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综述
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编辑锁定同义词双向情感障碍一般指双相障碍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又称双相情感障碍英文名称bipolardisorder,BP英文别称Bipolaraffectivedisorder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专家解读什么是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是心境障碍疾病中的一种,通俗来说就是“情绪的跷跷板”。
医疗百科致力于权威医学知识的传播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王勇丨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撰写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疾病概况科普文章 (1) 科普视频目录1. 1 病因2. 2 临床表现1. 3 检查2. 4 诊断1. 5 治疗2. 6 预防基本信息又称双相情感障碍英文名称bipolardisorder,BP英文别称Bipolaraffectivedisorder就诊科室精神心理科常见症状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传染性无双相障碍病因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
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
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与心理干预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等心理疾病的治疗
认知疗法的效果:研究表 明,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改 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
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 患者的认知和信念,改善其情绪和 行为
辩证行为疗法(DBT):结合认知 行为疗法和接受与承诺疗法,针对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特殊需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接受与承诺疗法(ACT):帮助患 者接受现实,承诺改变,提高心理 灵活性
心理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双 相情感障碍的知识,提高对疾病的 认识和应对能力
人际关系疗法
理论基础:强调人际关系在双相情 感障碍中的重要作用
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教育、角色扮 演、沟通技巧训练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家庭系统理论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家庭关系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系统理论在双相情感障碍心理 干预中的应用
家庭系统理论在双相情感障碍心理 干预中的局限性和挑战
心理干预的方法 与技术
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心理 素质,增强应对 压力的能力
心理教育的方法: 包括认知行为疗 法、心理动力学 疗法、家庭疗法 等
睡眠变化:睡眠增加或减少,持续一段 时间
体重变化:体重增加或减少,持续一段 时间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持续 一段时间
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双相 情感障碍患者的人更容易
患病
生物因素:大脑神经递质 的异常可能导致双相情感
障碍
环境因素:生活压力、 人际关系、季节变化等 可能诱发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和风险因素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从极度兴奋和活力(Manic)到极度沮丧和消沉(Depressive)。
这种情感障碍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其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原因一: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家族研究发现,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群。
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失衡,从而影响情绪的调节和稳定。
原因二:神经生物学因素双相情感障碍与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异常水平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例如,Manic期患者的多巴胺水平升高,而Depressive期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
这些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导致情绪的波动和不稳定。
原因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也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起到一定的影响。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常常经历生活中的重大压力事件,如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
这些压力事件可能触发或加重情感障碍的发作。
此外,人际关系的问题、工作压力、家庭冲突等也可能对情感的波动产生负面影响。
风险因素一:性别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双相情感障碍。
虽然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性激素的波动可能与女性更容易患病有关。
此外,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风险因素二:早期心理创伤早期心理创伤,如儿童时期的虐待、忽视、家庭不稳定等,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这些心理创伤可能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风险因素三:滥用药物和酒精滥用药物和酒精的行为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
药物和酒精的滥用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失衡,进而影响情绪的稳定。
另外,滥用药物和酒精也可能加重情感障碍的症状,使疾病更加复杂和难以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及其ppt课件
常用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 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药物。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 药物副作用,定期评估疗效,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注意事项
心理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辅助 手段,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和应对疾病, 提高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抗精神病药等。
03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教育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重要地
