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消解论中国式辩论原则
快餐式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弊大于利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追求速成,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
按照大众的口味,包装成适合市场的周期短、价格平、收益快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世俗化,复制化,浮浅化的特点。
就像快餐,只有类似果腹的娱乐功效,其本身并无太懂文化营养可言。
而这种庸俗化、符号化的快餐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害不容忽视。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快餐式传播对中国传动文化弊大于利。
我们将从主要从其对文化传播和社会学术风气的影响两个层面进行论证。
我们知道文化是具有其生命力的,需要不断对自身进行修正而适应每个时代的社会需求。
而快餐式传播给传统文化本身带来的改变却是灾难性的。
其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属于文字语言艺术,主要是依靠书这种纸媒介传播的,作品本身蕴涵着大量的信息与内涵。
一旦用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对其进行解读,便不可避免的会削弱和流失其中一部分更本质的、更辽远的东西。
我觉得这个观点确实比较弱。
因为这里有个时代性和载体的问题,传统文化发源的时候没有网络与电视,选择纸质媒介是被动的。
现代网络媒体必然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固然它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内容流失,但这也可以理解成像绘画与文学对同一事物的表现方式不同那样。
相反,正方可能会抓住现代性这个角度。
因为文化是连续性传承发展的,中国人强调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把文化这个整体劈成“传统”和“现代”两个部分。
如果正方说快餐式传播有益于“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衔接,反方或许就可以说快餐型的大众文化传播造成的群体性的对传统文化的误读或略读,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文化断层,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会被降格。
)其三,文化快餐的存在严重压缩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在很大程度上,传统文化本身和快餐文化存在互为替代品的关系。
(我觉得这个关系没有这么明确)文化的传承虽然是一,而痴迷于影视作品中的缠绵纷扰;据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很不错的,“不好意思,太长不看”;前几天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了,留了几句遗言读来特别有感触,“不好意思,太长不看”;今天我们的辩题是“快餐式传播对中国……”,“不好意思,太长不看”。
辩论赛的原则与要点19页word文档
【转】辩论赛的原则与要点(上海交大)胡阳是我的辩友,也是一个深爱辩论的人。
他的这篇文章算是他告别辩论前总结的数年有关辩论的心得体会,很值得10级的各位辩手们参考其中的观点以及体系。
希望你们在教授辩论的同时能够让辩手对辩论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一向觉得相比一些无聊的技巧,辩论的内涵才是更值得思考,辩论的精神才是更值得学习的。
这也是我向你们强调体系性的原因前言:又是一年辩论赛打响,应主办方相邀,为学弟学妹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了解辩论赛,写一篇类似“攻略”的文章。
大部分是我自己三年辩论下来的心得和体会,也有些是引用自我师父当年给的资料,还有少许来自网络上筛选的要点。
不同风格的师父带出来的徒弟,风格肯定不一样,所以我所写的有些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以参考但是不用全部奉为法文条例,辩论场上就是要百花齐放才更精彩,但是有些原则性的问题却是根深蒂固说一不二的,这在正文里也会点出。
在此,特别感谢我辩论赛的恩师,上海交大07级法学院的刘静潇大人,祝在洋期间一切安好,早日回到祖国怀抱~正文:一:总论辩论赛是什么?很多同学会顾名思义地以为,辩论赛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竞赛,其实不然。
自93年第一届大专辩论赛以来,其性质已经慢慢地转变发展为表演。
没错,表演。
是一场运用自己的智慧,语言驾驭和团队配合等等因素,取悦观众和评委的表演。
(08年的富士通杯和10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甚至都加入了“小品环节”,可见其大体趋势)既然是表演,那么一些满腔热情急待登场的新同学,就务必要记住一下两点,以免陷入误区1:辩手要说服的是评委而不是对手在赛场上,身为辩手,你要说服的永远是评委,而不是你的对手。
无论实力相差多么悬殊的比赛,最后拍板决定谁赢谁输的永远是评委。
对手是永远辩不倒的,但评委却是可以说服的;对手是永远不会认输的,但评委却可以判你们获胜。
有些小同学可能会在场上因为场面胶着或者对手的一些流氓思路霸王逻辑而心境大乱,尽管情势可能并不堪忧,但也因心态失衡而发挥失常,这点大可不必,因为旁观者清,评委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1. 中国式辩证思维概述中国式辩证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五行等自然界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对事物的对立统一来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
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
在中国式辩证思维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与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思维相比,中国式辩证思维更注重整体性、动态性和历史性。
它不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规律。
在中国式辩证思维中,事物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元的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死亡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对于死亡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既不过分恐惧,也不过分轻视。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死亡常常被用作一种隐喻,表达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意义。
死亡也被视为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往往是接受、淡然甚至豁达的。
中国式辩证思维、死亡观及其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辩证思维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道家的辩证法和儒家的辩证法两个方面。
道家的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双方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
而儒家的辩证法则主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辩证思维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辩证思维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文学创作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运用辩证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艺术创作中,画家通过对比和矛盾来表现画面的和谐与美感;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具有普遍性的辩证法则。
辩论赛中的引申归谬地推论_辩论赛_
辩论赛中的引申归谬地推论柳诒徵顺着对方“焚书”的思维逻辑进行引申归谬地推论:要“焚书”就得把全国所有的“线装书”全部烧得一干二净,不仅如此,为防止国外的“线装书”蔓延开来,还应把世界各国的“线装书”统统烧光,才能永绝后患。
引申归谬地推论,如同放大镜一样,把对方观点的荒谬加以放大,使其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推荐辩论赛中的引申归谬地推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辩论赛中的引申归谬地推论有一天,一位自诩为“新学者”的青年登门拜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在谈话中,他理直气壮地对柳诒徵说:“线装书陈腐不堪,对社会简直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付之一炬。
