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中风科疗效评价--分析--总结
十三、2009-2011年度优势病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分析、总结1、2009年中风的年度评价、分析、总结2009年1—12月份我科室共收住院病人129例,其中出血性中风 13例,缺血性中风 94例,中风后后遗症22例。
全部病人均采用西医西药、中药、针灸、功能康复锻炼、中草药烫疗综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针刺主要采用头皮针针法、灵龟八法针法、醒脑开窍针法或(和)体针针法,灸法主要采用温和灸百会以及壮医药线点灸法。
功能康复锻炼主要根据现代康复理论的中风康复六段理论指导康复,中草药烫疗则采用我科协定的中风烫疗处方烫疗。
对于中风的运动障碍,我科总结了三位一体的康复技术,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愈20例,治愈率15.5 %,好转 103 例,好转率79.84%,无效6 例,治愈好转率95.35 %。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126例,有3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7.67 %。
有103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 79.5%。
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中风证系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四高”,是目前中风病难点和焦点,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提高救治效果和康复效果又是关键所在。
2009年1—12月份我科室共收住院病人34例。
全部病人均采用西医西药、中药、针灸、综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针刺主要采用耳针针法、子午流注针法、体针针法,灸法主要采用直接灸或温和灸四神聪以及壮医药线点灸法。
治愈15 例,治愈率44.2%,好转1 7例,好转率 50 %,无效2例,治愈好转率94.12%。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32 例,有2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4.12 %。
有28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82.35 %。
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
主要难点是预防眩晕复发。
中医药在其缓解期的辨证论治,求因治本的治疗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一直是临床非常关注的问题,这是一项有利于解决中风偏瘫病情的有益研究。
本文综述了使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一般来说,使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等方面。
例如一项有关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老年患者改变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临床试验认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分有明显改善,运动力也有所加强,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100%和73.33%。
此外,针灸还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有效改善植物神经的运动功能,这是因为针灸可以影响人体抗体的分泌,强化神经纤维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活性,从而使神经功能恢复更快。
可以从中医针灸综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实际研究中看出,中医针灸与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恢复,可以缓解肌肉活动痉挛,改善肢体麻木,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和不良反应,明显改善患者体质、情绪和生活质量。
临床上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是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一个累积治疗,而不是单一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随访管理,推荐必要的药物治疗,有效实施运动训练等等。
另外,在中医针灸综合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表现和临床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穴位,使用恰当的针法,避免病情的恶化,以及对患者造成过多的痛苦,确保在治疗过程中临床效果达到最大程度。
总之,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临床效果明显,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可和肯定。
针灸科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针灸科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分析中风病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评估、难点分析及优化一、疗效分析一).疗效评定标准以XXX制定的中风病诊疗方案中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制定评估标准。
标准制定如下:1.评价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入出院进行评分,计算出各自的分值。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表附后)2.评价标准:按照计算出的等级和分值综合评价,按显效、有效、无效3级评定。
显效:治疗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上升≧2个等级或终末评定7分或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上升≧2个等级或终末评定≧50分并≤75分。
无效:治疗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无品级变化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2个品级。
二).疗效分析表:平均住证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痰瘀阻络型合计例数院天数123115106842.544.145.843.044.05(41.7)5(41.7)2(16.6)11(35.5)16(51.6)4(12.9)6(40.0)7(46.7)2(13.3)3(30.0)5(50.0)2(20.0)25(36.8)33(48.5)10(14.7)显效(%)有效(%)无效(%)83.487.186.780.085.3总有效率二、总结评估去年XXX颁发了《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我们在今年中风病的临床诊疗中,执行了此方案,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在改善附件2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较我科原有治疗方案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一).国家方案在针刺治疗方面较原有方案中方法多,针刺手法等方面规定更为具体,临床应用时有更多选择,而且便于掌握各项操作,不会因操作人员的不同而造成疗效的差异。
二).国家方案中不仅有针刺、中药方面的治疗,还加入了推拿、康复等治疗,各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提高了总体疗效。
