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达标检测 鲁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1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1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人们一般用它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图1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2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完成1~2题。

1.图2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解析: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③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

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8 000年保持平稳。

答案: 1.C 2.C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动植物的遗体分解C.燃烧化石燃料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4.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②造成臭氧层空洞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第3题,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的遗体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都能释放出大量的CO2,但真正破坏自然界中碳元素的是燃烧化石燃料。

第4题,根据森林的生态作用即可判断。

答案: 3.C 4.A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①臭氧层破坏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组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考查全球变暖的后果。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14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4份) 湘教版14

章末过关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灰岩、页岩都属于a类岩石B.b不能转化为d,是因为b为岩浆,d为变质岩C.花岗岩和玄武岩都属于c类岩石D.d为岩浆2.图中各地质作用与序号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作用一定能形成化石B.火山喷发与②的活动有关C.③作用最强烈的表现形式是流水的侵蚀作用D.大理岩、板岩的形成需经过④阶段解析:第1题,由图中b、c两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可知这两类岩石是沉积岩和变质岩,而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变质岩和沉积岩,所以a为岩浆岩,d为岩浆。

石灰岩、页岩都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

第2题,①为沉积作用,②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1.D 2.B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4.若图甲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则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乙中的()A.a B.bC.c D.d解析:第3题,图中河流的支流发源于A地,说明其地势高,为山地;结合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以判断A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

第4题,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说明该处的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三个箭头指向d,而d只有一个箭头指出,据此知d为岩浆,c为岩浆岩。

因为b经过外力作用形成a,因此a为沉积岩,b为变质岩。

答案: 3.C 4.A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5~6题。

5.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6.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5题,首先注意审题干,“中游宽谷”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而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纽合而成的平原。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题(25份) 人教课标版17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题(25份) 人教课标版17

章末过关检测卷(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某地一河流流量与含沙量逐月分布图。

完成1~3题。

1.该河流春汛的主要补给是()A.冰川融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C.雨水D.地下水2.该地区夏季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A.台风雨B.快行冷锋的暴雨C.地形雨D.准静止锋的阴雨3.该河流主要分布在()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江淮地区D.华南地区解析:春汛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夏汛的主要补给是大气降水,降水的最主要类型是快行冷锋的暴雨。

又由于河流的含沙量春夏季较大,可推知该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答案: 1.B 2.B 3.B读图,回答4~5题。

4.图1中能反映图2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是()A.①B.②C.③D.④5.这种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可能发生在()A.里海沿岸B.青海湖沿岸C.密西西比河下游D.黄河下游解析:第4题,读图2可知无论是在河流的枯水期还是洪水期都是河流水位高于潜水位,即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读图1可知②④表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③表示地下水总是补给地表水,①则表示地表水总是补给地下水。

第5题,黄河的下游河段为地上河,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为单向补给,河流水总是补给地下水。

答案: 4.A 5.D下图是北半球某条河流上游水文站和下游水文站分别测得的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6~7题。

6.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上游和下游的水源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分别是()A.雨水、雨水B.湖泊水、高山冰川融水C.高山冰川融水、雨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7.湖泊水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

下列针对该河流所在地区湖泊、河流,正确的是()A.该地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冬季B.该地的湖泊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C.该地的河、湖水不参与陆地内循环D.该地的湖泊在冬季时补给河流,夏季时则受河流补给解析:第6题,上游径流量基本随气温升高而增加且全年存在,主要为高山冰川融水;下游水量较大且季节变化明显,为雨水补给。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4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24

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A.九省通衢地上悬河B.洞庭湖畔赤壁战场C.鱼米之乡九曲回肠D.黄金水道险滩密布2.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3.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修建了荆江大堤②大量采挖河沙③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⑤建设防护林工程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A.①②④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③⑤⑥解析:第1题,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

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段河道弯曲。

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

第2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第3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答案: 1.C 2.B 3.D读下面光照图,回答4~5题。

4.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经度为()A.60°W B.60°EC.30°W D.30°E5.此时,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经度差()A.小于90°B.大于90°C.等于90°D.等于180°解析:第4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是南半球的光照图,图中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24时或0时,根据北京时间(120°E)为9时,推出A地经度为30°E。

第5题,北京时间为9时,则赤道上夜晚的范围为105°W向东到75°E,而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到75°E,这一段的经度差为95°。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1章 章末综合测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第1章 章末综合测

章末综合测评(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距离太阳最近的天体,椭圆为天体的运行轨道。

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卫星的天体是( )A.①B.②C.③D.④2.天体②的地表最高温度远高于地球,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 )①天体的公转周期长②天体的自转周期长③与太阳的距离较近④天体外围的大气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①②③围绕太阳转,为行星,④围绕③转,所以为卫星。

