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视角下超媒体文本注释与阅读成效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认知负荷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oc

认知负荷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oc

认知负荷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林丽卿来源:《新教师》2017年第06期在小学语文的“问题教学”“体验教学”“探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 ,我们发现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有效 ,学生经常遇到学习的阻碍 ,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由此我们认识到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都要符合认知负荷的心理规律。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负荷 ,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和。

其核心观点是:人的工作记忆(也称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

在学习过程中 ,认知负荷的总量应该限制在工作记忆容量的范围之内 ,否则学习就会遇到阻碍 ,甚至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认知负荷的生成因素有两类。

一是由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引起的认知负荷 ,称为内在认知负荷 ,它既和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 ,也和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有关。

如 ,哲理性叙事文比一般性叙事文内在负荷高 ,因为前者比后者更难以理解 ,这就是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决定认知负荷的高低。

又如 ,同样是学习哲理性叙事文 ,第二学段学生比第三学段学生认知负荷高 ,因为前者与后者比较而言 ,尚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也缺乏阅读经验。

二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认知负荷 ,可分为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 ,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 ,所以也被称为无效认知负荷;而相关认知负荷 ,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 ,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 ,因此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

比如 ,第一次学习哲理性叙事文 ,教学中的呈现方式可以从“事”到“理” ,先理解课文里的叙事 ,再感悟叙事所蕴含的道理;也可以从“理”到“事” ,先找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再理解这一道理是怎么表达的。

对于初学这类文章的学生而言 ,前者会产生相关认知负荷 ,促进学习 ,因为它符合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特点;后者会产生外在认知负荷 ,导致理解困难 ,因为它违背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认知负荷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每个个体的认知负荷总量是一定的。

学习任务认知负荷与测量方法研究

学习任务认知负荷与测量方法研究

学习任务认知负荷与测量方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在众多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中,认知负荷是一个关键的考量指标。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信息处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和认知资源消耗,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学习任务中认知负荷的概念、成因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系统地回顾和分析现有的认知负荷测量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认知负荷的理论框架和分类,然后分析了不同类型学习任务中认知负荷的来源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认知负荷的测量问题,包括传统的量表测量、生理测量以及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测量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测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本研究提出了一套综合的认知负荷测量框架,旨在为教育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测量工具。

本文还探讨了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实践意义,特别是在个性化学习和在线教育环境下的应用前景。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学习任务设计来降低不必要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本研究不仅为认知负荷的理论发展和测量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建议,以期促进教育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二、认知负荷理论概述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CLT)是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John Sweller及其同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认知负荷,即个体在处理学习任务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和相关负荷。

内在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学习者的先验知识决定的。

学习材料的复杂性越高,或者学习者的先验知识越少,内在负荷就越大。

这种负荷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优化学习材料的设计和学习者的先验知识来降低。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随笔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随笔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对认知负荷理论的初步了解 (3)2. 本书的目的和结构概述 (4)二、认知负荷理论基础 (5)1. 认知负荷的定义与分类 (7)a. 输入负荷 (7)b. 心理负荷 (8)c. 其他负荷 (9)2. 认知负荷的理论模型 (11)a. 资源分配模型 (12)b. 工作记忆模型 (13)c. 自我调节模型 (14)三、认知负荷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15)1. 高效学习策略的培养 (16)a. 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 (17)b. 主动学习法 (19)c. 自我测试与复习策略 (19)2. 减轻认知负荷的方法 (21)a. 信息压缩技术 (22)b. 学习者中心设计 (23)c. 任务分解与逐步呈现 (24)四、认知负荷理论的实践意义 (25)1. 教育改革与资源优化 (27)2. 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8)3.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探索 (29)五、结论与展望 (30)1.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与局限 (31)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2)一、内容综述《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是一篇关于认知负荷理论在学习领域的应用和实践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认知负荷对学习的影响。

文章详细阐述了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探讨。

文章还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认知负荷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机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作者通过对大量案例和研究的分析,揭示了认知负荷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教育工作者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策略包括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学习的门道:探秘认知负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问题。

