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寒论_的相反相成用药规律
方剂学中相反相成组方配伍方法
方剂学中相反相成组方配伍方法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引言•相反相成组方配伍理论基础•相反相成组方配伍原则•相反相成组方配伍应用举例•相反相成组方配伍的注意事项与未来发展01引言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组方规律、药效原理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定义方剂学对于解析中药的复方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发掘新的中药复方以及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要性方剂学的定义与重要性原理通过药性相反的药物相互作用,制约其偏性,降低副作用,同时激发药物间的化学反应,产生新的药理作用,从而提高方剂的整体疗效。
定义相反相成组方配伍方法是指在组方时,将药性相反或作用相抗衡的药物合理配伍,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提高疗效的目的。
应用原则需要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药性、功效及作用机制,合理选择与搭配,确保药物间相互作用能产生协同增效的效果,而非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相反相成组方配伍方法概述02相反相成组方配伍理论基础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根互用,相互依存,是相反相成组方配伍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组方中,通过合理配伍阴药和阳药,可以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关系。
在组方中,利用药物五行属性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实现相反相成的治疗效果。
阴阳互根阴阳五行理论VS脏腑经络理论脏腑之间具有表里关系,如肝与胆、心与小肠等。
在组方中,可以利用脏腑表里关系,将药物作用于相应脏腑,从而调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气血运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在组方中,可以选用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药物,以恢复气血正常运行,实现相反相成的治疗效果。
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
《伤寒论》药对简述 总结
《伤寒论》药对简述1桂枝-甘草解:桂枝(辛温)能通能散》既温通阳气又温振阳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甘草(甘平)益气内守用:麻黄汤桂枝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痹汤小青龙汤泽漆汤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炙甘草汤2桂枝-芍药解:桂枝(辛甘温)善通阳气能升能散平冲逆之气主入气分兼入血分》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芍药(苦平微寒)善和营敛阴能收能敛能平肝阳利水气主入血分兼入气分用: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独活寄生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当归建中)3桂枝-茯苓解: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通阳利水的作用(作用肺脾肾膀胱)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草枣汤苓桂甘草汤防己茯苓汤4麻黄-桂枝解:麻黄(辛温微苦)温通阳气宣发肺胃之气温通经络通调水道》协同桂枝(辛甘温)温通阳气用: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麻黄加术汤小青龙汤桂枝芍药知母汤5麻黄-石膏解:麻黄(辛温微苦)宣肺祛痰平喘强但温热》石膏之寒凉是监制麻黄之温性而不是抑制麻黄宣肺之功石膏(辛甘大寒)清中上焦之热无祛痰功取长补短之配伍用:麻杏石甘汤(麻石1:2)越婢汤(麻石3:4)小青龙汤三黄石膏汤6麻黄-附子解:麻黄(辛温微苦)解表治外感风寒治太阳发汗散邪相反相成使阳气虚衰之人》能有效驱散寒邪附子(辛甘大热)温里治阳虚里寒治少阴回阳救逆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太少两感证”麻黄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小续命汤再造散7附子-干姜解:附子(辛甘大热)温补肾与命门之火》温通经络温散寒邪协同干姜(辛热)温化肺脾之寒饮痰湿“附子无干姜不热”配伍用:四逆汤(加减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六味回阳饮赤石脂丸乌梅丸(附子干姜用量小在于散寒止痛)8附子-甘草解: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通行十二经驱散寒湿之邪》取长补短甘草(甘平甘缓)缓和作用补中益气之功增强温补解附子毒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通经络温散寒湿治痹证)[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土汤附子粳米汤9附子-人