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活动方案

合集下载

自行车里的数学活动方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活动方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活动主题】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课标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

【活动目标】1.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运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2.使学生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活动过程】一、各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居住的远近、学生的实践能力、家里有无自行车的情况等)分成不同的小组。

二、课前调查1.了解自行车的种类。

2.观察测量车轮的大小,车轮走一圈是多远?3. 转动脚踏板,观察前后齿轮数与齿数之间的关系,车轮和什么一起转,转几圈?4. 观察与测量,蹬一圈,能走多远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5探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在什么情况下自行车速度最快?在什么情况下自行车速度最慢?三、组织课堂活动分组汇报交流。

(一)说说自行车的原理。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怎么办?1.分析问题(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2.建立数学模型。

.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各3.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各组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并求解。

4.汇报结果。

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讨论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

(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2.分析讨论,求解,汇报。

综合与实践 自行车里的数学

综合与实践 自行车里的数学
生: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 后齿轮 )转动的圈数。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
生:如果前齿轮转过1个齿,那后齿轮也一定转过( 1)个齿。
生:如果前齿轮转过2个齿,那后齿轮也一定转过( 2)个齿。
师小结:前齿轮转动的齿数就是链条走过的齿数,后轮也要转动相同的齿数。
比例教学设计
课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
单元
4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 综合运用排列组合、圆、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2.学习目标描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汇报
师:思考:
1.一共有多少种组合?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
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3.哪种组合最省力?
生:有2种组合的比值是一样的。
生:应该是12种组合,11种速度。
师:再想一想,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生:蹬同样的圈数,前、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值越大,自行车走得越远。
师:自行车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变速自行车的发明大大解决了我们面对不同路况的需要。你觉得在上坡时怎样搭配前、后齿轮更合理?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并解决此问题。
(2)刘浩家的自行车,前齿轮齿数为 21 个,后齿轮齿数为 14 个。当前齿轮转了6 圈后齿轮转了( )圈。
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快速回抢答。
2.淘气有一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8,当前齿轮转6转时,后齿轮转了多少转?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订正。教师课件出示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综合与实践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内容教科书P67。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进一步学习建模思想。

3.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的齿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一、出示自行车图片,揭示课题课件出示图片。

师:我们国家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每天马路上来往的自行车络绎不绝。

其实自行车里包含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虽然在生活中学生都见过自行车,但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自行车里的问题,学生是第一次,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师:你想了解自行车里的哪些数学知识?【学情预设】预设1:我想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预设2:自行车是后轮带动前轮,还是前轮带动后轮?预设3:为什么前后两个齿轮有大有小?预设4:变速自行车是怎么变速的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行车,鼓励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

师:知道一辆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或者观察蹬一圈时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周长就可以了。

第一种方法学生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是蹬踏板一圈,车轮转几圈,而不易想到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问题。

2.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交流比较,优化方法。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2.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建立数学模型一一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探索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弄清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自行车图片,师生对话引入课题。

二、学习准备1.观察并思考:自行车里蕴藏道哪些有趣的知识呢?预设1:车架是三角形,这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预设2:车轮是圆形的,车轴装在圆心的位置,这里利用了同一圆的半径都相等;预设3……2.讨论:自行车是怎样向前行进的呢?(引导学生得出:脚踏板带动前齿轮,前齿轮带动后齿轮,后齿轮又带动后轮转动。

)3.王老师骑着一辆车轮半径为30cm的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车轮刚好转了100圈,你能算出王老师家到学校有多远吗?三、探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一辆自行车,脚踏板蹬一圈。

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3.方案一:直接测量。

学生讨论得出直接测量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得出:测量的方法误差较大,不太准确。

4.方案二:计算的方法(1)思考:要计算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该怎样计算呢?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蹬一圈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车轮的周长。

(2)探究车轮转动的圈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展示:预设1:车轮转动的圈数与前后齿轮有关。