”柳诒徵微微一笑,口气平和地说:“你这个主意,我非常赞同。
但我还有更好的建议。
这行动不做便罢,要做须做得彻底。
否则,这儿烧毁,那儿没烧毁,还是起不了很大作用。
”青年听后喜出望外,没想到柳诒徵这样的大学者也赞同自己的观点,便追问道:“那先生看,应该怎么办呢?”柳诒徵说道:“应当来一个全国统一行动,把所有的线装书通通付之一炬。
不,这还不够,世界各国图书馆还有许多线装书被珍藏,不把这些书统统烧光,说不定它们还会‘走私’进来,到时候又会重新在中国蔓延开来,这样,我们就会前功尽弃。
所以,不仅中国的线装书要烧掉,全世界的线装书都要统一行动,全部烧光。
这样,不但线装书不会在中国蔓延,而且外国许多汉学家,也不会孜孜不倦地钻故纸堆了。
否则,他们如果来华访问,在经史子集上提出些问题,和我们商榷,我们瞠目结舌,无言对答,岂不贻笑大方,太难为情了吧!”“新学者”听后,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匆匆地道别。
智慧眼:线装书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典籍,可这位“新学者”却认为这些书陈腐无用,主张“付之一炬”,这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的态度。
对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焚书论”,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柳诒徵十分巧妙地予以了反驳,其技巧十分高明——面对这位年轻“新学者”偏激的“焚书论”,柳诒徵顺着对方“焚书”的思维逻辑进行引申归谬地推论:要“焚书”就得把全国所有的“线装书”全部烧得一干二净,不仅如此,为防止国外的“线装书”蔓延开来,还应把世界各国的“线装书”统统烧光,才能永绝后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是一个有名的无名人士,在座的可能有一部分人对我不太了解,所以,先作一下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姓名:李树林年龄:20岁(20年前)民族:汉性别:自己看相貌:不扬身高:保密体重:与身高成反比。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工作单位及职务:沈阳矿务局中学高三九班(“致远班”)班主任兼高三九班、十班的历史科教师。
高三文科组组长,文科党支部宣传委员。
感谢:1、感谢各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是非常英明的,让我看到了矿中的希望和未来。
在我看来矿中的未来要靠文化和信仰的引导和支撑。
其实,我们的教育、我们民族的发展都得依靠优秀的传统文化。
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向大家汇报并与大家交流的机会。
2、感谢各位老师:来捧场。
在座的有很多比我更有资历、更有水平更适合在这儿讲座的领导和名师,只不过今天我脸皮厚,抢先了一步,今天我带着“弄斧必到班门”的勇气站在这里,给您带来的些许不爽,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并说声“对不起!”,等下次轮到你。
3、感谢各位同学:用期望的眼神给我以激励。
谦虚:这次讲座对我来说机会难得,我特别重视,准备很充分,但水平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也只是略知一二,另外,在座儿的各位文化差异较大,众口难调,想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实属不易,再加上时间有限,只能蜻蜓点水,讲不全面,讲不透彻,有辱大家视听之处,尽请谅解。
另外,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具有权威性,有些内容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在谈经验,而是一个失败者在谈教训。
为了能引起大家对传统文化和矿中发展的重视,我在这就抛砖引玉了。
正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解释消解:消解一词来源于医学用语,这里借来是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化、理解、吸收,指导我们现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我们要成为传统文化的品鉴者和继承者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狭义)内涵: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外延: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法律、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应当还是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应当提倡中庸之道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我代表正方辩论队,就当代中国是否应当提倡中庸之道这一议题发表我的看法。
首先,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内涵。
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平衡,主张在不同的对立面之间找到中间的均衡点,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当代中国,我们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挑战,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德的平衡等等。
中庸之道正是能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通过中庸之道,我们可以寻求不同利益的平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其次,中庸之道有助于培养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
中庸之道注重审慎和克制,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修炼。
在当代中国,我们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和利益诱惑的诱惑,不少人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大局之上,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因此,提倡中庸之道是有助于引导人们追求道德和品德的塑造,培养审慎和克制的习惯,在道德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众利益。
最后,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对于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通过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倡导和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包容,适应了当今多元世界的发展趋势,可以为国际交流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倡中庸之道,我们可以解决社会矛盾,培养人民的道德修养,同时维护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
因此,我坚信,当代中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庸之道。
谢谢大家!正方辩词二辩:应当提倡中庸之道尊敬的评委、各位辩友:我是正方辩论队的二辩,接下来我将继续阐述正方的观点:当代中国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首先,中庸之道强调平衡与和谐,并能够有效应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
辩论赛资料——儒家文化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反方)
儒家文化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精神: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学的三个主义: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经典辩论题目大全
经典辩论题目大全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经典的辩论题目有哪些?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经典辩论题目大全_辩论题目,希望对你有帮助。