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实证研究

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的实证研究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这里的老大穿过了给弟弟们穿,是因为老大长大了而穿不下的衣服,在英文中有个习语“had grown out of ”,意思是长大了渐渐不能穿进,这里也是用已有习惯表达来解释原文。

此外,借用法还用在很多成语或是习语的翻译上,通过借用目的语行文习惯,而充分展现原语文化,如“噤若寒蝉”译文“as mute as a fish ”,“瘦骨如柴”译为“a walking skeleton ”,“害群之马”译文“a black sheep ”。

3.意译法。

意译法适用于特殊的文化特色的表达,文化相差较大的,既不宜采用直译,也难以借用的,就需要通过深层分析原文含义,再将其翻译成目的语,这种方法就相当于将解释原文的含义,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其意义。

例句1)原文:就让我当一个“始作俑者”吧!(P.243)译文:Let me be reconciled to being saddled with the epithet of “originator of a bad practice.”始作俑者本是指开始制作俑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这里原文作者幽默地把自己比作是始作俑者之人,译文没有采用直译,而是通过解释词本身含义传达意思,使译文流畅连贯。

四、结语翻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定义、历史、评判标准和方法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仅以张培基散文翻译的部分句子为例,简单阐述了散文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人类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译者在翻译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将更好的译文展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1]丁闯.翻译中的文化缺省[J].文化学刊,2015(11).[2]李延林,夏志明.论英汉文化翻译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4]陶永峰.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策略(以《围城》英译本为例).2014(7).[5]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6]杨自俭.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自由派翻译传统研究》序《上海翻译》.2008(1):1-5.[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王新悦(1989-),女,河北人,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多媒体图文语义关系对图表学习效果及认知负荷的影响

多媒体图文语义关系对图表学习效果及认知负荷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多媒体图文语义关系对图表学习效果及认知负荷的影响作者:赵妍导师:刘儒德系别、年级:心理学院2003级学科、专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完成日期:2006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师范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一年□二年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

本人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多媒体图文语义关系对图表学习效果及认知负荷的影响摘要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学习的研究也从传输媒体观发展到表征方式观继而再到感觉通道观,这代表了多媒体学习研究不断深入的发展趋势。

以往的多媒体学习研究主要探讨多媒体学习的理论基础、认知机制以及多媒体设计原则,关于多媒体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图表与文本的语义关系鲜有研究。

本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将文本与图表的语义关系划分为图文重复、图文互补、图文冲突和图文无关四种情况,试图通过实验探讨与图表不同语义关系的文本对图表学习效果和认知负荷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图表,图文的语义关系如何搭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跨媒介阅读效能调查文献综述

跨媒介阅读效能调查文献综述

跨媒介阅读效能调查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纸质媒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信息的需求,因此跨媒介阅读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

跨媒介阅读是指通过多种媒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综合阅读的过程。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探讨跨媒介阅读的效能。

跨媒介阅读可以提高阅读效果。

研究表明,跨媒介阅读可以增加信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阅读材料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通过结合不同媒介的优势,跨媒介阅读可以使阅读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

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跨媒介阅读可以提升阅读体验。

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文字阅读,缺乏足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而跨媒介阅读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

这种多媒介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投入感。

例如,在阅读一本小说时,可以通过插图和音频来更好地还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跨媒介阅读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不同媒介之间的转换和组织需要读者进行思维的跳跃和整合,从而激发和培养读者的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跨媒介阅读可以促进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媒介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分析,读者可以提高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能力,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

然而,跨媒介阅读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跨媒介阅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

不同媒介之间的转换和组织需要读者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和工具,否则可能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和体验。

其次,跨媒介阅读可能会降低阅读的深度和专注度。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阅读往往更加碎片化,读者容易受到其他媒介的干扰,导致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够深入。

跨媒介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通过结合不同媒介的优势,跨媒介阅读可以提高阅读效果、提升阅读体验和促进思维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特点分析--以“扇贝阅读”APP为例

