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教师的三种境界

合集下载

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名师-人师

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名师-人师

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名师-⼈师前两天在⽹上看到⼀篇关于论述教师的⽂章,很有思想,在此转发,与同⾏们共享。

⼈的发展有内在层次的差异,教师的专业能⼒也如此:依据专业⽔平的层次不同,教师⼤体可分为教书匠、名师和⼈师三种境界,类似于“⽊头存在”的三种形态特质。

即“⽊头的具体样⼦”、“⽊头的形态”与“⽊头的本源”。

教书匠——“⽊头的具体样⼦”。

这类教师的专业境界就如同“⽊头的具体样⼦”。

譬如,“⽊桌”、"门"、“窗户”、“⽊棍”,等等。

他们存在的依据是具体、明确的,能⼒相当有限。

例如,门与窗户的功⽤,他们之间本质上并⽆“价值”⼤⼩之分,“境界”⽆⾼低之别,互为‘‘平⾏’’与“对等”。

教书匠的特点是:循规蹈矩,惯于接受,死扣教材,⽣搬硬套,远离变⾰,思想贫困,亦步亦趋,周⽽复始,庸庸碌碌。

他们的专业发展态势,程序性强,发展张⼒⼩,创造潜质极其有限,犹如⼀幅已涂满字与图画的纸已⽆可添加。

因⽽,教书匠多深陷“此⼭中"的禁锢与迷绕,常⾃我设限,⾃我框死。

对于教学,教书匠多唯上唯书唯教参唯教条,“匠⽓有余,灵⽓不⾜”,容易将涌动着⽣命⽓息,千姿百态的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脸谱化,沦变为千篇⼀律的“操作流程”,从⽽制造出⼀个个⼀模⼀样的“标准件”。

他们⽆⼼探索教学,⽆意追索⼈⽣,不愿学习改变,不敢⼤胆⾰新,不善扣问反思。

“⼗年教书”对于教书匠⽽⾔,“肚⾥只剩⼏册可怜的教科书”。

难怪⼀位美国教授发出这样的质问:“你们是教了30年书,还是教了1年,重复了30遍?!”⼀⾔以蔽之,教书匠的教学往往⼲瘪刻板,味同嚼蜡,⽣⽓全⽆,是⼀种对⼀个⼈独⽴发展的致命捆绑与桎梏。

这种⽣存状态下,学⽣的学习绝⾮是“像诗⼀样迷⼈的字眼”(康德),⽽是“已经变成令⼈厌烦的同义语,⼀堂课等于⼀种苦役”(杜威)。

对于学⽣,教书匠对其⼈⽣的感召,微乎其微,黯淡⽆光。

不仅不能成全学⽣的完满发展,⽽且有意或⽆意间将学⽣也禁限于⾃⼰受制的“旧轨道”上,从⽽束缚学⽣的思想,窒息学⽣的创造,漠视学⽣的情感,关闭学⽣的⼼灵,直⾄彻底断送学⽣⼈⽣发展的宝贵“契机”。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教师的成长是一条循序渐进、螺旋递升、追求生命质量至高的道路。

教师是特殊的社会公民,他有着和其他社会成员不同的成长规律:文化意识伴随教师度过人生的全部历程;在“传道受业解惑”中展示自身的生命价值;永不停息的求索精神得到世人的尊敬。

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足自己的专业去终身学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甘当人师,立足事业的发展不断地探索,以此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境界。

境界一:自强不息伴一生学习是教师成长永恒的主题。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一个人因学习而拥有,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

”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由哪里来?从根本上说还是学习。

我们把通常所说的书可分三类:一是“饭碗”书,即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书;二是继续教育书,继续教育学习是国家对教师的法定要求;三是教育智慧书,包括教育理论书、教学艺术书、教学名家论著等。

我们所说的读书学习,主要指第二类、第三类书和一些优秀的教育书刊,这是提升教师智慧和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在读书。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捷径是什么?是教师勤奋地学习。

教师具备了学习的本领,就意味着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诀窍,把握住了成长的主脉。