经典辩论题目:1.正方: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反方:贸易保护主义不能抑制(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第2场辩题)2.正方: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反方: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3.正方: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反方:儒家思想不可以抵御西方歪风(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4.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93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4场辩题)5.正方:安乐死应该合法化反方: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93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1场辩题)6.正方: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反方: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93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2场辩题)7.正方:人性本善反方:人性本恶(’93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8.正方: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反方: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1场辩题) 9.正方:治愚比治贫更重要反方:治贫比治愚更重要(’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2场辩题) 10.正方:愚公应该移山反方:愚公应该搬家(’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3场辩题) 11.正方: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反方: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95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4场辩题) 12.正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能统一反方: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能统一(’95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1场辩题) 13.正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反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95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2场辩题) 14.正方:知难行易反方:知易行难('95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15.正方:各国政府应该全面禁烟反方:各国政府不应该全面禁烟(97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1场辩题) 16.正方:国际网络应该受管制反方:国际网络不应该受管制('97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1场辩题) 17.正方:真理越辩越明反方:真理不会越辩越明('97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题)18.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99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初赛第1场辩题)19.正方:成功的作品应该拍续集反方:成功的作品不应该拍续集('99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初赛第2场辩题)20.正方:电脑必将取代书本反方:电脑不会取代书本('99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初赛第3场辩题)21.正方: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反方: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弊大于利('99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初赛第4场辩题)22.正方:都市化有利于人类发展反方:都市化不利于人类发展('99 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半决赛第1场辩题) 23.正方:发展知识经济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更重要反方: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99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半决赛第2场辩题) 24.正方:美是客观存在反方:美是主观感受('99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决赛辩题)25.正方: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反方: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99国际大专辩论会b组初赛第1场辩题)26.正方:先成家后立业反方:先立业后成家('99国际大专辩论会b组初赛第2场辩题)27.正方:爱情是自私的反方:爱情是无私的('99国际大专辩论会b组决赛辩题)28.正方:夜晚对人类利大于弊反方:夜晚对人类弊大于利('99国际大专辩论会ab组冠军对抗赛辩题)29.正方:人类将毁于科技反方: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__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1场辩题)30.正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并行反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并行(__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2场辩题)31.正方: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反方: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__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3场辩题)32.正方:信息传播发展会打击本土文化反方:信息传播发展不会打击本土文化(__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第4场辩题)33.正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反方: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__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1场辩题)34.正方: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可以两全反方: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不能两全(__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2场辩题)35.正方:钱是万恶之源反方:钱不是万恶之源(__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辩题)36.正方:电脑给人类带来福音反方:电脑未必给人类带来福音(1995年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第1场辩题) 37.正方: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反方: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利于城市的发展(1995年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第2场辩题) 38.正方: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反方: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1995年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第3场辩题)39.正方: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反方:离婚率上升不是社会文明的表现(1995年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第4场辩题)40.