位。研究显示,心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早期识别
未来的研究需要继续探索如何更早地识别双相情感障碍,以便尽早开始治疗,减少疾病对 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这需要深入研 究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以便为每个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建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支持群体, 提供相互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增强 患者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提供社会支持与资源
心理咨询与治疗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 帮助患者应对心理问题,提高生
活质量。
社区服务
建立社区服务体系,提供生活照 顾、康复训练等服务,帮助患者
融入社会。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为双相情感障碍 患者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方
预防复发
如何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维持 治疗方案,帮助患者降低复发风险。
对患者及家庭的希望与建议
建立信任关系
与医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便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得到最佳的支持和治疗方案。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与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与表现双相情感障碍 (Bipolar disorder) 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情绪的极度波动。
此疾病会导致患者经历情绪的高涨和低落两个极端,分别被称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本文将介绍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见症状与表现。
1. 躁狂发作的症状与表现躁狂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中的一种极端情绪状态,其主要特征是情绪的过度兴奋和活动性增加。
以下是躁狂发作的一些常见症状:1.1 情绪高涨:患者可能会感到兴奋、无敌和极度幸福,甚至出现异常自信和妄想症。
1.2 精力过剩:患者可能有睡眠不足的情况,甚至数天不眠不休。
他们精力充沛、活动不断,同时不能停止冲动行为。
1.3 话多且飞跃:患者的言语速度加快,话题跳跃,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
1.4 冲动行为: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出不理智的行为,如购物狂、赌博甚至滥用药物等。
2. 抑郁发作的症状与表现抑郁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另一个极端情绪状态,其主要特征是情绪的严重低落和活动的减少。
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一些常见症状:2.1 情绪低落:患者可能出现悲伤、绝望感和自卑感,丧失兴趣和快乐感。
2.2 体力衰竭:患者常感到疲劳、无助,体力明显下降。
2.3 睡眠问题:患者可能出现失眠或过度睡眠的情况,睡眠质量降低。
2.4 食欲异常:患者可能食欲异常,出现食欲减退或过度进食等症状。
3. 双相情感障碍的其他常见症状与表现除了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外,双相情感障碍还包含一些其他常见症状与表现,如下所示:3.1 心理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困难以及记忆力下降等。
3.2 社交功能受损:双相情感障碍可导致患者与他人的正常互动受到影响,他们可能加入冲突、易怒或者通过社交退缩来应对情绪波动。
3.3 自杀风险:抑郁发作期间,患者常有自杀念头和行为,应引起高度重视。
3.4 阶段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多呈间歇性,持续时间可能不等,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病程。
总结: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症状和表现常常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困扰。
双相情感障碍综述
!
重度抑郁与双向障碍的差异
普遍程度
性别比例
开始年龄 婚学
!
全 球 伤 残
单相重症抑郁 缺铁性贫血 跌倒 酒精使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 先天异常 骨关节炎 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
!
, 1990
对3450例情感障碍患者进行93项调查的结果, 其中包括1041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评估疾病 对他们过去和现在生活方式的影响
! Morselli & Elgie 2003
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生活的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通常起病于青春期晚期或成人期早期,此时间段为个人规划其职业生涯 及建立长期关系的阶段
健康人生 职业生涯 预期寿命 就业问题 离婚 / 分居
异常的而且持续的心境高涨、夸大或激惹。 B.在此心境障碍时期内,持续地表现出下列症状3项以上,并有 较显著的程度: (1)自我估价过高或夸大; (2)睡眠需要减少(例如,感到只要3小时睡眠便休息好了); (3)比平时更健谈,或感到一直要讲话的紧迫感; (4)意念飘忽,或主观上体验到思想在赛跑。 (5)随境转移,容易分心(即注意很易转移到无关紧要的外界 刺激上去); (6)有目的的活动增多(不论社交、工作或学习、或者性活动都 是如此),或精神运动性激越; (7)过分地参与某些有乐趣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有潜在或能会 乐极生悲地造成痛苦的后果(例如,无节制地狂欢狂饮,轻率的 性行为,或愚蠢的商业投资)。
减少 12 年 减少 14 年 减少 9 年 2倍于常人 2倍于常人
对年龄为20多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研究结果
! Coryell et al 1993; Scott 1995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
双相情感障碍课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社会支持。
应对策略一
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学习情绪 调节技巧和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帮助自己保持稳定的状态。
应对策略二
患者需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并寻 找支持和帮助的途径,如加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支持团体 等。
对家庭与社会的启示
双相情感障碍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双相情感障碍概述 •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与表现 •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与干预 • 双相情感障碍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 双相情感障碍的案例分享与启示
01
双相情感障碍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 其特征是患者会经历情绪的剧烈 波动,包括抑郁和躁狂发作。