纵观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教师,读书少得可怜,甚至是厌恶读书,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知识也是在学校读书时,老师靠着应试那一套逼出来的。

在给学生讲课时,除了课本和教参上的东西之外,一点辅助性的内容都说不上来,课讲得干瘪瘪,没有一点新鲜气息,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有好的效果吗?我们知道,许许多多教育家的成长都是和他们终生勤奋读书分不开的,叶圣陶、于漪、魏书生无一例外的是博览群书的典范,他们在广泛吸收前人的教育教学宝贵经验的同时,又将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无愧于名副其实的教育家称号。

教师是文化的代言人,担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

教师应该终生与书本相伴,永远是一个忠实的读者。

教师应该是社会成员中最爱读书的人《中国教师报》曾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教育竞争,理念制胜”。

教师工作的三重境界

教师工作的三重境界

教师工作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用力教书。

教师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去教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没白没黑,拼死拼活。

以时间战、消耗战、题海战、模拟战为模式,以认知结果的堆积为取向,以应付考试为归依,其结果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这种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教师消耗了自己的内存与身体,学生消耗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吃力不讨好。

教师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心智能力在退化,学生只做不思,苦不堪言。

这种方式形成的理念是:老黄牛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理念提倡的教师形象是:带病坚持工作,最终累倒在讲台上。

第二重境界:用脑教书。

教师要提高工效,必须改变上述用力教书的状况,即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机制。

告别高强度,追求高效率,从过去“增强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向“提高劳动效率”转变,用脑子,即想点子,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通过自身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激活思维,挖掘潜能。

这种方式形成的理念是:千里马的效率,效率决定一切。

这种理念提倡的教师形象是:风风火火,快马加鞭。

第三重境界:用心教书。

“牵学生的手,用心比用力好”,脑力与高效率是有一定限度的,脑力需要心力去呵护去支撑。

2003年度“全美教师团队”当选者的第一特征就是“工作激情及感召力”,这种激情与感召力来源于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用脑教书、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教师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从观念到态度,从情绪到情感,从毅力到意志,从意义到价值,多层面全身心介入教师这项职业中,从而获得激情与感召力的源泉,最终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使教学工作实现由技术向艺术的转变,由方法向思想的转变,教者不仅把自己当成活生生的人,而且还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相互走进内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生机勃勃,其乐融融,这才是真正的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这种方式形成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这种理念提倡的教师形象是:德艺双馨,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怀的引路人。

做一名优秀教师要经历三重境界

做一名优秀教师要经历三重境界

做一名优秀教师要经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我把它称之为谋生的境界(或职业的境界),即仅仅把教师看做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饭碗。

如果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思考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境界中,就始终摆脱不了“小家之气”,这样的教师最终至多也只能做到一个称职的教师,而且大多数时候也许是不称职的。

第二种境界,我把它叫做事业的境界,就是把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不断地为之追求。

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即使在做教师的路上不断会遭遇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但是这样的教师也会表现出一种沉稳与大气,永远不会沉沦,会永远保持一份执着、保持一份热情。

如果能像这样做老师,即使不能成名成家,即使不能常常有事业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但至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离开教育岗位,回首自己教育人生的时候,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而为自己的苦苦追求和执着奉献而获得一种人生的充实。

第三种境界我把它叫做宗教的境界,就是把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个崇高的信仰。

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天,也许
都能收获教育带给你的幸福和快乐。

教师工作的三种境界

教师工作的三种境界

教师工作的三种境界马克思说过,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教师团队是由个体组成的,教师个体亦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工作表现就一定不能等量齐观。

若用“你为什么要当教师?”这个问题来考察教师,给出的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但不管表述方式如何,答案的类型不外乎三类:谋生手段、自我实现、热爱。

这三类答案恰恰就反映出了教师工作的不同境界。

第一种境界:“小”教师之所以称之为“小”教师,并非个头小,而是“境界低”、“眼界小”。

曾听说过一个教师这样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每天早晨她来到学校,感到心力交瘁时,她会反复对自己说:我是来挣钱的!挣到了钱我才会过上好日子!于是她的心里坦然许多,也轻松了许多。