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特点分析--以“扇贝阅读”APP为例

New Media新兴传媒传媒∷MEDIA 2021.2(下)61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特点分析——以“扇贝阅读”APP为例文/田秀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相对于传统的图书、报刊和电视、广播等媒介,网络数字化新媒体逐渐赢得了大众的青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端应用程序的设计日趋成熟,购物、娱乐、学习等各种类型的APP层出不穷,尤其是移动端数字化阅读,大有超越纸媒的态势。

根据2020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图书、报纸和期刊等传统纸媒的阅读率。

其中手机阅读以76.1%的比率稳居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首位,并呈明显上升趋势。

通过以上调查可知,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我国国民尤其是中青年群体阅读媒介的主体。

然而并不乐观的是,网上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明显,读者常常只顾及浏览表面信息,缺乏类似纸质图书阅读的深度和专注度,其阅读效果与纸媒相比弊端依旧十分明显。

笔者以“扇贝阅读”APP为例,对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方式与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阅读APP的产品设计和理念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娱乐的主要媒介,手机端阅读也逐渐成为人们学习英语的方式之一。

笔者在针对大学生群体阅读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极高,138名参与者中选择几乎每天“机不离身”的学生达到98%;在其使用较频繁的阅读应用程序中,英语阅读APP占据了重要比例,其中包括“扇贝阅读”“薄荷阅读”和“流利阅读”等,而“扇贝阅读”因其丰富的免费资源排在首位。

“扇贝阅读”的前身是“扇贝新闻”,是最早推出的移动端英语学习类产品之一,其目标用户以30岁以下人群为主。

自2017年以来,经过数次更新和升级,在阅读资源、配套课程以及激励机制等各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大量忠实粉丝。

认知负荷理论研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展望

认知负荷理论研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展望

认知负荷理论研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展望作者:班宇威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第4期班宇威(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摘要:人在进行学习时,会对于当前的认知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认知负荷,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占用学习时的认知空间。

研究者将认知负荷分为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学习材料的复杂程度会影响认知负荷量,不同的学习方式也会造成不同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难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研究者近年也在不断探索采用各种技术来精确测量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的深入研究对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认知负荷;教学;指导一、学习的认知负荷理论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项活动,是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中的重要能力。

人和动物通过学习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才使得生命得以延续和繁衍。

学习包含了许多基本的认知成分,如感知,记忆,思维等,也涉及动机,情绪以及人格等内部动力。

而人在学习时产生的认知负荷,是我们能否顺利学习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学习理论相比,认知负荷理论并没有讨论学习的认知过程,而是涉及了学习者在学习时对工作记忆产生的负荷对于学习的影响。

认知负荷理论最初作为教材设计和教学程序的理论基础而提出的。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的量与学习时工作记忆同时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是一致的,认知负荷高的学习难度就大[1]。

二、认知负荷理论研究对教学的指导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有三种,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其自身的已有知识水平,对于教学来说是学习材料本身的复杂程度和教学时知识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不同成因的认知负荷,能够带来的影响自然也不相同。

不同的认知负荷对教学有着不同的指导作用。

(一)内在认知负荷研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内在认知负荷同时受到学习者已有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材料的影响,学习者拥有较少的的相关知识、或学习材料比较复杂时,内在认知负荷就高。

所以新手和专家学习同样复杂的内容时,内在认知负荷高,学习难度大。

那么造成专家和新手在学习中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专家具备了关于该知识的图式,而新手不具备这种图示。

以促进深度阅读为目标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探索

以促进深度阅读为目标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探索

以促进深度阅读为目标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探索作者:孙洪卫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8年第30期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或计算机辅助学习(CAL)软件。

如何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系统性地深阅读习惯,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进行媒体设计时务必要遵循阅读教学甚至语文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这一根本性原则,以真正发挥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

一、有清晰明确的可实施性目标—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锁定文本教学的目标,进行有效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运用时,切实发挥媒体的辅助作用,首先要有可实施的教学目标,进而突破重点,攻克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因此,从目标的设定上不能将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前两个层次,需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从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