正方: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反方: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1995年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半决赛第1场辩题) 41.正方:医学发展应有伦理界限反方:医学发展不应有伦理界限(1995年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半决赛第2场辩题) 42.正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反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1995年首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决赛辩题)43.正方: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利于成才反方:学生就业压力大不利于成才(1996年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初赛第1场辩题 ) 44.正方: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商业化反方:中国足球走向世界关键不在于商业化(1996年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初赛第2场辩题 ) 45.正方:跳槽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反方:跳槽不利于人才发挥作用(1996年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初赛第3场辩题 ) 46.正方:打假主要靠消费者反方:打假主要靠执法者(1996年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初赛第4场辩题 ) 47.正方: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平等的反方:现代社会男女竞争是不平等的(1996年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半决赛第1场辩题) 48.正方: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反方:安乐死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1996年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半决赛第2场辩题)49.正方:思想道德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1996年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决赛辩题)50.正方: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造福人类反方: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殃及人类(1997年第三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初赛第1场辩题 )辩论题目分类1、主次辩题即判断谁主谁次的辩题,如: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2、必然辩题即必须如此而不能如彼的辩题,如:效率必然牺牲平等3、必要辩题即必要与不必要的辩题,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4、可否辩题即如果这样可以,则那样不可以的辩题,如: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5、可能辩题即可能与不可能的辩题,如:生态危机可能导致人类灭亡6、前提辩题即谁是谁的.前提类辩题,如: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7、应该辩题即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辩题,如:愚公应该搬家8、先后辩题即判断谁先谁后的辩题,如:德为才先9、轻重辩题判断谁轻谁重的辩题,如:人类社会应该重义轻利10、对立辩题即对双方而言尖锐对立,水火不相容的辩题.如:不破不立11、本末辩题即谁为本谁为末的辩题,如:人性本善12、是非辩题你说是而我就是说不是的.如: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不列出反方观点,下同]13、比较辩题将二者做比较的辩题,如:事业比爱情更重要14、利弊辩题利弊分析型辩题,如:电脑带给人类的是福音15、大小辩题即谁大谁小的辩题,如:义大于利。
关于孟子的辩论技巧
关于孟子的辩论技巧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于辩论技巧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
以下将从孟子的辩论态度、辩论方法和辩论原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孟子的辩论态度十分积极和真诚。
他认为辩论是一种求真的过程,人们通过辩论可以找到真理并增长知识。
他强调辩论的目的是共同进步,而不是争执胜负。
在孟子看来,辩论应该是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攻击性让步、行为迫出正义。
“君子之辩也,至平无私者也。
”他强调辩论双方应该以平和无私的态度对待问题,而不是自我的自私之辩。
其次,孟子的辩论方法注重逻辑思考和推理。
他提出了“即事而论”的方法,即根据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推理和论证。
他认为辩论双方应该站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孟子的辩论方法还包括运用类比、因果关系和假设等推理方式,以分析问题,展开辩论。
同时,孟子的辩论原则也是他在辩论中遵循的重要准则。
首先,他强调辩论应该以道义为基础,遵循道德原则进行辩论,不以权谋利害为目的。
其次,他强调辩论需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问题,克服个人偏见和私心,追求真理和公正。
第三,他提出辩论应该注重分析问题的复杂性,避免过于简化和片面化的论断。
第四,孟子认为辩论应该注重对自己观点的证明和探索,而不是一味反驳对方。
总结来说,孟子在辩论技巧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
他注重辩论的态度、思维方式和原则,强调辩论的目的是求真、共同进步,以道义为基础,以逻辑推理为方法,通过辩论来发现和揭示问题的本质。
他的辩论思想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辩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辩论的历史源流
辩论的历史源流第一节辩论的概念界定在“辩论”一词中,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辩”的准确涵义。
《辞海》把“辩”解释为:“辩论、辩解”,认为“辩”与“辨”相同,两者都是辨别、辨明的意思;将“论”解释为议论、讲述。
《说文解字》中对“辩”作了这样的解释:“辩,治也,从言。
”这里的所谓“治”实为判断的意思。
其实“辩”的最初含义只是评判争吵双方的是非而已。
我国古代把“辩”也解释为“说”。
《墨子·经上说》有“辩,争彼也;辩胜,当也。
”的说法,意思是说:辩论就是人们相互间的争论,谁正确谁胜。
在《墨子·经下说》中又有“俱无胜是不辩也。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的进一步说明:如果没有是与非,就无所谓辩论,之所以有辩论是因为有的人认为对,有的人认为不对。
辩论的结果应该是正确的意见取得胜利。
在古希腊,曾把辩论称为“辩证法”,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个“辩证法”,而是相互讨论、切磋的意思。
当时的人视“辩证法”为一种“交谈的艺术”,认为辩论就是在“交谈”过程中发现对方的矛盾,予以揭露从而战胜对方。
因此,许许多多的学者把辩论作为传授知识、传播本人学术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根据辩论的实质,对“辩论”的界定应为:由于人们对同一个对象持相互对立的立场,从而展开争论的过程。
这里,应该特别强调辩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含了“开始——展开——终结”的完整过程;是一个由一系列论述、反驳和辩护组成的争论过程。
这个过程有时表现为辩论双方对问题进行商榷、求同存异、最终取得一致的过程;有时又是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有时则是针锋相对、捍卫正当权益的过程。
若是零散的议论,或者变换主题的交谈,即使中途有什么争执都不能算辩论。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思辨范围都在不断加大,如今人们一提起辩字就会油然地想起辩论。
道理很清楚,这是因为后来人们的辩大都是基于理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根据各自对某一种事物的视角和理解的不同进行平等对话,这种对话就是辩论。
跟着《奇葩说》学习论证技巧
跟着《奇葩说》学习论证技巧作者:张月霞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1年第10期《奇葩说》是综艺节目,也是辩论节目,既是辩论就要使用各种分析论证的技巧。