虽然这是个较为极端的案例,但是它还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分教师的心理轨迹。

这类教师比较多的关注比如房子、工资、福利等物质层面的收益,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工作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本本分分、按部就班、尽职尽责即是他们工作的最佳状态。

他们厌烦改革,惧怕创新,渴望相对安定的工作环境和波澜不惊的生活氛围,“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即是他们的最高追求。

发展趋势:平庸无为或者工作绩效较差,家长社会意见强烈,得不到同事的敬重,面临下岗或被炒的危险。

社会需求值:一个学校的老师都能达到“小”教师的最佳境界,学校也能保持长治久安的底线。

但是这时的学校就会沦为工厂,教师是机器,学生是产品,没有活力,也没有生机。

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打工仔”式的“小”教师会暂时高枕无忧,一旦学校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学校师资出现过剩,这类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职业境界、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会最早遭遇危机。

第二种境界:“能”教师这类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解决自身的生活需要,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更渴望机遇的垂青,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与能力的舞台,希望得到认可与鼓励。

他们在工作中注重挖掘自身潜力,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积极进取。

教师的境界(摘录)

教师的境界(摘录)

教师的境界(摘录)教师的境界(摘录)第一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第二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第三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充满激情的教师---他们通常是满怀激情的年轻教师,但这激情往往是带着几分学生气的。

得过且过的教师---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

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有了资历,不免吃起了老本,在工作中固步自封起来。

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

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

入错行的教师---这类教师根本不热爱教师职业,他们觉得教师不能挣大钱,还得天天千篇一律的对着一群毛孩子。

可他们也没有辞职的勇气,成天浮躁不堪。

教师的境界也就分很多种了。

由低到高数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境界,那就是:庸碌境界、良心境界、专家境界、殉道境界。

庸碌境界的教师为数不少,占据着相当的比例。

他们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或者一种早已厌倦的职业,只是一下子难得飞出这个圈子之外,或者一下子还难得飞进另一个更好的工作圈子。

他们整天为自己“饿不死、吃不饱”的命运哀叹,艳羡着那些通过各种途径发财致富的人们,每天得过且过,没有过多的事业追求,热衷于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打牌赌博洗脚按摩上网聊天钓鱼唱歌炒股闲荡上。

他们教学上有现成的教参教案引路,无需动脑动心,无需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更不理会教学改革的前沿成果;他们教育起学生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好人”的古训,靠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支撑着,像九斤老太一样喋喋不休地感叹“一代不如一代”。

他们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教育新理念不关心教育界的日新月异,最多也只是在自视清高的讲台上,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发挥点自己的能力。

良心境界的教师应该还是大多数。

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地贡献着。

教师的五重境界

教师的五重境界

教师的五重境界,又被称为“五教养”,是对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同境界和层次的描述。

这个概念最早由中国古代教育家司马迁提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以下是对教师的五重境界的描述:
1. 为人师表:教师首先要在品德上做到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他们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守道义,言行正直,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为人师能: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掌握广泛的教学知识和方法,熟悉学科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便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

3. 为人师勤:教师要具备辛勤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授课和批改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别需求,积极与家长和同事沟通合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4. 为人师忧: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

他们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给予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励他们发展潜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5. 为人师乐: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从内心深处感到快乐和满足。

他们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对待学生和教育充满喜悦和幸福感,享受教育带来的成就和意义。

这五重境界是一个逐渐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追求进步,通过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在教育领域的境界和水平。