参解:附子-回阳救逆》温补结合人参-大补元气用:1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2竹叶汤乌梅汤3气阳两虚兼寒湿凝聚-附子汤10附子-大黄解: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益火祛寒除湿通痹止痛》相反相成配伍大黄(苦寒)清热泻下凉血活血祛瘀解毒用: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11附子-瞿麦解:附子(辛温大热)归脾肾祛寒助阳温肾止痛》相反相成配伍瞿麦(苦寒)归小肠清热通淋活血通经用:瓜蒌瞿麦丸(附子瞿麦瓜蒌根茯苓怀山药)[寒与温通与涩润与燥]-用于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排尿不畅12芍药-甘草解:芍药(酸寒)》酸甘化阴[1化生津液血液津血2平肝缓急3和营止汗4柔肝健脾]甘草(甘平)用:芍药甘草汤桂枝汤黄芩汤芍药汤四逆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加减复脉汤独活寄生汤三痹汤13黄连-干姜解:黄连(苦寒)苦降泻心胃之火凉血热除烦躁沉降之性》相反配伍干姜(辛热)辛开宣散之性能燥脾湿散寒邪消寒痰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汤14黄连-阿胶解:黄连(苦寒)泻心火利于存肾阴》阴阳相配法阿胶(甘平)养肾阴助于抑心火用:黄连阿胶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驻车丸15黄连-肉桂解:黄连(苦寒)清心泻心阴》相反配伍肉桂(甘热)温肾补肾阳用:交泰丸(治阴虚火旺兼阳虚或肾阴阳两虚)黄连配桂枝-治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16柴胡-黄芩解:柴胡(苦辛微寒)升阳透达使病邪外解疏肝解郁治在肝胆》协同黄芩(苦寒)沉降使热邪下泄清降郁热治在肺大肠亦治肝胆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桔梗汤清镇丸普济消毒饮17石膏-知母解:石膏(甘辛大寒)协同味辛能发汗解肌使邪外散清中焦之热》清热《知母(甘寒)气分滋阴泻火使邪从下泄泻三焦之火用: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清瘟败毒饮化斑汤苍术白虎汤柴胡白虎汤18黄芪-防己解:黄芪(甘微温)益气升阳健脾利水》在利水面起协同作用在药性寒温升降补泻面起互抑作用防己(苦辛寒)通行十二经利水消肿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19黄芪-防风解: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固表止汗[补剂中之风药]》相反相成防风(辛肝微温)祛风解表发散风寒祛除风湿[风药中之润剂]用:玉屏风散升阳益胃汤20黄芪-当归解:黄芪(补气药)》益气生血气血双补气血调和阳生阴长当归(补血药)用:当归补血汤(5:1)十全大补汤补阳还五汤(20:1)21麦冬-半夏解:麦冬(甘微寒)润肺生津清热除烦以滋润见长》相反配伍用于气阴已伤而痰湿未除半夏(辛温)除湿化痰和胃以燥湿见长用: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22生地-百合解:生地(甘平微苦)养阴补血要药主治在肾相辅配伍》滋养肾阴以强百合(甘微寒)养阴清热既宁心安神又润肺止咳平喘宁心润肺用:1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治(百合病-心失所养的神经官能症)2 百合固经汤23玄参-苍术解:玄参(苦咸寒)清肺胃之热养肾脏之阴利咽喉消结肿》寒与温润与燥互制配伍苍术(苦辛温)燥脾胃之湿通经络之痹健运化祛风湿用:苍术玄参加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善治糖尿病24枳实-厚朴解;枳实行气(苦寒)破气强善消积导滞[理气药] 消痞《厚朴散结(辛温)行气缓善消胀燥湿用:大小承气汤栀子厚朴汤麻子仁丸枳实消痞丸25青蒿-鳖甲解:青蒿(苦寒微辛)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养阴清热方配伍核心[深入阴分领邪外出]鳖甲(咸平)既能滋补肝肾之阴液又能搜剔深伏内之余邪用:青蒿鳖甲汤。
什么是中药的相反相成?
中药都是具有一定性味的,根据其性味的不同,在治疗疾病时也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如热性的中药香附和小茴香能治疗寒冷性腹部胀痛,寒凉性的中药如黄连、生石膏能治疗温病及热证;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鹿茸能治疗气虚等症;而具有攻下作用的中药,如大黄、枳实等可治疗实证,这些都是中医的正治法。
而中药的相反相成则指的是两种性味相反的中药配合起来应用的,在治疗上起到即相互制约,又相互辅佐的作用。
如中药左金丸即是由寒性药黄连与热性药吴萸配伍而成,专治肝火旺盛而至的胃脘胀痛、口苦吞酸等症。
若将寒性药黄连与热性药肉桂配伍则可治疗因虚火上炎、心肾不交而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
这些都属于寒热相反相成配伍,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寒热之间相互配伍外,还有补药人参与泻药大黄配伍治疗正气虚而有实热者;收敛药五味子与发散药细辛等配伍能温散寒气,而收敛肺气;升提药桔梗与降气药枳壳配伍能升清降浊,治疗因肺气郁滞、胃气不舒而引起的胸肋胀满等症。
中药的相反相成配伍也应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治疗。
在运用相反药物配伍时,应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情况及个体差异酌情选定药物的剂量,不可矫枉过正,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深入探寻《伤寒论》组方规律!