预设2:前齿轮转动几个齿,后齿轮也转动几个齿,也就是说“前齿轮转动的总齿数=后齿轮转动的总齿数”。

预设3:根据以上分析我得出:前齿轮齿数×1=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动圈数,从而得出:后齿轮转动圈数=后齿轮齿数前齿轮齿数1× 预设4:得出了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知道了车轮转动的圈数,接下来用“车轮转动的圈数×车轮的周长”就得出了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我见过这种变速自行车, 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 轮。 我能变化出多 少速度?
如果有一种变速自行车的齿数有如下数据,这 种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呢? 前齿轮齿数:48 40
后齿轮齿数:28 24 20 18 16 14
共有:2×6=12(种)或6×2=12(种)
前齿轮齿数为:
48
40
后齿轮齿数为:28
你知道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吗?
前齿轮
后齿轮
两种不同的自行车,各蹬一圈。分别能走多远?
1.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直接测量路上的距离(但是误差较大) 2.可以用计算的方法吗?怎样计算呢? 我们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比例知识,试一试!
想一想,前、后齿轮的齿数与它们的转数有什么 关系?
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 就是链条走过的长度, 后齿轮也要转动同样的 长度。所以…… 不对,前齿轮转一圈,后轮不 止转一圈。所以先要求蹬一圈, 后齿轮转几圈。
蹬一圈,能走多远? 3.14×71× ~ ~ 563(cm) = 5.63m 48 19
答:蹬一圈,大约能走5.63米。
前齿轮齿数:26, 后齿轮齿数:16, 车轮直径:66cm 小明家距离学校大约 500米,从家到学校 至少要蹬多少圈? 500÷(3.14×66×
26 ) 16
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48︰28≈1.71 48︰24=2 48︰16=3 40︰20=2
24
20
18
16
14
48︰20=2.4
48︰18≈2.67
48︰14≈3.43 40︰28≈1.43 40︰24≈1.67 40︰18≈2.67 40︰16=2.5 40︰14≈2.86
蹬一圈,哪种组合走得最远? 前、后齿轮齿数相差大的,比值就大,这种组合走 得就远。因而车速快,但骑车人较费力。 前、后齿轮齿数相差比值较少时,车速较慢,但骑 车人较省力。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 67 页。

二、学习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決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決生活中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決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学习重难点1、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计算蹬一圈,自行车所走的路程。

2、变速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

四、学生情况分析:对于自行车,学生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是对于自行车的构造原理,前后齿轮间的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的行进原理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动手测量、观察、计算、比较,了解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得出自行车蹬一圈前进距离的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然后对前后齿轮搭配方式的改变,自行车的速度也会改变,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明白变速自行车变化出多种速度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比例”之后安排的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媒体应用七、学习过程一、新知导入1、介绍自行车的种类。

2、说一说,自行车里有哪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还有什么数学问题呢?(三角形的稳定性、圆)【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种类入手,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从生活中搜集信息的兴趣。

再以自行车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使学生整体感知问题,及时进入思考状态。

】二、探究新知1、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2)分析问题,寻求方法方案一:直接测量(视频播放测量的方法),但是误差较大。

《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活动建议方案[工作范文]

《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活动建议方案[工作范文]

《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活动建议方案一、活动流程框图二、活动过程2.1活动一:谁的速度快?2.1.1活动任务综合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的知识,根据自行车的速度与内部结构的关系,判断出两辆不同直径的自行车谁的速度快。

2.1.2活动内容问题猜想只知道车轮的直径能不能判断速度?为学生提供两张自行车图片(普通“24”女车和小轮折叠车),引导学生猜想谁的速度快?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是不是轮子越大自行车的速度越快呢?通过交流学生提出,一辆自行车的快慢不仅看车轮的大小,还需要链条与齿轮的合理配合,因此还需要前后车轮的齿数。

学生知道了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成功的把学生从只关注车轮大小,转移到还要关注前、后齿轮齿数的比。

这种综合考虑条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为后面近一步深入探讨打好思考基础。

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演算,进而判断出哪辆自行车的速度更快?教师评估由于探究活动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必要条件。

因此,大胆猜测、认真计算、质疑问难是完成本探究活动的必要形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大胆的猜测,来进一步认识自行车的速度与内部结构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测,引导学生缜密演算、探讨问题的根源,并对他们的猜测行为、讨论过程认真评价,从而提高整个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2.1.3活动组织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2.1.4活动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观察。

2.1.5所需学习资源谁的速度快?.swf2.1.6所需学习时间20分钟。

2.2活动二:变速自行车能变多少种速度?2.2.1活动任务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2.2活动内容问题提出与猜想变速自行车能变多少种速度?介绍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提出问题“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的解释。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5篇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家知道自行车里也有数学的存在吗那么如何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的教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促使幼儿身体两侧肌肉力量的协调发展。

2、培养幼儿互助、友爱、勇敢、合作的品质及能力。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5、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1、幼儿分两组,每组一辆小三轮自行车,用彩色纸装扮一下,看哪组的自行车漂亮。