节目中的辩手常会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同学们在写作时也经常用到,这里就不再赘述。
下面我们主要讲《奇葩说》中常用的三种从概念入手的分析论证技巧,以帮助我们写好考场作文。
议论文要说服读者,就要以理服人,即分析说理。
什么是“分析”?分析就是分解、辨析,是将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个因素,从中找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联系。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
正反双方各有四位辩手和一位导师参加辩论,双方都把辩题拆解为: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
每一位辩手着重论述其中一两个概念,正方论述的要点如下:1.什么叫“剩男剩女”?是“我怎么还找不着呢”,自己哀怨了,着急了。
自己不着急的一概不算。
2.“找对象”意味着什么?是不再等待,是采取行动,试探性地找个人,像恋人一样相处一下。
不是结婚领证过一辈子,不必那么苛求完美。
3.问自己“该不该”说明什么?说明你已经有点心动,只是有些犹豫。
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所有的选择都必须放弃另外一些东西,没有任何选择是绝对完美的。
4.“差不多”怎么理解?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差不多”就是不是特别完美,但也挺好的,80分吧。
而人是会变的,人的感受和标准也是会变的,也许在磨合、相处的过程中,分数就渐渐地提上来了。
差不多就行,但结果可未必是差不多。
5.“得了”代表什么态度?得了,其实是一种鼓励,鼓励你往前走一步,不要停留在纠结的状态。
得了,就是开始行动;算了,就是放弃。
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也要像《奇葩说》辩手一样,把话题或材料中的重要概念进行拆分、辨析。
比如,以“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不该撤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把这个话题拆解为“教材/鲁迅的作品/不该撤换”。
辩论题目——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辩论题目——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姜丰(担任一辩)、季翔(担任二辩)、严嘉(担任三辩)和蒋昌建(担任四辩)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今晚的辩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
正方是英国剑桥大学队;反方是中国复旦大学队。
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第四场正式开始。
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表明立场和观点,时间三分钟。
正方汤之敏:各位好!今天的命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谈道德是推行道德。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
那么我问对方同学: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再问对方同学:在温饱都达不到的时候,我们还要不要道德;——当然不要。
这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
我问对方同学,那么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再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这些行为准则如不能成为达到温饱的基本保证时,我们还要不要这些行为准则?当然不要。
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对于饥寒的能不能脱离温饱而谈道德?当然不能。
请问大家那么对于饥寒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为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
我们谈道德,如果连温饱都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成立的。
也就是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了什么?为的是救天下。
那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温饱。
我还要问大家,如果仁人志士一生奋斗连人们的肚子都填不饱,他们还会不会那样做呢?当然不会。
华语辩论网辩题库
正方反方正其义当谋其利正其义不谋其利环境立法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立法阻碍经济发展网聊有聊网聊无聊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化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娱乐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也拘小节长生不老是人类的福音长生不老是人类的灾难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人的自我实现结果重于过程科学发展应该有伦理界限科学发展不应有伦理界限性教育是科学教育性教育是xx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道义比利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利益比道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大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需要向企业输血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不需要向企业输血传播中国酒文化应靠酒乡传播中国酒文化应靠“吆喝”保护弱者是社会的倒退保护弱者不是社会的倒退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善心是真善善行是真善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天长地久的用和平手段可以遏止恐怖主义用和平手段不能遏止恐怖主义情在理先理在情先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大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大钱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恶之源xx是xx不是祸xx是祸不是xx功可以补过功不可以补过人类应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人类应限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比收费重要收费比管理重要当今世界合作高于竞争当今世界竞争高于合作强将手下无弱兵强将手下未必无弱兵在人生路上乘胜追击好在人生路上见好就收好实现男女平等主要应该依靠男性的努力实现男女平等主要应该依靠女性的努力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在校大学生塑造人格更重要“盗版”折价换购“正版”活动利大于弊“盗版”折价换购“正版”活动弊大于利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辩论赛新形式利大于弊辩论赛新形式弊大于利不破不立不破应当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不应当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不应对女性就业实行保护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实体法比程序法更重要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挫折有利于成才挫折不利于成才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大学生打工弊大于利; F- Z! n! @7 T% i4 h+ N! @* `. b; l*r- t9 ]2 v6 i$ d-C. K8 u# F5 u# E:p2 T% h _" l9 J]8 q% ~2: ?3 l" t7 H' Y2 b1 I* I# n! A5 p- D# Y) }( O/ \. g4 h4 C# X7 y% \) V8 M. H2 b2 d$ G9 B( _" _&8 a2 R6 `6 F& @- s; ]" c+ d+ o0 e1 f# s* G8 L* W! |. h& Q( S2 v/ z4S* L8 _5 Z9 @. W. b6 s7 ^) b) \8 Q3 H$ p. [% y; t3 Z7 _. j2 M5 a0 E9 c64 x:|1 {' O( q* S$ x: t& j1 M2 o1 }6 ?9 