教师成长的三个境界

教师成长的三个境界
教学技能: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 学手段。
职业道德: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沟通能力: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多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教师的基本技能
备课能力:熟悉教材,掌 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xx
PART TWO
境界一:生存阶 段
教师的职业定位
教师的职责:传授知识,引导 学生成长
教师的角色:教育者、引导者、 合作者
教师的工作内容:备课、授课、 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专业知 识、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组 织能力等
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xx
PART THREE
境界二:胜任阶 段
教师的专业发展
掌握教学技能: 能够有效地传授 知识,提高学生 的学习成绩
学科知识的深化: 不断深入学习所 教学科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专业 素养
参与教育研究: 通过参与教育研 究,了解教育教 学的最新发展动 态,提高自己的 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
持续的专业发展: 不断参加各种专 业培训和学习活 动,提高自己的 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主要依靠教材 和经验进行教学, 缺乏创新和思考。
境界二:胜任阶段
胜任阶段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
胜任阶段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需 求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胜任阶段,教师已经掌握了一定 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有效 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胜任阶段的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 修,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为更高境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人生境界

教师的人生境界

教师的人生境界
从育人的意义上,教师的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一个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越高,他培养出的一代新人的人生境界也越高。

1.自然境界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事毫无觉醒,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如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高考是为了获奖,写论文是为了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培养对象的利益做各种事,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4.人类境界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超乎教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即人类境界。

教师的三个境界

教师的三个境界

教师的三个境界当代作家池莉的一篇《三境界》。

那么你对教师的三境界了解吗?下面就有店铺来讲解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师的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他看什么事情都是以单纯的眼光来看,感觉什么都很新奇,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在这个阶段的人还没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与生活中诸多的无奈与烦恼,这个阶段的人是理想主义者。

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就是如此:“看工作是工作,看学生是学生”。

大家踌躇满志,满怀热情,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时刻准备干出一番大事业,当个好老师。

这时他们对周围的人与环境都感觉很单纯,很好奇.很坦然,想用自已一颗年轻向上的心去感化周围的一切;用朋友般真诚的爱面对学生,用火一样激扬的情面对工作,用水一样纯净的心面对同事。

但是他们也会对周围许多老师的许多做法,感到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大家畅所欲言,无拘无束,甚至亲如兄弟姐妹。

班级管理也尽量把自己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理念贯穿其中。

教师的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人生的历程中,当每个人告别天真单纯的少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有问题了。

自己所看到的现实与想象中的世界是迥然不同的,有很多事情想不通,很多事情看不惯:为什么自己四处碰壁?为什么工作中自己很优秀而老板并不重用?等等。

这时,内心有太多的牢骚与不满,迷茫与困惑。

这时,人看什么都变样了。

于是郁闷,仿徨,甚至骂爹骂娘。

这时,人的心态是激愤的、警惕的、敏感的、偏执的、狭隘的。

于是,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

人就会在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胜好强,与人计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454)教师的三重境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韩愈在⼀千多年前对教师职业的注解。

实际上,“授业、解惑、传道”的顺序更恰当,这也应该是教师职业的三重境界。

第⼀重境界:授业,也就是教知识,教技能,以及⼤脑⽀配下的记忆和模仿。

这应该是我们⼤多数⽼师每天的样⼦,按照教材的内容备课,按照课标的要求组织课堂,考试要考的,就细细地讲,反复的学,直⾄千锤百炼。

考试不考的,就轻描淡写,束之⾼阁。

每天想的是考试成绩,每天追求的是三率。

这样的⽼师把教学当成了⼀种职业,每天⾟⾟苦苦,忙忙碌碌,让⾃⼰成了⼀名教书匠。

这是⽬前⼤多数教师的⽣命样态,所以,他们都是平凡的⽼师。

第⼆重境界:解惑,也就是教⽅法,教思维,以及如何使⽤脑并成为智慧。

这样的教师善于总结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与规律,善于运⽤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与技巧。

他们重视教,也重视学,懂得去刻意培养学⽣的预习、探究、思维等能⼒。

这样的教师把教育当成了⼀种事业,或者展⽰⾃⼰能⼒的⼀种平台,他们的教学成绩优异,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幸福宝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名师。