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9-04-18T10:32:04.1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5期作者:张卿[导读] 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治疗较慢,通过中医针灸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明确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100)【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16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疗法,对照组利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4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7.07%,两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FMA、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治疗较慢,通过中医针灸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明确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医针灸;肢体功能;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5-0224-01中风偏瘫属于脑血管疾病之一,中风后患者多数存在“口眼歪斜”、流涎、偏瘫等症状,此时患者多出现无法自主生活、失语等症状,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
一些患者在发病后早期通过有效的康复锻炼措施,能够有效恢复肢体功能与言语功能,偏瘫症状好转后,可以独立行走、自主生活,但一些患者在发病后肢体与言语功能并未得到有效恢复,则无法独立生活,为患者的家庭也带来严重的负担[1]。
临床为改善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集中对患者开展偏瘫的治疗,促进患者预后康复效果。
本文对所选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对比,总结中医针灸疗法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16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82例/组。
研究组男39例,女43例,年龄39~87岁,平均年龄(65.63±21.37)岁,病程1~15个月,平均病程(10.37±4.63)个月,偏瘫位置: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46例。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肌肉无力、运动障碍和痉挛。
传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和腧穴学。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疏通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针灸师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灸师会选择合适的经络和腧穴进行治疗。
通常情况下,治疗时会采用一般针灸和电针疗法相结合,以增强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接受针灸治疗,治疗时间可根据病情的进展进行调整。
首先是肌肉力量的恢复。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肌肉力量通常会有所恢复,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
其次是运动功能的改善。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通常可以进行一些正常的活动,如走路、握物等。
最后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针灸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通过针灸治疗,患者不仅可以恢复一定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还可以减轻痉挛症状,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度。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各不相同,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针灸师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可以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缓解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治疗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对风痰 瘀 阻证 ,采 用化痰 祛瘀 方 ,成分有 醋香 附 、半 夏 、 白术 、天 麻 、全蝎 粉、水蛭粉 、丹参 、大黄 、茯苓 、胆 南 星 、陈 皮和 白蒺 藜 ;对 于气虚 血瘀证 患者 ,对其使 用益 气 复瘫 宁 ,成分有 地龙 、桃仁 、赤芍 、牛膝 、全 蝎粉 、水 蛭 粉 、黄 芪、当归 、川 芎 、郁金 、鸡 血藤 、威 灵仙 和石 菖蒲 ; 对于 痰热腑 实证 患者使 用星蒌 承气 汤 , 成 分有 生大黄 、芒 硝 、全 瓜 蒌 和 胆 南 ;对 于 阴虚 风 动 证 患 者 ,使 用 育 阴 熄 风 汤 ,成分有 丹参 、 白芍 、 山萸 肉、钩藤 、生地 黄和 天麻 。 水煎 服方 式服用 ,每 日一剂 ,2 8 d为一 疗程 。改 良陆 氏康 复手 法 :具体 的实施 过程 为 ,按揉 百会 穴和太 阳穴 ,并配 合 以 内 关 、 肩 颐 、 少 海 、 合 谷 、 曲 池 穴 位 的 按 压 , 每 次 2 0 3 0 m i n ,每 日一次 ,2 8 d为一个疗 程 。 1 . 3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及脑 血管病疗 效评定方 法对本研 究 中两 组患者 的临床 疗 效 进 行 评 定 , 如 果 患 者 的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 度 改 善 了 至 少 8 5 % ,则评定为痊愈 ;如果 患者 的神 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 了 5 0 % 一 8 5 % 之 间,则评定 为显效 ;如 果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 度 改善 了 2 0 % 一 5 0 % ,则评 定为有效 ;如果患者的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 改善了 2 0 % 以下 ,则评定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痊愈 率+ 显效率+ 有 效率 。 方为 : 甘 露醇 1 2 5 m i ,i d 2次 ,胞 二 磷 胆 碱 0 . 5 1 . O g ,i d 1 1 . 4 统 计 学 处理 次 , 口服 阿 司 匹林 0 . 1 g ,l d 1次 ,盐 酸 川 芎嗪 注 射 液 对本研究 中所有数据进 行统计 学处理 的过程 中运 用统 1 2 0 m g + 5 O O m l 生 理 盐 水 ,l d 1 次 ; 同 时 对 于 血 糖 在 计学软件 S P S S 2 0 . 0 ,分别用率和 ( ±S)表示计数资料 7 . 1 m m o l / L以上 的 患者应加 用 口服 降糖 药物 ,三周 为一个 和计量资料 ,然后分别用 x 2和 t 检 验组间 比较 ,P < O . 0 5 表 疗程, 治 疗 2个 疗程 。给予观 察组 患者采 用 中医综合 方案 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 治 疗 :其 中 药 浴 方 为 自拟 通 络 方 ,组 成 成 分 有 透 骨 草 、木 2 结 果 瓜 、川 芎 、红 花 、苏 木 和 伸 筋 草 。方 式 为 水 煎 外 用 熏 洗 , , 观 察 组 患 者 治 疗 的 总有 效 率 9 6 . 7 %( 2 9 / 3 0 )显 著 高 于 对 患者 每天进 行一 次药浴 , 以 2 8 d为一疗 程 。辨 证论 治 : 对照组 7 O . 0 %( 2 1 / 3 0 )( P < 0 . 0 5 ) 。具 体 见 表 1 。 