深入探寻《伤寒论》组方规律!守拙草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仲景之方以组方严谨、配伍精当、药少效宏而称雄于世,被誉为“方书之祖”。
仲景所著《伤寒论》,载方113首,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无处不体现辨证论治精蕴。
其立法,“法内有法”,层次分明;其制方,“方外有方”,多样灵活。
方从法立,法由方定,有常有变,交融错构,演绎并编织出一幅变幻无穷的中医治疗图谱。
深入探寻《伤寒论》组方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冀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1 法内有法仲景立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俱备。
各经病证皆有常法。
如太阳病之汗法、阳明病之清下法、少阳病之和法、太阴病之温法、少阴病之补法、厥阴病之寒温并用法等,为六经病证主证主因而设。
由于患者质有强弱,病有兼挟,症有轻重,势有缓急,位有偏颇,则论治有别。
1.1 汗法为表证而设,由于各自情形不同,而呈现峻汗之麻黄汤,取汗之桂枝汤,小汗之桂枝麻黄各半汤,微汗之桂枝二麻黄一汤之层次之变。
若兼清里热有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兼和解有柴胡桂枝汤,兼温里有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兼利湿退黄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2 下法为阳明腑实证而设,根据病情偏重及轻重不同,有峻下之大承气汤,轻下之小承气汤,缓下之调胃承气汤,润下之麻子仁丸,导下之蜜煎导、土瓜根导、猪胆汁导。
由于兼挟有别,又有下瘀血的抵当汤、桃核承气汤,下水饮的大陷胸汤,下燥屎的大承气汤,下热结的大黄黄连泻心汤,通腑退黄的茵陈蒿汤。
1.3 和法和者,调和之意,有和少阳的柴胡汤系列,和气机的四逆散,和营卫的桂枝汤,和表里的桂枝人参汤、柴胡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阴阳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补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协调阴阳、防其格拒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和寒热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和虚实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浅析_伤寒论_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应用
浅析《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应用胡轶1, 岳滢滢2, 刘松林3, 洪亨惠4(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1; 2.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61; 3.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武汉 430061; 4.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武汉 430065)摘要:目的:总结《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特点,明确其应用规律。
方法:对《伤寒论》所载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运用,分为散敛合用、燥润合用、寒温合用、补泻合用、升降合用、刚柔合用6种,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配伍有着严谨的规律性,并与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密切结合。
结论:张仲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随证立法,按法处方,对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对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复杂病证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伤寒论》;相反药性;相反药效;配伍应用中图分类号: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078(2013)06-0006-02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共载方剂113首,其组方严谨、简而不杂,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迄今仍广泛应用。
所载方剂中有不少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运用,大致可分为散敛合用、润燥合用、寒温合用、补泻合用、升降合用、刚柔合用6种,兹浅析如下。
1 散敛合用散敛合用是指具有发散功效与收敛功效的药物相互配伍的一种方法。
一方面可外散邪气,一方面可固护正气,收散并用,出入并举,以达到散邪而不伤正,敛正而不留邪的目的。
1.1 桂枝与芍药合用 如第12条太阳中风证之桂枝汤。
方中桂枝辛温发散,解肌祛风,外散风寒之邪;芍药酸寒收敛,敛阴和营。
二者合用,一散一敛,相反相成,发汗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协同以治营卫不和证。
1.2 麻黄、干姜、细辛与五味子合用 如第40条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之小青龙汤。
方中以麻黄、干姜、细辛大辛大热之品外散风寒表邪,内化寒饮水邪,更配酸敛之五味子,既收敛肺气以止咳,又佐制麻、姜、辛不使其发散太过。
《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
《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摘要:笔者总结了《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配对及经典组合,归纳仲景所运用的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对,并阐明学习药对的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中药;药物配对组合《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中药经典著作[1]。
它成书一千多年来,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后世医学家称之为“师表万世”之经典、“方书之祖”“活人书”。
《伤寒论》中一共有组方113首(缺一方药),多数组方药少力专,是仲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浓缩、精炼而成,对我们学习中医临床理法方药有着巨大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一味中药功效有多种,临床上中药在方剂中的功效发挥会受到配伍的限制,对于一味中药来说,它没有思想,它的所有功效在某一方剂中同时发挥,如何突出我们所需的某一功效,关键在于方剂的配伍,通过方剂配伍应用,方可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许多经典的中药配伍组合。
下面列举《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功效发挥方向的配对组合、其它常用组合及方剂举例。
1 常见中药配对组合1.1 麻黄: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2]。
麻黄配伍桂枝发汗解表,例如麻黄汤;麻黄配伍杏仁宣肺平喘,例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配伍白术利水消肿,例如麻黄加术汤(金匮);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例如麻黄细辛附子汤。
1.2 桂枝: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等功效[2]。
桂枝配细辛温通经脉,桂枝配当归温经活血例如当归四逆汤;桂枝配茯苓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例如五苓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金匮);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例如桂枝汤。
1.3 葛根:葛根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2]。
葛根配桂枝解肌祛风,葛根配芍药升津舒经,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1.4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六经辨证中具体体现之分析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六经辨证中具体体现之分析潘超;郑丰杰【摘要】《伤寒论》继承和创新了《内经》的寒热理论,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旨,根据六经病证的特点和寒热多寡的不同,辨证配伍用药,构建了寒热辨治的基本规范和典型范例。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寒热;六经;辨证论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作者】潘超;郑丰杰【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提要《伤寒论》继承和创新了《内经》的寒热理论,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旨,根据六经病证的特点和寒热多寡的不同,辨证配伍用药,构建了寒热辨治的基本规范和典型范例。
寒热是辨别病证属性的纲领,与阴阳、表里、虚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八纲辨证。
一般来说,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症候,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肌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症候。
[1]寒热在《内经》中论述颇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等,高度概括了寒热病证及其治法。
张仲景继承和创新了《内经》寒热理论,依据六经病证特点,分三阴三阳,辨寒热真假、寒热位置、寒热先后、寒热转化、寒热多寡等,遣方用药,构建了寒热辨治的基本规范和典型范例。
笔者以《伤寒论》寒热证相关辨治为基础,对仲景应用寒热药物的选药特点及配伍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素问·玉机真藏论》言:“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是谓外感风寒之邪,致阳气闭郁,通行受阻,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痛等证,治当顺其病势,汗而发之。
仲景常以麻黄、桂枝相伍,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通经除痹,并依据发热恶寒病证之不同,辨正邪消长,因邪郁表闭之轻重,变通麻桂之比例,辨证选方,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_伤寒论_方剂配伍中的相反相成
立 刻代 之 以 发热 口 渴 他 把 这 一 中 间 型 又 , 叫作风 寒热 型 即 风 寒 表 证 和风 热 表 证 兼 , 见 应 当 治 以辛 温 凉 解 法 即 辛 温 辛 凉 并 , , 用 发 散 风 寒 风 热 并 指 出 在 日本 用 葛根 , 汤 在 中 国用 葱 豉 汤
。
。 。
。
《 伤 寒 论 》 治 痞 的五 个 泻 心 汤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 用 的葛 根 汤 即 《 伤 寒 论 》 的葛 根 汤
通
。
加石 膏 加 石 膏是 因为 石 膏辛 寒 既 能 发 散 , 《伤 寒论 》 指 出 : 表 热 且 能 清透 里 热
。
。
,
从 组方 原 则看 治 疗 蛔 厥 的 乌 梅 丸 与 黄连 汤 很 相 似 蛔 厥 的基 本病 机 是 下 寒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寒热 并 用
辛开 苦 降
,
。
。
辛 通 辛 凉并 用
发 徽 风 卑风 热
日 本 汉 方 医 家 山 本岩 在 《 东 医 杂 录 》 一 , , 书中指 出 外感 病 初期 存在 一 种 介乎 伤 寒 , 与 温 病 之 间的 中间型 其 临 床特 点 是 既 有发 , , 热 恶 寒 又 有 口 渴 或 者先 有短 暂 的 恶风 寒
从《伤寒论》中学习辨证施治的奥秘!