如在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设计时,除了扫清字词、复述情节与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注重分析性思维(如分析人物形象)、创造性思维(如创造性阐述自己观点)和实用性思维(联系现实问题分析社会现象)。

二、有可实施可拓展的主题内容—设置文本建构的主题以主题为形式的知识建构,有效地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阅读能力提升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但传统课堂存在着知识碎片的问题,如经常会听到教师的提问“这段文字运用的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某某事件有什么影响?”等等。

这种片断和分散式的学习只适合对基础知识的考核,深度阅读的内容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多维知识整合,知识建构是适合各阶段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

主题阅读通常是课堂所要学习的重难点,即把阅读体验设置到真实复杂的情境中,结果通常是情境化、任务化和现实化的,如情境化学习、微型世界、虚拟表演;另外,组织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化)或专题探究学习(专题化)都是有效的尝试。

多文本阅读研究报告

多文本阅读研究报告

多文本阅读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文本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

然而,面对海量的文本资源,如何高效、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提升阅读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文本阅读的策略、方法及其对阅读效果的影响,以期为提高我国读者的多文本阅读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研究背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多文本阅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普遍性;二是多文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阅读速度慢、理解程度低等;三是当前关于多文本阅读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框架。

本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是揭示多文本阅读的内在规律,为提高阅读效率提供理论支持;二是探索有效的多文本阅读策略,助力读者提升阅读能力;三是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优化阅读教育体系。

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多文本阅读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采用合适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多文本阅读的效果。

研究范围限定为成年人,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进行实验研究。

研究限制主要包括:样本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全面反映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的读者阅读特点;研究时间较短,可能无法充分揭示多文本阅读的长期效果。

本报告将系统介绍研究过程、发现、分析及结论,为多文本阅读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多文本阅读研究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理论框架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从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和阅读教育等角度展开探讨。

其中,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多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运用工作记忆、注意力分配等认知机制,以提高阅读效率。

信息科学领域则关注于信息检索、筛选和整合等方面的研究,以帮助读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

阅读教育研究则侧重于阅读策略的教学与实践。

前人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一是采用合适的阅读策略,如略读、寻读等,可提高多文本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二是多文本阅读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文本类型、阅读目的、读者背景等;三是阅读教育在提高多文本阅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深度学习课堂的建构

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深度学习课堂的建构

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深度学习课堂的建构作者:黄艳明李慧来源:《中学语文·上旬》2024年第03期摘要深度学习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建构深度学习课堂已成为一线教师课堂创建的应有之义。

但是,很多标榜深度学习的课堂,存在学生认知负荷过低或过重的问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由此,有必要引进认知负荷理论,以调控并实现深度学习课堂的建构。

文章尝试运用认知负荷理论去指导语文深度学习课堂的建构,形成相关策略,并以李慧老师的两首民歌联读课为例,具体阐释并深入探讨认知负荷理论视域下高中语文深度学习课堂如何建构的问题。

关键词认知负荷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一、“深度学习”课堂存在的问题自2013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持“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以来,有关“深度学习”项目的研究、推广已走过十年的历程。

深度学习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深度学习的课堂建构已成为一线教师课堂创建的应有之义。

但是,笔者身处高中语文教育一线,观摩了许多以“深度学习”为名的高中语文课例、课型与课堂,发现能真正契合深度学习理念,达成深度学习成效的课堂难得一见。

纵观笔者所见课堂,有两大突出问题。

其一,有广泛参与的活动而无真正深度的学习,课堂成了学生活动的“跑马场”。

为凸显生本立场,教师设计的情境活动过于追求学生的参与度与完成度,情境活动设计失真,且过于简单化,故课堂活动热闹有余,而学科知识性的学习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迁移与运用,学生的高阶思维也未能得到充分的触发、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认知负荷过低,不足以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及深度学习的实现。

