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一章动力学02

合集下载

动量定理解析

动量定理解析

内力: F i ( i )
内力性质: (1) Fi(i) 0
(2) M O (F i(i))0
(3) Fi(i)dt0
质 点: 质点系:
d(m dtivi)Fi(e)Fi(i)
d(m dtivi) F i(e) F i(i)

dp dt
Fi(e)
或 d p F i(e ) d t d I i(e )
F N *m g( tt1)1656kN
二.质点的动量守恒定律
d(mv) F dt
若F=0,则有
mv常矢量
质点的动量守恒定律:若质点不受力或作用于质点上的合 力恒为零,则质点的动量保持不变。,此时质点将作匀速 直线运动或静止。这个结论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三、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外力: F i ( e ),
【解】 pm2e
pxm2esint
py m2ecost

dpx dt
Fx
dpy dt
Fy
m1gm2g
v
ωt
得 Fxm2e2cots
F y(m 1 m 2)g m 2 e2sin t
Fxm2e2cots
F y(m 1 m 2)g m 2 e2sin t
电机不转时, Fx 0,Fy (m1m2)g称静约束力;
几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
? 地面拔河与太空拔河,谁胜谁负
偏心转子电动机 工作时为什么会左 右运动;
这种运动有什么 规律;
会不会上下跳动;
? 利弊得失。
? 蹲在磅秤上的人站起来时
磅秤指示数会不会发生的变化
? 台式风扇放置在光滑的台面上的台
式风扇工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隔板
抽去隔板后将
水池

第11章 化学动力学(天津大5版)

第11章 化学动力学(天津大5版)
k kA k k k B Y Z A B Y Z
N2+ 3H2 2NH3
k
k N2 1

kH2 3

k NH3 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说明
a. 反应级数可为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或零,它的大小反 映了所对应物质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 2O3 ==3O2
kC C
§11.1 化学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1. 反应速率的定义
对于非计时反应
0=ΣνBB d dnB / B
转化速率: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反应进度。广度量,单位mol.s-1
d / dt

1
B
dnB / dt
反应速率:单位体积的转化速率。强度量,单位mol.m-3.s-1
1 dnB / dt V BV
'' '
''
'
3. 初始速率法 n n n 0 kcA,0cB,0cC,0 ......
A B B
lg v0 lg k nA lg cA,0 nB lg cB,0 nC lg cC,0 .....
保持每次实验B,C,…..的初始浓度相同
lg v0 nA lg cA,0 K
④ 反应转化率
lncA- lncA,0= -kt
某一时刻反应物A反应掉的分数称为该时刻A的转 化率xA
xA (cA,0 cA ) / cA,0
则:
1 k t ln 1 xA
一级反应的转化率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无关,仅 与反应时间有关。
⑤ 半衰期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t1/2与反应速率常数成反比,与反应物的 初始浓度无关。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二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二
大作用。
(1)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
阈能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认为指数项相当
于有效碰撞分数,指前因子A 相当于碰撞频率。
(2)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
系数 k 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缺点
( 1)
( 2)
§11.2
过渡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艾林(Eyring),埃文 斯(Evans)和波兰尼(Polany)等人在统计热 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 一定要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须
势能沿着RT线升高,到达T点形成活化络合物。 随着C原子的离去,势能沿着TP线下降,到P点是
生成物AB分子的稳态。
D点是完全离解为A,B,C原
子时的势能;OEP一侧,是
原子间的相斥能,也很高。
Ep
O T
D
rBC
rAB
为了方便起见,将三维势能面投影到rAB和rBC平面
上,就得到势能面的投影图。 在投影图中将势能相同的点连成曲线,这种曲线 称为等势能线。这就好像在地图上用等高线来表
Ea≈ Ec
5、概率因子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来校正理论计算 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Ea k (T ) PA exp( ) RT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子 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 直径为 d AB 的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d AB 称为有效碰撞直径,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复习题解答:最新整理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复习题解答:最新整理

物理化学下册课后复习题答案第八章电解质溶液第九章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一)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第十三章1.比表面有哪能几种表示方法?表面张力与表面Gibbs自由能有哪些异同点?答:A0= As/m或A0= As/V;表面张力又可称为表面Gibbs自由能,二者数值一样。

但一个是从能量角度研究表面现象,另一个是从力的角度研究表面现象;故二者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

2.为什么气泡、小液滴、肥皂泡等都呈圆形?玻璃管口加热后会变得光滑并缩小(俗称圆口),这些现象的本是什么?用同一滴管滴出相同体积的苯。

水和NaCl 溶液,所得的液滴数是否相同弯曲液面有附加压力,其最终会将不规则的液面变为圆形或球形;球形表面积最小,表面自由能最低,最稳定;不相同。

3.用学到的关于界面现角的知识解释以下几种做法或现象的基体原理:①人工降雨;②有机蒸馏中加沸石;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的毛细凝聚;④过饱和溶液,过饱和蒸气,过冷液体等过饱和现象;⑤重量分析中的“陈化”过程;⑥喷洒农药时,为何常常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开尔文公式说明,①、②、④、⑤是新相刚形面时的体积小,曲率半径小,对与之平衡的旧相有更加苛刻的条件要求。