坚持药物治疗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
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咨 询、心理治疗等专业帮助。
参加支持小组
加入双相情感障碍支持小组,与病友 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社会支持与资源
家庭支持
家人应给予患者关心、理解和支持,为其创 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认知障碍
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 减退等。
生理症状
如头痛、肌肉紧张、心慌等。
伴随症状
01
02
03
焦虑症状
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心未 来等。
强迫症状
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 为。
幻觉和妄想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 幻听、幻视或妄想症状。
03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
疗与干 预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抑郁药、 抗躁狂药和情绪稳定剂来控制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常常伴随着各种躯体症状和共病。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
一、精神共病1.1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常见共病,其患病率高达40%~60%。
焦虑症状可能出现在双相症状发作期间或发作后,也可能出现在与情感障碍症状无关的时间。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紧张、焦虑、恐惧、易激惹和难以入睡等。
人格障碍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常见共病,其患病率高达50%以上。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包括边缘型、双重性格型、自闭症型和强迫症型等。
人格障碍可能会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情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1.3 酒精和药物滥用酒精和药物滥用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常见共病。
大约6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曾经或正在滥用酒精或药物。
酒精和药物滥用可能会加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情和影响治疗效果。
二、躯体共病2.1 冠心病冠心病是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躯体疾病之一。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冠心病可能会给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带来心脏痛、呼吸急促、乏力等不适感。
2.2 糖尿病2.3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常见共病。
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干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使病情更加复杂。
总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的共病是不可避免的,可能会增加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因此,医生和患者应该高度重视相关的共病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简介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
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
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一年中的变化特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
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
[1]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生物学因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 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反复发作,患者经历周期性的情绪波 动,且在发作间期通常表现正常。该障碍病程复杂多变,可 能伴随着较高的自杀风险和共病现象。
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见症状
情绪波动
患者常常经历情绪的快速波动,从 情绪高涨到情绪低落,甚至可能经 历情绪混乱或躁狂发作。
精力过剩
患者在躁狂发作期间可能表现出过 度的活动力和精力,甚至无法保持 休息和睡眠。
03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
情绪稳定剂
如锂盐、丙戊酸盐等,有助于 稳定情绪和预防躁狂或抑郁发
作。
抗抑郁药
在抑郁症状较重时,可适当使 用抗抑郁药物,如SSRI、SNRI
等。
抗精神病药物
在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时使用。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在双相情感障 碍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例 如,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和应激 等都可能触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 作。
02
双相情感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评估流程与工具
初步评估
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 其情感状况、家族病史、社会
功能等方面。
详细评估
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更详 细的临床访谈,了解患者的认知 、行为和生物学特征。
工具辅助评估
使用自评量表、他评量表等工具辅 助评估患者的情感状态、认知功能 和社会功能等方面。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病程标准
症状标准
情感高涨或低落持续时间达到两周以上,且 伴随相应的认知、行为和心理生理症状。
出现典型的情感高涨或低落,并伴随以下症 状之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性欲改变、 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等。
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与非药物干预综述.doc
