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萧绎 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关山月·朝望清波道翻译赏析
古诗关山月·朝望清波道翻译赏析《关山月·朝望清波道》作者为南北朝诗人萧绎。
其古诗全文如下: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前言】《关山月》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全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渲染了月夜思人的孤寂冷清的气氛,抒写了久戍不归之怨情。
【注释】①《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
《乐府诗集》所收歌词系南北朝以来文人作品,内容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伤离怨别的情景。
②清波道:似当为“清溪道”。
清溪道,古道名,系自四川盆地通往云南之路。
③白登台: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东,山上有白登台,可以远望幽燕、冀、豫之大地。
④“月中”句: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
⑤流影:移动不定的月影。
⑥寒沙:寒冷季节的黄沙。
⑦犯雪:冒着大雪。
⑧晤:会面。
⑨谁为:谁人替我缝制。
【翻译】早上还站在岸边,放眼打量着那清波明净的水道,晚上就弃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巅的白登台上了。
夜登高山上的高台,举头望月,月中桂树看得更为清楚;低头徘徊,只见如银月光洒满一地,映照着自己慢慢移动的影子。
寒沙随着狂暴的北风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残冬余雪竞先怒放。
如此夜长不能入睡,羁身孤旅的游子,又有谁能与自己会面解闷;衣衫单薄难以御寒,又有谁为自己赶裁锦衣。
【赏析】《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
”这首诗既以《关山月》之曲谱词,它的主旨必然紧紧围绕着“伤离别”之意展开。
首联“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点明了诗中主人公别家远去,奔向异地他乡:早上还站在岸边,放眼打量着那清波明净的水道,晚上就弃舟登山、站在巍巍的白登山巅的白登台上了。
自登山,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之东,山上有白登台,可以远望幽燕、冀、豫之大地。
这两句带出的气氛是绿波生凉、夜幕迷蒙,流露出别家远游人惘然若失的感受。
“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是在描绘夜景。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7.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四、情景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提出自己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用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古代圣贤创作《诗经》的原因。
16.B项,“歌颂了……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选项曲解诗意,“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前一句的典故是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后一句是说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此可知,这两句展现的是边关的动荡以及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17.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
《关山月
《关山月篇一:高二月考一语文试题高二月考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里就屡次提到啸,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5.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6.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向晋武帝表明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
(2)《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需要美酒的诗句“_____ ? 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15.B(“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16.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
《关山月》阅读习题及
《关山月》阅读习题及答案
关山月①
李咸用
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
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
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零战场阔。
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②。
[ 注]
①“关山月”是乐府旧习题。
②原为汉代宫阙名,这里借代皇宫,朝廷。
⑴“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零战场阔”四句
选用了哪些典型意象?创造了如何的氛围?( 5 分)
⑵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简要剖析。
( 6 分)
参照答案
⑴诗人选用了“孤鸿” “悲风”“雪”“塞尘”“雕”“战场”等边塞诗歌的典型意象。
(1 分)嘹唳的孤鸿、萧索的悲风创造了哀婉悲
凉的氛围;(2 分)“雪压塞尘清,雕零战场阔”则创造了雄浑壮阔
而又凄凉悲壮的境界。
(2 分)
⑵前四句表达征夫流浪在外、没有依赖而引起的思亲怀远之情(2 分);中间两句是因思乡和流浪而生发的凄凉悲凉之情( 2 分);最后
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杀敌报国、立功立业的雄浑豪放之情( 2 分)。
中山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精选诗歌鉴赏题40题汇总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②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 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回答下面小题。
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答富有情感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故夫对新人与故人做了多方面比较,并对他当初的休妻行为表示道歉。
C.女子重提当年“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閤去”之事,对被遗弃难以释怀。
D.女子的婚姻不幸让人同情,她的遭际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相似。
2)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诗经·氓》中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刘禹锡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
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关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7.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四、情景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提出自己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用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古代圣贤创作《诗经》的原因。
16.B项,“歌颂了……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选项曲解诗意,“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前一句的典故是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后一句是说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由此可知,这两句展现的是边关的动荡以及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17.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
关山月 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