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被吸附的气体的液相对毛细管是润湿的,其曲率半径小零,当气体的分压小于其饱和蒸气压时,就可以发生凝聚。

⑥喷洒农药时,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使药液在叶面上铺展。

4.在三通活塞的两端涂上肥皂液,关断右端通路,在左端吹一个大泡,然后关闭左端,在右端吹一个小泡,最后让左右两端相通。

试问当将两管接通后,两泡的大小有何变化?到何时达到平衡?讲出变化的原因及平衡时两泡的曲率半径的比值。

小球更小,大球更大;最后小泡变成一个与大泡曲率半径相同的弧;由于小泡的附加压力大,所以大泡变大,小泡变小,最后使两泡的曲率半径相同5.因系统的Gibbs自由能越低,系统越稳定,所以物体总有降低本身表面Giibs自由能的趋势。

物理化学第十一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第十一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1.反应为一级气相反应,320 ºC时。

问在320 ºC加热90 min的分解分数为若干?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答:的分解分数为11.2%2.某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10 min。

求1h后剩余A的分数。

解:同上题,答:还剩余A 1.56%。

3.某一级反应,反应进行10 min后,反应物反应掉30%。

问反应掉50%需多少时间?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答:反应掉50%需时19.4 min。

4. 25 ºC时,酸催化蔗糖转化反应的动力学数据如下(蔗糖的初始浓度c0为1.0023 mol·dm-3,时刻t的浓度为c)030609013018000.10010.19460.27700.37260.4676使用作图法证明此反应为一级反应。

求算速率常数及半衰期;问蔗糖转化95%需时若干?解:数据标为0 30 60 90 130 1801.0023 0.9022 0.8077 0.7253 0.6297 0.53470 -0.1052 -0.2159-0.3235-0.4648-0.6283利用Powell-plot method判断该反应为一级反应,拟合公式蔗糖转化95%需时5. N -氯代乙酰苯胺异构化为乙酰对氯苯胺为一级反应。

反应进程由加KI溶液,并用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游离碘来测定。

KI只与A反应。

数据如下:0 1 2 3 4 6 849.3 35.6 25.75 18.5 14.0 7.3 4.6 计算速率常数,以表示之。

解:反应方程如下根据反应式,N -氯代乙酰苯胺的物质的量应为所消耗硫代硫酸钠的物质的量的二分之一,0 1 2 34.930 3.560 2.575 1.8500 -0.3256 -0.6495 -0.980作图。

6.对于一级反应,使证明转化率达到87.5%所需时间为转化率达到50%所需时间的3倍。

对于二级反应又应为多少?解:转化率定义为,对于一级反应,对于二级反应,7.偶氮甲烷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

第十一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_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碰撞、过渡态和单分子反应理论,了解一些特殊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一)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基本要求1.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碰撞、过渡态和单分子反应理论的基本内容,弄清几个能量的不同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

2.了解溶液中反应的特点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了解快速反应所常用的测定方法及弛豫时间4.了解光化学反应和催化反应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过渡态理论中E c、E b、E0、ϑmrH#∆、ϑmrS#∆与Ea之间的关系:基本内容一、碰撞理论1.双分子的互碰频率2.硬球碰撞模型3.微观反应和宏观反应之间的关系4.反应阈能与实际活化能的关系5.概率因子二、过渡态理论1.势能面2.由过渡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3.E c、E b、E0、θmrH∆、θmrS∆与Ea和指前因子A之间的关系三、单分子反应理论四、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1.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原盐效应3.扩散控制反应五、快速反应的测试1.弛豫法2.闪光光解六、光化学反应1.光化学基本定律2.量子产率3.分子的能态4.光化反应动力学5.光化平衡和温度对光化学反应的影响6.感光反应、化学发光七、催化反应动力学1.催化剂与催化作用2.均相酸碱催化3.络合催化(配位催化)4.酶催化反应(二) 基本理论及公式1. 碰撞理论 ⑴ 要点① 反应物分子必须经过碰撞过程才有可能变成产物 ② 只有能量较大的活化分子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映⑵ 计算公式① 不同种物质分子间的碰撞次数 [][]B A RTLdB dA Z ABπμπ222⎪⎭⎫ ⎝⎛+=② 同种物质分子间的碰撞次数 []2222A RTLd Z AA AA πμπ=③ 有效碰撞分数)e x p (RTE q C -= E C 为临界能,是基元反应所必需的能量。