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与非药物干预综述2020年4月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与非药物干预综述本文关键词:干预,认知,与非,综述,损害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与非药物干预综述本文简介:双相情感障碍(BPD)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该病功能残疾相对较高、病程复杂、易复发、治疗难度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1].2004年WHO将双相情感障碍列为世界所有年龄段第12种最常见的中度至重度致残性疾病[2].有研究显示,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与非药物干预综述本文内容:双相情感障碍(BPD)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该病功能残疾相对较高、病程复杂、易复发、治疗难度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1].2004年WHO将双相情感障碍列为世界所有年龄段第12种最常见的中度至重度致残性疾病[2].有研究显示,认知功能受损是双相障碍病人在缓解期仍然无法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原因[3].因此,研究双相障碍病人认知功能康复和护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主要对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及非药物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便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发展更科学有效的认知康复手段。
1认知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认知功能又称神经认知功能,指人脑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也就是由大量分工不同而在结构与功能上密切相关的神经元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功能。
包括分辨、整合信息并对之进行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包含视觉追踪、工作记忆、逻辑推理与计划能力等几个方面。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运算、时间、空间定向、结构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执行能力等方面。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从轻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到严重的痴呆。
2双相情感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既往认为,情感性精神障碍作为一种非衰退性功能性疾病,即便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经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状态。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治疗与管理实践经验总结
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如心理治疗、电抽搐疗法等,以提高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效 果。
早期筛查与预防策略研究
早期筛查
研究更有效的筛查工具和方法,以便早期发现双相情感障碍 ,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和管理。
预防策略研究
探讨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的可能策略和方法,降低疾病的 发生率。
社会支持与政策研究
社会支持
应对技能培训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双相情感障碍的疾 病知识,包括症状、病程、治疗方式 等,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教授患者及家属应对双相情感障碍的 技能和方法,如情绪调节、压力管理 等,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教育
提供心理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 面对疾病,调整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
预防复发与维持治疗
心境稳定剂
如锂盐、丙戊酸盐等,主要用于预防躁狂和 抑郁的交替发作,维持情绪稳定。
抗躁狂药物
用于控制躁狂发作,降低兴奋、易怒等症状 ,稳定情绪。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如奥氮平、利培酮等,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 碍的幻觉、妄想等症状。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模式, 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定期评估与复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复查,及 时发现复发迹象,采取有效措施
进行干预。
维持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维持治 疗方案,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预防 复发。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包括药物、心理治疗等,以 提高治疗效果。
长期管理与康复计划
建立长期管理计划
为患者制定长期管理计划,包括 定期评估、治疗方案调整、康复
研究如何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提供更 好的社会支持,如建立患者互助组织 、提供就业援助等。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为什么会出现双相情感障碍
武汉中原医院—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为什么会出现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旧称躁郁症,是指临床上既有轻躁狂或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时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兴趣和动力增加,精力旺盛。
病情严重者常共病焦虑症状和物质滥用,在发病高峰期还可能出现敏感多疑,甚至出现幻觉、妄想及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常发生于成年早期,发病平均年龄为18-22岁,25岁以前发病者多见,少数患者更早或更晚发病。
为什么会出现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
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比如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
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双相障碍可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轻者影响工作效率、社会交往及家庭关系,严重者发生冲动、毁物,甚至自杀死亡。
一定要及时就医。
推荐大家去武汉中原医院。
武汉中原医院,是一所集临床、预防、康复、教学、科研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医院。
是武汉市卫健委直属的重点脑病专科医院,国家医保定点医院,以“精神科、心理科、发育行为儿科、神经内科”等四大学科为发展重点的,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率现代化脑病专业医院。
武汉中原医院规模宏大,总建设面积超17000平方米,设立四大重点学科,十二个辅助学科,拥有三个临床检测中心、四个临床治疗中心以及三个住院病区,共设置住院床位300余张。
医院重视学科研究与技术经验成果的经流,尖端设备技术配置齐全,学术研究氛围浓厚,不断引进革新临床技术服务综合水平,立足武汉,辐射湖北,影响全国。
双相抑郁患者述情障碍的干预进展
