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二十韵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二十韵 -完整获奖版

语文教学二十韵 -完整获奖版

《语文教学二十韵》原文(叶圣陶)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二、《语文教学二十韵》评点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之于】身【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掌握和创造】。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再详密也只是一些例子】。

贵能令三反【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触处能引伸【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具有创造性】。

【以上4韵为总论,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能力的启发式教学,集中体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疏狂态度不可取。

陶语有多解,这里取“疏狂”意,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精读】。

甚解岂难致【达到】?潜心会本文【即精读】。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循其思路得其真谛】。

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与亲【入其境界才能与作者有同样感受,即真切理解作者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唯文通彼此【作者与读者】,譬如梁与津【文章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桥梁和渡口】。

学子由是近【按这些桥梁和渡口前进】,智瞻【逐步提高】德日新。

文理亦晓畅,习焉【反复练习成为习惯】术【读写技能】渐纯。

【以上8韵论阅读教学,强调掌握作者思路和进入作品境界的精读。

精读要达到的目标是:智瞻、德新、理畅、术纯。

最后一韵论及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有过渡作用】操觚【作文。

觚本义为酒器,又指古代写字用的木简】令抒发,二事【后由分述】有可云:多方【先说明不限二事,只是二事为主】善诱导,厥【其】绩将无伦【比】。

《语文教学二十韵》翻译及赏析

《语文教学二十韵》翻译及赏析

《语文教学二十韵》翻译及赏析给三位研究生同学:刘慧英、石敏恬、张梦园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翻译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在翻译过程中,希望能够实现叶老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先落实每个字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说出整个句子意思。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译:教学方法有很多,用的如何关键在于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没有效果,重要的是实践中是否行得通。

注:1.术:方法、策略。

2.教亦多术: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下》:“教亦多术矣。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3.孰:哪种赏:“在乎人”这里的人,即可以指施教的人,也可以指受教的人,这里叶圣陶先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在书的开篇,他把教学的过程比作是幼儿学步,“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

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同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

译:教学纵然详细周密,也只是小部分,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有感触的地方自己能引申。

注:5.纵:即使。

6.隅:一角。

7.三反:《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触处自引伸:《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赏:这句反映了叶圣陶的的教育中心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了,也就不需要老师讲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一种能力,当学生面对所接触的学习材料,能够自觉地、自然地投入学习之中,做到“触处自引伸”,这又是一种学习的习惯。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他的学习态度是豪放,不受拘束的,因此不能遵循。

理解一篇文章难道很难达到吗?只需要细心体会文章(把握它的内蕴)就行了。

注:9.陶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对韵歌》教案(通用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对韵歌》教案(通用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对韵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内容为《对韵歌》。

该课程主要包括教材第12页的《对韵歌》文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知识,感受汉语音韵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对韵歌》,并理解其中的韵律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对仗、押韵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仗、押韵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重点:《对韵歌》的朗读、理解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有趣的《对韵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韵律美。

2. 新课内容展示:让学生打开课本第12页,集体朗读《对韵歌》。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对仗、押韵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对韵歌》中的句子,分析其对仗、押韵的特点,并在黑板上展示。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几个简单的对仗、押韵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对仗、押韵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对韵歌》2. 内容:对仗:词语对仗、句子对仗押韵:韵脚、韵母相同3. 示例:山青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对韵歌》的对仗、押韵特点,创作一首小诗。

2. 答案示例:山青青,水秀秀,鸟语花香满山沟。

花开时,蜂儿忙,蝶儿舞,好风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对仗、押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的《对韵歌》素材,进行创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与示范。