④ 不同种分子间碰撞反应的速率常数⎪⎭⎫⎝⎛-=RT E M RTLd k C AB exp 82ππ ⑤ 同种分子间碰撞反应的速率常数⎪⎭⎫⎝⎛-=RT E M RTLd k C AA exp 22ππ ⑶ 解决的问题① 揭示了反应究竟是如何进行的一个简明﹑清晰的物理现象 ② 解释了简单反应速率公式及阿累尼乌斯公式成立的依据③ 解决了反应速率常数的求算问题 ④ 说明了Ea 与T 间的关系RT E E C a 21+=2. 过渡状态理论 ⑴ 要点反应物先形成不稳定的活化络合物,活化络合物与反应物之间迅速达成化学平衡,另一方面活化络合物转化为产物[]C B A C B A C B A +-→⋅⋅⋅⋅⋅⋅⇔-+≠⑵ 计算公式① 用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RT E f f hT k k BBB 0'exp② 用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 (ⅰ) ()()⎪⎪⎭⎫ ⎝⎛∆-⋅⋅=≠-ΘRT G Ch T k k l nB exp 1 或,≠⋅=C B K h Tk k 或,()⎪⎪⎭⎫⎝⎛∆-⋅⎪⎪⎭⎫⎝⎛∆-⋅⋅=Θ≠-ΘRT H R S ChT k k m r mr nB exp exp 1 (ⅱ) ⎪⎪⎭⎫⎝⎛∆-⋅⎪⎭⎫⎝⎛⋅=≠-RTG RT P h T k k PnB exp 1 或 ⎪⎪⎭⎫⎝⎛∆-⋅⎪⎪⎭⎫⎝⎛∆-⋅⎪⎭⎫⎝⎛⋅=Θ≠-RT H RS RT P h T k k P r Pr nB exp exp 1 ③ 几个能量及其关系 (ⅰ) RT E EC a 21+=Ea 活化能,Ec 分子发生有效反应所必须超过的临界能 (ⅱ)mRT E E a +=0E 0 活化络合物的零点能与反应物零点能之差式中m 包括了普适常数项中及配分函数项中所有与T 有关的因子,对一定的反应体系,m 有定值。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第三节 函数方程及Vm和Km的计算 第四节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1
第一节 概述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定义:
药物的体内过程不服从一级速度过程,为遵循米 氏方程的动力学过程,称为非线性动力学,也称 剂量依赖药物动力学、饱和动力学或容量限制动 力学
4)从药-时曲线中求算动力学参数,从药动学参数的
改变中评价非线性
9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Michealis-Menten方程及意义
dc vm c dt km c
dc :药物在t 时间的下降速率 dt
vm :酶促过程理论最大速率
k m :米氏常数,即达最大速率一半时的血药浓度
10
vm 越大,酶活性越强,难以达到饱和
cdt km c dc vm
取从0─∞积分:
cdt
0 ( vm c )dt
0
c0
vm
则有:
AUC
c02 2vm
c0 vm
km
即AUC与剂量的平方成正比,剂量增大使AUC超比例增大。
27
本章要求
1、掌握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定义,特点与识别方法 2、熟悉非线性动力学的参数Vm与Km的估算方法 3、熟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的清除
km 越小,剂量对酶饱和影响越大,剂量对非线
性形成有显著作用
vm km
也称药物固有的清除率(Cl int )
11
当C很小时,km c
则有:
dc vm c k c dt km
(线性过程)
当C很大时, c km
则有:
dc dt
vm c c
vm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答案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答案

物化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反应机理:反应物转变为产物所经历的具体途径称为反应机理或反应历程。

2. 基元反应:由反应物微粒(分子、原子、离子、自由基等)以一步直接实现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也称为简单反应。

3. 反应级数:当反应速率方程是幂乘积的形式时, BA nB n A A A c c k tc =-d d ,式中各浓度的方次n A 和n B 等,分别称为反应组分A 和B 的级数,即对A 为n A 级,对B 为n B 级,总反应级数n=n A +n B +…。

4. 反应分子数:基元反应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分子个数之和称为反应分子数。

5. 反应速率常数:速率方程中的比例常数k ,称为反应速率常数。

6. 半衰期:转化率达到50%所需时间,称为半衰期2/1t 。

二、简答题1.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有何区别?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反应分子数是理论上的概念,是对微观上的基元反应而言的。

而反应级数是对宏观化学反应而言的,反应级数必须从实验上确定。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所取的数值也不相同。

