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的《最后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精品】最后一课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

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

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

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

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

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

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

2022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及教案

2022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及教案

2022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及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这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

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四、熟悉本课结构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最后一课》教案3篇

《最后一课》教案3篇

《最后一课》教案1《最后一课》片断教学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

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朗读以下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

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着)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现在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5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5篇)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

(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

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案(非常实用)

《最后一课》教案(非常实用)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作者及部分字词读音二、过程目标:1、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士心理描写及作用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三、情感目标:文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文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语法的见解和结尾动作的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思路:本课可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抓住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线索,梳理清楚情节结构,品味文章在描写方法、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这篇文章,通过一堂法语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情感。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淘气天真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表现呢?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870年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帮的行为,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普法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和爱国情绪。

都德的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都德的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都德的最后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题目导入法。

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希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么上?2、背景知识介绍法。

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

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面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

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是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⑵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 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组 织学生讨论,出示三种观点。 ⑵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 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 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 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 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允许学生下位 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 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 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 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3)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 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 情感。
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全文划 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上学路上
(1—6) 6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第二部分:上课之前 第二部分:
(7-10) )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最后一课
(11-23) 11-23)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宣布散学
(24-29) 24-29)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中
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 活的叙事作品。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质课]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屏幕显示)学习小结课文细读增加知识课文细读训练能力最后一课教案篇二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实用的最后一课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够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够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够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的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都德的最后一课教案

都德的最后一课教案

都德的最后一课教案都德的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都德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2. 理解都德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3. 启发学生思考并表达对于教育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都德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2. 都德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启发学生思考并表达对于教育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都德的照片,向学生介绍都德是谁,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事迹。

2. 正文(30分钟)a. 讲解都德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重点包括:- 都德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但他通过努力读书获得了奖学金进入名校就读;- 都德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都德创办了一所学校,致力于为工人阶级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都德提倡全面教育,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都德的思想理念对于当今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 分组讨论都德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所听到的讲解来进行讨论。

3. 拓展(10分钟)a. 学生代表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4. 总结(5分钟)a. 总结都德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并强调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都德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以及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可以启发对于教育的价值观,并且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培养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热爱,从而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最后一课教案7篇

最后一课教案7篇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课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2. 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完成积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

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

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1、《最后一课》课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1、收集有关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

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

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都德的最后一课课程设计

都德的最后一课课程设计

都德的最后一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都德小说《最后一课》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学生能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都德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展示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最后一课》,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

2. 学生能够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增强同理心,培养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创作潜能。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性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实践应用为原则,实现课程目标的分解与落实。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有所收获,还能在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都德及其作品《最后一课》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爱国主题的关注。

- 都德生平简介- 小说背景介绍:普法战争、阿尔萨斯-洛林地区2. 阅读理解:- 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探讨小说主题思想:爱国主义、民族自尊、教育的重要性3. 文学鉴赏:- 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4. 写作技巧:-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分析小说结构,了解故事情节的安排和过渡5. 深度讨论:- 小组合作,讨论小说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拓展思考:联系现实生活,讨论爱国情怀在当代的意义6.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阅读笔记,总结学习心得- 创作一篇以爱国为主题的短文,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本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系统组织。

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教案设计:《最后一课》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o掌握小说中的关键事件和情感转折点,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o分析小说的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体会其文学价值。

2.技能培养:o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小说的能力,能够提炼出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o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o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能够模仿小说风格创作短篇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o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联系。

o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乡村小学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情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展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o理解小说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o分析小说的关键事件和情感转折点,体会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o模仿小说风格创作短篇故事,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普法战争的简短视频或图片,简要介绍战争背景和对法国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为引入新课做铺垫。

•引入话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或听说过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熟悉的事物或语言的经历?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感受一位小学生在失去母语课堂时的复杂心情。

”二、初步阅读与感知(约15分钟)•自主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最后一课》原文,要求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注意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尝试理解小说大意。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如小弗朗士的调皮、贪玩但爱国,韩麦尔先生的严肃、爱国且尽职尽责等。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

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品味并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读议讲练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已经身为七年级学生的你们,其中很多一定还记得小学毕业时讲的最后一篇课文。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⑵.继续掌握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⑶.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⑴.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体会这篇小说通篇都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本文的结构,并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3.能结合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

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了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被普鲁士占领下的法国人民面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心情。

二:俗话说“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知宝贵”。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母语,或说或听,习以为常便不觉得我们的语言是多么的珍贵,可是,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外国侵略者不让我们再用汉语交流,或者逼迫学校取消了语文课,这又是怎样一种的悲哀呀。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以学生展示为主,展示形式可多样)(一)、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三)、字词积累通过自学,我掌握了如下生字词:郝叟hǎo sǒu 懊悔ào huǐ 字帖tiè诧异chà强迫qiǎng 踱步duó哽咽ɡěng yè 祈祷qí dǎo钥匙yàoshi 思量si lianɡ 宁可nìnɡ(四)、课文内容我知道了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

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我还发现了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是不同的:明确:明确: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1.一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学生交流自读成果。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词语,并明确读音和词义。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课文中能够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

明确: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段。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句成段。

第16段“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取,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第23段“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最后一课”的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选一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小说情节。

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课文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评价并点拨:朗读时,要有角色意识,要以声传情。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体现。

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四个包含“最后一课”的句子.朗读时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现在全明白了。

小弗郎士应该感到震惊。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应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预设提问: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请梳理小说的情节,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组交流自读成果。

学生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法:(1)课前(第1~10段)——课上(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2)上学路上(第1~6段)——上课之前(第7~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3)上课前(第1~10段)——上课时(第11~29段)(4)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四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四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

第一种划法和第四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

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

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

所以,(1~6段)应为故事的开端。

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

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

第三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

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故事不够完整。

所以课文按第四种划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6段):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坪活动的描述。

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的性格,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7~23段):故事的发展,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经过。

(7~10段)写了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

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们对这最后一堂语法课的纪念;(17~23段)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段):故事的高潮、结局。

写下课时的情景。

四、变换角度,以第三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教师提示:三读课文,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角度.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

品读原文体会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多媒体显示课文六幅图片.为学生复述作铺垫。

学生按第三人称复述情节。

师生评议.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语言表达要流畅。

预设提问:课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和刚才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品味,然后交流。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小弗郎士的口吻叙事,更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性,更容易表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在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启迪下的心灵的成长。

五、聚焦小说环境描写,从作品中探寻时代背景教师提示:现实主义小说是属于时代的。

杰出的小说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解读环境描写是解读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请大家从文中圈点勾画出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语句,仔细品读,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自读。

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第3段“画眉在树林边完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4段,“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首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第11段,“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第16段,“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第18段。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曩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

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第21段,“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第24段,“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第一句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句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品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遇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

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师总结:进步的小说是时代的号角。

小说家善感-敏锐的心灵总是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解读环境描写、了解时代背景,是阅读小说的一把钥匙,对于小说主旨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五、布置作业1.请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改写这篇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