从《伤寒论》中学习辨证施治的奥秘!《伤寒论》以六经分病为纲领进行辨证施治。
除了病因、病种等基本理论以外,还要明确内外因相结合的问题,“八纲”辨证与“八法”施治的关系。
一、《伤寒论》重六气的变化而不重六淫的致病六经的理论是以六气为基础的,体内六气的变化,也就是六经病理的根本所在。
这种变化主要通过自然界六淫之气和身体内六经之气的互相作用而产生。
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为致病的条件,人体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发病的根据。
因此,六淫之气侵入人体后,必然不是它原来的单纯属性,至少也不能是它原来的全部属性,其一切变化应视伤于何经,即与何经之气共同合化。
六经分病有3种意义,即疾病区域的划分、疾病发展的阶段和疾病性质的确定。
此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疾病性质的确定。
然确定疾病的性质,唯一的方法就是认识邪正二气的合化,以六气的属性来划分和论述。
据此,我们可以说,论六淫是专指致病的外因而论六气则是泛指发病的机理。
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一般规律是以寒热二气分居南北,从我国所处的地域来看,南热为上,北寒为下,以风气流通其间,贯穿于六气之内。
因此,风气正常,则其他气候亦正常;风气反常,则其他气候亦反常。
古人的“四时八风”之说,就是按季节风向论述这个道理的。
同时,风气也有太过和不及之变,反常的风向和太过、不及等,都是致成六淫的原因,所以说“风为百病之始”(《素问·骨空论》),“风为百病之长”(《素问·风论》)。
风中夹寒,就叫“风寒”;风中夹热,就叫“风热”;若风中兼见燥、湿、火诸气,则又往往以风字冠于其首,而说明其性质。
那么,《伤寒论》中既以中风、伤寒为病种(证种,又在前边提到风温),可见此即有风寒、风热(无论新感或引动伏邪)所致之病。
若其风不偏寒热,则为中风。
由此可见,《伤寒论》虽以风、寒二邪为主要病因,但在辨证即证候表现上,则是以风、寒、温热为其眼目而分型的。
这种分型方法,也有人称为“三纲鼎立”之法。
《伤寒论》药物加减规律探析
《伤寒论》药物加减规律探析赖海标中医学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方剂的数量越来越多。
明代医家陈实功认为“方不在多,心契则灵”,清代医家陈修园更是直言“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日本汉方医家丹波元坚则体会到加减之难:“盖用方之妙,莫如于加减。
用方之难,亦莫如于加减。
” 探讨《伤寒论》药物加减方法,试图揭示其用药规律,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渴:加栝蒌根、人参或白术(1)加栝蒌根(天花粉):小青龙汤证的“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小柴胡汤证“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渴为津液不足,故去燥烈伤津的半夏,加生津止渴的栝萎根,津液足则口渴止。
(2)加人参:如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神农本草经》有云:“人参,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东汉时期的人参味甘性微寒,益气养阴,有别于当今甘温大补的人参。
(3)加白术:如理中丸证“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理中丸证病机是太阴虚寒,脾不散精,水精不布,故“渴欲得水”,宜用白术健脾运以行津液。
去桂加白术汤证的“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临床上用大量生白术健脾输津以治便秘,亦是此理。
2.下利:加干姜、薤白或芫花(1)加干姜:如真武汤证“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真武汤证为下焦阳虚,寒水泛滥,水渍肠道,出现下利。
故去性寒之芍药,加温里之干姜。
(2)加薤白:如四逆散证“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证为阳郁于内,阳气不能内敷外达,故出现四肢厥冷、泄利下重等症,加薤白可通阳散结,助阳气舒启畅达。
《伤寒论》干姜、附子药对证治规律与量效关系
陈修园曰:“其药品,察五运六气而取其专长;其分量,因生克制化而神其妙用。
”清末名医周岩,有感于前人注释仲圣书时对用药心法探析较少,故其在晚年集平生之识验,采百家之精英,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具体条文,紧扣方剂、医理与药法,提出“读仲圣书而不先辨本草……非特不效,抑且贻害”的观点。
《伤寒论》113方,药味数分布于1~14味间,平均每方4.18味,药少而精,药专力宏,理法方药缜密[1]。
因此,本文就《伤寒论》干姜、附子药对证治规律与量效关系张君合1,潘赐明2,荆玉斐11.平度市中医院中医科(平度266700);2.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昆明230038)【摘要】背景干姜配附子是仲景经方的经典药对之一,临床使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常有回阳救逆之功效。
目的探讨《伤寒论》对干姜、附子证治分布规律与量效关系。
方法分析《伤寒论》中附子、干姜两味中药的气味及其在不同方剂中的证治规律、配伍特色和量效关系。
结果治疗的前12位(频次≥2)症状由多到少依次是:下利(8次)、呕(7次)、发热(4次)、烦(4次)、厥逆(4次)、脉微(4次)、腹痛(2次)、脉沉(2次)、小便不利(2次)、咳(2次)、头痛(2次)、身疼痛(2次)。
在《伤寒论》中,干姜使用24方(次),十两1方;三两9方;二两5方;一两半3方;一两5方;六铢1方。
附子23方(次),其中六两1方;一两1方;三枚2方;两枚2方;一枚17方。
两者配伍使用12方,用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结论干姜、附子的临床应用广泛,剂量不同,其作用亦不同。
仲景在治疗疾病时,其方中干姜、附子的单用剂量、配伍关系、随证加减等,极重视人体阳气,值得临床治疗患者时借鉴。
【关键词】《伤寒论》;药对;干姜;附子;证治规律;量效关系【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2.02.012Syndrome treatment and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dried ginger an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drug combination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ZHANG Junhe1,PAN Ciming2,JING Yufei11.Depantment of Chinese Medicne,Pingdu Hospital of T.C.M,Pingdu266700,China;2.Basic Medical School,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230038,China【Abstract】Background Dried ginger with aconite is one of the classic antidote of Zhongjing Jingfang,which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especially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law and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Ganjiang and Fuzi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Methods To analyze the odors of aconite and dried ginger in“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and their syndrome and treatment laws,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n different prescriptions.Re⁃sults The top12(frequency≥2)symptoms in descending order were:Xia Li(8times),vomiting(7times),fever(4times),annoy⁃ance(4times),Jueni(4times),weak pulse(4times),abdominal pain(2times),heavy pulse(2times),dysuria(2times),cough(2 times),headache(2times),body pain(2times).