反应级数的数值可以是有理数,而反应分子数却只能是正整数。

简单反应必然是级数为正整数的反应,但级数为正整数的反应却不一定是简单反应。

只有符合式υ=k [A]α[B]β[C]δ…形式的速率方程的反应才有反应级数。

分级数和反应级数必须由速率实验确定。

对于指定的反应,反应级数可随实验条件而变化。

若在某些反应中,作为催化剂的组分,作为溶剂的组分以及个别反应活性物质的浓度“恒定”时,从而使实验测得的反应级数降低,则以这种方式所得的表观反应级数为"准 n 级"反应2. 简述零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速率系数 k的单位为[浓度][时间]-1(2)c A 与t 呈线性关系 (3),01/22A c t k=3. 简述一级反应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速率系数 k 的单位为[时间]-1,表示的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A 反应掉的分数。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将 (2)、(3) 式代入上式:
k(T) ( 1 )1/ 2 ( 2 )3/ 2 kBT

0
r
exp(
r kBT
)r
(r
)dr
将硬球碰撞模型:
r ( r ) = dAB2 (1 c / r 数 k SCT ( T ):
8RT M A
单位体积内所有 A 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即为:
ZAA

1 2

NA V
ZAA
乘以系数
1 2
是因为每一对碰撞
Ai Aj
被重复计算了两次:Ai

A

j
Ai

Aj
ZAA
2d2AA

NA V

ZAA

1 2

NA V
ZAA
8RT M A

2 2
d
2 AA

NA V


g

r

1 2
(mA

mB ) ug2

1 2
ur2
显然,质心整体运动能 g 对两个分子的 碰撞反应没有贡献;
而相对平动能 r 则能衡量两个分子接近 时的相互作用能的大小。
2. 碰撞参数与反应截面:
考虑相对动能 r 时,可设 A 分子以相对于 B 的速度 ur向相对静止的 B 分子的运动。如图:
f
(ur
,
T)

4(
2k BT
)3/
2

exp(
u
2 r
2k BT
)

ur2
(3)
k (ur) = urr (ur)

物化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物化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n = 1 时,还原为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 还原为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 n ≠1 时,对通式积分 得:
1 1 1 n −1 − n −1 = k t n − 1 cA cA,0
2 −1 = n (n − 1) k c A− 1 ,0
n −1
dcA −∫ = n c A ,0 c A
反应速率方程及特征小结( 反应速率方程及特征小结(一)
级数 0 1 2 n 速率方程 微分式 积分式
dcA − =k dt dc dcA − = kcA dt dc A 2 − = kcA dt dcA n − = kc A dt
cA,0 − cA = kt
ln c A ,0 cA = kt
1 1 − = kt cA cA,0
ln cA = − kt + ln cA,0
- kt
c A = c A ,0 e
1 ln = kt 1 − xA
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1) k 的单位 时间-1,如 h-1, min-1, s-1 ; 的单位: (2) 一级反应的 t1/2与反应物 cA,0 无关; 无关;
ln cA
ln c A ~ t
1 ~t cA
t 1/2
c A ,0 2k 2k
ln 2 k
1 kc A,0
1
n cA−1
~t
2 −1 n−1 (n − 1) k cA,0
n−1
§11.3 速率方程的确定
需要由动力学实验测定 数据, 需要由动力学实验测定 c ~ t 数据,确定反应级 数 n 或nA, nB及速率常数 k,关键是确定 。 ,关键是确定n。
5. 用气体的分压表示的速率方程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复习题解答:最新整理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复习题解答:最新整理

物理化学下册课后复习题答案第八章电解质溶液第九章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一)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第十三章1.比表面有哪能几种表示方法?表面张力与表面Gibbs自由能有哪些异同点?答:A0= As/m或A0= As/V;表面张力又可称为表面Gibbs自由能,二者数值一样。

但一个是从能量角度研究表面现象,另一个是从力的角度研究表面现象;故二者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

2.为什么气泡、小液滴、肥皂泡等都呈圆形?玻璃管口加热后会变得光滑并缩小(俗称圆口),这些现象的本是什么?用同一滴管滴出相同体积的苯。

水和NaCl 溶液,所得的液滴数是否相同弯曲液面有附加压力,其最终会将不规则的液面变为圆形或球形;球形表面积最小,表面自由能最低,最稳定;不相同。

3.用学到的关于界面现角的知识解释以下几种做法或现象的基体原理:①人工降雨;②有机蒸馏中加沸石;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的毛细凝聚;④过饱和溶液,过饱和蒸气,过冷液体等过饱和现象;⑤重量分析中的“陈化”过程;⑥喷洒农药时,为何常常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开尔文公式说明,①、②、④、⑤是新相刚形面时的体积小,曲率半径小,对与之平衡的旧相有更加苛刻的条件要求。

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被吸附的气体的液相对毛细管是润湿的,其曲率半径小零,当气体的分压小于其饱和蒸气压时,就可以发生凝聚。