第三重境界:传道,也就是教态度,教精神,以及拓宽⽣命、化育⼼灵。

这样的教师淡化了教学,把育⼈放在了⾸位,他相信只要有春风,花⼉迟早会开的。

他尊重,他容错,他唤醒,他陪伴。

这样的⽼师把教育当成了⼀种理想、⼀种享受,他追求的不是⼀时的教学成绩,⽽是未来⽣命的意义。

这样的⽼师少之⼜少,他们是教师的最⾼境界——⼤师。

授业、解惑,是术、是法,他们的最终⽬标仍然是成绩和分数。

⽽传道则不同,他是⼈格的构建、品质的形成、精神的提升,乃⾄⼼灵的⽣长,这也是教育之所以神圣的真谛。

⼀般的⽼师在授业,优秀的⽼师在解惑,卓越的⽼师在传道。

教师的三重境界,我们在⼏重?我们的⽬标是⼏重?。

好教师的三重境界

好教师的三重境界

好教师的三重境界教师乃教育之本。

好的学校、好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源于有好的教师。

一名好教师,大抵应该有这样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乐教。

一个人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大致会有三种基本态度:一为憎然,一为漠然,一为欣然。

所谓憎然,就是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时时事事都不顺眼不顺心,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所谓漠然,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仅仅是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已;所谓欣然,就是非常喜欢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乐而忘忧。

显然,第三种情形是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

做一名具有教育生命力的好教师,首先就应做一个乐教之人,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与情怀。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教师工作的心驰神往,必须建立在对发展儿童世界事业的热爱的基础上,至于如何教学,那是次要的。

第二重境界,是懂教。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不少职业比较起来,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其懂的程度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教师这个职业,往往要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验证周期,甚至有时候还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表面看起来很不错甚至很有效的教育行为,却是与教育规律、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的。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

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懂心理学,懂教育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所以,培养一名好教师,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应当从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开始。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师,衡量他懂不懂教育,有一个核心标准,那就是懂不懂心理学和教育学,懂不懂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如今的中小学教师,尽管他们在师范院校或者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时候都通过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考试,但考过不等于真正懂得,更不意味着深谙,他们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教师的教育生命成长犹如学游泳一般,下了水才是成长的开始。

第三重境界,是善教。

教师的三层境界

教师的三层境界

教师的三层境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些对教师的赞誉之词尽管看起来有些空洞,但是却形象的揭示了教师工作之重要性,道出了教师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不同。

其实教师和其他工作也一样,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功底,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还需要教育艺术。

从现实的教师从教情况看,从教者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谋生的手段。

大凡从事某一项职业,从最基本的角度谈起,都蕴含着谋生这个最基本的要求。

既然说到谋生,那就肯定与职业待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与工资、福利、奖金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因此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教师工资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保障。

第二个层次,兴趣爱好所至。

谈到兴趣爱好,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项职业,因为教师直接面对的是人,而人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与不断变化的人打交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一定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如果本着从兴趣爱好的角度选择教师的职业,这就意味着从教必须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的教师素养。

教育学是教给教师从教的规律性认识,是通过对教育学的认知和掌握,来了解教育的规律、规则和方法;心理学是了解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人的心理的指向性和心理变化,当然人的心理变化既有规律性,也有个别性,每个个体的心理特点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既有因家庭环境不同所带来的个体心理差异,也有因所在社会群体的不同而既有的差异性,还有因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因此,心理学知识不仅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而且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挑战性。

做到因兴趣爱好而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会因为喜欢而热爱,会因为热爱而不断迎接不断变化的个体的挑战,这也就意味着第二个层次的教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既要向理论知识学习,又要向现实社会学习,既要向师者学习,又要向学生学习。

第三个层次,教育的守望。

既然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那么能做到守望教育则需要一定的教育情怀,不仅需要从教者对教育充满敬畏之心,对孩子充满慈爱之情,对挑战充满渴望,而且还需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长成熟,等待受教育者心智的不断完善,等待一个个小小的进步,同时还需要理解教育、宽容教育、期待教育。

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名师-人师爱融入课堂

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名师-人师爱融入课堂

让师德师爱融入课堂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

时代呼唤教师在道德上宏扬献身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行为,让师德师爱在课堂教学中闪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