表 1 两组 患者 的临床疗效 比较 ( 例/ % ) 组别 观 察 组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中风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常因中风造成的脑部缺血或出血导致对身体的部分肌肉功能受损,表现为一侧肢体无法灵活活动或丧失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近年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中医将中风归为“中风病”,认为中风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等有害因素侵袭引起,主要病理变化为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脑神经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针灸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有利于恢复受损的脑神经功能。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主要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激活脑神经功能,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
具体来说,针灸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位针灸:定位针灸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气血,激活受损神经,有利于恢复肢体功能。
(3)灸法治疗:灸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热炙,以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针灸结合传统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功能恢复: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肢体的功能恢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肌肉力量得到明显增强,肢体的灵活度明显提高,可以完成更多的日常活动。
(2)神经功能改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激活受损的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再生,有利于恢复受损脑部功能。
患者的感觉、运动、平衡等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心理状态改善:中风偏瘫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患者常常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观察评估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4年4 月至2015 年5 月间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中风偏瘫的90 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中医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活动能力、生活质量以及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时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偏瘫;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02-01脑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多发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治愈难度十分大。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物理疗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我中心就中医针灸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抽取在2014 年4 月至2015 年5 月间来我中心治疗中风偏瘫的90 例患者,其中男51 例,女39 例,年龄为53~78 岁,平均62.8 岁。
这90 例患者均符合第四次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 检查证实。
这90 例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为肢体无力、生活不便、头痛、恶心呕吐等。
其中脑出血后遗症36 例,脑梗塞54 例;左侧偏瘫41 例,右侧偏瘫49 例;完全性偏瘫39 例,不完全性偏瘫51 例。
将90 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病情上均没有明显的不同(p>0.05),具有可对照性。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中风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细胞受损,造成身体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传统的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介绍和分析。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是将中医传统的针灸疗法与现代康复理论相结合,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病程起到了积极的干预作用。
中医认为中风偏瘫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灶区域的微循环,减少潴留血液的积聚,从而减轻受损组织的坏死程度,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研究表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缩短中风偏瘫的康复时间,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的神经功能恢复和肌肉力量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促进神经再生和重建连接,改善受损肌肉的运动功能。
针灸还可以刺激肌肉收缩,提高肌肉力量,增强肌肉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中医的辨证施针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个性化定制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还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中风偏瘫患者常常由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畅通,舒缓患者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还可以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的提高,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进一步促进康复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针灸疗法对患者的要求较高,需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充分的合作和配合,而中风偏瘫患者往往由于肢体运动功能受限而难以完成。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中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功能损害,在临床上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障碍
等症状。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以
下将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和调整人体
