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导学案[工作范文]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3篇】

《长亭送别》教案【3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1 — )送别途中——(— 11 )——(—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6篇)雷雷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活动:请学生简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谈谈他们心目中的张生、红娘、莺莺。

教师引导:张生和莺莺在经历了佛殿相遇、一见钟情、月下吟诗、互通歌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情最终是花好月圆。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西厢记》,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其中最美的一折,《长亭送别》。

二、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浏览课文。

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向老师提问。

2、小组合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请一位同学介绍节选课文内容大意。

教师播放课件,帮助把握内容大意。

四、请几位同学朗读重点曲子:《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满庭芳》《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五、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在把握戏剧冲突的基础上,试着理解其主题。

第二课时一、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段落结构,并为各部分拟一个角度一致的小标题。

(详见课件)二、这四部分都紧扣一个字来写,“别”,抒发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那么,导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举考试。

三、学生活动:依据文本,说说在对待科举考试这件事情上,老夫人、张生、莺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老夫人:“到了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

”深入体会“辱没”、“挣揣”等词语的含义。

张生:“小生此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功名利禄。

莺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在科举这件事情上,莺莺的想法是与他们不一致的,她更重视的是爱情。

四、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冲突;观念和观念的冲突;情感与情感的冲突。

比较起来,哪些冲突更为重要?当然是人物背后的观念与情感的冲突更为重要,而剧作家表现什么样的冲突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就本文的戏剧冲突分析,看体现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价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接触元杂剧,了解元杂剧的基本体制,王实甫及《西厢记》。

2. (过程与方法):鉴赏崔莺莺等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的特色;感受文章融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和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王实甫《西厢记》高扬“爱情自由”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点】《长亭送别》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音乐《送别》,营造离别氛围。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唐代大诗人杜牧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时常在耳边回响。

“离别”,一直是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的话题。

有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婉伤,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无奈,也有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牵挂。

今天,我们再一同走近王实甫,去体验莺莺和张生别离的刻骨铭心。

1. 元杂剧体制(1)结构:一本四折一楔子。

一部杂剧称一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折是划分杂剧场次的单位名称,相当于后世戏曲的“出”和“幕”,大多表现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剧末附“题目正名”(元杂剧每本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概括剧情。

前面叫“题目”,后面叫“正名”,“正名”往往成为剧名)。

王实甫突破元杂剧每剧4折的体例,全局共分5本21折。

(2)唱词:核心部分。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押一韵,属曲牌联套体。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同剧情变化相对应。

(3)演唱: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戏,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

(4)脚色:分旦、末、净、杂四大类。

末:正末(男主角),如张生;副角有外末、冲末等;旦:正旦(女主角),如莺莺;副角有贴旦、外旦、搽旦等;净:戏剧性人物或勇猛刚烈的人,如张飞;杂:其他,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色(5)文学要素:曲辞(剧本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科泛(又称科、介、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2. 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戏剧家。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文稿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教学文稿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长亭送别》导学案王实甫【学习目标】1.欣赏文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鉴赏崔莺莺的形象。

【学习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课前预习案一、关于元杂剧1、定义: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元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元杂剧的基本特点:2、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3、杂剧分四折一楔子。

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4、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

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

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

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1)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

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

(据王力《汉语诗律学》) (2)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学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长亭送别学案长亭送别学案(精选2篇)长亭送别学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4.把握人物的形象。

【学习重、难点】1、领悟本文独特巧妙的表现手法。

2、X莺莺的形象鉴赏。

【学时安排】2课时【作者介绍】王实甫,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

大都(今市)人。

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

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王实甫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X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剧情简介】前朝X相国死了,夫人X氏携小女X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某某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

这X莺莺年方十九岁,针织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能。

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X 氏的侄儿X尚书之长子X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X生。

X生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

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X 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X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X老夫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X生硬着头皮溜进去。

长亭送别 学案

长亭送别  学案

《长亭送别》导学案编写:陈冬云审核:刘强教师寄语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米兰·昆德拉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认识文本主题。

2、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掌握景与情的关系。

预习导学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杂剧名称约始用于唐末,到了元代,在前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的元代戏剧。

杂剧通常是一本戏折,有的前面还有一个短小的。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人物、情节和衔接剧情的作用。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两类,此外还有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

2、元曲四大家3、元杂剧四大爱情剧4、元杂剧四大悲剧(二)注音筵()席玉骢()迍()迍揾()泪金钏()靥()儿暮霭()蹙()眉拾芥()谂()知玉醅()绣衾()青鸾()栖()迟揩()拭寻()思白泠泠()谨赓()恓恓()惶惶()荫()蔽荫()庇封妻荫()子荫()凉阴()凉挣()扎挣()揣吁()气呼吁()一打()打()扮闷()热沉闷()闷()葫芦揣()手挣揣()揣()摩(三)熟语解释1、劳燕分飞:2、举案齐眉:3、杯盘狼藉: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二、整体感知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把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拟好小标题。