填词用韵二十法

填词用韵二十法

填词用韵二十法1.择韵《词径》清.孙麟趾作词尤须择韵,如一调应十二个字作韵脚者,须有十三四字方可择用。

若仅有十一个字可用,必至一韵牵强。

词中一字未妥,通体且为之减色,况押韵不妥乎。

是以作词先贵择韵。

一句不雅,一字不雅,一韵不雅,皆足以累词,故贵雅。

2.填词用韵宜谐俗《词品》明.杨慎沈约之韵,未必悉合声律,而今诗人守之,如金科玉条。

此无他,今之诗学李杜,李杜学六朝,往往用沈韵,故相袭不能革也。

若作填词,自可通变。

如朋字与蒸字同押。

卦字、画字,与怪坏同押,乃是鴃舌之病,岂可以为法耶。

元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一以中原之音为正,伟矣。

然予观宋人填词,亦已有开先者。

盖真见在人心目,有不约而同者。

俗见之胶固,岂能睐豪杰之目哉。

3.制曲《词源》宋.张炎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

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

词不宜强和人韵,若倡者之曲韵宽平,庶可赓歌。

倘韵险又为人所先,则必牵强赓和,句意安能融贯,徒费苦思,未见有全章妥溜者。

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今古。

我辈倘遇险韵,不若祖其原韵,随意换易,或易韵答之,是亦古人三不和之说。

4.和韵叠韵《赌棋山庄词话》清.谢章铤和韵叠韵,因难见巧,偶为之便可,否则恐有未造词先造韵之嫌,且恐失却佳兴。

国初词人迦陵最健,叠韵诸作已不能纵横妥帖。

阮亭才极清妙,和韵亦不无凑砌句。

新丰鸡犬,总未能尽得故处也。

5.四三《蒿庵词话》冯煦古无所谓词韵也。

《菉斐轩》虽称绍兴二年所刊,论者犹疑其伪托,它无论已。

近戈氏载撰《词林正韵》,列平上去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参酌审定,尽去诸弊,视以前诸家,诚为精密。

故所选七家,即墨守其说,名章佳构,未尝少有假借。

然考韵录词,要为两事;削足就履,宁无或过?且绮筵舞席,按谱寻声,初不暇取《礼部韵略》逐句推敲,始付歌板。

而土风各操,又岂能与后来撰者,逐字吻合邪?今所甄录,就各家本色,撷精舍粗;其用韵之偶尔出入,有未忍概从屏弃者,姑举一二以见例。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作者:葛志伟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07期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值得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关注。

叶老在语文教育方面撰写了很多重要的文章,其中有一首刊登于1962年6月《人民教育》杂志上的小诗《语文教学二十韵》,以其别致的古体诗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为论述方便,先引原文如下: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

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

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

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根据叶老日记记载,该诗初成于1959年8月25日,时隔近三年才公开发表。

发表时文字上无任何改动,可见诗中观点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

关于这首《语文教学二十韵》,学界一直不乏关注者。

但已有研究往往以白话文翻译为主,鲜有专门论述者。

此举不仅未能充分彰显诗中蕴含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些诗句在翻译时由于没有结合作者的其他文章,译文中甚至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错误。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叶老《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难句进行辨析,以期能真正读懂弄通诗歌内容,进而更好地接受这份学术遗产。

一、“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当前通行观点认为,这里的“彼此”指作者与读者。

如鲁丁先生认为,“文章是沟通作者与读者思想感情的桥梁”。

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也曾解释说:“如果把作者和读者比作处在河的两岸,那么文字就好比桥梁和渡口,全靠文字来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

”这些观点从字面来看,皆能言之成理,可惜并不符合叶老惯有的教学思想。

语文教育二十韵

语文教育二十韵

《语文教育二十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中,编者用“语文教学二十韵”(7页)代作者自序。

在“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以朴实、平易的语言,述说自己的情怀,阐明语文教学的真谛。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叶圣陶先生认为,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略谈学习国文》,3页)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叶老重点谈“读”“写”,前四韵总述教法,继八韵论阅读,次六韵谈写作,结尾两韵述说意图。

前四韵总述教法。

教学有法,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哪种方法效果好哪种方法不好,贵在从自身的实践中体验。