其二,有教师深度的教而无学生深度的学,课堂成了教师个人才艺的“秀场”。

为改变浅层学习、表层学习的教学痼疾,也为了在公开课中充分展示师者自身的学养、风采,很多教师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深挖、开拓,并设计复杂情境与高难问题,致使学习环节过多,课堂容量太满,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走,疲于应付接踵而至的活动,回答纷至沓来的问题。

《认知负荷模型下同传策略研究》范文

《认知负荷模型下同传策略研究》范文

《认知负荷模型下同传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声传译(简称同传)在跨文化交流、国际会议和各种外交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如何在认知负荷模型的框架下,研究并优化同传策略,已成为当下语言学界及翻译学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同传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认知负荷模型概述认知负荷模型是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中用来研究人类信息处理过程的理论框架。

该模型将信息处理过程划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耗费认知资源,产生相应的认知负荷。

在同传过程中,译员需快速理解和分析源语言信息,同时迅速转换为目标语言并传达出去,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一定的认知负荷。

三、同传策略研究现状同传策略主要指的是译员在同传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策略和技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同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问题,并对如何优化同传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从纯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忽略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四、认知负荷模型下同传策略分析在认知负荷模型的框架下,同传策略的优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预处理策略:译员在接受同传任务前,应充分了解会议背景、议题及目标语言文化等信息,以降低认知负荷。

此外,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词汇积累及练习也尤为重要。

2. 同步性策略:提高同步性有助于译员更好地处理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中的信息。

为提高同步性,译员可以尝试进行跨语言及多语言的训练,以增强对不同语言结构的敏感度。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如机器辅助翻译等工具也有助于提高同步性。

3. 记忆与注意力管理策略:在同传过程中,译员需合理分配注意力资源,如将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信息而非细节上。

此外,运用笔记法等技巧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并减轻认知负荷。

同时,合理的记忆管理也是优化同传策略的关键之一。

4. 反馈与反思策略:译员在完成同传任务后,应积极收集反馈并反思自己的表现。

跨媒介阅读效能调查文献综述

跨媒介阅读效能调查文献综述

跨媒介阅读效能调查文献综述
跨媒介阅读效能指的是个体在多个媒介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一个与日俱增的技能。

本文综述了关于跨媒介阅读效能的几篇文献。

1. “跨媒介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作者为李冰。

该文献研究了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跨媒介阅读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结论表明,年龄、媒介使用经验和认知能力是影响跨媒介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 “跨媒介阅读的认知过程分析”,作者为陈兵。

该文献通过实验研究了跨媒介阅读时个体的认知过程,并提出了跨媒介阅读的认知模型。

结果表明,跨媒介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自适应的过程,需要个体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信息整合和转换。

3. “跨媒介阅读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作者为周红。

该文献通过对跨媒介阅读者和单一媒介阅读者的比较研究,发现跨媒介阅读可以促进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4. “跨媒介阅读能力的评估方法研究”,作者为张琳。

该文献探讨了跨媒介阅读能力的评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观察法等。

通过比较不同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的跨媒介阅读能力评估方法。

综上所述,跨媒介阅读效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跨文化角度、跨媒介阅读对社交互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 1 -。

