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检测: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含解析

合集下载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题(含解析)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题(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

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2.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

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

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 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C;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

3.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地位空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答案】A【解析】汉代前期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商业活动频繁,这说明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因此A 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未被舍弃;C选项错误,汉代商人地位仍然较低,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D选项错误,长途贩运较为普遍是在唐宋时期,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

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解析:选D。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最能证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项。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错误;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项错误。

2.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D。

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故选D项。

3.唐诗《夜看某某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

”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某某的草市很繁华B.某某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某某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D.某某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解析:选B。

“夜看某某市”“夜市”“笙歌彻晓闻”等信息,都能证明某某夜市的发展,故选B项。

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选A。

诗的大体意思是:在江面上打渔的人们,夜晚撑着渔船来到草市中进行交易,上茶山的时候遇到守将盘问,儿童给打开关门。

材料总体描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捕渔归来的船只晚间在草市中进行交易,表明在草市中出现夜市,故选A项。

5.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A.手工业官营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C.海禁政策D.抑商政策解析:选D。

由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以看出是对商人及其家人衣着的限定,体现了抑商政策,故选D项。

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1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1.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的学费,他最有可能准备的货币是()A.银两B.金币C.纸钞D.布帛【答案】 A【解析】明代时的主要货币是白银。

2.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 C【解析】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含④选项即可。

3.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诗中所述的从商原因主要有()①商业利润丰厚②商人好逸恶劳③农民赋税沉重④政府取消了商业限制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③【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逐利”“税多”可判断出D项符合题意。

4.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

这一现象出现于()A.汉代B.唐代C.元朝D.明朝【答案】 D【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皆用白银”,这开始于明朝。

5.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

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实际上它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的重视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D.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 A【解析】图片体现了对商业的限制逐渐放宽,这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6.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

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主要依据是()A.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B.当时的客观事物C.各种历史教科书D.各种历史文物【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甲骨文”“《清明上河图》”可判断出其依据是各种历史文物。

高一历史岳麓版2同步训练: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含解析

高一历史岳麓版2同步训练: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对我国古代货币演进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商代后期作为交换媒介物的货币已出现B。

各种金属货币在春秋中晚期纷纷涌现C。

秦统一后,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D。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解析:秦统一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

答案:C2。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周朝统治B。

满足统治者生活需要C。

害怕冲击周朝农业的发展D。

害怕商人壮大反周解析:这里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故选A项。

答案:A3.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商业的不稳定性B.商人的流动性C。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的矛盾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农业生产的物质总量不足,商业与统治阶级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因而重农抑商政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C4.白银成为广泛使用的贵金属货币是在()A.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

下列有关唐代商业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城市中的市场与民居分开B。

设有专门人员管理城市中的商业交易C。

市分散在街道上形成街市D。

乡村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解析:在唐朝,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不是分散在街道上.答案:C2.古代中国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国家相抗衡,这是在()A.商鞅变法后B。

秦始皇时 C.汉高祖时 D.汉武帝时解析: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从而使私人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国家抗衡。

答案:D3。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 )A。

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D.根除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土地的发展,特别是“民得卖买”形成了土地兼并的现象,故选D项。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Word版含解析

2018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表明(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商业发展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所述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项错误;“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表明了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项正确。

2.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解析:C 从材料看,古代中国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到明朝发生了变化,“士商相混”现象,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等级观念淡化的结果,故C项正确。

礼教束缚解除、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社会结构解体均与史实不符,故A、B、D三项排除。

3.(2017·辽宁大连期中)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解析:A 东汉时期“草市”、商业市镇、夜市均未出现,B、C、D三项错误。

汉朝时期是中国典型的“重农抑商”时期,政府严格管理正规市场,在历史上被称为“九市”,故选A项。

4.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

”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商业发展无障碍 B.商人地位高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解析:D 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错误;中国古代城市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政治性、军事性很强,与材料中“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相符,故D项正确,C项错误。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一单元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 第一单元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4.明清空前活跃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农产品 商品化 程度高。 (3)广泛使用金属货币 白银 。 (4)形成 区域性 的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探究升华] 史书中记载,宋代“会子则公私买卖 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 缗,一夫之力尅日可到”。 这则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中哪一突出特点?这 对商品经济有何影响? 提示:纸币的大量使用。促进了长途贩运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
2.发展(汉代)
(1)措施: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
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2)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的非法牟利对恢复社
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3.松动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
和实行 官商分利 政策。
4.强化(明清时期) (1)表现: ①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 ②禁止 民间 对外贸易。 (2)后果: ①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严重阻碍 新经济因素 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 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二、城市的繁荣
①城市职能:主要是 政治 中心、军事重 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历代城 自周 ②商业的发展: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
市发展
的特征
秦迄
唐代
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市与民居隔开 ③城市布局:唐都长安布局,实行整齐划 一的 坊市 制
历代城 市发展 的特征 宋代①商业的发展:坊、市 Nhomakorabea限不复存在,
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
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 A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古代商业的发展成为高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解析: “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 收市(由 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 (进贡 )’,任何‘重加税率’的 做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可知,这种做法可让外贸 的秩序规范,故 B 项正确。 答案:B
5.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 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 此可知当时 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 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 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 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4.唐代时,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 市使收购部分商品)、 进奉(进贡)”, 任何“重加税率”的做 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 外商可不予执行。 由此可知唐 朝政府 A.对外商给予了国民待遇 C.奉行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 ( )
B. 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 D. 旨在保护本国的工商业
达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长途贩运发展;商帮的活跃与兴盛;由于海禁和 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2.城市的繁荣 (1)城市功能的变化: ①周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 重镇,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②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2)港口类城市:唐宋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兴起了一批 港口性城市。 (3)商贸类城市: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 起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批工商业市镇。
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 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 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 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的内容相反;材料没有涉及传统伦理,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答案:B