p大学生广泛社交利大于弊大学生广泛社交弊大于利大学生就业实行“双项选择”利大于弊大学生就业实行“双项造择”弊大于利大学生勤工俭学弊大于利大学生勤工俭利大于弊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代沟的主要责任在子女当代社会,“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当代社会,“求专”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当今时代,应当提倡“干一行,爱一行”当今时代,应当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地方保护主义可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不可以克服电视征婚利大于弊电视征婚弊大于利读大学,长进最大的应该是知识读大学,长进最大的应该是人格对于西部开发应当知识优先对于西部开发应当资金优先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法律无情法律有情法治能消除腐败法治不能消除腐败高分是高能的体现高分不是高能的体现革新技术更重要革新思想更重要广告竞争对经济发展利大于弊广告竞争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机遇是成功的关键机遇不是成功的关键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纪律会限制个性的发展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可以统一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不可以统一经济发展可以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克隆人有利于人类发展克隆人不利于人类发展类似川剧变脸这样的民族技艺应当保密类似川剧变脸这样的民族技艺不应当保密理想人才以“仁”为主理想人才以“智”为主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不利于城市的发展留学生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留学生归国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O" C0 a* n+ [) v; Y" a" \9 D) ?" c, I7 N/ F3 p& K+ i2 V! t9 |& T9 R& E- D8 o7 g! T. o. Z/ w0 k7 I9 X- j3 P6 @" j, [6 N& v$ k7 Z' }9 W1 C2 G7 _. k# L5 Q) ^" y}8 V! z* r4 V:v; i98 D9q8 O* f- B1 y- X0 @8 s6 B+ O/ Z0 D:B/z$ j4 S1R( q+ S/ M1 E' `) r. n z! R0 O,J7 U7 B3 L% V* c( Z9 B2 Z+ n' K. [9 h, b4 L4 H' p5 R" B6 Z" M$ f1 L/ d# ]6 R; R6 Y-o; n8 e' ~$ m2& u%名人拍商业广告可以虚构名人拍商业广告不可以虚构目前的彩票发行方式利大于弊目前的彩票发行方式弊大于利男女平等是可能实现的男女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逆境有利人才成长逆境不利人才成长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不是效果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人类社会应重利轻义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人为自己活着快乐人为别人活着快乐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儒家思想不能抵御西方歪风社会发展应重利轻义社会发展应重义轻利社会发展主要靠法制社会发展主要靠德制1 j" D! v# y5 b9 x$ r ?' j9 k1 ^ @5 \9 Q$ }9 T% X# R:H0 A% f6 H4 v) }7 e ], C3 j, g6 Y8 b% w1 {# j)@) x- @0 ]- n:d$ h( ]& v& N9 N$ A个人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避免拜金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避免拜金主义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实行学分制利大于弊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市场经济不利于道德发展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经济发展提倡购买国货不利于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外行能够管好内行外行不可能管好内行网恋能成为婚姻的有效途径网恋不能成为婚姻的有效途径网络爱情是真正的爱情网络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网络影响人际关系网络不影响人际关系网络对大学生的的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对大学生的的影响弊大于利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文凭能够代表知识水平文凭不能够代表知识水平现代社会女人更需要关怀现代社会男人更需要关怀效率必然牺牲平等效率不一定牺牲平等哭比笑难笑比哭难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不利选美活动利大于弊选美活动弊大于利烟草业对社会利大于弊烟草业对社会弊大于利一所学校的社会地位如何关键在领导一所学校的社会地位如何关键在学生医学的发展应有伦理界限医学的发展不应有伦理界限应当鼓励“新新人类”作家应当批判“新新人类”作家时势造英雄造时势xx应该移山xx应该搬家去向哪里比与谁同行更重要与谁同行比去向哪里更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机遇更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奋斗更重要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治愚比治贫更重要治贫比治愚更重要中国发展网络经济应走洋为中用另辟蹊径$ Y7 t:[0 I5 {3 O# iI7 c2 @- `$ s8 B+ w0l& D8 }7 r& `0 T9 ~7 M! I. _! W$ V. q6 _4 b7 k6S2 G. @2 o57 q3 E* v5 z+ T3 y. S5 _:{"?( A( r6 {y& V" I7 B0 I/ U4 ^; B" m8 ~3 R, e/ z/ y8 B. h' `- e' o4 N0 ~6 s3 H! j; r6 k$ f8 h) _* g8 }; G$ A% O. C. q2 X# u+ W7 r2 |$ x9 G. O4 Q9 f, A6 t"$ Q. \; ^6 o4 f/s8 w" N1 v:o3 _' yj; c9m0 N+ }6 a1 K/ f:T6 s+ x- ]f/ b+ M m, I& w* q1 H)中国社会更需要德治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中小学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学生成才中小学封闭式管理不利于学生成才中庸之道应该提倡中庸之道不应提倡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自动售套机进入校园利大于弊自动售套机进入校园弊大于利2 n& N5A/ }$ M( Q! e。
好大学在线《法与社会》习题答案
12、关于醉驾入刑这一问题,下列哪一种状况体现了工具理性的特点? A、趋利避害 B、根据公平正义 C、考虑他人面子 D、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的尊重 参考答案: A、 1 试论影响法律规范对个人行为产生约束力的主要因素。 回答: 影响法律规范对个人行为产生约束力的主要因素有: 1法.律规范没有弹性,提高法律风险,加强违法必究的印象,让违法的行为者产 生痛感,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适用是公正的,任何个体或者团体都没有超越于法 律之上的特权,尤其是政府要率先守法。
巡逻力度,可派遣便衣扮作乘客蹲点来顺藤摸瓜,抓捕黑车司机。 法律机关应加强立法工作,加大对构成欺诈行为的黑车司机的惩处力度。 宣传部门应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工作,说明黑车与正常出租车间的区别。 2 根据所学内容,论述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回答: 区别:正式规则是“纸面上的法”,包括社会制度、法律、规章制度、守则和纪 律等;非正式规则是“实际中的法”,包括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
5、“利益衡量”体现的特点中,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奉法律为教条 B、使规范体系柔性化 C、重视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D、承认对一个问题存在复数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A、 6、下列哪个学派不特别注重案件中的利益衡量问题? A、利益法学派 B、现实主义法学派 C、自然法学派 D、法经济学派 参考答案: C、 7 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是不正确的? A、法律上的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 B、政府也必须受到法律制约 C、必须采取法律手段消灭事实上存在的一切不平等 D、国家平等地保护公民的法定权利,同时平等地要求公民履行法定义务。