叶老讲教法,特别重视启发诱导,认为教者虽务求其详密,但教学贵能举一反三,令其触类旁通。

1977年在为《人民教育》编辑部作的诗中,他写道:“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

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

”1978年他在讲话中重申:“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152页)接下来八韵论阅读。

谈读书方法,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2024年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对韵歌》教案精选

2024年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对韵歌》教案精选

2024年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对韵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对韵歌》。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对韵歌》的阅读与欣赏,对韵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的讲解,以及通过对韵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对韵歌》的内容,感受对韵的韵律美。

2. 掌握对韵的基本技巧,并能运用到实际表达中。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韵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对韵歌》的内容,感受对韵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对韵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对韵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对韵歌》,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讲解对韵技巧(15分钟)教师通过例句讲解对韵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对韵的技巧。

4.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韵练习。

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组学生评价。

5. 课堂小结(5分钟)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对韵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7.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出示一首简单的对韵诗,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对韵歌》2. 对韵的定义与技巧3. 课文内容概括4. 对韵练习题七、作业设计提示:天空云朵鸟儿2. 答案示例:天空高又远,云朵白如棉。

鸟儿飞翔过,留下歌声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了《对韵歌》的内容,掌握了对韵的技巧。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对韵技巧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尝试对韵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可组织对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韵技巧的讲解与实践2. 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3.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对韵技巧的讲解与实践1.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对韵的概念。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研析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研析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智赡:即赡智,足智多谋。术:方法技能。
如果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阅读的时候能自己摸清作者的思路,探索作者的意境),必能使智力得到充分发展,道德品行每天会有新的变化,文章的道里也会更明白,学习的方法技能会渐渐纯熟。
这两韵论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达到智赡、德新、理畅、术纯,德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贡:贡献,奉献。
我把自己拙见写出来奉献给各位教育者及语文教师,道理虽然浅显但很真诚,让我们为了新中国教育的未来互相勉励,共同努力,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这两韵是结束语。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叶老勤谦虚之德,勤勉之意,奉献之心,读后无不让每一位教育者为之感动。
一九六二年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原 文
注 释
译 文
பைடு நூலகம்评 析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术:方法。
教的方法有许许多多,但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至于哪个方法好,那个方法的效果差,最好是诸位教育者们能亲自去尝试,去验证。
这四韵为总论。叶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教:教材,教学。
触处:到处,随处。
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即使再详密也只是一些例子,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把理解引向深入的能力。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不求甚解: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疏狂态度不可取。

声律启蒙教案选

声律启蒙教案选

声律启蒙教学设计《声律启蒙》课堂教学构建与检测说明一、教材简析《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声律启蒙》按平水韵30个韵目分编,分上下卷,每卷有15个韵目。

即上卷:“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卷: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在编写方法上,作者根据平水韵目表,选择相应的韵脚以对词、诗文、对句的形式编写而成的韵文。

如:一东,平水韵部表的第一个韵目是“ong\ng”韵,韵目是以第一个韵脚命名的,东是这韵目的第一个字,所以称为“一东”。

在平水韵表中一东的韵目共收录了74个韵脚: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声律启蒙》“一东”的韵文选择了这一韵目其中东铜童弓宫穷风红空虹翁通11个韵脚,串联成对词或对句。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在内容选材上,《声律启蒙》对词、对句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但是对词与对句之间在意义上没有内在的联系。

如: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新道德对韵二十首注释(精选五篇)

新道德对韵二十首注释(精选五篇)

