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精品教学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53张PPT)
离开桃花源
研读课文
课文中的桃 花源是一个 什么样的地 方呢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 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源是虚构的。
想一想 发现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桃花源记》 进入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桃花源:
幽静美丽
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似有若无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一词多义
(放弃、舍弃,动词)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的)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 (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
试一试:你能找 到出自本文的几 个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0张ppt)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能描绘桃源美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鉴赏文章简洁而内涵丰富的写作手法 4.评价“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自主学习
晓常识
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 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 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 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任务探究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含哪些 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 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 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人的生活情状,③归途 中做标记的事。
自主学习
竟然
不要说,更不要说 详细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邀请
离开
告诉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他 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 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 方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免费
通过桃花源记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发展。
06 桃花源记相关拓展知识
CHAPTER
陶渊明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归去来兮辞》
表达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高 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饮酒》系列
活的向往和追求。
05 桃花源记跨时代意义与价值
CHAPTER
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
启发后世乌托邦思想
01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国度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乌托邦思想的
源泉,为无数作家提供灵感。
独特的叙事手法
02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通过渔人的视角展现桃花源神秘
、美好的景象,这种手法被后世广泛借鉴。
丰富的意象和象征
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02 03
主要成就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 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 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代表作品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源记创作背景及意义
02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
CHAPTER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精巧的叙事结构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将 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人物和景物, 语言质朴自然。
虚实结合的写法
实写渔人所见所闻,虚写桃花源人的 生活和思想情感。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01
02
03
渔人形象
价值观的转变
《桃花源记》课件完美版
结局
渔人离开桃花源,再寻未果,留 下悬念和遗憾。
精彩段落解读与欣赏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此段描绘桃花林的美景,语言简练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此段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和谐、富足的生活状态。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现代社会中桃花源观念传承与变迁
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桃花源的观念仍然被传承 下来,人们依然向往一个和谐、宜居、美 好的家园。
VS
变迁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对桃花源的理解 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人更加注重环保、生 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对理想家 园的追求也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同时, 桃花源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 意义,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和 象征。
传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当代社会中《桃花源记》影响力拓展
1 2
文学作品
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桃花源记》的故事 结构和寓意,创作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旅游景点
一些地方将桃花源记中的场景还原为旅游景点,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神秘的桃花源之旅。
3
文化符号
桃花源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 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深远的社 会影响力。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观传递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文章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象和居 民生活状态,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向 往和追求。
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崇尚
文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内 心的平和与宁静,传递出对自然与和 谐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通过对比现实世界与桃花源的差异, 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桃花源记》ppt课件(52页)
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
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
•
归去来兮辞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 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 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 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于是,就 处所、地方 详细
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邀请
停数日, 辞 去。此中人
停留,引申为居住 告辞、告别 离开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 不足:不值得,不必 为:对、向
•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 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 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 《晋书·陶潜传》
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可以互相听到。
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 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 闲快乐。
2、桃花源人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没有战乱、
3、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怎样?
人们自食其力、
4、桃花源人的民风怎样?
生活和美安乐。
5、读课文第3段,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三读课文
“桃花源”除了内外环境的优美、土地肥沃之外, 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请结合“积累拓展”第六题提问进行分析。
四读课文
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 桃源”呢?
• 晋太元中……
• 东晋,也称南北朝,中国分裂成了16个小国,战争频 繁,人口凋零,市场萧条。
• 官场上,昏君、奸臣频现。如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类的事情不胜枚 举。
三读课文
“世外桃源”,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怎样的呢?且来 看看“桃花源”的外部环境。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谈 谈阅读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
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引导,营 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如何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可以从人际交往、学习工作、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 结合。
当代社会中如何寻找内心宁静
回归自然
通过接触大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等方 式,让内心回归宁静和纯粹。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 加充实和有意义,从而减轻内心的焦 虑和压力。
学会放下
学会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担忧, 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片刻的宁静和 幸福。
寻求精神寄托
通过信仰、冥想等方式,寻求精神上 的寄托和安慰,让内心更加坚定和宁 静。
陶渊明的作品多以自然、田园为题材,语言质朴、情感真 挚,而《桃花源记》则更侧重于虚构和想象,描绘了一个 理想化的隐逸世界。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概述
01
隐逸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从古代的伯夷、叔齐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逸文化在中国历史
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02
隐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隐逸文化强调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节奏韵律把握和朗读指导
节奏分明,韵律感强
文章在句式上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抑扬顿挫,情感丰富
在朗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处理,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 。
把握语速语调,传递意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握好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以传递出文章的意境 和情感。
桃花源意境再现: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现
04
《桃花源记》优秀ppt课件
3
象征暗示
运用象征手法,暗示作者心境和理想追求。
与其他隐逸题材作品比较
与《归去来兮辞》比较
两者均写隐逸生活,但《桃花源记》更侧重理想社会的描绘,而 《归去来兮辞》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
与《小石潭记》比较
两者都是山水游记,但《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更为深远,而《小 石潭记》则更多表现自然美景和作者情感。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思考应用
学生思考如何将《桃花源记》中的思想精髓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等。
交流探讨
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 应用效果。
THANKS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自然环境 等方面,探讨其与现实社会的异同。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学生分享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阅读《桃花源记》 的感悟和体会,如对人性的理解、对 理想社会的向往等。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个人感悟 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深对文章主旨 的理解。
对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物描绘详细, 对渔人发现和离开桃花源的过程则相 对简略。
描绘桃花源景象技巧探讨
景物描写
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 境、建筑风貌、田园风光 等,展现出一种宁静、和 乐、自由的生活图景。
对比手法
将桃花源外的纷乱世界与 桃花源内的宁静生活进行 对比,突出了桃花源的美 好和神秘。
想象与夸张
鼓励购买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提倡循环利用等。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桃花源中的生活
解读文中描述桃花源中人 们生活的段落,理解作者 所倡导的理想社会形态。
写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
《桃花源记》以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 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
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与西方乌托邦、印度毗湿奴等理想社会构想相比,《桃花源记》更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 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描述了一个宁静、和 谐、富足的桃花源, 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和社会的无限憧 憬。
桃花源中人们和平相 处,没有战争和纷争 ,展现了作者对和平 的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通过对桃花源外世界的描述,暗 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
判。
桃花源外的人们为了名利而争斗 ,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
作者通过对比桃花源内外的不同 景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反思。
隐逸情怀的体现
文章中的主人公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最终却选择离开,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渔人在桃花源中虽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仍然怀念外面的世界,暗示了作者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桃花源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2、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 实景还是纯属虚构?文中哪些是真实
的,哪些是虚构的?