中国人是三分法思维曾仕强
中国人是三分法思维曾仕强中国人是三分法思维美国有一条规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是非分明。
中国人却不是这样。
世界上思维习惯大致有三种,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
美国人思维是二分法,中国人多是三分法,日本人大部分是一分法。
喝茶还是咖啡?美国人要么选咖啡,要么选茶。
中国人喜欢说,随便,其实不是真叫你随便端茶或咖啡,而是要你帮忙选最好的。
这表明了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什么事都说得太明白。
日本人看问题是一分法,司令官发令走,部下全部走,他们的团队精神很强。
美国人看问题是二分法,不是yes就是no,所以他们适合制度化管理。
中国人与以上两者不同,习惯三分法思维,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意思时,更加倾向于含蓄、内敛和注重情感。
中式管理寓人治于法治美国人管理讲“法”,法是死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中国人凡事讲理,口头上说依法办事,心里想的是合理处置。
法是死的,理是活的,理是活的,法是死的。
所以,公司只有总经理,没有总经法。
我们是依理来决定,不是依法来办事。
因为人是讲理的,在中国要法治真的很难。
讲理管理叫管理人性化,法治管理叫管理制度化。
中国式管理深究的不是“人治”与“法治”,而是“寓人治于法治”。
不能一切照搬制度,而是在许可的范围内,一切尽可能地衡情论理,追求合理处置。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与外国人的不同。
中国人看自己和看别人,双重标准。
自己升官,认为是自己奋斗努力的结果;他人升官,统统是拍马屁得来的。
中国社会没有人际关系,西方有人际关系。
中国只有人伦关系,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西方认为,人生而平等。
中国人认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的,人生是不平等的。
所以中式管理不能照搬西方。
中国人会同时讲两句矛盾的话,如一边说“事无不可对人言”,一边却说“逢人只说三分话”。
话里有话,告诉你随便,实则不能随便,自己要考虑清楚。
会听话的人会把握“看不见的一把尺”。
美国人有意见就提,没意见就说没有。
中国人不同,说没有意见的,大多是很有意见的。
大学生辩论赛技巧
大学生辩论赛技巧2018-11-20一、辩论的原则1.正确对待辩论的胜负在bbs论坛上辩论没有胜负之分,因为辩论的话题本身往往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结果,所谓决定辩论胜负的不是双方谁掌握了或者坚持了真理,而是看谁能够在理论上自圆其说,能够表现出高超的辩论技巧、风趣幽默的语言、令人尊重的个人魅力、更有人气。
大家在辩论时,应该时时牢记自己上网的目的:释放生活压力,抒发个人情怀,交结天下朋友,享受轻松人生”,因而,没有必要进行恶意的攻击和谩骂,这才是bbs论坛辩论的真正意义。
最后取得胜利的必然是大家。
2.尊重辩论对手的人格如果当辩论的结果明显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要采用种种诡辩的手法进行辩论。
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往往演变成双方的谩骂和攻击,甚至对对方进行人格的蔑视乃至否定。
如果你不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然也往往会受到对方对你人格的攻击。
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必须首先尊重他人的人格。
3.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由于辩论双方是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在辩,往往明知道自己的观点不对,也不愿意认输,在辩论中进行某种诡辩是很正常的,但诡辩不等于胡搅蛮缠。
所谓的胡搅蛮缠就是:当对方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时,自己却不看对方的文章,分析对方的观点,继续把自己所理解”的观点强加到对方的身上,对别人进行无目标的攻击。
二、参加辩论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意。
1.要认真地去阅读对方的文章及相关资料。
从理论上去分析主题的内容,避免辩词的庸俗化、贫乏化,使辩辞在理论上和知识上丰富。
绝对避免使用庸俗不堪的实例和趣味低劣的噱头进行辩论,或者以感情取代理论,故作姿态煽动性地赢取斑油们的同情或喝彩。
2.要注意日常综合知识的积累。
论坛上辩论的主题是丰富多彩,要注意日常各个方面知识的积累。
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的热情,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再高的热情,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式辩论原则之消解霍海红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诸多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均从《民事诉讼法(试行)》(1982)第10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和《民事诉讼法》(1991)第12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总结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即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在此涵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辩论的主体、形式、方式、内容等具体内容。
[1]这项继承于苏联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的同名原则存在着根本区别。
按照日本学者的概括,大陆法系的辩论原则通常包含三层含义:(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主要事实,只有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才能作为判决的基础;(2)法院应当将双方当事人无所争议的主要事实当然地作为判决的基础;(3)法院能够实施调查的证据只限于当事人提出申请的证据(禁止职权证据调查)。
[2]如果将我国所谓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辩论原则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前者强调当事人在整个诉讼程序中享有实施辩论行为的权利,后者则强调诉讼材料(主要事实和证据)的引入由当事人确定和决定;[3]前者将辩论原则视为公民民主权利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4]后者则将辩论原则作为对法院实施突袭裁判和进行职权干预的基本防范措施。
[5]正是基于这种巨大差别,张卫平教授曾精辟地将两种辩论原则分别称为“非约束性辩论原则”和“约束性辩论原则”。
[6]本文试图以迈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这一基本共识为基础,[7]论证中国式辩论原则自身的混合、过渡属性和全面消解的必然性,并进而在比较的层面上揭示出在我国确立大陆法系辩论原则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之所以将省思对象称为“中国式辩论原则”,而不是“非约束性辩论原则”,是因为它既有别于大陆法系通行的约束性辩论原则,也与苏联式的“辩论原则”存在重要差异,尽管它们本质上都是非约束性的且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式辩论原则鲜明地体现出转型时期的中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制度的特点。
一、名不副实的中国式辩论原则按照我国学者比较通行的界定,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过程,或者至少在重要诉讼阶段上,起指导作用的根本性准则,集中体现了民事诉讼法的精神实质和风貌,是制定、调整和修改民事诉讼法具体条文的依据。
[8]按照这种界定和描述,中国式辩论原则实在名不副实。
[9]首先,中国式辩论原则强调当事人有进行辩论的权利,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仅仅是强调这一点,那么该原则就会沦为“当事人之诉讼权利”之一种,而《民事诉讼法》第12条也就显得多此一举,因为第50条明明已经规定:“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