的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肢体受损区域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有效缓解病变区域的血液
供应不足问题,提高康复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改善肌肉功能,增强肌肉力量。
针灸可以通过刺
激肌肉和神经,激活肌肉组织,增加肌肉力量,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
针灸可以通过不同
的刺激手法和穴位选择,对肌肉进行刺激和调节,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肢体功能。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
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针灸可
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促进患者的身心平衡,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功能、恢复神经功能和提
高日常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是一种
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为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新的选择。
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来进一步证实其治疗机制和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中风偏瘫治疗中采取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效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86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经诊断均符合中风偏瘫症状,采取盲抽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两个组别,前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针灸,将应用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对较高,与此同时FMA、ADL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以及治疗前。
(P<0.05)。
结论: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而言,康复治疗期间与针灸联合方式可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水平。
关键词: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引言: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并有着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特点,脑卒中在中医中归纳于中风范畴,其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能力受限、口眼歪斜、交流不畅等情况,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对于该情况需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中风偏瘫不同治疗方法的差异表现,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的86例中风偏瘫对象均在院内接受治疗,时间在2021年5月~2022年4月区间,受到后期对比所需将其随机分为人数对等的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26、17例(58.65±4.11)岁与28、15例(60.33±5.78)岁。
两组患者的临床线性资料相比具有同质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在治疗期间进行康复疗法,在患者各指标处于稳定阶段时即可指导其展开肢体训练,首先从被动训练展开,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交叉抬起患肢与屈伸练习,并配合肌肉按摩,以此来促进血液循环,在患者有自主能力后鼓励其自行抬起,以及关节的外旋、内收等练习,反复多次训练,在此需注意的是,还应当控制训练量与幅度,时刻询问患者感受,结合其实际承受情况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训练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日3次[1]。
然后辅助患者进行坐立、站立、行走训练,以后人员以及家属需做好保护工作,避免跌倒等问题的发生。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针灸,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如果患者中风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在常规西药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针灸,能更好地促使机体恢复肢体功能,从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肢体功能障碍;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西医所说的脑卒中就是中医中的中风疾病,在临床中被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和出血性,一旦发作不仅会导致患者脑功能出现一次性或永久性异常,如果抢救措施时机或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当,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即使抢救及时有效,很多患者也会出现后遗症,使其完全或部分丧失行动能力,从而大幅度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高昂的治疗费用,还会导致家庭经济负担过重[1]。
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最常出现的也是对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后遗症是肢体功能障碍,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还没有能够根治该类疾病的有效药物和胡搜段,只能是通过相应药物和康复锻炼来对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效减轻。
随着临床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临床中越来越广泛地在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使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
本研究分析了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女(13:18),年龄52-75岁,均龄(63.15±3.24)岁;观察组男:女(12:19),年龄53-77岁,均龄(63.54±3.35)岁,两组资料(P>0.05),能比较。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评价
临床探索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评价宋艳芳 (张家口市宣化区中医院内科,河北张家口 075100)摘要:目的:评价应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在我院接受中风偏瘫治疗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比组(n=33)和治疗组(n=33),对比组给予常规性康复训练,治疗组给予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
评估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同对比组相比,治疗组临床各指标评分更高,P<0.05。
