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4(语文版必修2)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教学目标:1. 了解《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 学习古诗《兵车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古诗《兵车行》的具体内容;2. 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背景;3. 学会朗读和解读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深层次的意义;2. 运用音韵和语言特点来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并简要说明该诗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习古诗内容1. 学生阅读《兵车行》的原文,并结合课文讲解古诗的内容和结构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形式,然后向全班汇报。

三、诗歌朗诵1. 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兵车行》的朗诵,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现场朗诵,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四、课文解读1. 老师对《兵车行》的意义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这首古诗;2. 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总结老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用心学习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解读和朗诵能力。

六、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兵车行》的解读文章,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感悟和成长。

《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设计1、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理解杜甫诗歌诗歌的怨愤基调,体会杜诗的沉郁风格;2、认识诗中反映的唐朝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3、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4、赏析诗句所蕴含的深层内涵。

1、理解诗歌血泪控诉般的主旨;2、体会诗人的沉郁风格;3、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

1、学习寓情于事的叙事方法;2、赏析诗句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这篇文章的教学思想就是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运用已知的知识点来理解新知,以此来切实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1、在回忆学过的杜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领会这首诗的风格;2、在诵读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挖掘出导致人民苦难的根源,以此分析诗歌的基调;3、通过对比李诗与杜诗的不同,来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

4、结合诗文内容,以对对联的形式提升阅读。

2课时课时一1、知人论世,了解杜诗沉郁的诗风;2、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内容入手,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3、联系杜甫的诗歌《三吏》的主题,赏析本诗主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一、导入杜甫,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如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至今还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而《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下面让我们一起用心灵与杜甫笔下的“行人”对话吧。

二、作者简介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人教版学过他的《登高》《旅夜书怀》等诗歌,作品流露出来的就是沉郁诗风。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诵读提示——能体现作者“情感纠结”的词语要重读: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

高中《兵车行》语文教案

高中《兵车行》语文教案

高中《兵车行》语文教案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四)方法、手段: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3.释题——“行”的读音xí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2.提问(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位同学率先回答?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些诗句来描述?明确:诗歌的第一段(三)分析诗歌第一段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耶”通“爷”父亲“干”读“gān”冲“妻子”妻子和子女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些诗句得到印证?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四)分析诗歌第二段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明确:道旁过者——杜甫行人——征人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五)分析诗歌第三段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明确:有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放录音)板书设计:兵车行杜甫1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行人但云点行贫”、“武皇开边意未已”3悲惨生活——。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内容、意象分析、表达技巧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山”、“荒漠”、“孤烟”等。

(3)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4. 小组讨论(15分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鉴赏文章。

7.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雪山、荒漠、孤烟等表达技巧:夸张、比喻、象征等主题:关注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同情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以及作业中的文章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兵车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兵车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能够感受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认识中国古代的军事。

教学准备:1.诗歌《兵车行》的文本。

2.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以呈现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一张马车行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古代交通工具和军车的想象。

2.教师播放一段描述马车行走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马车的移动和军车的威武。

核心阅读环节:1.学生阅读诗歌《兵车行》的文本,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教师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于诗歌意象的感受和理解。

拓展阅读环节:1.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历史材料,了解唐代的军事发展和兵车的特点。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展示唐代军车的实物或模型。

3.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了解的历史背景,并进行互动讨论。

创作体验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创作,通过绘画或文字描述创作一幅描绘兵车行进场景的作品。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想象力。

展示交流环节:1.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价同学们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课后作业:1.学生在家自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首描绘兵车行进的诗歌。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诗歌《兵车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代兵车的特点和军事背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创作和交流,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作业的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了巩固和拓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学-语文版必修2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兵车行》
《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756-759)45-48岁 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春望》 “三吏”、“三别”
•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父亲 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 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在最困难的日 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 药都市,寄食友朋”。
可编辑ppt
4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可编辑ppt
19
课后回顾朗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可编辑ppt
20
可编辑ppt
12
名句赏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 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 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 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 头发渐白 的人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年 龄的跨度中可以看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 控诉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罪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兵车行(杜甫)教案

兵车行(杜甫)教案

兵车行(杜甫)教案兵车行(杜甫)教案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关于杜甫的《兵车行》的教案。

希望该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为杜甫的《兵车行》。

该诗描绘了战场上壮烈的景象,以及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通过该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习和理解《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并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 了解杜甫的写作风格和思想。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对诗歌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兵车行》的内容和意义。

- 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 促使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及《兵车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30分钟)- 分段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意义。

-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中涉及的重要词汇。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中的情节、形象以及诗人的写作手法展开讨论。

- 引导学生就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4. 个人思考与表达(20分钟)- 要求学生就课文内容以及讨论中的问题进行个人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 鼓励学生就个人观点和思考,进行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全班分享。

- 结合学生的观点,再次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语文版必修2第一篇: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语文版必修2《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明确律诗和古体诗的不同提问: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确:《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思想。