⑥喷洒农药时,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使药液在叶面上铺展。

4.在三通活塞的两端涂上肥皂液,关断右端通路,在左端吹一个大泡,然后关闭左端,在右端吹一个小泡,最后让左右两端相通。

试问当将两管接通后,两泡的大小有何变化?到何时达到平衡?讲出变化的原因及平衡时两泡的曲率半径的比值。

小球更小,大球更大;最后小泡变成一个与大泡曲率半径相同的弧;由于小泡的附加压力大,所以大泡变大,小泡变小,最后使两泡的曲率半径相同5.因系统的Gibbs自由能越低,系统越稳定,所以物体总有降低本身表面Giibs自由能的趋势。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物化试卷(一)1. 根据碰撞理论,温度增加反应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 活化能降低(B) 碰撞频率提高(C) 活化分子所占比例增加(D) 碰撞数增加2. 在碰撞理论中校正因子P小于1的主要因素是:(A) 反应体系是非理想的(B) 空间的位阻效应(C) 分子碰撞的激烈程度不够(D) 分子间的作用力3. 在简单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A) 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c(B) 互撞分子的相对总动能超过Ec(C) 互撞分子联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c(D) 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c4. 设某基元反应在500 K时实验活化能为83.14 kJ/mol,则此反应的临界能为:(A) 81.06 kJ/mol (B) 2.145 kJ/mol(C) 162.1 kJ/mol (D) 4.291 kJ/mol5. 简单碰撞理论中临界能Ec有下列说法:(A) 反应物分子应具有的最低能量(B) 碰撞分子对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差值(C) 反应物分子的相对平动能在联心线方向上分量的最低阈值(D) Ec就是反应的活化能以上说法正确的是:6. 在过渡态理论的速率方程中,因数 RT /Lh或kBT/h对所有反应都是一样的。

其值约为∶(A) 1000 s-1 (B) s (C) s-1 (D) 1000 s7. 某双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为k,根据阿仑尼乌斯公式k=Aexp(-Ea/RT),若指前因子的实验值很小。

则说明:( A) 表观活化能很大(B) 活化熵有绝对值较大的负值(C) 活化熵有较大的正值(D) 活化焓有绝对值较大的负值8. 对于气相基元反应,按过渡态理论,不正确的关系式是:(A)Ea=+RT (B)Ea= +nRT(C)Ea=E0+ RT (D)Ea=E0+mRT9. 过渡态理论对活化络合物的假设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 是处在鞍点时的分子构型(B) 正逆反应的过渡态不一定相同(C) 存在着与反应物间化学平衡(D) 生成的过渡态不能返回反应始态10. Lindemann 单分子反应机理是假定多原子分子被振动激发后(A) 立即分解(B) 有一时滞(C) 发出辐射(D) 引发链反应11. 受激物的磷光光谱是由于下述哪种原因所致:(A) 单重态到三重态的跃迁(B) 三重态向基态的跃迁(C) 振动模式不同(D) 核自旋跃迁12. 在光的作用下,O2可转变为O3,当1 mol O3生成时,吸收了3.01×个光子,则该反应之总量子效率φ为:(A) φ=1 (B)φ=1.5(C) φ=2 (D) φ=313. 如果碰撞理论正确,则双分子气相反应的指前因子的数量级应当是:(A)(B)(C)(D)14. 某双原子分子分解反应的临界能为83.68 kJ/mol,在300 K时活化分子所占的分数是:(A) 6.17× % (B) 6.17× %(C) 2.68× % (D) 2.68× %15. 简单碰撞理论属基元反应速率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应物分子是无相互作用的刚性硬球( B) 反应速率与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成正比(C) 从理论上完全解决了速率常数的计算问题(D) 反应的判据之一是联线上的相对平动能大于某临界值16. 某反应具有一个有助于反应进行的活化熵,使反应速率常数比 = 0时大1000倍,则反应的实际为:(A) 57.43 J/(K·mol) (B) 25.34 J/(K·mol)(C) 120.2 J/(K·mol) (D) 无法求解17. 298 K时两个级数相同的反应Ⅰ、Ⅱ,活化能E(Ⅰ)= E(Ⅱ),若速率常数k(Ⅰ)= 10k(Ⅱ),则两反应之活化熵相差:(A) 0.6 J/(K·mol) (B) 10 J/(K·mol)(C) 19 J/(K·mol) (D) 190 J/(K·mol)18. 实验活化能Ea,临界能Ec,势垒Eb,零度活化能E0概念不同,数值也不完全相等,但在一定条件下,四者近似相等,其条件是:(A) E0很小(B) Eb很小(C) 温度很低(D) 基态振动频率大19. 稀溶液反应 CH2ICOOH + SCN- ---> CH2(SCN)COOH + I-属动力学控制反应,按照原盐效应,反应速率k与离子强度I的关系为下述哪一种?(A) I 增大 k 变小(B) I 增大 k 不变(C) I 增大 k 变大(D) 无法确定关系20. 下面四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在具有速控步的反应历程中,达到稳态后,速控步后的各个步骤的反应速率都等于速控步的反应速率,速控步前的各步骤均处于平衡状态(B) 根据微观可逆性原理,在反应历程中不可能出现2A → C + 3D 这样的基元反应(C) 在光化学反应中,体系的Gibbs自由能总是在不断地降低(D) 在采用温度跃变的驰豫法来研究溶液中的快速反应时,该反应必须是放热或吸热反应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物化试卷(二)1. 对于双分子反应 A + A --> A2,设。