双相抑郁患者述情障碍的干预进展发表时间:2018-10-08T14:00:02.9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作者:许爱曾秀丽周爱花黄仕善[导读] 本文就双相抑郁述情障碍的特征、治疗现状、干预措施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理康复中心广西南宁 530021)【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03-02 双相情感障碍[1](bipolar disorder,简称双相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患者反复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研究显示[2],双相障碍患者自杀率在所有诊断的精神病中最高,有近三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企图自杀,而患者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
发病机制与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有关。
双相抑郁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多表现为重性抑郁症状,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的负性情绪症候群,双相抑郁是全球主要的精神卫生问题,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双相抑郁的终身患病率为4%,首次发作后2年内40%~50%复发,常见于25岁以下[2]。
述情障碍(alexithymia)又称“情感难言症”,于1972年由Peter Sifneos提出,是一种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障碍,以情绪识别与表达缺陷、缺乏幻想、外向型思维为特征,是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较常见的心理特点或继发症状,心身疾病为其主要研究对象[3]。
研究显示,述情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 19% [4],且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水平越高,个体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也越严重[5]。
近年来研究[6-8]表明述情障碍与多种心身疾病和精神障碍有关,尤其与抑郁症及双相抑郁关系密切。
日常生活中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
日常生活中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引言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躁狂)与情感低落(抑郁)交替发作。
此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影响极大,因此,了解其治疗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旨在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管理和应对这一疾病。
第一部分:双相情感障碍的概述1.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o概念: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感高涨(躁狂或轻躁狂)与情感低落(抑郁)反复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o类型:根据发作特点,可分为双相I型(以躁狂发作为主)和双相II型(以轻躁狂和抑郁发作为主)。
1.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o遗传因素:家族史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近亲中,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o生物化学因素: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病理机制。
o环境因素:包括童年创伤、生活压力、药物滥用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1.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o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精力充沛、自我评价过高、言语增多、思维奔逸、冲动行为等。
o抑郁发作:表现为情感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自我评价低、思维迟缓、食欲和睡眠障碍等。
o混合发作:同时出现躁狂和抑郁的症状,患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症状复杂多变。
第二部分: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1.药物治疗o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用于控制和预防躁狂和抑郁发作。
o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常用于控制急性躁狂发作和预防复发。
o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用于缓解抑郁症状,但需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谨慎使用,以防诱发躁狂。
o辅助治疗:包括抗焦虑药、催眠药等,根据具体症状需要进行个体化选择。
1.心理治疗o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模式,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相情感障碍综述
作者:罗进云冯雪蕾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从双相情感障碍定义、发病率及其诊断、疾病负担和治疗等多方面,综合相关论文讨论了双向情感障碍。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律治疗
1定义
Lenonhard在1957年把躁郁症分为两部分,提出单双相情感障碍新概念,把仅有抑郁发作从躁郁中分离出来,提出两者并非一个病而是两个不同的疾病实体(熊祖伦,2007)。
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兼有心境变高或变低两极性的特点,我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定义的双相情感障碍必须满足既有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CCMD-3,2002)。
而美国DSM-IV中还包涵了单纯的躁狂发作。
根据狂躁发作的程度,可以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情感障碍。
通常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并且不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狂躁发作,称为轻狂躁。
既有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称为双相Ⅱ型情感障碍,以区别狂躁、抑郁发作都典型的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杨春强,2007)。
2发病率及诊断
美国流行病学监测点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2%(Weissman M M, et al.,1988)。
而中国7个地区的情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93年情感情感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052%,终生患病率为0.083%(王金荣,王德平,1993),较美国低的多,但比较1982年的资料(时点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018%和0.046%),发现我国诊断为情感障碍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这可能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入,更强调个人,同时个人也要自己承担更多的突发事件相关。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和竞争,同时个人主义的个体获得更少的社会支持。
当压力出现时,社会支持是一个压力的缓冲带,低的社会支持让个人在面对压力时变得很脆弱。