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dried ginger uses24squares(times),1square for ten liang;9squares for three liang;5squares for two liang;3squares;one or two5squares;six baht1square.Aconite has23squares (times),of which six taels are1square;one tael is1square;three pieces are2squares;two pieces are2squares;one piece is17 squares.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uses12prescriptions to warm the yang and dispel the cold,and to restore the yang to save the evil. Conclusion Dried ginger and aconite have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Different dos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When Zhongjing treats diseases,the single dosage of dried ginger and aconite in his prescription,the compatibility relationship,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etc.,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yang qi of the human body,which is worth learning from.【Key word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Drug combination;Dried ginger;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Syndrome treat⁃ment and Dose-effect relationship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2021Y486);云南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1018)第一作者简介:张君合,硕士。
《伤寒论》方药论治应用规律
二、芍药
(一)文献论述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 神农本草经》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二)药物作用------常 药物作用 常
赤芍: 赤芍:偏于活血 (古赤白芍不分) 古赤白芍不分) 白芍:偏于补血、 白芍:偏于补血、敛阴
五、甘草
(一)文献论述
《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 神农本草经》 甘草,味甘,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 解毒。久服轻身、 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 ,解毒。久服轻身、 延年。 延年。”
(二)药物作用------常 药物作用 常
甘草:调诸药,解百毒 甘草:调诸药,解百毒------常 常
补心阳, 补心阳,补中气
益阴
3.生甘草 生甘草 (1)桔梗汤 ) (2)甘草汤 )
清热解毒利咽
六、附子
(一)文献论述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 附子,味辛,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 癥 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三、麻黄
(一)文献论述
1.《本草纲目》:“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本草纲目》 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2.《日华子诸家本草》:“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日华子诸家本草》 3.徐大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轻扬上达,无气无 徐大椿·《 轻扬上达, 徐大椿 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 味,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 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 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 雄力浓者,其力更大。 雄力浓者,其力更大。”
【中医】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版
【中医】伤寒论方剂歌诀总结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伤寒论方歌二画1.十枣汤F70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三画2.大青龙汤F3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3.大承气汤 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4.大柴胡汤F14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5.大陷胸汤F62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6.大陷胸丸 L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7.大黄黄连泻心汤S119大黄+黄连+黄芩8.三物白散 W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9.土瓜根(方阙)10.干姜附子汤 S91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12.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13.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14.