一般也不要超过这 个 时 间 ,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也需要教师在制作中精心打磨微 课 内 容 ,细致斟酌自己的语言.在进行 教 学 设 计 时 ,教 师 要 深 人 研 究 学 生 的 最 近 发 展 区 ,要 从 学 生 的 知 识 基 础 和 生 活 经 验 出 发 ,依 据 学 生 的 接 受 能 力 来 设 定 教 学 目 标 ,依 据 学 生 的 认 知 规 律 来 组 织
数学教学通讯 稿邮箱:sxjxtxc@
> 课例分析
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 例 , 谈翻转课堂模式下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
张昕 江 苏 泰 兴 市 实 验 初 级 中 学 225400
周亚萍 江 苏 泰 兴 市 济 川 初 级 中 学 225400
[摘 要 ]将 翻 转 课 堂 应 用 于 初 中 数 学 教 学 有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意 义 ,本 文 以 “三角形的 中位线”为 例 ,探 讨 了 具 体 的 教 学 设 计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5《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5《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5《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9.5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结构特征和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2.学会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解决相关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2.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解决;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的PPT;2.实例和练习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和练习题,用于课堂分析和练习;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要内容和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题:在三角形ABC中,AB=6cm,BC=8cm,AC=10cm,求三角形ABC的中位线长度。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和定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连接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上的练习题,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解决问题。

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围绕北京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5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展开,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殊类型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因此,他们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时,我会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系统地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定义、性质和证明过程。我会通过图形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线的性质。同时,我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索,自主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会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问题解决、小组讨论、几何作图等。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我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动形象的讲解、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定理。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态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和课后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定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相关性质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能够理解和运用平行线的知识。

但是,学生对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够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2.难点:如何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图形,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桥梁的设计、自行车的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定义和相关性质,同时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定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利用给出的三角形图形,进行操作和观察,验证中位线定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并能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一些相关的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来加深对中位线定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几何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分析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中位线定理的性质和应用。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画板、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几何题目和案例。

3.教学环境准备:教室里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或者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位线的性质,让学生自主发现中位线定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中位线定理进行解答。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三角形中位线说课稿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导入语: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第1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这一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主要利用中心对称变换,研究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通过中心对称变换向学生展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

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研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研究,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研究。

本节内容虽然安排在本章最后一节,但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在今后的几何推理和证明中时有出现,有些问题我们利用构造中位线的方法可以轻松解决。

2.课时安排和说明“3.6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这一节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探索得到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并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第二课时,在三角形中位线的基础上,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并用此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难点: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4.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形纸片若干、剪刀。

二、学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如何构造中心对称图形以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这将成为学生研究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基础知识。

能力分析:学生通过前三章的知识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操作、归纳、推理和论证能力,但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尚需要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与研究,但合作交流意识方面,有待加强;少数学生主动性不够强,需要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性质。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操作、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 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和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中位线的性质,能够运用中位线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能够熟练地画出平行线。

但是,学生对于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并能运用中位线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中位线解决几何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中位线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三角板。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提问: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线段?学生可能会提到中线、高线等。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它是一种特殊的中线。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

首先,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和中位线的定义,然后通过动画演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如何画出的。

接着,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如平行于第三边、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张三角板,尝试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并验证中位线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以包括画图、证明、应用等类型。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2.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2.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2.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2.3《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初中学段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这一性质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和逻辑推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逐步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能够运用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合作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及应用。

2.难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直观教学:运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展示几何图形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4.巩固练习:通过适量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几何画板等软件的课件,展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2.习题:准备适量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学习小组:分组安排,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三角形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中位线。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并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初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等于底边的一半,平行于底边,以及中位线所分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内部结构,为后续学习解三角形和不等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线的性质。

同时,学生可能对中位线与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关系产生疑问,这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等于底边的一半,平行于底边,以及中位线所分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2.难点:中位线与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中位线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线的性质。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教学图片。

3.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这些线有何关系?2.呈现(15分钟)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模型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中位线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中位线与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个三角形,画出其所有中位线,并验证中位线的性质。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线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线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中位线的性质和作法,能够运用中位线解决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2. 中位线的性质3. 中位线的作法4. 中位线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性质和作法。

2. 教学难点:中位线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找到三角形的中位线。

2. 知识讲解:(1)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让学生理解中位线是连接三角形两个中点的线段。

(2)讲解中位线的性质,如: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等。

(3)教授中位线的作法,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践,掌握中位线的作图技巧。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在纸上画出任意三角形,并找出其中位线。