2、绕障碍骑车:在活动场地上有间隔地放置一些皮球或画一些标志(动物图案等),幼儿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骑车绕过障碍。

在每个幼儿掌握了要求、骑车基本熟练后,可开展小组比赛,看哪组骑得好又快。

3、合作推车比赛:每组两个幼儿,一个坐车握把、脚放在踏板上但不准驱动;另一个在后面推动小车,二人合作,比赛哪组骑得好且快。

根据情况交换角色。

活动建议1、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要勇敢。

2、可以骑、推相结合,也可以三人一组(一人骑、两人在后推)展开比赛。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2一、活动目标:1、幼儿自主探索,观察自行车,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结构。

2、初步学会用自己的线条描绘喜爱的自行车,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写生与想象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6辆自行车模型、纸、笔。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重点:仔细观察与写生自行车模型。

难点:启发想象,添画成一辆自己的自行车。

四、活动过程:(一)、画记忆中的自行车,导入课题。

1、上次我们做了个统计表,我发现呀,在“我想要的玩具”这一条里,有好多小朋友写的都是想要自行车,那我们今天来画一画自行车好不好2、现在你们想一想,你想要的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把他画下来。

比一比,赛一赛,用笔直接画看到过的自行车,看谁画的最快!(二)、观察、认识自行车结构,写生自行车模型。

八年级《变速自行车》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变速自行车》优秀教学案例
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变速自行车在不同路况下如何调整速度?”“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进行讨论。
2.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变速器对自行车速度和力的影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理论知识。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1.教师组织学生分享小组讨论和实验的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变速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节能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其在面对问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变速自行车在各种路况下的骑行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变速自行车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2.创设真实情境,如邀请自行车运动员或爱好者分享使用变速自行车的经验,激发学生对变速自行车原理的好奇心。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态度,使其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变速自行车可以轻松应对各种路况?”“变速器是如何实现速度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以问题为驱动力,推动课堂进程。
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2.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协作,取长补短,提高团队整体的科学探究能力。

《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

《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我确立的小课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普通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二是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自行车的速度与什幺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在小组的组建,成员的分工,以及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中的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中的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自行车中的数学教案教案:自行车中的数学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自行车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 你知道自行车里隐藏着哪些数学问题吗?2. 揭示课题:自行车中的数学。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 课件出示:一辆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1)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直接测量;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上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

2. 测量车轮的周长。

(1)学生分组测量车轮的周长。

(2)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3. 计算。

(1)提问:如果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n 圈,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2)学生尝试解答。

(3)交流汇报。

(4)小结: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后齿轮转的圈数。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1. 课件出示:一辆变速自行车有2 个前齿轮,6 个后齿轮,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 汇报交流。

4. 小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的速度种类=前齿轮的个数×后齿轮的个数。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练一练”第1、2、3 题。

《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精选教育文档

《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精选教育文档

《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自行车里的数学》说课材料我确立的小课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普通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二是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在小组的组建,成员的分工,以及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在组建小组时,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把活泼好动和沉默寡言的分到一组,学习好的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分到一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弥补。

2.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每个小组的六个成员编上号,(1)号是组长,(2)号是首席发言人,(3)号是声音调控员,(4)号是计算员,(5)号是记录员,(6)号协同计算员计算。

3.在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比如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懂的问题虚心求助于别人;组长善于组织学习并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点想法,具体的做法会体现在教学中。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第四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本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了解了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学情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知识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当总齿数一定,齿轮齿数与转的圈数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前齿轮转1圈,后齿轮转“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自行车有关的数据、图片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老师用几何图形画了一幅画,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生:自行车是的,自行车里有丰富的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生1:想知道自行车里有哪些数学知识。

生2: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

生3:前齿轮和后齿轮有什么关系。

生4:变速自行车是怎样变换速度的。

(二)探究新知1.认识自行车师:大家见过哪些种类的自行车?生:普通自行车、变速自行车、也有电动自行车。

2.回忆自行车是怎样转动的脚蹬转动的同时前齿轮转动,带动链条,传递力量给后齿轮,带动后轮转动,推动前轮。

3.提出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3比例的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精编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3比例的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精编教案新人教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当总齿数一定时,齿轮数与转的圈数成反比例.难点: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前齿轮数÷后齿轮数)圈.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教师出示与自行车有关的数据、图片.2.自行车里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教学活动1.(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2)分析问题.①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②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转数×前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①蹬一圈自行车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②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代入上述模型,求出答案.(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再比较结果.2.教学活动2.(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①了解变速自行车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②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2种)(2)分析问题,求解,并汇报.(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板书设计自行车里的数学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考查知识点:自行车里的数学;能力要求: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B类一辆自行车的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保留两位小数)(考查知识点:自行车里的数学;能力要求: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6.594米B类:0.80米。