新道德对韵二十首注释(精选五篇)第一篇:新道德对韵二十首注释新道德对韵二十首注释(重发留存)新道德对韵二十首符瓦一爱国亲对爱,国对家,赤县对中华。

捐躯对浴血,羯鼓对胡笳。

防海岸,守天涯。

精忠巡赤土.慷慨赴黄沙。

香玉献机心可表,岳飞刺背志堪嘉。

弹完撞舰,致远雄风铮铁骨;路断投崖,文山正气壮狼牙。

二勇敢勇对怯,敢对慵,懦弱对英雄。

攻关对历险,逐日对张弓。

不后退,要前冲。

火箭飞环宇,卫星转太空。

足涌豪情征大漠,胸怀壮志越高峰。

三碗过岗,壮士武松能打虎;一绫混水,小儿哪吒会擒龙。

三勤劳勤对懒,逸对劳,辛苦对逍遥。

挑灯对戴月,海客对山樵。

栽兰苕,育李桃。

聚沙成浩浩,滴水汇滔滔。

闻鸡起舞真正好,见异思迁不全糟。

映雪囊萤,后代欢谈风气永;悬梁刺股,先贤苦学劲头高。

四谦虚谦对倨,傲对虚,伏枥对飚车。

夜郎对君子,宝训对愚书。

声赫赫,话徐徐。

退之尊贾岛,廉颇服相如。

风筝得意高还下,野草含羞合复舒。

孔子为师,难辨鲁儿争远日;孟尝好客,察知冯子叹无鱼。

五信城欺对信,诈对诚,放荡对坚贞。

翻云对炼钢,磐石对流莺。

山海固,地天情。

海洋标志塔,园圃护花铃。

换城假意推秦国;抱柱真心有尾生。

菊蕊金心,开放有时迎白露;杨花水性,荡飘无定等浮萍。

六爱友憎对爱,友对仇,互拆对相投。

搀肩对分手,割席对同舟。

如胶漆,似水油。

客来茶当酒,人去屋如沟。

阮刘酒癖遁世合,李杜诗魂入梦投。

庾地难逢,袁子岭头梅蕊早;天涯沦落,白公江上琵琶秋。

七知礼知对蠢,礼对蛮,善好对凶顽。

斯文对鲁莽,躬首对汗颜。

周制作,孔增删。

迎人将手敬,见面把腰弯。

星岛良风兴旅业;日商重客振经坛。

古国文明,应要外来充不足;中华改革,莫将传统说无关。

八涵养涵对放,养对纵,过激对折中。

劝良对驯悍,结冻对消融。

话幽默,步从容。

赋愁青玉案,诗笑碧纱笼。

会议雄谈消敌衅;棋盘鏖战熄边烽。

敌营吊丧,武候轻身军帐泪;寒士欢颜,工部直面草堂风。

九嫉恶怜对嫉,恶对良,护庇对张扬。

穷追对猛打,揭露对包藏。

古诗教学音韵知识点总结

古诗教学音韵知识点总结

古诗教学音韵知识点总结古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具有丰富的韵味和音韵美。

学习古诗需要了解音韵知识,掌握古诗的韵律和韵味。

本文将从古诗的音、韵、格律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音韵之美。

一、古诗的音韵古诗的音韵美是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韵味丰富、押韵准确和语音和谐等方面。

古诗的音韵美来自于汉语的音韵结构和韵律规律,比如声母、韵母、声调等元素。

了解这些元素对于理解古诗的音韵之美是十分重要的。

1.1 声母声母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音韵元素,它决定了古诗的韵味和音韵美。

在古诗中,声母的选择往往取决于韵脚的需求,比如平仄的要求。

声母的选择对于古诗的韵味和音韵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需要注意声母的使用和搭配。

1.2 韵母韵母是古诗中另一个重要的音韵元素,它决定了古诗的押韵和韵律。

在古诗中,韵母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平仄的要求和押韵的需要。

韵母的选择对于古诗的音韵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需要认真对待韵母的使用和搭配。

1.3 声调声调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于汉语的音韵美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诗中,声调的运用往往能够增加句子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声调的运用需要结合古诗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古诗的音韵之美。

二、古诗的韵律古诗的韵律是其音韵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包括平仄、押韵、格律等要素。

学习古诗的韵律需要理解这些要素,掌握古诗的格律规律和韵律特点。

2.1 平仄平仄是古诗的重要韵律要素,它决定了古诗句子的音调和韵味。

在古诗中,平仄的搭配往往能够增加句子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平仄的搭配对于古诗的音韵之美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需要认真对待平仄的运用和搭配。