在线学习中超文本阅读的认知负荷现象研究

在线学习中超文本阅读的认知负荷现象研究

・ 7・ 6
任 务 同时需 要共 同 的认 知资 源 , 么 目标任 务 的成 那
与 主题 无 关 的信 息 干扰 , 知负荷 非常高 。 认
3对 减 轻超文 本 阅读 认知 负荷 的建议
绩将会受到第二任务的干扰从而下降, 通过 双任务
范式 可以实 现实验 操纵 。现有 的关于 超文本 的实证
识 的认知 加工 , 从而会促 进学 习 。 1 2研 究认知 负荷现 象的方 法 . 认 知 负荷 的研 究沿
心理 学家 S e e 于 2 wlr l 0世纪 8 0年 代末 9 0年代 初 提
出来 的 , 这一 理论受工作 记忆理 论 影响很 大 , 目前普
遍认 为同一 时间 内工 作 记 忆加 工容 量 是 有 限 的 , 这
学 习者在 学 习过程 中会 产 生 三种 认 知负 荷 : 内 在 认 知 负 荷 (nr s onteLa ) 外 在 认 知 负 Itni Cgiv od 、 i c i
荷 ( xrno sC g iv x d 、 E t eu o t eI) ) 关联 认 知 负荷 ( e- a n i a Gr maeC g iv o d 。外 在认 知负荷 与学 习材 料 的 n o t eL a ) n i 组织 和呈 现方式 有 关 ; 内在认 知 负 荷 与学 习材料 的 复 杂性和学 习 者专 长 之 间 的关 联 程 度 有 关 ,w l r S e e l 等 人认为 内在认 知负荷 的 高低是 由将 要学 习的材 料 的 特征 与 学 习 者 专 业 知 识 之 间 的 关 系 决 定 的 ¨ 。 学 习材料越 复杂 , 习 者会 产生 越 多 的 内在 认 知负 学 荷 , 是学 习者 的知 识背 景 可 以调 节 学 习材 料 和 内 但 在 认 知负荷 之 间的关 系。相对 知识背 景贫乏 的学 习 者 , 有相 关知识 背景 的学 习者 将 产生 更 少 的认 知 具

基于认知负荷视角的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成效研究

基于认知负荷视角的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成效研究

基于认知负荷视角的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成效研究
姚虹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34)3
【摘要】当前网络环境中的成人教育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基于网络的学习有优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网络学习因受师生时空分离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成人学习在面对大量的开放性、共享性、快速性的网络资源信息时容易出现信息超载、信息迷航,学习中容易产生认知负荷,影响了学习效果.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成人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并对如何提高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者学习成效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姚虹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杭州 31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
【相关文献】
1.多媒体学习中的动画效应研究——基于认知负荷与学业情绪的视角 [J], 闫志明;付加留;唐夏夏;袁杰
2.库伯经验学习理论视阈下成人经验学习研究--基于问题情境视角 [J], 陈国华
3.网络环境下学生认知风格与英语学习成效研究 [J], 唐斌
4.“互联网+”背景下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选择——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的视角
[J], 李延莉;王可钰;李积鹏
5.质变学习视角下成人学习者角色定位研究——基于对山东省T医学院英语教师李明(化名)个案故事解读 [J], 刘凤存;李书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张严秋;陈营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0)006
【摘要】阅读本质上是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过程.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能够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本文从阅读分类出发,结合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有效减轻学生认知负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张严秋;陈营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22;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微学习信息表征设计 [J], 邢方
2.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多模态听力课堂构建 [J], 魏慧哲
3.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J], 张严秋;陈营
4.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专业四级讲座听力策略研究 [J], 胡悦
5.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外语元认知策略模型研究 [J], 杨大为;刘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檧檧檧檧檧檧檧檧檧檧檧檧殌殌殌殌外语教育技术*版权所有文责自负*认知负荷视角下超媒体文本注释与阅读成效的关系研究崔凤娟1,于翠红2(1.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00;2.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本文从认知负荷的视角考察了超媒体文本注释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不同注释类型对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阅读成效的作用。

研究发现:①不同超媒体文本注释对阅读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具有不同影响,选择性注释对词汇习得的作用最为显著,组织性注释促进语篇理解,综合性注释则有助于拓展性知识学习;②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对其阅读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具有重要影响,英语水平较高者利用注释所需的认知负荷更小且阅读成效更优,对英语水平较低者而言,选择性注释和组织性注释具有辅助作用,但综合性注释引发的较高认知负荷对其阅读效率具有阻碍作用。

关键词:认知负荷;超媒体文本注释;阅读理解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15)03-0003-0007作者简介:崔凤娟:女,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

于翠红:女,博士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收稿日期:2014.09.2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RT 和EEG 证据的汉英双语者运动事件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4YJA740054)。