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灸;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类型之一,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虽然当前诊疗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该病治疗后遗症发生率仍然较高。
石学敏教授提出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临床治疗中拯救了高达200万人次,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旨在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在我院接受中风偏瘫治疗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n=33)和治疗组(n=33)。
对比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53~70岁、平均(61.5±2.77)岁,病程11~45 d、平均(28±5.54) d;治疗组中男25例、女8例,年龄55~70岁、平均(62.5±2.57)岁,病程11~40 d、平均(25.5±5.87) d。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有中风偏瘫治疗指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病例资料不完整;严重语言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病史。
1.2 治疗方法对比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针对急性期患者,取健侧卧位,每隔3 h协助患者翻身1次,并进行叩背;上肢维持肩部上侧,肘关节保持伸直,避免垂腕,保持髋关节为伸直状态,确保小腿和足部垂直;卧床期间保持关节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坐起和翻身;协助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转移动作训练。
108例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108例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本文就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
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法,实验组加用中医针灸疗法。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实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均P<0.05。
结论: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对促进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313-02中风是神经血管疾病的的统称,现代医学将该疾病称之为脑卒中和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发病后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或后遗症,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本文为提高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对我院2015年收治的部分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法,已经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过程及数据做如下汇总:1.基线资料与方法1.1 基线资料分析选择我院在2015年收治的10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结合MRI、CT等检查结果被确诊。
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在47~73岁之间,平均(62.5±4.1)岁;肌力分级:0级32例,I级38例,Ⅱ级25例,Ⅲ级13例。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4例。
将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法,使用长春西汀、维生素B1、维生素E、尼麦角林等药物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而定,共治疗2周;同时配合按摩、推拿、功能锻炼等康复疗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上肢瘫痪者可选择其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位;下肢瘫痪者可取其双肾俞、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位;语言障碍患者可取其廉泉、通里等穴位;口眼歪斜患者可取其颊车、四白、阳白、承浆、地仓等穴位。
中风及其后遗症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风及其后遗症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所收治的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中选取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中医针灸理论,以风池穴为主穴,对中风及其后遗症进行针刺治疗。
结果 86例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中,针刺治疗总有效率为96.5%。
结论对于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以风池穴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灸;临床效果中风是临床上致残率最高、病死率最高、发病率最高的重大疾病之一,而中风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也严重影响着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次研究在选取86例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风池穴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科2015年1月~2016年5月所收治的中风及其后遗症患者中选取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1.2±6.8)岁;发病时间15d~7个月,平均发病时间(1.3±2.2)个月。
86例患者中,86例患者半身不遂,占100.0%;28例患者偏身麻木,占32.6%;33例患者口舌歪斜,占38.3%;31例患者语言蹇涩,占36.1%,这个数据表明,在中风病五大主要病症之中,最为常见的当属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以及偏身麻木。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诊断标准[1]对86例患者进行诊断。
86例患者经过头颅CT确诊为中风,其中25例患者出血性中风,占29.1%,61例患者缺血性中风,占70.9%,18例患者并发冠心病,14例患者并发糖尿病。
1.2方法1.2.1取穴以双侧风池穴为主穴;配穴:遗尿、二便失禁取中极、关元、肾俞;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取内关、廉泉、人迎;下肢瘫痪取三阴交、太冲、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环跳、大肠俞;屈伸不利、手足肿胀取十宣放血、八邪;上肢瘫痪取中渚、外关、合谷、曲池;不语、言蹇加通里、廉泉;口舌歪斜加颊车、地仓、下关;足趾拘挛加涌泉、八风;踝部拘挛加照海、太溪;手指拘挛加八邪;腕部拘挛加腕骨、大陵;肘部拘挛加曲泽、尺泽;面瘫加颊车、鱼腰、地仓、下关[2]。
中风病治疗疗效分析