关山月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今夜关山月,偏能照马鞍。
卢龙征戍客,圆缺几回看。
遥想金闺里,应悲玉露寒。
黄沙三万里,何日是长安。
---宋·严羽关山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
此诗选取景物开篇,以细小的角度交代整体的大环境,“关山月”说明地点为边关塞上。
B。
月光照“马鞍”,同时也照在行军驻守的将士身上,即下句中的“卢龙征戍客”。
C。
诗人善于选取意象来描绘边塞景象,月光、玉露、黄沙等意象凸显了边关环境的美好。
D。
“玉露”点明季节,其实闺中人悲秋之感的根源在于对远在边关将士的思念。
(2)后人评价严羽的边塞诗“在辽阔苍茫的边塞意象中,抒发对时空转换的感慨,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请结合本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c。
“月光、玉露、黄沙等意象凸显了边关环境的美好”错误。
“玉露”不是边关的意象。
“月光”“黄沙”等边塞意象的描写,也不是美好的,而是凄凉的象征。
故选c。
(2)首先要理解后人评价的含义,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辽阔苍茫的边塞意象”“时空转换”“情感张力”,并结合诗句进行理解。
如诗歌前四句由天上的“关山月”到将士的“马鞍”,月本是容易勾起人思想之情的意象,何况是对戍边的将士来说!颈联转换到对遥远的家乡闺中人的想象上来,想象家人“应觉玉露寒”,这样时空的转换就很明显了。
尾联上句“黄沙三万里”又转换到眼前的边塞景象上来,正是这转换之间,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答案:(1)C(2)①本诗前四句由天上的月亮转换到边塞的马鞍及戍边将士身上,勾起将士的思乡之情。
②颈联由边塞转换到对家乡闺中人的想象上,从对方落笔,虚写对闺中人对戍边将士的思念之情,恰恰更能突出戍边将士对家人的思念。
③尾联又转换到眼前边塞的意象——“黄沙三万里”上来,突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并以“何日是长安”直抒胸臆,抒发戍边将士深切的思乡之情。
译文:今夜,一轮明月从边塞的山上升起,皎洁的月光偏偏能照到将士的马鞍上。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步①陆游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
鹤归辽海②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
【注释】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
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B.“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影水中的景象。
C.尾联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
D.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无寐”的原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新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步①陆游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
鹤归辽海②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
【注释】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
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B.“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影水中的景象。
C.尾联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
D.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无寐”的原因。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2019-关山月 萧绎 阅读答案附赏析-推荐word版 (1页)
2019-关山月萧绎阅读答案附赏析-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山月萧绎阅读答案附赏析
关山月①
萧绎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舍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注】①《乐府解题日:《关山月》,伤离别也。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点击查看试题来源及答案》》》全国名校大联考201X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李白:关山月关山月(李白)。
「虚实结合分析」李白《关山月》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常州期初)
(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水平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9分)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紧扣诗题,描绘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等典型物象的辽阔浩渺的边塞夜月图。
B.中间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C.从“戍客望边色”一句来看,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
D.全诗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表现征戍离别之苦,赋予了作品深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内涵。
16.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
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16.最后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尽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使相思之情叠加往复,意境也更为深远。
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体现诗歌的主旨及写作目的。
【解析】15.C项“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错误,此诗是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16.最后四句是说“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其中,“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实写了“戍客”望着边地而思念家乡,表达了思乡而不得还乡的凄苦无奈之情;“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则是以“戍客”的想象来写思妇,写了战士们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是虚写思妇独上高楼遥望边关,对月长叹。
最后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尽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使相思之情叠加往复,意境也更为深远。
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体现诗歌的主旨及写作目的。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诗歌鉴赏年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答案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诗歌鉴赏年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夜作韦庄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释】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
(1)尾联通过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抒发________ 的情感。
(2)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解析:(1)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2)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 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感触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
【解析】【分析】(1)尾联写的是自己不必再做赋表达悲秋的情感,像王粲一样,离家多年早已两鬓斑白华发凋零。
从手法上来看,“王粲辞家”是用典,王粲的《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这里作者运用王粲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却不能实现的心情。