第2题,天体地表温度高可能是由于距离太阳近;或者自转周期长,白天时间长。

【答案】 1.D 2.B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测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系不远的红矮星(恒星)的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和,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

据此完成3~4题。

3.此恒星耀斑爆发时( )A.是一个暗黑的斑点B.是一个增亮的斑块C.一定会扰乱地球大气层,造成无线通信中断D.一定会造成地球上气候的异常4.此次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附近行星时,行星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大气层被吹散,表面成为不毛之地②其表面温度一定会升高③行星上各地都会出现极光④行星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此耀斑是一个增亮的斑块,可能会对地球产生影响,但不一定引起通讯中断和气候异常。

第4题,极光只出现在两极地区,耀斑活动可能会影响行星表面的温度,但不一定升高。

【答案】 3.B 4.D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

据图回答5~6题。

5.图像最能反映(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流星运动D.恒星运动6.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3:00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 )【导学号:32980059】A.23:00 B.22:56C.23:04 D.21:52【解析】第5题,北极星及其周围星辰为恒星,视为固定不动,而相机虽然固定在地球表面,但是随着地球自转运动而动,所以出现圆形的星辰运动轨迹。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综合检测 鲁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综合检测 鲁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5分×12=60分)结合我国四个不同的区域①客家方言区;②东北平原;③东部季风区;④浦东新区,完成1~2题。

1.上述四个区域中,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④2.上述四个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D.④【解析】客家方言是按方言单一指标划分的均质区;东北平原是按地形单一指标划分的均质区;东部季风区是按气候、地形等综合指标划分的均质区;浦东新区是按多种指标划分的功能上相关联的功能区。

【答案】 1.A 2.D我国北方传统的居民多采用“四合院”的形式,据此回答3~4题。

3.北方民居多采用“四合院”形式的自然原因有( )A.我国北方夏季气温低,这种建筑形式保温效果好B.我国北方风沙大,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抵御风沙C.可以有效地抵御烈日的曝晒,降低温度D.我国北方猛兽较多,这种建筑形式可以有效地抵御猛兽的侵扰4.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C.基本的相似性 D.相同的特色【解析】第3题,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多风沙,“四合院”可有效抵御风沙。

第4题,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答案】 3.B 4.A读下面区域图,完成5~7题。

5.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C.引黄河水灌溉方便D.光照强,日照时间长6.乙地的建筑物( )A.多平顶房,以大型聚落为主B.多斜顶房,以中小型聚落为主C.多平顶房,聚落密度小D.多斜顶房,聚落密度大7.丙地与乙地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灌溉条件较差 B.日照时间太长C.气温低,热量不足 D.土壤盐碱化严重【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的判断及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5题,甲为宁夏平原,因为引黄河水灌溉而与河套平原一起获得了“塞上江南”的美称。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业分层测评试题(30份) 鲁教版12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学业分层测评试题(30份) 鲁教版12

学业分层测评(十七)(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导学号:63380136】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瘠薄2.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1题,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典型的特征,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稀少,土壤瘠薄,风力作用较强,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剧烈,化学风化微弱。

第2题,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C 2.C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比较三个阶段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可能因素是地壳运动,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图示中看不出来。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一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B 4.A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高中地理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单元考

高中地理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单元考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地理科第一单元测试说明:1.全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部分,考试时间为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填写在后面表格中。

3.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填写在试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错选该小题不得分。

)据有关专家分析,新的太阳活动周期已经开始,活跃期在2013年前后,从而给地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甲、乙、丙三颗相邻的行星分别是( )A.火星、木星、土星B.地球、火星、木星C.火星、土星、木星D.木星、土星、海王星2.当太阳风暴来临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地球上大气能见度下降B.引发地球上的“磁暴”C.地球上火灾增加D.地表平均气温下降3.以下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 )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4.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B.海拔高,距太阳近C.海拔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D.深居内陆,晴天多5.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A.黑子和耀斑B.耀斑和日珥C.黑子和太阳风D.耀斑和黑子6.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6年8月5日至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昼长夜短且白昼变长B.北京的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C.巴西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D.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变大7.一架飞机从圣彼得堡(60°N,30°E)起飞,向西南经过11小时飞达古巴首都哈瓦那(西5区)。

起飞时圣彼得堡时间为18日15时。

飞机到达哈瓦那时,当地时间是()。

A. 19日12时B. 19日19时C. 18日12时D. 18日19时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12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12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的加热不均④地转偏向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解析:第1题,三圈环流的形成,是由于受太阳辐射对不同纬度地区的加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形成的。

第2题,C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北侧为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答案: 1.B 2.D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N主要盛行下沉气流B.10°N~20°N盛行东南风C.20°N~30°N盛行西北风D.30°N~40°N盛行西南风4.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A.甲表示3月份、春季B.乙表示7月份、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冬季解析:甲图气压带相对南移,在1月份左右,0°~10°N受东北信风控制,10°N~20°N 盛行东北风,20°N~30°N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乙图气压带相对北移,在7月份左右,处于夏季。