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15.小柴胡汤F80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16.小陷胸汤 F329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四画17.五苓散 F304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18.文蛤散 W文蛤散文蛤五两19.乌梅丸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五画20.甘草汤 S26221.甘草泻心汤方88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22.甘草干姜汤 S9523.甘草附子汤L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24.四逆散方84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25.四逆汤 S241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26.四逆加人参汤 S309 四逆汤+人参27.白虎汤 F92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28.白虎加人参汤 F92 白虎汤+人参29.白头翁汤 F111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30.白通汤W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31.白通加猪胆汁汤 W 白通加胆汁一合,尿五合同白通汤32.生姜泻心汤 S125 生姜+半夏泻心汤33.瓜蒂散方354 瓜蒂散中赤小豆,豆鼓汁调酸苦凑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34.半夏泻心汤方88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35.半夏散及汤W半夏散及夏桂草,等分合寸匕日三六画36.芍药甘草汤S9537.芍药甘草附子汤S9738.当归四逆汤F136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寒厥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39.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S280 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40.竹叶石膏汤F93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珍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七画41.赤石脂禹余粮汤S131赤石脂+太一禹余粮42.吴茱萸汤F130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43.附子汤 C附子汤生附二枚,术宜四两主斯方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44.附子泻心汤S121附子+大黄黄连泻心汤45.牡蛎泽泻散牡泽散漆栝楼根,葶苈商陆海藻均八画46.抵当汤 C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冲任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47.抵当丸 C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48.苦酒汤总结+C苦酒汤鸡子一枚,夏十四枚加苦酒刀环棒壳煎三沸,咽痛频呑绝妙哉49.炙甘草汤 F163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九画5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S8751.枳实栀子豉汤S31552.栀子豉汤 S6853.栀子甘草豉汤 S6854.栀子生姜豉汤S6855.栀子厚朴汤S70栀子+厚朴+枳实56.栀子干姜汤 S7257.栀子柏皮汤F295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58.茯苓四逆汤 S92茯苓+四逆汤+人参59.茯苓甘草汤 Z茯苓甘草汤桂姜60.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S836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S8562.茵陈蒿汤F295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十画63.桂枝汤 F36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64.桂枝人参汤 C人参汤即理中汤,桂枝+理中汤(参姜术草)干姜65.桂枝加芍药汤 S231同桂枝汤,芍药由三两改为六两66.桂枝加大黄汤S231桂枝汤+大黄6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汤+人参 S3768.桂枝加附子汤S33桂枝汤+附子6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S31桂枝汤+厚朴+杏仁70.桂枝加桂汤S82同桂枝汤,桂枝由三两改为五两71.桂枝加葛根汤 S35桂枝汤+葛根72.桂枝甘草汤 S787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S7974.桂枝去芍药汤 S35桂枝汤去芍药7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S36桂枝汤去芍药+附子7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S81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77.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S142桂枝汤去桂枝+茯苓+白术78.桂枝附子汤P36桂枝去芍药+附子79.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S146桂枝附子汤去桂枝+白术80.桂枝麻黄各半汤 S54麻黄汤+桂枝汤71.桂枝二麻黄一汤 S56麻黄汤+桂枝汤82.桂枝二越婢一汤S58桂枝汤+越婢汤越婢麻石姜草枣 Z83.桃花汤 Z桃花汤米赤石姜(无桃花)84.桃核承气汤 F243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85.桔梗汤 S262桔梗+甘草86.真武汤 F311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8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Z柴胡龙骨牡蛎汤,半夏柴芩合大黄桂苓参枣并生姜,再加龙牡与铅丹88.柴胡加芒硝汤 S216小柴胡汤+芒硝89.柴胡桂枝汤S210小柴胡汤+桂枝汤90.柴胡桂枝干姜汤L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痛,寒热心烦服之康91.调胃承气汤 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92.通脉四逆汤S242炙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S307 四逆汤+猪胆汁94.烧裈散kūn S313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伤寒杂病论》葛根功用的相反属性探讨