(完整版)化学动力学

(完整版)化学动力学
由热力学可知:
如果把反应的内能增量 看作两项某种能量之差:
则:
有:
如果把常数视为零,积分可得:
—常数
阿仑尼乌斯在此启发下得到了指数定律:
化为:
—称“指前因子”或“频率因子”,对于指定的反应其为常数,与温度无关。
—反应的活化能
2.活化能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
(1)活化能
活化分子:分子只有经过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但不是分子间的每一次碰撞都能发生反应,只有那些能量较高的分子之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反应,这种分子称“活化分子”。
形式为:
作不定积分,可得:
以 对 作图得一直线,由斜率“ ”可求 值。
定积分可得:
将 作定积分,可得:

3.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19世纪末,阿仑尼乌斯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一个经验公式:
、 —与反应种类有关的常数
在此之前,范特霍夫曾用热力学的动态平衡观点来处理气相中的可逆反应:

反应达到平衡时:
反应的平衡常数: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度的科学,包括
1影响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浓度、温度等);
②反应进行的机理。
化学动力学与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区别:
化学热力学:只考虑体系的始、终态,无时间概念,理论较完善。
化学动力学:涉及过程进行的速度和机理,有时间概念,理论不成熟。
§11.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③ 某些分子的重排反应:
④水溶液中的某些水解反应(准一级反应):
3、二级反应
对于二级反应:
速率: ,
积分:
得:
特征:① 的量纲为“浓度-1·时间-1”。
② 半衰期为:
③ 以 对 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 ”。

第十一章复合反应动力学(二)

第十一章复合反应动力学(二)
k2 k 2 k1
t B ,极大
k1 k 2 k1
ln k 2

ymax
(3)总反应速率取决于慢反应的速率。
§11.9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
● 上述描述的是三种典型的复合反应,一般的复合反应 不外乎这三种类型或是它们的组合。对行或平行反应的动 力学处理相对容易,但连串反应速率方程的求解,难度却 较大。近似处理方法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 研究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常用有: 1、稳定态近似法 2、平衡态近似法 3、选取控制步骤法
浓 度
B A
时间
二、平行反应(竞争反应)
k1 A k2 B
C
积分
t=0 t=t
A a x
B 0 y

C 0 Z
dx k1 x k 2 x dt
d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x dt
a ln (k1 k 2 )t x
x ae
( k1 k2 )t
x ae( k1 k2 )t
k1a y [1 e ( k1 k2 )t ] k1 k2 k2 a ( k1 k 2 ) t z [1 e ] k1 k 2
k1 KC k1
k1 KC k 1
(1)-(2)得: dC A k (C C ) k (C C ) (k k )(C C ) 1 1 A A,e 1 A A,e 1 A A, e dt