在实施“减负”的今天,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实质是在于提高课堂效益。

而课堂科学氛围与效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教师施教之初、贵在指导,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真正的本领,主要不在于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互动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地认识和主动地参与,即使教师的“独角戏”再好,教学效益也提高不上去。

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环节。

而要做到这几点,必须要有崇高的师德师爱作为其必要的保证,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

一、爱心,让师德拥有不竭的源泉一个人心中拥有爱,便会产生一股不竭的爱的源泉,而教师心中拥有了爱,那她的心中所涌动的必定是时刻为学生着想的情。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曾对教育工作者发出倡导:“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正因为如此,“三颗糖果”的故事才会经久不衰。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

爱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也应该看到,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诸如教育方法、教育态度等教育问题,而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基础。

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的不同位置上,但在人格角度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特殊的地位和权力轻视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应该充分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就要相信他们的潜力,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

作教师的三种境界

作教师的三种境界

作教师的三种境界
一位学者曾说,教师有三种境界:职业---事业---志业。

三种境界分别代表了教师对职业境界的理解与超越。

以下是对着三种境界的描述:
一、把教师当做职业
迫于就业的压力,有一部分大学毕业青年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虽然收入不高买不起房子车子,但至少可以承受日常的花销和购买力。

也许以后会改行做其他的职业,但是在其位就要谋其职,毕竟教师这个职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所在,是社会上光辉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神圣职责。

对于刚工作的教师来说,大多数都是把教师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当做一种职业,其劳动所得便是生活的经济来源,用于养家糊口。

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作为教师来讲,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则是停滞不前、原地踏步、被动消极的形态。

二、把教师当做事业
与当做职业主要用于维持生计不同,把当教师当做一种事业,则是注重于个人价值实现。

对于一部分教师他们在工作了一些年数、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思想积极向上,对于教学工作全身心的付出,并努力追求好的教学效果,以期获得领导、同行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成为教育楷模。

三、把教师当做志业
把教师当做一种志业时,他本人一定是在工作多年后在教学上经验丰富、游刃有余,并且在教学中寻找到了认同感,找到了激情和信心。

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怀着高度的使命感,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书写教育人生的生命轨迹,成为教育专家,最终达到个体精神世界的升华,达到自身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作为教师的我们究竟是达到了何种境界,想要达到哪种境界呢?是否能穿越这世间繁华,潜心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呢?。

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传授知识。

以传道、授业为己任。

一切遵循着“书上这样说的”,每天兢兢业业,把前人总结好的东西传给学生。

在他眼里,讲得清楚的就是好教师,听得明白的就是好学生。

第二种是启迪智慧。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更聪明、方法更好、策略更多。

他不断追求的是教学的技巧和熟练度。

在他眼里,教师的教学要“有招”,学生的学习要“得法”。

第三种是点化生命。

这样的教师在不断地实践着再熟悉不过而又时时被遗忘的一个普通的话语——教书育人。

在他的眼里,知识、能力、方法等都成为学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他能够不断地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他能够温柔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孩子的成长,他知道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在这种积极的期盼下,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愿望得以激发;他能够在学生遇到成长障碍或失去动力时,用爱心和智慧唤起学生对希望的追求!他也许做不到爱每一个学生,但他懂得并尊重每一个学生;他珍惜和孩子的每一次和每一刻;他会精心营造快乐的校园生活,使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率真。

可见,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

做一个卓越的教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如果教师看不见教育工作的蓬勃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就会仅凭良心满足于做一个传经布道的“经师”,那么,教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欣喜、满足、幸福之感也会随着教学技巧的熟练而逐渐淡化。

说到这儿,自然又想起了那些著名的词句。

凡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成长的第一境界,即教师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成长的第二境界,即为了目标的实现,要执著、要坚定、要能抗拒许多诱惑、要耐得住寂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成长的第三境界,就是成功后的超脱与自如。

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

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

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教书匠--灌输型教师教书匠的特点是,比学生先懂得某方面的。

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问之学。

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教师传授无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

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生无法看值的教材知识和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的补充、延伸知识,学生便有所收获。

但是不少数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就能看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假知和真知。