中风病治疗疗效分析中风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其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为了降低病残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室采用优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收到理想效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中,男87例,女41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25岁,平均63岁;50岁以下3例,51~60岁30例,61~70岁50例,71~80岁33例,80岁以上12例;病程最长20天,最短10小时,平均8天;按中风病病类诊断:中经络96例,中脏腑32例。
有高血压病史81例,冠心病病史21例,糖尿病病史12例。
2 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全部病例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1986年6月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辨证分型依据临床实际分为:1.风痰阻络;2. 痰热腑实;3. 肝阳暴亢;4. 阴虚风动;5. 气虚血瘀;6..痰火闭窍;7..痰湿蒙窍;8.元气败脱:各型例数及出现率见表1。
中风病的疗效判定评价:1.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
影像学检查CT检查基本消失,诊状全部消失。
2.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梗死兆明显减少达1/2以上,诊状60%消失。
3.有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
影像学检查较治疗前减少30%或变小者。
症状30%消失。
4. 无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或无变化,CT检查无明显改变。
表1 中风病各型例数及百分比统计症候病案数目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风痰阻络32 8 15 7 2痰热腑实11 2 3 6 0肝阳暴亢25 6 11 7 1阴虚风动13 3 7 3 0气虚血瘀15 5 8 2 0痰火闭窍14 2 5 7 0痰湿蒙窍16 1 5 10 0元气败脱 2 0 0 1 1 总计128 27 54 43 4百分比21.1% 42.2% 33.6% 3.1%3 辨治方法1)、依据以上辨证分型: 1.风痰阻络:化痰通络汤;2.痰热腑实:星蒌承气汤;3.肝阳暴亢:天麻钩藤饮;4.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5.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
方法于我院2022年7月-2023年7月随机选取260例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白红小球法列入两组,即针灸组(n=130,中医针灸疗法)和常规组(n=130,西医常规疗法)。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针灸组治疗后的肢体功能Ⅰ、Ⅱ级率、SF-36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针灸组治疗后的肢体功能Ⅲ、Ⅳ级率、NIHSS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
结论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理想,可有效减轻肢体功能障碍等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推广意义明显。
【关键词】中风;肢体功能障碍;中医针灸;临床效果中风也称作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任由疾病发展,不仅会造成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也会极大地降低其行动能力、生活质量,加大家庭负担。
由疾病所带来的肢体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生活的主要因素。
目前,西医尚无针对此病的特效药物,只能采取一系列康复手段,减轻障碍级别。
但相关报道显示[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优势明显。
本文旨在分析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我院2022年7月-2023年7月随机选取260例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白红小球法列入两组,即针灸组(n=130)和常规组(n=130)。
常规组中,男69例,女61例。
年龄:20-80岁,平均(46.92±6.10)岁。
针灸组中,男67例,女63例。
年龄:21-78岁,平均(47.01±6.24)岁。
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常规组,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灯盏花素注射液。
再依据患者身体状况,做好康复训练指导。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5T11:12:37.55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6期作者:应佰鸣[导读] 目的:针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与价值研究分析应佰鸣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摘要:目的:针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与价值研究分析。
方法:出现后遗症的中风患者中选取13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针灸治疗措施。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5.5±1.3)分,低于对照组的(8.9±2.1)分。
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5.7±3.5)分,高于对照组的(39.8±2.1)分。
结论:针对出现了后遗症的中风患者,在中医治疗思想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办法效果十分明显,治疗之后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脑中风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高血压病、心脏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是导致脑中风的常见诱因。
该疾病可累及神经功能,尽管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恶化,但多数患者往往会留下后遗症,其中以偏瘫尤为常见。
有研究指出,对脑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实施早期针灸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有助于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内本院收治的130例出现后遗症的中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
其中实验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3.24±6.26)岁。
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54~81岁,平均年龄(63.15±5.96)岁。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6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给予两组有差别的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配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P<0.05。
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且P<0.05。
结论:中风偏瘫患者使用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中风偏瘫;总有效率;住院时间【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314-02前言中风偏瘫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中老年是主要的发病群体。