答案: 3.D 4.B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回答5~6题。

5.此时,图示半球的节气可能是()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6.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低气压中心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5题,从图中表示的风带方向看,这是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图;风带和气压带都偏向了北侧,所以是北半球的夏至前后。

第6题,强低气压中心出现在北半球夏季的大陆上,③大约在印度的西北部,最有可能成为亚欧大陆的低气压中心。

答案: 5.B 6.C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7~8题。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达标检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达标检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解析:区域是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

答案:A2.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的整体性是指区域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B.区域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C.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使区域可孤立于其他区域而存在D.区域之间要进行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这体现区域开放性的特点解析:区域整体性是指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但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区域开放性的特点。

答案:D(2017·河北张家口高二期中)读图,回答3~6题。

3.图中①处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耕区,其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A.水源B.地形C.光照D.土壤4.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主要因素是( ) A.水源B.海陆位置C.地形D.土壤5.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A.太阳能、水能B.风能、石油C.太阳能、石油D.水能、天然气6.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1份) 中图版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1份) 中图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北京时间2006年8月24日21时20分,捷克首都布拉格(50°5′N,14°25′E)天空晴朗,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在此通过了有关行星定义的新决议。

按照行星的新定义,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

这使得困扰天文界多年的太阳系中行星个数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即太阳系有八大行星。

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决议通过时,布拉格为()A.黎明前后B.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C.黄昏时分D.一日最高气温过后不久2.太阳系八大行星中,靠近地球的是()A.金星和火星B.水星和金星C.火星和木星D.木星和土星3.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为矮行星,是由于()A.距离太阳太远,形状为非球体B.已演化为小行星带内的小天体C.其轨道与海王星轨道相交,且质量、体积小D.距离地球太远,无气体表层,且温度低解析:第1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吸收地面热量有个过程,故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北京时间8月24日21时20分时,布拉格时间是14时20分。

第2题,八大行星按照与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答案为A。

第3题,行星指的是围绕恒星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冥王星轨道和海王星轨道相交,其质量、体积小,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属于矮行星。

答案: 1.D 2.A 3.C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5.当地球在甲位置时()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解析:根据地球公转方向(逆时针)可以判断该示意图为北极上空投影图,甲为近日点(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由甲到乙期间太阳由南半球向北移动,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17

【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检测试卷(25份) 湘教版17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下图为局部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e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名称分别是()A.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形C.土壤地形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形大气水文土壤2.如果b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②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判断,根据图示即可判断。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构成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如果b(生物)中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将降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答案: 1.A 2.D地理环境中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物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物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中心事物(甲)是指()A.海平面的上升B.城市数量增多C.动物数量减少D.冰雪覆盖扩大4.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解析: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又会导致海水入侵、风暴潮作用加剧等一系列现象。

第4题,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3.A 4.C读下图,回答5~6题。

5.此图可以简单地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能正确表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是()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O2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6.此图还可以说明()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地理环境中的这种碳循环,把各圈层联系起来,使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测评 中图版必修3

2018秋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测评 中图版必修3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测评(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据此回答1~2题。

【导学号:57522033】1.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终年高温多雨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2.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原因连线,正确的是( )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大气环流B.庐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海陆位置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地面状况D.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1.B2.C[第1题,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季风气候显著,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青藏高寒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为“高”和“寒”。

第2题,海南岛因纬度位置低,故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庐山因地势高而成为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读我国广西龙脊梯田景观图,回答3~4题。

3.该景观所在区域( )A.位于我国非季风区B.位于湿润区C.主要农作物为小麦D.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4.形成该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B.劳动力C.地形D.水源3.B4.C[第3题,该区域所在区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属于湿润区;所在区域主要农作物为水稻;位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第4题,广西境内因地表相对崎岖,地形复杂,修筑梯田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故形成该景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完成5~6题。

5.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小B.地势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减少C.人类活动逐渐增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6.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5.D6.C[第5题,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区域面积依次减小,人口比重依次降低,地势逐渐升高,但降水并非逐渐减少,人类活动逐渐减弱,故选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解析:区域是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

答案:A2.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的整体性是指区域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B.区域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内部不存在差异C.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使区域可孤立于其他区域而存在D.区域之间要进行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这体现区域开放性的特点解析:区域整体性是指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但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体现区域开放性的特点。

答案:D(2017·河北张家口高二期中)读图,回答3~6题。

3.图中①处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耕区,其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主要是( )A.水源B.地形C.光照D.土壤4.图中②④所在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主要因素是( ) A.水源B.海陆位置C.地形D.土壤5.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A.太阳能、水能B.风能、石油C.太阳能、石油D.水能、天然气6.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第3题,①位于半干旱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发展种植业需要灌溉水源,由于临近黄河,灌溉条件好,成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农耕区。