2.2 押韵押韵是古诗的另一个重要韵律要素,它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在古诗中,押韵往往能够增加句子的音韵美和韵律感。

押韵的运用需要结合古诗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古诗的音韵之美。

语文教案:探究古诗中的字音与韵律

语文教案:探究古诗中的字音与韵律

语文教案:探究古诗中的字音与韵律。

一、古诗中的字音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字音和声韵是广大读者所喜爱并且难以掌握的技巧。

在古诗中,一个字的音调和声调都非常重要,它们的差异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到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由于汉语的声调种类比较多,对刚开始接触古诗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字音的讲解和分析。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我们可以聆听这首诗的朗诵,以体验每个字的音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声调,让他们了解字音对古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诵和讲解来领悟古诗中的情感和形象。

二、古诗中的韵律韵律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与字音有关,还与声调、字数和韵部等因素相关。

在古诗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韵律规律,例如仄轻平声、双句押韵等等。

理解这些韵律规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朗诵古诗词。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对古诗中的韵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明上河图·游春图》和《浪淘沙·北戴河》这两首诗中的韵律差异,让他们了解不同韵律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古诗,并且要求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如何教授古诗中的字音和韵律在教授古诗中的字音和韵律时,有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1.朗读古诗: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字音和韵律,朗读古诗,并且注意抑扬顿挫,增强古诗的表现力。

2.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古诗中的字音和韵律,让学生了解不同韵律模式和节奏带来的不同感受。

3.创作古诗: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符合韵律规则的古诗,在实践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在教学古诗中的字音和韵律时,我们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齐头并进的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和欣赏古诗。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24声情并茂 押韵和平仄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24声情并茂 押韵和平仄课件
答案 ①C,②B,③A,④D。
4.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 ⑪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 ⑫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 ⑬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⑭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 ⑮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 ⑯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案 ①—⑫,②—⑭,③—⑮,④—⑩, ⑤—⑨,⑥—⑪,⑦—⑯,⑧—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以押 韵的居多。第二句和第四句则一定要押韵,而 且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
名句赏读
1.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 赏读:风大的时候才看得出,哪种草是能够活下来, 生命力强的;天气冷了,才看到哪种花是最后凋谢的。 这是比喻,只有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才能看得出事物的 本质。 2.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大宗师》 赏读: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 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 “莫逆之交”。
单击此处进入 训练落实篇
【角度】诗由情生,词为愁作。如果没有了张 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 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 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 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 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 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 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小学语文教学践行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

小学语文教学践行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

小学语文教学践行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践行”叶圣陶的《语文教学二十韵》当今的课堂教学,已经由甚嚣尘上的浮华返璞归真为平淡,在这平淡中更显示教学本身的真、善和美,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的气质与滋味,上出语文的诗韵与唯美。

叶老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更加折射出无限的光芒。

一、作者斯有路,遵路思其真我们接触文本时,只有循其思路,才能得到其真谛,文本在选入教材时,要向教师、学生传递什么信息,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因此,首先要能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感知文本,不要看参考书或有关资料,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捧起《秋天的怀念》,体会梁晓声的怀念母亲的情怀,走进《搭石》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自主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触摸语言的温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或喜怒哀乐,或冷暖褒贬,用心灵去触摸语文温度,如: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一词的教学时,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的角度质询词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者的一句问话勾起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师生纷纷对话,体验“相思”感悟,“做园”二字中包含的浓浓的乡情。

紧接着教者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老父、妻子、儿子等相思的问题,我们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冲体悟到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为实现理想和抱负,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

二、甚解岂难致,决表会文本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只有读才是感悟的基本方法,朗读在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秉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主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自主感悟,在读中进行审美鉴赏,在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做到“以读为本”,教师真正让学于生,做到以读代讲,避免教师“一言堂”。