2019年9月第26卷第17期·综述·《伤寒杂病论》葛根功用的相反属性探讨汪妙芬王建康陈丹华晖辉沈秀伟鲍平波葛根是目前临床的常用中药,味甘,性辛、凉,入脾、胃经,具有解肌发表、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治疗功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用葛根命名的方剂,作为主药的作用地位十分明确,表里寒热的运用较为广泛。
探究貌似杂乱的葛根运用的内在规律,笔者浅见是张仲景充分把握的药物双向调节作用为药理基础的葛根功用的相反属性,这一相反属性是指葛根在不同的配伍、不同病症的运用中表现出阴阳属性范畴内的相互对立相反的治疗效应,亦即双向调节作用。
本文拟就有关内容整理探讨如下。
1 升清止泻与下气降逆葛根具有上升和下降的相反功能效应。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表未解”是指太阳表证未解,气机怫郁,化热入里,内迫阳明而泻,形成太阳与阳明合病之机,主药葛根,清热升津,既外解太阳之表,勿使怫郁,又升发胃肠清气,勿使下泄,与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相配,共治阳明泄泻,重在发挥升清止泻功能。
从气机升降角度,主司气机之升。
现代研究证实,葛根中的葛根素具有良好的抑制小肠蠕动、降低胃排空速度、对抗炎性因子对肠道的损伤、调理胃肠激素分泌使肠道功能正常的作用[1]。
奔豚汤见于《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本方被后世称为张仲景治疗热性奔豚气病的主方[2]。
奔豚气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虚郁热、气机上逆。
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养血柔肝,葛根、生姜、半夏降逆下气,甘李根白皮、黄芩清泄郁热,甘草调和诸药。
其中葛根配半夏治疗气上冲胸之主症,主司气机作者单位:315040 宁波市鄞州区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汪妙芬);宁波市中医院中医科(王建康);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陈丹);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华晖辉);宁波市海曙区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沈秀伟);宁波市海曙区中医院中医科(鲍平波)通信作者:王建康,Email:wjk7009@ 之降,再有葛根汤主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伤寒论》015条:顺势而为
《伤寒论》015条:顺势而为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段非常有价值,涉及到人体的排病模式,以及中医治病的思路是顺势而为。
中医治病,不是与疾病对抗,更不是与人体对抗,而是要顺应天道自然,顺应人体自己的排病模式。
人体想要从表解,就辅助从表解。
人体想要从里解,就辅助从里解。
人体想要从半表半里解,就辅助从半表半里解。
中医用药,要顺应人体,顺势而为,辅助人体,满足身体的需要,达到他想要的目的,这样才叫作真正的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并不神秘,就是顺应天道自然。
人体自己的排病模式,就是老天爷赋予人体的自愈能力,没有这种自愈能力,人一天也活不了,一得病马上死。
正是人体自己会排病,有自愈能力,人才能康复,病才能好。
所有的病,都是人体自己自愈的,药物只是顺势而为,给人体打下手,当助攻,辅助人体。
人的排病模式有几种?从大方向来分,三种。
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病在半表半里从半表半里解。
从表解有汗法,从里解有下法,从半表半里解有和解法,也就是通过人体三焦网膜系统的水液代谢,将病邪排出去。
古时候,庸医治病,往往先汗后下,发汗不好,就用下法,这是不懂辨证的庸医瞎治的通用手段。
说是庸医,也比现在的庸医要强百倍,因为他们至少还是懂得人体的正常三种排病模式的。
汗法从表解病没好,那很可能病不在表而在里,所以接着就用下法,期待能把病治好,算是蒙,有可能蒙对,但中医肯定不靠蒙,而是靠辨证。
证,人体排病的证据。
要通过四诊合参,观察人体想要从哪里排病,从而去辅助人体,帮人体排病,顺应人体。
因为人体自己排病也需要能量,能量不够,就有可能排不出去。
所谓正邪交争,正气不足,邪气就排不出去,病就不好。
太阳病开门见山,太阳病,说明病位在表,是表证,而且是阳证。
表证阳证的太阳病应该如何解?正常情况下应该从表解。
从表解,一般是用汗法,大致来说是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更具体的辨证,大家自行翻看前面的桂枝汤,麻黄汤的辨证还没讲到,后面会讲。
方剂反成配伍纲纪探要
方剂反成配伍纲纪探要反成配伍即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方剂学配伍理论体系的结晶,也是临床组方用药的常用形式。
文中结合名方范例,试从寒热并举、升降相因、刚柔互济、补泻同施、散收同用、气血相依、阴阳互根等方面探析方剂反成配伍之纲纪,旨在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
标签:方剂配伍;反成配伍;纲纪;探要反成配伍即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药物在性能和功用等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补其之短或制其之偏,增强全方疗效、调整作用靶向、减少不良反应的一种经典配伍方法[1-2]。
它作为临床组方用药的常用形式,是方剂学配伍理论体系的结晶,也是当今方剂配伍领域研究的热点[3]。
探讨方剂学反成配伍纲纪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激发中医药科研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传统名方的配伍特点,揭示了反成配伍的深刻内涵,旨在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对反成配伍的理论认识,规范临床组方的思维模式。
1反成配伍规律及名方范例1.1寒热并举寒热是中医药领域中尤为重要的两个命题,既可理解为病因,又可理解为病证[4],还可理解为药性理论。
寒热并举是以中药四性理论为基础,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寒性药与热性药配伍使用,相互制约以减少不良反应,相互促进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规律。
以三物备急丸为例,巴豆辛热峻下,逐冷积,开闭塞;大黄通地道,解热毒,既助巴豆峻下之性以攻积,又制其辛热之毒以免过伤胃液;干姜温中,守而不走,以顾脾阳,既助巴豆以祛寒,又抑大黄之寒凉[5]。
该方寒热并举,君臣相佐,阴阳相济,共奏攻逐寒积之效。
此外,半夏泻心汤中半夏与黄芩、黄连以及芍药汤中黄芩、黄连与肉桂的配伍使用均体现了寒热并举的特点。
1.2升降相因《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作变矣。
”升降相因即以升降互为因果的辨证关系为依据,借助药物的作用趋势来调节脏腑气机,使之升降有常的一种配伍方法[6~7]。
《金匮要略》相反相成用药法探讨
《金匮要略》相反相成用药法探讨发表时间:2012-03-01T13:33:43.4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07月(下)总第196期供稿作者:吴永强[导读] 利用药物的特性和互补性药有“七情”,病有“八证”,法有“八法”。
吴永强(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中医院内科 116100)【中图分类号】R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7-0576-01 《金匮要略》原书共25篇是《伤害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被后世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该书共载方205首。