第4题,②位于青藏高原,④位于四川盆地,尽管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因地形因素,造成两地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第5题,②位于西藏自治区,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丰富,开发潜力大。

第6题,③位于横断山脉,该地林区较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的原因是其纬度低,水热条件好,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地域差异大。

答案:3.A 4.C 5.A 6.C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广布;植被稀少,动物耐寒且种类少;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的分布;该区的高寒农牧业和人口、城市及农业区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据此回答7~8题。

7.以上材料主要说明区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A.开放性B.整体性C.差异性D.空间性8.青藏高原的农业区大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A.河谷地带海拔低,热量较为丰富B.河谷地带光照条件更为优越C.靠近河流,水资源丰富D.河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市场广阔解析:第7题,从题干的描述中可知区域具有整体性。

第8题,青藏高原上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是重要农业区。

答案:7.B 8.A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读图,回答9~10题。

9.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生长期较长B.降水较少C.大陆性较强D.高温多雨10.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解析:第9题,松嫩平原生长期较短,长江三角洲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强,所以海洋性较强,松嫩平原与长江中下游相比,降水少,温度低。

第10题,长江三角洲广泛分布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比较肥沃。

答案:9.B 10.A下图为世界四条河流某一河段示意图。

据此回答11~13题。

11.乙河航运量远大于丙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量B.径流量C.地形D.经济12.关于四个河口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些年来,甲河下游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严重,河口三角洲增长很快B.乙河河口三角洲雨热同期,土壤肥沃,适合发展乳畜业C.丙河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大D.丁河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水旱灾害频繁13.如果A、B两地区利用当地原料发展工业,最适宜的工业部门分别是( )A.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B.麻纺织工业、棉纺织工业C.水产品加工业、造纸工业D.电子工业、制糖工业解析:第1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尼罗河,乙为密西西比河,丙为亚马孙河,丁为恒河。

密西西比河流域为经济发达地区,航运量大;亚马孙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其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经济落后,航运量小。

第12题,甲为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使其下游泥沙淤积减少,海水侵蚀作用加强,河口三角洲出现萎缩现象;乙河河口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亚马孙河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多,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丁河流域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河口地区地势低平,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旱灾害多发。

第13题,A地区是世界长绒棉的主要产区,适宜发展棉纺织工业;B地区在恒河三角洲,当地盛产黄麻,适合发展麻纺织工业。

答案:11.D 12.D 13.A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①人才缺乏②交通落后③资源短缺④外商投资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5.下列措施中,可使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知西部地区人才缺乏、交通落后、外商投资少,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第15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可使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

答案:14.C 15.B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完成16~17题。

16.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 )A.东部B.中部C.西部D.无法判断17.图中信息反映出( )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B.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C.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D.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解析:第16题,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东部。

第17题,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发展基础好,故网民所占比重较大。

答案:16.A 17.A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读图,完成18~20题。

18.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④技术力量雄厚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19.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A.航道建设B.西电东送C.劳务输出D.水土保持20.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解析:第18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矿产、水能丰富,土地、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

第19题,中上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应加强水土保持;同时河流含沙量降低会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利于下游通航与防灾。

第20题,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应大力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等高端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制造业应向外转移。

答案:18.C 19.D 20.A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5分)(1)将下面各区域地理特征的数码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

(2分)①降水较多,气候温和②三山夹两盆,大风日数多③植被茂盛,植物种类繁多④沙丘遍布⑤红壤⑥山间谷地⑦茂密的森林,孔雀啼鸣⑧河流稀少,消失在漫漫黄沙中(2)A属________要自然原因是什么?(4分)(3)B属________(自然区),B区的优势矿产资源有哪些?(3分)(4)比较A、B两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差异。

(6分)区气候,光照及水热条件好,发展热带农业,但由于此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该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答案:(1)(2)西部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石油、天然气资源。

(4)22.读30°N(1)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在位置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在形成原因上的共同之外是________________,在人地比例上的相似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3分)(2)乙、丙两三角洲与甲三角洲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均是本国重要的农业区,试列表分析说明它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条件和主要不同点。

(8分)解析:甲、乙、丙分别是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相同点可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人口、交通、市场等社会经济方面比较。

不同点从作物种类、发展水平方面进行比较。

答案:(1)都位于大河入海口 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都是地狭人稠的地区(2)乙 因为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90°,而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120°(3)见下表:材料一 “十三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在更大范围优化区域产业和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网络化、多中心、扁平化的城市体系。

加快上海与外省市的铁路、高速公路对接,提升长三角“同城效应”。

材料二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唐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华北、华东的结合部。

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1)比较环渤海和新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6分)(2)解析:第(1)题,通过比较寻找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在区位方面的异同点,要求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可立足海陆位置、资源类型和交通方式等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