活动课 自行车里的数学

活动课   自行车里的数学
共有:2×6=12(种)
二、活动过程
能组合出11种速度:
齿数比 后齿数
前齿 数
28
24
20
18
16
14
48
12︰7 2︰1 12︰5 8︰3 3︰1 24︰7
40 10︰7 5︰3 2︰1 20︰9 5︰2 20︰7
二、活动过程
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前齿轮齿数:48 40
比例
活动课 自行车里的数学
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 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 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重点:掌握当总齿数一定时,齿轮数与转 的圈数成反比例。
后齿轮齿数:28 24 20 18 16 14 发现:前后齿轮齿数相差越大,后轮转动的圈数就越 多,车子走的就最远。
• 1.汽车从A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 100千米,多少小时可以到达?
• (1)(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 (2)根据“一辆汽车从A城开往B城”可知汽车行驶的( )是一定的。 • (3)( )和( )成( )比例。
不对,蹬一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不止 转一圈,后轮也就不止转一圈。所以先要求 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二、活动过程
前齿轮
后齿轮
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二、活动过程
问题: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多少圈呢?
前轮齿数 后轮齿数 后轮转动圈数
48
16
48:16=3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阐述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下册66页—67页,本节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2.教材地位作用《自行车里的数学》这节课是比例这一单元后的综合运用,这节课是对圆、比例、排列组合的一个有机整合,也是这些知识的一个巩固练习,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这样的一个基本过程。

3.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如下目标: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建模思想。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认识自行车的运动原理,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的计算方法。

5.教学准备: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本,了解本课相关资料,实际测量蹬一圈车子走多远。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排列组合、比例之后的一个综合运用。

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以前的知识学会多少,能不能灵活运用,是本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我就直接提出:我们每个人都会骑自行车,自行车的种类也很多,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几辆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创新教案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创新教案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创新教案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师:怎么算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范文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范文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范文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范文第【1】篇〗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7页。

学习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一)揭示课题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

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

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

(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活动建议方案一、活动流程框图
二、活动过程
2.1活动一:谁的速度快?
2.1.1活动任务
综合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的知识,根据自行车的速度与内部结构的关系,判断出两辆不同直径的自行车谁的速度快。

2.1.2活动内容
问题猜想
只知道车轮的直径能不能判断速度?为学生提供两张自行车图片(普通“24”女车和小轮折叠车),引导学生猜想谁的速度快?
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是不是轮子越大自行车的速度越快呢?
通过交流学生提出,一辆自行车的快慢不仅看车轮的大小,还需要链条与齿轮的合理配合,因此还需要前后车轮的齿数。

学生知道了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成功的把学生从只关注车轮大小,转移到还要关注前、后齿轮齿数的比。

这种综合考虑条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为后面近一步深入探讨打好思考基础。

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演算,进而判断出哪辆自行车的速度更快?
教师评估
由于探究活动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必要条件。

因此,大胆猜测、认真计算、质疑问难是完成本探究活动的必要形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大胆的猜测,来进一步认识自行车的速度与内部结构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测,引导学生缜密演算、探讨
问题的根源,并对他们的猜测行为、讨论过程认真评价,从而提高整个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2.1.3活动组织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2.1.4活动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观察。

2.1.5所需学习资源
2.1.6所需学习时间
20分钟。

2.2活动二:变速自行车能变多少种速度?
2.2.1活动任务
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2.2活动内容
问题提出与猜想
变速自行车能变多少种速度?介绍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提出问题“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的解释。

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主要关注如下几方面:
(1)动手操作自行车的运动,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基本原理。

(2)选择一个速度档,计算“蹬一圈自行车走多远”,进而了解自行车的速度。

(3)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有多少种搭配?
(4)多少种搭配是否就是多少种速度?
交流研究成果,总结活动经验
小组交流然后全体交流,交流研究成果。

2.2.3活动组织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2.4活动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观察。

2.2.5所需学习资源
2.2.6所需学习时间
2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