1引言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简称CLT )最早是由心理学家John Sweller 基于信息处理模型与标准记忆模型提出的,并根据认知负荷的不同来源,将之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学习材料本身的难度)、外在认知负荷(教学设计的复杂度)和相关认知负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三类(Sweller ,1988:257-285)。

该理论认为认知负荷就是工作记忆存储、加工、提取信息等智力活动的总量,适度信息量有助于学习者的认知增效,信息过量则会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降低信息处理效率甚至导致信息处理失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认知负荷理论逐渐发展成为预测人机互动学习有效性的基本理论(Wayne et al.,2003:401-418;Jaan ,2008:119-127;Amadieu ,2011:36-40;Block ,2013:4;季月、石玲,2013:41-46;李晓媛,2013:60-67;夏宁满,2014:33-38),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超媒体(hyper-media )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所谓超媒体,是指通过超链接方式进行的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为媒介的非线性信息呈现,是信息浏览环境下多媒体和超文本的结合。

与传统文本相比,超媒体文本能够将相关信息的语义、图像和声音连接、组合,有利于促进知识建构。

与此同时,丰富的信息也会阻碍学习者的信息加工。

一系列相关研究(Mayer ,2008:760-769;Paas et al.,2003:1-4;Amadieu ,2011:36-40;李金波,2010:972-975;夏宁满,2014:33-38)发现,人机交互学习中认知负荷过高是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超媒体注释因其更加直观、形象、便捷、丰富的信息呈现优势,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界对于注释与语言习得效果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Jacobs et al.(1994:19-28),Yoshii (2006:85-101)第162期2015年3月外语电化教学TEFLENo.162Mar.2015基于概念中介模型对一语、二语两种词汇注释对阅读附带词汇习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Chun&Plass(1996:183-198),Yangus (2009:48-67),李红、李于南(2007:8-11)等从双重编码理论、双通道假设和容量有限假设等视角考察了文字加图片、文字加视频等多模态超媒体注释与阅读词汇附带习得的关系。

AbuSeileek(2008:1-15),兰国帅、张一春(2013:40-45)等考察了页边空白处、屏幕底部、弹出窗口等不同位置超媒体注释对阅读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

Wallen et al.(2005:59-72)则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对选择性注释(selection-level annotation)、组织性注释(organization-level annotation)和综合性注释(inte-gration-level annotation)在本族语科技语篇理解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纵上可见,尽管学界较为一致地认同多模态注释比单模态注释更有利于词汇习得,但关于超媒体注释方面的研究尚存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研究关注的都是超媒体注释与二语词汇学习的关系,较少关注其对阅读理解的作用;研究涉及的注释(特别是文本注释)形式单一,主要是词汇型注释,涉及句子及语篇理解等其他类型文本注释的研究较为匮乏。

鉴于此,本文拟从认知负荷角度对多媒体环境下不同类型超媒体文本注释与阅读成效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2研究设计2.1研究问题笔者借用Wallen et al.(2005:59-72)对文本注释的分类,将外语阅读超媒体文本注释分为选择性注释(SA)、组织性注释(OA)和综合性注释(IA)三类。

其中,选择性注释是指对语言知识点(如词汇)进行的英文注释;组织性注释是对信息理解(如长句、难句)的英文解释;综合性注释是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英文注释。

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在英语作为外语的阅读理解中,不同超媒体文本注释对学习效果具有什么影响?(2)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加注语篇理解间有何关系?2.2研究对象研究调查了国内某高校240名非英语专业大三本科生,他们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理工科和文科专业,均已参加了大二期末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

研究采用其四级成绩,并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列,取总数的50%,即前25%(前60名)和后25%(后60名),确定为本研究的高水平组(H组)和低水平组(L组)。

随后对两组测试成绩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P<0.05)说明两组被试的英语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分组有效。

实验过程中,每组中的60名被试将被随机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15人(以下分别简称H1、H2、H3、H4和L1、L2、L3、L4)。

根据研究需要,H1和L1进行无注释语篇的阅读,H2和L2进行附加有选择性注释语篇的阅读,H3和L3进行附加有组织性注释语篇的阅读,H4和L4进行附加有综合性注释语篇的阅读。