……”事实上,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对《民事诉讼法》第12条“有权进行辩论”和第50条“进行辩论的权利”所作的条文说明就并未显示出实质区分,因而给人一种重复之感:前者即“辩论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实、争议的问题以及法律的适用,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后者即“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反驳对方的诉讼请求,就有争议的事实和适用法律问题展开辩论。
”[10]如果仅是因为当事人进行辩论的权利在诉讼权利体系中范围更广或更为重要,或者之前的诉讼体制对此项权利较为忽视而如今需要加强,那么只需对第50条中的辩论权利进行立法增容或扩大解释并以特别的规则强化对当事人辩论权利的保护就足以达成目的,没有必要硬要给其一个“基本原则”的名号,比如可以通过严格贯彻公开审判制度,加强上诉程序、再审程序对该权利的救济等方式来强化保护。
2007年底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第179条已将“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可以视为在此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中国式辩论原则虽然形式上贯穿于民事诉讼全过程,但却谈不上对该过程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也谈不上对民事诉讼结构有何重要的塑造作用。
它充其量只是表明当事人进行辩论的权利广泛存在于各诉讼阶段之中(比如,从起诉与答辩开始就已经是该权利的行使),而不像提出回避申请、提起上诉、申请执行等诉讼权利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诉讼阶段,换句话说,前者与后者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不同。
[11]学者们也曾在谈到辩论原则时特别指出:“辩论原则贯穿在民事诉讼程序的全部过程中,在第一审程序的审理前准备阶段,特别是开庭审理阶段,当事人固然可以进行充分地辩论,在第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中,也允许双方当事人人进行辩论。
因此,不要把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与辩论原则混同起来。
”[12]该论述与其说指出了辩论原则与开庭审理辩论阶段的差异,还不如说强调了中国式辩论原则不只存在于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后者只是前者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而已。
再次,中国式辩论原则未能成为民事诉讼法具体条文制定、调整或修改的依据,而这一点被认为是原则的重要功能和其区别于规则的重要标志,正如姚建宗教授所指出的:“法律原则是整个法律制度的基础、本源与核心,尽管其在法律文本中具体条文的绝对数量较少,但它在逻辑上是其他法律要素尤其是法律规则的灵魂和统帅。
”[13]事实上,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制定、修正以及通过诸多司法解释进行的实际规则调整并未体现对中国式辩论原则的遵从和具体化,反倒是常常从大陆法系的辩论原则中找到理论资源和立法说明,比如,法官证据调查范围上的重大立场变化(《民事诉讼法》第64条,《民事证据规定》第15、16、17条)、自认制度的正式确立(《民事证据规定》第8条)、举证时限制度的确立(《民事证据规定》第34条)等就是大陆法系辩论原则在中国的具体规则表达。
在此意义上,大陆法系的辩论原则已经悄悄在中国积蓄力量并准备在适当时机取代中国式辩论原则,只是目前还未得到全面、正式的承认而已。
最后,中国式辩论原则的存在带有明显的注释法学的影子。
当事人辩论权的规定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源于第12条在现行《民事诉讼法》中的位置——第1编“总则”中的第1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1章共有17个条文,除第1条的“制定方针”,第2条的“任务”,第3—5条的“适用范围”外,其余条款几乎都被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于是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理论上便有了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的基本原则,也引起了关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范围甚至界定本身的争论(这一点在诸多民事诉讼法教科书上都有体现,不过这种状况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变)。
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民事诉讼立法和理论的影响(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两部民事诉讼法典的第1章就可以看出),《苏俄民事诉讼法典》(1964)第1编“总则”中的第1章就是“基本原则”,苏联学者们根据这些条文总结出民事诉讼法的诸多重要原则。
[14]二、造成混乱的中国式辩论原则在约束性辩论原则成为大陆法系的普遍共识、我国已在学说、制度层面逐步接受甚至体现该原则精神的背景下,中国式辩论原则的存在极有可能造成诸多误解和混淆,尤其是对非诉讼法学者、实务界人士和普通民众而言更是如此。
比如,中国式辩论原则的存在和大陆法系辩论原则的缺席,使得学者们热议甚至在制度上有所设计的释明权观念和规则无所依托,无法理解,无从把握。
所谓释明权,[15]是指“在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存在着不明确或可疑之处时,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予以释明(澄清或说明),而且,在某些情形下,法院必须要求当事人予以释明。
” [16]一般认为,释明权制度的存在构成了对弱势当事人的额外帮助和对不平等对抗的特别矫正,因为“法律之外的不平等”导致当事人在整理与提供信息方面能力不对等的情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释明权根本无存在的必要,因为它的功能早已被无所不包的法官职权干预所吸收或替代。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对当事人能力不对等问题给予超乎寻常的关注,它对当事人主义模式在此问题上的无力和无视也大加批评:“依照辩论原则,资产阶级法院只能把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作为自己判决的基础,并为判决而对它们进行评价。
法庭根据自己的职责,对于证据不进行调查(个别除外)。
很明显,法院在诉讼中的态度,是不干涉双方当事人的辩论,谁得到胜诉,不是看谁正确,而是看谁更机灵和更有经济实力。
”[17]他们认为只有赋予法官职权由其灵活确定对何人、在何时给予特别帮助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问题。
相反,只有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彻底贯彻的当事人对抗主义产生弊端、法官中立显得过于消极以致成为不可忍受的“无所作为”时,提出法官应当拥有释明的权力(或义务)才有必要和可能。
正如张卫平教授所指出的:“辩论原则在大陆法系民诉理论中的地位就决定了释明权的地位。
几乎所有关于民事诉讼基本问题的专著都必然触及这一问题。
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法学者对释明权问题的厚爱也完全源于学者们所处的以当事人主导为基本特征的诉讼体制和模式,源于当事人主导这种诉讼价值观。
如果置身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诉讼体制和模式,对释明权问题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
”[18]按照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一般原理,释明权与辩论原则存在补充与被补充、例外与原则的关系,然而中国式辩论原则却与释明权观念和制度无实质性关联,因而我国的释明权制度实际上缺乏针对性(我们拿来了大陆法系的释明权制度,却未同时拿来作为释明权产生原因的辩论原则),这可能导致三个消极后果:(1)如果没有作为释明权存在前提的约束性辩论原则,释明权根本无法确定自己的准确位置和前进方向,我们也无法准确把握它的功能及其限度,也无法使当事人理解释明权的意义与限度。
[19]即使在辩论原则和释明权制度都已较为成熟的大陆法系国家,释明权的合理把握始终是一个难题,更不必说根本未确立辩论原则前提的我国。
日本学者谷口安平教授就指出释明权实践运作的难点:“由于在日本的诉讼实践中许多案件都没有代理律师而只有当事者本人进行诉讼,法官的释明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当事者中只有一方请了律师时,双方的辩论能力极有可能失去平衡,因而要求法官适当地行使释明权。
但是法官进行释明的结果总是意味着对一方当事者的援助,因此过分地或明显地行使这种权限可能招致对审判公正性的怀疑。
”[20]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法官们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举证释明是法官应尽义务,但现在具体案件中如何把握释明的‘度’大家认识还不清楚。
以致实践中有的法官积极释明,让对方感到法官明显偏袒一方,也有的法官消极、被动行使释明,当事人在一审败诉后上诉时,当二审法官责问当事人怎么不在一审提出某某问题时,当事人的回答常常是:法官没告诉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