(2)首联写青篾席清凉,让人感觉暑气已消退了一半,竹帘掀动让人感受到阵阵凉风,从触觉写“早秋”的感受。
颔联庭院中草叶上挂满露水是看到的景象,远处传来的做棉衣的砧杵声则是听到的,所以这一联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早秋”。
颈联“鸣蟋蟀”是继续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早秋,“织蟏蛸”则是继续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早秋。
故答案为:⑴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⑵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 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感触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尾联的把握能力。
【古诗文阅读】萧绎《关山月》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萧绎《关山月》阅读答案
关山月
萧绎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舍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注】①《乐府解题>日:“《关山月》,伤离别也。
”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5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
角度,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拟人。
将“寒沙”“春花”人格化。
(2分)寒沙随着狂暴的北风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残冬余雪竞先怒放。
描绘了一幅清冷的自然景象.也凸显了环境的恶劣。
(3分)(酌情给分)
2.这首诗写主人公别家远去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朝望”“瘦上”表明了自己远在
他乡的怅然著失之感;颔联通过“月影徘徊”来表达自己倍觉凄凉之感;颈联通过写景来
渲染环境的恶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流露出极度孤寂的感情。
(4分)全诗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分)(酌情给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关山月》阅读答案及赏析
《关山月》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②胡:这里指吐蕃。
阅读训练(1)诗人借________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________的情感。
(2)赏析画线的内涵和作用。
参考答案:(1)思妇思乡(2)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
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解析:解答(1)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常用意象的理解。
此诗的“高楼”并非实指高大的楼,而是指高楼中的思妇。
用的是对面敷彩法来写的,思妇想像对方即远戍边疆之人的心思情状,抒发戍边之人的思归情感。
(2)题要求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内涵,二是作用。
理解内涵,要从诗句所描绘的形象里感受它的画面,通过补充相关内容,形成诗意画面即可。
分析作用,则要从全诗内容与结构来思考,看这四句诗对后面的诗句起什么作用,对全诗的内容、意境与艺术形象起什么作用。
思考时,需要顾及诗人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诗句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对全诗表达所起的作用。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在一般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李瑞《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关山月
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厌倦,厌战,反战情绪】数望乡【多
次望乡,思乡】。
只应城影【影幢幢】外,万里【万里悲秋常作客,千里共
婵娟,孤独】共胡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E)
A.第一句言虽简而意实多,“苍苍”突出关山“月”的特色和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
B.第二句写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备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
C第三句写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海,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
【“照耀着远处的大海”错误,“海”指“瀚海”,即西北大沙漠,不是指大海。
】D.第四句作近距离的定点描写,“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
E.第五句写戍卒因“水冻”而不断移动帐篷,照应首句“露湿”,说明月夜露水之多。
【“说明月夜露水之多”错误,这句诗通过露水结冰能够压倒帐篷来表现边塞的苦寒。
】
15.最后三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对战乱频起的厌恶之情。
“兵疲”写戍卒因为战争频繁而厌倦。
(2分)
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数望乡”写戍卒多次眺望家乡的方向。
(2分)
③关山难越的孤独。
“万里”写戍卒离家遥远,归家不得。
(2分)。
浙江省舟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精编40诗歌鉴赏题合集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问题。
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黄升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
晴波不动晚山青。
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
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
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
C.“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E.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注(唐)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㶚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注释】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呜咽的箫声惊醒夜梦人,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
B. 上片写闺情念远,由月色到柳色,由虚到实,道尽了离别之伤。
C. 下片写秋望伤时,咸阳古道、汉家陵阙勾连古今,抒兴废之悲。
D. 全词意境开阔,既有时序的跳跃,又有场景的转换,开阖有致。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有何妙处?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
【解析】【分析】(1)B项,错在“由虚到实”,由月色到柳色,是由眼前照着楼台的月色回想往年在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
应该是由实到虚。
故选B。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使用了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乐游原上远望咸阳古道的悲凉景象,引出秦娥眼前之所见,只有在肃杀的秋风之中,一轮落日空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图景。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
诗人以景结情,将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深远。
故答案为:⑴B;⑵①意象叠加(列锦)。
这一句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三个名词性短语叠加在一起,描绘出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象,营造出古朴苍凉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寓深沉的历史浩叹于开阔的景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