《中华今韵》(十九韵)韵部表(DOC)

《中华今韵》(十九韵)韵部表(DOC)

中华今韵杨发兴编著中华诗词出版社目录《中华今韵》(修订版)序 (3)不满中的追求——序杨发兴先生《中华今韵》 (11)凡例 (17)《中华今韵》(十九韵)韵部韵母表 (20)一【啊韵】 a,ia,ua (21)二【喔韵】 o,uo (22)三【鹅韵】 e (23)四【衣韵】 i (24)五【迂韵】ü (26)六【乌韵】 u (27)七【耶韵】ê,ie,üe (29)八【儿韵】 er (30)九【思韵】 -i[ɿ](前) (31)十【知韵】 -i[ʅ](后) (31)十一【哀韵】 ai,uai (32)十二【欸韵】 ei,ui (33)十三【熬韵】 ao,iao (35)十四【欧韵】 ou,iou (37)十五【安韵】 an,ian,uan,üan (38)十六【恩韵】 en,in,un,ün (41)十七【昂韵】 ang,iang,uang (43)十八【亨韵】 eng,ing,ueng (45)十九【轰韵】 ong,iong (46)后记 (48)修订后记 (53)《中华今韵》(修订版)序彤星年初,杨发兴先生告我要对所编《中华今韵》进行修订,我深表赞成;考虑到杨老已届八十七岁,劝其不可过劳。

没想到,6月末杨老就来电说,全书已修订大半,嘱我写篇序言。

我深为其老而弥勤的忘我精神所感动,更念及神交十年的情谊,便痛快地应承下来。

新时期以来,随着传统诗词的复兴,诗韵改革的呼声日高。

起初,杨老因不满于所谓的“新韵书”而编成《中华今韵简编》,时在2001年。

不久,《中华诗词》2002年第1期刊发星汉教授编的《中华今韵简表》和广东诗词学会编的《中华新韵府简表》,用来征求意见。

2003年,杨老又印行《中华今韵简编》(修订本)。

2004年6月中华诗词学会通过《中华诗词》公布了赵京战主编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以下简称“十四韵”),推荐试行。

对“十四韵”,杨老和我都是赞成的,但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

语文阅读技法: 阅读鉴赏,需要细读甚解

语文阅读技法:  阅读鉴赏,需要细读甚解

阅读鉴赏,需要细读甚解一、对“不求甚解”的甚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有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三国演义》中介绍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说别人是“务于精纯 ,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许多读书人据此把“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奉为读书的箴言、圭臬。

还有人根据“不求甚解”几个字 ,认为陶渊明读书态度方法有问题 ,认为“不求甚解”就是粗解、浅解。

殊不知陶渊明、诸葛亮的读书方式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是针对两汉以来不良的读书方法而言的。

明代学者杨慎说:“《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此语俗世之见 ,后世不晓。

余思其故。

自两汉以来 ,训诂甚行 ,说五字之文至于两三万言。

陶心知厌之 ,故超然真见 ,独契古初 ,而晚废训诂。

俗士不达 ,便谓其不求甚解矣。

”冯钝吟的《杂录》也说:“世人读书 ,正苦大意未通耳 ,乃云吾师渊明 ,不惟自误 ,更以误人。

”⑴在汉晋时代 ,儒生们有一种很不好的读书习惯 ,就是对历史经书的“微言大义和穿凿附会”。

具体表现为:一是脱离文本整体语境 ,用训诂法孤立地解释每个字词的意义;二是把每首诗的解释都生扯到历史事件中去。

脱离文本实际 ,微言大义 ,穿凿附会 ,深文周纳。

甚至用离题万里的两三万字的道德、政治说教 ,来解释五个字的诗句 ,十分繁琐 ,既无理也无趣 ,学习者常没有这样的耐心听完解释。

陶渊明所说的“甚解”针对的就是汉代儒生们钻牛角尖式的繁琐比附 ,解读得越是深入细致 ,距文本的原意、本旨越远 ,越让读者觉得味同嚼蜡。

这样的“甚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甚解 ,而是“歪解、曲解、繁琐解” ,难道也值得去“求”吗?陶渊明、诸葛亮当然不屑为之。