假知和真知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谬误和真理,而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分类。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所谓传授援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

实践证明。

教师传授假知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

机械学习的特点是:机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唯书唯师。

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

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可谓成竹在胸,了然于口,但却是"匠气有余,灵气不足"。

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的重复而获得,只需时间和力气,无需更多的智慧。

这种熟练只是一种按部就斑的运作,它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使教师因为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致使教学变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教,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获得欠知识本身,轻获得知识的方法。

其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即就事论事的简单理解。

如果说传授假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生硬呆板,那么传授真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便是熟练、顺当。

教师的三境界

教师的三境界

教师的三境界教师的三境界中国外科之父、器官移植鼻祖、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先生曾说过,“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裘老的这句话,说得何其深刻,耐人寻味。

笔者认为教师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做到严于律己、自悟自省、知行合一。

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生涯的座右铭,并把它视为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三种境界。

一、做人要知足学校是一个由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集体,但就教师群体而言,超过三个人就可以成为“众”,就会有不同的言行举止,思想就会有不同,说不对了就会产生磕绊,就会产生误会,影响了感情,更何况一般的中学都有几十位、上百位教职工甚至更多。

如何在教师群体中和谐相处、互相帮扶、共同发展,这涉及到每个人的为人处世态度。

有的人自我定位出错,不能很好地透析自己,凡事必争出个所以然来,如果用在工作上,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某些人并没有把心思用在事业上,而是把名缰利锁看得太重,尤其在每项荣誉上更是寸步不让,也会把不好的情绪带到课堂上,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长此以往,心情就会越来越糟,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闭起来,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周围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工作上没有劲头,事业上没有奔头,逐渐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任自己慢慢地消沉下去,碌碌无为,最终弄得心力交瘁,找不到生活的乐趣。

魏书生老师说得好,“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对你哭”。

人生如月,月满则亏,凡事无法尽如人意,只要努力工作了,就会问心无愧,犹如拾级登高,满眼将会有不同的风景,情趣所致就会感觉到心旷神怡、快乐无处不在,原来学校如此和谐,同事如此可爱,人生如此美好。

惟有知足,才能让我们在鲜花和掌声面前不至于得意忘形,丑态百出;惟有知足,才可以使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点点滴滴的幸福;惟有知足,才能够使我们带着平常的心,在这个日益烦躁的社会里寻找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

做人知足常乐,幸福无处不在,生活天天精彩。

二、做事要知不足教学是教师做事的主体行为,教学行为又主要反映在课堂上,短短40分钟的一堂课讲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一堂精品课,没有缺憾?没有人敢下精确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教师的三种境界
一位学者曾说,教师有三种境界:职业---事业---志业。

三种境界分别代表了教师对职业境界的理解与超越。

以下是对着三种境界的描述:
一、把教师当做职业
迫于就业的压力,有一部分大学毕业青年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虽然收入不高买不起房子车子,但至少可以承受日常的花销和购买力。

也许以后会改行做其他的职业,但是在其位就要谋其职,毕竟教师这个职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所在,是社会上光辉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神圣职责。

对于刚工作的教师来说,大多数都是把教师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当做一种职业,其劳动所得便是生活的经济来源,用于养家糊口。

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作为教师来讲,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则是停滞不前、原地踏步、被动消极的形态。

二、把教师当做事业
与当做职业主要用于维持生计不同,把当教师当做一种事业,则是注重于个人价值实现。

对于一部分教师他们在工作了一些年数、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思想积极向上,对于教学工作全身心的付出,并努力追求好的教学效果,以期获得领导、同行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成为教育楷模。

三、把教师当做志业
把教师当做一种志业时,他本人一定是在工作多年后在教学上经验丰富、游刃有余,并且在教学中寻找到了认同感,找到了激情和信心。

怀着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怀着高度的使命感,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书写教育人生的生命轨迹,成为教育专家,最终达到个体精神世界的升华,达到自身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作为教师的我们究竟是达到了何种境界,想要达到哪种境界呢?是否能穿越这世间繁华,潜心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