2. 《兵车行》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兵车行》原文、注释、译文、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兵车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兵车行》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杜甫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2)分享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6.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课后找一找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与《兵车行》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

2.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与《兵车行》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杜甫》、《大漠孤烟直》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2)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2)语文版必修2

《兵车行》教案[导学新概念]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元稹),……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ABC]A,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见导语设计)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3(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高中语文 兵车行教案语文版第二册 教案

高中语文 兵车行教案语文版第二册 教案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某某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某某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某某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兵车辚辚前行,马儿萧萧鸣叫,出征的战士都把箭挂在腰间。

爹娘妻子儿女奔走相送,尘土飞扬某某桥都看不见了。

牵着衣服跺着脚拦在路边哭,哭声一直冲上高空。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的人,征人只说征兵太频繁了。

有的十五岁就到北方防河,到了四十岁还要去西边屯田。

走的时候里常给他某某巾,回头时头发都白了还要戍守边疆。

边疆上作战,血水流得像海水一样,皇帝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

你没听说汉家某某地区二百多个州,千千万万的村落长满了野草。

即使有强健的农妇拿着锄犁田,田亩中的苗长得分辨不清。

又何况秦地的兵耐苦善战,与被驱使着的鸡犬没什么不同。

您老人家虽然关心地询问,服役的人又怎么敢诉说心中的怨恨。

而且今年冬天,没有让关西卒休息。

县官急迫地索取租税,可是租税从哪里来呢。

确实知道了生男孩是件坏事,反而是生个女孩好。

生个女孩还可以嫁到邻家,生男孩长大打战只能命丧沙场。

你没看见那某某湖边,自古以来留下的白骨没有人收埋。

新鬼烦恨旧鬼也一起哭,天阴下雨到处鬼声。

【赏析1】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益频繁,连年的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幸,更给中原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本诗谴责了战争,是一首反战诗,诗人先描写了生离死别的悲愤、仓促,然后用问答的方式抨击了帝王穷兵黩武的行径,表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揭示出这种苦难的原因,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最新必修二语文《兵车行》教案

最新必修二语文《兵车行》教案

必修二语文《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全唐诗》卷216_11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l·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高中语文 兵车行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2.doc

高中语文 兵车行说课稿 语文版必修2.doc

高中语文《兵车行》说课稿语文版必修2说课稿:兵车行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学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回顾作者杜甫的生平这里不介绍了,作为高二的学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顿挫的诗风。

既然杜甫被称作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则我们需要读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

【此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若条件不够就口述让学生做笔记,少量板书】1、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 答间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一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丄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一一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皐开边意未,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

高中语文 《兵车行》 详细教案(两课时) 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 《兵车行》 详细教案(两课时) 语文版必修2

语文版必修二《兵车行》详细教案〔两课时〕教学目标理解、鉴赏、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

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翰林X(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

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出处同上)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再读·具体品味】1、Biblioteka 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品读诗歌第一段
2、对学生的理解做点评指导
学生概括诗歌内容
表达自己的看法
听读,整体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
分组讨论第一段中哪些字词需要着重处理。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第一段
创设情境,渐入佳境。让学生初步体会时代对人的雕琢。
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让学生了解即使是叙事诗也抒情为目的
感受时代对于诗人风格和思想的塑造作用,
理解杜甫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既镌刻的时代烙印,又是诗圣的内在自觉
在深入理解诗歌和诗人后突破提高,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作业
试将本诗与李白的《古风》其十九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不同风格及特点。
板书设计
征 兵 送 别
(纪事)
原 因 控 诉
(记言) (记言)
学校
编者
课型
一师一优课
课时
1/1
年级
高一
班型
普通班
使用教材
语文版必修二
课题
兵车行
教学
目标
知识
目标
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及相关知识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来深入品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
把握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感的方法,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3、纵横联系,本堂课能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杜诗的风格变化,也理解了杜甫的思想根源
本堂课不足:
1、在吟诵过程中,对于朗读的指导有所欠缺
2、在联系阅读中,选取的杜诗类型相对单一
【总结指导】
1、总结课文内容及本诗的艺术特点
(板书:纪事、记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案4(语文版必修2)《兵车行》教案[导学新概念]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

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

[资料显示屏]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

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

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

(《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元稹)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519页)[教学设计ABC]设计A 导语设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教学设计一、导入(见导语设计)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三、诵读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

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

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鉴赏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

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

明确:1章法严密。

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

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

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

"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

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

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

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

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设计B 比较阅读比较《兵车行》和李白《古风·其十九》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研究性阅读杜甫在长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使他的创作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日益鲜明。

结合《兵车行》的学习,研读杜甫同时期写的《前出塞》《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体会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提示:《前出塞》写天宝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五言诗的代表作。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十月、十一月间。

这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

杜甫途经骊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正游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

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

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贫富的悬殊。

设计C 阅读训练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2)表现技巧:[参考答案]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

第二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

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

2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行,日月无光。

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3(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

(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