4. 问题解决:通过出示一些有关三角形中位线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位线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中位线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2. 中位线的性质3. 中位线的作法4. 中位线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以上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中位线的相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中位线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及定理。
2.强调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确定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学习制定合理计划。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证明过程,能够准确运用定理分析解决问题。
2.学会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线段长度、证明线段相等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a.教材课后习题,巩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
b.拓展练习,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其他性质和定理,提高自己的几何素养。
五、案例亮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中位线吗?它有什么作用呢?”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及性质,让学生对中位线有初步的认识。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三角形纸片上画出中位线,观察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4.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基于翻转课堂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2022年9月下半月㊀㊀㊀基于翻转课堂的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设计◉江苏省兴化市新垛中心校㊀徐鹏程1引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能够为当下的课堂带来更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更是对其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才能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如何使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可以获得更优质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不断深入探索.笔者以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浅显认知.2组织课前预学,丰富学习感知为了落实预学工作,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各种预学素材.当前最基本的素材就是微课视频,因为其具有目标明确㊁短小精悍等典型特征,也充分考量了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因此,微课视频的设计时长大约维持在15分钟.为了更有效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在内容编排上精心打磨,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斟酌,最好能够在准确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㊁能力水平及生活经验等设定教学目标㊁组织教学素材.还要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困难,这样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2.1推送预学微课在课前,教师需要完成微课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具体内容如下.(1)创设情境.A ,B 两地之间存在间隔物,怎样操作才能够测量两地间的距离?(2)实验探究.在一张三角形纸片中,怎样才能够利用一条直线将其分成两个部分,而且这两部分可以拼接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借助实验探究顺利引入中位线的概念.(3)如图1中所示,在әA B C 中,D E 是一条中位线,其与B C 之间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又存在怎样的长度关系(4)推理证明.在经过猜想验证之后,顺利推导出图1中位线及其性质.(5)迁移训练.出示情境问题,由学生自主解决.在录制微课视频之后,需要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例如,学生普遍使用的百度云或者Q Q 群的文件共享等.此外,在视频中还应当呈现相应的具备一定难度和梯度的检测题以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由学生完成对预学结果的检测.2.2组织预学检测翻转课堂的突出表现在于教与学的顺序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能够在微课视频及任务单的引领下自主完成预学过程.当然,也可以从中优选各种学习资源,可以是教师提前准备的微课视频,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例如,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跳过,对重点和难点知识可以反复观看㊁记录难点,这样才能够在正式上课时和教师及其他同学展开针对性的探讨.利用云平台及社交软件,学生还可以同步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㊁学习心得,和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和探讨,既共享了学习收获,也能够相互启发,实现整体进步.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之后,学生还需要辅以相应的练习,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因为教师所设计的练习是根据知识点模块而设计的,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检测;也可以在学完之后进行总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翻阅教材上的资料,也可以重复观看微课视频;问题仍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时,可以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中交给老师,或者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3组织数学探究,促进知识内化对翻转课堂而言,其创新本质应当体现在课堂活动的组织方面,也就是说,在这一模式下,知识的学习置于课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保障有更充足的时间促进知识的内化.课内活动主要体现在提出问题㊁合作探究㊁交流展示等.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教师准0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022年9月下半月㊀教学导航㊀㊀㊀㊀确把握学生的课前预学情况,然后对活动进行设计或调整.这样的课堂活动才能够有针对性,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内化.3.1引导学生质疑对学生而言,其在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别,在预学过程中,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还要以学生的视角思考预设问题,然后将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以此作为确定课堂重点的依据.也可以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未曾发现的知识点,将其设计成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在教学 三角形的中位线 时,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及微课视频,自主习得中位线的相关知识.但是,针对性质的由来及应用,教材中并没有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和解读.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1)在一个三角形中,中位线和中线是否存在区别(2)结合情境中的问题,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测量方法依据在哪里?(3)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你认为其中渗透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3.2组织合作探究基于具体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整合各类问题,建立合作探究,使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协同合作完成对难点的突破,还能够在深度交流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发现知识探索过程中的易错点及疑难点,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归纳,梳理其中隐藏的思维方法,既完善了个人认知,也实现了知识的高效内化.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还应当兼顾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突显其独立性,只有使学生亲历充分的自主思考,才能形成个性化感悟,才能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个人见解.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密切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控㊁引导.当然,还要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视角探讨解题策略,要展示自己的收获及经验.针对预学中所呈现的个性化问题,可以适时采用点对点指导.3.3开展交流展示在交流与探讨结束之后,适时组织学生完成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探究及知识掌握的进展.针对学生暂时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集中梳理,及时启发,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3.4进行随堂检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还要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相应的检测练习.针对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还要能够突显知识的重点㊁难点及易错点等,帮助学生完成对碎片知识的梳理,将其归拢汇集,形成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认知模块.图2例如, 三角形的中位线 这节课,可以设计以下随堂检测练习:(1)如图2所示,四边形A B C D中,各边中点分别为E,F,G,H,依次连接E,F,G,H,E.判断四边形E F G H的形状,并简述理由.(2)对原四边形A B C D的形状进行调整,分析四边形E F G H会产生怎样的改变.这组检测练习为学生提供了观察㊁猜想及动手验证的平台,学生通过深入探究可以自主提炼出中点四边形的相关特征.同时,学生也能够发现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能够为实际问题的处理积累丰富的经验.3.5引导学习总结课堂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结束,还要收集学生的疑惑,要求学生对课堂收获进行梳理总结.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的习得,问题分析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预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小组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遗留问题,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一环节的时间较短,但是不可或缺,能够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对其日后的发展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4促进反思,反馈学习问题教师课后除布置相应的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㊁活动参与情况㊁知识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更要及时反思,梳理经验与不足,并将其分享在班级群中.结合学生的反馈,教师要给予及时点评,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或指导.这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的关键信息,也能够促使学生完善自我认知结构㊁提炼学习方法等.5结语总之,翻转课堂赋予了学生更充分的自由,但并没有因此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需要教师在课前预学㊁课堂内化及课后反思等不同的环节展开及时㊁有效的指导.对于翻转课堂的运用,仍需要一线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持续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F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初中数学中位线教案