后人望文生义 ,误解了他们的话 ,对其本意就没有“甚解”、“真解”。

看来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有必要作一番甚解。

从上下文小语境看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是以“好读书”为前提的 ,“闲静少言” ,读书时全身心投入 ,丝毫没有随便马虎、粗疏轻狂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书随笔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朱海珠
聆听沈大安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沈老师引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告诉我们解读文本要虚心涵咏,潜心会文。

并指出“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今天,我再次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颇有体会。

我觉得叶老的每句话,是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似乎在指导着我们搞课改。

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述着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

课改是历史的发展,对过去应该是批判的继承。

叶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语文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一、潜心会文,不求甚解——“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叶老强调“不求甚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

可以说,语文是模糊的教育,解读文本关键12个字“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不求甚解”。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

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诗文读得熟了,则不用说解其义,自然而然就能心领神会。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其意义的一半在声音里头。

他说:“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

细想之下,的确如此。

一篇文章内含的情感、思想、意境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靠讲解、分析,靠老师的告诉,即使学生接受了,充其量只是一个词语、“一顶帽子”、一个概念(诸如“热爱祖国”、“乐于奉献”、“见义勇为”等),而少有深切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得靠反复吟诵、入情入境、自读自悟不可。

例如:课文《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从多方面生动的写出了这第一场雪之“大”。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诸如“找找看,课文中那些词语说明雪下得很大”的常用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要求让“听者”感受到雪的大。

我用“谁能把雪读得大些”、“我觉得这场雪下得还不急”这类直接、形象的语言鼓励学生反复读,读中去体会“开始……不久……一会儿”说明了时间的短暂,烘托了雪来得急;我用语言来渲染当时冬夜的静寂,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读好“不断的簌簌声”、“偶尔的咯吱声”,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静中微响,愈显夜静,愈显雪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再好的讲解只能是自己的感受,绝对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我们应该相信:“文中自有情在,读中自能悟情。


二、切己体味,虚心涵咏——“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阅读是有本可循的,只要立足文本,顺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胸境,就能悟透文中的原意。

教师首先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聆听文本的声音。

所以,教师要做到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走出教学崇拜,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独特的教学视野。

通过批读以“明重点、抓特点、思学路,心悟其意,心融其境。

”但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
我理解和赏析,起码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加工。

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在《珍珠鸟》一文中,它描写的是人鸟相亲动人的历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都可以成功地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但学生的思维是扩散多维的,学生也许会问:“老师,小鸟好可怜呀,被困在笼子里,多没自由……”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是在捣乱,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要换位思考,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预测学生提问的各种问题。

三、语语悟神,读中传情——“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老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

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

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

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该注意的地方我们往往容易疏忽。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

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

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教师还应要求吟诵玩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

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

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

例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通过音乐、语言、画面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园。

“你看到了那金灿灿的菜花地了吗?你闻到了菜花的阵阵香味了吗?你听到了孩子们的声声欢笑了吗?”三个问题,伴随着美妙的乐曲调动了学生多种的感官去唤起记忆中的感知,“菜儿黄,蝶儿飞,孩儿戏蝶欢”的场面形象的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我就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而是通过朗读把你仿佛看到的景、所能体会的“情”表达出来,即“读中传情”。

读文悟情的过程,从朗读开始到美读结束,其间,始终以学生的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点思考:
叶老一再强调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虚心涵咏”,就是细读,细想,沉下去,全身心地跟文本去接触。

不过我觉得,细读虽然要抓词抓句、抓表达方式,但还是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很容易抓住一句话,一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也无法对学生一些独特的理解作出判断。

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还是很重要的。

正如藤春友老师说的那样,在文本细读的时候,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