2、莺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文本解读一、赏析【端正好】有感情地朗读【端正好】,并思考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二、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感情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把情以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才具体可感。

指出【滚绣球】选取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的艺术效果如何?小结:三、学以致用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四、合作探究从文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加以赏析。

《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

《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 ( ) 迍迍()蹙眉()萋迷()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1 —)送别途中——(— 11 )——(—)临别叮嘱———(——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总8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总8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汇总8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长亭送别科目语文课题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富于文采的曲词;学习__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__感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主题的能力;3、思想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背景,透视《西厢记》的爱情观,体会__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

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打动人,但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

《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迷人的诗剧。

《长亭送别》中的曲词或情景交融,或化用诗句,或借用典故,或特写情态,画尽世间有情人缠绵辗转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二、质疑与解疑《西厢记》语言美,故事美,人物也美,无论是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

在我们节选的剧中,还有一个人,她的语言动作不多,看似次要,实际上却是极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少了她,《西厢记》就没有了矛盾冲突,没有了波澜起伏,故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

这个人就是——老夫人。

1、有关她的言语行动主要在节选的第二部分——临行饯别,请同学们找到并阅读有关部分,结合具体文字分析老夫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

安排座位——不承认崔张二人的夫妻关系“辱没”——蔑视张生,封建等级观念“重功名,轻爱情”催促敬酒——想尽快结束饯别宴明确:从老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一大部分人心中的婚姻爱情观,那是一种功名利益之余的闲情,可有可无。

2、在那重功名轻爱情的社会中,贵为相国千金的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除了离愁之外还有怎样的感情和心理?表现出她怎样的心理观念?结合课文语句谈一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生版)

《长亭送别》导学案(学生版)

安宜高中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B部语文导学案《长亭送别》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

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5、元曲:分为散曲、杂剧,散曲又分为小令、套曲。

北方称为杂剧,南方称为南戏。

6、杂剧分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7、古代戏曲角色分为外、旦、净、丑、末。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免费范文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5免费范文

内容:长亭送别(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时:四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元曲常识和《西厢记》2、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3、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课前准备一认识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6篇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6篇

2021年《长亭送别》教案范文6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曲词,运用多种方法鉴赏曲词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剧情,分析崔莺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品读曲词,把握人物形象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一些背景资料中了解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天下夺魁,千古绝调的杂剧之冠,其词章华丽,风韵优美,散发出如玉环绿珠、花间美人一般的绝代风华,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厢记》,走进这花间美人般的世界设想:简单回顾上节内容,让学生尽快走入课文的情境二、解题1、解读课题《长亭送别》2、复习柳永的《雨霖铃》设想:从解题入手,引出“离别”的主题从柳永的《雨霖铃》引出传统的离别诗词“伤感”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总结,在体验中感受、提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教材的一个“点”到文学教学的“面”三、鉴赏1、读课文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曲词2、找到其中可以表现崔莺莺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分析3、反复朗读,体会崔莺莺复杂的情感设想:在师生互动中,走进曲词,品味曲词四、探究1、在这一幅长亭古道边,西风黄花时节,离别人儿泪垂的图画中,崔莺莺唱道“此恨谁知”……请大家散读后面的曲词,找到一些能体现出莺莺恨的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做莺莺的知音人,谈谈她恨什么呢?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设想:结合课文的曲词,深入探究崔莺莺恨的内容,启发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五、总结《长亭送别》用唯美的笔触,诗化的意境营造出一幅伤感而怨恨的离别图,其中激荡着莺莺对爱情异常执著,追求自我个性的独特精神,从古到今感动着无数人,林黛玉赞之“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愧为天下夺魁的经典之作六、作业一、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曲子进行鉴赏二、课外阅读:1、《诗经·上邪》2、《有所思》3、唐代王昌龄《闺怨》,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设想: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付诸笔墨,提高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中女子形象的思考附板书:长亭送别恨离别恨恨约束敢爱敢恨的女子形象恨制度恨女子地位《长亭送别》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总8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总8篇

《长亭送别》教案模板汇总8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介绍《西厢记》剧情(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

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

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

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导学案
【学习目标】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点评法
【知识链接】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的故事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
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有关元曲及杂剧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剧本的构成:唱、科、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玉骢迍迍蹙眉萋迷
玉醅金钏靥儿谂知青鸾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
送别途中————临别叮嘱
———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
”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
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

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赏读“滚绣球”
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四、探究与对话
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
结合全文,概括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

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秦观又将愁说成比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拓展阅读】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
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

从时间上说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终于“残照”的天边。

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

这折戏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