目前,医学上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治疗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经过比较研究,发现中医针灸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检查确定。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3例,25例女性、18例男性;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4.69±5.63岁;病程5~32d,平均病程11.25±5.87d;其中,17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14例完全偏瘫、29例不完全偏瘫;14例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
对照组43例,26例女性、17例男性;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5.32±6.21岁;病程6~35d,平均病程11.31±6.12d;其中,18例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16例完全偏瘫、27例不完全偏瘫;13例合并冠心病、11例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
患者均存在语言功能障碍、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
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诊疗方案
疗效分析总结、评估、难点分析及优化
一、疗效分析
(一).疗效评定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疗方案中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制定评估标准。
标准制定如下:
1.评价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入出院进行评分,计算出各自的分值。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表附后)
2.评价标准:按照计算出的等级和分值综合评价,按显效、有效、无效3级评定。
显效:治疗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上升≧2个等级或终末评定<7分或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上升≧3个等级或终末评定达75分以上。
有效::治疗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上升≧1个等级或终末评定<14分且>7分或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上升≧2个等级或终末评定≧50分并≤75分。
无效:治疗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无等级变化和改良的Barthel 指数(MBI)<2个等级。
(二).疗效分析表:
证型例数
平均住
院天数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
(%)
风痰阻络型12 42.5 5(41.7)5(41.7)2(16.6)83.4 气虚血瘀型31 44.1 11(35.5)16(51.6)4(12.9)87.1 阴虚风动型15 45.8 6(40.0)7(46.7)2(13.3)86.7 痰瘀阻络型10 43.0 3(30.0)5(50.0)2(20.0)80.0 合计68 44.0 25(36.8)33(48.5)10(14.7)85.3
二、总结评估
去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我们在今年中风病的临床诊疗中,执行了此方案,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在改善
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较我科原有治疗方案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一).国家方案在针刺治疗方面较原有方案中方法多,针刺手法等方面规定更为具体,临床应用时有更多选择,而且便于掌握各项操作,不会因操作人员的不同而造成疗效的差异。
(二).国家方案中不仅有针刺、中药方面的治疗,还加入了推拿、康复等治疗,各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提高了总体疗效。
尤其是对痉挛等的治疗解决了一部分临床的难点。
(三).国家方案中对于疗效的评价有中医、西医两种评价标准,并且两种评价标准均有具体的分值,在临床疗效的判断上客观有效、科学实用。
不足:中风病病人粗大的肢体动作容易恢复,精细动作、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及分离动作的产生均在本方案中未见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这是本方案的不足之处。
三、难点分析
年初制定本方案时,提出了两个治疗难点及解决思路和措施,在临床实施中发现以下问题:对于中风病人的足下垂及足内翻,仅考虑到了阳明经经气不通而致阳明经经筋失养的问题,而忽视了阴阳失衡的问题,仅刺激阳明经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痉挛,导致患者足内翻更加严重,故对穴位进行了筛选;对于中风病人的痉挛问题也存在上述问题,一味对阳明经进行治疗反而加重了痉挛,经过临床验证选择,确定了天井穴、臑外穴、殷外穴、屈膝穴四个穴位。
原“抗痉方”(生川乌50克、生草乌50克、桂枝50克、当归50克)在使用过程中因生川乌、生草乌属毒性药品,取药不便,经研究发现,使用制川乌、制草乌可取的与生品同样的疗效,故将“抗痉方”中生川乌、生草乌改为制川乌、制草乌。
具体的治疗措施细化如下:
治疗难点1:中风病(脑梗死)的部分患者存在神经源性膀胱的问题,原有的针刺方法对此解决效果不明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临床的难点之一。
解决思路和措施:祖国医学中的遗尿和癃闭皆包括在神经源性膀胱的范围内。
中风病人的神经源性膀胱主要为尿潴留型,即中医学中的癃闭。
癃闭为膀胱气化失调所致,任脉过膀胱,治疗时注意选取膀胱经、任脉的腧穴。
临床应用中发现,仅取膀胱经、任脉腧穴,对癃闭的治疗效果不佳,应采取前后配穴及远道取穴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具体方案:取穴:
背部:八髎穴、秩边;腹部:中极;肢体部:阴陵泉、三阴交。
八髎穴经骶后孔刺入骶管内,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电针,采用断续波(断续波治疗时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秩边直刺2.5~3寸,针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
中极直刺1.5~2寸,施提插泻法,令胀感传至会阴,后改用斜刺法,方向向阴部,接电针,采用连续波,频率:50-100次/秒。
(高频连续波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低频连续波,短时兴奋肌肉,长时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阴陵泉、三阴交采用直刺法,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治疗难点2:中风病人存在偏瘫侧肢体肿胀的问题,此问题既加重了病人的治疗难点,又对病人的治疗信心产生影响,为目前临床治疗难点。
解决思路与措施:偏瘫侧肢体肿胀主要由于偏瘫侧肢体脉络不通,气血周流不畅,久而致营卫之气皆亏,失去了固摄、濡养作用而致肿胀。
治本之法在于通调经脉之气,气行则血行,固摄、濡养作用皆强,如此肿胀可除。
对肢体肿胀的患者在排除了心脏及肾脏等内科疾患后,我们可以采用十宣穴放血配合自制的中药制剂通络活血汤进行熏蒸和浸泡。
组方如下:海桐皮,五加皮,防风,艾叶,川椒,透骨草,红花,海风藤,桃仁。
同时根据临床经验可给予谷维素2粒一天三次口服。
硫酸镁外敷。
四、优化
(一)、将上述两项治疗难点的解决措施写入下一年的诊疗方案,进一步验证疗效。
(二)、改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并将我们的方案中却有疗效并有自己特色的内容加入。
(三)、积极与内科联系,尽量在中风病早期介入我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