d (C A C A,e ) dt
(k1 k1 )(C A C A,e ) 反应物A的距平衡浓度差△CA对时
三、连串反应
1、简单连串反应 t =0 t =t
1 2 A B C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②碰撞数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所有同种分子A与A或所有异种子A与B总碰撞次数称为碰撞数。分别用ZAA、 ZAB表示。
如图8-18所示,假定A分子静止,B分子以平均速率 <uB>,在dt 时间内扫过一个面积为σAB,长度为<uB>dt的微圆柱体,那么凡质心落在此圆柱体内的A分子都有机会与B分子相碰,
令 分别表示单位体积中A和B的分子数即分子浓度,于是应有
Kc‡不同于Kc, 前者已分离出活化络合物分子沿反应途径方向的振动自由度。但由于它仍具有“平衡常数”的形式,故可仿照热力学形式来表示ACT的结果。
而由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对给定反应有
——分别为由反应物A、B生成活化络合物分子AB的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熵,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结合式(11-20)、(11-21)、(11-22)得
(iii)反应物分子的能量服从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活化络合物的浓度可按平衡理论来处理;
(iV)超分子逾越能垒的规律服从经典力学,量子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3)活化络合物理论的数学表达式
设有任意双分子反应A+B→AB→Y+Z
因为活化络合物AB沿反应坐标方向的每一次振动都导致活化络合物的分解,形成产物,则反应的速率应为
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A,B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率
式(11-2)中,k——Boltamann常量,μ——A、B分子的折合质量。将式(11-2)代入式(11-1)中,得
③活化碰撞分数
活化碰撞数与总碰撞数的比值叫活化碰撞分数,以 f 表示,由路易斯1918年提出该理论时的想法:
式(11-4)中, 及N——分别代表活化分子数及总分子数,E0称为摩尔阈能, ——阿佛加德罗常量。
2.态-态反应
微观反应动力学借助交叉分子束的实验技术,来研究真正是分子水平上的单个分子的碰撞行为,即从具有指定能态的反应物分子出发使其发生碰撞生成某一能态的产物分子。例如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A) 反应分子组实际经历途径中每个状态的能量都是最低 ;
(B) 势能垒是活化络合物分子在马鞍点的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
(C) 活化络合物在马鞍点的能量最高 ;
(D) 反应分子组越过马鞍点后可能返回始态 。
8.对于气相基元反应,下列条件:(1)温度降低;(2)活化熵 越负;(3)活化焓
越负;(4)分子有效碰撞直径越大。能使反应速率变大的条件是:
(A) k = A·exp(­Ea/RT) ;
(B) lnk = ­Ea/RT + B ;
(C) lnk = lnA + mlnT ­ Ea/RT ;
(D) (kt + 10n)/kt = rn 。
17.光化反应与黑暗反应(热反应)的相同之处在于:
(A) 都需要活化能 ;
(B) 温度系数都很小 ;
(C) 反应均向着ΔrGm(T,p,W’ = 0 ) 减少的方向进行 ;
(A) 与温度无关 ;
(B) 与温度成正比 ;
(C) 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
(D) 与绝对温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
6.有关碰撞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能说明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 证明活化能与温度有关;
(C) 可从理论上计算速率常数与活化能;
(D) 解决分子碰撞频率的计算问题。
7.有关绝对反应速率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10.溶剂对溶液中反应速率的影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介电常数较大的溶剂有利于离子间的化合反应 ;
(B) 生成物的极性比反应物大,在极性溶剂中反应速率较大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溶剂与反应物生成稳定的溶剂化物会增加反应速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84.25 k ln 0.010 68.05 42.27 1 84.25 k ln 0.0129 24.55 61.45
k 值不同,差别较大。
27
试二级:
1 1 1 kp t p p0
1 1 1 4 kp 1.74 10 3.05 80.65 84.25
由 当
1 1 1 t ( ) k A cA cA ,0 1 cA cA ,0 2 t1 t1
2
1 1 1 ( ) kA 1 cA ,0 cA ,0 2 (11.2.13)
2
1 k A cA ,0
即二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A的初始的物质的量 9 浓度cA,0成反比。
(iii) 直线关系 由式 移项,得
lnp
4.434 4.39
4.27
4.118
3.942 3.744
1/p
斜率为1.7410-4 ( r=0.998)
所以为二级反应,
k =1.7410-4 kPa· -1 min t
29
(3)半衰期法

ln t 1 2
t1 / 2
2 1 n 1 (n 1)kA cA ,0
xA
得到:
dx A A cA ,0 dt
{t}
{t}
图11.3.1a {cA}~{t}曲线
图11.3.1.b xA~{t}曲线
dc A A dt 17
(2)测定反应速率的静态法和流动态法
静态法 — 反应器装置采用间歇式反应器(如反应烧
瓶或小型高压反应釜),反应物一次加入,生成物也
dc A n A nB k A c A cB dt
c A cB b 在 时,因 则c B c A a b a b a c A, 0 cB ,0
dcA nA b k A cA c A dt a
nB
b nA nB n k A cA kcA a
( n 1)
(11.2.17a)
12
②只有一种反应物的n级反应的半衰期