❖ 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 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 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 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 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 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 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 民的理想境界。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 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 直前。
《桃花源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自主学习
❖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依次写了什么内容? ❖ 2、分别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源自然景色和描写
桃花源人生活的句子。 ❖ 3、桃花源中的人事怎么对待这个客人的? ❖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
《桃花源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 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
价?
❖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 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 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 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 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 种空想。
《桃花源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桃花源记》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 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桃花源记 课件(共20张PPT)
渊
记明 ( 东 晋 )
感受
我们现在常用“”这一成语指中的美好世界。
本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和景,美在何处? 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优美环境:
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夹岸, 杂树全无,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优美环境:
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 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极端腐败,统治 集团生活荒淫,对人民剥削和压榨严重。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他的一腔 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 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 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坚定而坚决地 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 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人也好,景也罢,
一切皆为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和美生活:
美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淳美民风:
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思考
如若本文部分语句描述的内容, 让你感觉到一种“不美”,那么, 是怎样的“不美”?
《桃花源记》ppt课件完整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 最高成就。
02
桃花源记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游记体,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进入、离开桃花源的经过。 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多用白描手法。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完成课件中提供的思考题和练 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 的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学术论文
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撰写 一篇比较分析报告
参加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精神追求
倡导桃花源中淳朴、真诚的人性光辉 ,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社会建设
传承桃花源中平等、自由、和谐的社 会理想,推动当代社会公平正义与和 谐发展。
跨文化交流中桃花源记传播与影响
文化交流
将《桃花源记》作为中国传统文 化经典进行国际传播,促进中外
文化交流与互鉴。
旅游推广
借助桃花源的知名度,开发相关 旅游产品,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
04
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及 修辞手法,如象征、隐 喻、排比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撰写指导
01
02
03
04
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 括听讲、发言、讨论等方面
分析自己在理解《桃花源记》 主题及人物形象方面的收获与
不足
思考自己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时的方法与策略,并提出改进
意见
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明确学 习目标和方法
力。
思考将桃花源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探讨桃花源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和价值,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桃花源记》ppt课件
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东晋太又元,年再间,(有尽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 他沿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
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新
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
片林子的尽头。
——学习第一段
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 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二、初读 课文,整 体感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
先前的 名词,标志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 上)处处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些情 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 (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田园诗和咏怀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 成就最高。
隐逸诗人: 41岁彻底辞官归田。 后世称誉:“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 散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 柳先生传》等。 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 《杂诗》12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 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 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疏通文意
作为 沿着,顺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 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 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 路。
南阳齐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段落层次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 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 在。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
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 活的不满。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 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 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 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 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三(4、5段)渔人离开桃 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 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寻桃源)
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 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 了铺垫。
2.第二段主要写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 环境?
桃源的田园风光,
桃源里的人民安居乐业
土地富饶,气氛宁静
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 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 生活幸福。这样的景象和当 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3.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
这一段主要描写渔人与 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
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 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 关系,表明他们对战 乱的厌恶,对和平宁 静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 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 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 晋……。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没有出路的地方。
古今异义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问讯 8.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古义: 询问消息。 今义: 询问
古义: 隔断,隔开。 今义: 距离
9.各人复延至其家 延
古义: 邀请。 今义: 延长,延伸。
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新鲜美好 落花。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尽
穷其林。
繁多的样子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 感到惊异”的意思
隐隐约约,形容看 不真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舍弃、放弃
仅仅、只
又,再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字词积累
huò
豁然开朗
tiǎo
黄发垂髫
yì
诣太守
yǎn
屋舍俨然
yāo
便要还家
qiān
阡陌交通
jì
刘子骥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
晋太元中,武 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 髫,并怡然自 乐。
整体感知
韵脚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 明已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经十六年。
他拒绝同刘格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 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 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 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 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通假字
1.具答之: 具 通 俱 ,义
为
详尽
。
2. 便要还家: 要 通 邀 ,
义为
邀请
。
课堂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 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 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 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课堂检测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A.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
词句巩固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缘 鲜美 如此
古义: 沿,沿着。 今义: 缘故、缘分。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味道鲜美。
古义: 像这样。 今义: 这样。
4.阡陌交通
古今异义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 内容?
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 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 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 有内容,简练之至!
9.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再去寻找桃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 样评价?
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厌恶 这一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 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 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这 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 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拜访
做记号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名词,标志
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打算,计划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问路。津,渡口。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 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 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 上)芳草鲜艳 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 头。
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 )
B.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
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 )
题破山寺后禅院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 2.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新课导入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 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 活。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 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社 会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 生活而叹惋。
7.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 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新课导入
当你们看到这 样的美景时, 脑海中会想到 哪个成语?
走近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 伟大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 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 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 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 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 生”。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怎样认识?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 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写作此文时已隐居民间多年, 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 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 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 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 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 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 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 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 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 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 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 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 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 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