且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其用药特点既重视发挥单味用药的主治功能,更注意药物经过配伍组织之后的协同作用,尤其是相反相成用药法也非常多见,且配伍精当,疗效增强,同时扩大了适应范围。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配伍是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将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配伍应用,使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从而提高疗效,达到治愈的目的,这就是相反相成用药法充分地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思想 1 《金匮要略》相反相成用药法的立法依据切杂病纷繁的病机《金匮要略》所论述的杂病其证纷繁复杂,或阴阳相见或虚实并现,但仲景不愧治疗杂病的典范,他能切纷繁的病机而辨证用药,首先从该书对疾病的分篇可以看出,他把病机相同,辩候近似或病位相近者合为一篇,如中风与历节,因二者病机相仿,故合为一篇,其次从遣方用药来看,如“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本证为产后中风兼阳虚,其治疗若但解表祛邪,则虚阳易脱,若因正虚而补正,则表邪不解,而用竹叶汤扶正祛邪之祖。
利用药物的特性和互补性药有“七情”,病有“八证”,法有“八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寒热攻补各行其道。
若黄连泻热,人参补气。
而药物间的配伍或增强疗效或减轻和消除毒副作用。
若石膏配知母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生姜配生半夏能减轻和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_《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
《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 耿建国河南方城神火集团总医院(473200) 王代娣 提 要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式——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
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关键词 《伤寒论》 药对 配伍规律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组合。
《伤寒论》的药对是仲景常用的一种特定药物组配和方剂组成,也是仲景从长期大量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药对虽组成简单,但作用方向一致,全面兼顾病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体现了仲景适证化裁、灵活加减的用药特点。
因此,探讨《伤寒论》药对的配伍规律和特点,对我们深入研究《伤寒论》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理,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和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1 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1.1 六经主证,辨施药对 六经各有主证、主脉、主方,各经亦有主要药对。
如太阳中风,桂枝与白芍,一散一收,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太阳伤寒,麻黄与桂枝,辛温发汗,解表散寒;阳明热证,石膏与知母,辛寒甘润,泄火滋燥;阳明实证,大黄与芒硝,攻下里实,通腑泄热;少阳经证,柴胡与黄芩,和解少阳,斡旋枢机;太阴为病,白术与干姜,温中散寒,健脾除湿;少阴虚寒,附子与干姜,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厥阴为病,黄连与附子,阴阳互济,寒热并施等。
1.2 病情复杂,全面兼顾 (1)辛开苦降,升降相因:气机逆乱,升降失常之寒热阻结,中焦痞满之证,药用半夏配黄芩(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寒热并施,阴阳互调,辛开苦降,升清降浊。
(2)安内攘外,表里兼治:太阳误下,表证未罢,腐秽积肠之大实痛兼有表证,药用桂枝配大黄(桂枝加大黄汤),发表攻里,散邪通腑;若但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而外证已除者,桂枝、大黄相伍则宣阳行气,通经活血(桃核承气汤)。
(3)寒热共济,阴阳并调:以黄连、附子为对,针对病入厥阴,寒热错杂,阴阳逆乱之证,寒热兼施,阴阳并调(乌梅丸);若汗后阴阳两虚,症见恶寒,脉微细,脚挛急,则用附子配白芍扶阳益阴,阴阳双补(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六经传变六经的传变规律有三种,第一种是循经传,第二种是越经传,第三种是枢机传。
因为越经传里面还有两种独特的传变方式,即表里传和开阖传,加上循经传和枢机传共计五种。
第一种循经传。
循经传是指外感疾病按照三阴三阳的规律、由“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逐条经往下传,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所谓三阳传变,指的是如果太阳传少阳,少阳证备,则太阳证罢,完全传人少阳则不见太阳证;少阳完全传人阳明,则不见少阳证。
而三阴是递进关系,太阴传入少阴,同时具有太阴和少阴的症状;少阴传入厥阴,同时有太阴、少阴、厥阴的症状。
第二种越经传。
越经传就是不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规律去传。
越经传是隔一条经,比如太阳传人阳明,阳明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太阴,都是中间隔了一条经,称之为越经传。
越经传又有两种特殊的方式,第一种是表里传,第二种是开阖传。
表里两经相传,包含了两种方式,其中阳明传太阴是循经传,而少阳传厥阴与太阳传少阴都是越经传,都隔了一条经——少阳传厥阴隔着太阳经,太阳传少阴隔着厥阴经。
所以,少阳厥阴、太阳少阴的表里传是越经传,而太阴-阳明的表里传是循经传。
第四种开阖传。
因为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所以阳明传太阴就属于开阖传。
第五种传变方式我们叫枢机传,是指少阳、少阴之间的相互传变。
第一种是寒体人,由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人阳明以后寒化传入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传经。
这是正常的六经传变的渠道,最后从厥阴转出少阳。
这种寒性体质的人,传入太阴以后,是寒化的。
第二种是热体人,由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入阳明以后热化传人少阴,少阴传厥阴,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的次序传经,最后还是转出少阳。
热性体质的人不传太阴。
在标本法一章中已讲得很清楚: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从其本,所以太阴无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