高一历史岳麓版2学案: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含解析

高一历史岳麓版2学案: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预习交流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跃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的根本原因。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西周统治秩序被打破,也为私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高峰(1)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各地商人往来频繁,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3)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4.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广泛使用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至唐代城市商业情况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②实行坊市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

③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④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唐代至宋代(1)宋代城市商业情况:城市的贸易大大增强。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

②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

③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2)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3.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2.发展历程(1)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五)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1.以下商业现象,出现在宋代的是()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B.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C.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D.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解析:选C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形成的民间集市;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绮〞是唐诗中反映夜市繁荣的诗句;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效劳设施;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 "市〞 "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开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兴旺D. "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选A从城市布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其经济功能日益增强,这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开展 .3.古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 "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李绅的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 "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②城市中饮食效劳设施完备③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④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B商帮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清时期,故①错误;由三个人的诗歌可以看出城市中饮食效劳设施完备,故②正确;三个诗人的诗句都表达出了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③正确;李绅、司马光的诗歌都表达了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4.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 "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 "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可知当时苏州市场商品丰富多样,表达出了其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5.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以下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突破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兴旺解析:选C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两项正确;商帮在明清出现,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兴旺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兴旺,故D项正确.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 "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C秦汉时期坊市有严格规定;隋唐时期坊市分开;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开展,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已经形成规模.7. "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 .〞材料说明明初政府()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C.标准海外贸易的程序D.限制地域商帮的开展解析:选A据 "官给茶引〞、 "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知,政府管控商品经营,故A项正确.8.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 "邦之蠹也〞(蠹,蛀虫) .以下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A. "末富居多,本富居少〞B.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C.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D. "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解析:选C末指商业,本指的是农业,商人富裕的人多,农民富裕的人少;商业籍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多集合些织布女,一年下来计算一下织好了多少布,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与农业有关,与材料观点均不一致,故A、B、D三项错误.有钱不投向商业,男子不投入军营,与材料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长安、洛阳 - -古都气度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但凡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材料二扬州- -市井风貌"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 ,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之美誉.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 .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 "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6分)(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开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析:第(1)问,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是关键: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便捷的交通,三是富饶的土地,再结合历史传统总结归纳即可.第(2)问,材料二共四句话,表达了扬州城的四个方面:经济上特殊的地位;文化上的繁荣;娱乐业和效劳业的兴旺;享乐的社会风气.从这四个方面概括即可.答案:(1)原因: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兴旺,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2)例如: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开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开展迅速,社会富庶,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开展,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国|家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商品经济的开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效劳业的开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扬州的开展表达出明清时期经济开展在城市开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2018-2019年《金版学案》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年《金版学案》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形式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据此可知答案为D项。

答案:D2.“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 项排除。

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看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

据此本题选C项,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

答案:C3.《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说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富裕而使农民贫困,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①②正确;③④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答案:A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和解读的能力。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所以正确答案为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解析: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形式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 据此可知答案为D项。

;答案:D;2.“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A.隋朝长安城B.唐朝长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苏州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D项排除。

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看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

据此本题选C项,根据所学,北宋时“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

答案:C3.《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说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富裕而使农民贫困,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①②正确;③④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答案:A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和解读的能力。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并不禁止商业活动和商人追求利润;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观念,但其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故选D项。

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宋代经济卷》(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2)分析材料二,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基础巩固1.从唐朝的“开元通宝”到北宋纸币的出现,反映了根本原因在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C.纸币便于随身携带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纸币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故选A项。

答案:A2.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晋商是中国古代商帮的典型代表,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答案:D3.以下是某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关键信息:西汉。

汉代没有突破市坊的限制,“市”的内外不可能店铺林立。

因此,B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B能力提升4.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能提供给我们的历史信息包括()①商品经济的繁荣②城市的发展③市井生活的描述④“坊”“市”界限被打破A.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都汴京的繁荣。

从画面来看,城市的商业经营活动已经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所以①②③④都符合。

答案:D5.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上述材料表明() 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定期举行的草市比较繁华C.宋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解析:“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说明了其繁华,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草市如何影响民众生活,故A项不正确;也没有说草市的地位,故C项不正确;材料也没有说到政府,故D项不正确。

答案:B6.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道:“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

”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材料中②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B7.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这说明()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C.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解析:汉高祖时期抑制商业发展,到汉文帝时,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政府虽然抑商,但商业仍有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汉文帝对待商业的态度,且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说明政府抑商有具体行动,故C、D两项错误。

答案:A8.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工商皆本B.重农抑商C.轻徭薄赋D.重商贱农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厚本抑末”,可判断是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9.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A.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B.瓷器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C.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的主要来源D.对外贸易出现专门的官方垄断机构解析:A项是在汉朝,B项是在唐朝,C项是在南宋。

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排除。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因此选择D项。

答案:D10.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主导地位,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圭,周人也。

……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

……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长途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

”“(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三,比较江南与江北“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条件。

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清时期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2)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3)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