1 cA cA ,0 代入式(11.2.17) 2
可得n级(n ≠1)反应的半衰期为
t1 / 2
2 1 n 1 ( n 1)k A cA ,0
(11.2.18)
13
n 1
P523
14
11.3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方法
6
aA
+
bB
=
yY + zZ
t 0 : cA cA,0
cB cB,0
b t t : cA (cA ,0 cA , x ) cB (cB ,0 cA , x ) a
dcA b k A (cA ,0 cA, x )(cB ,0 cA , x ) dt a
19
2.反应级数的确定 (1)微分法1
dc A n kcA dt
dcA ln ln k n lnc A dt
dcA ln 与lnc A dt 作图为一直线 斜率可得反应级数 ,由 n
dcA/dt如何求?
20
切线-dcA/dt的求法
(a)切线法 (b)初始浓度法 取若干个不同的 初始浓度cA,0,测出
(11.2.15a)
t
1 k A ( c A , 0 cB , 0 )
ln
cB,0 (1 xA ) (cB,0 cA ,0 xA )
( c A , 0 cB , 0 ) (11.2.15b)
8
②只有一种反应物的二级反应的特征 (i) 由 -dcA/dt=kcA2可知 二级反应的速率系数kA的单位为[ c ]-1 [ t ]-1 。 (ii) 半衰期
则 p=2p总-p0 。计算出p、lnp、1/p的数据
1) 尝试法:
t/min
p/kPa
0.00
3.05
12.18 24.55
71.49 61.45
42.50 68.05
51.53 43.27
26
84.25 80.65
试一级:
1 p0 k ln t p
1 84.25 k ln 0.0143 3.05 80.65
1 1 1 t ( ) k A cA cA , 0 1 1 kA t cA cA ,0
{cA-1}
(11.2.11)
(11.2.11a)
式(11.2.11a)为一直
1 线方程,即 ~ t cA
图为一直线,如图
11.2.3所示,由直线
的斜率可求得kA。
{t}
图11.2.3 二级反应的1/{cA}~{t}关系 10
dcA ,1 dcA , 2 ln ln dt dt n lncA ,1 lnc A , 2
23
积分法
(1)积分法 (尝试法)或作图法 将所测得的cA~ t 或xA~ t数据代入式动力学积分式
1 cA ,0 ln 如常用的是: t k A cA
与(i)相同,但积分式中的k是kA’或kB’,
不是kA 或kB .
5
(3) 当a ≠ b 但初始浓度cB,0 ≠ cA,0 , 则在 任一时刻cB≠ cA .
dc A k A c A cB dt
为积分上式,需找出cA与cB的关系这可通过 反应的计量方程,由反应过程的物量衡算关系 得到。 设t时刻反应物A反应掉的浓度为cA,x,
一次取出。
流动态法 — 反应器装置采用连续式反应器(管式或 槽式),反应物连续地由反应器入口引入,而生成物 从出口不断流出
18
(3)温度的控制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误差,可给反应速
率带来±10%的误差。故测定反应速率时要
严格控制温度。
1 1 1 或 t ( ) k A cA cA , 0
若算得的kA为常数,即为所代入的方程的级数; 或将 数据按表11.2.1直线关系作图, 如lncA-t, 或1/cA-t作图 若为直线即为该式所表达的级数。
24
例:326℃的密闭容器中,盛有1,3-二丁烯, 其二聚反应为: 2C4H16(g) C8H12(g)
1 1 1 4 kp 1.73 10 68.05 42.27 84.25
再试其它组,分别为1.74, 1.79, 1.7710-4。 所以为二级反应,k =1.7510-4 kPa· -1 min
28
2)作图法:
t/min 1/p(10-2) 0.00 3.05 12.18 1.399 24.55 1.627 42.50 1.941 68.05 2.366 1.187 1.24
16
nB
确定速率方程关键是确定反应级数n反应速率常数 k
1.物质的量浓度~时间曲线(动力学实验数据)的实验测定 (1) cA~ t 曲线或xA~ t 曲线与反应速率 由实验测得cA~ t 或xA~ t 曲线数据作图
dxA cA,0 dt
{cA}
dc A dt

xA 0
t dxA kAdt 2 0 cA,0 (1 xA )
xA t kA cA ,0 (1 xA )
(11.2.12)
式(11.2.11)及(11.2.12)为只有一种反应物时的 二级反应的积分速率方程的两种常用形式。
3
(ii)反应物有两种的情况
如反应 aA+bByY+zZ
若实验确定,反应物A的消耗速率与反应物A及B
各自物质的量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则总反应级数为 二级,其微分速率方程可表述为
dc A A k A c A cB dt
(a) 当a=b.且cB,0=cA,0 任一时刻两反应物的浓度仍 相等. cB=cA 则:
dcA 2 A k A cA dt
11
积分结果为
1 1 1 n 1 n 1 t k A ( n 1) c A cA ,0
( n 1)
(11.2.17)
或将cA= cA,0(1- xA)代入式(11.2.16)分离变量积分,得
1 1 x A n1 1 t n 1 n 1 k A ( n 1) c A , 0 (1 x A )
在不同时刻测得容器中压力p总为:
t/min 0.00 3.05 12.18 24.55 77.87 72.85 42.50 68.05 67.89 63.26
p总/kPa 84.25 82.45
试用尝试法和作图法求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25
解:设为理想气体, C4H16(g)的压力为p 2C4H16(g) C8H12(g) p ½ (p0 – p)
当a =1, b =1, 即反应的计量方程为 A+B X+Y
(11.2.15)
则,式(11.2.15)分别变为
t
1 k A ( c A , 0 cB , 0 )
ln
(cA ,0 cA , x )cB ,0 c A , 0 ( cB , 0 c A , x )
( c A , 0 cB , 0 )
(2)二级反应
①二级反应的积分速率方程
(i)反应物只有一种的情况
若实验确定某反应物A的反应速率与A的物质的量浓 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即为二级反应,其微分速率方程可 表述为
dc A 2 A k A cA dt
分离变量,得
(11.2.10)
dcA 2 k Adt cA
1
时间由t = 0 t = t ,
讨论速率方程为
1 dc A n v= = kc A a dt
对于一般情况
1 dcA n A nB kcA c B ....... a d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