2.3研究材料与数据收集本实验所选材料为一篇关于天才培养的文章,共889个单词。

随机抽取20名不参加研究的学生对该阅读材料进行了先导测试,并将先导测试成绩与其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成绩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709>0.05)。

实验所用材料共4类,其中30份无注释语篇(NA),30份选择性注释语篇(SA),30份组织性注释语篇(OA)和30份综合性注释语篇(IA)。

后三种注释中的单词大致一样多(约80词)。

语篇中被注内容均有下划线标识,被试只要点击划线部分,该部分的注释就会出现在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屏幕的右方,文章与注释紧密相连以避免分散注意力(Paas et al.,2003:1-4)。

被试一次只能看到一个注释,但是在阅读中他们可以随时点击该注释。

测试中要求被试尽可能查看所有注释,那些查看不足80%的注释材料将在收集数据时被剔除。

选择文中加注内容的原则是确保被注词汇是被试不认识的,被注释句子结构是被试理解起来有困难的,或加注的背景知识是被试不了解的。

主要采取如下步骤:①随机选取20名不参加研究的学生对所选文章进行阅读并标出不认识的单词和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②请2位有经验的英语教师阅读该文章并标出学生可能不认识的单词和理解可能有困难的句子。

③从教师和学生都标出的词汇和句子中选择注释目标。

最后共有15个低频词被选为目标词,5个句子被选为目标句。

笔者对其余部分难词用近义词加以替换,对其余难句进行简单句转换,以避免文中有太多生词和难句。

④对20名学生和2位教师就文章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访谈,最终确立3个大多数学生都不熟悉的方面进行了注释。

实验在被试平时上英语课所用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以确保他们熟悉机房环境及计算机操作。

实验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被试阅读显现在自己计算机屏幕上的实验指令,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提出,所有被试都清楚实验步骤后,即可进行阅读,时间为20分钟(该时间基于被试能够充分阅读完指定内容的前期调查而定)。

阅读完毕,所有被试都要在不看原材料的情况下参加一个学习结果测试(阅读前已告知被试这一点)。

测试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共15道选择题,用于测试被试对语篇中基本语言点的辨认情况;第二部分是5个问答题,考察被试对语篇的理解,被试要根据自己对每个问题的理解尽可能多地写下答案;第三部分是3个与语篇内容相关的拓展题,要求被试运用语篇中没有提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答题完毕,每个被试都被要求写下以前是否读过该文章,读过者将在收集数据时剔除。

所有测试题由一位老师给分,这位老师并不知道每个被试阅读的是哪个版本的语篇。

语言点测试的15个选择题每答对一题得1分,共15分;语篇理解测试的5个问答题,每写出一个正确的观点得1分,共25分;拓展测试的3个问题,每写出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观点得1分。

3结果与分析利用SP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果。

3.1不同超媒体文本注释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表1是对分别阅读了不同版本语篇的被试的总体阅读测试成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可见,加注释的(SA,OA,IA)阅读效果明显优于不加注释的(NA),其中OA和SA效果最好。

标准差显示,被试在OA和IA上的个体差异比较显著(4.371,4.908),说明注释能否帮助被试获得更好的理解与个体利用注释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表1被试对四个版本语篇理解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类别NA SA OA IA人数29302930平均值10.0215.1015.7411.78标准差3.1332.7644.3714.908我们对四个不同语篇版本中三个不同测试项目的阅读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被试在有注释版本的三项测试中的成绩均优于无注释版本中的成绩。

在语言点测试中,被试对于附加有SA的阅读语篇理解最好(14.47),其次为OA(13.59),再次为IA(8.97);在语篇理解测试中,被试对OA阅读语篇的理解效果最好(17.67),其次分别为IA(13.17)、SA (12.38);在拓展测试中,三项分值相差不大,但IA注释效果最好(13.20),其次分别为SA(13.17)和OA (12.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