初中数学中位线教案

初中数学中位线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 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 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5分钟)1. 问题情境:如何测量不可达两点A、B的距离?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特点:三角形有两条中位线,它们相等且平行于第三边。

2. 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活动一:剪纸拼图。

让学生尝试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四边形BCFD的性质。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让学生通过测量、旋转拼接或逻辑证明的方法,研究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

三、例题教学(10分钟)1. 讲解例题: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拓展提高(5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六、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P134/习题3.6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通过例题教学和练习巩固,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2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2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
2.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关注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知识进行反思,巩固记忆,提高理解。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2三角形的中位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2节“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和应用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性质和作法,会用中位线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以教学内容与过程为线索,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评价上,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持续进步提供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了解三角形中位线在几何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
作者:胡利清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年第02期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安稳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感情等。

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三角形的中位线”进行不同层面的导入,并进行比较研究,阐述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和提升,择优导入。

关键词:课堂导入;三角形;中位线;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00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新知识导入的教学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精彩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新浙教版教材中八下数学“4.5三角形的中位线”的课堂导入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一、实例探求法导入
实例探求法导入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

实例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引入以下实例: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度BC,小明在池外取一点A,连结AB、AC,及其中点D、E,量得DE的长度,便得到这个池塘的宽度。

这个问题的提出,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实例的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二、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是指在讲授新课时,首先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前期基础打不牢,必然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因此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用旧知识进行铺垫,不但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而且学习起来没有陌生感。

如图:(1)BD,CE分别是△ABC中边AC,AB上的中线,
已知AC=6,BE=4,则AD= ; ;,AB= ; ;。

(2)连结DE,并思考:这和我们的三角形中线一样吗?
若不一样,那我们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3)若DE=3,你能猜测出BC的長吗?
先从三角形的中线着手,回顾一下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和结论,然后通过设问自然地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并能顺理成章地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下面习题的讲解作铺垫。

复习导入法在常规课中经常会被用到,根据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先行组织者,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三、精心设疑法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这四个全等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多媒体展示)
(提示:可以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手段来回答本小题。


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变得较为和谐,课堂也鲜活起来了。

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1:(如图1)沿DE,DF,EF将画在纸上的△ABC剪开,看四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生2:分别测量4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判断是否可利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生3:分别测量4个三角形对应边的边及角,判断是否可利用“SAS,ASA或AAS”来判定全等。

师:同学们都采用了实验法,存在误差,那么如何利用推理论证的方法验证呢?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四、动作操作法导入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过程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映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的过程。

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究者。

在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的过程中,他主张采用“发现学习”的模式。

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几何知识的教材,采用动手操作导入新课的方法效果良好。

动手操作:(1)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ABC;(2)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结DE。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你只要告诉教师图中任意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便能知道图中所有角的度数。

你只要告诉教师线段DE的长度,教师便能告诉你边BC的长度。

你们信不信?谁想试一试?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呢?”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并能快速地猜测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动手操作导入有助于学生将抽象几何知识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五、情境创设法导入
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认识。

这样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了障碍,而且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师1:多媒体展示右图,观察思考:
(1)图中的所有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2)这个图是怎样画出来的?
师2:教师给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师3:为什么作三角形的中位线就能画出这样美丽的图案?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通过欣赏美丽的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想弄明白这样美丽的图片和三角形的中位线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

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

”由导入所奠定的基调将直接显示:①内容的定旨。

概括展示全讲内容,让学生明确目的要求,宛如一首乐曲的前奏,让学生把握基本旋律。

②情感的基调。

让学生初步接触情绪感染,为全身心的情感投出作出准备和酝酿。

③语调的定格。

导入能确立全课的基本语调,讲述是解说还是抒情,是奋进还是纤弱,是辩驳还是说明,是绚丽还是朴素,以怎样的基调为全课定音,语调也有个总体模式。

只有实现了内容定旨、情感定调、语调定格,开场白才算充分发挥了效力,整个课堂教学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以上是本文对“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节课课堂教学导入的五种不同方式,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激情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直接导入法等。

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新颖的开场,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良好的學习情绪,促使学生带着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走进教学内容,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导入中也有些许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

采取哪种导入方式最合理?笔者认为,结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导入最合理。

导入方式的选择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和提升。

因此,导入方式的选择要因学而异,因课而异,学之有法,导入无定法,妙在巧用中。

另外,导入应注意时间的控制,课堂导入时间通常为3-5分钟。

课堂导入就好比一节课的敲门砖,用时不宜过长,要为后续重点难点的突破留有足够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海东.中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报刊发行局,2013.
[3] 王小伶.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洲泉中学 314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