由于女性的自身生理结构及文化因素等原因,双向Ⅱ型情感障碍在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
Benazzi 发现50岁以下双向Ⅱ型情感障碍中72.5%为女性,50岁以上患者中64.6%为女性(Benazzi,2000)。
一项研究回顾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误诊为单向抑郁症的情况,发现诊断不确切而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中,55%有过狂躁或轻度狂躁发作(Ghaemi S N,&Boiman E E,2000)。
综合性医院医学心理门诊97例双相情感障碍中,38例曾被误诊为抑郁症,3例被误诊为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漏诊率为42.3%(张红霞、徐俊冕,2002)。
这些结果显示,双相情感障
碍诊断并不容易,对抑郁症患者的仔细追溯躁狂迹象、特别是轻度躁狂或不典型躁狂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3疾病负担
双相情感障碍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可并发躯体症状,患者经常感到无能,甚至自杀。
双相情感障碍常伴较高的致病率及死亡率,25%-50%的患者在某一时刻会尝试自杀,15%-19%的患者自杀死亡(张红霞,徐俊冕,2005)。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也会造成医源性负担,如部分患者服用锂盐后发胖,约25%达到肥胖程度。
精神疾病相应的病耻感也会延迟疾病的康复。
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报告有病耻感的患者,在7个月后与家庭外成员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Perlick D A , et al.,2001)。
4病因学研究
BPD 病因有遗传因素、生活事件、家庭教养方式和病前性格等因素共同引起。
同卵双生子中双相情感障碍同病率在40%-70%间。
现在一般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志是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出现抑郁症状,NE升高出现狂躁,也有人发现狂躁时脑内的多巴胺水平升高(张红霞,2005)。
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工作不顺利、经济困难、夫妻感情不和、失恋、学习困难、亲人亡故以及搬迁等,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过程中起扳机作用或引起复发(Johnson SL,2005;Hladtala SA et al.,2000;Christensen EM,2003)。
生活事件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发病前一年左右的生活事件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张毅宏,张翔,吴怀安,段卫东,2006)。
5 治疗
针对急性躁狂发作有多种公认的治疗方法。
一线药物有锂盐和丙戊酸盐。
有暴力倾向或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可联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以控制症状(张红霞,徐俊冕,2005)双向抑郁发作治疗与单向抑郁发作治疗不同。
双向抑郁发作不能单一使用抗抑郁药,这会促使患者转向狂躁或RC发作。
通常需用情感稳定剂。
在情感稳定剂联合抗抑郁药使用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双向抑郁发作的一线治疗药物是锂盐和丙戊酸盐(张红霞,徐俊冕,2005)。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纳也作为情感稳定剂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其他抗癫痫药中,拉莫嗪是美国FDA批准(2003年)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维持治疗的第2个药物(张红霞,徐俊冕,2005)。
双相情感障碍病程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有:高情感表达家庭中的患者复发率较高;有负性生活事件经历的患者其恢复期延长;有不良社会适应方式及遭受环境应激的患者发生严重情感症状或情感障碍的机率增加;生活缺乏规律的患者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病情容易发作(刘文娟,季建林,2007)。
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律治疗是常用的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功能低下或慢性强烈的情
绪状态源于歪曲的不理智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早已潜移默化,影响着患者的行为和社会应对方式。
因此,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观念或态度可能影响其情绪和行为。
要改变患者的错误行为和情绪,就要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行为。
咨询师可以通过建议、演示和模仿的方式让或者检验自己表层错误认知观念。
通过语义分析技术纠正患者的核心错误观念。
例如说“我是个无用的人”暗指患者一切都没有价值。
这样的句子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我做的某件事没有用。
Basco和Rush曾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总结了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目标,提出对患者应进行以下内容的健康教育:有关疾病本身的知识、治疗选择、与疾病相关的常见问题;对病情进行记录;提高药物依从性的办法;解释如何使用非药物手段来应对躁狂和抑郁相关的认知、情感、行为问题;环境应激和生活事件可能影响治疗,因此需要学习良好的应对策略。
人际社会节律治疗是一种着重此地、围绕目前问题的短期治疗方法,它源于治疗抑郁症的人际心理社会治疗。
传统的人际治疗理论基础是,有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遭受相应的应激性人际关系事件时,触发了情感症状的发作,尤其是抑郁症状。
因此,针对这些常见的人际关系情境,帮助其学习和认识到其不恰当的社交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技能。
在治疗后期,人际社会节律治疗还强调帮助患者学习调节日常生活规律、作息时间、并寻求这些因素之间的最佳平衡(刘文娟,季建林,2007)。
随着中
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探索双相情感障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季建林.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社会治疗[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7, 34(3): 175-180.
[2]王金荣,王德平. 中国七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 31(2): 75-77.
[2]熊祖伦.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治疗进展 [J][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7, 13(1): 92-92.
[3]杨春强. 双相情感障碍的最新研究进展 [J][J]. 精神医学杂志, 2007, 20(6): 408-410.
[4]张红霞,徐俊冕. 双相情感障碍研究进展[J]. 世界临床药物, 2005, 26(3): 159-163.
[5]张红霞,徐俊冕. 综合医院医学心理门诊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3): 270-271.
[6]张毅宏,张翔,吴怀安,等. 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20(7):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